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人之所以能生为人,就是上天给你一次机会去感受这个世界,去走一遭只属于自己的人生看你的名字就知道你还挺迷茫的,其实既然生下了,就顺着活就行了,好比今天你看见我的回答,都因为你是个活人,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再想想你要是死了对的起谁呀,首先你对不起这个世界给你的机会,再对不起父母我也不太会说,给你帖几个有名的文章看能不能对你有所启发吧我在上看过好多人问过这样的问题,觉得是有必要问的但不能想太多,什么想多了都不好,好了,不说了,自己看吧!!!!!!!!!!!!!!!!!!!!!!!!!!!!!!!!!!!!!!!1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比前年虫还古老的问题。
首先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很简单的语法上的歧义:人为什么要活着和人为什么而活着。也可以说一个是意义,一个是目的。
所谓意义,应该是客观的,自然的。我要说的是人类,而并非某一个人,那么所谓的奉献论就是谈不通的,对于博大而永恒的宇宙来说,人类连个垃圾都算不上,人类只是为了自己而活,我们说保护环境也只是保护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科学的发达以及进化论的突破,使人类越来越清楚自己的位置 -自然的产物。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你自己决定的,甚至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也不是。人类是渺小的,充其量不过是宇宙新陈代谢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环。芝麻大的意义和饭粒大的意义有区别吗?这不是悲观,事实本来如此。但是反过来想,世界的其他组成部分也同样平凡,而且人还是万物之灵,说你“猪狗不如”你一定不爱听,这也是足以令人类自豪的事情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至少在地球上,人类是呼风唤雨的霸主。
单独的一个人,宏观来看更没什么意义。我们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尽管没意义,但生存是我们的权利,至少还没人有权利剥夺我们的这个权力。如果说有意义,应该是指相对的意义,是创造意义而不是寻找意义。小的范围来说我们报答了父母,养育了子女,愉悦了他人;大的范围,我们可能帮助过一些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从而载入史册。这也是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过我想强调的是人本来并没有任何义务,你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如果你能够生存下去的话。我们之所以,希望做得出色一点,无非是为了活得更好,活得更精彩。而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人生就是人的生存,一切为了生存(达尔文语),更好的生存。人最根本的本性不是善与恶,而是追求快乐,回避痛苦。这是自然选择,似乎没有生物会是例外。
回头再看这个问题,你就不会惊讶人们煞有介事的活着,却回答不出来“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谁活着的时候不是在向幸福靠拢呢?记得“神探亨特”(美国老片)的口头禅就是“上帝安排的”,我想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美国幽默式的回答。当然人类的上帝就是自然。
这里我再强调一个词就是“正义”,所谓正义就是对的,符合自然法则的;无私奉献和自私自利都不是自然的人生观。为什么?因为人的认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的感受和感觉是真真切切的,谁愿意奉献得一无所有而活得生不如死?反之作为有群体意识的人类是欣赏真善美的,损人利己的行为终要受到抵制。所以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论点是现实和智慧的。按照幸福最大化原则,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你也会更加幸福,但前提是你必须先有这个能力。众乐乐与独乐乐,孰乐?也许一个人越发成熟客观,他的判断就越发接近正义。
人生大抵就是这样,而人们的人生观或许千差万别,这和人们自己的经历品性有关。剩下的事情,就是应该如何去做。我们的先人几乎把所有智慧都用在做人的研究上面,这里我就不多费口舌了。
但还想告诫年轻人的是:
第一要现实,不要任性,不要在真空中思考虚设的问题,你们目前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就业和生存,学好本领才是硬道理,这需要踏踏实实的下功夫。
第二,要自制。小孩子吃不到糖果会哭闹,你们是得不到爱情就苦恼。这有什么区别?伟大在哪里?如果你象挑剔你的情人一样挑剔自己的行为,那么你的情人要比现在的好很多。
第三,对一部分自卑的人,我劝你们勇敢一点。正如我前面所言,人们生而平等,你不要顾忌别人(有好人也有坏人)的脸色而委屈了自己,无论你是多么想把事情处理好。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并不是好事,这并不能解决问题,要冷静沉着,可以循序渐进但不能自暴自弃。
第四,惰性是与生俱来的习惯,但绝不是好习惯。改变习惯要从行动开始。
第五,不要遇难而退,要知道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这不仅应用于大目标,而更实际的意义是能助你走出解决眼前的困境,并走得更远。很多时候你都会发现河水不象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象松鼠说的那样深。
第六,不要问别人幸福是什么,你的快乐和痛苦自己清楚。
第七,从做好眼前的事情开始。不要以为思想压倒一切,多懂一些道理固然好,但是人的精力有限,行动其实更重要。不需要懂的道理就不用去懂,这也是一个道理。
第八,要懂得知足者常乐,你我皆凡人,肯定又很多事情不会尽如人意,要懂得不懈的追求,也要懂得珍惜的对待。
人为什么活着?那人为什么要死去呢?既然死不了,也不想死,那就好好活着吧!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为什么?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价值、目的?
