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悲剧的崇高美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学者的研究兴趣,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来探讨悲剧的崇高美如何体现,从而使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在悲剧作品中,悲剧的矛盾冲突越激烈,人物性格就越鲜明,人们就越能感受到作品的崇高美;悲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反差,使痛苦主体的崇高美彰显无遗;人们对痛苦的体验往往最深刻,悲剧的痛苦情感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感受到悲剧主体的崇高美。
关键词:悲剧 崇高美 激烈矛盾 对比反差 情感共鸣
引言
“悲剧”来源于西方。“悲剧“tragedy”一词,就是从希腊语“山羊之歌tragoidia”一词演化而来的。”[1]从诞生开始,它就在西方文学中占据着主流地位,而且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此后,世界上许多著名学者黑格尔和尼采等都对悲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世界最早的著名悲剧家是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他的代表作品是《普罗米修斯》。悲剧主要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可调和的激烈矛盾,以悲惨的结局揭示人间的罪恶,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道德得到升华。悲剧容易激起读者及观众对罪恶的悲愤和对美的崇敬,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2]“崇高”(sublime)是一个美学概念。它和人格尊严及自由密切联系在一起。人们都是在真善美的意义上讲崇高。它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灾难和人间的罪恶做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伟大的,令人愉悦的精神力量。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而“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是在英国美学家伯克写出了《关于崇高美和秀丽美概念起源的哲学探讨》一文之后,即“任何能引起痛苦的危险感的事物,或者说,任何可怕的事物,即是以在人心中引起像恐惧这样的强烈感情的事物,就是崇高。”[3]他从读者的主体美感经历出发,论述什么东西能在读者心中唤起崇高美。古希腊作家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他在论述崇高时,对象是诗人(作家)。他主要从语言方面,讨论在文学创作中如何使作品获得崇高美。他断言崇高源于语言的堂皇华贵。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他的崇高论受到了伯克的很大影响。他认为崇高与人是不可分离的,与人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他断言崇高源于心灵的伦理精神。德国的美学家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探讨崇高的本质。他认为崇高是悲剧题材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快感。
基于以上著名学者关于崇高与悲剧的认识和论述,本文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来探讨悲剧的崇高美,从悲剧的激烈矛盾冲突、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反差和悲剧痛苦的情感共鸣的角度,论述崇高美的体现形式,从而使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激烈的矛盾冲突
“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4](P189)另外,激烈的矛盾冲突蕴含着种种对比,而对比是文学和美学表现的一种有力的手法。对比能让人把事物看得更清楚。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主体的崇高本质在客体的卑鄙行径的对比下,更显崇高之光芒。所以,崇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在悲剧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这种矛盾越尖锐,就越能显现出崇高的审美价值。
