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绘画技巧

国画绘画技巧,第1张

国画绘画技巧

 国画泛指中国绘画,是近代为区别明末传入的西画而出现的名称。我提供了有关国画绘画技巧,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中国画技法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基本绘画技法。

 中国画技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的墨线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到了元以后(文人画家的介入),中国画的抒情意味越来越浓。中国画的笔墨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中国画的精神。简单说来,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

 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1)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

 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

 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

 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

国画分山水画和花鸟画,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山水画也有工笔与写意之分,花鸟画同样。其中写意画又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你不是会写书法吗?我举个可能不太恰当却很好理解的例子,工笔画就可以理解为楷书,小写意就相当于行书,大写意就相当于草书。

如果你喜欢山水画,可是又没有基础,那么我建议你先看看《芥子园画谱》,简单了解并学习一下,可以学些形式上的东西,学学用笔,但“神”与“气”不用完全像,在书法里也有“神与气”,我想你应该了解。学完简单的用笔,然后你就可以学“明四家—沈周”的画,有东西又不匠气,路子不偏,很适合初学者。在这期间,多看看好东西,大师的东西,书店里有的是,多看,眼界自然就高了。山水画不要太工细,画画是要找感觉的,跟着感觉走。

字画不分家,你既然有基础,上手应该是很快的。如果还有不会的可以追问。

冷拼与中国画的关系如下:

1、花色冷拼与中国画的渊源,最早有记载的花色冷拼是唐代尼姑梵正,仿王维竹绘《网川图》(共二十景)画面,以腌鱼、炖肉、肉丝、肉片干、肉酱、酱、瓜果、蔬菜等物拼制而成。实际上花色冷拼自挺生之日就与中国画具有天然的联尔。

2、中国画的阿成要素,从造形上看包括点、线、面三个要素,从艺术的表现技法上看,中国国的勾成妥素包括墨法、笔法、色法、向图章法、线条,以及其所要传达的意境知审美等,从艺术的表现上可以分为视坑周面、表现层面和精神层面包括意境。

3、中国画的类相要素特征运用在花色冷拼。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绘画艺术。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中国画因技法和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又有工笔、写意、水墨、重彩之分。中国画历史悠久,在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时代风貌。其中,画与诗、书、印相结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特之处。

一幅好的国画,需要有好的黑白布局加上好的诗词、书法及其印章,才能完美地展示出一幅中国画的独特的美。因此,人们往往把画面上的诗文、题字(书法)和钤盖印章,誉为国画之“三绝”。

一幅好的国画,与诗、书、印互相关联,相辅相成。以画为主体,诗书印的有机结合,其实质在于发挥各自特长,增加作品的内容深度和艺术境界,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一、诗与绘画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诗与画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是语言和时间艺术,画是造型和空间艺术,它们都要求精练抒情并有韵律,追求通过意境的创作抒发作者的情感、激发观众的想象与联想,恰如古人所云:“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正因如此,中国画历来提倡诗画结合,表现在绘画上有两方面的情形:一方面是内在境界的交融,即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画上并无题诗,却有诗的意境,所谓“画中有诗”“画是有形诗”。至于在画面上题诗,是宋代才出现的。中国画对诗画共同境界的追求,到宋代延及到对诗、画形式交融的追求,既将诗直接题写到画面上构成画面的组成部分,题写的内容也逐渐扩展到词、散文等。宋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画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可见不少画家,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二、法与绘画,古往今来始终融溶贯穿在一起

中国素有“工画者必善书”的说法。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曾作过一首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人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里“飞白”指一种干枯,苍辨的草书笔法。“籀”,也叫籀书、大篆,是传说的《史籀篇》所用的字体,其特点圆浑沉着的篆书笔法。“人法”指书法的整个笔法。从诗中看出他十分强调书法的重要性以及书法同绘画的关系,以书养画,以画育书。二者互为生存,密不可分。

书法在国画上的作用很重要,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最基本的原因在于汉字和毛笔的特殊性。毛笔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特点是柔软而有弹性,因而能书写出粗细、刚柔、顿挫、浓淡等种种不同的形态和意境的结构和点画。正是这个特殊工具才使中国人书法有可能成为一门世界独特的艺术。

书法中十分强调运笔的重要性,侧重点是笔在线条中的驰骋运用。绘画同样如此。运笔的方法有中锋、藏锋、回锋、侧笔、递笔等。如:写意的画好比是张颠的狂草,而工笔画则如楷书。更有人把竹干到叶到枝都和书法结合起来,画竹干如写篆书;画竹枝如写草书,画竹叶如写真楷,画竹节如写隶书。可见书法与绘画密不可分,在欣赏一幅国画时要从其内在的功力出发,观其形而见其功。一个好的书法家,无疑也是一个好的国画家。

