鲁迅主要作品的写作背景及深层含义

鲁迅主要作品的写作背景及深层含义,第1张

一、《阿Q正传》

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阿Q正传》第一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开头讽刺考证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写法。

鲁迅“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并希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第二章起移载“新文艺”栏,直至1922年2月12日登毕,以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写出辛亥革命并未给农村带来真正的改革,并透过农村中贫苦雇农阿Q的艺术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等。

二、《狂人日记》

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陈衡哲白话小说《一日》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鲁迅透过一个“狂人”的日记,揭露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毒害,指出中国历史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却都写着“吃人”两个字。最后,日记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号。

三、《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小说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下面的‘回’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

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里人们嘲笑的对象,后来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根据小说的内容,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大人》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小说暴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四、《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露庸医娱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五、《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是鲁迅《彷徨》中的一篇小说,被鲁迅胞弟周作人认为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这篇小说探讨了辛亥革命后,曾经参与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有人认为,鲁迅在吕纬甫这个人物身上注入了自己的影子,并借此思考自己的命运及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彷徨》中另一篇《孤独者》是此篇的姊妹篇,而鲁迅实际的选择是与他在这两篇小说中假想的两条路都不相同的另一条路。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研究

 摘 要 幼儿在活动中发展,幼儿活动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以产生的,幼儿潜在的发展机会就取决于和环境的每一次相互作用。教师要利用新鲜。独特,刺激性强的材料来调动幼儿的兴趣,充分引发幼儿全身心地参与活动从而促进其自主、充分地与环境相互作用。

 关键词 幼儿;美术活动;创造力;培养;引导。

 Abstract children in development activities, children activity is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an be generated in young children depends on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interaction once every environment Teachers should use fresh Unique, pungent and strong materials to mobilize the interest of young children, fully raised children participate fully in the activ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autonomy, and fully interact with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children; art activities; creativity; culture; boot

 引 言人们都说:今后时代所需要的是充满创造力的人。教育要给予孩子渊博的知识是一方面,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则是重中之重。的确,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和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和可贵。幼儿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性地表现美的教育,而其中美术活动更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途径。《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当前幼教理念在不断更新,我们已经逐渐把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的年龄特点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我们懂得了要把幼儿的需要放在首位,知道了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还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发展的现象。那么,如何通过美术活动这一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呢引发了我如下思考:

 一、引导幼儿关心周围事物。

 丰富的感知经验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前提,只有见多识广,才能在拥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和创造,才可能进行想象。我们要让幼儿多看,多说,多感受,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他们才能在创作时展现出独特之处。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我常常让孩子接近生活,走进大自然,引导幼儿观察一些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如:一棵树,一片树叶,一只蚂蚁,在孩子们的眼里,是朋友,是伙伴,是经过孩子们稚嫩情感和心灵浸润过的灵物,有情感,有思想,甚至有表情,充满生命力,美好而富有趣味。除了丰富生活经验以外,我还让孩子初步接触一些优秀绘画作品,领略其魅力。我常常引导幼儿感受平时看到的色彩鲜艳的、不同风格的图书上的作品,不仅如此还选取一些形象夸张、色彩明快、充满想象的优秀作品让幼儿欣赏,如梵高的《向日葵》和《呐喊》、毕加索的《梦》、《脸》等,那种大胆的富有创意的联想变形给幼儿视觉和心灵都带来了不同的感受,这样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艺术迁移。

 二、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一些研究也表明,在良好的心情状态下工作时,人的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1、给予幼儿充分地信任。

 教师要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明家,他们总能激发出对他们来讲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和做法,虽然其中有些在成人看来显得幼稚、可笑、不合逻辑,但就他个人发展来说,这是非常可贵、重要和必须的。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我就很重视这点,不管幼儿画出怎样的作品,是否与提供的范画相同,我总是鼓励他们大胆的画,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此一来,本班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更浓厚了,就连胆小不愿拿笔的幼儿也能大胆作画了,对美术活动充满兴趣,我感到很欣慰。

