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是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物,从许多方面来看,他都称得上是笛卡儿的学生。笛卡儿在荷兰居住了近二十年,并在那里发表了自己的大部分著作,因此在荷兰具有广泛的影响。年轻的斯宾诺莎仔细研究了笛卡儿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心得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斯宾诺莎与笛卡儿的观点的最大区别就是对上帝的态度截然相反。对笛卡儿而言,上帝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而在斯宾诺莎那里,上帝被整个自然所取代。这就是斯宾诺莎著名的自然神论,又叫泛神论。
斯宾诺莎认为,实体不能由其它东西产生,存在必然是它自身。他继承笛卡儿的观念,认为实体有无限多的属性,人们只知道两种,即思维和广延。这两种属性构成了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的一切。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两种属性构成,大自然才是引领一切的创造者,即是说,自然才是创造一切的神,是真实的上帝,而圣经中所说的上帝是不存在的,是人们幻想和虚构的事物。他明确地说,上帝不是一切,一切均在上帝之中,大自然本身就是上帝,而实体就是神。
既然任何实体都由思维和广延这两种属性组成,斯宾诺莎据此认为,所有独立的实体都是有生命的,每一个有形体的事物的观念就是它的灵魂。所有的精神活动,所有的物质活动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是神的一部分。自然法则是所有事物的内在原因,也是支配世界的真正的上帝。而每个个体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属于整体。当然,斯宾诺莎所说的神已经不会自身创造超自然的奇迹,而是只能遵从自然规律,象数学推理论证一样发生演变。所以一切结果都是必然的,世界没有偶然性。
斯宾诺莎和笛卡儿一样,对数学方法在哲学方面的应用非常感兴趣,对演绎法有很深的造诣。他《伦理学》就像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样,充满了许多的定义、公理、定理,当然这些非同寻常的写作方法未必会得到其它人的理解和赞同,因为没有多少人会对这些深奥的哲学命题来作数学式的解答,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斯宾诺莎几乎被湮没了,直到17世纪末,法国人贝勒在其名作《历史批判辞典》中对斯宾诺莎作出了较高评介之后,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到他的价值。
《伦理学》分为三部分,形而上学,心理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直接继承于笛卡儿,心理学则取长于霍布斯,伦理学部分则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斯宾诺莎哲学最有价值的部分。
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然本质决定了人的本性就是要自我保存。因此,追求个人利益乃是人的最高自然权利,是人性的普遍规律和唯一的道德基础。这是他的伦理学的出发点。由此出发,他认为,善与恶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自我的保存。人的自我保存的意图与身心联系时就产生情感,痛苦、快乐、欲望是人的三大情感。人的最大快乐是获得至善,而获得至善就意味着人的心灵与真个自然获得完全的一致。
既然世界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那么人还有改善自身的必要吗?斯宾诺莎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他认为,世界虽不可以变更其必然性,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认识来改变周围的环境,当然这种改变将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由此他不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是无穷的。人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做能够做的事,并且一定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人才能获得相对的自由。斯宾诺莎指出,使人无法获得真正幸福与和谐的是人内心的种种与自然不和谐的欲望,人如果能够体悟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人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人就会很清楚地领悟到每件事情都有关联,每件事都是一体的,人就可以以一种完全和谐的心态来理解世间的事物。他在《伦理学》结尾写到,“贤达者,只要他被认为是贤达者,其灵魂绝少扰动,他按照某种永恒的必然性认识自身,认识神,认识物,决不停止存在,而永远保持灵魂的真正的恬淡自足”。这样的思想同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如出一辙。
