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第1张

斯宾诺莎(Spinoza, 1632—1677),十七世纪荷兰的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

斯宾诺莎原名巴鲁赫(Baruch),后来自己改称贝内狄克特(Benedict)。他于1632年11月24日出生在阿姆斯特丹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祖籍原在西班牙,由于逃避宗教迫害,先由西班牙迁居葡萄牙,又由葡萄牙迁到荷兰。他青年时曾受教于犹太教士莫太拉等人,因此不仅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法令,也学会了希伯来文。斯宾诺莎从青年时代起,就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发表了一些被认为离经叛道的言论,引起了犹太教士(“拉比”)们的恐慌和憎恨。他们先是对他进行利诱,曾答应每年给他一千盾金币,要他否定自己发表过的言论;遭到严正拒绝后,又想用暗杀手段把他除掉,以免他人效尤。企图虽未实现,但他们还是在1656年7月27日正式宣布把他革出教门,并加以“诅咒”,禁止任何犹太人与他接触。

在种种迫害和压力下,斯宾诺莎终于离开城市,到来顿附近的莱茵堡乡间居住,过着俭朴而平静的生活。反动的犹太教士们虽然想把斯宾诺莎彻底孤立起来,但这种封锁真理的愚蠢企图没有得逞,僻处乡间的斯宾诺莎仍有许多尊敬他的朋友和追随者经常来往。在这些朋友们的帮助下,他从1663年起,迁居于海牙附近的一个叫做福尔堡的小村子,1669年又定居于海牙,并受到了当时荷兰的民主政治家德·维特兄弟的保护和关怀。他的朋友中不乏有钱有势的人,屡次要给他大笔的馈赠。西蒙·德·伏里还指定他为自己大笔遗产的继承人。他都谢绝了,只接受了德·伏里一笔三百弗洛林的年金。连他自己父亲的遗产,也让给了姊妹们,自己一辈子主要依靠磨光学镜片为生。

斯宾诺莎虽然过着半隐居式的生活,但他深刻而新颖的哲学思想,不仅吸引着一批追随者,而且引起了当时西欧各国学术界许多重要的代表人物或知名人士的注意。他们和斯宾诺莎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例如荷兰的著名科学家惠更斯,就是斯宾诺莎的一位亲密朋友。英国皇家学会秘书长奥尔登堡是斯宾诺莎的主要通信者之一。通过他,斯宾诺莎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如波义耳、虎克等所知,也受到包括霍布斯在内的英国哲学、科学界人士的思想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茨,通过斯宾诺莎的某些追随者而知道了他的一些思想并很感兴趣。因此,他在1676年11月由巴黎回德国途中,特意绕道海牙,亲自拜访斯宾诺莎,并读了斯宾诺莎尚未发表的主要著作《伦理学》的手稿。这些事实都足以表明,斯宾诺莎早在生前就已在整个西欧学术界有很大影响和名声。无怪乎当时一位德国的高级贵族,巴拉丁选帝侯卡尔·路德维希曾敦请斯宾诺莎任海德堡大学的教授,允许他有讲学和著述的自由,只是表示“相信他不会滥用这种自由去触犯大家所信奉的宗教”。斯宾诺莎不知应把这种自由限制到什么程度,谢绝了这种聘请,宁愿过他那种清贫的生活。1677年2月21日,年仅44岁的斯宾诺莎在海牙因肺结核逝世了。

斯宾诺莎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以他的有创造性并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以他不慕荣利、不畏 ,为真理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精神和高尚品德而赢得人们的敬仰和赞扬。

斯宾诺莎的思想,就其渊源来说,除了早年所受的犹太教传统,包括犹太哲学家如迈蒙尼德等人的影响之外,主要是代表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批哲学家和科学家给了他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笛卡儿的唯理论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是斯宾诺莎思想的直接来源。虽然斯宾诺莎作为唯物主义一元论者,有与笛卡儿最终导致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哲学相对立的方面,但他作为唯理论者又是直接继承笛卡儿而成为笛卡儿所开创的当时西欧哲学界中大陆理性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正因为如此,斯宾诺莎生前用自己真姓名所发表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著作就是1663年出版的《依几何学方式证明的笛卡儿哲学原理》。他生前发表的另一著作《神学政治论》(1670),是匿名的,但由于一发表就引起反动宗教界的疯狂仇恨和进步思想界的广泛重视,作者的真实姓名不久也就为大家所熟知。至于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伦理学》,虽然其手稿在生前已为许多人所知晓,却是在他死后即1677年才首次公开发表的。此外,他的著作还有未完成的《知性改进论》,以及《政治论》和《书信集》等。约在十九世纪中叶,又发现了他的另一早期著作——《关于神、人和人的福利的短论》一书的荷兰文译本。