 2、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

 在参加教师考编时,有关幼儿教育、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知识我背得可以说是滚瓜烂熟,但现在看来,实际工作中,我们又顾及了多少呢

 场景一:在一节美术活动中,幼儿一边绘画一边自言自语,教师立刻走到幼儿身边说:"认真画,不要讲话,你会影响到别的小朋友的,不全神贯注的画是画不好的。"场景二:教师出示了一幅幼儿感兴趣的,立刻就有幼儿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了,教师见状急忙说:"谁在说话呀小嘴巴不讲话,请小朋友认真观察,看看图上有什么。"……是的,在教师的提醒下,课堂的纪律很好,活动按计划井然有序地实施着,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这是孩子们的活动,这是为促进孩子的发展而设计开展的活动,我们只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并非主体,幼儿才是活动主体,我们是否该蹲下身来发现和理解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孩子看到时,我们对精彩的色彩鲜艳的很感兴趣,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我们都急于想要告诉别的小朋友我们的感受;我们是孩子,在操作时自言自语不是故意捣乱,是因为我们的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手眼协调能力差,手的动作不足以表达我的思想,我要借助嘴巴来帮助表达……作为教师我们要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美术活动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做正确的引导。

 3、尊重孩子间的能力差异。

 《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们都知道,幼儿的能力水平存在很大个体差异,他们在各领域的发展速度也是参差不齐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理解并帮助他们以适合自己的速度向前发展。 在每次的美术活动中,我都会发现,总有一些幼儿"跟不上节奏",有的胆小,不愿参加活动;有的内向,不愿表达自己;有的我行我素,不按你预设的方式操作投放的材料……这时,我都会思考怎么办呢一般为了教学效果我都会按计划实施,这样一来活动会顺利完成,看上去会很"圆满",每一样准备的材料都按计划用上,小朋友的操作材料整洁美观,每个人都有成绩展示,整个活动井然有序。但是,细细想来,孩子们更像是我们课堂的点缀和材料之一,能力较弱的幼儿看着我们为大家准备的统一材料无从下手,能力较强的则很快完成了操作后,无所事事;胆怯的依然不敢动手,内向的一句话没说,不按计划操作的也被我们制止了,我们的活动目标制订得也许很到位,但真正达到了多少,孩子们到底在活动中有了哪些收获呢这是我们不常反思的,但恰恰体现了我们真正的教育观念,我们的理论和实际脱节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活动实践中我们要充分的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找到适合他们的节奏,引导幼儿全面发展,我知道这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我们必须去努力。

 4、引导幼儿尊重不同想法。

 幼儿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孩子们经常会关注同伴的作品,有些新奇的想法可能会让别的幼儿意外,甚至反对和排斥。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有一名幼儿画了一朵绿色的花,坐在一旁的小朋友看到这名幼儿的作品立刻大声说:"你画错了,花儿没有绿色的,老师,你瞧!他画的什么呀,难看死了!"那个孩子立即将画纸藏到桌下,再也不愿给别人看。这样的现象对于那些内向而敏感的幼儿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可能今后再也不敢大胆表现自己的意愿,可能一直循规蹈矩,依葫芦画瓢地制作,而非创作了。见状,我轻轻地走过去,用好奇而欣赏的语气说:"很美啊,我觉得你的画好特别,是别人想不到的,你肯定有非常有趣的想法,对吗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小朋友们齐声说:"想!"于是那个孩子说:"我画的是花是绿色的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小朋友都喜欢采摘花朵,这是花的保护色,她见到有人想要摘他们就会变成和旁边草坪一样的颜色,别人看不到他们就不会摘了。"我们教师用自己的言"很好",肯定了该幼儿特别的想法,帮助他建立了自信,并不知不觉教会了别的孩子,什么是想象创新。同时,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的作品,接纳欣赏别人与众不同的构思。

 三、利用有趣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1、内容的多样性。

 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了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目标,那么选择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如果说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有的想象,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如:结合2013年是蛇年,我设计了《小蛇过新年》的活动,让幼儿将自己过新年的亲身感受通过小蛇的形象来再现。

