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以实玛利厌烦了枯燥无味的生活,又为生计所迫,于是决定到海上闯荡。他在码头客栈结识了一个印第安人魁魁格,两人一起登上了捕鲸船“裴阔德号”。船长亚哈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一条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刈掉了一条腿,发誓要找到这条白鲸报仇雪恨,并且威逼利诱全船成员和他一起追杀这只白鲸。大副斯达巴克再三劝说亚哈放弃复仇计划,但亚哈刚愎自用、不近人情。经过了几个月的海上搜索,最终发现了莫比-迪克。第一天白鲸撞碎了船长亚哈追击它的小艇。第二天“裴阔德号”放下了三条小艇追击,但白鲸不但撞沉了三只小艇,而且还折断了亚哈的假腿。第三天亚哈仍固执追击,导致白鲸疯狂反击,船长、船员、捕鲸船和白鲸同归于尽,唯有以实玛利幸存,向世人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
作品选录
我,以实玛利,是那些水手中的一员;我的叫喊声已经同他们的一起爆发了;我的誓言已经同他们的结合在一起了;我越叫得响亮;就把我的誓言槌扣得越紧,因为我的灵魂感到畏惧。我有一种狂热而神秘的同情心;亚哈那难以压制的仇恨仿佛也就是我的仇恨。我这双贪婪的耳朵已经听到了那只凶残的巨兽的故事,我和所有其他的人都已对它发下我们的激烈和雪恨的誓言了。
那条离群索居的白鲸,在过去,只是不时出没在那些为捕抹香鲸者最常去的蛮荒的海洋上。并不是全部的捕鲸者都知道这条白鲸的;只有比较少数的捕鲸者曾经有意识地看到过它;实际上,有意识地去打它的确实是为数不多。因为捕鲸船只数目很多;他们又都是混乱地散布在整个海洋上,其中有许多还到荒僻的地方去作冒险的探索,因而往往在一年多的一趟航程中,难得或者可说是决不会碰到任何一只报告任何消息的船只;每次航程都是非常之长;出航时间没有规律,所有这些,加上直接间接的其他种种情形,就使得有关莫比-迪克这个独特的消息长期以来无法在全世界整个捕鲸船队中传播开来。但是,也有使人难以置疑的传说,说是有若干船只在某时某地,碰到了一种非常之大、非常之凶的抹香鲸,那条鲸在对它的攻击者造成很大伤害后,便逃之夭夭;我认为,有些人认为那条大鲸一定就是莫比-迪克的这种想法,并不是全然无稽的。然而,因为近来捕抹香鲸业遭到这只巨兽凶残、刁滑和恶毒的袭击,已经有过各种并非罕见的实例,因此,凡是向莫比-迪克挑战的人,都是偶然碰到,而且是不知内情的,这些捕鲸者也许可以说往往就把他们所受到的特殊恐怖,当成是一般捕抹香鲸业的大危险,而不把它看作是个别出现的情况,于是乎,亚哈跟这大鲸的灾难性的遭遇就此被看成一般的情况。
至于那些先前曾经听到过,或者偶然看到过白鲸的人,在刚一碰到这种情况时,他们差不多每一个人都会勇敢无畏地放下小艇去追击它,如同追击任何一条抹香鲸那样。可是,到了后来,这些攻击都招致了诸如此类的不幸——不仅扭伤了肘腕和膝盖骨,折断了四肢,或者给吞噬了肢体——而且最后还要遭到杀身之祸;这样一再遭到灾难性的反击,就使得他们都把亲受的恐怖全都堆积到莫比-迪克身上;于是,最后那些勇敢的捕鲸人听到了白鲸的故事,这种情况就难免要动摇他们的刚毅精神。
而且,各式各样喧腾的谣言都没有不是加油添酱,越发把这些骇人的遭遇的真相给渲染得格外恐怖。因为一切无稽的谣言不仅是由各种可怖的事件本身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有如一棵烂树长出菌子;而且,海上生活,远跟陆上生活不同,只要稍有根据,流言便满天飞。由于海洋在这种事情上是超过陆地上的,因此,在它有时所传布出来的谣言中,就其离奇性和可怖性说来,捕鲸业也远超于其他各种海上生活。因为,就整个捕鲸者说来,他们不但没有摆脱一切水手那种愚昧和迷信的传统,而且在一切水手中,数捕鲸者最会跟海上任何骇人听闻的事情更有直接的关系,他们不但亲眼看到海上最惊人的奇迹,还亲自跟它们作过肉搏。更何况在这种最荒僻的海洋上,虽则航驶了一千英里,经过了一千个海岸,在那种地方却碰不到一户人家,得不到任何的招待;在那样的地方,干着他们这种行当,捕鲸者都受到各种势力的包围,这种势力全都存心要使他们的想象孕育着许多重大的新传说。
于是,难怪这种关于白鲸的迎风而胀的谣言,只消一掠过茫茫大洋便日长夜大了,而且到头来还跟各种可怕的暗示结合起来,教人联想到是半脱胎于神力的作用,终于给莫比-迪克加上许多基本是肉眼所不能见的新恐怖了。因此,在许多场合,白鲸的确终于引起了如此这般的恐慌,使得少数捕鲸者至少听到过有关白鲸的这种谣言,又有少数捕鲸者则甘愿去冒它那张大嘴的险。
但是,还有其他更主要而实际的影响在起作用。因为时至今日,在整个捕鲸者的心目中,还是认为抹香鲸的本来的名声,论起恐怖来,是远超于其他一切大海兽的。今天在整个捕鲸者中,还有这样的人:他们虽然在智勇上都很能够去跟格陵兰鲸或者露脊鲸决斗,却还是——或因职业上缺乏经验,或因力不胜任,或因畏怯,而不愿意跟抹香鲸一决胜负;总之,确有许多捕鲸者,尤其是那些非美国人的捕鲸者,他们从来就没有跟抹香鲸敌对过,他们关于这种大海兽的唯一的见闻还是局限于本来那些出没在北海上的二等巨兽;这些人坐在他们的舱口上,带着一种小孩子坐在炉边,又怕又要听的心情,来倾听南海捕鲸的狂热、新奇的故事。这些人对于大抹香鲸的极其可怕的事迹,在真切的理解上说来,绝不会超过站在船头跟它对抗过的那些人。
现在业经证实的有关抹香鲸的威猛实情,仿佛是早在以前的传说时代就已有迹象可循了;我们发现有若干著书立说的博物学家——奥拉森和鲍维尔生——都宣称,抹香鲸不仅是使海洋中其他生物感到恐怖的一种大兽,也是经常要喝人血的非常凶残无比的巨兽。甚至时至晚近的居维埃,仍不免或多或少有类似的看法。因为,在他的《博物学史》一书中,这位伯爵本人就坚称,一切鱼类(包括鲨鱼在内)一看到抹香鲸,就都“吓得魂不附体”,而且,“在它们慌忙逃走中,往往会直冲向岩礁,用力之猛,几至当场撞死”。不管捕鱼业中的一般经验怎样可以修正类似的报告;然而,就捕鱼业的整个可怖的经历,甚至就鲍维尔生所提出的喝血这一点说来,证之他们那行业的荣枯变幻的情况,就不免要教捕鲸者的脑际重新出现迷信的信念了。
因此,由于被有关莫比-迪克的种种谣言与凶兆所慑服,不少捕鱼者一提到它的时候,就要想起捕抹香鲸业的早期情况,当时,往往不很容易劝使那些经验丰富的捕露脊鲸者来从事这种新兴而勇敢的危险事业。这些人坚决表示,虽然其他的大海兽也许可以一追即中,然而要对这种有如幽灵一般的抹香鲸加以追击,投以鱼枪,却不是凡人所能胜任的。他们认为:凡想一试的人,将必然会立刻丧命。在这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文献足资查考。
话虽如此,却有一些人会甚至不顾这种事实,随时要去追击莫比-迪克;但更大多数的人,尽管他们不过是隐约模糊地偶然听到有关它的情况,并不知道任何肯定的灾难详情,也不知道有什么附加的迷信传说,可是,如果一旦要他去参加斗争,可就难保他不逃之夭夭了。
这里必须一提的,就是相信迷信的人,最后竟把一种无稽的联想拿来跟白鲸联在一起,他们忽发奇想地认为:莫比-迪克是无处不在的;认为它实际上会在同一个时间出现于另一个地方。
既然有了这种轻信的人,那就不能把这种奇想一概看成为毫无一点迷信的可能了。因为海洋的秘密直到现在还未被揭露出来,甚至连最全面的调查也谈不到,所以抹香鲸在海底里的隐身法,在它的追逐者看来,大多还是莫名其妙的;而且还常常对它那种隐身法作出许多最奇特而矛盾的推测,尤其是弄不懂它那神秘的形态,为什么一经深潜到海底里后,就会那么迅捷非凡地游到最辽远的地方去。
有一件为英美捕鲸船所深知熟闻的事,也是多年以前载入斯哥斯比的权威性史册的事,那就是:若干在太平洋的极北地区所捕获的鲸,在它们身上都发现有许多是在格陵兰海上所带上的标枪钩。这倒不是要否认过去那种认为前后两次打击,时间不可能相隔很久的说法,而是说,若干捕鲸者们相信,这个对于人类已是久成问题的西北航线,如今就推论上说来,对于大鲸却绝对不成为问题了。所以,这里说明着,那种关于古代葡萄牙内地的斯特列洛山的奇迹(据说在那山顶附近,本来有个湖,其中有些浮在湖面的破船),以及关于叙拉古附近的阿列都沙喷泉的还更神妙的传说(喷泉的水,大家都认为是通过地道来自圣地的)等等无稽的传说,就当代人类的真实的生活经验说来,简直就跟捕鲸者的实际情形完全相同了。