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只要是悲剧,矛盾冲突都非常激烈。矛盾冲突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悲剧冲突对悲剧人物来说是与之俱来的构成要素,只有人物而无悲剧,冲突不可能成为悲剧。”[5]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悲剧高潮,也就没有悲剧艺术。作品的矛盾冲突越激烈,就越能显示出作品的崇高美,越能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崇高正是在与各种严重的敌人,与困难、凶恶、灾祸、苦难、挫折的斗争中,才光芒四射的。”[6]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崇高与悲剧美。这部作品演绎了崇高想象和动人心弦的悲愤激情,尝试了对经典的崇高和悲剧观念的解构。严刑拷打,在刑架上分尸等情节,矛盾是何等的激烈!李尔把王权和财产分给了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得到的回报却是万般凌辱。他所期待的“天伦的义务、儿女的责任,孝敬的礼貌和受恩的感激”统统化为乌有。这种父女之间的激烈矛盾是多么令人心寒啊!又如何能让人忘记呢!正是这样激烈的矛盾冲突,给读者展现出一种崇高美的氛围。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的一部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深深相爱,两人为了爱情忠贞不渝,不畏强权,最后为爱情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梁山伯的情敌马文才,他有权有势,品行低劣。为了得到祝英台,他用了许多卑鄙的手段陷害梁山伯,不断地要把他至于死地。梁山伯为此受尽了折磨,双方矛盾很激烈。梁山伯的善良和情敌的卑鄙无比、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真挚情感和情敌马文才的凶残、冷酷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对强权的无畏勇气,对待爱情的崇高品格,体现出了崇高的艺术美。此剧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的爱情故事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千古绝唱。读者或观众无不从这部悲剧的激烈矛盾中,感受到他们爱情的崇高美。因此,悲剧的毁灭是趋于崇高的死,或者说是死的崇高。
二、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反差
“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4](P190)“优秀的悲剧作品总是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悲剧冲突中以代表前者的遭摧残和失败的悲惨结局,暴露出后者的不合理,从而预示出真理、正义和人的历史要求必将胜利的前景,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体验。”[7]在悲剧中,主人公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并且作品中对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比会达到极致。一方面,通过两者的强烈对比,假丑恶会更加令人厌恶,真善美会更加令人推崇,从而彰显了崇高美的光芒。另一方面,读者或者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假丑恶,感悟到真善美,从而受到道德的教化和灵魂的净化,得到美的愉悦,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是美好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8]崇高之所以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审美形态,是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包含了人性之美。与优美相比,崇高与真善美的联系更加紧密。崇高主体在假丑恶面前坚强不屈,使人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获得一种美的愉悦。这就是崇高美,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1、美化现实生活:许多**中的爱情故事情节都是美好的,情感纯粹和浪漫,能够让观众在短暂的时间内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如意。观众会期望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体验到这种浪漫的情感和体验,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的伴侣或恋爱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2、影响恋爱观念:**中的爱情往往是浪漫和理想化的,很少考虑实际的现实问题。这可能导致观众对恋爱关系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且对实际问题缺乏理解和应对能力,比如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3、强化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许多**中的爱情情节都强化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例如男性应该主动追求女性,女性应该柔弱、依赖和被保护。这可能导致观众在现实中重复这些刻板印象,从而影响恋爱关系的平等和健康。
4、影响情感行为:**中的爱情情节可能会影响观众的情感行为,例如观众可能会学习**中的言行举止,并将其应用于现实恋爱关系中。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情感交流不畅和对恋爱关系的理解不全面。综上所述,**中的爱情情节对现实恋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观众应该认识到这些情节往往是虚构的,并且**并不完全反映现实。在处理自己的恋爱关系时,观众应该基于现实情况,处理好彼此之间的问题,而不是盲目追求**中的爱情浪漫
