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根据材料说说这首歌为什么

我的祖国根据材料说说这首歌为什么,第1张

由中国的词:乔羽  

曲:刘炽创作的合唱曲 《我的祖国》为我们留下了"有形"的音响,而由此升华的"无形"的力量却永远激励着我们的民族勇往直前

理解这首歌,理解上一代人对它的情感,要把它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的祖国》是**《上甘岭》的插曲,**里表现英雄用的是浓墨重彩的战争场面,这也是那个年代常见的题材,主旋律。乔羽在受命创作主题曲时不愿照搬《义勇军进行曲》和《英雄赞歌》这样比较激进到底的风格,苦苦思索后,在一次经过长江时灵感突来,想到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词,随即配曲,以悠扬婉转的旋律和对家乡的热爱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爱国情怀,使**里的英雄焕发出一种柔和的人性美,这也是那个年代的“另类”创举。**公映后,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在欢迎老山前线战士归来时,在海外老华侨听郭兰英的演唱会时,这首歌都曾被人们含泪唱起。因为不管我们来自天南地北,家在何方,正如乔羽所说,“无论你出生在何时何地,家门口几乎都会有一条河,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河流,在幼小者的心目中也是一条大河,无论将来你到了哪里,想起它来一切都如在眼前。”       

教唱《我的祖国》

教学目的

透过欣赏和分析《我的祖国》的旋律和歌词内容,让学生

感受时人(出国作战的战士)对家乡美好河山的思念和爱护;

认识祖国是美丽的,英雄的,强大的,藉此提升国家凝聚力,加强人民对国家的感情和认同感;

欣赏在艰巨卓绝的情况下作战的战士那种保家卫国的英勇和承担精神

价值观

爱国情怀,对国家的承担

创作背景

作於1955年,**《上甘岭》的插曲《上甘岭》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战争**,反映战士的英雄事迹

1950-53年夏秋,韩战(又称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位於中国东北,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战火延至我国东北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上甘岭战役就是韩战的最高潮上甘岭是朝鲜地名,地理位置险要

**讲述1952年秋,朝鲜战争谈判休会期间,敌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坚守阵地的中国军人与敌人浴血奋战,战斗相当激烈,阵地军人退入生存艰难的坑道坚守了二十多天,为后方赢得时间,使整个战场形势扭转,人民得到和平**主要反映的就是这一段坑道战的故事,战役展示中国(志愿军)英勇的战斗意识,誓死顽强的精神

**插曲《我的祖国》是一首抒情歌曲,旋律优美动人,它不写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写祖国的美好河山和出国作战的战士思念家乡的情感,是中华儿女歌颂自己「美丽,英雄,强大」祖国的心声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五各山南麓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

三八线是位於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三八线北部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为大韩民国

作者简介

词:乔羽,著名词作家,有「词坛泰斗」之称,山东济宁人历任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家协会创作有**文学剧本《刘三姐》,《红孩子》;歌词《我的祖国》,《牡丹之歌》等,著有《乔羽文集》

曲:刘炽(1921-1998),作曲家曾在人民剧社当小演员,於1939年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1949年后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工作曾创作歌曲有《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音乐有《上甘岭》等,歌剧《白毛女》等

歌词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劈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乐曲特点

《我的祖国》这首歌是F大调,4/4拍,由主部和副歌两部份组成,主部先由女声独唱,再由女声领唱,曲调极其优美,婉转,亲切感人

此曲的特点是节奏拉得较宽,曲调起伏较大,尤其是前三个乐句,例如「大河」婉转开阔,「波浪宽」更高一层,「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的「看」字七度下跌,「惯了船」Do Re 

Fa 

色彩一新,「白帆」代美拖腔「听惯了艄公的号子」把两小节的乐句压成一小节,显得紧凑,推出一个小小的高潮接下去是副歌,由合唱队伴唱它的曲调宏伟,壮丽,但又不失轻快感,与主部形成对比

歌曲第一段是抒情独唱,歌者用圆浑高亢的声音唱出主题旋律,婉转的滑音由下而抖上,那细腻的唱腔充分表现了歌者内心的热情从4/4拍子转到第二段合唱的2/4拍子,作曲家特别标明「稍快,宏伟壮丽地」,然而这一小节却只是引导,音乐立刻变成4/4拍子,节奏稳定有力,这部份正好是第一段的和应,如此一唱一和重复三次,歌曲才结束