 2、表现方法的多样性美术创作离不开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法。以往美术活动衡量的标准是以幼儿模仿作品的效果为基准,即在造型、构图、色彩上与教师一致。其弊端在于片面地强调了技巧,封闭了幼儿创造的潜能,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而创造性美术活动打破了这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强调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即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来表现,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创作更有童趣,更有灵性,更富有个性。再以《小蛇过新年》为例,在活动前,老师和幼儿共同搜集有关小蛇的趣闻、小蛇的卡通形象、小蛇玩具、小蛇的图书,激发幼儿对小蛇这一动物的喜欢。在听听、看看、说说中,孩子们了解了小蛇的形象特征。

 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幼儿的活动就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每一次相互作用就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机会。教师要采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新奇特别的材料,调动孩子的兴趣,充分引发幼儿全身心地自主参与,促进其充分、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一个人的想象创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小培养,从细微处着手,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做个有心人,尊重孩子的兴趣,理解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需要,体会孩子的喜好,就一定能够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可见,表现方法的多样性为幼儿营造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提供了条件。

 四、实施有利创造的指导方法。

 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并积极投入创造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教法是至关重要的。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启发、诱导创作激情 。

 为了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我根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皮亚杰曾说过:"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在美术活动中我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做做玩玩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如:我在《大象艾玛》这一活动中,一开始便以语言故事导入,幼儿被故事深深吸引,积极地参与设想、讨论,活动结尾教师根据幼儿的作品编成故事结尾,整个活动完整有序,幼儿时而着急,时而兴奋,时而欢歌,他们完全沉浸于游戏之中,从而为下面的美术操作活动奠定了基础。

 2、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方法。

 一般美术活动均以教师示范、讲解范例、幼儿操作、评价这一模式。在我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对这一模式中讲解示范做了调整,改为: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方法,我让幼儿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讨论、创作方法,真正发挥了幼儿的独创性与积极性。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就会对幼儿的具体创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

 (1)创作前的讨论目的是以幼儿的角度让他们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

 如:"这就是我"这一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画人。我并不急于出示范例,而是请幼儿上来演示:谁会画人我再根据幼儿的演示组织大家讨论:请大家看看人还缺少什么幼儿在讨论中了解了人的外形特征,各部分位置。由于是让幼儿演示,演示的人更能让幼儿接受,幼儿在创造新的图式时便无拘无束。就以幼儿画人的鼻子为例,多种不同的造型比画成单一的形状更富有童趣,更显现出孩子的个性。

 (2)创作后的讨论目的是帮助幼儿将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更新的信息。

 如:活动结果让幼儿讨论:哪张画颜色搭配得好,为什么怎样搭配会更好,这张画和其他画有不同的地方,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学的

 (3)创作中的随机讨论这种讨论富有针对性,它能完善和补充教学活动过程,能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创作。

 如:我在美术活动巡回中发现有幼儿构图呆板,所画的图像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便随机选取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有前有后,一张为一个平面)组织幼儿随机讨论,哪张更好你能让自己的图画也变得好看吗怎样变引导幼儿在后面或前面添加图象,使画面更丰满。

 总之,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宜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使幼儿有更多的创造思维的机会,促使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五、加强活动中的针对性。

 当幼儿在创作完一张作品后,其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补强法则"的及时运用在这里显得极为重要。

 什么是补强法则呢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作了这样的解释: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他的这一观点在当今全美颇有影响。多伯森认为语言补强可以成为促进人格发展的最有力的原动力。

 我认为将"补强法则"运用于创造性美术活动乃至整个创造教育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它能极大的保护幼儿的创作欲望,激发幼儿创作热情,树立自信,为造就独立健全的人格铺平道路。

 "补强法则"应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如:讨论作画方法时的及时肯定与表扬;巡回指导中发现新思路、新想法给予鼓励,讲评过程中引导同伴发现别人有利于自己的长处等等。恰到好处地运用补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滥用"补强"则会使"补强"贬值。

