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要体现和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要重视语文课对学生在文学、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依托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教学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情感满溢的海洋。这些课文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把握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直以来都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读罢让人泪眼朦胧,就在于它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子之情。在学习中教师紧紧抓住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几个饱含深情的字眼,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体悟父亲对自己关心的点点滴滴,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真情。这样,就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开启学生的情感世界,给学生以亲情的启迪,进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融入感情,营造和谐人文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倾入感情,进行情感教学,让特定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诱发学生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也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得到体验。比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不是一般性的朗读、讲述,而是声像并举,充满激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就在这一位学生满带感情的朗读刚停,寂静笼罩课堂的刹那间,录音机里骤然响起“当、当……”12响沉重而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惊又诧,全神贯注。趁学生惊诧之际,她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五个大字的彩色,要求学生图文并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要求他们在认真品读的基础上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当时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待,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学生观察、阅读,沉醉于文本之中,情不自禁地朗读,畅所欲言地谈起了自己的看法。于老师大加赞扬,并加入他们的行列,深情地谈起了她自己在抗战时,家乡的小学即将解散,音乐老师教唱《苏武牧羊》的一段亲身经历。她说,从此这首歌不断在胸中激荡,构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学生聚精会神,在心中弹奏爱国主义的最强音。融入了情感的语文课堂是充满诗意的世界,也惟有用充满激情的教学才能唤醒、激励、鼓舞学生,感动、感染、感化学生。
三、超越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多元价值又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辨别,但学生因知识、经验、年龄的影响,很容易受错误价值观的诱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直接的思维碰撞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把自己体验后形成的观点与教育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用共同价值来对自己的选择作适当的修正,使学生对价值取向进行自我判断,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著名特级教师窦建梅在教授《难忘的一课》时,就很好地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选择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深入的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课堂上,窦老师要求学生随着课文人物的需要一遍又一遍高声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给学生以深度的触动,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此时,窦老师又用低沉而有感染力的声音朗读了席慕容的《乡愁》一诗,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当学生再自己品读这首诗时,感情的闸门被打开,情感得到升华,不禁泪流满面。此时学生不是在用嘴读,而是用心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台上台下已融为一体,都在心里翻滚着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突破单纯地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生活积累、感情积累充分调动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并最终积淀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品位的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具体是指的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美德等高尚品质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模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善于运用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富有情感和体验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进而促进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
一、营造情感氛围,激发情感共鸣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均为文学创作者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为学生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情感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去领略去体验作品的内在情感表达,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共鸣,汲取作品的内在精神养料,实现自身品格升华。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人手的方式,营造浓厚的课堂情感氛围,促进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客观方面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外在工具手段,烘托氛围。例如,在讲授《我的母亲》一文之前,笔者先在课堂上
播放了一首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通过如泣如诉的音乐将学生引入对母爱感恩、感激的情感意境中,进而形成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作品的兴趣和欲望。主观方面的方法,主要是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要擅于充当导演和演员的角色,通过富有艺术的“导演”和“表演”,烘托出强烈的课堂情感氛围,感染、熏染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语文教师应在深入领会作品内在深刻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进入韩麦尔先生的情感角色,进入境界,用充满情感的抑扬顿挫音调,辅以声音哽咽、茫然若失和神情呆滞等肢体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的鲜明感情,达到情景交融。
二、深入挖掘教材,体悟教材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多是情文并茂的名家名篇,饱含文章作者的情感因素,给人们以丰富的精神熏陶,如春意盎然的《春》、稚趣扑面的《社戏》、搏打风浪的《海燕》等给人们留有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感受并领悟这些文章的丰富情感内涵,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教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科学挖掘来引导学生体悟感受文章的情感。下面,笔者结合鲁迅先生的名篇《藤野先生》谈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悟教材情感。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教师应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悟教材情感。课文中,描写当作者看到日本学生观看中国人被捉的影片,发出“万岁!”的呼声时,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刺耳”这个关键词语,引