中国著名歌唱家,山西梆子(晋剧)代表艺人郭兰英所唱的《我的祖国》保留了一种独特的戏曲唱腔,声音铿锵激越,注重清晰吐字,例如「花香两岸」的「岸」字,「看惯了船上」的「船」字都会用力吐出,跟一般西洋艺术歌曲,著重旋律的圆滑流畅性的美声唱法有很大分别

歌词要点

描写出国作战的战士思念家乡的情怀

歌曲以我国的「美丽,英雄,强大」为主题,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强调这是自己生长的地方,这裏有「明媚的风光」,「青春的力量」及「和平的阳光」

意在曲先

抒情的战曲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杠花江上》或《满江红》等抗战歌曲的部分旋律,让学生对歌曲的特色发表意见,如慷慨激昂,再概括这是战曲常见的特色;然后与学生一起听听《我的祖国》,问学生对此曲的感觉,印象,其曲调与上述战曲的不同,引导学生猜想作者为何要用抒情的调子作这首战歌

Faded歌曲mv

 歌曲的音乐录影带由Rikkard Häggbom和Tobias Häggbom执导,由Shahab Salehi主演,拍摄于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以下是励志网带来的Faded歌曲mv,希望大家喜欢。

Faded歌曲mv》》》》》点击观看

 歌曲的音乐录影带由Rikkard Häggbom和Tobias Häggbom执导,由Shahab Salehi主演,拍摄于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音乐录影带讲述了一个背着背包的年轻人拿着一张照片寻找自己的家园的故事。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在无数城市废墟里千辛万苦寻找,在照片的指引下终于找到父母的房子,但发现房子已经面目全非。在视频的最后,男主角拉下面具,绝望地面对这无情的事实。

 而歌曲弦乐版的'音乐录影带则于2016年2月11日释出。在该版音乐录影带中,艾伦·沃克在一架钢琴前弹奏,而《Faded》中女声部分的献唱者艾斯琳·索尔海姆也同时在视频中出镜。

Faded歌曲赏析

 《Faded》以#F大调为主,节拍设置为每分钟90次,而演唱者的声域则位于D4至E5之间。歌曲中带有寂寞情感的出神音乐的节奏,以及如幽灵般的“你现在在哪里”的呼喊声,使得Jack Ü和贾斯汀·比伯的歌曲《Where Are U Now》在舞池拥有了一个流露出落寞之情的版本。而在纯音乐版的《Fade》上重新混音加入钢琴伴奏和轻柔空灵的女声,让本来的浩室舞曲在不失节奏感的情况下柔情灵动,飘散着阵阵曼妙之音。

Faded歌曲创作背景

 艾伦·沃克表示,《Faded》是一首在其2014年长达一小时的伴奏作品《Fade》的基础上加上艾斯琳·索尔海姆的声音的歌曲,而在创作前他并未有在这首伴奏上添加人声的想法。他认为这个伴奏能够浓缩为一首三分半钟的流行乐,也有在伴奏上添加歌词的想法,因而创作了这首歌曲。

 而对于歌曲弦乐版的录制,他表示,他想去制作一个突出歌曲某些方面的版本,并能够被那些喜欢艾斯琳·索尔海姆的声音和歌曲旋律的、但不能接受电子乐部分的听众所欣赏。他深受汉斯·季默等**原声制作人的启发,而正因如此他才有去创造歌曲的管弦乐版本的想法。

;

需要了解作曲家的历史背景、个人生平、创作背景,这样基本可以理解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内涵。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来阐述,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莫扎特。除此之外,懂得一点乐理知识也是必要的。就以你说的这首献给爱丽丝为例,在音乐结构上,乐曲为小快板,3/8拍子,由小回旋曲形式“ABACA”所构成。轻快的A段主题是以a小调出现的,反复过后,如歌似的B段插入部以 F大调出现,情绪欢快、色彩明朗。乐曲再度回到A段主题之后,以a音上的九和弦开始的 C段主题带有一丝哀怨,与B段形成对比。当A段主题第三次重复出现之后,全曲结束。

