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混乱,有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表达不清

逻辑混乱,有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表达不清,第1张

你当前的心态是一种消极的心态。缺乏自信,还没有发展到自卑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迷失自我的状态:对待很多社会问题和现象不能把握正确的观点和立场。我们的生活过程站在一定的高度概括起来说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是前人认识世界的经验结晶),了解的社会经验(是我们自身接触周围人、物、事所积累的经验教训)都属于认识世界范畴。我们所要改变的无论思想认识、社会状态,还是实物存在,这些都隶属与改变世界范畴。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和改变的无论是抽象的认知集合还是具体的实物集合都隶属于世界存在。你的问题在于你对当前的世界(周围的人和事,以及眼前的社会现象)还不了解,那么你如何去判断对错呢?观点何来?所有你要加强学习(包括对书本知识和社会现象的了解),可以常看看报刊、新闻等。学习后要学会辩证的思考(思考要客观,要结合社会现实)从而得出结论(也就是你能够抓住观点,把握立场),久而久之遇到问题就能够抓住重点,明是非对错了。那个时候你就趋向成熟了,也就不矛盾了。拙见,参考。

1去学一下哈佛论文格式,其实英美国家的论文非常讲究逻辑,学了真的思路会清晰很多。自己也可以做训练,比如把想说的话提炼成三四个要点,再用一句话总结一下。

2多做总结,提炼1234点。

3按照高中政治的套路来!!

①是什么

②为什么

③要怎么做。

首先,话题要分类。

其次,每个类别前加序号,重点内容加粗。

还可以学习一下简单的逻辑。比如:

你对朋友说你怎么变胖了。

她说你怎么越来越丑。

这叫把话题引到别人身上。

你:你工作时间不能抽烟!

朋友:我抽烟时从不工作。

这叫混淆概念。

4看到一条经验,练习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说话。英语都是把重要的内容先放在前面说,后面再用定状补修饰,中文刚好反过来,用一堆修饰掩盖了核心内容,所以让人抓不住重点,讲话简单明了就行了。

我觉得日常生活里要嘴比脑袋慢,比较重要的话先打个腹稿再说,说完的话常常复盘,看看自己怎么表达效果能更好。多多练习肯定能改进。

5推 荐《关键对话》这本书。还有刘墉的书《我不是教你诈 》,他会举好多例子告诉为啥这么做这么说。

6学哲学,据说学哲学的逻辑好。

7多看书,我在复习备考,有一个明显的感悟就是书看多了脑子自然就有条理了,吵架也变得得心应手。

8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刻从群众的角度思考,他们想看到什么。然后简单一点按时间顺序叙述,复杂一点按情感发展顺序叙述,再复杂一点,按因果关系叙述。

9多看书,少上网。多看经典的文史哲,专业的作者写的书,对提高语言逻辑帮助很大。

10遇事多思考,想得到才能说的到。

11真的就是多看书多思考多表达,可以的话经常写作也会提高很快,首先就是要语句通顺流畅,易懂,然后提高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充实内容让观者容易共情。

12推 荐《批判性思维》这本书。

然后多看书看新闻吧。

13刷刷lsat(法学院入学考试)题挺有用的,要是非常无聊可以看case book(案例本),然后自己提炼一遍,亲测有效。

14推 荐《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最开始就摆明最重要的观点(铁锤),后面支撑的论点按顺序摆出来。

15看奇葩说的时候,罗振宇的战队下场辩论时,他说“我很惭愧没帮到我的队员什么,队员们在讨论的时候我不在没有贡献自己的论点,只能在群里发红bao鼓励大家” 。有句弹幕飘过 “这就是资本家的话术,明明是自己偷懒没帮上忙,结果凸显了自己大方性格”。 联想到生活中的话就是欲扬先抑。夸赞人也好批评人也好,不要上来就直入主题,先从细节说起都让人更信服/更好接受。