三、题款和印章在画面布局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题字分为“长题”和“穷款”两种。题字较多的称“长题”,可以是几个字,两句诗,一首诗,甚至更长一点的诗文。题字少的记年月日和姓名,或者只写姓名。这种叫“穷款”或“短款”。款有“款式”,款字的位置、大小体格都不能随便。落款对画面有调整重心、配合节奏、相辅相成的作用。另外题字的笔法要写得格调和谐协调。例如潘天寿的《石榴》,画家题字轻灵细硬的笔法,与画的雄浑苍劲的笔法形成对比,相互烘托。他将题字处理成横式,字的形体处理为大小二种,且书写于大块空间的偏上处,这样,使画面上块空间毫不雷同,饶有变化,独具匠心。一些精于书画浑于一体的画家,往往在画面上题上一大段文字,有时题上行、篆、隶、草等不同的字体的几段文字,也有时只在画面上题上简单的字号,这一切都是从画面构图、黑白、节奏、空间等要素的需要出发,欣赏者不可不知。

印章是从题字签名而来。一方小小的鲜红印章,在画面上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份量,是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用得好,可以使画面顿起精神。印章的风格要和画的风格调和,如出一手。这就要求画家特别懂得篆刻。所以在中国画中画家都一般自己刻印,要求画家不仅能画,还得能写,懂诗文,还得学会刻印。

印章看起来虽小,却大有文章,钤印也是一门艺术。 白文印,红颜色多,显得分量重,适宜用于醒日的地方。朱文印,红颜色少,显得分量轻,适合在白块少的地方。当然在画面有哪些地方用轻(朱文印),哪些地方用重(白文印),印的大小,形状,打在哪里,打几个,都要从整体需要出发,慎重考虑。

国画用的印章,一般要有姓名章和闲章两类。姓名章又分为姓名印和别号印,一般打在画家姓名或别号的下方。闲章是印文为诗句或成语的印章,分为“压角章”和“起首章”。压角章一般打在画幅的下角。字画的右上角打一颗起首章,形状多为竖式长方形,与左下角的姓名章相呼应。

一幅好的水墨画,虽然能墨分六彩,但倘使能再钤上鲜红的印章,则更能相映而成趣。再如潘天寿写荷花,往往在画幅的中段空隙处补印章,借以起到把画面拉紧凑拢,气贯意连的关联作用。清代乾隆,喜欢题字钤印,密密麻麻,连版累牍,没完没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品的美感。很多初学国画的人,不知道印章钤盖位置的重要,使钤印的地方与画很不协调。

四、总结

诗书印的应用是中国画的民族风格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应用好诗书印,使三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为中国画锦上添花。不断丰富发展国画诗、书、印“三绝”的艺术,使其发扬光大,也是从事国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宁夏盐池县图书馆)

国画中的勾皴染点擦是山水画中的基本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

一、勾。先以淡墨勾描出物象轮廓,然后着色,最后依形象需要用重墨或浓色。

通过对线条的起、行、收的练习,掌握线条运行的基本规律,准确把握指、腕、肘的运行方向和力度,灵活运用各种顿挫、转折、提案。用线勾出山体外形大体轮廓或山石主要脉络结构。

二、皴。中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

在确定山体岩石主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用干、湿、浓、淡、粗、细、长、短、不同笔法皴出凹凸、明暗、质感和立体感。

三、染。同时用色笔和水笔,先着色笔,再用水笔把颜色烘染开,使其色调渐淡或渐浓的笔法,一般有四种不同的染法:套染、点染、罩染、接染。

用淡墨分染山石明暗凹凸,以丰富其质感和立体感。为增强画面的气韵和整体效果,可将画稿喷湿,在用淡墨烘染,尤其烟云、恋、层次更适宜此法。

四、点。点用笔要轻灵,古人形容为“如蜻蜓点水”,在纸上轻轻一啄,迅速提起。用墨要富于变化,苔点密集的地方要浓浓淡淡,苍苍茫茫,表现出丰富的笔墨内容。

是墨稿将近完成时为丰富画面或弥补败笔之处。用重墨点苔,点“醒”和调整。点苔是用以展现树林苔草,点苔有重墨点苔和彩墨点苔。重墨点苔适宜点在岩面结构的暗凹处或突出山石的要害处,彩点苔多用于秋季和春季。

五、擦。运用擦笔须不见笔,它的作用是补勾、皴的不足,或使皴笔浑成,增加过渡墨迹。

为增强山石浑厚、苍润之感,一般采用软、松、破、秃之笔。蘸干、淡墨擦山石的亮面,或蘸干淡墨擦山石的阴面。“擦”不用线而是用枯、破笔侧峰擦面。若从画面效果出发,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凹皱浮擦法”其效果既丰富又有质感。

