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凉州词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七言绝句《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时并州晋阳人。这首诗不仅意蕴深远,边塞风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音乐高度发达的李唐王朝,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如果熟悉唐朝音乐,就会明白,"欲饮琵琶马上催",是指"琵琶"、"马上"两种不同乐调。诗中"马上",是"马上乐"之略。所谓"马上乐",是"鼓角横吹"的军乐。追溯历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乐的"鼓角横吹"始于汉代。史称:"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种"鼓角横吹"的"武乐"(即军乐),在殿庭之上,称作"横吹";于军旅行中,则称"骑吹"。后世因"骑吹"是在马上演奏,亦称"马上乐"。如西晋傅玄《琵琶赋序》即有"作马上之乐"的说法。《旧唐书·音乐志》也说:"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魏晋隋唐,"马上乐"已成为融会北狄、西域音乐而形成之"鼓角横吹"军乐的专有名词。

明白了"马上"二字典故,我们可以知晓:《凉州曲》中描写的乐调,除了用"琵琶"一类乐器演奏的马下俗乐以外,还有"马上"军乐,二者形成强烈对比。所谓"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边塞将士正欲欣赏琵琶一类乐器奏出的悠扬乐调,以就痛饮,突然远处传来金鼓钲钲、号角齐鸣的马上军乐,这马上军乐,使他们又回到即将出征的现实之中。《凉州曲》不仅是"诗中有乐"的佳作,而且是"乐中有诗"的绝唱。诗中乐调的强烈对比,自有一番深意。如于音乐不甚了了,很难领会其中滋味。

全文

半山半水的翡翠镯子-淘宝热卖排行,品质好货,快速到家!

半山半水的翡翠镯子,上淘宝购物,超多优惠,帮您做出更好更靠谱的选择。海量优质商品,各类爆款特惠,淘您满意!

淘宝热卖广告

范曾字画价格-京东家居家装,热销爆款,福利别错过!

范曾字画价格-京东家居家装,健康环保,可供定制,好用不贵,点缀你的生活!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老三人T

《诗经》包括:“风”,地方乐调,《风》诗是民间歌谣,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周王朝中央所在地的乐调,《雅》诗是宫廷诗歌;“颂”,祭祀时用的歌舞曲,《颂》诗是庙堂祭祀诗歌。《雅》诗和《颂》诗大多反映统治阶级的生活。国风和部分小雅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最有价值,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歌唱技巧与情感的关系

  朱玉萍

  “歌唱艺术,所以能引起全世界广大听众的浓厚兴趣,说明人声艺术确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对于那些成就很高的歌唱家来说,他们之所以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恐怕是因为他们唱的歌儿太动听、太感人的缘故。他们将这种听觉艺术献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美的享受。”

  歌唱艺术是将由歌词和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声乐体裁,歌曲用演唱的技巧与情感的抒发来完成激发歌者与听者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歌唱要素中,有心理要素,有生理要素,心理要素是处于主动的、主导的首要地位,其他有关歌唱发声的生理要素,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他们的运动都受着心理活动的支配。”

  技巧运用和情感表达二者存在歌唱这个统一体中,有时互相对立,有时又互相统一,它们相互依存,形影相随,相辅相成。若一方表现不当,歌唱这个统一体就犹如健全的机体不在完美,哪一方都不可能独立完美的表现作品,以达到歌唱最终的目的。情感表达依靠演唱技巧支撑,演唱技巧是更好的表达情感的工具。所以,我们在掌握及运用二者的时候,就要从利弊两方面考虑,将其结合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笔者只想通过本论文就“技巧运用”和“情感表达”二者的关系加以粗浅的论证和阐述。

  一、情感表达

  情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需要或者心理获得满足的需要。情感有生理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有时候很强烈,高兴时因此开怀大笑者有之,手舞足蹈者有之,不高兴时垂头丧气有之、萎靡不振有之,痛哭流涕者有之,过度悲伤甚至自虐、攻击别人者、损毁物品者皆有之,足见情感对人的影响力之大。