 为了"鼓励"幼儿的积极性,"保护"幼儿的创作欲望,滥用"补强"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还是最后的讲评中,不管幼儿怎样画都采用"补强"的方法--" 你瞧,画得真好!"、"颜色真漂亮!"、"你很会动脑筋"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鼓励幼儿积极性,但是时间长了幼儿也不会感到满足。我们不能忽视美术活动本身所孕育的审美教育,而应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补强,又如何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呢幼儿又怎能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呢

 结论:

 作为教育者本身应具有敏锐的眼光和观察力,正确地引导幼儿去感受美、创造美,真正发挥补强的价值。幼儿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时期,他们需要教育者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李一新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发展[J]教育研究,2006,4

 [3]林白桦对幼儿创造性活动的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6

 [4]李季湄幼儿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卢乐珍 朱妙斌幼儿园教育活动[J]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

 [6]李丽创造教育指南[J]教学园地,2009,9

;

  陈设: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规矩:(1)私塾设在教师家中,学生到教师家里上课;(2)向孔子与先生拜礼;(3)学的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4)大声背书,背诵经典;(5)每天的课分三部分:一为读书,二为练字;三为对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1每当我想起那件事,我的心里就甜滋滋的。从那件事中,让我理解了母亲对

我的爱。

那是二年级开学时的正午,望着同学们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兴高采烈远去

的身影,我的心不禁酸溜溜的。“狠心”的妈妈今天不开车来接我,让我独自回

家。这时我真有点恨妈妈了,我还小,为什么这么早就让我学会独立呢?我一边

抱怨着一边无精打采地往前走。“哎呀,车来了,快跑!”我拼命追着公交车,不

停地挥手“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跑着,终于上了车子。“呼哧,呼哧。”我不

停地喘着粗气,皱着眉头,心里不禁埋怨起妈妈来。公交车一会刹车,一会儿左

颠右晃,我在车上左摆右摇,十分难受。

终于到了车站。我一下车,就看到了左顾右盼的爸爸。这时,我心里头一

酸,还是爸爸对我好,妈妈真懒惰,明知爸爸忙,还让爸爸来接我。我高兴地抱

住爸爸,爸爸慈爱地摸着我的头,说“妍妍,你真棒,学会了自己坐车回家。对

了,你妈呢?”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妈?她不是在家吗?“吱”又一

辆公交车来到了车站,车门打开了,妈妈居然从车上走了下来,她乐呵呵地搂住

了我说:“今天你第一次独自一个人坐车,妈妈不放心,去跟踪你,没想到却被

你甩了。”我一听,鼻子一酸,眼泪像开了闸的自来水一样涌了出来。

这次奇特的发现让我心里美滋滋的,这次发现让我明白了母亲对我独特的

爱!

2岁月无痕,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无法忘却,每当我们拾起它时,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

其实,在生命的长河中,每时每刻都有感动存在。父母牵挂的目光、一天一天憔悴的背影是一生一世的感动;朋友的信笺、一条祝福的短信是温暖心灵的感动;口渴了,同事帮你打回一杯水,这是感动;劳累了,女儿给你捶捶背,这是感动;夕阳中,看着一对满头白发的夫妻相互搀扶着走向路的尽头,这也是感动……

感动无处不在。纽约曼哈顿街头,有一个小女孩守在一棵树下不肯离去,原来她在等待秋天最后一片树叶落下,孩子是纯真的,她会为一个平凡的自然更替而感动。

然而,行色匆匆中,多数人被生活磨砺得开始变得粗糙,开始渐渐冷漠,不愿停下脚步去倾听心灵的跫音,更不愿去回味那感动带给心灵的慰藉。有段时间,我似乎也忘记了感动的滋味。整日忙于工作,埋头学习,不是坐在电脑前打字,就是整理资料。朋友提醒我:叶子,离开电脑,休息一会儿,做做运动!简单的话语,让我疲惫的心开始温暖,让我冷漠的心开始融化;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心情变得烦躁、郁闷,甚至忍不住落泪,这时朋友又告诉我:流泪并不代表脆弱,只是缓解一下内心的不快,哭吧!那一瞬间,我被感动了,被朋友朴实的语言感动了。随后我也开始改变自己,也尝试着去关怀别人,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话,但别人从我这里获得了快乐,从我这里得到了温暖,回报我以感动的微笑。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快乐及关怀是可以相互感染的。

