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思想:本文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
第二部分(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第三部分(第6段),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明代名篇《核舟记》把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高深、精巧描述得真切而生动,读起来感人至深。王叔远的核舟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为之神牵梦绕,不断复制和再创造。核舟这一巧技在现代又得到发扬光大,新核舟记不但在技艺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内容上更贴近了时代。欣赏新核舟记,对于深刻理解名篇《核舟记》很有帮助,同时通过欣赏实物、、影像等可以使读者在整体上全面读懂《核舟记》。
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核舟记》表现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红船”把写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创作中,写实刻画了党的一大代表,展现了“日出东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当为别开生面,既是古为今用,也是推陈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非常感谢您的建议请求,我很乐意分析《刻州记》与《核工记》两本书的异同。以下是我的分析:
异同点一:情感
《刻州记》与《核工记》的情感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刻州记》主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性的语言,表达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而《核工记》则更注重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和分析,通过科学数据和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出核工业带来的各种环境和健康问题。
异同点二:说明顺序
两本书的说明顺序也有所不同。《刻州记》采用回溯的方式,通过回忆和回顾的方式,来呈现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变化。而《核工记》则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事情的发展过程。
异同点三:写作手法
两本书的写作手法也有所不同。《刻州记》注重描写和抒情,通过细腻的叙述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读者更深刻地体验到主人公的情感和经历。而《核工记》则更注重事实的呈现和数据的分析,通过科学的研究和调查,展现核工业的各种问题和危害。
异同点四:写作风格
两本书的写作风格也有所不同。《刻州记》的风格更为抒情和诗意,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和艺术性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唯美和悲壮的氛围。而《核工记》则更注重客观和严谨,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呈现事实的真相和现实的问题。
异同点五:写作对象
两本书的写作对象也不尽相同。《刻州记》主要写给那些关注人性和自由的读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内心变化,来探讨人类的自由和尊严。而《核工记》则更关注环保和健康问题,旨在揭示核工业的问题和危害,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总的来说,虽然《刻州记》与《核工记》在情感、说明顺序、写作手法、写作风格、写作对象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但两本书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都对社会和人类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启示意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思考的启发。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书籍的异同点,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
1《核舟记》有一部分删减的: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译文:我仔细地端详核舟完毕后,惊奇地说:啊!技艺也真是灵巧奇妙了!庄周、列子(在他们的著作里)所记载的,称得上惊奇如同鬼斧神工的器物也有很多,然而又有谁在长不到一寸的材质上运用他的刻刀(削刻出形象),而极小的细节也能刻得清楚明了的呢。假如有一个人,拿我以上所说的(即整篇核舟记)来回答我(即关于“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的疑问,而我又没有亲眼看见过的话),我肯定怀疑他在说假话。到今天我终于亲眼看见了这样精巧的东西(所以我终于相信有这种精巧的技艺存在)。由此看来,荆棘的末端的尖刺,未必不可以刻一个母猴啊。
古人称鬼神曰“灵”,称妖物曰“怪”,文章用“灵怪”二字赞扬王叔远的奇技,意思是说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技,简直不是世人所能具有的,只有鬼神妖物才能办得到。
及时补充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删节部分的含义,最终明确作者在抒情议论中运用对比手法(将王叔远的核雕艺术与庄子、列子笔下的奇人奇技相对比),称赞王叔远雕刻核舟手法熟练,技术神妙,前无古人,就算《庄子·徐无鬼》中“运斤成风”的匠石也望尘莫及;通过现身说法,强调如无实物佐证,连本人也难以置信的真实心理,以此说明核舟工艺成就惊人;最后一句运用先秦典故,典故的大意是说有一个狡猾的工匠欺骗齐王,说他技艺极好,可以在荆棘刺上刻一个母猴。后来有人告诉齐王这一定是假的,因为工匠的刻刀比荆棘刺还大,一定没法刻。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强调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高明。在此基础上,作者深情感叹:“嘻!技亦灵怪矣哉!”至此,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浑然一体,水到渠成。如此行文,文气畅达,反复咏叹,毫无矫情,实是作者由衷赞叹之心声,易于学生理解感悟。
2这样删节忽视了“记”的文体特征。“记”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它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由此可见,抒发情感或发表见解应是“记”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以“记“为题的文言文为数不少。这类文章中,大多数是游记,还有些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但不管是“游记”还是“杂记”,它们都有一共同点,就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作为基本表达方式,以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为主,而以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为目的,多采用“卒章显志”的表现方式。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先略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一事,交代作记缘起,然后着力描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最后表达作者有如“古仁人”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而另一些则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主要用的是“融情于景”“融情于物”的写法。
作为状物杂记的名篇《核舟记》,它既表现出一个时代民间雕刻艺术的精妙绝伦,同时借助描绘核舟上一代文豪的闲情逸趣、古代船工的生活习性和纯朴的热情,表现出作者作为文人雅士的诗情画意。《核舟记》从对核舟这一“奇巧”雕刻的事物解说上说是一篇小品说明文;从对人物进行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描绘来说,它因极强的文学性又不失为一篇精美的“杂记”散文。
3张潮编选《虞初新志》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他不仅通过序跋凡例,昭示自己的选材要求、艺术标准和审美感受,而且借助篇末批语,随时宣讲自己的人生态度、文学主张、小说观念,即所谓“触目赏心,漫附数言于篇末;挥毫拍案,忽加赘语于幅馀”(《虞初新志自序》)。通过序跋凡例和篇末批语的阐发揄扬,使出自众手的各篇在风采各异的同时也具有大致相同的共性,使全书有很强的整体感,显示出编选者的总体构思、内容取舍和美学好恶。
4《虞初新志》选材原则是“表彰轶事,传布奇文”,写豪侠、写异士、写小民,以“奇”作为他们的共同点。
5为了突出其猎“奇”的思想,抒发其愤懑,张潮强调以“核”来增强感情的真挚。《虞初新志自序》提出“事奇而核”。“核”即真实,多指事物的实际存在性并兼有按照事物本来面目予以反映的意思:“诚所谓古有而今不必无,竟为事之所有者。”愈“奇”之事,愈需要“核”之理,“读之令人无端而喜,无端而愕,无端而欲歌欲泣”。《核舟记》中作者凭借与雕刻艺人有交往,“尝贻余核舟一”,来增强所记之事的真实性。作者凭借雕品的艺术魅力和结尾的抒情议论下了断言:核舟将流芳百世,并一直为后人所叹绝——“技亦灵怪矣哉”。我们因此认定作者在叹赏艺人水平高超的同时,也获知了作者自道不无得意的内心话,这是全文首段与末段合作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因此,结尾的抒情议论恰是文本深厚意蕴之所在,也是解读文本核心价值的关键所在。删之,实是对原著编辑意图文化意蕴的漠视和抛弃。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说课稿一
