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怎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第1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实质上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形成和谐共鸣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而儿童的情感比较外露,也容易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这把钥匙有效地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

一、挖掘情感因素,以情动人

小学语文教材既似一部小百科全书,又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又要使学生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还要使学生感受到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并且使学生学生体验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情感,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1、挖掘教材中培养情感的因素。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质兼美,其中蕴藏着很多培养情感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掌握教法,去发现和挖掘其情感因素,以便充分发挥好教材的感染力。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其一,从内容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不同的内容蕴涵着不同的情感因素。如那些颂扬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的功绩的文章,能够体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那些表现凡人小事的文章;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品质;那些讴歌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文章;能够体现出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那些赞美大自然奇观异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对于这一切,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发现和挖掘,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其二,从语言形式上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形式多样,有记叙文、散文、童话、寓言、诗歌等。有的文章结构上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有的在语言方面遣词造句精辟凝练、生动形象、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感受到它的精湛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如《烟台的海》一文,作者以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用色彩浓重的笔调,描绘出了烟台的海冬日凝重、春日轻盈、夏日浪漫、秋日高远,“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扑向……溅起……发出雷鸣般的轰响”等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句,进行丰富的想象,不仅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情感。其三,对文中插图挖掘。插图一般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生动描绘。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如人物、清洁、场面,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和熏陶学生。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可以把放大的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中人物的外貌、神态,充分体会人民子弟兵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吮吸教材中的情感养料。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丰富的情感养料,但他不会自然地为学生理解的吮吸,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作艰苦细致地工作、点拨,帮助学生主动吮吸教材中的情感养料。其一,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吮吸情感养料。对事物只有先理解,才能认识它,感受到它,进而吮吸其中的情感养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一道与学生反复读书思考,仔细比较揣摩。文章中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刻的语句及至抒情怀的段落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如《白鹭》一文,让学生抓住“精巧”和“韵味无穷”两个词来理解白鹭是一首诗,激发学生爱鸟、护鸟之情。其二,在品评作品中吮吸养料。有些课文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欣赏品评,倾吐自己对其任务、事件、场景的认识和看法,对其语言形式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沟通自己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二泉映月》内容时结合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学生的感受更深,产生出多种情感:有敬佩、同情、赞叹、以阿炳为榜样学习……有的课文则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中某些哲理的争辩,议论,提高学生鉴别真、善、美、丑、恶的能力。

二、创造阅读情境,以情感人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老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军号声、机枪声、喊杀声……敌人垂死挣扎,穷凶极恶,机枪口喷出火舌,战士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接着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分析情境,紧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样”并想象董存瑞左乎举起炸药包,右乎猛地一拉导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钢铸一般的脸,在火光与英雄的闪现中,红旗迎风飘扬,让学生体会英雄气贯长虹,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牺牲的高大形象。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

三、营造和谐气氛,以情育人

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了结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能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反之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紧张,信心缺乏,动辄遭到教师指责,又怎能发挥学习主动性,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呢?因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将自己的心境调整到最佳状态,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语言富于情感,表情亲切自然;更要善于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敏锐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以宽容期盼之情的对待学生。

1、创设情境,情感自然渗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体鲜明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1)直观形象营造情境利用录音、幻灯及多媒体课件等辅助设施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生动的画面,撼动心灵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讲述。在这种刻意营造的情境中,学生的各种感觉活跃起来,情感上更容易与作者达到“契合”。(2)活跃想象,情感不断深入情境就是引导学生入境,无论图画、音乐或其它教具的运用,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能直接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然而,学生毕竟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挖掘出其独有的情感体验,并与课文中的情感相撞击、相融合,这种情感必然更浓厚,使学生感受更深刻,道德情感摧发的道德认识也必然更牢固地存在于学生心中。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画》一课,描写了王冕画荷花及雨后荷花的美丽,文中所蕴涵的情感通过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教师创设出美丽的情境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此时,让学生闭目遐想,随着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对雨后荷花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表象,然后再依据生活经历联想、想象。学生们纷纷发言。他们仿佛看到了雨后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满湖通红,碧绿的荷叶上,清水滴滴,衬托着朵朵美丽的荷花。活跃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在充分体悟作者情感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也充实进去,以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得独特的认识。