外国的加缪、弗兰克、陀斯妥也夫斯基,中国的周国平、李银河,历代还有谁正面回应过这《十万个为什么》中没有的,第一个为什么?
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找到爱与幸福?是为了发展完善全面自身?是为了往上爬,追求更真更善更美?是为了穷尽自然社会一切领域,归纳出大统一理论?是为了研透众生万物的奥秘,浩瀚宇宙的起源终结?是为了人类不可逆的进化和加速度的文明?是为了千秋万代后,最终的大同(孔子)、天堂(基督)、理想国(柏拉图)、乌托邦(托马斯·莫尔)、美丽新世界(阿道斯·赫胥黎)、共产主义社会(卡尔·马克思)?
如果这一切都到达了,达到了,那接下去人又为什么活着?如果找到人活着的意义,那接下去宇宙又为什么存在?宇宙有边无界还是有界无边?宇宙会永恒膨涨成一片真空,还是临界坍缩成一粒奇点?
宇宙外还有宇宙吗?用地球尺度,人是一颗尘埃,用宇宙尺度,地球是一颗尘埃。若“天外有天”,宇宙外还有宇宙,那么我们存在的宇宙是否也是一颗尘埃,而我们将是尘埃的尘埃的尘埃……
“跟我一起老去/最好的还在后头/生命的最终/为了它才造成最初”,千古憧憬的A·阿西莫夫啊,娜娜出走了,最终之后呢?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否人类的智慧先天注定答不出这些元问题?是否得留待宇宙间更高级生物?然而宇宙间更高级生物有吗?是三维、四维、三点五维?他们若知道,他们自己又为什么活着?
是否我们全部的努力,都只能双曲线似无限接近,却不能真正接触?就象夸父追日,既悲壮又可笑,他前进多少它后退多少。甚至更惨——夸父前面毕竟燃着个金色的句号,我们却在捕风、在扑空、在寻求一个梦幻泡影般的问号。
面对希腊神庙上刻着的“人啊,认识你自己”,在根本意义上,人类是否注定无知,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死亡是另一种存在,另一种物质状态,另一种生命形式,是否只有死去后才会找到活着的意义?如果只有活着才能找到活着的意义,是否即使活得磨难,耻辱、毫无尊严,付出如何惨重的代价都值?如果这样,那一切后找到的意义是否还有意义吗?是否得不偿失?
“苦海无边”(佛陀),“寿者多辱”(庄周),越成长越污染越丑陋。是活得象一个人,清白、尊严、自由、不能就自杀是岸;还是为了找到活着的意义,什么都可忍、可苟且、好死不如赖活?成王败寇,是否真正的英雄应该选择跪着生,而不是站着死?目的与过程哪个更重要?
如果这是一枚永旋不倒的硬币,是否我们只能哈姆雷特式,陷入两难悖论?活不是,死不是,日子于是妥协过,“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月”。直至临尽时,黯然念起那句自谶——早知今日灰灰去,深悔当年白白来。
解不出这终极的Why,我相信五千年地球文明长如万古黑夜,四十六亿年地球史等于一张白卷。所有伟人、圣贤、天才、思想家;所有科学、宗教、艺术、文化,世间种种皆失败得够呛!
