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是营造家居气氛的魔术师,在住宅内不同空间设计不同气氛、不同照度、舒适的照明灯光,不但使家居气氛格外温馨,还有增加空间层次、增强室内装饰艺术效果和增添生活情趣等等功能。不同的使用功能需要不同的光环境,室内照明设计应以满足人类居住的舒适为前提,尽力营造一个实用的,但又有艺术效果的居住环境,同时还应做到保证照明质量,绿色环保节能,经济上又合理,安全可靠便于维护管理。这就是灯光与艺术的关系。
一般来说,灯光有散光和聚光两种,散光注重实用,主要反映在主照明;聚光重视装饰美观,大多指射灯,起到有目标的强调作用。应该说,灯光的明暗、冷暖,以及布光的均匀度,都能实现将居室提亮,体现家具色彩的效果,从而通过明暗变化,突出空间的层次感,以达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绘画的最高境界是不仅仅是为了还原,更是用自己的理解、情感去表现画的内容。
一、绘画起步——观察与技巧绘画起步是学习观察与技巧的时候,每个教绘画的老师,都是让学生不停地模仿,模仿生活里的物件,模仿案例画作,再到最后的模仿名家,因为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观察,不断地去锻炼绘画技巧。像达芬奇作为一个著名的画家,在起初学习绘画的时候,老师也是让他天天画鸡蛋,他很不理解去问老师,老师告诉他,画鸡蛋是基本功,世上就没有一模一样的蛋,每一颗都会因为形状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不同而不同,所以如果画鸡蛋能画到让你的画笔随着你的心而动,才算到家了。所以绘画一定是观察你所画的东西,积累绘画技巧,这才算是入门了。
二、绘画——还原当有了观察能力与绘画技巧了之后,接下来就是还原,把看到的人事物,尽可能贴近真实的画出来,还原生活场景,还原故事内容,还原人物表情,等等。这也是写实的一种表现,先得把画画真了、画符合现实了,才有可能下一步的进步。为什么看有些画,明明画的很好,很真实,却总是让人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空了点什么,其实就是缺了下面要讲的这个。
三、绘画最高境界——感情如果说前面两步,是每个绘画人都必经的,但第三步能不能达到,就要看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个人经历、情感表达了。这个也是一个画者和画家的区别所在之处,是老师无法完全教会你的,只有靠自己去体会。也就是说,把你看到的、想表达的东西,融入你的感情、经历、体验等等把它表达出来,让看画之人能体会到你所表达的感情、内容、意境等。而这一阶段,甚至几乎可以抛弃什么花里胡哨的技巧、什么贴近真实的表现,重在表达情感。像梵高的画有很多绘画技巧吗?不见得,甚至有些还特别简单,特别夸张,但却能表现他想告诉我们的情感,让人能深深感知他所表达的内容。当然,也会有人说,那就不需要前面两步,直接有感情的画出来就好了。其实也不是这样的,没有生活观察、没有绘画技巧、没有绘画积累,只有感情,还是只能是一副不知所云的画作,光有感情是很难表达地清楚,很难传达地出情感的。
所以简单来讲,绘画最高境界,就是表达者与理解者通过绘画内容产生共鸣。
(一)线条与幼儿情绪个性
「法国画家Braqueg认为线条是表现情绪与个性最丰富的语言」(吴长鹏,民88,p6)。所以,从幼儿绘画的线条可以看出幼儿的个性、情绪发展与情绪的象征(吴长鹏,民88;郑明进,民76;张明慧,民90;朱静芬,民92﹚。
常画直线的幼儿比较精明、干练、沉着、稳重,做游戏时较具领导能力,对朋友重感情及情趣;若女孩子常画直线,则带有男性的心理倾向。曲线则代表幼儿具有温和、柔顺、内向的特质;若男孩子常画曲线,则带有女性的心理倾向。水平线代表幼儿具有和平、安全及稳定感,和同侪们容易相处的融洽。而垂直线代表幼儿具有积极、肯定、明快的情绪与性格。常画粗线的幼儿个性比较强,有拓落之感,并且容易冲动,常有欺侮同学的行为。画细线代表幼儿比较柔顺、轻巧、胆怯及害羞。而又短又直的短线画的多,曲线出现的少,锐利的角度出现较多,代表幼儿具攻击性。
所以,依照线条所画的强度,可以将幼儿的情绪与个性现象做分类。缺乏安全感、胆小而自我压抑的幼儿,几乎是画不出清晰的线条。相反地,能够画出强而有力的线条或在画纸上刻出痕迹者,则具有攻击性。均衡发展的幼儿绘画,出现清晰且干净整齐的线条。
(二)色彩与幼儿情绪个性
色彩可以显示心理健康状态,因为幼儿会把情绪和情感表现于绘画中。幼儿绘画的色彩是个性、情感与情感的代号,幼儿绘画的形象是思想的密码(苏振明,1999)。幼儿使用色彩时蕴含了情感,更可以从幼儿的用色观察幼儿当时的心理状态、个性和情绪表达。幼儿用色彩表示情绪,是内在生活的投射;幼儿使用色彩和语言一样,是一种发表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在幼儿绘画里,可以依据绘画中的色彩判断幼儿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其主要目的在于发现他们的心情,使幼儿的心理与情绪能够保持平衡。
从选用色彩的种类、色彩的明暗度、曲线和直线的构成,也可以了解幼儿作画时的情绪与个性﹙郑明进,民75﹚,如心情愉快、活泼时所用的色彩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色调﹙**、粉红色、红色、黄绿色﹚。在忧郁、烦闷、不安时,则倾向于暗调色彩之使用﹙黑色、自色、暗绿、灰色﹚,并使用在画面上的颜色也较少。经常使用暖色系﹙红色、橙色、**﹚则是表现自由、爱情的满足、自我中心、同情、依赖他人、协力、调和的,其表示幼儿是幸福快乐,家庭生活环境是良好的。常使用冷色系﹙绿色、青色、蓝色、茶色、黑色﹚是表现压抑、不适合、理性、意志、自私、反抗性的,幼儿在情感与情绪生活上需要加以疏导。
张淑媛(民90)认为幼儿对色彩的使用,大多反应其对物体的主观情感,所以色彩的运用具有深层的心理与情绪意义。故个性开朗、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适应良好的幼儿,在情绪表达时,其主要的色彩是使用红、黄、橘、白色。个性内向、与人相处困难的幼儿,其主要的色彩使用为蓝、绿、紫、黑。