提起“海岩”这个名字,人们立刻就会想起这几年由他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一系列电视连续剧,从《便衣警察》到《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从《永不瞑目》到《玉观音》,几乎部部家喻户晓、万人空巷,也捧红了徐静蕾、陆毅、袁立、孙俪等一众耳熟能详的大明星。在公众眼中,海岩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首席畅销书作家”,然而海岩还有一重鲜为人知的身份——管理着多家酒店的职业经理人。海岩的白天和黑夜是完全分割开来的,白天,他是锦江集团副总裁、昆仑饭店董事长;晚上,他是含情脉脉的畅销书作家、言情剧编剧。他游走于商界与文坛,怡然自得而乐此不彼。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论海岩小说的爱情悲剧的论文。
摘要: 最近几年,海岩的小说可谓是红遍了全国各地,被众多导演选为了电视剧题材,深受观众的喜爱。海岩的小说作品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读者与观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便衣警察》到《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从《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到《玉观音》、《河流如血》均好评如潮。笔者仔细阅读完这些作品后发现,海岩这位实力派写手之所以总能抓中读者的心,主要是他所刻画的爱情悲剧十分令人动容。海岩作品时常以悲剧结尾,小说主角也基本是悲情人物,他以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饱满的悲剧角色,表现出了主人公不甘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本文试图研究分析海岩爱情悲剧中女性及男性悲剧的体现,并探讨爱情作品不同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最终捋顺海岩小说爱情悲剧美学的脉络,归纳海岩爱情悲剧对美的升华体现。
关键词: 海岩小说 爱情悲剧 升华体现
前言: 在人们面前毁灭有价值的东西便称之为悲剧。在海岩的精神世界中,年轻人在遭遇现实打击与人生逆境时,总显得迷茫而不知所措,在这种心态下开出的爱情花朵,自然无法躲避悲剧的阴霾,于是悲剧代替了最初的美好,主角的情感也终于败给了残酷的现实。海岩这位实力派写手旨在通过价值观念之间的互相摩擦而刻画出凄美的爱情悲剧。
一、海岩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一)女主人公的悲剧
1、走向毁灭的带刺玫瑰
有美,也就有丑。海岩小说往往设定了与善良对立的丑恶人物,对比世间的两面性,例如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卑劣等。博克曾说,“若我们将丑、美看做是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和崇高观念相适应。”海岩的创作重点是突显崇高精神,利用丑的形象将美反衬出来,而带刺玫瑰正是海岩批判的对象,也扮演着不可缺少的悲剧角色。例如,《永不瞑目》中的欧阳兰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的祝萍,《玉观音》中的钟宁,《深牢大狱》中的单鹃,她们好似毒,花开正艳却也害人不浅。她们的独占欲极其强烈,面对自己最喜欢但却不喜欢自己的男人,毅然选择强迫、威胁、圈套,更甚者还与之同归于尽。她们敢爱敢恨,但是所采取的行动却是丑的、恶的。如此一来,小说中这些“丑”的设置能够震撼人心,充分突显出主角的正义之风,广大读者与观众也会产生美的享受。
2、迷茫痛苦的冒险女郎
海岩代表作《玉观音》的女主人公安心,特别要强,喜欢冒险和挑战,富有激情。因此,她不愿意早早结婚,而是选择留在边境当一名缉毒警察。在当地的泼水节中,安心穿着便衣,偶遇了帅气活泼的毛杰。安心和他在一起时感觉特别快乐,因此她不顾自己与铁军之间的婚约,同毛杰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不久,因为责任感,安心离开了毛杰,试图同铁军过日子。但事非人愿,安心在一项缉毒任务中又遇到了毛杰,而这时两人之间却是完全对立的,因为毛杰是一名毒贩,悲剧就此展开。在情与法的较量中,安心虽然忠诚于职业,完成了缉毒任务,但过程极为痛苦。当她与毛杰对暗号时,表情接近崩溃,这充分体现了她内心的纠结。尽管存在着强烈的爱,但她更要承受理智同情感之间的争斗,最为强烈的苦楚是毛杰知道安心的真实身份之后,那份撕心裂肺难以言说,带着手铐的他,冲着安心大叫“不要,不要啊!”与其说是为自己的父母,不如说是痛呼爱情信仰的破灭。
3、永远长不大的灰姑娘
同其他作家一样,海岩也写过很多“灰姑娘”,但他描写的故事中,作为拯救者的王子出身富贵,作为受难者的灰姑娘身份卑微,通常都是悲情的女主人公。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的女主角罗晶晶,她本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大**,但父亲的猝死,使她一夜之间一无所有,成了一个流浪的女人;韩丁是一名律师,家境优越,却为了挽回感情不辞劳苦。《永不瞑目》中的欧庆春作为一名出生平凡的普通女警,利用肖童打入敌人内部,顺利成了卧底;肖童是一个条件优越的大学生,深爱着欧庆春,甘愿被她利用。《平淡生活》中的丁优,遭姐夫陷害差点丢掉性命,凌信诚凭借自身经济条件给予她帮助,而警察周月也尽最大努力帮她翻案。《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的女主角吕月月自幼家庭贫困,而家庭富足的潘小伟奋不顾身地追求她,她说这是一个现实的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的童话。