那么,既然类似的一些传说,已经成为众所熟知的事情,人们也知道白鲸被一再猛攻后,还是能够逃得了生命,这就难怪有些捕鲸人越来越趋迷信,宣称莫比-迪克不只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是不朽的(因为不朽就刚好是无处不在的);认为尽管它身上插遍了簇簇的枪头,它还能无恙地游走了,或者万一它确会弄得浓血猛射,这种情景也不过是一种鬼蜮伎俩而已,因为再一会儿,它那洁白的喷水,又会在几百英里外的毫无血迹的波涛中再度出现。
但是,即使剥去这些超自然的揣测的外衣,光就这巨兽的体态和明显的特点来说,就足以使人对它产生一种力大无比的想象。因为,它跟其他一些抹香鲸的巨大的区别,并不在于它那非凡的体躯,而是在于一如已在另些地方偶然提到的——一个雪白异常的、皱结的前额,和一个高高的、金字塔似的白色背峰。这就是它的显著特征,凭它这些特征,甚至在无际无垠的、地图上找不到名称的海面上,在老远的地方,一碰上认识它的人,它的身份就暴露了。
至于它身体的其余部分,因为都是些条纹,斑点,又有跟它身上同样颜色的大理石纹,所以,到头来,就得到了它那特征的称号——白鲸了;如果时当午刻,看到它慢慢地穿过深蓝色的海面,撇下一道泡沫浓腻、银河似的长痕,激起一片闪耀金光,那么,它那生动的神态,就显得白鲸这个名称真是名副其实了。
这种鲸之所以天生使人畏惧,与其说是由于它那罕有的硕大,突出的色泽,畸形的下颚,倒不如说是(按照它那特有的情形说来)由于它在突击的时候,一再表现出来的那种无与伦比的充满机智的阴险。尤其是它那种可说是比之任何事情都更使人丧胆的奸诈的退却。因为,它在它那些兴高采烈的追击者面前一路游去的时候,就显得非常警觉,还故意突然转了几次身,可是,一下子就扑上他们,不是把他们的小艇撞得粉碎,就是把他们吓得手足无措,赶紧逃回大船。
为了追击它, 已经发生了好几次惨案。虽则这些类似的不幸事件,在岸上是不大传布的,但在捕鱼业中,也决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而且,在多数场合上,似乎还有人并不完全把白鲸每次使得人们断肢失体或者丧命的凶残的预谋,看成是遭到无理性的神力的打击。
那么,看一看那些身处险境的猎手的内心给迫得多么激动、气得发昏的情况吧。当时,他们的四周尽是些被嚼得细碎的小艇残片,同伴们被折断了的、行将下沉的肢体,他们总算从大鲸那可怕的怒火所发出来的白色浆液中游了出来,游到那仿佛在对着新生婴孩或者新娘含笑相迎的、恬静而强烈的阳光里来。
那个船长的四周是三只被冲破了的小艇,船桨和水手都在涡流里旋来旋去;他从那破烂的艇头抓到一把小刀,朝大鲸猛地掷去,像个阿肯色州人在跟他的宿敌决斗,胡乱地找到一把六英寸的刀,想结束那条大鲸的深不可测的生命。那个船长就是亚哈。而且正在这时,莫比-迪克突然从他下边挥起它那镰刀似的下颚,如同一架刈草机在地里刈草一样,把亚哈的腿给刈掉了。这是裹着头巾的土耳其人,被雇佣的威尼斯人或者马来人,都也不会对他使出如此毒辣的手段的。于是,无可置疑地,经过这番简直是致命的遭遇后,亚哈就对这只大鲸怀了一种狂热的报仇心,而在他的狂乱的病态中,他尤更被这股念头迷住了,终于把它看成不但是他肉体上的宿敌,也是他的理智上、精神上的愤激的宿敌。他把浮游在他面前的白鲸,看成是种种属于心怀恶念的神力的偏热症的化身,这种神力把那些意志强烈的人都腐蚀得只剩半颗心和半只肺在苟延残喘着。那种一开始就是无从捉摸的恶行,甚至现代的基督教徒也认为有半个宇宙是归它支配的,也是古代东方的拜蛇教对他们的魔王铸像顶礼膜拜的东西——亚哈可不像他们那样向它屈膝膜拜,而是神志昏乱地把它的概念都移植到这条令人憎恶的白鲸身上,他不惜以遍体鳞伤之躯跟这种恶行敌对到底。举凡一切最使人狂怒和痛苦的事情,一切足以搅起事物的残渣的东西,一切附有恶念的真理,一切使人焦头烂额的东西,一切有关生命思想的神秘而不可思议的鬼神邪说;一切的邪恶等等,在疯狂的亚哈看来,都是莫比-迪克的显明的化身,因而实际上它是可诛的。他把他整个种族自古以来的一切愤怒和憎恨全都加在大鲸的白色背峰上;于是,仿佛他的胸膛就是一架臼炮,他就在那上面发射出他那火热的心弹来。
他的这种偏热症,也许不是刚好在他失去肢体时就立刻产生的。当时,他手里拿着刀,正在猛击那只巨兽,他只顾恣情发泄那种突如其来的、怒不可遏的、肉体上的仇恨而已;而等到他遭到身体伤残的打击时,说不定他也只是感到体伤的苦恼罢了。可是,等到由于这种猛烈的打击而不得不转道回家,亚哈带着身心极其苦痛而长久地僵卧在吊铺上,在仲冬时节,绕着那凄凉萧瑟的巴达哥尼亚角的时候,只是到了这时,他的伤残的身躯和伤痕累累的灵魂才彼此交流起来,经过这样渗透,他就发疯了。只是到了那时,在险遇后的回程中,他这才最后得了偏热症,而且,从事实上说,也似乎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他回程期间,他就成了个乱说乱讲的神经错乱者了。不过,虽则他已经失去了一条腿,可他那埃及人的胸膛,还潜存有充沛的力量,并且由于他的精神错乱而益发显得力大无比,所以当时他的大二三副,看到他甚至在那种情况下还是在吊铺里狂叫狂闹,而不得不用带子把他绑了起来。他就这样穿着一件紧衣,随着狂风的震动而摇来晃去。后来,等到驶进比较寒热适中的地带,船上扯起软副帆,驶过平静的热带的时候,这老人的神经错乱,看来似乎也跟合恩角的汹涌巨浪一起撇在后边了,他从他那个黑窠里出来,来到愉快的天气和阳光里。甚至在那个时候,尽管他脸色苍白,他依然显得神态坚定自若,又在镇定地发号施令了。他的大二三副都谢天谢地,以为他那可怕的疯狂症现在已经痊愈了。可是,即使在那个时候,亚哈的内心还是十分狂乱。人的疯狂往往就是一种诡诈而最阴险的东西。你以为它已经远走高飞了,它却也许不过是变成一种更为巧妙的形体而已。亚哈的疯狂并没有完全消退,而是更其深沉地凝缩起来了,有如潮势不退的哈得逊河在高贵的北方人细水缓流地穿过时却莫测高深地穿过高原的峡谷而去。但是,因为亚哈在他那细水缓流的偏热症中,一点也没有留下明显的疯狂症的痕迹,因此,在他那明显的疯狂症中,他伟大的天生的理智,也一点没有消失。以前那种富有生气的力量,如今已变成富有生气的手段了。如果这样一种粗糙的比喻是妥当的,那么,他那特殊的疯狂症在猛攻了他整个清楚的神志后,又把它发展了,把它一切集中的炮火都瞄向它自己的疯狂的目标上;因此,亚哈根本没有丧失他的魄力,他现在对于那个目的,远比他以前神志清楚时瞄准任何一个适当的目的都更拥有千倍的力量了。
这已说得不少了;然而,对于亚哈的更伟大、更秘密、更深沉的部分却还只字未提。不过,要把深奥的东西说得尽人皆懂是徒劳的,一切真理都是深奥的。我们现在站在这个克吕尼宫的中心了,那么就从这个尖顶的宫殿内部蜿蜒前进吧——不管里边多么富丽堂皇,引人入胜,还是走吧——你们这些高贵而忧伤的灵魂,请走向那宏伟的古罗马的浴场里去吧,在那里,远在人类大地的珍奇的城堡下面,人类那种壮丽之本,整个令人敬畏之源真是幽深古老;真是一种匿迹在许多古物下面的古物,是建筑在未完成的巨构上的宝座!于是,大神们就以这个毁坏了的宝座来嘲弄那个俘获的王尊;他却耐心耐性地坐在那里,有如一根象柱,在他那硬僵的头上顶着许多年代久远的柱顶线盘。你们这些高傲而忧伤的灵魂,你们打那儿蜿蜒而下吧,去问那个高傲而忧伤的王尊吧!家世多相似!是呀,他确是生下了你们,生下了你们这些被放逐的年轻贵胄;而且也只有从你那脸容严酷的祖先那里才获得了宗室的古老的秘密。
现在,在亚哈心里,就有这么一种闪觉,就是说:我所有的手段都是神志清楚的,我的动机和目的却是疯狂的。然而,他却没有力量来摧毁、变更和规避那一事实;他同样也知道他久已对人掩饰真情了;可以说,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不过,关于他的这种掩饰做法,也只是以他的外表为限,而不涉及他那坚毅的意志。然而,他竟掩饰得这么成功,以致当他最后拖着那只牙腿上岸的时候,没有一个南塔开特人不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悲伤,都认为那是由于突然遭到可怕的灾害的缘故。
关于他在海上那种无可否认的精神错乱的消息,也被同样归之于类似的原因。后来始终笼罩在他额头上那股增添上去的郁郁不乐的神气,直至这次“裴廓德号”开航那天,人们也都如此看法。那些熟筹善算的岛民也绝没有因为他的阴郁的外表而对他故怀恶意,认为他不配再去作第二次航行,倒正是由于这种理由,反而认为他是一个最合适而得当的人选,因为捕猎大鲸本来就是满怀愤怒与狂热的行当。能够找到像他这样一个人物:心中如咬之痛,外表如火之烧,加上那些铭刻肺腑的无情的毒牙似的、无法疗治的念头,看来就是一个力能舞起标枪,举起鱼枪,打击一切厉害的野兽的适当人物。即使多少还认为他在体力上是做不了这种事情,然而,这样一个人物,在鼓励与呼喝他的下属进行攻击这方面,他还是应该算作一个超特的、力能胜任的人选。不过,不管怎样,事实确是如此,亚哈已带着包藏在他内心里那种怒不可遏的疯狂心事,胸有成竹地怀着这唯一而专注的打白鲸的目的,来参加这次航行了。他岸上那些老朋友中,如果有任何一个人只消隐约揣摩到他这番心事的话,那么,那些惊得发呆而公正的人,一定会立时就把这条船拖住,不让这样一个恶魔似的人去航驶了!他们都是一心想着大获其利的巡游,想着可以数尽造币厂的金圆的厚利的。他却专心致志于进行大胆的、不能宽恕的、不可思议的报仇雪恨。