(三)造形与幼儿情绪个性
根据幼儿绘画的造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情绪象征:
1、树木造形
(1) 画出根部的树木
幼儿在画树木时,如果把根部画出来,根据统计画出根部的幼儿,幼儿园占15﹪,小学低年级占40﹪。假如他把根部画的特别大,或是对根部特别关心时,可以查看是否受童话书的图案或亲眼看到栽种树木的情形而影响。假如都不是则象征体力、体能比别人差的那种劣等感的表示。
(2)有花和果实的树木
当女孩对母亲的化妆品感到兴趣,男生发现自己的身体与女生不同时,会有这些树木出现。但是也有幼儿是在果园或公园中看到这种树木,受此影响而画的,就不同了。
(3)只画「树干」和「树枝」没有叶子的树木
幼儿画树木只有26﹪会画上树叶,因此不画树叶的多半是情绪安定的幼儿,他能控制情感,并且有礼貌。但是有些退却嫌过分细腻和胆小。故树木画很大,表示男性的性格,个性活泼开朗、蹦蹦跳跳。树干画的很细长,则表示幼儿欠缺活力,是和蔼的幼儿。
2、手的造形
(1)手的向上与向下
观察一张幼儿绘画上的人物,他的手臂是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得意,对自己所要求的都能获得满足。若手臂部分画的比较大,是属于好打架,占有欲强的幼儿。把手放下,贴近身体是比较温顺、神经质的幼儿;也有可能是畏缩、受欺负、不易交到朋友的幼儿所画。
(2)手放在背后
这种幼儿容易和别人妥协,很有礼貌,但过分压抑自己的情感,日子一久,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
(3)不画手
幼儿四、五岁的时候,不画手的居多,其原因是此时期的幼儿,还未确立自我,因此没有把手画出来。而一般的幼儿之中,过分温顺、听从,不加反抗的幼儿也不会画手。
22、幼儿绘画与亲子关系
许多研究显示从幼儿绘画中可以了解幼儿内心的家人关系与情感表达,因为如同上述孩子的创作表达是一种象征符号意义的语言,在讨论的过程中,为人父母或教师可以获得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Buxbaum,1949),发展出亲子间「一种新的密码沟通的语言」(Ginott,1965)。以下是在幼儿绘画中常见的象征亲子关系的语言:
(一)、双亲
1、大小
幼儿对父母的爱,是以接触的多寡来决定。爱他关心他比较多的人,在画面上就被画的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接触母亲的机会比父亲多,因此在画面上被画的比较大,以母亲占多数。
2、位置
注意孩子对双亲在画面上的安排,也能看出这个家庭谁是主宰者。孩子常把自己画在双亲之间。若被画在左边的人,表示是这个家庭发号施令决定事情的人。
(二)、太阳
1、有光芒的太阳
太阳在幼儿心目中,是「明朗」、「快乐」的象征。若画面上出现电灯、日光灯、电炉等光体的描绘和描绘太阳是一样的,表示孩子是在求得父母给他快乐生活的欲望。双亲若是离婚,或双亲之间吵的很凶时,孩子们的画面上则会出现许多的太阳和电灯。
2、拟人化的太阳
如果幼儿在五、六岁画出的太阳是有眉毛、眼睛、嘴巴,则表示这个孩子是智力极高的孩子,懂得取悦父母。不过,受到童话故事书影响的幼儿,也会画出这种太阳。
3、黑色的太阳
幼儿们如果画出黑色的太阳,表示他的家庭生活有不安,或表示他对家庭生活表示不满。如果在黑色太阳之外,再加上很长的光芒,这是表示有一件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的象征。
(三)烟囱
在房子屋顶上画烟囱,这是希望获得别人关心的表示。双亲外出工作的孩子,多有此种表现,渴望多一些父母的关爱。
(四)楼梯
在画面上把楼梯画的特别大,特别长的幼儿,是意味孩子不想回家,对现有的家不满,希望搬到理想的房子里住,也显示亲子关系有待强化。
三、成人如何参与幼儿绘画
根据上述可以知道,幼儿绘画是了解幼儿内心世界与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是父母、教保人员以及对幼儿工作的专业人员的重要课题,对成人而言最基本的要能:
(一)提供幼儿绘画活动的机会。
(二)营造幼儿自由愉快的绘画气份与环境。
以使幼儿在自由愉快的情绪中,宣泄情绪、满足其好动的天性,进而充满自信与自尊,发表自我的想象与创造。
至于与幼儿讨论作品时,也是父母与教师们,提供情绪楷模的学习机会的时候,所以应该特别留意:
(三)透过幼儿最常使用的表达:父母、教师示范情绪时,宜透过幼儿最常使用的外在行为表现、语言的表达,借着彼此表达情绪,建立良好的亲子与师生互动关系,也让孩子学习成人的情绪经验。
(四)对孩子情绪经验予以尊重与了解:父母及教师可以透过语言的接纳,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对孩子的情绪经验加以尊重与了解,而且让孩子了解你的感觉,让孩子知道父母、教师也了解他们的感觉。辨识和描述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能力,实有助于幼儿沟通的效能。
如果是在教保活动中,也要注意:
(一)鼓励孩子感受他人的情绪:情绪可以让幼儿从教保活动中学习到同一件事,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别人的感觉更敏锐,以增进观点取替的概念。
(二)帮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绪及有效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此时教师也应鼓励幼儿运用情绪词汇,适宜的表达自己,透过情绪词汇正确的理解他人的感觉;而此种表达自己的讯息和接受他人的讯息,是社会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透过课程活动的设计,增进幼儿社会认知的能力,帮助幼儿表达和描述自己的情绪,以及有效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一、何谓美术作品之意蕴