导学生品析感悟作者遣词用句背后的情感。可以通过向学生发问:“刺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刺耳”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从理解“刺耳”是指声音杂乱,听着不舒服的本义出发,进而领会作者有感同胞因愚昧被杀、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挨打,日本学生的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的深刻情感内涵,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
三、突出朗读诵读,体会文章真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意思就是有“情感”是写文章的基础,而读文章是进入“。情感”的条件。这句话对我们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很有借鉴意义。读文章,即朗读和诵读,这两种学习方法对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乃至情感美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诵读,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在讲解散文《背影》时,为了使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深挚的情感,笔者指导学生进行深情朗读专项训练,围绕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一“蹒跚”、“探”、“攀”、“缩”等饱含深情的词语,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忆父亲对自己关心、关爱,并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深情朗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使他们积极参与,用心去体会、品味如山的父爱,深刻地理解父爱真谛,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拥有的真情。在强化朗读的同时,在课堂情感教育上更要注重诵读的训练。例如,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笔者便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自然地融入到诗作者创作意境中,领会诗
人对黑暗社会的鞭挞,对幸福光明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爱憎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联系实践生活,强化学生体验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思想体悟和升华。为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加强了对相关文章社会实践和生活背景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悟能力,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社会资料调查法和表演授课法两种。社会资料调查法,就是针对课文学习需要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人文地理等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用感性的方法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和熟识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感。如,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学习前,我要求学生们搜集身边的环境破资料,了解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重大灾难,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悟深切,产生了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共鸣。表演授课法,就是结合富有戏剧性色彩的文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会。例如,笔者在教授《孔乙己》一课时,便组织学生将作品改编成剧本,并让学生扮演孔乙己、掌柜、“我”等,通过实践的方式再现成亨酒店、作品描述的场景,使学生在表演中深入体验人物情感,在角色中真切地体验到作品中的主人公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本主旨的理解。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较少,一周几节课的见面也是被教学内容塞的满满的,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想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1熟记班级每个同学的名字。当代中学生表现欲、尊严欲十分强烈,他们渴望与他接触的每一个人熟悉他、了解他、注意他。尤其是受他尊重、崇拜的老师。所以,当我们担任某个班任课老师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熟记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并能在课堂上一一对号入座。认识、熟悉我们的每一名同学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而且对于我们灵活开展教学,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与班主任常沟通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与学生交往最频,走的最近、了解最多,任课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是桥梁。与班主任常沟通、了解学生的自然状况,如家庭经济条件、性格特点、学习程度等对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的与学生处理好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3.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
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流如果特意安排一则耽误学生学习时间,二是拘谨不自然。课间十分钟恰是学生放松休息的时间,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和谐宽松的谈话氛围,每次下课后,我都有意的留下来,遇到学生有问题就给他们讲讲,没问题就与他们聊点别的。如对语文课的感觉、老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状况等。刚开始学生对我敬而远之,问则答不问则无语。时间长了、熟悉了,许多心里话也就往外掏了。通过这样的沟通不仅与学生的感情拉近了,而且从他们的谈话中还能获得许多有意义的帮助。
4.讲究批评艺术。
当代中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从小娇生惯养,个性都很强,往往听不了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且我所在的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都较差。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违纪现象也是时有发生。如果此时课任老师批评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里,从此失去学习该学科的兴趣。尤其是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学会批评艺术驾驭课堂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刚毕业时,我在这方面做的也很失败,以为自己当了老师,就应该遵循严师出高徒的古训。遇到学生课堂犯错误,我便当众大声训斥,甚至一气之下把学生赶出教室。记得2006年,在我教的语文课上几名同学在座位上偷偷玩扑克,被我发现后,我不仅在课堂上大发雷霆,没有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一气之下把他们送交政教处,当时几个参与的学生都受到了学校的处分。从此后我不仅与这几名同学结下了怨,在他们的影响下,全班同学与我的关系也变的紧张,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严中有爱、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避免当众挖苦,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自我教育的机会,切不可推卸作为任课教师的教育责任。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某教师情感越好,就越爱听某教师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相反,学生和某位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某位老师教的课。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就一定会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的开展起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最佳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的语言、动作、手势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使学生产生幸福和愉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设置疑问,解答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劲头就足了。