  人类的情感不仅仅在两性方面,而是融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到工作、从家庭到社会、从爱情到事业、从战争到和平、从教育到实践、从艺术到科学,许许多多的场合都有情感的参与,甚至是主宰。许许多多事情的发生、发展是因它而起,因它而成功或者失败。可以说情感无处不在,情感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是一个人行为的精神力量和支柱,严重的情感伤害可以让一个人精神颓废、失常甚至自杀;而满足的情感需要恰恰又是一个人克服困难、战胜危险、坚韧不拔之无穷无尽的源动力。

  情感表达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再现客观存在的事物,另一方面是为了表现与传递主观精神及感受。情感的表达方式一是直接地宣泄,喜、怒、哀、乐行于外露,二是理智地调控,即对情感进行理性地控制,修饰后再恰当地表现出来。宣泄与表现不同,宣泄更多的时候是非理性的、本能的、不依赖任何方式、无序的,只为满足自我需求甚至是损人利己的。而情感的表现则是理性的、有控制的、恰当的、准确的、选择适合的方式,有效的传达、影响、感染他人。

  情感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语言(口头与书面)、肢体、书画、音乐等、但归结后,可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

  音乐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物质存在的形态。虽然歌曲也是没有物质存在的形态,但歌曲是由抽象的音乐与具象的歌词组成的结合体,透过歌词可以直观的体验作品的意境、情绪等。因此,歌唱应该是情感表现的最好的方式,歌唱更应该准确的呼唤与激发出情感。

  二、演唱技巧

  演唱的技巧包含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呼吸、歌唱的语言、声音与共鸣、歌唱的发声、音准、节奏、强弱的控制、发音、换声区、起音、连音、断音、颤音、滑音、跳进、花腔、声音力度变化、声音音色变化、语言等。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为了让歌唱器官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协调动作为着打好一个发声的基础;掌握好歌唱的呼吸技术,是为了形成优质的发声动力,是声波传导至各个共鸣体的工具;正确的歌唱语言,把字唱正、唱美、唱活,是歌唱中艺术表现的关键;优质的声音与共鸣,是保证音量可控、音色优美以致达到歌声优美;准确的歌唱发声,是为了提高歌唱的表现力、感染力,歌唱的发声练习是获得歌唱方法的重要途径。罗列以上演唱技巧的目的,无论是发声的基础、发声动力、还是共鸣体的工具、音量的可控、以及创造优美歌声、提高歌唱的表现力、感染力,获得歌唱方法的重要途径等等,这些全是为准确、形象、完美的表达作品意境及情绪而存在并运用的工具,全都是为再现表达作品内涵服务。

  三、情感与技巧的主动与被动关系

  歌唱艺术的基本要求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原则是情感表达胜于技术表现。“最令观众赏心悦目、激动、倾倒的演唱,是演员字正腔圆、深情并茂的歌唱表演,它是以人声将音乐、语言、情感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没有情感,就只能是一个匠人,而不能成为艺术家。歌唱艺术不是为声韵而声韵,而是通过声音,将词的意思、情感表达出来。“演员要将自己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而不是将声音、词意和情感三者割裂开来。”。歌唱是声音的艺术,但它却不仅是为了美化声音而唱声音的,而是要通过声音来传达人的喜怒哀乐、情景意境及其种种发展与变化。歌唱技巧是在情感的引领下为表现作品,感染听众服务的。尽管在技巧的支持下,演唱者娴熟的、科学的、美妙的歌唱声音具备了悦耳、动听、精致、美幻、迷人的色彩,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性与审美价值,但这也至多是一个匠人高超的“技艺”。早在魏晋时代,《世说新语》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这“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肉”指美妙的歌喉。意思是说丝弦弹拨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咙唱出的歌曲动人。这是一句评论音乐的妙语,它盛赞了声乐的艺术魅力,认为人的声音最能将人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手是人的自然之物,它的轻重之分倒是可以使丝弦表达一定的情感,靠手表达感情毕竟有限。而竹木乐器虽同为外物,但它是靠人的嘴吹奏,舌、齿、气原本就是人们表达情感最直接的工具,所以竹木乐器兼具机巧之物和人体发音器官的妙处。比起丝弦来更能体现人的内在情感。人之喉是情感流露之源,它自然,巧夺天工,同时也最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人在高兴的时候,唱出的歌,一字一句之间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正象眉宇之间所流露出那难以描绘的幸福之气,是情感的绝妙表达;人在悲伤的时候,唱出的歌,便如泣如诉,充满了化不开的幽怨、悲情,令听者动容,潸然泪下,这些都是竹木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无论歌唱技巧有多高,其都是在主动与主导的情感要求下发挥其功效,表达作品的情感才是必须及最高要求与目的,表现的情感、情绪、情景等才是歌唱的目的。心理要素是处于主动的、主导的首要地位,其他有关歌唱发声的生理要素,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他们的运动都受着心理活动的支配。