意蕴,是画家隐藏于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美术创作的最高目标,是通过艺术构思利用线条与色彩将作品的神韵包藏在画面之中。如同寓言将某一哲理与教训包容于故事之中一样,人的眼睛、面孔、皮肉乃至整个躯体形状都共同包装着心灵。美术作品的意蕴总是深藏于作品内部,人们只能靠心灵的体察去感悟、体味。而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往往寄藏在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中,比如,郑板桥画的竹、朱耷画的鸟、徐悲鸿画的马,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不仅真实再现了事物的形貌色彩,更重要的是真实地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委婉地传达出画家对生命的诠释。意蕴是美术生命之所在,所以,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去看画得像或不像,还要用自己的心去体味美术作品背后所表现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比如,欣赏梵高的《割了耳朵后的自画像》,不仅要欣赏梵高作画时所追求的肖似、光和外形的逼真,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梵高对崇高精神的追求,理解作品蕴藏的对现实 社会
的抗争与愤慨。美术创作如何融入意蕴?这得依赖于意境。艺术作品的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上焉者,意与境浑”。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必须首先架构创作的基本思路,然后捕捉
自然
中客观存在的物象,并从对这些物象的体味中激发创作灵感,从而产生情感世界的波动,使头脑中意与象的关系得到不断调整,做到缺意就炼意,缺象就寻象,不断实现意与象的平衡,力求从意获象,从象取意,深化构思,移情于构思,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入美术形象中,营造出深邃的艺术意蕴。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一不是“情”与“景”(意象)的完美统一,意与境总是相融无间,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画要诗化,诗要画化”,物我同一。诗画同理,比如,汉儒董仲舒的“人有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寞。”诗中情与境水乳交融,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意境,寄托着诗人对安静纯朴的山村生活的热爱,可以说写景中含情,抒情中藏景,真正做到了情与景交融。
著名画家席里柯的名画《梅杜萨之筏》,画面透露出奄奄一息的人们重燃生的希望的烈火。罗中立的《父亲》,画面则以黝黑的皮肤和深邃的皱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意境是虚实相生的产物,是情景交融、情形兼备、物我同一的艺术形象。对美术创作而言,景、形、物是实,情、神、我是虚。虚与实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互对应的两种事物。因此,美术创作应当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互补,虚实相生,变化无穷,从而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透过显现的形象去领略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而进行美术创作时,则要力求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表现深远的思想意蕴。
二、美术创作中意蕴表达的特点
美术创作的主体是人。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因此,传达思想意蕴的表现 方法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美术作品表现主题的方式应当具体而多样。在进行美术 教育 时,教师要有机地激活创作主体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做到百花齐放,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由于创作主体所受教育的环境背景不尽相同,他们在 历史 、文化、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自身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精神资源、审美心理意识及创造能力等也不尽相同,他们头脑中形成多样的且与众不同的意蕴表达个性,这是美术创作过程中意蕴表达的基本特点。美术创作总是体现创作主体对“精神家园”的找寻,将人生之徒劳而绝望、欢喜而幸福、崇高而赞美、羡慕而向往等情感融入线条与色彩之中。一件美术作品中意蕴的具体表达,取决于创作主体的思想倾向和创造意识,将作者的情感意蕴融入作品的意象是一个具体的创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想象与情感起了内引的作用。当创作主体头脑中的表象抽象为概念,理性思维便开始了,表象升华为意象,则迈出了形象思维的最关键一步。表象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融合了主体的思想感情,意蕴也随之落地生根,深深地融化在作品的线条与色彩之中。