欣赏音乐需要慢慢积累,还是多读点相关乐理的书。

欢迎交流!可以发消息,说出一个你熟悉的曲目,我谈谈我的欣赏。

F大调的特点与音阶构成,正三和弦的构成与正确连接,属七到主和弦的连接

培养能力

在F大调的调性中合理地运用正三和弦

陶冶品德

感受F大调的音乐风格

ONE

第一节 F大调的音阶、正三和弦及属七到主和弦的连接

一、F 大调音阶

F 大调音阶如下:

二、F 大调正三和弦 F大调三和弦是指由F 大调音阶的各音构成的三和弦,分为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其中,Ⅰ、Ⅳ、Ⅴ级三和弦是正三和弦,为常用的和弦,可以形成Ⅰ—Ⅴ—Ⅰ,Ⅰ—Ⅳ—Ⅰ—Ⅴ—Ⅰ,Ⅰ—Ⅳ—Ⅴ7 —Ⅰ的连接。

二、F 大调正三和弦

二、F 大调属七到主和弦的连接

在F 大调中,Ⅴ级三和弦也可以用Ⅴ7 级和弦(属七和弦) 代替,属七和弦为省略五音的七和弦,形成Ⅴ7 —Ⅰ的终止或 Ⅳ—Ⅴ7的半终止。

TWO

第二节 F大调伴奏音型练习

一、柱式和弦伴奏音型练习

二、半分解式和弦伴奏音型练习

三、分解式和弦伴奏音型练习

第三节 F大调歌曲的编配练习

THREE

分析以下歌曲应用的正三和弦:

用正三和弦为以下歌曲编配伴奏: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

所有的歌曲都可以根据歌曲的音乐情绪混合运用各种伴奏音型,使之在音乐上形成情绪对比。一般二段体的歌曲,B段为A段的延续,可以选用不同的节奏音型伴奏。

歌曲:大海啊故乡

词曲:王立平

演唱:郑绪岚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

大海就是我故乡

海边出生海里成长

大海啊大海

是我生活的地方

海风吹海浪涌

随我飘流四方

大海啊大海

就像妈妈一样

走遍天涯海角

总在我的身旁

大海啊故乡大海啊故乡

我的故乡我的故乡

作者简介

  王立平(1941— )作曲家。吉林长春人。9岁开始学习钢琴,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1960年入作曲系本科。1973年先在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后在北京**乐团任团长,并专职作曲。曾参加大型纪录片《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作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主要作品还有:纪录片音乐《潜海姑娘》、《海港之歌》、《扬眉剑出鞘》、《鸽子》;电视片音乐《哈尔滨的夏天》、《太行丰碑》、《徐悲鸿》、《红楼梦》(连续剧),话剧音乐《未来在召唤》,科学幻想广播剧音乐《绿色克隆马》,**故事片音乐《戴手铐的旅客》、《印有金锚的飘带》、《少林寺》、《大海在呼唤》等。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中的两首插曲《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被选为群众最喜爱的广播歌曲,前者又在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优秀群众歌曲评奖中获奖。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旋律优美,配器精巧,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2.歌曲分析

  《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创作于1983年。音乐通俗易懂,格调高雅,优美动听,感情真挚,是一首深受欢迎、脍灸人口的抒情歌曲。

  歌词从“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开始,通篇质朴深情,如叙家常。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人们对哺育我们成长的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歌曲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听,平易亲切,节奏严谨。虽然采用三拍子,但不拘泥于这种节拍通常的强弱韵律,而以切分、附点等手法使其变化无究。

  歌曲为F大调,3/4拍子,小行板速度,结构为单三部曲式。

  歌曲结构十分简洁,如果除去反复部分,前后只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为第一段,富有叙事性,乐句朴素无华。后两个乐句为第二段,情深意长,表现出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

  第一段(前两个乐句),用较平稳的旋律起句:“”的节奏型不断地重复着:第2、4小节的大跳音程,像是平静的海面上不断涌起的浪花。第二句的结尾,以稍加拉宽的节奏结束了这一段落:“”第二段(两个乐句),旋律向上五度以属音做第二段的句头,重复使用第一段的节奏。更加深了对大海的爱恋之情。第二段中出现的新节奏:“”与歌词紧密相连,仿佛是对祖国母亲深情的呼唤,使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土风舞是F大调,2/4拍子。歌曲节奏,规整、旋律流畅、音乐朗朗上口,表现了农民们载歌载舞庆丰收的热闹情景。它由六个乐句组成,第一、二、三乐句是严格地向下模进;第四、六乐句是完全重复;第五乐句是歌曲的对比乐段。