和当代科学界认识不同的是,时间现在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实体。而斯宾诺莎认为时间根本不存在,它只是人们根据自身需要的一个虚构之物。他说,“只要在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无论那观念是现在事物、过去事物、或未来事物的观念,精神有同等感动”。对神(自然)来说,年月日毫无关系。
斯宾诺莎的哲学理论基本上从神学的桎梏之中摆脱了出来,使人们从自然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从系统学的角度来说,他的关于自然法则的论述,实际上已经阐述了系统关系和系统规律的基本知识,对于人们认识物质世界本身有莫大的益处。但是他的认识是表面的,浅层次的,虽然他的逻辑推理花费了他的大量精力。他的辩证法已经使他摆脱了形而上的困扰,却又进入了机械决定论的泥潭。尽管如此,斯宾诺莎仍然称得上是一位开拓性的人物,特别是后来的唯物论学者,包括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都从他的理论中获得过灵感。
斯宾诺莎本人面对教廷的威严,敢于奋然直陈,甚至遭到暗杀也不改初衷,其认识真理的精神实在可贵。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评价他,“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和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荷兰哲学家。后改名为贝内迪特·斯宾诺莎(Benedictus Spinoza)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欧陆理性主义者,与法国的笛卡尔和德国的莱布尼茨齐名。
美学灵魂
“为真理而死难,为真理而生更难。”著名的德国哲学史家文德尔班在雇记念斯宾诺莎逝世200周年时说。斯宾诺莎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归宿为“人生完满境界”,而这是熔真、善、美于一体的人生追求。
美学实质
“ 斯宾诺莎,这位十七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历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是主观的观点。”《当代西方美学》朱狄著。斯宾诺莎洞透主观经验论美学的实质在于人类总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审美,导致美的不确定性,所以其美学实质是充分否定美是主观的观点。
美学核心
斯宾诺莎美学本体论的核心内容为美在整体。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不可能窥见美的海洋,享受不了真正的审美愉悦。斯宾诺莎认为通过理性的直观可以达到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审美。
美学特性
由于斯宾诺莎从几何学角度研究哲学,将其严密性、精确性、必然性带进美学,使其美学具有典型的理性之美,具有静穆、宏大、冷峻的性质。
个人生平
出生
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
学术
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在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人教授之职,条件是必须不对国家的法定宗教提出任何质疑,被斯宾诺莎断然拒绝。由于长时间的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他的健康状况逐年恶化。1677年,在与病魔一场激烈的交战之后,他倒下了,最终倒在了45岁的边缘上。
哲学思想
一元论
唯物主义世界观
哲学原理
斯宾诺莎与笛卡尔一样,在方法论上坚持唯理论,推崇几何学方法。他的主要著作《笛卡尔哲学原理》和《伦理学》都是采用写作几何书籍的方式写的。他认为只有像几何学那样,凭理性的能力从最初几个“不证自明的定义和公理推论出来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他坚信:“凡是由心灵中本身正确的观念推演出来的观念也是正确的。”因此,他主张,以真观念为基础,运用几何学的方法就可推演出其他科学知识。不过,斯宾诺莎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发展了笛卡尔的几何学方法。首先,他认为:“现实的理智,无论它是有限的或无限的,应当只理解神的属性与神的特殊状态,不能理解别的东西。”在斯宾诺莎看来,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研究能够“指导人达到对事物的真知识的途径”。 其次,他明确肯定:“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他认为自然事物、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们能够获得关于自然的真理性的认识。他说:“人们有认识许多事物的能力,如果它的身体能够适应的方面愈多,则这种能力将随之愈大。”最后,他承认:“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总之,在认识论上,斯宾诺莎与笛卡尔是一脉相承的,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伦理学是斯宾诺莎哲学的目的、终结。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求得人的最高的善和最高的幸福。他说:“我志在使一切科学都集中于一个目的或一个理想,就是达到……最高的人生圆满境界。