感动是什么?可能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

也许,感动是夏日一缕凉爽的清风,是冬日里一轮暖暖的太阳,是沁人心脾的甘泉,是芳香四溢的一杯热茶……拥有了感动,我们的心开始变得明亮、宽敞、纯净。

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而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当你在感动别人的时候也会让自己感动。所以朋友,当你心灵感到寂寞的时候,请腾出一点点时间来回味一下那一次次让你无法忘怀的感动吧!那个时刻,你的精神家园将开满美丽动人的花朵。并指引着你走向前方。

诗人把树林比喻成童话世界,也就是将大自然的绚丽和童话世界的神奇结合在了一起。

你走进树林,就等于走进了童话。连你也变成了小精灵,在精灵的眼中,什么都是新奇的。“蜘蛛丝”当然可以给你“项链”,青蛙一定是在“击鼓”,还有会唱歌的鸟,会听歌的松鼠……

如果你带着童话般的眼睛看树林、看世界,那么你就永远生活在美好之中……

这是别人的评论

——————————————————

我认为

作者以一种哲人的世界观看待树林中的一切

化身精灵,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看待树林

对树林的好奇、对树林的热爱、对万物生命的生生不息的赞颂

这是对生命的礼赞!

作者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三味书屋的生活:

⑴入学的情形,同时介绍了书屋的特点以及先生的为人。

⑵初次见先生,问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得到答案。

⑶偷偷到后花园去玩,后花园的乐趣。

⑷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以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描画儿。

三味书屋的生活,表达的作者情感是有争议的。一是说:对于童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第二种则认为: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损害和束缚。

一般倾向为第一种,即同样表达作者新奇快乐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练习说明

一、按照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本题要求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首先是读题目,看看题目能给我们阅读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最后再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感情。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本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这段话准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也可以自行选择游戏。

教学建议

一、教师在课前可简明扼要地介绍鲁迅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二、课文容量大,难点多,但用于教学的课时却有限,这就要求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的处理更要多斟酌。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是教学难点。难在两点:一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的词语。关于内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见。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三、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此中笔法,学生未必都能一一学会。但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语),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四、“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等语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正人君子”的,但说得较含蓄,学生不易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对这类句子不必过多讲解。

有关资料

一、《朝花夕拾》小引(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选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二、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三、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四、对本文主题的分歧意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就其主要分歧来说:一种意见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认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像《论语》《幼学琼林》《周易》《尚书》这些宣扬封建毒素的古书,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重点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但百草园毕竟不是学校,不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课堂,不过是能引起儿童乐趣的地方,所以这不是写两个课堂。

作者写这个私塾老先生,说“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是传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渗透在全篇的叙述中: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动的对比;通过对这位老先生一面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一面自己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欣赏无聊文章的描写;特别是通过写学生按规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鲁迅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说明了他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不过作者还不是把他写得很凶。他对学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尔也打“戒尺”“罚跪”,但这些都不常用。对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

这篇散文不仅写景细致,且景中有情。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使读者感到此情此景亲切可爱:使人爱文中的景,更爱景中的情,更爱有这种天真感情的儿童,从而也就更憎恶夺去儿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选自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雪步认为:“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所表达的主题则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选自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鲁迅教学手册》)

2.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张硕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的概括是: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这一概括,源于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为历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所沿袭。