扩展资料

国画即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主要有构思、构图、用笔、用墨、设色、收拾等方面,其中用笔用墨为最基本的技法。

1、构思。又叫立意,即作画之前的形象思维过程。

2、构图。即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又叫置陈布势等。亦即画面各种物象的位置、比例、墨色等的安排。

3、用笔。即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有线描、勾勒、皴、擦、点染,笔用中锋、逆锋、藏锋、露锋、拖笔、 破点等。

4、用墨。经历代画家发展有:焦、浓、重、淡、清、退、埃、宿等各种墨色,运用时须各得其所。又有泼墨、破墨(即浓淡相生)等具体技法。

5、设色。白描:不设色,全用线条表现,或仅以淡墨、淡水色稍加渲染。重彩:一般指工笔重彩、勾勒填色、大青绿等。淡彩:以墨色为主调,敷以淡彩色。没骨:纯用色彩画,并不勾线。(纯用墨点染,不沟勒的亦叫没骨。)

6、收拾。画成以后再作整体收拾,使全画最后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参考资料-国画技法

一、用笔

书画同源。中国绘画的用笔跟中国书法的用笔基本相同,因为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采用书法式的线条。甚至有人说,把中国书法学到家,中国绘画就学到了一半。用笔的方法又包法、指法、腕法。

身法

是指在书写或绘画时身体的各个部位要采取正确的姿势,姿势又分为“坐姿”与“立姿”。“坐姿”就是坐着书写或绘画,身要正,肩要平,背要直,两腿分开,双脚平放在地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两眼注视下笔处,眼与笔尖保持约30cm的距离,全身要舒展,自然放松,神集中。一般写小字和画工笔画都是坐着写或画。如果写大字或作写意画就要采取“立姿”,其要领和坐姿相似,要特别注意勿使驼背,防正僵直。

指法

是执笔的关键。(如图一)中指与食指勾住笔杆的外侧;大拇指的指肚抵住笔杆,与中指、食指形成合力握住笔杆;然后,依靠无名指由内向外抵住笔杆,加上小指在无名指的下面辅助推动,配合上面的中指、食指和大拇指,使笔头能做360°的自由挥动。

“指法”的要领:指实而掌虚,各手指按不同的分工落在实处,灵活运用,要点在“灵”字上。从生理上讲,肌肉要放松,掌心要空虚,似乎能放入一个鸡蛋。手在笔的位置应根据字的大小有所不同,一般在笔头的3-4cm的上面。运笔时,笔杆要保持与纸面垂直。初学者要注意,一开始就要掌握正确的姿势与方法,以期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免日后积习难改。当然作为绘画,特别是作写意画和大画的时候,其执笔的方法就有所变化,可参考以后的示范作画图。

腕法

上述“指法”固然重要,同时也要注意腕力和肘力的相互配合,这是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相对说,腕力尤为重要,熟悉乒乓球的人都知道,球拍的握法类似指法,但击球技巧中,腕力、肘力甚至臂力都需有机结合,他们也十分重视腕力。

中国书画在运用腕力上有以下四种不同的方法:

着腕,是把手腕部附着在桌上,偏重于用指力,多用于写小楷和工笔画勾线。

枕腕,是借助左手或其它物件使腕部提高,便于写稍大的字。目的是既稳健,笔的运动范围也更大一些。

提腕,是指右肘附着在桌上,借助腕部力臂的加长,使活动范围更大,指力与腕力相互配合,灵活运用,便于写更大的字或画大画。

悬腕,也称为“悬肘”,就是腕与肘部都悬空,其活动范围更大,甚至还可以借助全身的力量。“悬腕”在坐姿和站姿中均可应用。练得硬功夫,大字不必说,小字同样可“悬腕”。当然,这种方法的难度相对来说要大得多。

用笔,这里是指如何行笔、运笔,也叫“笔法”。前面说过,中国绘画和汉字的书写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可以把用笔的方法归纳为运用毛笔使点、线、面形成。当然,点是最基本的,也是变化最多的。点的延长成线,线的运动成面,中国书画在这几个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和严格的要求,学习中国绘画,首先是要从这方面开始,加深理解,反复练习,纯熟运用。

起笔和收笔

同是一条线,就是一个点,由于起笔和收笔的方法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所表达的情趣也不同。至于行笔,对于线条是否有力度,是否有弹性,是否流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行笔中的停顿、转折,无论是对造型,对表现物象的质感,对塑造物象的神志,对表达作者本人的情趣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要重视点线面形成中的三个阶段,即起笔、行笔、收笔。