斯宾诺莎之所以是笛卡儿所创导的大陆理性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他在方法论上竭力主张用“几何学的方法”即理性的演绎法,在认识论上片面地强调理性认识而贬低感性认识。不仅他早年发表的论笛卡儿哲学原理的著作,而且连他最主要的哲学著作《伦理学》,都是标明“依几何学方式证明”的,甚至形式上也仿照欧几里德几何学的那种方式,先列出几条“定义”和“公理”(或“公则”),然后列出一系列“命题”,每一“命题”都据“定义”和“公理”或已证的“命题”加以证明,有些命题还有它的“绎理”和“附释”,如此等等。

在《伦理学》中,斯宾诺莎明确地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所谓“从泛泛经验得来的知识”,即从感官得来的关于个体事物的观念和“从记号得来的观念”,这种知识他也叫做“意见或想象”;第二类是“从对于事物的特质具有共同概念和正确观念而得来的观念”,也就是由推理得来的知识,他称为“理性”;第三类他称为“直观知识”,是指用我们的理性直接把握到事物的本质或它的“最近因”所得的知识。此外,他在《知性改进论》中把知识分为“四项”,其基本精神是和《伦理学》中所完全一致的,只是把“第一类知识”分列为“传闻或者由某种任意提出的名称或符号得来的知识”和“由泛泛经验得来的知识”两项而已。显然,他所说的“第一类知识”是指感性认识,而第二类和第三类都属于理性认识的范围。他明确地肯定“只有第一类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类和第三类知识是必然真实的”。

这显然是片面强调理性认识而贬低感性认识的唯理论观点。虽然就这种唯理论观点肯定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一方面来看是有片面的真理性的,但就其否认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仿佛理性不必通过感觉就能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方面来看,实际上必将导致切断正确认识的客观来源而走向唯心主义,并使得那种不依赖感觉的理性“直观知识”带上神秘色彩。也正因为否认知识起源于对外物的感觉经验,斯宾诺莎在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也陷入了唯心主义,把观念本身的“清楚”、“明白”和“恰当”作为真理的“内在标志”,并且说:“正如光明之显示其自身并显示黑暗,所以真理即是真理自身的标准,又是错误的标准。”这就实际上完全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

斯宾诺莎在他的《伦理学》中以这种几何学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世界观的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环节就是“实体”、“属性”和“样式”。

他为实体下的定义是:“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从这样的定义出发,他论证了实体是唯一的,无限的,永恒的,绝对的,自因的,等等。这唯一的实体,他明确地肯定就是自然本身,而他也把它叫做神或上帝。由于把自然本身就叫做神,斯宾诺莎的哲学采取了泛神论的形式。但他反对把神想象成好像在世界之上或之外统治着世界的“君王”,明确否定了传统宗教中的人格神,也明确否定神有自由意志,能任意决定一切,更反对神把万物都引向一定的目的那种目的论观点,认为“自然并没有预定的目的,一切目的因都只不过是人心的虚构。”由此可见,斯宾诺莎的世界观虽然披着泛神论的外衣,但其思想实质是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不论在当时或后世,人们也往往把“斯宾诺莎主义者”就当作“无神论者”的同义语。

所谓“属性”,斯宾诺莎定义为“从理智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实体既是无限的,也就应该有无限多的属性;但人所能认识的神即自然这唯一实体的属性则只有“广延”和”思维”两种,它们都是“在本类中无限”而不是如实体那样绝对无限的。“思维”和“广延”在笛卡儿那里是彼此独立、互相不能决定的两种“实体”,而斯宾诺莎则把它们看作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就这个意义来说是克服了笛卡儿的二元论而达到了唯物的一元论,但两者作为属性是处于平行的地位,也是不能互相决定、互相限制,乃至不能互相影响的。由这种平行论的观点出发,斯宾诺莎也肯定了一切个体事物都是有心灵的,这就有了“物活论”的色彩。但就实质上来看,斯宾诺莎无非是肯定精神的东西或“思维”也和物质性的东西(“广延”)一样,都是属于自身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的东西,并且是不能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的,因此其基本立场还是唯物主义的。此外,有些人(包括黑格尔)因为斯宾诺莎在“属性”的定义中用了“从理智看来”这一提法,而想把它理解为“思维”与“广延”都只是人类的理智赋予自然的属性,并利用其泛神论的形式等因素而把斯宾诺莎的哲学解释成唯心主义,这也是不符合斯宾诺莎哲学的实际情况的。