于是,这个白发苍苍、不畏鬼神的老人便在这里带着一群水手,满怀愤恨地要走遍天下、去追逐一条约伯的大鲸,而这些个水手,也主要是由一伙混血的背教者、光棍和生番组成的——也是道德薄弱的一群,加上一个力不胜任,只有无济于事的美德或者公正观念的斯达巴克,一个鲁莽而漠不关心的,整天嘻嘻哈哈的斯塔布和一个非常平庸的弗拉斯克。这样一群水手,这样配备的头目,似乎就是劫数难逃的天意特为帮助他完成他那偏热症的复仇而挑拣出来的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究竟这些人物怎会这样齐心一致地应和着这老头的忿怒——他们的心灵究竟是着了什么魔法,才弄得亚哈的仇恨有时简直也就是他们的仇恨;那条白鲸好像也就是他们的不共戴天的宿敌,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对白鲸究竟是怎么看法,或者说,在他们那无意识的理解力中有点模糊而无可怀疑地认为, 白鲸也许就像是个蠕动的海魔王,那又是怎么回事——要把这一切都解释清楚,却不是我这个以实玛利所能再进一步追索下去的。那个蛊惑了我们全体的地下矿工,谁能从他那始终变动、模模糊糊的挖掘声中,知道他的矿井是在什么地方呢?谁不曾感到有一只难以抗拒的胳膊在拉着呢?一只被一艘装有七十四门大炮的兵舰拖曳着的轻艇,怎能停住不动呢?就我说来,我已经决心要忘却时间和空间了;不过当大家早晚一窝蜂地去攻击大鲸的时候,我却只能在那个野物身上看到那种致命的凶相。
(曹庸译)
赏析
节选部分为象征主义小说《白鲸》的第四十一章,题名为“莫比-迪克”。这一章由整部小说叙述者以实玛利的思考构成,不仅介绍了白鲸莫比-迪克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头由来,细致刻画了亚哈船长和白鲸结仇的经过,以及船长立誓报复的心理,而且穿插了许多关于鲸鱼和捕鲸业的史实。
解读这部象征主义小说,掌握时代背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白鲸》创作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此时正是美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欲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急剧膨胀,为了满足获利欲望,他们不断地进行扩张和探索。小说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情掠夺以及对自然的征服为题材,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严重对立斗争。以船长亚哈为代表的“裴阔德号”可以说是人类的象征,代表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和能力。大海远航象征着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野心,也包含着资本对物质的永无止境的欲望。他们明知莫比-迪克的伟大和神奇,知道它神出鬼没,无处不在,但出于欲望和野心,还是一再地冒险进行攻击。“到了后来,这些攻击都招致了诸如此类的不幸——不仅扭伤了肘腕和膝盖骨,折断了四肢,或者给吞噬了肢体——而且最后还要遭到杀身之祸”。从这个方面来说,白鲸莫比-迪克可以说象征着伟大的自然力量,是强大的自然的一种具体体现。船长亚哈富有魄力和毅力,捕鲸成果可谓硕果累累,捕鲸经验可谓丰富老到,可是在白鲸莫比-迪克面前,他却一再失败。他在冒险攻击莫比-迪克的时候,“白鲸突然从他下边挥起它那镰刀似的下颚,如同一架刈草机在地里刈草一样把亚哈的腿给刈掉了”,这意味着人不可能最终征服自然;如果像亚哈一样以白鲸为敌,把人的尊严和脸面置于自然之上,以复仇为快,那么最终将导致不可避免的悲剧。
在麦尔维尔看来,世界本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本应该和谐相处,人与白鲸应该相安无事。但是,不幸的是,人妄图完全征服和控制自然。这样,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从过去的和谐一体变成了主体和客体、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决然对立的关系。尤其是在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期,人们依仗科学技术的进步,信心倍增,以为可以征服和控制整个世界,亚哈宣称的“在船上,我就是上帝”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经过这番简直是致命的遭遇后,亚哈就对这只大鲸怀了一种狂热的报仇心,而在他的狂热的病态中,他尤更被这股念头迷住了,终于把它看成不但是他肉体上的宿敌,也是他理智上、精神上的激愤的宿敌……他不惜以遍体鳞伤之躯跟这种恶性敌对到底。”这才是真正的无知和悲哀。作者借亚哈之口谈道:“现在,在亚哈心里,就有这么一种闪觉,就是说: 我所有的手段都是神智清楚的,我的动机和目的却是疯狂的。”“玩火者必自焚”,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忧虑,或者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表达了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忧虑。如果人一味地疯狂扩张和探索,无止境地向自然进行索取和掠夺,最终必然会走上不归之途。
关于小说的创作方面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小说有一个被众多小说家和文论家所赞誉的开头:“管我叫以实玛利吧。”在节选部分,作者再次运用这一叙述视角,“我,以实玛利,是那些水手中的一员”。虽然这种叙事同样是采用传统的第一人称视角,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并不是主角,他讲的也不是自己的故事,他只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他的作用不是决定情节,而是作为其他人物的知己密友、仲裁者或者观察者。他可以把读者当作知心人,把自己所知道的、希望的或害怕的都告诉读者。如果他自己不知所措,也坦率地告诉读者。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把作者希望隐瞒的事泄露给读者,又能使故事的真正主角引起读者的同情。小说使用的这样一种方法,有助于读者对人物产生亲切感,增强真实性,因此为很多现代作家所借鉴、采用。
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在小说中插入了一些有关捕鲸和捕鲸业的史实及资料。这些材料看似和故事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提供了背景,点及了象征意义,也对事件作出迂曲的评介。在整部小说中,猎鲸生活、鲸的种类、鲸的身体各部、鲸的习性——这些插叙不断地打断情节的发展,同时又不断地增加叙述的深度。不过,由此可见当年捕鲸船员的亲身经历对作者人生影响之深。他对于自己当年从事的行业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赞美,认为这是最光荣的事业,声称“捕鲸船就是我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