因此,各门科学中凡是不能促进实现我们的目的的东西,我们就将一概斥为无用;换言之,我们的一切行为与思想都必须集中于实现这个唯一的目的”。 他的伦理观是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作为出发点,强调“自我保存”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推动力,是人们判断善恶的标准。他说:“所谓善或恶,是指对于我们的存在有补益或有妨碍之物而言……任何事物使得我们快乐或痛苦,我们便称那物为善或为恶。”他的伦理观是功利主义的,认为:“一个人愈努力并且愈能够寻求他自己的利益或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则他便愈有德性;反之,只要一个人忽略他自己的利益或忽略他自己存在的保持,则他便真是软弱无能。”然而,斯宾诺莎认为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样式,人本身包括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心灵是有情感的。如果人的情感受外界支配,那么必对外界的认识就不正确。反之,如果人的情感受理智支配,则人对外界的认识就是确定的、正确的。所以他说:“所谓善是指我们确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言。”“所谓恶是指我们确知那阻碍我们占有任何善的东西而言。”可见,斯宾诺莎倡导的是在理性原则指导下的功利主义的伦理学说。
影响
在斯宾诺莎逝世后的一个时期内,他的著作继续受到不同宗教派别的谴责,而没有受到哲学家和进步思想家的重视。到17世纪末,法国的〖HTK〗P贝勒在著名的《历史批判辞典》中,肯定斯宾诺莎的哲学是一个无神论体系。此后,斯宾诺莎的哲学逐渐受到重视。他的无神论影响了18世纪法国的战斗无神论者。与此同时,他的唯物主义也为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所继承,尽管他们对它有所保留。〖HTK〗D狄德罗在《百科全书》第 15卷中,曾经称法国的唯物主义为“新的斯宾诺莎主义”。在德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中,斯宾诺莎的哲学经过GE莱辛(1729~1781)、JG赫尔德(1744~1803)、〖HTK〗JWvon歌德等人的努力宣扬,才为人所重视,他的泛神论也深深地影响了德国的启蒙思想家。赫尔德曾公开宣称自己是斯宾诺莎主义者。斯宾诺莎的哲学也给德国古典哲学以很大的启发。〖HTK〗JG费希特和〖HTK〗FWJ谢林都把它视为自己哲学的也发点。他的实体是〖HTK〗GWF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HTK〗L费尔巴哈曾称“斯宾诺莎是现代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的摩西”。马克思十分重视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哲学,把他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称为近代哲学的最高荣誉,并把他视为17世纪辩证法的卓越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
斯宾诺莎的著作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几何伦理学》(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简称《伦理学》),该著作一直到斯宾诺莎死后才得以发表。该书是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方式来书写的,一开始就给出一组公理以及各种公式,从中产生命题、证明、推论以及解释。他的其他重要的作品包括了《神学政治论》(TractatusTheologico-Politicus)、《政治论》(Tracta Atus Politicus')、《哲学原理》、《理智改进论》、《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等。《神学政治论》的主题是圣经批评与政治理论,而后者则只谈政治理论
纪念文章
西方思想的巨人
附:《西方思想巨人(一):斯宾诺莎》 注: 节选自《哲学简史》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第四章 斯宾诺莎 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生平 作者:[美]威尔·杜兰特 翻译:梁春 在纪念他两百周年忌日的时候,人们开始募捐为他建一尊全身像,捐款来自世界各地受过教育的人。从来没有哪一座纪念碑是建造在如此宽广的爱的底座上! 在西班牙的摩尔人被斐迪南地于1492年占领格林纳达后,离开伊比例亚半岛,西班牙实行驱赶异教徒地政策,在西班牙地犹太人又开始了一次从圣殿被毁以来的民族大迁徙。这些人在宽宏大量的荷兰找到了居所。这些人中有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家庭,主人叫 埃· 斯宾诺莎 。 1598年,犹太人在阿姆斯特丹建起了第一个犹太教堂。75年后,他们又建立了欧洲最宏伟的教堂。当时他们的基督教邻居还在帮助他们。 乌列阿科斯塔 ,一个满腔热情的小伙子,受文艺复兴时期怀疑一切的影响,写了一篇论文,猛烈攻击来世的信仰。这并不一定违背了古老的犹太教义,但犹太教会却强迫他当众否定自己的观点,以免引起当地基督教会的反感。悔过的方式是要求这位高傲的年轻人横卧在犹太教堂门口,让集会的教众依次从他身上跨过。 乌列回家写了封谴责他的迫害者的遗书,然后举枪自杀了。 