忘不了暮年萨特的自省:“生活给了我很多,同时也让我明白,这一切并没多少意思”。他以毫不感恩的口吻,淡淡否定那传奇、轰动、影响好几代的一生。“他人是地狱”,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人间就是地狱。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真善美的天堂不过粉饰出无数浅薄的乐观者,就象假丑恶的世道越来越逼人成深刻的悲观者。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生活即使常有些小快乐、小满足、小兴趣,终究难味真正的大幸福。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日子无论怎阳光,内心终究虚不掉空虚感,灭不了幻灭感。
萨德说,善其实是恶,恶才是善。绝望的心,有没权什么事都可做(象超现实主义者一样随意杀人,象无政府主义者一样到处暴乱),什么事都可不做(象释家一样四大皆空,象道家一样无为不争)?
夜深梦醒,仰望星穹,念天地之悠悠,在如今这个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上, 有几人活着就是要猜出这个千古之谜?
有几人为寻找活着的意义而活着?
有几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一种对死的恐惧,一种对生的感恩。
人的本能都有一种抗拒死亡,厌恶死亡。也许有的人,并没有想过活着是为什么,只知道,活着就是活着。至少我还是活着。(当然有的时候,某些事情,可以让某些人,放下这种抗拒本能)
当生,慢慢的变成一种坚强的生命,把死像一只蚂蚁一样踩在脚下的时候。有人开始问自己生的意义,因为已经没有了强大的敌人。让生感觉到孤独。
我认为生,就是爱,一种对生,对活着的爱。我们要懂得去爱上她。
只有当我们爱上她珍惜她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生的伟大,生的可贵,我们要像一个情人一样的去呵护她。
如果你的情人整天愁眉苦脸,你会喜欢吗?就是喜欢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反感。自已也会因此,而苦闷。那么现在唯一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让她快乐起来,因为她快乐起来了,你也会快乐的。
人都有一个磁场,他可以改变物质某些特质,而物质也会传达这种精神。一切都是这样的循环。就像一个画家一样,他如果是悲伤的,那么他的作品画出来,无论怎么样,画出来的作品都会透露出一种忧郁,当你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这些作品就会通过这位画家忧伤的传达,而传送到你的思想里面。那么此时的你就会有种悲伤的感觉。
生,是需要一种快乐来支持,有了这种支持,才会让他更加强大。更加有力。
但是快乐也不是自己快乐了就快乐了,自己幸福了就幸福了,介质的传播,才是你快乐幸福的根源。只有使你周围产生一种因为生,因为活着,而透析出来的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你才会感觉到生命活着的意义。才会反射出生的快乐
参考资料:
我觉得,人活着一是为了邂逅,人之所以活得有意思,因为可以邂逅很多人。喜欢的,讨厌的。如果死了,拿这一切,就将结束,也不可能认识这么多人,发生这么多事
二是为了别人,人有时候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的,是为了一切认识,甚至不认识的人活着的,你的生存,也许正带动着他们,毕竟,我们不是一个人。
三是为了活着,没错,为了活着而活着,很奇怪么?一点也不~活着是一件最美妙的事。
怎么算婚姻缘分
上一讲,提到了改变运气的运气。
很多人认为,婚姻也靠缘分,也有运气,如何能够改变婚姻的运气呢?
德雷克公式
美国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于1960年代,提出一条用来推测外星文明的公式。
男人 火星,女人 金星。找另一半某种程度来说,不亚于寻找一个外星文明。
所以,有人借鉴“德雷克公式”来推测自己另一半的概率:
住在我附近的女性有多少?假设有400万人。多少人年龄适合呢?算20%,那就是80万人。多少人是单身呢?假设是一半,还剩40万人。多少人有大学?假设是26%,所以是104000人。这中间又有多少人有魅力呢?算5%吧,有5200人。这些人当中又有多少觉得我有魅力?也算5%,还有260人。那又有多少人有可能和我合得来?假如是10%,那就还剩26个人
这么看,在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中,适合的另一半都屈指可数。听完了你会不会很绝望,觉得自己找不到另一半是有原因的?