歌曲中使用“特啦。”

这一很有特点的衬词,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用音乐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耍中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把音高、节奏、情感等基本要素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环节展现出来。

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学会在音乐中与同伴团结合作,完成可参与的音乐活动,创造协调的音响,演练优美的音乐。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

总结如下:

1、认知目标:能听辨并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切分音节奏,用热烈、欢快。

2、能力目标:通过节奏练习、演唱、创编、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集体表演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莫扎特的调性选择》 音乐评论者经常研究一个课题,即莫扎特为了表达特定的音乐情感状态而诉诸于特定的调性选择规律。有评论家把精力放在研究莫扎特极具特色的几个固定调如g小调,降E大调。也有的人试图比较任意两部大师不朽之作的调性风格。但为数不多的人能够精确阐明总共24个大小调式每个分别对于莫扎特作品的意义,而这个着入点相信会很有意思,而且十分轻松地能使莫扎特的作品找到更多的舞台空间。

对于一位十八世纪晚期的作曲家而言,确定一部作品调性的标准几乎是依赖于其亲身演奏的乐器体验,这样才能避免对于选择有些乐器该用什么调来演奏的难度和曲解。而通过他600多部作品表明,莫扎特很喜欢用0-2个升降号之间的调性音乐,3个升降号只是偶尔使用,4个以上的几乎从不使用;他并没有附庸海顿等其他同时期作曲家之大喜大悲之风雅而动辄4,5个升降号。在选择主调之后,他一般只会转近关系调,很少转到很远的地方去。

因此在D大调为主调的时候,他会发现其中有着与之强烈的调性对比的d小调,这种对比很少发生在关系调b小调,大多数情况是属调A大调和下属调G大调;有些时候在中音大小调F以及下中音降B大调都会包含其中。在一部D大调的作品中,他有时候会放进一些进关系调如C大调或E大调的几段作为特殊用途。但一些偏厚重的调式似乎对他没有太大的必要:在一个强烈的调性环境下,一个简单的中音转换可能会上演一出青天霹雳剧。

主调将会决定大多数作为对比作用的其它调性。不过莫扎特偏好使用几个固定调在一些特定的乐思中;并且这些附属调性用得越多,其中承载的情感氛围也就越浓郁。他不使用升C大调,个别除外(蒂托的仁慈第17段)或者升c小调(除非E大调为主调);升F大调,海顿最喜欢的一个调在莫扎特作品中像B大调一样稀有;降a小调只在转调的时候出现。

对莫扎特而言C大调是一个最基本的调;他大多数的歌剧都是建立在C或者D大调。G大调的《巴斯蒂安巴斯蒂安娜》和降E大调的《魔笛》是个别现象。一些早期的歌剧在其它调上收尾;在那个时候,莫扎特还不相信有稳定的调性中心这一说法。C大调是一个温和开放,适合于每一个人的调性,它可能在钢琴协奏曲K503中有庄严的泛音,它会有费加罗《花蝶不再飞》的直率,采琳娜《情人啊,用这灵药》的温柔,《魔笛》第一幕终曲时的神秘。莫扎特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C大调;主线通常是开放和人性的,比如《女人心》的序曲,朱庇特交响曲的开头或者钢琴协奏曲K467;C大调是无数莫扎特迷人乐思萃取的源泉。

c小调有更多的变化但却更统一的内涵:莫扎特很小心谨慎地使用这个意义重大的调式。我们可能会联想到这是不完整的庄严大弥撒曲K427的主调以及独创性的钢琴协奏曲K491,早在莫扎特创作神剧《得救的贝托利亚》时,他为那些不幸的祈祷者改成c小调,就像他改变弥撒曲K47a(仅两个乐章)的调性一样,并且他在未来创作的《伊多梅纽》中的祷告祭祀合唱也同样如此,这种僧侣般庄严的合唱《伊多梅纽》中多次出现。在《魔笛》中两个相爱的人的合唱前奏曲,为双键盘所写的赋格K426或者弦乐五重奏K546,当然还有在未完成的大弥撒里,c小调有着更为强烈的表达。宗教性格的c小调传递了共济会葬礼音乐K479a以及展开了伴随着共济会三声部的第2号《塔摩斯,埃及之王》音乐;之后c小调音乐成为了阴谋的记号,比如《魔笛》第2幕终场夜后的出场突然雷声大作便是如此