《白鲸》在1851年首次出版时,评论界或者对它不感兴趣,或者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这部小说是麦尔维尔题献给霍桑的,也只有霍桑真正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麦尔维尔创作了一部何等伟大的作品啊!”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历史证明霍桑的判断是正确的。今天人们不仅认为《白鲸》是麦尔维尔艺术创作的代表作,而且也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之所以历经时间的考验,受到这么高的评价,主要是它作为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有着丰富和深刻的内在意蕴。由于这部小说是麦尔维尔去世30年后才被重新发现,而且作者在阐述小说主题和象征意蕴上含而不露,似隐似现,因此批评界对其意蕴历来众说不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大家读后会有新的发现。
(王 磊)
一、麦尔维尔的生平介绍
1人生经历: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一八一九年出生于一个破产的进口商家庭,父亲是商人,母亲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位英雄甘斯沃特将军的女儿。他十一岁时父亲经商失败,十二岁时丧父,家道从此中落,不得不辍学谋生,十五岁投身社会。他先后做过银行文书、店员、小学教员、农场工人等工作。一八三七年,他上帆船“高地人号”做侍役,开始过航海的生活。麦尔维尔从第一次航行归来后,又在匹茨堡,马萨诸塞和纽约等地当教员。一九三九年开始他便在地方小报上发表习作。
一八四一年,麦尔维尔上“阿库斯奈特号”当捕鲸水手,难怪日后他会喟然叹曰:“捕鲸船就是我的耶鲁和哈佛!”到一八四四年十月在波士顿被美国军舰“合众国号”解雇,从此结束他的航海生涯。在这三年中,他呆过三艘捕鲸船。起初,他因受不了“阿库斯奈特号”那种非人的生活,逃到努库希瓦岛,在泰比人中生活了一个月左右。一八四二年八月,他乘澳洲帆船“路茜·安号”离开努库希瓦岛。几个星期后,他同另外九名水手,在塔希提岛附近被押下船,因有参加暴动嫌疑,被短期拘留后,在南太平洋各岛屿呆了一年左右。后来,他到檀香山做过店员,当过商船水手。
一八四四年,麦尔维尔开始文学创作,从处女作《泰比》起至《白鲸》止的六部作品都以他的四年海上生涯为创作源泉。一八四四年, 他那本描写泰比人生活, 抨击帝国主义者借传播基督教之名,推行殖民政策之实的《泰比》出版后,轰动一时,得到美国著名作家霍桑和惠特曼的赞扬。可是,一八五一年以麦尔维尔本人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写的《白鲸》出版后,却受到文学界极其不公平的待遇。此后他虽仍 陆续有作品问世,但始终未能摆脱生活的困境。一八六三年,麦尔维尔携眷移居纽约。一八六六年,他迫于生活,到纽约海关当外勤稽查员,直至一八八五年引退。一八九一年九月二十七日,麦尔维尔病逝纽约,当时人们竟不知麦尔维尔为何许人,直至逝世后第三天,报上才刊登了一条不引人注目的消息。
2代表作品
麦尔维尔的作品,除了上述的《泰比》、《白鲸》以外,还有《奥穆》、《玛地》、《雷德伯恩》、《白外套》、《虔埃尔》、《贝尼托·切莱诺》、《骗子》、《比利·巴德》以及一些短篇故事和诗歌。
《白鲸》在毛姆《文学回忆录》中被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家;EM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在论述小说的艺术中,将其与《项狄传》、《使节》6部作品并称为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威廉·福克纳曾表示,《白鲸》希望是他写的书;他最接近于这本书的小说,是《押沙龙,押沙龙!》,书中那个着魔的主人公托马斯·萨德本也许可视为福克纳的亚哈。福克纳用他最高调的辩才说,亚哈的结局是“某种心灵的受难所,在其急坠的毁灭的响亮中变成青铜般的不可改变”。“毁灭”可没有任何贬意,因为福克纳补充说:“瞧着吧,一种死亡在等着一个男人。”此书还被誉为“捕鲸业的百科全书”,《剑桥文学史》称之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海洋传奇小说之一。就其文学价值而言,亦被称为美国的《哈姆莱特》。诸如此类评说足以说明《白鲸》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白鲸》作品本身
1白鲸
一望无际的蔚蓝大海上,一群捕鲸人与白鲸展开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腥大战,曲终人鲸具亡…究竟是什么样的鲸能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它就是莫比——迪克。它是一条凶猛而胶诈的抹香白鲸,在大海上一再使许多捕鲸者失肢断臂,船破人亡,成为捕鲸者心目中一种凶熟妖魔。
韦伯斯特辞典:“鲸 :瑞典和丹麦文作hval。这一动物以其周身滚圆或是打滚而得名。因在丹麦文中hvalt意为拱起或形若穹隆之意。”鲸是现有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哺乳动物而非鱼类,海上霸主。除此之外,一无所知!为了更加形象具体的了解鲸,把此书说是《鲸鱼志》、《捕鲸史》并无不可。书里对鲸的分类、习性、从鲸的脑壳、喷孔、嘴、牙齿、尾巴、前额、鳍、骨骼,再到重量、长度、腰围、肋骨数量、每根长度,粗细,弯度描写得面面俱到。麦尔维尔如饱学之士引经据典把有关论述鲸的书籍、鲸的画作向读者娓娓道来。看似冗长、繁琐,甚至啰里啰嗦,实则不然。只有了解这些细节才能更好理解捕鲸人为何甘冒生命之险。
鲸全身是宝,鲸油可做照明燃料(当时电灯尚未发明,捕鲸船、南塔开特等与鲸有联系的地方都用鲸油点灯),尤其抹香鲸硕大的头颅内可以获得上百桶鲸脑油,其燃烧的稳定性更佳。体内还有珍贵的色泽呈灰**的龙涎香,既可卖高价又可做香水。鲸骨既可做亚哈的残腿,又可替代木头甚至铁制作很多需要品。
总之,捕到一头鲸得到的利益令人难以想象,以至于捕鲸人愿意以命相搏。
2捕鲸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船长、股东老板、水手、武士、随从等人共同赖以生存的捕鲸船纯粹是利益的牺牲品,这些捕鲸船就和“老人”一样一次次出海,迎着海浪前进,忍受大浪拍打,饱受海水的侵蚀。本次出航的“裴廓德号”是一艘旷古罕见的老派船只,船身不大,但经历了四大洋的台风和静浪,长期经受风吹雨打,好像让它那古旧船身更加坚不可摧。
捕鲸船大多是奇形怪状的,好像在宣示它的威慑力。“裴廓德号”的打扮更是法勒的精心设计:用猎逐到的敌人的骸骨来装扮船身,用长而尖的抹香鲸齿嵌在船板上当缚旧麻绳的栓子,用象牙做滑车轮,船舵用鲸的下颌骨精心镂刻出来,鲸脊和软黑骨做成帐篷……
“裴廓德号”本身就是一个设备齐全、人力配备充足的生产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 在这里,管理严密,各司其职,操作程序有条不素,亚哈就是这个生产中心,这个小社会的最高主宰。这部作品使我们看到了捕鲸这个行业是在怎样进行生产,捕鲸者是过着多么艰苦、危险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捕鲸业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亚哈
“裴廓德号”的船长是亚哈,在故事讲到1/3时才出现,亚哈在作者笔下更是一个颇为神秘、令人莫测高深的人物。他让以实玛利先是从法勒船长那里听到关于亚哈的一番令人难以捉摸的谈话,接着又打预言家以利亚那儿听到两次语无伦次、令人莫名其妙的“黑话”,把亚哈弄成一个谜样的人物。不过,等到亚哈船长终于出现在后甲板上后,亚哈的性格与意图便逐步显露出来了。
哈亚显然是一个莎士比亚式人物,与李尔王和麦克白都有契合关系,他像麦克白一样,在技术上是一个英雄兼恶棍。特别是听说“拉吉号”前一天刚和白鲸交过手,亚哈的关注点完全在白鲸状况,果断拒绝了陌生船长求救他两个儿子的请求。