其实,是你筛选的条件有些太苛刻了,老喻不但讲人生算法,还给了大家如何好姻缘的五步:每一步解决一个问题:
之一步,教你如何找人;
第二步,教你用什么心态去找人;
第三步,教你如何停止寻找,确认目标;
第四步,如何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长期相处;
第五步,如何经营一段长久的关系。
如何找到合适的人
找人这件事的之则就是,要扩大样本量。
也就是要多找,数量足够多,质量就会有。瞎猫都能碰到死耗子,何况人呢。
有个名校毕业的女生,想快速找到适合的老公,就是扩大交际范围,只要有机会都会去见个面,喝个咖啡。
只要你喝的咖啡足够多,总会碰到各种各种的人,有多少个你不中意的不重要,有一两个你中意的不就行了么。
后来她发现那些之前她根本没想过接触的人,给自己带来了意外惊喜,没多久就结婚了,而且老公是一个以前她都没有想过的类型。
多接触,除了可以扩大数量以外,还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
一个人的经历、眼界、思维和想法,总是有局限的,你多去接触很多不一样的人,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有些甚至就给你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趣味和特点,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就会收获很多美。
用什么心态找人
老喻用一个带花园的房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心灵度:最外面的大门是花园的门,然后是房子的大门,最后是卧室门。
有些人花园大门敞开,但是你很难进入房子的大门。这就像是在社交场合上遇到某个人,面子上很热情,但很难跟人深交。
有人花园门紧闭,房子大门也不轻易让人进。可一旦让你进去了,恨不得马上把卧室门也给你打开。这类人平时很内向,看起来拒人千里之外,但别人稍微对他真诚点儿,他恨不得把心掏出来。
用这个“三门模型”给单身人士的建议是:看好卧室门,虚掩着大门,热情敞开花园门。
上一讲说了,你改变不了运气,但是可以改变运气的运气,到你家串门的人多了,你就有更大的运气改变你的姻缘。
这个时代,酒香还怕巷子深,别人都不了解你,怎么跟你谈恋爱呢?
所以,单身小伙姑娘,周末没啥事,有些活动多参加,结交新朋友,听听新故事,开拓眼界,同时展示自己。
当然,人要一点一点接触,卧室门也要看好。
什么时候可以停止搜索,确定目标
很多人都想着要找到生命中那个“白马王子”、“白雪公主”,总是幻想有一个“完美伴侣”。但是没有更好的,肯定有无数优秀的人。
如果你一辈子都只在寻找,而不是确定下来,那当然就不会有姻缘了,都只是萍水相逢。
如何停止?有一个37%更优停止理论。
比如,有四个人依次面试,只录取一个人。面试之后当时就要决定是否录取,否则就要到下一个人。
这时候,如果之一个人面试之后就录取,选中更好的概率只有1/4。如果四个人都看完,到最后一个人录取,最后一个人是更好的概率也只有1/4。
现在选一个策略,就是面试之一个人,然后把他当做标准,之后只要比他好就录用。这样计算下来能够录取更好的人的概率就提升为46%。
但如果不是4个人,是10个、100个人、1000个人呢?作为标准的人都大概是前37%的人。
所以,如果你预计会深入接触10位异性,前四位最终都拒绝掉,同时把他们作为标准。之后只要遇到超过优秀的就马上结婚。
所以老喻建议,年轻的时候可以多谈恋爱,低成本试错嘛,有了一定的样本基数和内心尺度,心态就会逐渐成熟,这时候再找的伴侣确定性就更高。
用老喻的话说:“有些乖孩子,从小被教育恋爱就是奔着结婚去的,其实也挺陈风陋习的,这相当于鼓励年轻人要‘和就和一把大的’。这种思路下的婚姻,很难应对这个不确定性的复杂世界,长久来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一见钟情固然浪漫,但是你一见钟情,别人可能不对你钟情呢,也不一定永远钟情啊。
如何经营长期关系
第四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长期相处?