这件事发生在1640年,当时 巴鲁克·斯宾诺莎 ―――-近代“最伟大的犹太人”和最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个八岁的儿童,也是犹太教众当中惹人喜爱的学生。 巴鲁克·斯宾诺莎的父亲是经营有道的商人,但 巴鲁克·斯宾诺莎喜欢在犹太教堂里度过他的时光,学习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长者们一致认为他是新的士师:弥赛亚! 摩西的上帝和宇宙同一的观念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克雷斯卡斯也相信,物质的宇宙就是上帝的形体。阿维罗伊认为永恒不具有人格。斯宾诺莎读书越多,想的越多,他单纯的确信就变成了越来越多的疑惑。 他的好奇心促使他去阅读基督教的思想家们关于上帝和人类命运的著作。他开始跟一名叫凡·丹·恩德 的荷兰学者学习拉丁文。他的新老师有个美丽的女儿,他从拉丁文那里夺走了斯宾诺莎的感情;在这么漂亮女子的诱惑下,现在的大学生也会不为艰难地学习拉丁文。但是这位妙龄女郎爱钱财甚于爱情。当另一位求婚者带着昂贵的礼物到来时,她便对斯宾诺莎失去了兴趣。毫无疑问,斯宾诺莎就在那一刻成了哲学家。
名人评价
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黑格尔
名言
斯宾诺莎说:“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第四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二)
17世纪的法国和荷兰
第二节 笛卡儿
笛卡儿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创立了解析几何,第一个将代数方法应用到几何学中去。
论述笛卡尔的理论体系
一、唯理论-认识论
1笛卡儿认为方法论。认识论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他说:没有比知道人类知识是什么和它达到多么远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2笛卡儿的认知论是唯理论,他相信人有固有观念。
3他看重追求知识的方法,不重视实验方法,而偏重数学的演绎推理。
4笛卡儿认为,主观上明白的观念,并非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而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是人的“固有观念”,也称天赋观念。天赋说明了观念的来源:它们只是从心或意识发展而来,与感觉经验无关。
二、简述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世界观
笛卡儿认为世界上有上帝,有灵魂(心),有物质,三者都是不依赖他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其中,绝对独立存在的只有上帝,灵魂与物质只是相对的独立,它们须依靠上帝才能存在。
三、心身交感论-心身关系
1笛卡儿认为,心能影响身,这的确是事实。但是他又说身对心有着更大的影响。心身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2他对心身间的关系的看法是心身交感论。
3笛卡儿选择脑中的松果腺作为灵魂的驻所。
四、论反射
虽然笛卡儿没有直接提出“反射”的术语。但是他提出了“这是一种不受运动的意志所控制或决定的运动。在心理学笛卡儿被称为反射动作学说的创始人。
五、论情绪
1笛卡儿认为只有六种原始情绪: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悲哀。
第三节 马勒伯朗士
一、逢会论
1格林克斯提出了逢会论。认为感觉的真正原因不是外物与人体;而是上帝。当物与人体正发生作用时,是上帝使其灵魂产生感觉,外物与人体的作用只是适逢其会,是偶然的原因。
2马勒伯朗士是另一个逢会论者,著有《对真理的追求》。
马勒伯朗士受笛卡儿灵魂与肉体互相独立的思想的影响,认为不仅肉体不能作用于灵魂,使灵魂产生感觉或思想,灵魂也不能作用于肉体,使肉体产生动作。如二者有作用的话,那是一种偶然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上帝。
二、复合感觉
马勒伯朗士认为人的经验的单位,不是孤立的感觉而是复合感觉,是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感觉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即刻的是意识不到的。马勒伯朗士称为“复合感觉”,又叫做“自然判断”
第四节 斯宾诺莎
一、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自因说
1笛卡儿认为世界有三个实体:上帝、灵魂和物质。斯宾诺莎则认为只有一个,他称为上帝的实体。他所谓的上帝实则指无限永恒的自然界。
2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处于错综复杂。无穷无尽的因果联系中,它们存在和变化的原因,都在自然界本身之中,故也称自因说。
3人只能认识这无数属性中的两个,即心与物。
二、唯理论与《伦理学》一书
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是《伦理学》。
他认为知识分三种:第一种是感性的知识,第二种是理性的知识,第三种是直观的知识。
三、心身平行论
在斯宾诺莎看来,思维(心灵)和广延(物质)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可是他将二者看成互相平行,却不能相互决定。
四、论联想和情感
斯宾诺莎认为,联想的条件是同时经验到。