  心理活动支配着技术的运用于发挥。心里要素不是指如何运用歌唱技术,而是情感的释放与控制。当一个作品摆在我们面前时,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如何积极、准确的融入作品中去,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远远重要于发声技巧。

  第十二届CCTV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个人单项赛中空政歌手刘和刚演唱参赛的最后一首歌《父亲》时,评委张也以及不少现场观众都感动得哭了。最终他以情深意浓的演唱捧得了金奖。在团体赛中他同样以声情并茂的演唱得到过百分(10013分)的历史最高分。“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这就是刘和刚父亲真实的写照。刘和刚说:“每当唱起《父亲》这首歌时,我都会热泪盈眶,因为父亲所经历的一切几乎与歌词内容相同。不要说‘摸’,就是看一眼父亲的双手,我就想哭。”刘和刚将对父亲的真情实感以及生活的艰辛融入歌唱,生活让他懂得如何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声歌颂伟大的父爱。赛后有歌迷对他说:“我在听你唱那首《儿行千里》的时候,我也流泪了!”刘和刚回答说:“这首歌和我的生活相似,反映了我的生活和情感。”

  歌唱艺术是美妙的声音与情感结合的统一的完整体。所以,纯粹卖弄技巧是单调乏味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才能使演唱动听、传情、赏心悦目,也只有遵循情感主动歌唱技巧从属于情感表达的原则,歌者和听者都才能准确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享受作品,在作品描述的意境、人物中释放情感、愉悦身心。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说:“我始终认为声乐技巧应为表演服务,而不光是为了表现声音技巧本身,更不应该使听众感到仅仅是技巧。”哪怕在平时练声时,也要注意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如果歌唱时不讲情感,不注重让自己的情感进入到音乐作品中,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血液的流淌、没有心跳的歌声,还从何谈及感人肺腑。

  因此,主动的情感表达是主导歌者带领发声技巧完美演绎作品的。当然,技术被动不等于技术可以低劣,相反,情感主动必须要以精湛纯熟的技术为前提和基础,否则情感主动就是无力歌唱表现。

  四、情感与技巧的对立与统一关系

  我们一方面在强调情感主动技巧被动,但往往为了演出的现场效果, 满足观众的多方位的审美要求,又会让技巧充分表现在情感之上。记得在八十年代时,有很多的演员在演唱歌曲《拉网小调》时把开始的”咿呦嘿”的”嘿”无限延长演唱,用歌唱技巧以展示歌唱技术、博得观众的掌声。这不是情感的需要,但好象又是感性超越理性的典型行为,“卖弄”技巧,为了演出现场的气氛需求,往往需要这样的技巧张显。还有,海豚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发声技巧,俄罗斯“海豚音王子”维塔斯(VITAS)他在常人音域的男声唱段很自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只是到了高音部分才雌雄莫辨,且有一种震慑人心的诡异之美。无论是与不是,如果他的唱法有多么特殊,高音真的特别抓人,也与情感的表达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能说是上帝赏赐其一副绝伦的嗓音,从整体上评价,它是情感表达加歌唱技巧完美演绎作品的典范,是情感表达与歌唱技巧完美统一的极致。