笔者认为,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则不符合作品实际,也不符合鲁迅的创作本意。这篇散文,没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题《旧事重提》之六)。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从作品的实际内容来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前后描写无法形成所谓“相比”或“对照”,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贬后的问题。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自不必说,是何等欢乐,天真。三味书屋的生活描写又何尝不是这样。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当然,“何曰怪哉”之类的好奇,是不可能从先生口中或书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写到这些时,并不认为这是对儿童的束缚,只是说“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并认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过不愿说。接着,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乐趣。“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描写,同样是充满着欢乐、天真的笔调,一种怀着成年人回顾儿童们放声唱读的乐趣,一种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的幽默,交织在文章之中,给人以欢乐、风趣的欣赏效果。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无味”的气息?哪里有批判或贬抑的格调呢?即使是写到戒尺、罚跪这些封建师道的象征品时,作者也是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写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连续两个“不常用”和一个“总不过”,还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吗?至于写到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花园以及儿童们在园中的戏耍,写到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就同写百草园欢乐生活更无二致。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而自豪,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惋惜,在这惋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依依之情吗?从上述所举的这些描写笔调和内容来看,说作者是在批判三味书屋中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实在有点离题万里。

从作者对两个人物的描写中,我们也看不出褒贬对照的色彩。长妈妈以她的慈爱和动人的故事,赢得了儿童鲁迅的爱;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宥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但也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但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因此,从作品对三味书屋先生的描写中,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应该说,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种主观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我花了1快钱给你刚刚卖的,看有用没有?

正确的交友观

通过研究分析,对一个选择朋友的心理不同,基本上是由于相遇至认识之间的因素和认识的选择心理不同决定的。而因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因素。

⒈主观因素:这是交友心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完全由自身意识决定,它包括个人性格、爱好、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只要其中一种出现差异,就会对交友心理有一定影响例如,凡是一个文静内向、胆小怕事的人,那么他交的朋友有可能是同他性格一样的朋友,亦可能是一个能保护他的朋友那,什么是差异所在呢

其一,共同追求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人的交友首推要有共同追求对于一对朋友来说,交往就要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共同的追求对于这追求双方都必须付出,都应有相同感受,这是朋友间的纽带,如果二人虽成为朋友,但没有共同的追求,那就没有了维系友情的这一纽带,友情不足以维持也许可以用一个生物形式来说,朋友关系是身体,交情是构成身体的组织和细胞,交往是营养物质,交谈是营养中的分子,共同追求是构成分子的原子原子出错,影响分子,一步一步影响身体,关系链就被破坏了

其二:影响为个人认识这取决于个人思想案例一:中学生王洛,性格文静、爱好学习,陈风,本人好动,不爱好学习,好交友,他想与王洛交友,互补不足,于是二人有了共同追求,就成为了朋友可以说这个人认识是建立在共同追求的基础上

其三:利益例如:朱棣的思想高尚,张海思想庸俗那么这两种人的交友心理则大不同 朱棣重于心交, 张海重于表面交往,物质来往等,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交友心理

其四:爱好这是能改变各种不同影响的性质,以上因素最重要的一环

综观各种可知各种心理之异基本源于此四点

2客观因素:即非意愿因素,客观因素对友情的发展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如将两人安排在一起,促进两人认识,这种情况就包括了所谓的缘分,这相遇属于社会因素因此, 社会因素是基础,友情就能在社会中发展但是却有同学、家长等各种人物介入自身,就是说客观因素随着主观因素出现,并影响着自我像花的肥料一样,适量的会使友情小苗茁壮成长,就这样影响了交友心理

一般说来,男孩子勇敢大方、不拘小节、讲义气、见多识广、好想好问,但有时冲动,选择朋友少而精,无论男生交的是男性朋友还是女性朋友,只要他从心里当他们是真正的朋友,那就是经过漫长的考验。男生对知心朋友情同手足、同生共死、毫无怨言所以,有人说,男性的朋友可以做兄弟,但男性的兄弟未必是朋友这就是男性交友的微妙之处 所以,男性称得上是朋友的确实不多,因为要经过萌发、结伴、友好四个阶段。而女孩子则情感细腻、踏实勤奋,但有时计较小气、脆弱,能与同性朋友聊得来。这样就致使产生男女交友心理的差异。但如果男女同学长期交往,那么这两种性别的交友心理就会互相补充。