所谓“样式”,照斯宾诺莎的定义是“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据此,斯宾诺莎就把自然中的一切具体事物都看成在自然这一实体之内,并须通过实体而被认识的“样式”,即实体的某一属性的表现或“特殊状态”,而非自身独立存在的东西。他把非专属个人而似乎为人所共有的某种普遍的“理智”和“意志”,看作是实体的“思维”这一属性的“无限样式”,正如“运动”和“静止”为其“广延”这一属性的“无限样式”一样。至于其它个别的物体或个人的现实的观念,则就其本身来看都只是有限的样式。他有时也把实体本身作为“能动的自然”,而把全部的样式作为“被动的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一与多的关系,也在某种意义下有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以及全体与部分的关系。这里涉及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范畴,是有辩证思维的因素的。但他往往又把两方面加以割裂而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如他肯定作为样式的个体事物是有运动变化的,而作为自然全体的实体本身则是永恒不变不动的。总的说来,他的世界观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同时,也是只承认机械运动而否认其他形式的运动变化的机械唯物主义。

斯宾诺莎的这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理论的认识论、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他的伦理道德观点建立理论基础的。他声称要和研究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一样来研究人的情感、欲望、意志等心理活动和行为。他也从机械决定论出发否定了人的意志自由,但同时又肯定人能依靠理智认识自然的必然规律从而不受盲目的恐惧、烦恼等情欲的支配,这也就达到了自由。这包含着自由就是认识了的必然这种可贵的辩证法思想。在他看来,人的生活的最高幸福或“至善”,就在于用理智来认识自然规律,以控制或摆脱情欲的支配。他把这叫做“心灵对神的理智的爱”。他自己是实践了他的这种伦理道德主张的。

斯宾诺莎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不仅表现在建立了一套实质上是无神论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而且表现在其《神学政治论》中最早提出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经”也应和其他历史文献一样作批判的、科学的研究,从而揭露了传统宗教教义和教会的实践的荒谬性和反动性,沉重地打击了利用传统宗教为自己服务的反动封建势力。在该书中他也大力批判了神权政治和“君权神授”之类封建政治理论,继霍布斯之后进一步阐发了关于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的理论,而又一反霍布斯以此为绝对君权辩护的主张,明确肯定“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这样就为当时荷兰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反对西班牙的封建统治的独立战争而刚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行了有力的辩护。他的宣扬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张,当然也和一切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一样,有其阶级局限性,正如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有那个时代的唯物主义所共有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一样,但其历史进步作用和在人类认识史上的贡献都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斯宾诺莎名言

1、骄傲的人喜欢见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而厌恶见高尚的人。而结果这些人愚弄他,迎合他那软弱的心灵,把他由一个愚人弄成一个狂人。

2、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

3、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

4、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深思。

6、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无论那观念是现在事物、过去事物、或未来事物的观念,精神有同等感动。

7、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8、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9、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最怀忌恨。

10、上帝的意志是无知的避难所。

11、正如光既暴露了自身,又暴露了周围的黑暗一样,真理既是自身的标准,又是虚假的标准。

12、希望与恐惧的情感本身不可能是善的。

13、没有理智决不会有理性的生活。

14、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15、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斯宾诺莎经典语录

1不要笑, 不要哭, 不要恨, 要理解。

2对滥用荣誉和世人的虚荣抱怨得最响的,正是那些最渴望得到荣誉的人们

3对于涉及人类事物的东西,不要笑,不要哭,不要生气,要理解。

4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5见思想如见其人,见知识如见其思

6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怀忌恨。

7教育之目的,在使儿童成为自主自治之人物,而非受治于他人之人物。

8谋求自己的利益是美德或者是正当的处世之道唯一重要的基础

9人的情欲的存在是具有一种必然性的;只是人们不能一味地受这种情欲支配,而是该去认识它,并用理性对之加以控制与引导。

10人类最无力控制的莫过于他们的舌头,而最不能够做到的,莫过于节制他们的欲望。

11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

12上帝的意志是无知的避难所

13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

14我们皆因无知,才以为我们能够改变未来。要发生的事总要发生,未来像过去一样定不可移。

15我们越多地认识个别事物,我们就越多地认识上帝。

16希望与恐惧的情感本身不可能是善的。

17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18哲学的旷日持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指针,使人永享无上的幸福

19正如光既暴露了自身,又暴露了周围的黑暗一样,真理既是自身的标准,又是虚假的标准。

20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无论那观念是现在事物、过去事物、或未来事物的观念,精神有同等感动。

21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深思。

22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

23自我保存的努力是道德的首要基础,也是唯一的基础。

24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25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感恩的名言名言