斯宾诺莎认为情绪有两类,一类是心的主动状态,另一类是心的被动状态。
第五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三)
17世纪的英国和德国
第一节 英国的社会背景
一、培根新工具的提出
11620年近代英国唯物主义的开山祖弗兰西斯?培根出版了《新工具》,培根提出要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及控制自然。他认为人类应将认识的着眼点放在自然方面,认识的任务是研究自然,认识的目的是控制自然。他曾经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名言。
第二节 霍布斯
一、机械唯物论
1霍布斯认为,世界由具有广泛和各种形状的物体所构成。物体的特性只有数量上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异。
二、论人性
1霍布斯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自利的,都要压迫他人,提高自己。
三、论感觉与梦境
1霍布斯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一切知识都由感觉开始。感觉的发生过程如下:外界物体的运动作用于人的感官,感官也产生了运动,如此一步步神经也动了起来,运动最终传到脑,使脑中物质也产生了运动,于是人就产生了感觉。
2霍布斯以为每一感觉过程发生以后,都留有残余的运动,这残余的运动就是想象。平时想象的这种残余运动比较微弱,被当前感觉过程更强烈的运动所淹没,因此平时显现不出来。只有人在睡眠时,感觉运动不存在了,残余运动才突显出来而形成梦境。
四、联想主义的萌芽
霍布斯以为联想是由于两种感觉的运动在发生时间上的接近。
霍布斯将联想分成两种,一种是无指导的、无计划的、非恒久的。另一种是有个欲望或计划节制的。后人把前者称为自由联想。
第三节 洛克
对比洛克与笛卡儿的观点
一、经验论-认识论
英国思想家洛克的著作《人类悟性论》1690年出版。书中反驳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宣传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
洛克反驳当时传统的“固有观念”或“天赋观念”。他认为人不存在未有经验之先就有意识到的所谓固有观念或固有原理。
二、简述洛克的感觉与反省两源说
1洛克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是指人出生以后的阅历。他认为人在出生时向张白纸,最初没有字,一切字由经验印上去的。经验的材料还有另外一个来源,即反省。
2洛克把人所能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统称为观念。又将一切观念分简单与复杂的两类。
3洛克以为反省是观念的另一来源,称它为内感官,以别于耳。目等外感官。
4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是心理学第一个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它在认识论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将反省看作是认识的一个来源,无疑与当时流行的机械论观念有关。
三、外物的原始性与次起性
洛克把外物的性质区分为原始性与次起性;如广延、形状、体积、动静、不可入性。数目等是原始性,
外物由于它的原始性的种类与程度的不同而产生色、声、香、味等感觉的能力是次起性。
四、联想主义的开始
联想一直是心理学受到重视的问题之一、洛克最先使用“联想”这一词语。他在《人类悟性论》第四版加了一章,题作“联想”。
第五节 莱布尼茨
论述莱布尼茨的体系
莱布尼茨是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也可以说是德国的第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一、唯理论-认识论
莱布尼茨的重要著是《单子论》和《人类悟性新论》。莱布尼茨在认识论上同笛卡儿一样是唯理论者。他相信人固有观念,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
它需要经过一段发展的过程,即需要人们心中潜在的普遍的知识,逐渐地展开,才能成为一种非常清晰的观念。他认为人心既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座成形的雕像,而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经过加工、琢磨、才能渐次成为一座雕像。
莱布尼茨认为存在两种真理,一种是理性真理,一种是事实真理。
二、简述莱布尼茨单子论-世界观
1“单子论”是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单子是实体,是“物的元素”。
2 单子论有无数等级,从最低到。世界的单子是上帝,上帝也是原初单子,由他发射出一切其他单子。人的构造与世界相似,是由身体中的最低的到的单子构成,人身的单子就是人的灵魂
三、预定和谐说-心身关系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虽然各自独立,但却与其余单子并存于同一世界内。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他创造之时已经把每一单子造得在它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反映世界的一切其他单子的状态。
即神在创造单子的时候,就已经保证了它们的一致和和谐。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它的个性包含着似乎在萌芽状态的无限的东西。