因为性别上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思想上的差异等,使大学生的交友心理多种多样。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⒈性格差异:每个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它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有人天生聪明,但过于虚浮,而形成一种自视过高,不可一世的性格;而有人虽天生不怎么聪明,但后天能以勤补拙,成为一种踏实勤奋的人。各人性格很大程度影响了不同的交友心理,因此,这种性格因素是对交友心理影响很大,是十分重要的。

⒉思想差异:在同一集体中,有的品质优秀,有的行为粗鲁,有的学习好,有的学习差……那怎么去交朋友呢?中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又与自己的认识、经历结合,在心中形成一种交友准则,而这准则是因个人而异的。因而这种思想差异是一种主观因素,又是一种客观因素。

⒊个人条件和质素(指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质素的高低差异影响着交友心理)的差异:如今,中学生并不再是单纯的学生身份,更是一种社会的重要角色。其中有的生活富裕,有的贫苦……种种家庭条件、社会条件、个人条件的差异都影响着中学生的交友心理。有的喜欢巴结有钱的,有的喜欢与学习好的来往,有的臭味相投,它不但是性格所影响,也是个人自身条件所影响。又因为个人条件不同,又影响个人质素。

4性别差异:这是第四因素。它的差异在于性别问题。我们发现,一般男孩不会把内心向一般的人倾诉,或只是向最要好的朋友讲。女孩子则反之女孩的内心会向一般朋友倾诉,不会像男孩那样隐藏自心。这是由于男孩不拘小节,很容易触痛他人内心,而且男孩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不会随便透露内心,有点偏向于自我为中心,于是就形成这样的心理。女生不同。女孩在相处中,较能尊重彼此内心,能较为注意对方感受,所以双方之间能互相诉说内心的话。

知道了影响学生交友心理的因素,那我们再一起探讨一些特殊的交友心理吧!

⒈关于早恋问题:首先,我们必须了解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其心理有重大变化。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不断增强,接触到一些新奇的情感,心理也开始模仿大人,会去选择恋爱对象,又在浅层意识中模仿恋爱对象。同时,青春期的另一特征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情感不稳定,去尝试从未做过的事,而这种心理更是自然而然。

可是,爱情的含义不同于友情。在青少年青春期,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各种思想会随知识扩大而加深,于是会容易产生错觉。这只是友情中产生好感的情况,爱情要求的是双方能付出爱,能承受、体会,但中学生对这些认识还不够,故早恋问题是中学生交友心理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⒉“圈子”问题:这问题对于任何一个集体来说都可能存在,有点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门派”,就是一个集体里分成好几个朋友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要取决于一个人与总体的关系。从总体来说,因为这时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男女生来说会有所尴尬,于是男生和女生之间形成了隔阂。在此种情况下,集体中就很明显地分成“处男派”和“处女派”,但有的不会有所谓的“避嫌”的心理,懂得真正的友情,能真正相处,形成“真友派”。而各派中又因性格、爱好、追求等不同,而又被分派,逐渐分成好几个派别。

⒊“哥儿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情。有的中学生为顾面子,讲义气,为朋友两翼插刀,帮他做事,因而有的就在“朋友”的影响下走向了人生的最低点

⒋交笔友:如今,中学生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而交笔友更是兴起一时为什么呢其实是有的人认为自己缺少知己,而交笔友却别有一番情趣。交笔友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笔友在那遥远的地方,另一个地方,另一种生活中的另一个人是新奇而有些神秘的。

其次,交笔友是安全的、倾心的。笔友在遥远的地方,你尽可以挥洒少年的豪情、忧伤,尽可以倾诉心中秘密,不用担心会传出去,会被老师同学知道,那儿是安全而可靠的。那种交流是真诚的、纯洁的、无私的,纯粹是一方情感的天空,可以弥补生活中的种种缺憾。

当然,你在获得新奇、抚慰与增长见识的同时,交笔友也会对生活产生一些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会因此忽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如果只沉溺于与笔友的通信中,就会不自觉地疏远了身边同学。其实,只有主动地走进别人的生活,接纳别人,才会获得友谊。只把心情寄予远方,无意识地拒绝了周围的人,于是就越觉得周围没有友谊,就更寄情于笔友,形成了恶性循环。

那我们怎样能获取一段真挚永恒的友谊呢?