16推 荐麦肯锡系列书籍。

17本高考语文140分选手来说一下,只要是长篇的文字,一般我都会打个草稿,1、2、3列出来,这个纲要写好了之后,再填充内容。如果写的过程中有新的想法,也可以调整1、2、3的内容、顺序什么的。逻辑和表达都清晰,这两者做到了,文章不会烂的。如果要更好一点,再加一点文采,不一定是华丽的句子,过于掉书袋反而一股读者味,不真诚,简单动人即可。

18时间地点人物说清楚就行了。

有时候其实用第一人称很难讲清楚,自己都能绕进去,就用第三人称最好。

19推荐美剧《傲骨贤妻》。

20找一个语音转文字软 件,每天整理口述一件当天发生的事情,久了语言能力能提高一些。

你学的可能是中国流派的逻辑学,或者说是苏联模式的形式逻辑。我尝试以你的这个流派的角度来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概念是以思维形式存在的,语言只是躯壳,所以概念只是思维形式,不是语言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特有属性也叫本质属性。因此概念是我们思维的元素,也即对事物认知的基础的基础。没有概念,判断、推理和演绎等等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概念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人的存在,也即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有关系,那么同样一个概念在不同存在的人之间就会有差异,这就是概念的情感意义

比如“妈妈”这个概念,基本属性是人类生殖的雌体母代,只有人有妈妈概念。但我们在界定妈妈这个概念时,还有衍生的内容,比如“慈祥、爱我、养育我”这样一些东西,这是一般人的妈妈概念,但现在也有一些恶妈妈,要杀孩子,抛弃孩子、虐待孩子,这样的人的脑子里,妈妈这个概念里可能带有“凶狠、残暴”的内容,也即概念的内涵相同的情形下,其外延会有差异,或说情感性的外延差异,源于不同的人存在的不同。

中国逻辑学之父金岳霖先生(就是那个人间四月天的家伙)把概念分为“初步概念”和“深刻概念”两步,即人接受一个概念时先认识它的基本属性部分,再认识它的其他衍生属性部分,深刻概念中含有主观情感成分,这也是概念的一部分。

比如“美国”这一概念,基本部分就是位于北美的一个联邦制国家,深刻部分就多了,不同的人在美国这个概念里加情感部分,可能是“强大、科技经济发达、民主自由”,也可能是“耀武扬威、口是心非、太平洋警察”。

利用人在概念思维上的情感属性,出现了修辞学上的“借代”“比喻”等手段,如“祖国啊,我的母亲”,这个母亲概念的引用,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因此概念是我们认知事物的基础,情感认识丰富了概念的外延。

你的问题没说明白,并且本身逻辑不通。

欢迎讨论。

        语言有三种主要的 功能(用法) :

            ① 信息(逻辑) 性的:旨在表达信息,这是 推理 时主要关注的语言功能;

            ② 表达 性的:没有表达信息的目的,但有的也有信息内容,如态度或信念;

            ③ 指令 性的:旨在引导或命令,可能有信息要素;

        此外不甚普遍的还有:

            ④ 礼节性 语言:结合了表达和其他功能,如“你好”;

            ⑤ 述行 语言:这类语词在被言说或写出时,就已履行了它所宣称的功能(“所言即所为”),如“祝贺你……”“我接受你的建议……”“我答应你……”。

        上述语言的不同用法是通过不同的 语法形式 达到的。语言的语法形式本质上有四种: 陈述句 、 感叹句 、 祈使句 或 疑问句 。但是 功能和形式之间没有严格的联系 ,反问句也可以断定前提,疑问句也可以表达态度(“你什么意思?”),陈述句也能起到指令功能(“要迟到了。”)。这是由语言的不精确性与其用法的多变性导致的。因此,要确定一个句子的真正功能, 语境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性的语言功能中,应当区分 句子所构成的事实 和 关于说话者的事实 。除了可能为真的陈述本身外,句子同时也是做出断言的人持有该 信念 的证据。

        多种语言功能的结合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合适,其中的冲突甚至会产生令人不安的争议。