感恩的名言名言

1、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2、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

3、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4、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5、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6、我们可以通过感恩的桥梁,走向光明的未来。

7、学会怀抱感激,才会有人生的信念,生命的动力。

8、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9、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0、用真诚浇灌友谊;用感激浇灌亲情。

11、不会宽容别人的人,就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

12、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13、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罗素

14、可怜天下父母心。

15、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梭

16、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洛克

1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19、会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会珍惜的人,才能够快乐。

20、不要总是数着自己付出了多少,要记住从别人那得到了多少。

2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22、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23、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莫泊桑

24、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25、心中常存感激,心路才能越走越宽。

26、忘记别人对不起你的,记住你对不起别人的。

27、精彩完美的人生,是怀着感激的人生。

28、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2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30、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感恩珍惜的名人名言感恩与孝敬的名人名言感恩励志的名人名言精选 曾国藩名言经典名言

1、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2、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3、日静养,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

4、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5、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6、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7、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8、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

9、学者不可不通世务。

10、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11、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2、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13、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14、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15、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16、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17、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18、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19、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20、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21、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22、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23、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24、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25、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26、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27、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28、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君子所以贵慎独也。

29、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30、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气,我贪必至启人之争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31、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生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

32、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33、称人之善或过其实,不失为君子。扬人之恶或损其真,宁免为小人。

34、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35、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36、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是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

37、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38、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39、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40、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41、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42、人有一事不妥,后来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试留心观之,知他人则知自己矣。

43、德不怕难积,只怕易累。千日之积,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44、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45、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46、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47、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48、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49、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50、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51、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52、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人动气,就成了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53、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54、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55、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56、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57、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58、欲心一萌,当思礼义以胜之。

59、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见小人。故曰: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60、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61、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62、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故厚重、静定、宽缓,乃进德之基,亦养寿之要。

63、为人所狎与为人所恨,皆己过也。

64、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65、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66、为学从切实际出发,自不落空。

67、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68、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69、好为诳语者,不止所言不信,人并其事事皆疑之。

70、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71、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72、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独觉也。

73、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74、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75、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76、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77、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损终身之福,切须检点。

78、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79、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80、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81、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82、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83、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84、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85、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86、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87、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88、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89、责人者必自恕。

90、一毫善行皆可为,勿徼福望报;一毫恶念不可萌,当知出乎尔者反乎尔。

91、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扰。

92、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93、人之精神有限,过用则竭。

94、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95、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96、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97、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斯宾诺莎的哲学原理有以下方面:单一物质原理,神即自然,意志与理性,自由意志,伦理学原则。

1、单一物质原理:斯宾诺莎认为宇宙只有一个物质,这个物质是永恒、无限、自主的,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同时也是神的本质。

2、神即自然:斯宾诺莎认为神不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而是自然本身,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理性去认识神,而不是通过宗教信仰。

3、意志与理性:斯宾诺莎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种是意志,即人们的欲望和情感;另一种是理性,即人们的理智和思考能力。

4、自由意志:斯宾诺莎认为自由不是指人们可以做任何事情,而是指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5、伦理学原则:斯宾诺莎主张人们应以爱和同情为基础,追求自我完善和他人幸福,同时遵守自然法则和社会规范。

巴鲁赫·斯宾诺莎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de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犹太人,近代西方哲学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等。

斯宾诺莎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家庭。年轻时进入培养拉比的宗教学校,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他的思想通过通信方式传播到欧洲各地,赢得人们的尊重。1677年不幸死于肺痨,享年45岁。

他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为启蒙运动的拓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中文名:巴鲁赫·德·斯宾诺莎

外文名:BaruchdeSpinoza

国籍:荷兰

民族:犹太

出生地:荷兰阿姆斯特丹

出生日期:公元1632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公元1677年2月21日

职业:哲学家

信仰:犹太教

主要成就: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民主政体最优论”

代表作品:《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

个人简介

斯宾诺莎(Baruchde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著名的荷兰哲学家,其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其本为犹太人,犹太教会以其背叛教义,24岁时被驱逐出境,后卜居于海牙,过着艰苦的生活。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其不承认神是自然的创造主,其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神化身,其学说被称为“斯宾诺莎的上帝”,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和德国的启蒙运动有着颇大的影响,同时也促使了唯心到唯物,宗教到科学的自然派过渡。1673年勃兰登堡选帝侯曾邀请他到海德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他在45岁时因肺痨去世。