  以上两个典型事例,虽然在整个作品演唱过程中技巧不断超越情感,但也都是情感表达与歌唱技巧由对立解决到完美统一的经典范例。

  我们所说的情感表达与歌唱技巧的对立与统一,实质就是情感与理智的对立与统一,是技巧与情感的投入程度的对立与统一,是理智对情感的驾驭,是情感对技巧的需求,是技巧对情感的支撑。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生理上的情感反映,极大可能会失去应有的控制,情绪失控、行为失控、声音失控,没有控制的情绪、行为、声音是不能为歌唱所用的,歌唱声音的高低、强弱还有色彩这些基本属性就失去应有的功能。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他独唱音乐会上特意为恩师周小燕送上《老师,我总是想起您》,面对恩师,廖昌永泪水夺眶而出,近乎哽咽着唱完作品,周小燕从观众席中站了起来,含泪微笑为学生鼓掌,直到一曲终了,现场十分感人,过于激动的情绪几乎让廖昌永唱不下去了,感情与技巧极端“对立”着、猛烈地撞击着,廖昌永努力的用理智控制着几乎崩堤的情绪,不仅没有影响歌唱的艺术质量,情真意切的演唱,反而将音乐会推向最热烈、最高潮的境界。

  情感对技巧的需求以及技巧对情感的支撑,都要在娴熟掌握歌唱技巧的前提下,把握好两者的度。情感的投入不能太满,太满会让听众心累,没有了空间,就犹如请客吃饭,客人在主人过于盛情的状况下,喝的过量、吃得太撑。技巧使用同样也要恰当准确,不然会失去表达作品意境的准确性。炫耀其常人没有的歌唱技巧,也只是匠人的“炫技”行为,恰当、协调、统一是追求的准确度。在演唱中收放自如的能力与控制情感的强度和变化的幅度是影响作品整体性及形式美的重要保证。

  “最令观众赏心悦目、激动、倾倒的演唱,是演员字正腔圆、深情并茂的歌唱表演,它是以人声将音乐、语言、情感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没有情感,就只能是一个匠人,而不能成为艺术家。歌唱艺术不是为声韵而声韵,而是通过声音,将词的意思、情感表达出来。“演员要将自己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而不是将声音、词意和情感三者割裂开来。”

  五、情感与技巧的依存与依靠关系

  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永远相辅相成。无论你演唱技巧有多么精湛与完美,也无论你的情感表达有多么的准确与投入,离开彼此谁也不能独立的以艺术歌唱方式完成作品,歌唱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其技巧是有规范的“量化”要求,如:强弱的控制、呼吸、发音、共鸣、换声区、起音、连音、断音、颤音、滑音、跳进、花腔、声音力度变化、声音音色变化、语言等等,都可以通过刻苦的学习与训练掌握并可达到随心所欲的使用这些歌唱技巧。表达情感需要我们的生活积累与积淀,生活经历越丰富,知识面越宽泛,文化修养越好,表达能力越强,技术才会随着情感支点的需要而变成最为自身需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恰到好处的个性表现就会不自觉得出现,独到的处理往往将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

  之所以称歌唱“艺术”,而不是歌唱“技术”,就是真切的情感借歌唱技巧唱出感人的歌声,歌唱技巧又是基于真切的感情发挥到极致的,技巧依靠情感形成美妙的歌唱,情感依靠技巧的作用表达作品的意境。技巧使情感表达得更准确,有了情感才能更好的运用技巧。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感情歌唱的目的。在歌唱艺术中情感与技巧从来就不是各自“独来独往”的两个概念,精湛的演唱技巧与完美的情感艺术表现在歌唱艺术中永远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方面。没有良好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就无从谈起。反之,脱离了情感表达,纯粹的演唱技巧就成了艺人没有灵魂的“炫技”。虽然也能以其技巧的高超与华丽而炫人耳目,博得一时的掌声与喝彩,但终究会因为缺乏艺术表现与内在生命而令人感到乏味。“情感”与“技巧”的相互依存、依靠的关系在于二者既是相对的两种概念,又是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谁也离不开谁。因为,表达情感是目的,歌唱技巧是手段,只有让技巧与情感比翼双飞,才能充分发挥歌唱艺术无穷的魅力!

