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人类灵感的骄子,是语言美感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古典诗词尤其如此。所以,对于诗歌的教学最不能忽视的就是阅读。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读,读是语文教学之魂。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诗歌阅读的重要性。但是,读诗者不能盲目的去读,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读诗者必须披文以入情,依情以会意。这要求学生阅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萌生一种特殊语感,进入作者的美学境界。因此,我认为诗歌教学根本在于“读”字,诗歌不仅需要读,而且必须通过读、吟、诵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体味作者的苦乐哀愁,感悟诗歌的韵味情致。因而,没有感情的阅读肯定是不成功的。简而言之,诗歌的情感阅读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听读,感受诗歌内容
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音乐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手段之一,而画面则给人以直观的视觉震撼,再加上抒情的朗读,三者完美结合,学生定然会陶醉其中。例如, 教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一课,可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诵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能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既让学生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吟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风声、水流、鸟鸣、花开,都是有规律的运动着,生命本身是有节奏的,人说话有抑扬顿挫之分,鸟叫也有轻重高低之别,歌不讲节拍就不能唱,诗无节奏就不上口,所以诗歌须吟读才能感受其音律之美。我常把吟读比作摇头晃脑的读,让学生像古人那样读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四言两顿的真情;读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五言三顿的空旷;读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六言三顿的愁思;读出“玉树/凋殇/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七言三顿的萧索。这样学生才能感受诗歌的平仄之谐、韵律之美,由此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阅读有时不止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要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看来,文章要反复阅读,反复“吟味”,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诗歌更是如此,非品不能明白其中的情感,例如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杜甫的《登高》中的“悲”字,细细品读,反复体味,我们可看出作者“悲”之由,即时之秋、旅之久、年之暮、病之多、身之独,由此我们也感受到作者穷困潦倒、孤苦无依的境遇及思乡忧国的情感。
四、演读,读出诗歌的意境美
演读,即为模拟阅读,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阅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像”,当自己的“内心视像”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要想体味作者的情感,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像”不可,并在阅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读《登幽州台歌》须在脑海中确立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的但又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的封建士大夫形象;读《武陵春》须在脑海中确立一个懒得梳洗,泪流满面,有着小舟都载不动的愁苦的妇人的形象;读《登高》我们须确立一个客居在外,体弱多病的思乡的老人形象;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糜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像”,演读与再现形象就相得益彰了;读《山居秋暝》我们的脑海里将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总之,演读可让学生将情、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让自己和作者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才可更加强烈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北师大李道英教授认为:阅读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其实,阅读诗歌的同时亦在品味我们的诗意人生:多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也便多了一份乐观与从容,多读《过零丁洋》我们也便多了一份豪情与壮志,多读《醉花阴》我们也便多了一份哀婉与惨恻,多读《饮酒》我们也便多了一份从容雅趣、俊逸洒脱。
由此可见,诗歌阅读,是人类情感世界日臻完善的不可替代的精神补品,只有用心悟读,才能受益终生。
一共两篇
江南——《虞美人》
今日古都,几多哀愁风雨……
青石古道,莫愁含羞,细腰垂柳,再看那粉面桃花,又引得多少遐思?
和风细雨,轻拂玄衣,沾了一丝湿答答的花粉香,却扰了思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拨动指中那缕七弦,一曲离人调,飘然响起
看,满眼旖逦的春光,满目似锦的繁花,略施薄粉的红颜,莺歌燕舞的江南,一切都娇娇滴滴,似羞含俏。却为何,偏遮不了,掩不住曾有的凄凉悲壮?
故人去了,故国远了,还剩什么?往事知多少,知多少?纵然看遍这多少的兴衰,尝遍这多少的辛酸。泪,也只能流至心里,化成那一江的春水。愁之多,恨之悠,偏似那滔滔不绝的江水啊,流不停,泣不停。
怨谁?
怨君的沉湎歌舞,怨君的喜好辞赋,怨君的不勤国事,还是怨开在殿中的那朵金莲花?怨那花开的几许娇艳?招了太多蜂蝶?
远处传来了幽幽的琴瑟声,刺透夜空的灯火通明。却为何让人心痛?是当日金陵城中摇曳于莲花之上的人儿,在为那早已酣醉的得胜者轻歌曼舞么?如今又是谁的朱颜泪,滴落花瓣,成了那粒露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语清丽,意境深远。妙哉妙哉!好词啊!只是太哀了……”仍是锦衣华服,云髻高耸,仍是钗环叮当,璎珞玲珑。还是那倾城的小周。却不见了初入宫门的羞涩,多了历尽沧桑的凄然。
只是太哀了……仅仅是哀么
天上这轮月,是否还和当年的故土上悬着的一样?月是相同,故国呢?还是那片雕栏玉砌的辉煌吗?只怕是早已断垣残埂。往事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在这月明之夜。
以泪洗面,却洗不去心中的愁。只道一个愁字,当真使人白发垂三千么?