在一个长期的时间段里,莫扎特的c小调可能传达一种简单的恼怒或者挫折心理,比如《牧人王》第12曲,《假扮园丁的姑娘》第16曲,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艾莱特拉在《伊多梅纽》中的火山爆发咏叹调《欧莱斯特和爱雅斯神呵》;费兰多的小抒情调《即使被出卖,受侮辱》也是属于此类,在器乐作品中则有钢协K491和风琴小夜曲K384a。但在另一些作品里,愤怒显得更加有英雄性和挑衅心理,具有莫扎特的独创之处。比如《皇帝的悲剧》第22曲,《卢西奥西拉》中勇敢面对死亡的第22段;我们可以把这种感情联系到钢琴幻想曲K475以及钢琴奏鸣曲K457。作为英雄般的绝望c小调出现在《魔笛》开场塔米诺王子被大毒蛇追击那一场。有时候c小调只是一种忧郁的标志,比如《假扮园丁的姑娘》第21段,两个迷路不幸的女人-这里派生出一种可能,CPE巴赫的c小调影响了莫扎特的降E大调两部钢协K271,K482慢乐章中温柔忧郁特质以及交响协奏曲K364。

D大调是莫扎特壮丽,军队或者英雄胜利凯旋,极度自信的贵族阶级的调性,通常和小号和鼓联系起来,这点上莫扎特的很多歌剧都勾勒出很帅气的一副皇室场面,例如《皇帝的悲剧》,《西皮奥内的梦》,《唐璜》,包括《费加罗的婚礼》中的阿玛维瓦伯爵府。D大调还有另一种莫扎特性格,但很少使用。它的音乐在曲调上多彩斑斓,具有冥想气氛,最好的代表是他逝世前最后一部宗教合唱曲《圣体颂》K618。

d小调是一种人性焦虑渴望被多彩地表达出来的调性。比如钢协K466,弦乐五重奏K421,安魂弥撒曲。神剧《得救的贝托利亚》序曲,《扎伊德》中梅洛洛格第2号旋律,以及《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中遗失的慢板片段;在《唐璜》里长官在序曲以及第二幕终曲时辉煌的登场;《魔笛》中夜后第二次出现时狂怒的咏叹调。莫扎特从他孩提时期喜欢用F大调或D大调来表现悲惨的挫折以及教堂音乐-垂怜经K368a是比较成熟时期的范例。在成熟时期他已经很慎重地使用 d小调了,只有在表达某些特别的效果上并且调性正好是在主调的关系小调上才使用。

降E大调在莫扎特作为拿波里歌剧作曲家时期意味着庄严神圣。降E大调被用在《魔笛》和其它一些共济会音乐中(如第39号交响曲),但同样也有其他用途:在他一些圆号和钢琴协奏曲中,原本就欢快愉悦的曲调增加了一层高贵的气质;在《牧人王》里表达坚定不移的爱情。这个调对于莫扎特而言的作用是情感的对比,准确地表达出某种情绪的状态

楼E大调在莫扎特的器乐作品里几乎没有,更多的是在他的歌剧作品中。对于洛可可的作曲家和巴洛克时期一样都认为E大调是一个平和的调性,倾向于田园音乐和对自然的沉思:所以阿波罗在自我介绍时以牧羊人的身份来伪装,扎伊德向往自由,伊丽亚凝视着将要和她爱人幽会的花园以及伊多梅纽满怀感激地对平静的大海深情一瞥。这个调同样也是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慢乐章以及钢琴三重奏K542的主调。