音乐的修辞学和情感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音乐的修辞学和情感表达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音乐的修辞学,包括音乐语言、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可以用来传达情感和意义。例如,快速的节奏和高音符号可能会让人感到兴奋或紧张,而缓慢的节奏和低音符号则可能让人感到沉思或悲伤。

另外,音乐中的一些特定技巧也可以用来表达情感,例如颤音、加重音、连续音和滑音等。这些技巧可以使音乐听起来更富有表现力,并有助于传达情感。总之,音乐的修辞学和情感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因为音乐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用来传达情感和意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旋律或歌词。

关于音乐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其媒介是按时组织的、有规律的声波(机械波的一种)。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强弱、调性、时长、音色等。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 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不同类型音乐可能会强调或忽略其中的某些元素。音乐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 分为器乐、声乐(例如不带乐器伴奏的歌曲)以及将唱歌和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题主是否想询问“五声调式的色彩特点是什么”是颜色明快,音色鲜明,情感丰富。

1、颜色明快:五声调式的音乐调性比较明快,具有活泼、清新的特点,能够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

2、音色鲜明:五声调式的音乐音色比较鲜明,每个音符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力,能够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3、情感丰富:五声调式的音乐情感丰富,能够表达出欢乐、悲伤、惆怅等不同的情感,使人在音乐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出现于我国秦汉时期古老而传统的乐器——琵琶,是一种入门较难、技巧繁复却又有着天籁般美音,而且蕴藏着深厚的底蕴,需要尽力挖掘方能展现其美感和情感的特色乐器。

 音符与节奏节拍的组合既可以发出美妙的乐音和旋律,还可以体现不同而真实的情感,如圣一桑所说:“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的确,音乐表达的情感有时远远胜过语言的表达,速度的起伏、节奏的变化替代了我们的心绪,心随旋律的平稳而平稳、激动而激动;情随旋律的悲伤而悲伤、欢快而欢快;《乐记》中结合了“心”“声”的关系对音乐中的情感作了深入的阐述,如“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不可变者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均强调了音乐所表现出人的真情实感,对于人心具有无法抵制的感染力。

 琵琶演奏技巧技法丰富而且复杂,几乎每种演奏技巧技法在演奏中都占有其重要的位置并作用于乐曲音色与情感的变化。当我们练就深厚而扎实的基本功并能够掌握好这些繁复的技巧技法后,我们的手指就可在琴弦上轻盈而自由地“飞舞”,奏出美妙动听的弦音。

 在演奏琵琶作品时,我们的左右手就像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它们可以随时演绎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能文能武、能刚能柔、能狂野也能文静,能奔放也能含蓄,表达着乐曲中复杂多样的情感。音乐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一种艺术,但它的生命是否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奏者,要获得美而活的琴乐,就必须求“精”,称“专注精神,感动神鬼”,要求琴乐演奏中不但要有精神的高度专注与集中,并且在艺术技法的表现上也应千锤百炼。琵琶演奏的所有技巧技法在演奏中的情感体现上都起着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左右手可通过这些技巧技法的配合再现出风格各异的故事与跌宕起伏的情感,这就是被誉为“弹拨之王”的琵琶的神奇之处。在富有演奏技巧的基础上,还需演奏者传入更多丰富的情感,情感的投入需要先对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理解,根据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风格,再适当融入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探索,才能把乐曲中的情感体现得更为真实动人。演奏技巧与情感投入的结合就如傅聪所说:“手的动作决定于技巧,技巧决定于效果,效果决定于乐曲的意境、感情和思想。对于所弹的乐曲没有一个明确的观念,没有深刻的体会,就不知道自己要表现什么,就不知道要产生何种效果,就不知道用何种技巧去实现。”