在上一次猎击中,亚哈给一条凶狠的大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于是,他满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竟至失去理性,变成一个独断独行的偏热症狂。亚哈将白鲸看成人间万恶之源,发誓要到天涯海角去追索它。他搜罗一批所谓社会渣滓,不顾船东的利益,以猎鲸为名出航,使用威胁利诱的手段,勒迫他们跟他一起去作环球航行,专事搜捕白鲸。经过长期的海上颊管生活,历尽干难万险,终于遇到白鲸,在接连三天的恶战后,最后总算结果了这条白鲸。但是,亚哈本人,大船,小艇,连同全体船员水手都与白鲸同归于尽,只剩一个幸存的水手以实玛利来向人间讲述这个故事。
我们看到亚哈为了追击白鲸,完成他的报仇夙愿,真是费尽心机,百般谋算,从航程准备,船员配备,观测天象、潮汐,查阅航海日志,以至亲自担任守望,布置小艇,处处表现了他要猎击白鲸的急迫心情和坚定决心。他这样把精力全都消耗在一个报仇雪恨的念头上,结果虽然在精神上完成了他的夙愿,肉体上则与白鲸同归于尽,这就是亚哈的悲剧。而作为一个十九世纪的捕鲸船长来说,亚哈的命运也是当时一般捕鲸船长的命运。
4以实玛利
以实玛利名字:《圣经·旧约·创世记》第26章中亚伯拉罕之妻撒菜,因自己没有生育子女,将侍女夏甲给她丈夫为妾,后夏甲生一子,名以实玛利(即上帝听见了你的苦情)。撒菜后来自己生了一个儿子,将夏甲和以实玛利赶出去,以实玛利遂被用以指一般为社会所唾弃之人。作者在本书中以此为第一人称的主角的名字,也反映了作者自己当时参加捕鲸航行的心情和感慨。
以实玛利尚未正式登上捕鲸船就碰上了几桩“兆头不佳”的事情:在捕鲸港新贝德福碰上一个姓“棺材”的客店老板;在教堂里看到一些因捕鲸而丧生的水手的墓碑,在南塔开特的客店门口,看到了一根像绞架的旧中桅。上了船以后就成了船的一部分,担任起捕杀白鲸的任务,作为讲故事的人,他独自活下来了。
《约拿书》和《约伯记》这两个《圣经》文本,麦尔维尔都明白援引过;梅普尔神甫用约拿作为文本,做过令人惊叹的布道,以实玛利则使用向约伯报告其家庭和世俗财富已毁灭的所有四名报信人所使用的公式来作为其“尾声”的题词:“唯有我一人逃脱,来给你报信。”
5捕鲸人与捕鲸技术
在十九世纪的物质技术条件下,捕鲸完全是只靠体力、凭经验的一种艰苦的行业,多半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肯拿生命去拼搏的职业。麦尔维尔凭他亲身的经历,如实地描绘了捕鲸者的生活与劳动,并情不自禁地歌颂他们,尤其是对那几个黑人标枪手,写得那么高大,那么宽宏大量、节操高尚,简直可以成为白人的楷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从上船准备到如何在桅顶发现抹香鲸、追逐、刺杀、拖曳到船边、砍头、剥皮、炼油、装桶一系列的动作都有很大的技术性,如果像苏格拉底说的每个人只应从事一件适宜自己的工作的话,想必能完全掌握这一技术并从事捕鲸行业的人寥寥无几吧。
守鲸的夜晚,看到一群鲨鱼围着大鲸四周嬉戏,突然横空划过一阵像是冤魂在死海上同声叫喊的呻吟声,把守鲸人吓得讨论死亡及身后事。在赤道渔场,第一个上桅杆找白鲸的人叫大海吞噬了,他们把这件事归因于前一个晚上发出哀怨凄厉、毛骨悚然的狂叫声的主人在报复,其实是海豹群的杰作。这两件事说明捕鲸人绝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不过是有血有肉、敬畏和惧怕大自然的普通人。假如捕鲸人献身大海,幸运一点点的可以和魁魁格一样预感到死亡将至时做一个“棺材”,不幸的就像亚哈说的哪有什么灵车,进大鲸口里还不能使之稍微安静一些呢。
三、本书寓意
作者对大自然、对大海的描写,不仅从侧面烘托人在同大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且善于通过渲染环境,托物寄情,寓情于景,使得人物形象同周围环境、自然现象水乳交融,生动真切。特别是最后与白鲸决斗的惊心动魄的三天,更是写得有声有色。令人心荡神移。
在麦尔维尔笔下,由于作者的身世与处境,他虽然亲身体会到捕鲸者的艰难困苦的悲惨命运,看到种种人情世态,而未能找到任何解决途径,更不能推究原委,只能悲天悯人,感叹人生的祸福无常,将一切归之于天命,因之作品有较浓厚的宿命论思想。然而,作者通过象征手法,兼用烘托、债喻、暗示等表现手法,既写了曲折跌宕的故事,又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抒发了他对英与丑、善与悉、文明与野蛮、民主与奴役、命运与自由的见解,表达了他对普通人民,特别是黑人的深挚的同情,揭露与讽刺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处处显示了作者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技巧和思想深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仍然有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白鲸》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长篇小说,写于1851年。
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伊希梅尔酷爱冒险,他来到捕鲸船当了一名捕鲸手。船长埃哈伯用一枚西班牙金币奖励捕杀白鲸莫比·狄克,据说是它夺走了埃哈伯的一条腿。在紧张激烈的捕鲸过程中,虽然有不少的鲸被捕获,但始终没有看见莫比·狄克。终于白鲸的身影出现了,它在毁坏了好几条捕鲸小船之后,又折断了埃哈伯的假腿。在最后一天的较量中,它撞沉了埃哈伯的船,埃哈伯抓住鱼叉,被中了鱼叉疯狂游动的白鲸拖走了。除了伊希梅尔以外,其他人都葬身海底。
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丰富的想象,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人与兽搏斗的壮丽画卷。歌颂了以埃哈伯为代表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勇敢地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小说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寓意深刻。小说以寓言和象征手法贯穿全文,人们普遍认为这部小说是19世纪美国小说的顶峰。
《白鲸》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是中学生必读的外国名著之一,如果你还在为写《白鲸》的读书心得二苦恼,那么就关注一下由我为你整理的读书心得吧。
篇一:
这本冒险小说的主角叫伊休若,他是一位想到捕鲸船上工作的年轻人,最後虽然如愿以偿,却因此展开一段惊险的旅程,也让原本容易沮丧的他,变得更勇敢、更坚强。
伊休若本来是想先坐船到南达科特的港口,再坐捕鲸船出海,可惜当他抵达港口时,捕鲸船早已出发,却因此遇到一位叫因泰吉的好伙伴。因泰吉是一位鱼叉手,因为遵从守护神的指示,就和伊休若一起搭乘下一班捕鲸船出发。
当他们到毕科特号捕鲸船上时,见到他们的船长,名叫亚贺布,原本慈祥的他,因为被一只叫摩毕。德克的大白鲸咬断了一条腿,从此性格大变,一心一意想杀鲸报仇,船长虽然外表看似冷酷,其实拥有一颗细密的心。
我最喜欢的章节叫「生死决斗」,船长勇於面对自己发生悲剧的事实,勇敢挑战那只叫摩毕。德克的大白鲸,虽然最後毕科特号沉没了,可是我很敬佩亚贺布船长永不放弃的精神。
人生起伏不定,不可能人生没有转折,只有努力不懈、不论输赢都坚持下去的人,在我眼里才是第一。看完了这本冒险小说,我相信付出一定会有代价。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好好过着五彩缤纷的生活,这样才是最棒最美好的人生。
《白鲸记》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工作,而且很有趣,因为它还去自然历史等问题。其他主题包括妄想、宗教、理想主义和务实、报复、种族歧视、层次关系,和政治。