问君能有几多愁?愁的不是将改的朱颜,愁的不是渐冷的晚风。这孤耸的小楼,岂能锁得住这满腹喷泄的愁?是恨?是怨?是妒?是悔?南唐也好,江南也罢,已不再属于自己了。那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的一场梦,溶入月色中,成了无奈的思,无限的愁……透着绝望。绝望的是所有的思乡之愁,思国之忧被这可恼可恨的春水阻隔。到不了所思念的江南故国。
凄凉的夜,又起东风了。看夜空里晚归的鹭鸟,大概也只有它不畏东风。
“若我们也是鹭鸟多好?只须一对翅,更无须涉过那暗流涌动的江。飞回南唐。”千般的愁遇到小周的嫣然一笑,也没了。
可是,还有南唐么?那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大概也只能留入梦中游历一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既然一切连回首都难,不如饮了这杯鸠毒,什么爱恨情愁,天下家国?倒不如甩袖而去,随了这洛阳的牡丹花魂,一起风流。做什么亡国之君,违命之侯?倒不如唱罢这绝命之词,泣血而尽……
再看一眼这江春水,都随它去罢……只当那所过眼的,是俗尘的一梦。
相忘于江湖之虞美人
虞美人/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多少恨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写完这阕词,李煜就有不祥的感觉。樱桃本来就是朝廷祭祀祖先的常用祭品,樱桃落尽,南唐的国运也真的就到了头。一言成谶。
宋兵果已南进,精于权谋的赵匡胤连用诡计,让李煜频频失误,李煜接二连三地错杀了猛将林仁肇,忠臣潘佑、李平,自毁长城。
而且樊若水这个人在关键时刻竟然投降了赵宋,樊若水颇有才学,就是因为在南唐一直不被重用,竟然开始怀恨朝廷,一气之下叛唐投宋,向苦无渡江良策的赵宋谋划出了渡过长江天险的方法。长江之险已不可据。
李煜彻底陷入了慌乱。他没有采取任何有力的措施应急。而是更加消极,沉醉在温柔醉乡,诗书牢骚,空自惆怅。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第二年正月,李煜和满朝文武大臣一行人等被解押到汴梁(今河南开封),李煜一身白衣纱帽戴罪明德楼下。得意洋洋地赵匡胤来到李煜的面前,阴阳怪气地称赞了一句:“好一个翰林学士。”
李煜好像被针刺了一下,打了个寒颤。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已经过完了。
宋廷有意侮辱他,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李煜低着头,泪流如雨。这只是苦难的开始。国家已经被倾覆了,自己至多不过是胜利者的一个玩物。
《破阵子》这阕词的上片回忆的是被俘前的生活。前两句大处着笔,总写江山之盛,四十年祖辈三代苦心经营的三千里锦绣的山河,都是因为自己不善于使用人世强权,不懂得武备攻伐而最终给白白葬送了。
他始终参悟不透,家国天下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有个你死我活的结果呢?“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为人的幼稚,处事的软弱,这些性格难道就能葬送一个国家吗?然而事实正是如此。他为自己的无能感到内疚,他为错杀了潘佑、李平感到后悔,他为故国的沦于己手感到不安,他也为城破之时没有殉国而感到惭愧。与其苟活求辱倒不如一刀两断地干净地死了的好,那样至少可以用鲜血洗刷掉自己的昏聩、懦弱和无能。
他不是个勇士,不是个豪杰,更不是个英雄,他只是一个饱读诗书的风流雅士。他的骨头里充满的是柔软的哀伤和明澈的自我怜悯。而不是混浊凛冽的烈士尊严。
所以当俘虏的那一天,他感受到的是轰然坍塌的悲剧性人生的无奈和无助。他哭了。所有自以为有骨气的人都认为李煜苟活下来,是懦弱和卑怯的。
我却从中感到了更深一层的悲哀。当赵匡胤得意洋洋地嘲笑李煜的时候,他只是简单地把李煜当成了自己的俘虏,当成了被老虎按在爪下的狐兔,当成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赵匡胤看不透李煜眼神中的悲哀,其实也包括了他赵皇帝突然暴毙的无奈和徒劳。
李煜被封为“违命侯”的同一年,太祖赵匡胤突然不明不白地死掉了,太宗赵光义即位,李煜被改封陇西郡公。这个赵光义比赵匡胤更加不堪。他只是一个雄强野蛮的公狼,擅长于杀戮和强暴同类。他一生所作所为只是让人恐惧和不安。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李煜被赵氏兄弟玩弄于股掌之上。这当然是无话可说的。败寇只能是一个玩物。人类在某种意义上一直在有步骤有谋划地进行着集体对抗和集体屠杀。玩弄高贵的东西,向来是野心勃勃的人们恶毒的本性。人们对弱者的同情仅限于可施舍的范围,精神上的高贵纯洁只能激发野兽亵渎高贵的本能,对于赵光义来说,污辱李煜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玩弄他那个名满天下的妻子。于是,赵光义明目张胆,为所欲为地蹂躏着囚笼里的小周后嘉敏。
李煜满目含血地看着自己被强权施暴的一幕又一幕。他们在哄笑,在得意。
他躲在自己的梦里面,瑟瑟发抖。
笙箫的旋律,醉酒的晕眩,都无法抵挡来自残酷现实的寒冷。死,或许更容易些。
以上两阕《望江南》无非是伤口痛裂后的自慰。做一个美梦吧,做一个奢侈的美梦。她痛苦的想,泪水和怨恨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情。
周嘉敏看着消瘦的丈夫,想安慰他。可是张开嘴,才发现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你还在想念着江南吗?