三、引导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对哪门功课感兴趣,对哪门功课不感兴趣。平时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感叹道:“我们的孩子学数学没有灵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学生对某一门功课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学习数学,平时都是毫不费力地解答数学题,并且成绩比较好,与此相联系的是经常得到教师和父母的夸奖,也相应地巩固了他对这门功课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需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充分吸引学生,使学生学懂弄通,逐步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了进步及时给以表扬,不断激励起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优化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注意创设课堂导语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恰当而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比如,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我采用这样的导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此段导语,言简意赅,充满激情,寥寥数语,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轻松欢快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这有利于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思维,引起联想,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留下想象的空间。
2、引导思维升华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学便进入了中间阶段,即讲读课文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未必不可,但如果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是必要的,它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所谓“引导思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维。教师首先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体常识,引导学生读课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去思考,然后在文章难点处设疑,组织讨论,对段意、层意、中心思想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作出概括;最后对课文做归纳,使学生明确全文知识点,体会文章的风格和特色。在课堂教学中,为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分析,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了提问的形式,对每个问题都作了精心的设计。
教师还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升华学生兴趣。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且用语简洁。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五、指导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过度到“会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因为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促进学生一次又一次探究新天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处处为学生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感情培育要求语文老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创造出乐观积极的课堂气氛,需要面带微笑进入教室。
(一)语文老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联系
注重人的培养是新课程关键理念,“所做的全部都是帮助学生的成长。”老师必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且相信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更要坚持任何一个学生都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这一观点,在老师的教育观念里,班里任何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自身关切的对象,关切本来就应该作为最优的教导方式。
(二)谈谈老师的乐观心情对于课堂教学结果有何帮助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就表明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教学成果之间存在关联。老师对学生给予各种正面的情感肯定能使得学生对老师也产生敬仰等正面的情感,使学生更加向往与教师交流,使其明白和教师交流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因而更加喜欢和你交流,喜欢你的课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进自己的正面感情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成果是很有必要的。
(三)语文老师要面带微笑进入教室
即使没有好心情,也要保持笑容,因为有那群一直爱戴我的学生们。把所有令人不开心的事抛之脑后,始终在学生跟前保持笑容,以满足学生们的感情需求,使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这可以说是学习语文的快乐方法。
二、培育学生对于祖国悠久语言文化的浓厚情感
由于受我国亘古不变的教育方法的影响,语文教学变得非常无聊枯燥,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语文当作一门高深、无法触及的学问,因此出现了对语文的恐惧感。无法熟练掌握运用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已经非常普遍了。我们当中许多的年轻人,更有甚者是那些具有高学历的人语法运用错误的情况到处都是,把我们悠久的优秀文化精华忘得一干二净。
身为一名老师,得到学生的喜爱认可是第一位的。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对于老师的喜恶代入到与之相对应的课堂里。《学记》里的“疾其师而隐其学”“亲其师而安其学”讲的的确如此。学生只有喜欢上教师,才会爱屋及乌。所以,使学生们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是教授语文过程中最本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近语文、喜欢语文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喜爱的最初表现。语文的教授本质是进行汉语的传授,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是更深一步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基础。让学生爱上语文,就是让学生提高对其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文化修养。
三、真情实感地引入
真情实感地引入,模拟书中的场景,升华课堂的情感。上好一节完美的语文课,与教师备课时真情实感的引入密不可分。升华课堂的感情气氛,使学生的感情产生涟漪,能引人入胜,使其加入进课堂教学中。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语言是富有刺激性的东西,因为它富有感情。真情实感的表达离不开老师绘声绘色、铿锵有力的说话技巧。老师声情并茂的引入,模拟场景,升华课堂氛围,就会是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得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成果。
四、绘声绘色的朗读
绘声绘色的朗读,引发情感,产生共鸣。朗读是通过阅读纸上的文字,将眼睛所看到的通过声音能够使人的耳朵听闻,这就是语文教授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如果能好好利用朗读,做到绘声绘色,铿锵有力,那么往往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得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活。
老师范读,是学生自己去从中领会情感。老师要看重范读,而且能够达到把自己与主人公融为一体的境界,充分表现出主人公的真实情感,不加任何的修饰,该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做到心神合一。
五、融入作品
融入作品,把自己放在主角的位置,去体会作品或者角色所要表达的东西。
王尔德曾有这么一句话:“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应该互相建立联系。当学生满怀好奇地来到作品中的世界的时候,就能够独自使用已有的精神体会完全发挥自己的联想,对其实行重组创新,自然就会出现精神上的体会,这份体验和作品里的主人公交织在一起从而出现共鸣的时候,会到达一个尽善尽美的新境界。当学生的内心和角色的内心融汇在一块的时候,其情感就会与故事里的角色的情感相同步,从而实现了感情熏染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进行的语文教授过程,会有着非常宽泛的开放性。由于语文一直以来都是无处不在,所以老师要诚心诚意地对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灵循循善诱,使其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因而提升知识、开阔眼界、塑造人格,这就是语文教学最关键的目标。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快乐—兴趣”的情绪状况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从“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拥有一颗爱心,以情唤情