提笔和按笔

中国书画的用笔十分考究,就“提”、“按”的动作而言,因为技法的不同就分得很细,但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要掌握用笔的“提”和“按”。当你把含墨汁的笔向下“按”时,由于笔毫铺开,就会形成较粗的黑色轨迹;反之,当把笔向上“提”时,由于笔毫收敛,便形成较细的墨线。于是“提”和“按”的空间运动,配合行笔中的时间运动(速度快或慢)就会依照不同需要绘出不同形态的点、线、面。

中锋和侧锋

中锋是指笔尖始终都在墨迹中运行,而且笔杆与纸面保持垂直的角度,有的书法理论强调“笔笔中锋”,因为中锋绘出的线条丰满圆润,在中国绘画中的“勾描”、“点染”笔法中常用;“侧锋”是与“中锋”相对应的笔法,笔尖偏向笔画、线条的一侧,相应地笔杆与纸面成倾斜角度,所绘成的点、线、面的一边或两边毛涩,不光滑,用以取得另一种艺术效果,在中国书法中的行书、草书用得较多,在中国绘画的“皴擦”笔法中常用。

藏锋与露锋

“藏锋”笔法是指在每个笔画起笔时,不使笔锋露出来。以书法的一个横画为例:要写一个从左至右的横画,起笔时笔锋先向左,然后回转,再向右行笔,这种逆向起笔的方法也叫 “逆锋起笔”。当行笔至收笔位置时,停顿,向反方向回转、提起、收笔,这个收笔的方法也叫“回锋收笔”。再举一个书法的竖画为例:起笔时从上至下顺势向右下落笔,稍按再向下行笔,至收笔位置,渐提,收笔。这种笔法叫露锋起笔,露锋收笔。藏锋与露锋笔法在中国绘画中应用较多。

转锋与折锋

“转锋”就是在行笔到圆转的地方,不停顿,顺势回转,形成弧形的笔画和线条,例如书法中的心钩和直抛钩。“折锋”是指带有方折的笔画,这种笔法比单纯的“直画”,“横画”要难些,要领是:起笔后行笔至转角处,不作“回锋”收笔,继续作“藏锋”起笔,再顺势向下,收笔;或起笔后行至转角处,略顿,顺势回锋行笔向下,收笔。这两种折角造型是不同的,在绘画中类似的转角造型很多,应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在中国绘画笔法中大体上分为“勾描”、“皴擦”、“点染”三大类,实际上是千变万化,这种分类只是要说明最基本的笔法。

勾描

“勾”和“描”都强调“中锋”用笔。因为这种笔法多用于对描绘对象的造型。很早就有理论提出“骨法”用笔,这个“骨”字既有人体骨骼的意念(与血肉之躯相对应而言),同时又有坚实、有力、支撑的的内涵。在古代的绘画经典理论中还提出了“气韵生动”的标准,作为评定中国绘画品位高低的首位要求。普遍认为,这是针对绘画作品中笔法优劣的考评。中国人按自己的哲学观念,常常运用“气”这个抽象的概念。我们解读这个“气”字,包含着用笔的流动性,要求用笔流畅,犹如气流一般;而“韵”,则进一步要求用诗的韵律来规范用笔时的时空运动,使其运动中有节奏性的、诗一般的美妙韵律。因此,我们不能只简单的提出用笔“有力”、“有弹性”的要求,重要的是赋予笔墨以生命感,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趣味。

有的专家评论某人的绘画时说:你用笔的线条还“嫩”,言下之意是还不够“老练”,不够成熟。因此,作为一名中国绘画的初学者,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去掌握和体验线描的内在要求,不仅是外形的美,重要的是内在的美。

皴擦

“皴”从中国字的字义讲,是指皮肤受冻后的裂纹,这里是指古人用来表述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用笔方法。勾描笔法可以造型,却不能完成所描绘对象的质感和立体感。皴的笔法是用侧锋淡墨或浓墨画出纹理,用以表现山石阴阳面(光暗面)或树干的立体感及各种纹理,丰富被描画对象的视觉感受,尤其在山水画中用得很多,而且历代名家还创作造出了不同的名目和方法,是中国绘画笔法的重要组成。

“擦”的笔法类似“皴”,都是侧锋用笔,但有细微差别,相对于“皴”则细碎而模糊,不显露用笔痕迹。我们把

它归入同一类,并希望在实践中细心体察,加深理解。

点染

从笔法上讲“点”和“染”大都是中锋用笔,但在用墨上有明显的差别,而且“点”的面积小,“染”则成片,相对大得多。在写意画中常用点染笔法造型。如“勾花点叶”的“叶”没骨梅花的花和蕊,山水画中的远山等。

和“以线造型”的“线”相比,“点染”和“皴擦”都是骨法用笔之外的,相辅相成的,使之有血有肉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的一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508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