2、角色扮演,再现情境叙事记人的课文,其情感要靠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表露出来。儿童表现欲强烈,乐于扮演角色。教学中,不必直接告诉学生善恶、对错,只让他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中的角色演一演,“入境”才会动情,“动情”才会晓理,学生在情境中把自己的活动同真人、真事相比较,通过情感迁移,对自己周围世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判断能力。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只有辅以必不可少而又形式灵活的情感教育,才能使语文教育日益接近教育家奇美纽斯所说的“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境界。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的、健康的)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当初也是一个语文教师,说下体会,与你共享。

1朗读课文声情并茂,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转达给学生。

2按照教案逐段分析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这是写作技巧潜移默化的转移。

3写作技巧的培养,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和课外读物。学生能够写出充满情感的习作,要作为课堂范文,建议学生课堂朗读,激发全体学生的写作热情。

4语文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情感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一堂声情并茂的课程,可能给学生一个永久的留念。

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感情以及道德情操教育,是每个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渗透教育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就是水到渠成,引势利导,及时挖掘,及时点拔。

语文教学是渗透情感教育的优势学科。情境教学是是情感教育的一个优选方法。在情境教学中以读代讲,带领学生感情朗读,达到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一、挖掘教材中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的共鸣。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投影圆明园的全景图,再配以优美的乐曲,学生的情感就被牵动起来,随即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边听录音朗读,边思考问题。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的情感已经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了,有如身临其境。

二、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许多课文中的情感是通过文中的重点词语表现出来的。教师通过深情的朗读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可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将学生带进了情感的氛围里。

三、根据教材中的精美词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有些课文中的特定语句凝聚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因此要体会作品的情感色彩,也可以从这些词句入手。在《长城》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里的“气魄雄伟”“伟大奇迹”二词就包含着对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学时,可以从此入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

四、通过人物对比,体验不同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具体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法是常用的一种。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通过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情景和她在大街看到的、幻想到的这些情景来对比一下,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穷人生活的悲惨。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过大年夜的,进一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的幸福。激发学生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总之,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就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语文作为一门有着鲜明人文特点的学科,对于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恰当的情感渗透,是进入语文殿堂的金钥匙。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双基与考点的训练,忽视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互动,没有发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限制了教学潜能的发掘,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学习效率的下降,个性的片面发展等副作用日趋严重,知情失衡是违背了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后果。这从反面启发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做一个愉快的学习者,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事半功倍。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与实践,谈谈语文教师如何运用情感功能,促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 博大的师爱是照亮学生情感世界的明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语文课堂情感渗透的基础。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一个字--爱。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理解与关爱,他们有一颗好奇心,他们有一双探索的眼睛。教师春风化雨的爱,是照亮他们心灵的明灯,在他们青春的脚步里注入十分的执着与自信。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爱的光芒里,师生心灵的共振,可以谱出一曲学子待飞九天的乐章。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以心施教,以情激情,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从而积极地影响学生探讨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老师的指引,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二、新颖独特的导语是拨动学生心弦的音符导语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一节好的语文课开头十分重要,要精心设计,灵活采用情景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气氛烘托等方法,紧扣学生心弦,诱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新颖独特的导语可以 “一石激起千层浪”,能使学生焕发出极其强烈的学习欲望。如于漪讲《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精湛的导语,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开启学生情感闸门的钥匙朗读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激荡心灵情感的潮流。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心要跳耳要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升华。如《春》的朗读教学,我和学生一起运用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感受生意盎然的美好春光,抒发奋发向上的青春情怀。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我们在深沉、悲愤、富有感召力的朗读中与民主战士一起为人类的永福而激情飞扬、慷慨高歌。语文教材中像《春》、《我有一个梦想》这般佳作不胜枚举,是通过朗读积累语言、感悟人生的基地,以情通文,以情明理,以情开智,知情合一,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境界。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从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句调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这样在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妙趣横生的讲解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石讲解课文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具有传统教学中所要求的准确性、简明性、逻辑性的特点,还应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特点,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动情处,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等,以情导情,使它们与文章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更应饱含深情。”教师若能满含激情的诱导、讲解、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这样教师的语言就不仅能传授正确的知识,也能传达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比如教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就引用宋代俞文豹《吹剑录》中的说法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婉约词好比“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豪放词好比“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讲解中分别以两种不同的语言、动作、表情,学生的情绪、求知的欲望、好奇心,全被这生动形象的比喻点燃了。