        对语言的灵活性保持敏感,辨别给定情境中语言的不同功用,都是逻辑分析的必要先行步骤。

        用于传达 信念 的语词可能是中立和精确的,但却可能会(纯粹偶然地或精心设计地)影响听者的情绪。通常由某些语词引起的负面态度导致了 委婉语 的出现及其对相应传统语词的替代,即以温和的词汇表达冷峻的现实。

        涉及人类生殖和排泄的医学词汇是中立且无侮辱意味的,但它们的粗话同义词却使人不快。因为此类脏话有明显区别于其 字面意义 、让人无法接受的 情感意义 。

        带情感色彩的语言在某些情境中是合适的(如诗歌),但在其他场合则非常不适当(如调查问卷)。情感语言将削弱报道的客观性,产生偏见色彩。然而,有时候避免某些情感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逻辑上,我们一般追求的是尽可能没有被情感意义 扭曲 的语言,即中立性的语言。

        防御语言诡计的最好方式就是理清我们所面对语言的真正 用法 ,防备那些用语言颠倒黑白的人。

        论争 可能是关于 信念 的或关于 态度 的,分别是事实上的和情感上的 歧见 。这二者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带来的混淆,可能因为论争中所使用语言有大相径庭的情感意义而起。许多情况下,对事件或可能结果之态度上的论争源于对相关事实信念上的歧见。

        解决论争非常重要的一点即 明确论争的真正问题所在 ,若在于事实则需客观地确定它们,若在于情感则仅就事实达成一致不足以解决。只有确认论争的真正本质,明确论争双方所用语言的不同功能后才可能解决歧见。

        论争可分为三种:

            ① 明显的实质论争 :论争双方的歧见可能在态度上,也可能在信念上;

            ② 纯粹的言辞之争 :所用的词项可能有多个意思(即它们可能是 含混的 ),不存在实质的歧见,通过统一对某些词汇或短语的理解就能解决;

(然而如果在形而上的层面考量“声音”,似乎也可认为是信念的实质论争,下述两种对“声音”的理解实际上是不同的信念,类似的还有“自由意志”;而且“理解”本身就可包含关于词项的事实:“红是红”和“红是绿”是哪种论争?)

            ③ 表面上是言辞的但实际上是实质的 :这种论争更为复杂,其中包括对词项用法的误解,但将言辞的误解澄清之后,仍然存在超出语词含义的歧见。

            对有露骨性活动镜头的影片是否应该作为“色情作品”来处理?J认为它的露骨使它成了邪恶的色情作品;K则坚持,考虑到其细腻的情感和美学价值,它是真正的艺术而非色情作品。

        如果在交流中面对论争,我们必须首先追问其中是否存在可以通过澄清多种意义而消除的 含混性 。如果有,我们必须追问是否消除这一问题就能解决论争。如果能,该论争就是纯粹言辞上的。如果不能,该论争就是以纯粹言辞论争面貌出现的实质论争。

        定义总是对 符号 (如“椅子”一词)而非对象(如椅子本身)的定义,只有符号具有定义能够说明的意义。

        被定义的符号称为 被定义项 (definiendum);用来说明被定义项的符号或符号串称为 定义项 (definiens),它不是被定义项的意义而是与被定义项意义相同的符号或一组符号。

        基于被使用的方式(主要功能),定义可分为五种:①规定定义,②词典定义,③精确定义,④理论定义,⑤说服定义。有的定义具有不止一种功能,如规定与说服合并、词典与精确合并等,语境在此也很关键。

        规定定义 (stipulative definition),又称 名义 (nominal)定义,是将意义 指派 给某符号的定义,或规定老的词项在新的语境中的意义的定义。例如,将10²¹命名为泽它,10²⁴命名为尧它。

        规定定义 既非真也非假 。被定义项在此前不具有那种意义,这种意义是定义的结果而非定义所断定的事实,因此其定义过程不能被看做被定义项与定义项具有 相同 意义的陈述或报道。规定定义应被视为 以被定义项意指定义项 的建议、方案、请求或指令,因而可能被拒绝,在这种意义下它是 指令性 的而非信息性的。