篇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十分惊险、刺激的书,叫《白鲸》。其中的老船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说的是一个缺了一条腿的老船长,带领一群勇士,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与白鲸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的故事。书中,变幻莫测的大海令人神往;水手们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精神让人感动;水手们与白鲸殊死较量的场景使人兴奋、激动;玩有那身体残缺、意志坚强、沉稳老练、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老船长的形象,使我深深地震憾。
老船长不怕危险、不怕牺牲、敢于挑战令我震憾。
他在上一次出海时,不幸被一条白鲸咬断了一条腿,但老船长没有丝毫害怕。回家疗养了一段时间后,老船长重整旗鼓,再度出海。在老船长的船上的甲板上,你会惊奇地发现:每隔正好一步,说会有一个洞。这是给老船长安放那只木棍做的假腿的。每天,老船长都要上甲板巡视一趟。在海风中,他那只假腿的裤筒“啪嗒啪嗒”地随风飘摆,显得十分单薄。再看他的背影,却是那么高大、威武。每当遇到恶劣天气或困难时,他总是从容不迫、身先士卒,带领水手们共渡难关。老船长不因身体的残缺而退缩,不因困难而低头,勇于面对困难,向困难而挑战的精神,真令人佩服!
由此,我想到了在即将举行的残奥会中的运动员,他们不也具有这样的精神吗他们不要仅要战胜身体残缺的种种困难,勇敢面对现实,而且还要用他们坚强的毅力在残奥会上勇夺奖牌。他们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向世人证明:他们的身体可以被病痛折磨,但他们的精神是任何力量都摧不垮、压不倒的!
老船长义无反顾,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震憾。
水手们初次见到白鲸时,个个惊讶万分。这条白鲸是那么地不同寻常,体积足足有普通白鲸的两倍多!远远望去,好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有些水手胆怯了,退缩了,有些甚至跑到老船长身边劝他回头。而老船长却没有丝毫畏惧,还亲自登上瞭望台,指挥船员向白鲸逼进。
在与白鲸的第一次较量中,船员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一艘巨大的“双桅帆船”就直直地向他们撞了过来。原来,是白鲸用尾巴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船工上的水手们个个东倒西歪,惊慌失措,只有船长镇定自若,他大喊到:“扯起帆蓬,朝白鲸挺进!”
在水手们与白鲸的第二次较量中,水手们的鱼叉“嗖嗖嗖——”都投了出去,“噗噗噗——”也都扎中了白鲸的身子。白鲸疼痛极了,奋力地挣扎,把绳索缠在了一起,看样子,是要把大船掀入海底。这时,老船长果断、镇定地命令水手们把绳索割断,这才摆脱了白鲸的牵制。
在接下来的生死决斗中,白鲸在大海上下翻滚,巨浪铺天盖地地向大船扑去。此时,大船上的小艇已经早被白鲸撞得粉身碎骨,水手们有甲板上东奔西撞,一片混乱,绝望的叫声此起彼伏,海鸟凄厉的叫声也不绝于耳。老船长仍然在与白鲸英勇顽强、毫不松懈地搏斗着……
由此,我联想到:有许多科学家和成功人士也具有这样的精神。如诺贝尔研制烈性炸药,凭着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反复实验才取得成功的。他先在家做实验,由于实验中的爆炸声将玻璃震碎,他就搬入地下室。在地下室的实验仍会时不时发生爆炸,爆炸声使邻居害怕。诺贝尔不但没被爆炸所吓,反而将实验搬到郊外进行。在郊外的实验中,诺贝尔的弟弟及一些研究人员被无情的爆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他的父亲也在这次事故中受了重伤。这些都没能阻止诺贝尔的继续研究。他再次将实验室搬到了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岛上经历了数百次的反复实验,终于研制出来了。
老船长这种坚定、执着让我感动。
在故事中,老船长拿定主意就付出全部精力,全部力量去做。不论中途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全力以赴地去做。这种一往无前的劲头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他需要具有超乎常人的执着、信心和勇气。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具有这样的精神。爱迪生在研究哪种材料可以当灯丝时,试用了上万种材料的灯丝,经历了几千次艰苦试验,都失败了,可他仍不放弃。最后,由于他的坚持、他的努力、他的执着,他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灯丝——钨丝。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读完了《白鲸》这本书,书里面的老船长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坚定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以后,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我想,我会用老船长的这种精神来鼓励自己,做一个像老船长那样的坚定、坚强、执着、勇敢的男子汉。
篇三:
花了一个假期的时间读了《白鲸》真本书,深深地被作者细腻的文笔所吸引,更被里面的人无精神所震撼,
在一望无际,神秘莫测的大海上,夕阳西下,旭日东升,海鸥翱翔飞过,一群水手在这儿上演着一场惊险、曲折、扣人心弦的话剧
故事主人公以实玛利受雇于"裴廓德号"出海猎鲸。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向一只前次航行中毁了他一条腿的"海上恶魔"--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服亚哈放弃复仇计划,但疯狂的船长胁迫他遵从命令。后来,他们发现了白鲸,亚哈在与之交战三昼夜后,用鱼叉刺中了莫比·迪克。白鲸被激怒,将"裴廓德号"撞沉,所有的水手只有实玛利一人被救起,其他人以及亚哈船长都与"海上恶魔"消失在大海上,复仇计划也以失败落幕。
在亚哈船长离奇的暴躁下,水手们给予的是理解和宽容。而在亚哈船长的责备中,他们奉献的是不变的忠诚,他们的团结协作、不惧牺牲、忠心耿耿、奋勇当先,面对任何天大的困难都充满信心,毫不畏惧,这些宝贵而又高尚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相互信赖着对方,就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有了信心,才能得到与这只"海上恶魔"英勇交战的勇气,他们这种令人敬佩的力量以随着令人望而生畏的海水将白鲸吞噬。
《白鲸》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人生的道路是因为坎坷而曲折才美丽,如果一个人从没有过失败,那他就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功。只有迎难而上,尽自己的全力爬上了山峰,你的人生才会变得辉煌,那时,你一定会看到胜利后的'美景'!摔倒了爬起来时,成功其实已在你的身旁,只差一步之遥。只有一次次的失败,才能让我们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大海般宽广的胸怀!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因为信心一定是超过你所取得的成就的,信心是成就之母。"
亚哈船长、魁魁格,还有斯达巴克他们,将永远不能回到南塔开特了,但对于这些勇敢的水手来说,大海,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他们将永远跟大海作伴!
