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农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闵农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第1张

道理: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出自:[唐]李绅《悯农》。

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饿死

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悯农”,即怜悯农民之意。

  流传比较广泛的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还有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悯农》诗。

都写出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同时借此揭露社会不平,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李绅的悯农

唐朝著名诗人李绅出生于乌程县,他是唐朝中书令李敬玄的曾孙,从小勤奋好学。年轻的时候也是一心想考取功名,为朝廷效力。起初应试都以落榜而告终,直到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从此进入仕途之路。

李绅像

他在官场上所任的官职可以说不计其数,但一生当中最辉煌的部分不在官场,而在于诗歌上。他曾经与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诗人交往十分密切,后来著有《悯农》诗两首成为千古名诗。

李绅的《悯农》诗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当时风调雨顺,春天农民辛勤播种,秋天农民粮食丰收的美好景象。但是后面两句却发人深省,既然粮食大丰收,田地没有一块是空闲的,为什么农民还是吃不饱呢?人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统治者对农民剥削十分残酷。

《悯农》诗二,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农民耕种十分艰苦,感慨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这首诗不仅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要懂得珍惜粮食,不要随意浪费粮食,一米一粟都来之不易。但结合《悯农》诗一不难看出,诗人从中暗斥当时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的严重剥削。

《悯农》诗两首是一对姐妹篇,诗中描绘的内容与景致都大同小异,同时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一样的。这两首诗让人看了之后,不仅把农民的辛苦表现得淋淋尽致,更深层次的表达了农民当时有苦说不出的艰辛。《悯农》这两首诗在唐朝诗词当中被评为唐诗十佳中的第八佳,至今在很多的教科书里面也经常出现,影响十分深远。

李绅简介

李绅是唐朝一位著名的诗人,出生于乌程县,父亲李晤曾经是一位地方县令。他一生命运坎坷,从小父亲就去逝了,后来跟随母亲读书学习。年轻的时候跟随母亲,生活十分艰辛。当时他看到农民每天没日没夜的辛苦劳作,却最终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心中无比愤恨。

李绅像

由于内心的同情与感慨他写出了千古名诗《悯农》,当时里面的千古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句流传至今。

李绅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诗人,一生的官路也十分坎坷,起初应试都以失败而告终。后来考取进士,才慢慢的进入官场。后来离开京城去了金陵,住在节度使李掎的府中,由于当时李掎野心勃勃有谋反之心,李绅对他有异议,最终入狱。后来直到李掎被朝廷诛杀,他才得以释放。

李绅最大的成就不在官场,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虽然为谋求功名考取了进士,但是一生当中官职波澜起伏。曾经在长安任职过校书郎,后来升职为右拾遗与翰林学士等官职。后来又由于李党失利,李绅被贬放逐至端州任司马一职。中年之后在朝中担任过诸多官职,为朝廷做了不少的贡献。

李绅不仅是唐朝的一位好官员,曾与一些著名的诗人一起留下了很多千古名诗。当看到农民耕种的艰辛时,写出了《悯农》诗两首。这两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里面把整个农民的生活状态描述得历历在目。这两首诗不仅写出了李绅对百姓生活艰苦的同情与感慨,对当时社会状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刻画。不仅描述了自己的心声,也说出了劳苦大众心中想说的话。

《悯农》(其二)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译文: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表达了作者对于农夫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于农夫的同情。

《悯农》其一的前两句,写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收获“万颗子”,将农民的丰收表现出来,同时也是赞美农民的辛勤。后两句写天下到处都是农田,却还是有农夫被饿死,这个反转给人感觉非常凝重,直击社会现实,引人深思。

《悯农》其二描绘的是烈日下农夫劳作的景象,表达出作者对于农夫的辛勤的赞美之情,最后反问谁知道我们盘子中的米饭都是农夫的辛苦所得,非常有警示意义,也表达出作者对于农夫的同情。

扩展资料

《悯农》赏析:

诗人在阐明《悯农》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72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