        引入规定定义的主要目的是方便、保密、使表达更为经济。

        科学中,有些规定定义的引入是为了避免熟悉词项之情感牵连对研究者的干扰,例如,在现代心理学中,斯皮尔曼的“g因子”旨在传达与“智力”相同的描述意义,但不具有它的任何情感意义。引入引人注目的新词项也可以给研究增添兴致和情趣,如以“黑洞”替换“引力完全崩溃的星体”,(默里·盖尔曼)以“夸克”命名一种亚原子粒子。皮尔士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实用主义(pragmatism),声称这个词丑陋得没有人愿意盗用它。

        词典定义 (lexical definition)是报告被定义项已经具有的意义的定义,目的是解释词项的固定用法或消除歧义。由于活语言的变动性,词典定义可能真实或虚假地描述了实际用法,因而 或真或假 。例如,"bird(鸟)"意指有羽毛的温血脊椎动物的定义为真,而指两足哺乳动物的定义为假。语词使用中的错误就是对这些词的用法的错误报道。

        词典定义的被定义项的确有一个先在的和独立的意义,这与规定定义有重要不同。定义是规定定义或是词典定义与被定义项是否指称某个“真实的”或存在的事物无关。

        词汇的用法是 统计问题 ,不可避免地要服从统计变化。定义报道的意义仅仅是被某些学术贵族接受但可能过时的意义。词典定义不能忽视某种语言的大量使用者对词项的使用方式。词典编纂者眼中的词语的“最好”用法,是由符合这一用法的杰出作家或说者的数量衡量的。好的词典应指明“陈旧(过时)的”和“口头(俚语)的”词项意义。

        精确定义 (precising definition)是用于消除歧义或模糊性的定义。如果一个词项具有多个不同意义,且在特定语境中要表述的意义并不清楚,那么这个词项在该语境中是 歧义的 。如果存在临界状况(词项意义的边缘地带),但不能确定词项是否适用该状况,那么该词项是 模糊的 , 所有 词项都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一个词项或短语可以既是歧义的又是模糊的,如“诽谤”和“言论自由”。

       科学中度量单位的模糊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精确化,如以“光在299792458分之一秒内穿过的距离”代替“地球的一极到赤道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和一根铂铱合金制金属条上的一对印痕作为“米”的定义,以及“马力”的精确定义,是极为重要的。对商业而言,术语的精确定义对厂商确认生产标准是有必要的。法律条文也是如此,立法机关常为新法律做一个称作“定义”的前言部分。

        精确定义不同于规定定义之处在于被定义项不是新词语,其用法虽模糊却是固定的。因此,精确定义的制定者必须尽可能 保持 固定用法,使已经为人所知的词项更加精确;同时,为减少被定义项的模糊性,必须 超出 这一固定用法,具体的超出方式可能完全是 规定定义 的问题(如“米”的精确定义,此单位原本不具有这一意义)。法律界在提供规定定义以超出固定用法后,通常还会为引入的限制条件给出理由。

        在科学和哲学中,定义通常是某些理论的摘要或概括。

         理论定义 (theoretical definition)是旨在追求对相关理论的全面把握,既能容纳老发现又能容纳新发现,同时还能对整个系统保持一个完全明确和一致说明的定义。例如,“行星”最初定义为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的天体,但随着许多大于木星、形状奇特的天体被发现环绕太阳运行,有必要为适应相关理论而修正“行星”的定义;哲学方面,柏拉图的“正义”、斯宾诺莎的“自由”与“束缚”的定义并非旨在审查词的使用或排除模棱两可,而是描述的需要。

        理论定义是我们对某领域全面了解的产物。“权利”、“民主”等词的理论定义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说服定义 (persuasive definition)是旨在通过影响态度或激发情感以解决争论的定义,其中具有明显的情感语言的操作意图。

        定义表明词项的 意义 (meaning),词项的意义又有不同的含义(sense)。含义的不同表明了定义的分类和理解不仅能基于其用法(见34)达到,还能通过定义的 结构 即建立方式达到。