老喻的是:口厌感原理。
比如可口可乐,喝完不会腻,还可以再来一瓶。这样可乐才可能成为高频的消费品。
反之,有的大餐吃起来很爽,但是连着吃几次就会很不适应了。
两个人如果长期相处,“口厌感”比“口感惊艳”重要得多。你能喝多少,不是好喝的峰值感受有多高,而是残余值有多低。
两个人长久的陪伴,可能会平淡,但不会厌恶,这才是长期相处的核心。
换句话说,决定两个人长期稳定关系的,不是彼此之间有多少令人满意的优点,而是能够接纳多少彼此之间的缺点,相看两不厌。
所以,最后最重要的一步,要经营一段长久关系,必须双方共同努力。不是顺其自然就会很好的,因为有时候自然而然的感觉会变淡,而夫妻之间的关系就像物理学的“熵增”定律一样,会越来越混乱。
这一段老喻给出的建议就是双方更格互补,外柔内刚和外刚内柔的人互补,双方互相自我调节。
我这里给一些补充,就是经验表明,一定要创造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和机会。很多夫妻之间后来关系慢慢淡了没了,都是因为各忙各的,失去了生活的交集。
亲戚朋友还需要常来常往,多走动、多接触,才能关系更深入,何况夫妻之间。
祝单身的帅哥美女找到好桃花。
祝已有另一半的彼此幸福和睦。
拿走不谢。
以上就是与怎么算婚姻缘分相关内容,是关于婚姻的分享。看完算感情姻缘免费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他们可以感知这世界上的事物,但是他们唯独对待感情非常冷漠,这类人大多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和凄凉,总是对外界持不信任和不满意态度,对感人的事件怀疑,甚至拒绝感动。患上了情感冷漠症的人通常不觉得自己生病了,因为她只是觉得自己不容易动感情而已,所以大家往往会忽视这种病症。不要总是局限于自己原有的视野,要敞开心胸去接纳一切人和事。
这个病很多是源于家庭或者爱情方面的失利所得,也可能是外界事物的刺激。“情感冷漠症”被广为人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士兵由于战争伤害而患上此类心理疾病。1950年,美国小说家约翰·多斯帕索斯首次指出这种心理疾病的“人文原因”:“冷漠”是生物个体面对太多或太复杂的生存或环境压力时的本能反应。
你可以跟你周围的人积极交流。然后你就发现你能很好的融入他们。所以说交流不仅能使人克服冷漠,还能攻克人们的一切情感障碍,其实人和人的情感是在交流中日益加深的。接触大自然。当你觉得孤独寂寞冷的时候,可以到郊外踏青,可以去公园慢跑,可以骑上自行车四处溜达,呼吸周围的新鲜的空气,让开阔的视野消除心中的苦闷和忧郁。
你还要学会欣赏,欣赏的东西可以有很多,例如音乐,例如艺术。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美术,都蕴含着让人惊叹的魅力,如果你能对这些无生命的东西倾注情感,那么就会对你身边的人萌生爱意。参加社交活动。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我们才能慢慢地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喜好,这样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心仪的另一半。
如果你想要通过一本书,迅速了解「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或「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这几个终极问题,霍金的《时间简史》是一本最佳旅行指南。
探讨宇宙的由来和本性似乎无助于日常生活,却是所有时代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霍金这本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科普书,本身就证明了:对宇宙的好奇和理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和目标。本文会从四个方向、九大关键词带你走进霍金的宇宙。
要得到宇宙本身清晰的图像,单靠逻辑思辨,或恢宏的想象力都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新的科学工具,包括 观测工具 和 理论工具 ,人类大概会一直停留在「天圆地方」或「无限乌龟」的宏大视觉里。
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再到伽利略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望远镜 的发明打开了星空的大门。宗教中以地球为中心的完美宇宙开始动摇。但人类关于宇宙本身——时间和空间的本性依然所知甚少,如鱼儿最难知于水。我们还需要强大的理论工具。
于是牛顿来了,黑暗的宇宙一片光明,三定律和万有引力解释了天上地下的运动。恒星也不再永恒,但宇宙本身还是静止着,被上帝装在一个 绝对时空 容器里。20世纪初,爱因斯坦来了,一个 相对性时空 让你我每人手里都有了一座小时钟,宇宙本来借此想动起来——但他老人家觉这样太胡闹了,于是引了一个常数让宇宙又重新静了下来。
人类继续升级观测工具。新的 哈勃望远镜 不顾及情感问题,漂亮地看到了遥远星系的 光谱红移 ——这意味着它们在距离我们远去,确凿证实了 宇宙在膨胀 。爱因斯坦知道后,懊恼摘掉了这个画蛇添足的「最大错误」——就让它轻一点吧,相对论的方程那么美,探索宇宙它可是主力,我们对宇宙的观念此刻已注定因它而彻底改变。
相对论是自牛顿以来对人类时空观念影响最大的思想革命,专利员爱因斯坦仅凭纸笔,就开辟了现代物理的半壁江山。从此理论物理开始盛行, 理论先于经验 成为可能,被科学史家誉为科学「 范式转移 」的典范。
假想一下:一个小球在飞速的火车里上下弹跳,小球有没有在向前运动?