五、先进的科技手段是熏陶学生情感的捷径“文章不是无情物。”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也融进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些文章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些文章时,要想让学生理解作者之“情”,就必须让学生入文本之“境”。所以,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阅读情境。例如,学习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就可选用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有些文章中的事学生没有也无法亲身感受,像《出师表》、《孔乙己》等。因此,课前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用多媒体搜集有关资料,以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影像资料,拓展视野,拉近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为文本的互动作好充分铺垫。六、丰富多彩的写作教学是激发情感的最有力的武器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不仅使人向真、向善、向美,而且可以促使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合一。而作文教学,要求学生以课本为范,以生活为本,内修灵性,外练文笔,抒志写意,求实创新。它是展示和检验语文素养的平台,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介,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作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最大优势是使学生由爱的体验者向爱的传播者转变。它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无限宽广的社会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爱的存在:天气变冷时母亲急忙送来的外套,考试失败时老师安慰的眼神,不小心撞到路人时对方宽容的笑脸……这些都会让人感到温馨和快乐,都值得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描写。老师要择机切实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让其有话可说,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比如初一新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心里非常高兴,上中学后处处事事感到新鲜,心里有说不完的话。学习了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后,让学生写“我是中学生啦”、“来到中学的第一天”、“我的中学生活”、“我的中学老师”、“我的中学同学”等作文,他们有滔滔不绝的话要写。又如学习了朱德的《我的母亲》,可以引导学生写“妈妈送我上学时”、“此刻我想到了妈妈”、“妈妈的穿着”、“妈妈那次骂了我”、“妈妈和邻居”。这样,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自然同化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感积累,激活了生活中的素材,写起来当然得心应手,情真意切。不仅如此,作文训练还可以铸造学生的积极关注社会的情感。如教师可围绕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回顾祖国六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除了专题训练,教师还可以多渠道地对学生展开随笔训练。学生的随笔本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情感的重要途径。如今,学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诉说自己寂寞、没有朋友(也不会交朋友)的学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随笔本应该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笔墨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做,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能把准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还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把它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滋润心灵,体验美丽,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一、情感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中专语文教材绝大多数都是集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很多选文的宗旨在于升华道德教育、良好情操以及人性的光辉,可是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却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即便是老师一再强调这是某某名家的某某名篇,可是学生也看不到文章中的生动人物,感受不到如痴如醉的自然风光,不懂春风的温情,不识明月的柔情。学生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不能充分体会文章中的真正情感,必然感受不到文章作者的真正意图。

  2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所谓的情感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给予肯定或者否定的一种心理上的反应,比如爱慕、愤怒、厌恶、喜欢、悲伤、恐惧,等等。由于中专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虽然有一定的判断力、自主性,但是他们还不够成熟,需要我们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对于这一特点,老师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应用情感教育,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独特的人格和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自信大方的情感,有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助于增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有助于学生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并能积极战胜困难。总的说来,在中专语文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特点。

当讲涉及到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课文时,老师可以联系课文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每个组选一个发言人依次说说自己的看法,甚至于有争议的地方可以花一节课来搞个辩论会,都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情感,先理解了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情感三观,

教育只能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不要灌输自认为最合适的三观。

找准一个点可以反复探讨,为此查阅资料,观看视屏,只有了解得才能逐渐就能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而不被他人的言论所迷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26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