莱布尼茨用“预定和谐说”来说明心与身的关系。
四、论微觉与统觉
莱布尼茨将最不明白的观念,称为微觉。最明白的叫做统觉。他认为,微觉是明白性等于零,或几乎等于零的观念
第六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四)
18世纪的英国
第一节 英国当时的社会与思想背景
约翰。托兰德认为只有人脑这个具有特殊构造的物质才有思想
第二节 贝克莱
贝克莱是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是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一、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地名言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不被感知之物,而感知是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的主观的方面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区别。他说不仅“第二性的质”如色、声、味等是主观的,就是“第一性的质”如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等也是主观的……
二、空间知觉的经验论
1贝克莱在他的《视觉新论》中提出空间知觉的问题。运用联想的原理来说明的。
2贝克莱指出,眼球转动的感觉与距离的大小之间本来并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可是,由于心灵根据经验发现。在这两类观念之间就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的联系。
3 贝克莱用联想主义方法,用经验论来处理空间知觉。
4总起来说,贝克莱用联想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空间知觉,没有太大的错误,而且是对以往古人见解的很好整理和总结。
第三节 休谟
一、不可知论
休谟是十八世纪英国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继承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他把世界的一切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否认心理活动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他对联想的形成的看法是把客观物质的联系颠倒为感知观念之间的联系,它们只是存在于主观经验之中。
二、联想主义
1联想主义的心理学是指休谟用联想主义的分析方法处理心理现象,他比较露骨地表现出唯心主义的特点。
2休谟认为联想的条件包括:①相似;②时地接近;③因果关系。
远离危险关系,不做爱情愚者! 你被爱情奴隶了吗?01意气用事
在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也会是一味的,无论这个人品行优劣,更是被她所损害,大家都还是爱着这个人,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在爱情面前还会不区分善与恶。就像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研究中指出:本人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皆以他的情感为标准。换句话说,在爱情面前,人极容易因为本人情感且不分善与恶。
如同新闻里的富二代一样,她因为爱情,因此站到了一个男人的角度上,因此在她看来帮他**自身爸爸的资源与金钱只为了更好的帮助的爱人,而他的父亲追求完美义务,这一举动伤到了爱人的利益,这便越来越不可饶恕。
话又说回来,协助男朋友**自身爸爸资源与金钱,埋怨自己爸爸的富二代,真的就已经没辨别是非能力了没有?其实也不是的,这是因为她被爱情所奴隶,即使她可以辨别是非,她还是会被情感所扰,如同斯宾诺莎常说:我将人在控制与抑制情感里的无力称之为奴隶。因为一个人为爱情所操纵,个人行为也就没有管理权,而受到人生命运盘剥,在人生命运控制下,有时候虽明知道哪些对这个人是善,而往往迫不得已而偏去做缺德事。
02情感模仿处于被动的爱的第二个特征是情感模仿,所说情感模仿,也就是说我们也会模仿心爱之人的情感,进而和他们造成相同的情感。如同《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中所讲:你笑一次,我就可以开心好多天,可以看你哭一次,我便难过了很多年。
如果你全身心的去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也很非常容易用他的爱好厌烦,所有喜怒哀乐作为自己情感变动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还会由于爱一个人而连同爱跟他相关的人与事,例如它的爱好,喜欢吃的食物这些,其实就是五十步笑百步。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独立自主的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思想,越来越在感情中失去理性,如同傀偶,皆是由于这类“处于被动的爱”导致的。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犹太人,近代西方哲学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等。