 若想把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就需要达到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所要求的想象、联想或其他审美方式的情感与外物境象交融的意境。《琴诀》有云:“声韵皆有所主”,“因事而制”。即主张演奏者心志应有所寄托,而不是仅求技法形式上的“取声温润”,“句度流美”,更需在演奏中达到“人乐合一”的至高境界,将自己置身于乐曲的意境中,置身于忘我的精神状态中,从而表达出乐曲中的情感。音乐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在音乐中意境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感情与想象画面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微妙变化,好的音乐之所以感人不单是它的旋律优美,优美的旋律和娴熟的技法只不过是一种物质载体,只是产生意境的催化剂,在琵琶的演奏中若要达到音色的完美,需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若要使音乐作品达到使“正直勇毅者”“壮气益增”,使“贫乏孤苦者”“流涕纵横”的审美体验,就需要音乐演奏者具有较强的乐感、丰富的感情以及优秀的音乐表现力。

 刘德海先生曾说:“琵琶,叙说不完人间悲欢离合,抒发不禁心头喜怒哀乐。这块富有灵性的木头倾注你毕生的心血,她,将成为你最忠实的朋友。技术技巧磨练你的意志,旋律曲调陶冶你的情操”。诚然,每首作品都包含了作曲家自己的生活感受、社会实践以及情感体验,并把这些感受表现在乐谱上,所以在音乐作品作为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情感体现上的二度创作,每首乐曲的风格各异,体现的故事内容与情感也各不相同,唯有细腻专业并能“以情动人”的演奏者方能以内心的意念来构成并勾勒出作品中意境的审美心境,在演奏中表达出不失本身的真实和自然,而且能根据作品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并能辅之以符合作品意图的肢体表演,以真实、生动、自然、协调的表演将观众带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傅聪在谈到演奏时就曾说到过:“表达一件作品,主要是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既要忠实又要生动……为了生动,就得讲究表达的方式,技巧与效果。而最要紧的是真实、真诚、自然,不能有半点儿勉强或是做作,搔首弄姿决不是艺术,自作解人的谎言更不是艺术。”

 音乐演奏,要感动观众,必须先感动自己。在演奏中不仅通过音声的传递来向观众表达作品中的“情感”,同时还结合“表演”等行为让观众在欣赏作品中达到人乐合一的最高境界。

 下面笔者就以亲身演奏过的几首琵琶名曲为例,谈谈如何在演奏中通过对乐曲的细腻理解,再辅以演奏技巧的运用,对作品内容的探索以及对场景的幻想和情感的体验来达到音乐审美体验中所谓的至高境界——也即人乐合一。先看《彝族舞曲》第二段的主题部分,由于这一部分是在琵琶最具光彩的中音区进行演奏的,并运用了推拉音的手法,所以能更为生动地描绘出女性柔美的身段与婀娜的舞姿。这时左手演奏推拉音伸缩的手指犹如女人跳舞时扭动着的身躯,使推拉音更深动地体现出人物动作的特点,右手弹奏第三个音时需要弱奏,这样才能达到所需的效果,右手大手腕的弹挑及手臂大幅度摆动的表演动作真实而形象地体现出舞蹈中摆动挥舞的舞姿,同时也起到了柔和音色的效果。左右手的巧妙配合,在主旋律抒情的长轮部分体现最为明显。