爱因斯坦觉得这并不美。他意识到人们保留以太仅今是因为心中根深蒂固的绝对时空观念:永恒不变的空间里,时间错落有致、均匀流逝着。他三下五除二,仅保留两个基本假设:
就漂亮地推导出了所有物理结果。这是 观念和美感 的伟大胜利。从狭义相对论出发,可以得出以下有趣结论:
在狭义相对论世界中,物体运动状态是由四维时空确定的,以物体为中心的事件,在时空中像水的涟漪一样散开。传递事件信息的光在四维时空里形成了一前一后两个圆锥——光锥。由于光速是宇宙速度极限,所以一个物体所有可能性都在光锥里了: 光锥外的任何存在都不能影响这个事物 。
但爱因斯坦还不满足。因为即便在狭义相对论中,两个物体之间只要距离改变,彼此间的引力就会立刻改变。这让引力效应可以超越光速。他又通过 广义相对论 进行了更深刻的革新,让原本被动的「物质」也嗨了起来:
在广义相对论里, 物体本身的质量,会影响周围时空曲率 ,而时空结构本身反过来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经典物理中,物体状态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外力作用,譬如重力。但爱因斯坦认为,重力- 引力就等价于时空弯曲,引力场产生加速度,让物体运动改变,和受外力作用一样 。
这个自信「必然正确」的结果,果然被水星近日反常、日食恒星光线偏折等实验证实。于是牛顿物理学只能屈居在后,成为相对论在低速、弱引力场下的近似了。
广义相对论还能做出了许多惊人的结论和预测,其中最让我们关心的就是宇宙的命运。
开始已提到,即便广义相对论已经能推导出动态宇宙,先锋如爱因斯坦,也觉得这太不稳而给加了一个常数,面对哈勃观测结果,才终于承认错误。
又一个观测结果来助阵: 宇宙背景微波辐射 的发现。这种宇宙背景的「底噪」没有任何方向性:不论在什么地方、往哪个方向,宇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此外还有一个 氦丰度一致 的证据。人类终于开始意识到:宇宙不是静态的,它像我们一样,有自己的起源和归宿。
与静态宇宙观相对的,被称为「大爆炸宇宙」学说。这意味着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端。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对此进行了探讨,他推测了三类宇宙结局:
到底哪种将是我们宇宙的结局?霍金和好搭档彭罗斯,一起通过研究爱因斯坦场方程得到了重大进展:
宇宙是始于一个奇点,并终于一个奇点吗?现在能已给出回答。1998年,物理学家从观测超新星得到的数据得出,我们的宇宙在加速膨胀(并导致暗能量的发现)。这说明我们宇宙是起源于奇点,并暗示了很可能走向第三种结局:大撕裂。
但我们要清楚,目前所得到的结论,都是通过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得到的结果。在研究宇宙的过程中,相对论是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工具。另一个相当重要的工具是量子论。将二者结合是所有物理学家的终极理论之梦。
相对论彻底革新了我们的时空观。但如果要问:物质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目前回答最好的是量子论。
对物质的的基本构成,中国有阴阳五行,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古希腊则有四元素说,有「芝诺悖论」。这些古代先贤们都陷入了这样的困境:觉得物质应该有一种基本构成,但又觉得在逻辑上总可以无限可分。这个问题就一直悬着。
物质研究的深入,还是从牛顿开始。他通过三棱镜发现了光的色散,认为光也是一种 物质粒子 。然而随着惠更斯的波动力学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现象进展, 波动派 渐渐占了上风,光被认定是一种 电磁波 。故事到此结束了吗?