⒈正确认识交友的意义:朋友是我们沟通的对象,是除亲人和老师外能使我们敞开心胸说话的人,交友是我们的正常需要,我们应认真对待,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价值观,明白到友情是重于金钱和与爱情的区别为自己而交友,分清哪些是真正的友谊,才不会被人利用,成为犯法的工具。河南省开放一中,一个男生从小不爱交朋友,步入中学后,因生理的改变,好奇心的增强,交上了“女友”,而为她荒废学业,后被女友抛弃,引起了他精神失常。这说明了认识友情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还要,自尊,自信。尊重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遇事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见解,不人云亦云。在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又不能盲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形成一种交友心理的准则。

⒉广泛交友:社会事物多元化,把自己融入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才能从中选择知己寻求友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多从朋友身上发掘优点,多结交对自己有益的朋友。 试着去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你。友谊是以情感为支点的,相互了解是彼此产生感情的基础。所以,走进同学中间、同伴中间,主动地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你。在交友过程中,应扩大交友的范围,只有多交友、广交友,才能更广泛地接触每个人通过筛选,从中找出知己理想中的朋友。而避免减少自己的交友面,更要避免拉帮结派,形成小圈子。

⒊注重交友原则:在和朋友结交时,应该要理智,不要盲目信任,为了“讲义气”,而为他做非法的事,最终害人害己。毕竟,“哥儿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情,不值得我们为这盲目付出,但有的学生就缺乏这种意识,而引起了灾祸:2001年,重庆市某高校学生,本来成绩优异,因参与长期与社会上不法团体,犯下了偷窃、抢劫等十多宗案件,引起了社会的轰动因而,在选择朋友时要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能使自己进步的益友,不要因一时利益而误交损友。

⒋完善自我:把自己多投身于社会,从而去认识社会,培养自己的性格和思想道德情操,学会控制自己,学会分清事情的是非黑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中学生因思想意识观念薄弱,导致他们走上歪路。此外,要正确对待父母、老师的教育。因为成人的社会经验比我们丰富得多,判断能力也强,学会请求他们的帮助,就一定能更好地促进自己心理的成长。

⒌学会维持友情:要维持一段友情,必须对朋友付出,对朋友以宽容的态度。努力关心他人,给予一点爱。对别人应该给予诚心诚意的帮助。人在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胜过富贵时送他一车。宽容待人,严于律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求别人一点缺点也没有是不可能的,对别人因疏忽而造成的过失要宽容。尊重他与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选择。宽容别人的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有了过失、错误要主动承认,自觉改正。主动承认错误,不但不会损害你的形象,反而还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这便有利于友情的维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必须学会容纳他人,不能事事以自己为中心,不肯退让半步,这样的友情将不会永久作为朋友的知己,不要过分要求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地位,应努力完善自己的形象,成为朋友信任的人。而且凡事都要忍让,以友情为重。如今社会网络风波层出不穷,原因是有的学生为了友情,“舍命陪君子”,而沉迷于网吧他们认为这是一段长久的友情,但却是假性友情,而酿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是维护友情的错误方法

⒍学会主动争取友情:交一知己,一是因为缘分,二是能否捉住机会交友,这是很必要的。如果大家课间玩玩闹闹,一起游戏、谈话,而你总是一个人冷眼旁观,从不参与,又如何能了解别人,得到别人的了解,获得友谊呢?友谊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争取来的。任何友谊都是在共同的生活、学习或劳动中经过了解而建立起来的。主动争取是交友十分必要的。例如:我们开学典礼上初次见面,主动和新同学交流,将会促进友情的发展。

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你能交上一个满意的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308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