 此处体现了女人婀娜多姿的身段、娇柔抚媚的面容与轻盈柔美的舞姿,这时就需要使用细小而微妙的处理方法,为使旋律的音效能够更好地为此种情感的传达服务,就需左手以手腕带动的滑音来体现“柔美”,这时演奏中的左右手好似几个柔美健硕的彝族女,相互用轻盈柔美的舞姿体现着彝族女人的娇柔与温善,随心所欲,却又有着规整的步伐围绕着林中的树木舞动着、穿梭着。当演奏作品体现到不同情感时,我们的审美意境要随之转变,如从演奏《彝族舞曲》中柔美的情景转变成《十面埋伏》中混乱战场的情景时,手指间刚柔的转换可使十个有着纤细柔弱身段的“女子”瞬间变成布阵列营的彪悍士兵,《十面埋伏》的前奏采用了有力的“半拂轮”技巧,右手五个手指干净利落且有力地在四根琴弦上轮奏和拂弦,体现出战场上的士兵们豪迈刚强的性格特点,音乐旋律的紧凑表现出战场上紧张的气氛与人物内心无法平静的心境。右手弹奏时刚强有力而大气的表演动作,就似一个身披战袍手挥利剑的将军在给即将冲杀战场的士兵们部阵说法时的威武气概。

 右手富有弹性的双弹挑,右手臂挥舞的姿势就如古代战场上擂鼓的士兵,弹奏的手指好似两根坚实的鼓棒,快速有力的敲击在如鼓面般的一二弦上。

 此时右手轮指稳定而缓慢的弹奏令人仿佛看到一支军队由远及进,阔步前行;五个手指的轮流弹奏则体现出这支军队的磅礴气势,士兵们迈着整齐稳健的步伐昂首阔步;右手“扣音”的演奏动作淋漓尽致地体现并代表了这支军队的统帅,使刘邦威风凛凛稳操胜券的霸气跃然出现在观众的脑海中。

 右手指加快速度与密度的轮指表现出军队走近后看到另一支步伐急促但杂乱的军队,这时五个手指在加速的影响下减轻了在琴弦上轮奏的力度,非常逼真地表现出一群只顾速度不顾步伐稳健的士兵们急促赶往战地的情景,大指“扣音”的弹奏正如带队的将士,快速的步行中仍不失风度。

 左手手指在琴弦上快速反复来回的推拉及右手的上下扫奏,如战场上骑马战士的相互厮杀,规整而又自由的节奏体现出战马的奔跑,左右手的配合就像战争中士兵的打斗,扫弦过后的长轮加重了战争中刀光剑影、人仰马翻、血光四溅的场景。此处的弹奏若要更加逼真地体现战场的真实性,左手拉出的音符在往回走时,手指需加大吟弦慢回的弹奏,这样才能更加真切地体现出战场中高抬前蹄、昂头鸣叫的战马的形象和双方军队混战厮杀的惨切情境。手中四弦,弦弦不同,四弦并奏,凄切铿锵,杀声惨气,侵入肌肤,效果绝妙无穷。演奏时的完全投入可使演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达到演奏者的呼吸就如曲中人物的呼吸,演奏者情感的起伏就如曲中人物情感的起伏,这种演奏与体现情感的境界是发自于心而不仅是发自于手,只是借助手中熟练技巧技法的弹奏,才能更加惟妙惟肖地发挥内心真实的情感与感受。当情感完全投入地演奏《十面埋伏》时,笔者亲身感受到身体根据情景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变化,如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屏住呼吸等状态。

 每部作品都体现着不同的情感,在连续演奏几部不同的作品时,就需要演奏者在情感上进行快速的转换,根据不同的内容体现不同的情感,由演奏者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体现把观众带入到一个又一个场景和故事中。如《天山之春》这部体现着景色与人物浑然一体的作品,它原为乌斯满江和俞礼纯合作的热瓦甫独奏曲,1961年由王范地改编成琵琶独奏曲后广泛流传。乐曲描绘了春到天山时一派明媚喜人的秀丽风光和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脚下敲起手鼓、载歌载舞的欢乐热闹场面。在弹奏乐曲的过程中,演奏者可以放大自由遐想的空间,尽力把大自然的景色和人物情态的色彩相融合的场景融汇到自己的演奏中,进行自然景色与视觉画面的联想。在规整的节奏中去体现作品的自由演奏,根据对场景的幻想、对旋律特点的洞察,在保留风格和尊重作品的基础上,以个人情感的特点和演奏的风格把作品展现给观众。如约瑟夫霍尔曼所说:“不管对听众表达的什么,是文学的或音乐的语言,都必须是一种自由的和个人的表达,它只能受到一般的审美法则或审美规律的支配,要表现艺术就得自由,要具有生命力就得有个性。”