家世

斯宾诺莎的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斯雷翁省埃斯宾诺莎(Espinoza)镇的犹太人。1492年,因西班牙政府和天主教教会对犹太人的宗教和种族迫害,举家逃难到葡萄牙。后又于1592年逃亡到荷兰。祖父亚伯拉罕·德·斯宾诺莎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犹太商人,曾在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公会担任要职;父亲迈克尔·德·斯宾诺莎继承其父的事业,在阿姆斯特丹经营进出口贸易,并担任犹太人公会会长和犹太教会学校校长。

生平

斯宾诺莎出生于荷兰。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磨镜片这项工作伤害了他的健康,他在工作的时候吸入了大量的硒尘,这与他的死因有直接的关系。

个人思想

重要言论

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当时的荷兰有一定的自由,但并不民主。

思想自由,行动守法。

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

没有理智决不会有理性的生活。

正如光既暴露了自身,又暴露了周围的黑暗一样,真理既是自身的标准,又是虚假的标准。

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深思。

民主政体自由论

斯宾诺莎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他反对君主制,说君主制表面上维持和平,其实实行奴役。他也贬低贵族政体,说贵族政体排斥其他阶层的优秀者。他认为,民主制是最优越的,在民主政体中,人人能表达意见。

斯宾诺莎从自身经历中痛切地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斯宾诺莎从天赋人权出发,痛斥对思想和自由的压制。斯宾诺莎在宣传思想自由的同时,还强调人在行动上要守法。

伦理学

斯宾诺莎的著作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几何伦理学》(EthicaOrdineGeometricoDemonstrata,简称《伦理学》),该著作一直到斯宾诺莎死后才得以发表。该书是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方式来书写的,一开始就给出一组公理以及各种公式,从中产生命题、证明、推论及解释。他的其他两部重要的作品包括了《神学政治论》(TractatusTheologico-Politicus)和《政治论》(TractaAtusPoliticus')。《神学政治论》的主题是圣经批评与政治理论,而后者则只谈政治理论。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讨论三个不同的主题。他首先从形而上学讲起,再转论各种炽情和意志心理学,最后阐述一种以前的形而上学和心理学作基础的伦理观。形而上学是笛卡尔的变体,心理学也带霍布斯遗风,但是伦理学却是独具一格。

形而上学

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体系是巴门尼德所创始的类型的体系,实体只有一个,即是“自然即神化身”。而笛卡尔认为有神,精神,物质三个实体(当然他认为只有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所谓实体,笛卡尔认为是能够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依靠别的事物证明的一类事物。)。斯宾诺莎则绝不同意这种看法,在他看来,思维和广延全是神(即自然或实体)的属性。神还具有无限个其他属性,因为神必定处处无限。个别灵魂和单块物质在他看来都是形容词性的东西,这些并非实在,不过是“神在”的一些相。基督教徒信仰的那种个人永生绝无其事,只能够有越来越与神合一这种意义的个人永生。有限事物由其物理上或者逻辑上的境界限定,换句话说,由它并非某某东西限定:“规定即否定”,完全肯定性的“存在者”只能有一个,它必定绝对无限。

情感理论

这一部分放在关于精神的本性与起源的行而上学讨论后面,这个讨论到后来推出“人的精神对神的永恒无限永恒的本质有适当的认识”这个惊人的命题。“炽情扰乱了我们的心,蒙蔽住我们对于整体的理智见解。”据他讲“各个事物只要它是自在的,都努力保持自己的存在。”因此起了爱,憎,和纷争。第三卷讲述的心理学完全是利己主义的心理学。按照他的意见,“自我保全”是各种炽情的根本动机,但是我们自身当中的实在,肯定性的东西,乃是把我们与整体统合起来的东西,并不是保全外表分离状态的东西,我们一体会到这一点,自我保全就改变性质。

哲学思想

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故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但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因此,斯宾诺莎提出我们应该“在永恒的相下”(subspecieaeternitatis)看事情。

在伦理学上,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对于死亡的问题,斯宾诺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斯宾诺莎是彻底的决定论者,他认为所有已发生事情的出现绝对贯穿着必然的作用。

斯宾诺莎的哲学非常类似于斯多葛哲学,可他在一个重要的观点上与斯多葛哲学有尖锐的分歧:他完全反对他们动机可以战胜情感的观点。相反,他主张情感只会被另一个更强的情感取代或战胜。他指出,在主动情感和被动情感有关键的分别,前者是相对可以理解的而后者不是。他也指出,具有被动情感真实动机的知识可以将其转化为主动情感,因此预见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一个关键的思想。

后世纪念

斯宾诺莎的肖像作为标志印在旧系列的1000荷兰盾钞票上,那是荷兰2002年引入欧元前的法定货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54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