        普遍词项(类词项) 是可以运用于多个对象的类(class)的词项,如“行星”。普遍词项的 外延 由它正确适用的对象构成, 外延意义(指谓意义) 是构成词项外延的对象的汇集。普遍词项的 内涵 是其指谓的所有对象且 仅 那些对象共有的属性集, 内涵意义 设定了决定任一对象是否属于该词项外延的标准。定义对普遍词项的处理方式有以上两种,它们各有利弊。

        每个普遍词项都既有一个内涵意义又有一个外延意义,内涵 决定 其外延,但外延 不决定 其内涵,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词项可能内涵不同而外延相同,但不可能外延不同而内涵相同。为词项的内涵添加性质时,称其内涵 增加 了。同时,其外延的变化是 非递增 的。也就是说,如果外延变化,那么它们将沿着内涵的反向变化。

        有些词项的外延是 空的 ,其所指属性的对象不存在,如神话中的怪物。“上帝”一词存在内涵,因而不是无意义的,但不能得出:一个具有内涵的词项,其内涵一定指谓一个存在物。 意义 与 所指 (referent)是不同的,许多有内涵的词项都不存在所指,没有外延,但它们却是很有价值的。

        指称性定义 ,即指认或描述被定义的词项所指称的对象,采用的方法是指出被定义的术语的外延,其中最明显的方法是指出词项所指称的对象。该方法非常有效,却有严重的局限。

        完全列举出一个类中的所有对象通常是不可能的,即使能,由此得出的外延定义也不能使它与另一个指谓同样对象的词项区分开来,因为内涵不同的词项可以有相同的外延。指称性定义常被限制在对所指对象的部分列举,使得普遍词项的意义仍非常不确定。我们可能将元素分组后列举组名来克服这一问题,即通过 子类 定义以做到完全列举,但这并未充分地刻画词项意义。

        任何给定对象都具有许多性质而被包括在许多普遍词项的外延中,因而通过部分列举不能在具有不同外延的词项之间做出区分。

        指称性定义还可以通过指着被定义的对象来定义,称为 实指定义 或 示范定义 ,如在提出“X这个词意指这个”时伴随着用手指指向X这一物体的姿势。实指定义除前面提到的局限性外,也有自身的特殊局限性:姿势受到地域的局限,且有不可避免的歧义。这种歧义有时可通过给定义项增加描述性短语而解决,其结果称为 准实指定义 ,但这假设了人们对所附加短语的事先理解,使实指定义的宗旨难以达到。实指定义被某些人视为“基本”或“原初”定义,意即我们最初都是凭借这种方式理解词项意义的。但事实上我们对语言的最初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非定义。此外,所有实指定义都 无法 定义没有外延的词项。

        显然, 内涵是定义真正的关键 。

        “内涵(intention)”一词有时被“含意(connotation)”取代,内涵定义(intentional definition)即connotative definition。但日常英语中connotation指其全部意义,除信息性意义外还包括情感上的意义和描述性意义,这二者并非我们关注的。

        内涵有三种不同含义。 主观内涵 是某人认为词项指谓对象所具有的属性集,因人而异,对同一个人也因时而异,无法达到定义的目的,是私人解释而非公共意义。 客观内涵 是词项外延的所有对象共有的属性 全集 ,但没有人能具有对属性的全知,因而客观内涵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公共意义的解释。

        词项之所以具有稳定的意义,是因为我们同意在决定对象是否属于某词项外延时使用同样的标准,这种标准通过规约确定,称为 规约内涵 ,它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就定义之目的而言,这是内涵最重要的含义,它既是公共的,也不为使用它而要求全知。实际上,“内涵”一词通常指规约内涵。

        用内涵定义语词的常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同义定义 是提供另一个意义已经被理解的词(称为同义词),且它与被定义的词具有相同的意义。人们学习外语词汇要依赖同义定义。它容易、方便且实用,但有很大局限性。很多词汇没有真正的同义词,因而同义定义常不够完全精确并引人误解,语言之间的 翻译 通常无法忠于原本,意大利谚语“ 翻译者就是篡改者 ”就基于这种认识。更严重的局限是:当寻求定义的词表示的概念完全是外来的和令人费解的,那么其任何简单的同义词都将像它一样令人费解,因此同义词在寻求理论定义或精确定义时不可能满足要求。