一、 说教材
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 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为:
1、 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2、 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 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 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二、 教学设想:
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三、 导语:
对于“苏轼”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谁能对他作以简单的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加以补充)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谛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大苏泛赤壁”。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件工艺品。
(这样导课既介绍了这件工艺品的创作背景,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印象)
四、 检查预习情况
1、 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
2、 请几位学生翻译课文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与纠正。
3、 对文中的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及一词多义加以归纳并投影出示。
五、作品赏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1、 集体朗读课文。
2、 思考并讨论。
①、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层次应怎样划分
②、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③、 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顺序和那些说明方法
④、 纵观全文,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那里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 、总结全文
对照板书,让学生回顾全文,接着再齐读一遍课文,最后说:“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比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下它的有关情况”
七、作业布置:
介绍一事物
五、 说板书设计
舟(正面)
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16个字)
核
舟 (主体部分) 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
一人仰面啸呼状
记 舟子(船尾) 一人俯听茶声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这样设计板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体现出雕刻家的“奇巧”)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说课稿二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第四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学情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知识积累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二)学生现状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习文言文篇目时有畏难情绪,思维不够活跃。
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②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细节探究、迁移拓展四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学法、教法:(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法: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 点拨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生散读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
2、结合“阅读提示”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范读课文环节,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课文朗读规范标准,背景音乐淡远闲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4、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用铅笔标出疑难字、词、句。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试概括文章段意。
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归纳)
(三)细节探究:( 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课件)
1、导入: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浅入深,先解决简单段落,再着手复杂段落)
2、较少内容段落为1、6段,请大家默读,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问题:
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4、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涉及问题设计: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有关核舟背景的补充材料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⑤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⑥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⑧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原文说(也可用自己的话)。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flash课件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台)
说明顺序的把握,若按传统教学,会很枯燥,而由学生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之后,结合课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形象而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难点。
⑨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⑩(归纳小结,情景再现)
教学难点的突破都运用flash课件来辅助完成。flash课件的情景再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在'船头'可领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说明文的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荡然无存,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
(四)迁移训练(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说明:清晰反映课文的说明顺序,可由学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个人感受有三:
⑴当用则用,能用就用;
⑵强化个人信息技术学习,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应该会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的运用。
《核舟记》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文章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明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使用从两头到中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工艺的赞美。名句:,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