20世纪初,物理学天空升起来另一朵乌云: 黑体辐射异常 。理论和实验结果严重不符,物理学大厦岌岌可危。此时物理学家普朗克,破天荒地提出: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 离散 的数值,从而化解了矛盾。在这个影响深远的思想下:
一举解决了古代哲人们的千年玄思,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伟大的爱因斯坦继往开来,借此发现,光电效应下,光的表现和粒子毫无二致,因此认定: 光既是粒子,又是波 —— 即波粒二象性 。最后德布罗意宣布:一切粒子,包括质子、电子、中子……都既是粒子也是波,它们,都是 物质波 。
物质波怎么个理解法?它是一种概率波。薛定谔和海森堡先后证明,作为物质的粒子,都服从波函数的分布( 薛定谔方程 )。一个粒子,在微观上,它没有固定的位置和速度。它可能一会儿远在天边,一会儿近在眼前。只有你观测后——它才安定下来。更奇妙是,你测量位置越准,速度就越测不准( 测不准原理 )。
离散性、二象性、测不准……量子世界玄妙无比,却又无比真实。简单来说,如果没有量子原理存在,一个原子的正常结构都不能维持,电子会失去能量并以螺旋线的轨道落向并最终撞击到原子核去( 波尔模型 )。
更进一步,就像相对论对引力的描述一样,量子力学为统一宇宙基本作用力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既然物质并非无限可分,那可以分到什么程度?这些粒子之间又有什么性质和关系?量子力学仿佛撒了一张弥天大网。
字宙间所有已知的粒子可以分成两组:
玻色子们也被霍金成为「虚粒子」,它们很难被探测到,作用距离非常受限,只有在被「实粒子」即费米子携带进行交换,产生相互作用时才放射出来。但我们清楚的是: 每一种作用力,都对应一种玻色子 。
至此,关 终极理论 至关重要的问题来来了:引力也是一种作用力,它也对应一种粒子吗?所有这些作用力之间是否可以统一?
下面就是爱因斯坦终生在追求的目标:
在量子理论下,引力对应一种尚未发现的粒子。而如果存在大统一理论,那么根据相对论对宇宙起源于奇点的推测,必定是在 非常高能 情况下——即类似宇宙大爆炸之初才能统一。但物理学家们直到现在也没完成。
这些微观尺度粒子和力似乎总是难一探究竟。而引力则始终发挥作用,在宏观上决定着宇宙演化,并产生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星体——黑洞。
黑洞并非一个黑漆漆的洞,它的形成,是恒星死亡时,引力和斥力对抗的结果。
恒星的形成,是在宇宙暴涨一定时期后,大量宇宙物质引力吸引,向自身坍缩而成。此后发生剧烈的热核反应,压力升高,停止收缩,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平衡。但最终会耗尽核燃料——但别担心,我们太阳还有50亿年够烧。
恒星的结局,取决于 昌德拉塞卡极限 ,这个数值大约是15倍太阳质量,大于这个数值的恒星将不能维持本身以抵抗自己的引力。
黑洞的表面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在一定区域内,连宇宙最快的光都无法逃出去,那些刚好不能从黑洞逃逸的光线组成的黑洞的 事件视界 。在事件视界内,因为没有光,也就无法被观测者观测到。这就是黑洞「黑」的由来。
天文学家根据引力计算推测,在宇宙中含有大量黑洞,甚至我们银河系的中心就有一个巨大黑洞。黑洞有很多有趣的性质,比如「 黑洞无毛定理 」,一旦生为黑洞,大小和形状,只决定于质量和旋转速度,和生前形状和带有的信息毫无关系。
然而——那些被黑洞吞噬的光和物质就消失了吗?如果两个黑洞碰到一起怎么办?霍金经过研究发现:
黑洞这种「只增不减」。很像一种叫做熵的物理量的行为。熵是一种测量系统无序程度的量,热力学第二定律,即 熵增原理 说:如果不进行外部千涉,事物总是倾向于增加它的无序度。例如,如果你收拾屋子,屋子虽然虽然整洁了,但会消耗你更多的能量。
—— 那么问题来了,把一个携带大量熵的物体扔到黑洞中会发生什么?热力学定律会被违反吗?不会。霍金经过研究认为, 事件视界的面积就是黑洞熵的量度 。携带熵的物质落到黑洞中时,它的事件视界的面积会增加,最后总面积大于原来物质的熵和视界面积之和,于是符合熵增原理。
但如果一个 黑洞具有熵 ,那它也应该有温度。而具有特定温度的物体必须以一定的速率发出 辐射 。霍金认考虑了一对本来可以正负湮灭的粒子,但不幸有一只被黑洞吞噬的情况,根据能量守恒,那只逃逸的正粒子,相对观察者就好像从黑洞逃逸出一样。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不能从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内逃逸出来,黑洞怎么可能发射粒子呢?霍金根据量子 量子理论 认为:,粒子不是从黑洞里面出来的,而是 从紧靠黑洞的事件视界的外面的「空虚的」空间来的! 量子论再一次化腐朽为神奇。
这一结论被称为 霍金辐射 。它给黑洞的负面印象进行了正名:黑洞不是那么黑的,在它吞噬物质质量后,信息永远丢失,但会以等效的能量辐射回宇宙去,形成被「再循环」利用的某种永生。
黑洞一直令宇宙学家们无比着迷。在宇宙初期就有很多大黑洞,被称为太初黑洞。当然也有随后形成的小黑洞。黑洞质量越小,其温度就越高。这样,随着黑洞损失质量,它的温度和发射率增加。如果把一座山差不多的质量压缩成比万亿分之一英寸,它会比一个原子核的尺度还小,然而发动功率却远超10个大型发电站。人类如果能利用好黑洞,简直丰衣足食。
但黑洞不仅可能让未来人类吃好喝好,还可能送人们去远方、甚至过去与未来旅行。这就要谈到时间了。
在大爆炸模型中,宇宙的起源是一个奇点,也就是时间开端。那么在这「之前」有没有时间?