E大调似乎还是莫扎特一个表示歉意和观点的记号:《假扮园丁的姑娘》里罗西娜请求爱神不要伤她的心;《得救的贝托利亚》里的阿米塔对她不爱国的行为乞求谅解。阿斯卡尼奥对于他不敢接近他所爱慕的人感到懊悔。利波莱罗推辞被迫使参加的晚饭邀请而请求原谅。其余的两个例子带有辩解和说教意味:阿方索对他的士兵朋友保证女人的坚定不移不过是想象力的臆造;萨拉斯特罗教育帕米娜太阳王没有复仇心的做人哲学。

e小调在莫扎特作品里十分罕见。《得救的贝托利亚》最后的合唱以气势宏伟的巴洛克风格e小调开始,之后因为单声圣歌的进入就转向了G大调。在一部被遗弃的两乐章的小提琴奏鸣曲K300c;早期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慢乐章以及一些教堂歌曲是e小调,由于某些原因,莫扎特避免运用此调。

F大调是一个乐观开放的调性,莫扎特把其得心应手地发挥到了极至。其中很多有趣的作品都是神童时期尝试的实验品,比如第一部小提琴奏鸣曲K13的小步舞曲;《女人心》第9段略带伤感的低音,《魔笛》第二幕开场,同样地也出现在《伊多梅纽》里的神殿场景里。当然了,没有哪个F大调能比《费加罗的婚礼》第18和27两段,《唐璜》里的第1,6和13和更加出色的第25段,或者帕帕基诺的第20段,《女人心》的第23段更好了。

f小调出现在《费加罗的婚礼》里园丁的女儿巴巴丽娜那并不怎么严重的悲歌以及《女人心》里阿方索无病呻吟的咏叹调中。我们可能会联想到《得救的贝托利亚》中所描绘的被击败的敌人在荒野外呻吟哭喊的场景。而最重要的运用是《唐璜》的第一幕长官死后的三重唱以及两部管风琴套曲K594,K608。

升f小调在钢琴协奏曲K488里是一个崇高的柔板调性,这个调是莫扎特表达痛苦悲伤的手段,但却很少在他的期余作品里再出现过,尽管莫扎特沉溺于它的关系大调A。而在《蒂托的仁慈》第一幕终曲时有很精彩的降G大调的曲例。

G大调像F和C大调一样是开放调性。它拉开了《费加罗的婚礼》和《女人心》两剧的序幕;在《唐璜》里则传递了泽里娜和玛塞托二人的激情;《女人心》里古列尔莫劝说费兰多的咏叹调《女人为什么这样残酷》有着诙谐幽默中掩藏的愤怒之感(比起费加罗类似情景使用的降E大调火气小很多)。在《牧人王》里则通过G来介绍伊丽莎的出场,而她那更加成熟迷人的情人出场用的是F大调。在钢琴协奏曲K453的第一乐章利都奈罗里G大调更是展现了多样的情绪。同样的表现可以在《第4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艺术歌曲《紫罗兰》里发现。

g小调和降E大调是两个莫扎特最具特色和个性的调性。在《第25交响曲》,《假扮园丁的姑娘》里阿米达的咏叹调;《扎伊德》里的《老虎啊,去磨你的利爪吧》,钢琴四重奏K478以及浪漫曲K466的中段都体现了愤怒激动的情绪。在《后宫诱逃》里有一种特别的喜剧式人物的进入出现在警卫奥斯敏爬到树上演唱咏叹调《如果发现可爱姑娘》;在《第40交响曲》的终曲时g小调的回归暗示了一出讽刺喜剧的结束。而在大多数情况下,g小调对于莫扎特而言是一种表达忧郁痛苦的无与伦比的手段,例如《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忧伤结尾;帕米娜误以为幸福已经结束的咏叹调帕《啊,我知道了》; 《卢西奥西拉》第一幕最后朱妮娅为他父亲的亡灵祈祷;康斯坦茨的忧伤之歌等。有时候这些悲伤是表面肤浅的,例如《巴斯蒂安巴斯蒂安娜》第14曲或者钢琴协奏曲K456里的慢板乐章。有时候也具有讽刺表现,例如《女人心》里的假装自杀情节,夜后咏叹调《遭受痛苦》里故作姿态的自怜。莫扎特早在作品9就开始用g小调,一开始并没有投入情感,但之后便逐渐开始富有戏剧性。他11岁时创作的幕间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里的g小调就成功表达了狂怒和悲伤之情。之后在《皇帝的悲剧》中,他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个调来表达其中忧伤情绪的扩张加重。在g小调旋律中,他一贯采用降二级和六级音:他令人羡慕地推导出了一套g小调的作曲体系。