        操作定义 是通过把被定义项与一组可描述的动作或操作联系在一起来解释语词的内涵,就是指这个词项被正确地运用到某个给定场合,当且仅当在那个场合中特有的操作行为会产生特有结果。操作定义中仅仅涉及公共的可重复的操作。长度、空间、时间、感觉和心灵(通过行为或心理学的观察)等可采用这种定义方式。

        属加种差定义 是适用范围最广、最常用的词项定义方法,是对普遍词项的内涵最重要的一种使用,详见36。

        属性通常具有复杂性和可分析性,可用于定义 类 。具有多个元素的类可将其元素分为 子类 ;其中的类是 属 ,而子类是 种 ,属和种在逻辑学中是 相对 术语,区别于生物学中的严格术语。给定属的所有元素都有某些共同特征,而其种(子类)的所有元素都有更进一步的、不为任何其他子类的元素所共享的共同属性,使不同的种区分开来,这种属性称为 种差 。

        属加种差定义包含两步:①找出包括被定义种的 属 ;②找出将被定义种的元素与该属其他所有种的元素区分开来的 种差 。例:“质数”是仅能为它自己或1整除(种差)的大于1的自然数(属)。

        属加种差定义非常有用,但有两种局限性。首先,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暗含复杂属性的词汇,而不适用于简单得 不可再分析 的属性,但这种属性是否存在尚无定论。其次,表达“大全(universal)”性质的词汇不能如此定义,如存在、本体、存在物、客体、物质和性质等指称形而上学的最终范畴的词汇,大全类(universal class)是最高的类,或称 最高的属 。但从实际运用角度看这些局限性不很重要。

        对属加种差定义的评价,特别是用于词典定义时,运用的五条规则如下。

        定义应当揭示种的本质属性 。客观内涵中的部分性质不宜作为定义,定义应表明被定义项的规约内涵。规约内涵不必是事物的形状、质地等内部特征,而可能与事物的起源(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用法(鞋子)或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参议员)有关。不能排他性地定义词汇。

        定义不能循环 。定义中不能包含被定义项本身、被定义项的同义词或反义词。若人们可以理解同义词或反义词,则只需使用同义定义而无需使用属加种差定义;若不能理解,则定义不能达到解释的目的。

        定义既不能过宽又不能过窄 。这一规则容易理解但难以做到,但若完全遵守第一条规则则本规则也得到遵守,因为词项的规约内涵既不过宽也不过窄。

        定义不能用歧义的、晦涩的或比喻的语言来表述 。晦涩是相对的,但把晦涩语言用在非技术性定义问题上,用更加不清的东西解释未知事物,往往徒劳无功;比喻性语言能表达对被定义项的“情感”,但不能给出清楚解释。

        定义在可以用肯定定义的地方就不应当用否定定义 。定义需指出被定义项有的属性而不是没有的属性,但有的词项本质上的意义是否定的,此时要求否定定义:首先肯定地提出属,再通过排除属中所有其他的种而给出那个种的否定特征。有时肯定定义与否定定义同样有用,但前者可能更好地揭示种的本质属性。

        内涵性定义,尤其是属加种差定义,能帮助消除歧义性、减少模糊性、给出理论的解释,甚至影响态度,通常还被用来增加或丰富其接收者的词汇量。就大多数目的来说,内涵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优于外延定义,而内涵定义中属加种差定义通常最有效力也最有助益。