情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核心。只有热爱,才能产生热情。教师热爱学生,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就是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人人都能学好,个个都能成材。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表情来表达对学生的爱,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目光,时时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热爱,并由因喜爱老师而热爱语文学习。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学生,三年级时他语文学得很不好。究其原因,原语文老师说他缺乏兴趣,上课常睡觉,所以学不好;我把该学生找来询问情况,他告诉我说原语文老师瞧不起他,看他的目光中充满嘲讽,所以他干脆自暴自弃。经了解,真正的起因是一次课堂提问,由于他回答错误,该老师反问了一句,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事过境迁,老师早已忘记,而他却耿耿于怀。由此可见,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可能会影响一个敏感的学生对这门功课的态度,甚至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美国心理学之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是得到别人的赞赏。”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尽量避免刺激性,寓批评于表扬之中,真诚地激励学生,满怀爱心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张扬个性。
(二)展示语文之美,以美融情
“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这种感觉。”(杨振宁语)语文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秘无穷。
语文美在于它的内容美。诗歌散文给人以节律美,文学结构给人以对称美,内容各异的写景文给人以静态美,语言描写给人以动态美,讨论演讲又给人以辨证统一美。语文美还在于语言之美。
同样,美的语言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语言,一要清楚明白、详略得当,二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三要优美动听、富有节奏感。板书是教学内容的纲要和精华,所以,板书要做到精练、明确、形象,既要概括教学内容又要体现美感,让学生印象深刻,铭记在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妙趣横生的科学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之美,体验语文之美,那么他的教学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当学生对语文之美感受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就进入了最佳时期,聪明才智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优化课堂提问,以疑导情
“学贵有疑,学须知疑。”学习的情感产生于克服了由学习困难所造成的苦恼,愉悦之情表现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的惊喜,是释疑、解疑后的成功体验。要使设疑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
好的设疑应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设下埋伏、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惊奇和疑问,进入兴奋和积极的思维状态。好的设疑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语文知识系统性很强,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教师可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巧设疑问,承上启下,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另外,设疑的难度要适当。问题过难,不但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会使学生感到语文知识简单乏味,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积极探索进取的科学精神。因此,设疑的难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在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下精心设疑,并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准确而有分寸的评价,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贴近社会生活,以用激情
社会生产和人的需要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为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科技服务。因此,在授课时有意识地介绍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和建筑等诸学科所用到的语文知识,使语文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大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是一门极具时代气息的学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五)挖掘语文史,以史渗情
语文给人以知识,更给人以智慧。语文史对语文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的描述,揭示了语文科学的演变规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教材中挖掘语文史实,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我们的祖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为我们流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教学中适当引用这些语文史实,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语文的过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结合当前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忱。
关于情感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丰富的情感修养、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和客观科学的评价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真挚的情感,在良好的师生情感场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感因素,顺利实现传授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教师 情感 融洽 情感教学
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学活动虽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但并不是单一的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教学活动离不开固有的情感因素,是一种师生情感不断升华与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最根本的涵义,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实现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融洽师生情感、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善于思考与运用人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下面我就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作用进行肤浅的阐述。
一、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积极的情感首先来源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行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就不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掬的神情,就不会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教师积极的情感其实来源于对学生的积极良好影响。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喜欢老师而喜欢它所教的学科,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实现教师的期望。
二、以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丰富的情感修养,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唤起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温馨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情感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师生间必须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在尊重、爱护、体贴学生的基础上,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