 乐曲一开始使用了双弹的技巧,轻巧而厚重的音效,呈现了在见天山之景前的神秘色彩,在宁静、安谧的节奏音型伴奏下,无名指的摇指部分逐渐进入了主题,同时展开遐想空间。迈着平稳的步伐,怀着好奇而激动的心情,逐步向天山靠近,无名指的摇指使用力度弱奏的演奏,使乐曲笼罩了一层朦胧的色彩,早晨临近山顶的路途中,略感丝丝凉意,随着步伐的前进,在一层蒙蒙大雾中寻找天山的影子,随着旋律从弱渐强的力度变化,也能在蒙蒙大雾中逐渐看见天山的轮廓,直至长轮部分的出现,从划音技巧开始出现了强力度的演奏,从散开的大雾中清晰的呈现出天山美丽的景色,此时心境也随之开阔,舒展宽广的音调,富于较强的歌唱性,并带有浓郁的维吾尔族民间音调特点。

 第二段小快板部分欢快、跳跃的旋律与节奏,立即让演奏者联想到维吾尔族的男男女女欢快的在天山脚下敲着手鼓、弹着冬不拉跳着欢快舞蹈的场景。右手连续“点弹”的技法,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动态,右手食指连续的弹奏犹如穿着漂亮的维吾尔族服装的姑娘们掂着脚尖扭动着脖子欢快的跳舞蹈的场景,左手手指在富有较强的节奏中更换着不同的音符,犹如维吾尔族的男同胞们打着手鼓给那些正跳着舞的姑娘们伴奏。在演奏者丰富的联想下,把内心的活动表达出来,并使作品与自身相结合达到“人乐合一”的最高境界,再把这种高境界而富有情感的作品传递给听众并与他们产生共鸣,与听众的的审美情感进行交流,并获得更多的灵感。如傅聪所说:“因为有了群众,无形中有种感情的交流使我心中温暖;也因为在群众面前,必须把作品的精华全部发掘出来,否则就对不起群众,对不起艺术品,所以我在台上特别能集中。我自己觉得录的唱片就不如我台上弹得那么感情热烈,虽然技巧更完整。”

 成功的演奏就是使每个听众都为之感动,由体现人物的场景随着转调的长轮旋律转至天山的景色,抒情的旋律再次描绘了天山美丽的风景,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的天山更具吸引力,高山上的雪霜犹如给这座雄伟高耸的山峰披上了一层雪白色的永远脱不掉的银装,在四三拍欢快的节奏进行下,描绘了游人欣赏天山时喜悦的心境。整部作品由景至人不断进行着变化,最后以铿锵有力的扫弦结束了乐曲,在自由遐想的空间中体会到了游人最后以兴奋激动的心情结束天山之游的感受。在不同的作品演奏中需具有混合情态复合情调,力求把复杂的心理活动根据作品中不同的情感体现而表达出来,做到喜亦喜、悲亦悲、激动亦激动、平淡亦平淡。李斯特在分析音乐表现情感的艺术特征时指出:“心灵的感受常常是由很多不同的刺激引起的,这些刺激有时是互相近似的,有时则是彼此相反的,因之在我们的心灵上就引起了混合的状态。”

 在演奏中技巧的巧妙运用,能使作品更加生动、真实,正如约瑟夫霍尔曼所提到的:“我们衡量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不是凭他的技巧,而是要看如何运用技巧。”演奏中情感投入的体现可把自己和观众带入到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境地中,有道是心中自有“物”,“四弦”既是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605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