江南的春天,江南的秋天,江南的梦。
李煜站在违命侯府的庭院里,仰着头望着遥远的天空。悲伤在四季更替里回旋,第一阕《望江南》里意境朦胧,如果说是梦,那这里描写的景色和李煜帝王生活不符合啊?或许是他继位以前逍遥的生活也有可能。那么此时身为阶下囚的李煜怀念的应该是早年的生活。这里流露出来的心迹,是一种沉痛的愁思,精神迷离恍惚。前阕忘情,后阕忘形。李煜心中的千里江山并不是雄心中的功业,而是一个孤独自由的归宿。
芦花深处泊孤舟。这一句浩渺深悠,有出尘的遗世独立之感。可是结尾一句,笛在明月楼,却让人有一丝错愕。高楼之上,笛声隐约。好像还有一丝牵连,温暖期待?知音期待?
不知道,看起来安静美妙的意境里,他内心苦苦挣扎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渴望呢?
《浣溪沙》中他说一句“天教心愿与身违”,也许是说自己命中错生帝王家。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在汴京为虏的三年时光中,他不停地回顾自己的一生的命运,难得有几件事情真的是他心甘情愿地做的。李煜这个人迥然不同与别人的地方,就在于他自始至终都保留一颗完整的童心,不沾染尘世虚伪。这对于一位战乱年代的帝王来说,简直是一种灾难。
如今荣辱经遍。他获得是一个荒诞意味的空虚。
人生愁恨何能免?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他一次又一次开始寻味“人生”。我一直以为,成功者的人生是一个短暂的现象,而失败者的人生却是一个永恒的隐喻。李煜开始问自己“人生愁恨何能免?”他也许无法作出回答。
李煜一生笃信佛教。佛说人生四谛:苦、集、灭、道,都是无常,都是空,然而这些奥妙的道理,到底还是不能安慰他。他孜孜以求的还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相伴相随,故国不过是他心中的一份自由而已。如果还有来生,他还继续作帝王。他只要还是李煜,他依然会重蹈覆辙。
高楼之上,眺望远方的白衣男子,需要的依然还是如梦如幻的自在境地。
尘世之中,他这种人身上看不到任何乖戾之气。违命侯府里天天演奏着这凄切的歌声……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此词一说是后蜀昶作。但艺术风格更接近李后主,所以大多数选本还是录作李后主词。首先对词牌《相见欢》和《乌夜啼》的关系作一点说明。据考其实《相见欢》就是《乌夜啼》,《相见欢》为正名,南唐后主作此词时已在归宋之后。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被囚禁在这院子里一年了。赵光义继位了,他把小周后一次又一次传召到皇宫里……李煜在椎心刺骨的痛苦中等待妻子回家!