为了统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物理学家引入了 虚时间 的概念,这是一个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矢量,你可以向前或向后走。在虚时间里不存在奇点或边界,也就无所谓开端。这种「 无边界条件 」构建的宇宙模型,甚至可以不需要宇宙有上帝的第一推动。这样来看,我们能感知的「实时间」才仅仅是我们头脑和模型中的产物。
那么,问题依然能没有解决。我们为什么能际感知到的「实时间」流动呢?这是怎么回事?要知道,我们宇宙大多数物理定律并不区分过去和未来。这被称为 CPT 联合作用(或对称)不变:
也就说,一个粒子向前运动,并没有什么阻止它向后。而我们所处的宏观世界,很显然能感到有一个时间方向。霍金在《时间简史》进行了分析,并区分了三种时间箭头:
时间旅行一直是人类的梦想。然而根据相对论,当一个物体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无穷大,从而永远无法突破光速的壁垒回到过去。这种方法只能让自己的时钟变慢,譬如一个宇航员可以以接近光速到遥远的星系去再回到地球,相当于来到了地球的「未来」。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真正回到过去呢?有以下几种较为靠谱:
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进行了时间穿越,那会发生什么?历史会改变吗?答案是不会。有两种方法可以消除时间旅行导致的佯谬:
如果要得到物理学的终极理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统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将不确原理结合到广义相对论中去,这需要调整引力强度和宇宙常数的数值。进行这种尝试的包括「超引力」理论:
但现在物理学们,最喜欢,也觉得最像的一个是 弦理论 。
在弦理论中,组成宇宙的最 基本单位不再是占空间单独的粒子,而是只有长度没有其他维,像是一根无限细线的弦 。
这些弦可以是有端点的 开弦 ,也可以是自身首尾相接成闭合的圈子即 闭弦 。弦和粒子的区别在于:
两根弦可以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根单独的弦,这类似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把所有基本粒子都当做弦来处理,就可能找到一种协调的量子理论,它可以解释所有四种基本力。虽然在弦理论中,也会导致无限大,但更容易消除,最大的麻烦还在于它导致非常高维度的时空出现:十维甚至二十六维。这些可能的「额外维」也提供了一种时空旅行的思路。然而额外维是一种很小蜷缩维,恐怕很难通过我们宏观世界那么大的宇宙飞船。
弦理论后续在理论物理不断进展,最新研究成果是 M 理论 ,然而这些研究因为过于数学化,很难被实验验证,因此曾引起很大争议,甚至激起过弦理论是不是科学、究竟何为科学标准的大论战。此外,另一个被寄希望于终极理论候选的是「圈量子理论」,霍金在《时间简史》没有提到,这是后话了。
--
我们能看到,在终极理论之梦的追寻过程中,驱动物理学家们探索的始终是一种 智性满足 和对 秩序美感 的追求,而非出于实用的目的。这也是科学探索最能感动我们的地方: 当我们抬头穿过漫漫黑暗,仰望最遥远的星空,看清自己的位置时,眼睛和星星之间闪烁的光,那就是我们心之所向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