人们把美术欣赏活动说成是对美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因此欣赏美术作品意蕴的表达方法有助于欣赏者美术创作水平的提高。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对作品意蕴的理解既存在共性的审美意识,又存在个性的审美理解。共性审美意识是把审美对象带给人的审美由个别、零散、偶然的意蕴,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从而揭示出生活的某些本质的美。
所谓审美个性就是审美活动,存在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鲜明的审美要求。对审美接受者而言,美术作品的鉴赏,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是以感受、理解和评判为主的理性的鉴赏性接受,其次是以审美感受为主的浅层次的观赏性接受。对美术作品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作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不管是创作美术作品或者是欣赏美术作品,都应当努力营造和挖掘作品能引起大部分人共鸣的东西。作品的意蕴,绝不仅仅是轻松的赏心悦目,而是起兴动情,激发内心深处冲动的“东西”,能使读者反复玩味,得到某种启发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美术课应当抓住意蕴表达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在创作和欣赏美术作品时,对美术作品进行
分析
比较,挖掘作品的审美表现,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通过意象传达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欣赏杜米埃的绘画作品《三等车厢》,不仅应当理解人物外形传神的具象,更应该把握作者深藏在人物形象背后的阶级批判意识。又如写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拾穗》,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法通过农妇纯朴形象的描绘,传达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意蕴:
工业 革命的快速 发展 促成了大都会的形成,农业劳动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小镇和 农村 逐渐衰落,只有回到小镇和农村,才能找回“最亲切的情感”。
三、如何培养意蕴表达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必须提高学生的作品意蕴表达能力。我们知道,任何素养的养成都必须借助于实践活动,意蕴表达能力当然也只能在实践中磨练提高。因此在美术课中,除了坚持抓好美术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拓宽学生
学习
美术创作的空间,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品的鉴赏活动,领略学习先人意蕴表达的高超技艺,并注意运用到平时的创作实践。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多媒体的介入使美术鉴赏课如虎添翼。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高效的教学资源,加大美术创作的训练量,使学生在练习中练就意蕴表达的本领。
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形象,常常令人玩味,不可忘怀。而优美的意境总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营造。所以,想象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包括两种基本力量,即再造和创造。美术创作需要依靠想象来进行艺术构思,而艺术想象源于对生活的历练和体验。因此,要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意蕴表达能力,必须相应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能力,启发引导他们走出艺术的象牙之塔,奔向生活的十字街头,去亲历体验生活,构筑深厚的生活功底。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
总结 对生活艺术体验的经验,结合
时代
精神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虚构,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将其艺术地融入作品的意境中,把对生活的艺术体验转化为美术作品。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就不能把生活的真谛艺术地传达出来,作品也会因缺乏深沉的意蕴而苍白无力。生活本质的外在表现是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的意蕴表达方法,可以在生活的艺术体验中获得启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