篇四:
在国庆放假期间,我读了《白鲸》,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赫尔曼·麦尔维尔。
这本书讲了主人公以实玛丽受雇于“裴廓德号”出海猎鲸。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向一只前次航行中毁了他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服亚哈放弃复仇计划,但疯狂的老人胁迫他遵从命令。后来,他们发现了白鲸,亚哈在与之交战了三天三夜后,将白鲸激怒,撞沉“裴廓德号”,所有人只有以实玛丽被救起。
这本书中的人物我很喜欢。主人公以实玛丽虽然有时显得胆小、懦弱,但是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想起自己的梦想,用尽全力去克服困难。他也很友好,很乐于助人,所有的水手都很喜欢他。还有以实玛丽的朋友魁魁格,他是个印第安人,名字很怪。虽然长得十分丑陋,样子也很吓人,但是他心地善良,灾难来临时能得到“约约神”的指点,并解救大家。
故事中的情节我也很喜欢,它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有一次,在捕杀白鲸的时候。一个鱼叉手被鱼叉上的绳子套住脖子,被白鲸拖入海中,眼看他快要没救时,大家纷纷吓得跪倒在地上,而魁魁格却毫不犹豫地跳入海中,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了那位鱼叉手。他那惊人的勇气,使大家也喜欢他。
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当时航海的辛苦,和当时的水手和鱼叉手的勇敢、机智。
我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也来读。
篇五:
最近我读了《白鲸》这本书,它主要讲了主人公玛利和他的朋友魁魁格与"裴廓德号"签下契约。狡诈老练的船长亚哈再一次航行中被大白鲸莫比·迪克毁了一只脚。大副试图说服船长放弃复仇,但失败了。最终的交战中,莫比因被激怒,将船撞沉,只有玛利幸免。
“你们来吧,我什么时候都不会害怕的。”——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这句话写出了莫比的心声。虽然看起来结局悲惨,觉得船长是以为勇敢地人,但这是船长自己给自己挖一个坑,然后自己跳下去。若他不因贪婪先去招惹莫比,莫比又岂会反击报复他。其实,这样的例子,光在大自然里就有很多。就比如说有些人在热带雨林中捕蛇,蛇本来对人是没有敌意的,可是我们人类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捕杀蛇,使它们对人类反感而不得不采取一些自我防护的措施,它们只是想保护自己而来抗击人们,时间久了就会变成敌意,而人们却当成了一种对自己的进攻,一种被受害的一方,所以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的捕杀,这种捕杀带着报复、仇视,最终还是导致了自己的受伤,或者是两败俱伤。所以说你没事别惹事,把原来没有的是变成一件大事。
《白鲸》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终于让我明白了“没事别惹事”的真正含义,就是:你不去招惹别人,别人更不会冒犯你的。对待什么事物,可以不要过分的认真,(指一些无意义的认真)也许就是那些你所认为的执着,然而他们会害了你自己。
篇六:
我真不明白,虽然说白鲸是珍惜动物,可能人人都想看一眼,可是想要杀死白鲸,谁会去想。其实一只白鲸的出现有他们的原因,一只白鲸让它们自生自灭,为什么要去追杀它们。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追杀白鲸是为了多赚点钱,可是这是自然生态,为什么要去破坏它。你门要知道白鲸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不止是白鲸,很多所有的动物都是有灵性的,就算是凶猛的狮子,只要你不伤害它,用心去跟它交流,迟早有一天它们会跟你成为朋友。
如果你去伤害白鲸,它有灵性,它们会对伤害他的人产生一种报复心的心理。其实白鲸是一种很温顺的动物,只要你不去招惹它们,它们就回会自然而然不去伤害人类。并不只有人类才有幸福的快乐的生活,动物也有,它们也有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些人却要去伤害他们,
(他们指得是动物)要把他们残忍的杀死。
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律,人类有人类的规律,我们要让这种大自然的生态继续发展下去,不要去破坏它们。
篇七:
我读了《白鲸》,冒险是从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以实玛利走进“鲸鱼旅馆”的那一刻开始的,他来到了一艘名为“裴廓德号”的船只上,就这样,以实玛利成了船上一名小杂工。“裴廓德号”的船长——亚哈船长。它被白色幽灵----莫比迪克,那头白鲸咬掉了自己的一条腿而心中充满了仇恨,并发誓一定要报复白鲸,在确定了每个人都乐意为自己卖命后,开始了这危险的旅程。
和白鲸作对自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最后还是输了,唯一幸免的以实玛利被别的船只救起。而白鲸被亚哈船长戳瞎了一只眼睛。
从头至尾,我一直都认为亚哈船长是一个疯狂的人,他们在追杀白鲸的中途,已经收获到了很多的鲸油,可以卖很多钱了,可是船长还是一意孤行,为了自己那个“杀死白鲸”的梦想断送了整条船上的人的性命,我要是他我就会放弃,不会在继续追捕白鲸了。虽然他是个疯狂的人,可是我为他追求梦想的执着所折服。
在追捕白鲸途中,他的老朋友的儿子所乘坐的小船失踪了,因此那位船长非常着急,希望裴廓德号与他的船同行一段时间,来帮助他找回儿子,可是亚哈船长摇了摇头,说:“不,我要继续追捕白鲸!”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亚哈船长之所以不去找人是因为他想赶快找到白鲸,然后杀了它,从而避免更多的人受害。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其实亚哈船长可以从远处看事情,可是他的梦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己反而被捕鲸绳吊死了。
感觉情节非常的惊险、曲折、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读了这本书我还知道了只有用真诚、无私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一定会获得一笔最珍贵的财富——友谊!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做得更好。
我精心推荐
[摘 要]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是美国文学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无疑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历来文学批评都着眼于这部著作的自由、民主、种族、宗教、哲学等方面。本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作品主要人物形象、重要故事情节的分析,挖掘作品的生态伦理价值,并比照当下,以求对现实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白鲸》;生态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消亡;启示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一部史诗巨著,是美国文学桂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故事叙述了“裴廓德号”船长亚哈不听劝阻,向夺去他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复仇,最终船只毁灭,仅余叙述者一人生还。
该作品发表于1851年,刚问世时并没有收到好评,反而是铺天盖地的批评。《文学世界》批评该书是一部“知识杂烩”①,英国《新闻周刊》甚至抨击它“狂乱得像交尾的野兔一样如痴似狂”②。霍桑却赞道:“麦尔维尔写出多么精彩的一本书。”这样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几乎已过了半个世纪,当人们重新解读《白鲸》时,普遍认为它是麦尔维尔艺术的顶峰,也是19世纪美国小说的一个高峰。如DH劳伦斯所说,是“一部‘无人能及的海上史诗’”。
历来解读者都从民主、种族、宗教、哲学等方面入手,而很少注重于它的生态因素。本文从生态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作品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剥离其生态价值,以求对当下有一定的启示。
一、生态批评的前世今生
毫无疑问,大自然正以惊人的速度遭到破坏。气候变暖、水灾、干旱、酸雨、Aids、SARS、水污染等,这些都对人类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丹尼尔•沃斯特尔指出,这些威胁并非生态体系自己运行的结果,而是我们的文化体系运行的结果。要想结束这一危机,需要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正确规训现有的文化体系。在此境况之下,若仅由历史学家、文学家、人类学家单独行事,则难以为继。③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文学的作用当然不能忽视。目前文学面临的任务之一,便是如何审视生态文学与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复杂联系。
基于此背景,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成为一门“显学”。1972年,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④六年后,威廉•鲁克特在《文学与生态学:文学批评的实验》中正式提及“生态批评”,要求“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⑤。而权威的定义,是美国的彻丽尔•格罗费尔蒂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一言以蔽之,“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⑥