其次,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情感教学植根于教学活动始终,教师要善于研究与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情感教学的契机,使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更完美更理想的境界。要深入钻研教材,感受教材的思想感情,教师对教材的认识越深刻,运用语言时的心理感觉就越细腻越丰富,上起课来才会语言含情、真挚感人。 三、以诚挚的爱,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
情感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爱,只有爱学生,才能产生情感,才能增进师生的内聚力。爱体现在对学生的了解、尊重、信任、严格要求四个方面。了解学生是产生情感的起点,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才会发现学生身上都具有待启发和近一步培养的优良品质和“闪光点”,促使教师更感到学生可爱。通过了解发现学生身上的缺点的不足,在对其爱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其予以克服。更重要的是只有乐于同学生交往,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影响学生。
四、以热情的评价,升华师生间的情感
教学评价,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在传授文化知识过程中将有关知识点运用提问的方法,对学生所作出的反映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态度、形式与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客观反映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学生的热爱,同时折射教师的职业修养与人格魅力,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与感召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评价的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评价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环境、形式与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认知与情感两类信息的沟通。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精心设计,创设师生情感互动的环境,有准备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问题教学,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并对他们的表现更应偏爱于热情的赞赏与鼓励,有意识培养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教师的教育能满足学生认知与情感共同发展的需要,形成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在整个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爱学生的表现,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动作,充满激励的眼神,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恰当的评价能有效地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每一位学生感觉到在教师的热情与用心的呵护下所获得的成功的快乐,树立应对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自信、自强、从容、的信念,激发学生无穷的求知欲望,实现师生情感的真心相呼,在师生间成功架起一座情感交融的“心桥”。
总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爱专业、爱学生,注重师生间情感的培养,真正从教师的情绪上给学生一个奋发向上、如饥似渴的学习感觉,才能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
一、引导比较,体验情感
有比较才有差异,在差异体验中获取知识,升华情感。如:《小柳树和小枣树》,小柳树和小枣树对待美有着不同的看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二者的内心世界,老师请学生认真读课文,划出写柳树美的句子,读一读柳树对小枣树说的话,想一想柳树为什么会对小枣树说这几句话。在读、划、思、感中,学生较为深切地感受到柳树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礼、洋洋得意。接着让学生读课文划出写小枣树美的句子,说说小枣树美在哪里,读一读小枣树说的话,感受二者不同的说话语气。通过比较,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柳树虽然外表美,但是缺乏心灵美,而小枣树则是外表与心灵兼美、具有真正的美。
二、情感朗读,以声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苍白无力、索然无味。”感情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同时,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也会格外投入,从而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文章表达的感情也理解深刻了。特别是古诗教学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当然就必须加强对古诗的朗读指导。如《题西林壁》中“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 稍强,“近”稍弱、“高” 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重音。每句诗的节奏大约是××|××|×××。
三、语言感染,唤起真情
小学语文课文思想内容丰富,每篇课文都渗透作者强烈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一位教师在总结《凡卡》一文时说,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有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么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几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时,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同学在寂静中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位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情入景,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上共鸣的作用。因此,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用自己从每篇课文中受到感染而燃起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炽热情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沉浸在美好的情感激荡之中。
四、课件渲染,蕴育感情
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那具体的画面、生动的声音,能再现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内容,为学习情感的产生提供了载体。如教学《夕照》这课时,教师在课前播放夕阳西下的迷人景象;层林尽染,万物像笼罩上一层金色的薄纱……配上轻柔的音乐,使那些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每位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然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去理解语言文字就有了浓厚的情感基础了。
五、创设情景,触发真情
俗话说:“触景生情。”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触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为唤醒学生情感,须尽量诉诸学生感性,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悟,使课堂教学进入叶圣陶曾经描述过的那种境界:“一个教室,四五十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是一种审美的氛围,师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之中,都有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得到语言形象、语言意义、语言情感的感悟。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可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语言理解与体验的“情感场”。
六、模仿演示,以形激情。
情感的流露表现在人的表情、动作、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如《从现在开始》,全文富有童趣。让一学生当森林里的新首领,在发号施令中,体验森林之王的威风;其余学生则充当森林里的小动物,他们听从新首领的命令,违背自己的意愿采取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受委屈和怨悱,而“头领”则体验着大家的怨声载道。同学们在表演中体验、领悟深刻的道理——违背大家的意愿,是不能当森林的新首领的。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最合适的方法,真正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教育,从而达到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