一天,两天,三天……来了。嘉敏就是哭,她委屈,绝望,愤怒。可是没有后悔。
李煜呆呆地看着嘉敏越来越憔悴的脸。李煜自己没有嚎叫,没有叹息,甚至没有表情。宋王铚《默记》引龙衮《江南录录》“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驾后主,声闻于外,多婉转避之。”明人沈德符《野获编》又谓:“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有元人冯海粟学士题曰:‘江南剩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有人说这些都不足信,就算是传闻吧。
我们永远也看不到真相。污辱和被污辱,损害和被损害。不过说明同一个问题。
接下来应该是更加卑贱地活着——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他睡不着,无法做梦。就算是睡着了,还是会被噩梦惊醒。这样活着和梦到底有什么区别。李煜和嘉敏面对面坐着,听着外边的雨声萧索。灯火摇曳,看不清对方脸上的泪痕。
“重光,不要再多想了。喝点酒,睡觉吧?”嘉敏反过来举杯劝他。
他抬头故作无事地笑笑。站起来,踱步,然后又坐下来。
喝酒,喝醉,什么都不要想了。如果这是个梦,到底什么时候能醒来呢?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写完这阕词。李煜也即将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自取其辱三年多的阶下囚生活让李煜真正理解到了获得尊严的艰难。
这是李煜最负盛名的名作之一,读来令人心颤。他用生命中最后的一次温度完成了一次狂欢,“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那种饮鸩止渴的姿态让人心碎。唐圭璋先生曾在《李后主评传》中说此首“一片血肉模糊之词,惨淡已极。深更半夜的啼鹃,巫峡两岸的猿啸,怕没有这样哀罢”。血肉模糊倒是未必,那只是一种完全之中的坠落,应该是黑色的,绝望的,冰冷的,尖锐的自我湮没的最后告白。
唐圭璋老先生还说:“后来词人,或刻意音律,或卖弄典故,或堆垛色彩,像后主这样纯任性灵的作品,真是万中无一。”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这个被迫背负着许多历史命运的天才文人以及他那千古传唱的《虞美人》,在一片光怪陆离中,用血和泪唱出了宋词的第一声。多年以后,赵光义的后人宋徽宗赵佶也以一曲《燕山亭》了结了一个王朝,这似乎更是一个艺术对政治最具讽刺意义的隐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般认为,这是李煜的绝命词。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某一天,宋太宗问李煜的旧臣徐铉,“你见过李煜没有?”
徐铉很紧张地回答:“臣下怎么敢私自去见他?”
太宗说:“你这就去看看他,就说是朕叫你去见他的。”于是徐铉来到李煜的住处,在门前下马,见一老卒守在门口。徐铉对老卒说:“我要见李煜。”
老卒说:“圣上有旨,李煜不能与外人接触。你怎么能见他?”
徐铉说:“我今天是奉圣上旨意来见他的。”于是老卒进去通报,徐铉跟着进去,徐铉在庭院内等候。过了一会儿,李煜戴着纱帽,穿着道服出来。李煜一见徐铉就抱着徐铉大哭起来。
坐下后,两人沉默不语。李煜忽然长叹一声,说道:“真后悔当日杀了忠臣潘佑、李平。”
徐铉离开后,太宗就宣召徐铉,询问李煜说了什么话。徐铉不敢隐瞒,只好照实回复了李煜的话。宋太宗终于要动手了。
978年七夕,李煜四十二岁生日,赵光义让人给李煜送来了御酒,酒里下了专门为李煜研制的毒药——牵机药。李煜喝下,很快他发出了一声凄厉的喊叫。随即,他的身体,像崩断的弦一样,纵身向上弹起。接着他的身体反复曲直,痉挛。李煜因为痛苦而完全变形了。
当晚,李煜死了,死后他被葬于洛阳邙山,也就是北邙山,这是古代中国最神秘,最著名的墓葬宝地。李煜死后不久,小周后就自杀了。
唐圭璋在《李后主评传》说:“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胡兰成
悲痛叫我理解,爱叫我宽恕。——王尔德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①。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②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将息:休养。
②者次第:这许多情况。
简析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赏析二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以下是引用片段: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难能可贵之作了。
每一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在生活当中,我们总是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的糟糕。人之所以会有七情六欲,会有着各种各样的情感祈福,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会导致我们有着不同的反应。想要让自己能够从不好的情绪当中解脱出来,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移注意力。当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学会去转移注意力,在这个时候可以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平时不敢做的事。永远都不要一个人独自的待着,因为一个人待着就会越想越多,反而会越来越烦闷,心情就会越来越不好,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每一个人都需要去释放自己的压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的就能够释放自己的压力。
二、和朋友倾诉。当自己有了各种苦闷的事情的时候,可以跟自己的朋友进行倾诉,在倾诉的过程当中也就能够宣泄这些压力,让朋友能够了解到自己这些不好的情绪,并且安慰自己,每一个人都想要得到他人的支持,朋友的安慰往往会能够给予自己的力量,让自己重新的振作起来。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好朋友,他能够知道自己所有的事情,了解自己的痛苦和苦闷。
三、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很多时候之所以会非常的痛苦,一直从情绪当中没有办法解脱出来,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旅行的过程当中去不断的接触大自然,去不断的看到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去感受更多的人文关怀,去认识更多的人,慢慢的自己也就能够变得开心和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