1632年11月24日,斯宾诺莎出生于阿姆斯特丹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较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教堂的长老们都认定了他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并被他视作为团体和信仰的希望。
1598年,阿姆斯特丹建立了第一座犹太教堂。在斯宾诺莎15岁的时候,有位青年感受了文艺复兴的影响,写了篇剧烈攻击来世信仰的文章,教会逼他当众认错,勒令他横卧在教堂的门槛之下,让会众在他身上走过,青年回家后写了一篇文章痛斥压迫他的当局,然后自杀了。这样一种民族及其宗教的背景,影响了斯宾诺莎的一生。
二十岁时,他跟随荷兰学者凡·恩德学习拉丁文,老师美丽的女儿克莱拉·玛丽成为了斯宾诺莎心中的初恋。然而这场少年心中旖旎的情感并不能长久——一个年轻潇洒、风流倜傥的男人带着昂贵的礼物向玛丽求婚,而玛丽选择了同意。失恋对于斯宾诺莎的打击是巨大的,这是他第一次恋爱,也是最后一次恋爱。
二十二岁时,斯宾诺莎父亲去世,他的姐姐为了夺取可怜的继承权将斯宾诺莎告上了法庭。斯宾诺莎虽然赢得了官司,却还是将父亲的大部分遗产馈赠给姐姐。
随着读的书越多,思考也越来越多,他单纯的信仰也变成了日益增长的怀疑和迷惘。《旧约》中的那些矛盾和疑问在他的头脑中挥之不去,他开始对犹太人的信仰理念产生质疑,并提出了一些相反的思想,这引起了教会的恐慌。24岁那年,他被召到犹太教会的诸长老面前,责问他是否发表过叛逆的言论。长老要他认错,教会提出以向他支付年金的条件换取他至少在表面上忠于教会和宗教,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于是长老们做出决定,把他驱逐出教会。
1656年举行了希伯来教典中最阴沉凄惨的仪式。教会宣布,任何人不许靠近他四尺以内,不许跟他说话、书信来往、为其服务,不许读他的任何文字或文件,否则会被魔鬼附身。
从此,斯宾诺莎过着孤独难熬的生活,众叛亲离,与世隔绝。不少教徒想要杀他立功。他在阿姆斯特丹郊外租了一所房子的顶层安身。他曾在一所学校教儿童,后以磨眼镜片为生。
1660年,他随房主搬到林斯堡,那座房如今还在,街道已取了这位哲学家的名字。他过得极其简朴,以磨镜片为生,大量的时间在读书、思考、写作,完成了很多让他名留青史的伟大著作。1665年受朋友和通信者的好意请求,他迁移到海牙附近的伏尔堡,1670年又移居海牙城。
1677年2月21日是个礼拜日。荷兰海牙城一间普通民宅中,长期被肺病折磨且又在狭小空间和灰尘弥漫的工作环境中生存的斯宾诺莎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那一天离他四十五岁的生日还差九个月零三天。
斯宾诺莎在世时,发表的作品只有《笛卡尔哲学原理》和《神学政治论》,它们一问世就把当局打入了禁书之列。一些神学家还要到地方法院去控告他,他的一名学生来信指责他,说他的那些观点是草率、疯狂、可悲、可怜、人人诅咒的。
他拒绝了一位显赫官员送给他的华丽睡袍,他说:“一个人不会因为穿了一件好睡袍就变得更有价值,用昂贵的包装来包裹低劣的东西是不合理的”;他拒绝了富商西蒙·弗里斯的馈赠,他说:“大自然并无过多要求,我也是如此”;他谢绝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一笔丰厚的年金,因为他拒绝了把自己下一部著作题献给这位君主的暗示;他拒绝了海德堡大学欲聘请他为哲学教授的聘请,因为他无法答应巴拉丁亲王殿下让他不再评判宗教的要求。
1672年,他接受了入侵荷兰的法军统帅孔戴亲王的邀请去了下法国军营,因为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而不是一个国家主义者。没想到,这一行为让他轻易地获得了“卖国者”的称号,众多的“爱国者”想用杀死他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爱国行为。幸好,当人们知道他只是个哲学家,不会有什么敌意时,风波才平息下来。
在他生前不敢出版的著作在他死后终于出版了,那些著作的发表和出版,就像瘟疫一样在欧洲的宗教界、学术界及社会各阶层蔓延开来。在他死后的整整一代人中都憎恨斯宾诺莎的名字。休谟说他的理论是“可憎的假说”,莱辛说他:“人们提起斯宾诺莎好像是在提一条死狗”,而就是莱辛,却还曾断言:“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以外不存在其他任何哲学。”
在被憎恨的同时,歌德却在斯宾诺莎的作品中找到了“心灵渴望已久”的哲学,并把这哲学思想渗透到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斯宾诺莎的理性和认识论,使得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泛神论;斯宾诺莎的神学和伦理观点成为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以及柏格森“生命冲动”的重要理论基础;斯宾诺莎的情感观点成为了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一个关键思想;斯宾诺莎的知性改进论、政治学论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谢林、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爱因斯坦、华兹华斯、雪莱等一大批的哲学家、科学家和诗人。
美国哲学家维尔·杜兰特用《旧约·传道书》中的一段来评价斯宾诺莎是最合适不过了——一个人不能完全读懂他,最后一个人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因为他的思想比海洋还宽广,他的智慧比海洋还深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