(二)男主人公的悲剧
1、英雄人物遭到压抑
《便衣警察》中描写了男主人公周志明被冤入狱的生活片段,这是典型的英雄悲剧。饱经曲折之后他终于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爱情和生活又给他带来连番的麻烦,他过于理想主义,周围的人却都变得越来越自私,对他的追求百般嘲讽,就连昔日与他情投意合的施肖萌也不能理解他。情况越来越复杂,周志明和施家的关系变得尤为紧张。之后,几件间谍案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针对周志明的负面议论并没有停止,又因感情纠纷遭到陆振羽的陷害,令他在案件即将真相大白之际被人怀疑。周志明同施肖萌的爱情,也因为误会和肖母的反对无果而终。
2、底层人物饱受摧残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这部作品涉及到一个敏感话题——社会贫富差距以及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差异。龙小羽家庭贫困,母亲弃家而逃,父亲又去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他只好辍学,因此,在他碰到富家女罗晶晶之后,被她的单纯善良深深吸引,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他之前的恋人祝四萍同他一样忙于生计,同罗晶晶比起来就不那么纯洁高尚了,同理,与韩丁相比,龙小羽也不够高尚,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之间本就有一种吸引力,况且这种爱情还可以改变他未来的命运,更具诱惑力,让人难以抗拒,因此,这份爱情勾画出一幅不可磨灭的生死图,最终酿成了一个悲剧。低层社会的幻想导致了一桩人命案,现实是多么残酷啊,让读者不禁心生寒意。其中的悲欢离合难以用语言来描绘,罗晶晶的无知让人无话可说,韩丁的死让人感到沉闷,而龙小羽的所作所为让人彻底心寒,祝四萍的结局透着深深的悲哀和遗憾。
莎士比亚说过悲剧是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悲剧的东西才是永恒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是其悲剧作品中最著名的四部,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在艺术表现形式及戏剧鉴赏方面,莎士比亚悲剧是莎剧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悲剧的目的在于净化,在于宗教与道德意义上的陶冶,在于情绪与情感的爱与惋惜。
然而,深刻的作品带给读者的远不仅限于此,更多的情绪和阅读体验却是无法言说的。世间生命精彩曲折,莎士比亚悲剧作品文字背后的深刻意义吸引了一代代人去探索他的无限魅力。
扩展资料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假如可以把莎氏悲剧中的各个主人公围成一圆圈的话,那么泰门是圆心,其他四个人物的位置可以按照他们各自凿开混沌的方向上找出来。从泰门混沌未开的祥和上,可以找到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从泰门混沌被凿开后的乖戾上,则可以找到奥赛罗和麦克白斯。
西方人喜欢说,人是两种极端的组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对于人类的这种品性,莎士比亚以《雅典的泰门》从总体上解释了一遍,然后再以《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斯》又分别解释了一遍。莎士比亚的悲剧,算是把人类的天性给写透了。
在四个悲剧主人公当中,哈姆雷特显然是最聪明的一个孩子。当他听到父王的冤魂透露的凶案之后,马上就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了。
生存,还是毁灭,必须作出选择。曾经有人说,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找不出莎氏本人的影子。其实,看完《哈姆雷特》就可以知道,莎士比亚不声不响地隐藏在哈姆雷特的身影里。凡事心知肚明,处世不动声色。这可能就是莎士比亚本人的性格特征。
-莎士比亚
《狼少年》是一部赏心悦目的**,不论是演员选择、镜头的捕捉还是剧情的设计,都具有典型的韩式浪漫的特点。
这部**在演员选择方面非常成功,男女主分别是宋仲基和朴宝英,非常养眼的一对组合。宋仲基的眉眼纯粹干净,适合影片中对人类世界懵懂无知的“狼少年”。朴宝英看起来就是非常温柔可爱的邻家妹妹,笑起来特别的温暖治愈。
一个懵懂无知但却重感情的异类少年,和一个温暖治愈的邻家女孩,这样的角色设定十分符合大家的对韩式浪漫的期待。
影片中,前期恩珠与狼少年在一起的镜头特别的恬静美好,恩珠给这位惊恐的少年很多安抚和鼓励,并且她带他慢慢学习像人类一样生活。帮他理头发,教他吃饭用勺子,弹琴给他听,这些画面特别温馨美好,镜头也都是暖**,很浪漫很温暖。
恩珠是狼少年的治愈者,是她让狼少年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感受到世间的温暖,所以他对恩珠格外依赖,对她的喜欢也在心里逐渐蔓延。
恩珠对狼少年说:“下次下雪我们再一起堆雪人!”这是两个人的约定。恩珠和狼少年分开后,狼少年一直记得这个承诺,为此一生都在等待。
影片的前半部分特别浪漫,男女主的互动也特别的甜。故事的后半部分就只剩下虐了,女主对男主说她要离开时,看着狼少年那个委屈巴巴的眼神,真的虐哭我了。
其实这部**在剧情逻辑上也有bug,但是并不影响故事带给我的感动,演员还有镜头,都很好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