降A大调有四个降号对于莫扎特而言是一种先进前卫的调性。但他经常使用这个调,早在K15dd的行板中就用降A来勾画出伦敦风格的交响乐章。在他的歌剧里,这个调只和《女人心》第二幕终曲布林迪西卡农有关系;此外迷人的艺术歌曲《在孤独的树林》也是降A大调,《第39交响曲》行板里也可以感受到这个调性的特别之处。

A大调作为田园风格的调性是莫扎特从他同一时代的前辈JC巴赫那里继承来的。最开始这个调对于他而言只是个温和平淡的感觉。但到了成熟期后,他逐渐发现三个升号的调性里蕴藏着美感,并被深深吸引住了,特别是当单簧管进入时(A大调是单簧管的首调)。当然作品有很多,听者只需辨别出温和平淡的A大调(例如《第29交响曲》)和温柔甜美的A大调(费兰多的咏叹调《爱的微风》)之间的精妙差别便可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了。这个调还经常表现一种宽宏大量的品质,成熟期的莫扎特在用A大调时,喜欢以主调的属音E来进入,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单簧管协奏曲》,只需一听便知道乐曲深深地打上了莫扎特的烙印。

a小调,一个没有升降号的简单调性是莫扎特最早在其交响乐作品中尝试的小调(遗失的K16a)。之后他将这个调与异国风味亲密联系了起来,比如《土耳其进行曲》,《第5小提琴协奏曲》末乐章的前奏曲以及《后宫诱逃》里的土耳其风情。同时也有着如钢琴奏鸣曲(K300d)的孤独情绪,热情洋溢的键盘作品K511,阿玛维瓦伯爵的宣叙调《我是胜利者》以及园丁姑娘桑德琳娜的咏叹调。在这些作品里仿佛和a小调都有着心灵感应,就好比后者与A大调紧密相联一样。

降B大调在莫扎特作品里经常在演员移动时候的动态运动下使用。费兰多的求爱之歌《啊,我理解那美丽的灵魂》,埃尔维拉对唐璜憎恶的《不能信任你》;帕帕基诺连声不满的哼哼都是在移动时演唱的;再加上打猎场景时候的回旋曲也是这个调。这个调同样象征着活泼机智,比如唐璜的勾引女性的咏叹调《把葡萄酒喝得酩酊大醉》。在很多莫扎特降B大调作品中都有着类似的智慧和精力。

降b小调最早出现在小步舞曲K8,之后的连祈歌K125,《第16弦乐四重奏》也有出现,但5个降号对于任何作曲家而言都多了些。所以很少被使用。

b小调出现在一些器乐作品中,作为D大调的衬托以取得更有色调感的效果,比如弥撒曲k186h。在他的歌剧作品里,《魔笛》终曲喜结良缘后的恋人合唱之前用的是b小调,目的是爆发出之后神圣庄严的喜剧结局而显得更有张力。《后宫诱逃》第三幕培德利罗的小夜曲《在我的祖国》中的b小调显得十分含蓄,尽管之后很快就被D大调所代替了。

这里必须被强调的是,对于在莫扎特时期的作曲家们而言,要确定一部作品的调性并不是靠一时灵感的幻想臆造,而是需要通过比较调性特征和曲式结构配器来决定的。莫扎特能够大胆创新地漫游在调性世界里-在费加罗中他将自己延长后的第二幕终曲设定为半音程调性(降E大调),傲然独立于整部以D大调为主调的歌剧之中。当他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来详细描述一种特别的心情,他尽管并不总是能够让乐曲跳到他最喜欢的调上,但却总能够找到一个能够持久回味的替代品,并且一定能够适应演奏家们的实际表演能力的调性。其中一些他最能够运用自如的调性能够在一个中篇幅的宣叙调或者一小段咏叹调中随时可以被发现。单凭莫扎特对于“调性性格”所作出的贡献已经足以能够让他载入史册。 载于<音乐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125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