情感是人们行为表现中最为复杂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生活中基本的精神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伴随着喜、怒、哀、惊、愁、悲、妒嫉等等情感产生。人在认识事物时,对现实中不同的客观的对象环境状态都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情感现象;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愉快;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惊慌;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愤怒;还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悲哀;另还有许多如冷漠、疑惑等等。这些愉快、愤怒、悲哀、冷漠、疑惑等等都是人的精神的情感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为人,情感还表现在语言文字、艺术创造和劳动行为之中,甚至漠然和呆滞也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作为人的情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动物的人;另一是作为精神社会的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语言文字性质的精神表达”。人以外其他动物的情感表达只有体征形式,例如:狗在高兴时的欢快行为就是摇头摆尾;在受到主人责骂后就夹着尾巴而低着头。人表达情感不仅仅只有体征表达,还可以用文字的书信以及现代的信息产品、艺术礼品等作为传递情感的表达形式。..……………………...情感是作为生命精神主体对客观环境条件,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感觉体验和“逻辑判断”反应;与人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客观事物就是客观环境条件状态,包括外部客观事物和人主体内部客观事物;内部客观事物是独特的包括自我“主观”客观化的形式。这些客观实在的事物就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不同的客观事物以及其事物中的不同特性,对人实际需要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产生出人的各种不同的精神反应状态,这些状态就是情感。因此,认识“情感”的性质特征,其要点就是人与其自然环境事物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对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逻辑判断反应就是情感,需要就是情感产生的动力,客观条件符合人的某种需要时,就可产生相应的正相关的情感反应,如满意、愉快、高兴、平静等等;否则就会可能产生负相关的情感反应,如忧郁、愁苦、恐惧、烦闷等等;当人面对的是陌生事物时,或客观事物条件突然变化过大时,人就会产生惊讶、或恐慌、或疑虑等等情感反应;人处于内省状态时,自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呆滞、沉思、冷静等等情感反应。.....从“情感”语义上,“情”字的字义是:一是精神对自然事物的信息结构的指称;另一是被指称对象的结构中存在着特定的结构性倾向。而“感”是指人受到自然结构性信息作用力传递后的确认和反应;对于自然事物,“感”是指某种事物的结构性相互作用对另一事物的结构性传递,例如:电磁感应、动量碰撞等等。因此,情感的基本定义就是:自然结构性信息作用于生物后所产生的自然的生物目的性的自然逻辑形式反应;作用于人就是人的情感形态的逻辑反应。其中,即时的逻辑判断反应,且有很强的针对对象倾向的情感反应,就是指情绪。情感的情绪与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要和即时需要目的密切相连,而作为整体结构性的逻辑判断反应的情感,可包含一系列的情绪反应组合过程。在这里,对情感的定义中,使用了“情感判断”的概念,涉及将生理生物性的条件反应过程作为“逻辑判断”。因此,生物生化过程的“逻辑判断”秩序选择,与人意识思维逻辑判断,二者之间所具有的同质问题和意义差别,就是情感问题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事实上,人和其他生命物的精神反应也就是有序化的生理生物的条件反应过程,也就是“元逻辑”系统。于是,情感就从现象语言描述转化为逻辑语言描述了,感觉顺序描述也就转化为结构分层描述了。[]……[]由于需要的元逻辑意义是自然物理的选择目的性质,使情感也具有倾向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因为是自然“逻辑”判断的结果,必然的就存在着基本的逻辑尺度和标准。正是这些尺度和标准的结构,决定了最原始的元逻辑的生物活性的本能和意识。但是这些都不是直接与情感问题相关的内容,这里也就不作详尽。<,,,,,,作为情感定义的精神主体,生物生命精神的构成是由本能和意识组成。本能是原始的元生物逻辑系统,也就是生命生理机能的最基本的需要系统;而意识,则是通过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经验记忆认识形成的。本能因预先就存在着,可认为是已经认识的意识记忆经验。这样以来,也就得到关于情感与认识的基本关系:只有可能被认识和感觉的自然事物才可能引起情感反应;有感觉和认识,才可能有情感;感觉和认识不一定是已经感觉的或已经认识的客观事物。感觉和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情感也随着感觉和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作为对情感的科学全面的认知,人对已知和未知的情感反应是同质的;“无情”也是情感反应的一种,表达的意义是拒斥,如冷淡、轻篾、麻木等等。未知引起的情感与已知引起的情感是确定与确认组合结构性的差别。有没有引起情感反应则是是否有感觉和认识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客观环境事物都会引起感觉经验和认识记忆,这就属于注意的内容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528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