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人类中心主义的源头,几乎可以还原至人类文明的童年。上个世纪40年代便有学者指出: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的文化出了问题。人类一直视自然为剥削对象,“要么把土地上野生的东西看做敌人,要么看做食物……这种土地观是我们从亚伯拉罕时就固有的。”⑦
的确,《圣经•旧约》中,亚伯拉罕对大自然(土地)的理解:“土地会把牛奶和蜜糖送到亚伯拉罕一家人的口中。”
历史似乎永远不会孤单,类似的呼声向来不绝于耳。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莎士比亚更是直白,说人是“宇宙之精英, 万物之灵长”,这已将人的位置推高至无以复加的地步。笛卡儿的“主客二分”二元论,更是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在此思维模式之下,人类通过自我授权的方式,使大自然成为人类的“他者”,成为“属下”。
在《白鲸》当中,“裴廓德号”的作为,可视成人类在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下行动的典型例证。
“裴廓德号”是当时美国社会,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掠影,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典型。亚哈捕杀白鲸的过程,便是人类掠夺自然的诸多行为的一个侧影,是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地巧取豪夺的一个缩影。
捕鲸业曾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为其资本主义早期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光是美国人在西北海岸外每年捕杀的鲸即不下一万三千头。”⑧捕鲸业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使其在当时完全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该行业之热门,以至于许多少女都梦想嫁给一位捕鲸船的船长。”⑨
但在这繁荣的背后,是捕鲸业对大自然无情的掠夺与破坏。麦尔维尔在书中真实地还原了这中间的血腥。“这镶牙骨的裴廓德号变成了一片屠场,每一个水手都变成了一个屠夫。”⑩“鱼枪一支接一支地向这头飞逃的鱼投去……此时,血水从这海怪周身各处如泻下的山泉一般喷出来。”B11
如此描写仅是冰山一角,对白鲸的无情捕杀,扩大至生态批评的语境下,已不仅是这些可怜的白鲸,而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近乎疯狂的掠夺。
对于这几十年来大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几乎不要再花什么笔墨去费劲了。仅仅以我们现在所论及的白鲸为例,“全球白鲸的数量只有十万头,被认为是目前日渐递减的物种”,“虽然现今北极地区仍有100 000头以上的白鲸,但过去它们的数量比现在要多得多。”B12
鲸犹如此,物何以堪。
三、“亚哈”的疯狂与消亡
对于白鲸的美丽和惊叹,综观全书,作者有着无与伦比的描写。“它被地平线上灿烂的阳光一照,在早晨蔚蓝的海面上宛如一块活的乳白色水晶体。”B13这不仅是对白鲸的赞美,更是对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的咏叹,对人类母亲的颂扬,但也是对人类愚蠢行为的讽刺和抨击。
在这伟大的海洋和美丽的白鲸中间,而亚哈船长――代表着人类的贪婪、残忍、自私及变态――则是其间极不协调的音调。“亚哈对这头鲸鱼怀下了一种疯狂的报复之心……到后来,他终于有了一种丧失理智的病态心理。”B14
亚哈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莫比•迪克曾夺走了他的一条腿。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本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忽视:亚哈之所以失掉大腿,是他想捕杀莫比•迪克,而莫比•迪克完全是“正当防卫”。这就出现了荒谬,即没有人对亚哈的复仇的正义性表示出一点点怀疑。这个悖论凸显了人类中心主义。
人是万物的主人的思想,已深深地植入亚哈这一类人的内心,那莫比•迪克显然不可饶恕。于是乎,为了他失去的腿,为了作为伟大的人类的尊严和荣耀,他必须要复仇,即便赔着一船人的性命。
至此,亚哈的本性,人类的中心主义已经是昭然若揭。可问题是,人类真的是地球的中心吗亚哈最后的消亡,已经让答案呼之欲出。
那它带给现实的思考是什么呢
四、《白鲸》的现实启示
早在书的第五十四章,就饱含深意地描写了水手德拉德尼被吞噬的悲惨景象。“它已经吞食了德拉德尼,可它的牙齿上还残留着他的红呢衬衣的碎片。”B15这里,作者已经暗示,人类再这样一意孤行地走下去,那么德拉德尼的结局或许有一天就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但观照人类眼下的行为,依旧将大自然作为对立面,是不能说话的“属下”,没有任何感受的“他者”,对其进行无休止的、掠夺式的、残忍的剥削。而大自然回报给我们的,同样是其无情的报复。
人类与自然的本来关系并非如此。人类是依存于自然的。与自然除了物质上的联系之外,还有着精神上的关联。“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范围的生物发生了联系,与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B16因此,“人与自然的对立,不仅伤害了自然,同时也伤害了人类赖以栖息的家园,伤害了人类那颗原本质朴的心。”B17这或许就是《白鲸》带给我们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启示吧。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有学者认为,“人统治自然绝对根源于人统治人。”B18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我们的文化系统”。而最后以实玛利的生还,无疑代表着一种作者所赞同的文化思想。以实玛利和季奎格的感人友谊,不仅表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更是折射了人与自然之间理想的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达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预测人类未来的文学。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许多生态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B19基于此,麦尔维尔通过《白鲸》,揭露人类的愚蠢行为,向我们发出了先知般的警告。
我们应是大自然的“牧羊人”,而不是主人。
五、结 语
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生于斯,长于斯,以后也要依托于斯。若是人类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恶行,那么结局也已是昭然若揭,同“裴廓德号”一样,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康纳德的墓碑上赫然地写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的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律。”而现在,需要我们做的是,无非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和对生态伦理道德的遵守:尊重自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促进人类社会永久地绿色地健康地发展。
虽说生态研究和生态批评在国内学术界依旧处于不断完善和成长的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最永恒的话题。麦尔维尔的《白鲸》,以其高超卓越的文学品质,深切地关注了人与自然的相处,向人类的不合理的行为提出了警告,以戒后人。
基于此,《白鲸》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文学上的享受,精神上的陶冶,更是生态视野下对于当代社会的警示与劝告,唤起人们重建美好家园的憧憬和愿望。
注释:
①② 王守仁、刘海平、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页,第343页。
③ Cheryll Glotfelty:�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6年版,第26页。
④ Joseph W Meeker:�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Scribner’S,1972年版,第9页。
⑤ 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Low a Review 91 ,Winter 1978,第71-86页。
⑥B19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第10页。
⑦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⑧⑨ 许韶明:《美国捕鲸业的传奇》,《财经日报》,2007年11月26日。
⑩B11B13B14B15 麦尔维尔:《白鲸》,成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第307页,第307页,第202页,第278页。
B12 https://baike省略/view/22995htmfr=ala0_1_1。
B16 史韦兹:《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B17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B18 弗雷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力》,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作者简介] 申红(1962― ) ,女,山西平顺人,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硕士,武汉工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