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将自己内心的一部分特色投到对方身上,
因为对方身上有和自己内心相似的部分,
于是就用对待自己内心一部分的方式来对待那个人,
那个人成为你内心的代言人或者说替罪羊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
扩展资料投射效应可分为三种:
第一,相同投射,是指在认知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忽视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例如,笔者认为那些“不难证明”之处很简单,不用多讲,就无意间忽视了专业老师与初学者的差别,落入了相同投射的陷阱。
第二,愿望投射,是指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例如,明星们的“粉丝”不仅自己喜欢而且也希望别人喜欢他们的偶像。一旦某人对他们的偶像给予负面评价,他们就会愤怒不已,以致群起而攻之。
第三,情感投射。对于自己喜爱之人或物,则夸大其优点;对于自己厌恶之人或物,则夸大其缺点。亦即,喜爱一个人,就连其屋上的乌鸦都觉得可爱;厌恶一个人,则连其村里的墙壁都令人生厌。
参考资料来源: --投射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以己度人与投射效应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拿个苹果在吃,又想和同伴玩耍,看到有位老奶奶坐在一旁,就礼貌的问,“老奶奶您还有牙齿吗?”
老奶奶回答说,牙齿早就掉光了,于是小男孩愉快请求帮助,“那您能帮我拿着这个苹果吗?”
这个有趣的故事,反映的正是小男孩那点小心思,禁不住让我们会心一笑。这也正是我们要说的投射,只不过这是广义上的投射。
那么,作为心理防御机制的投射是什么样子呢?
投射,顾名思义就是向外界投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想法。
狭义的投射,是作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许又新教授在《心理治疗基础》一书中写道, “把本人不愿承认的情感、意图和观点等错误的归于别人,这种防御机制叫作投射。”
用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说明,就是“心中有佛看到佛”“心中有狗屎看到狗屎”,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只不过投射所投出的是自己不喜欢、不接受、不敢面对的想法与情感,也可以说是掩耳盗铃,“此地无银三百两”。
投射分作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两类。
健康投射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在投射,比如清醒意识到带着心理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们看到的不是客观世界,只是我们心里的主观世界。
用许又新教授的话说,“我们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观去看世界,使世界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比如,我们发脾气,我们不高兴,这没问题,很正常,但要知道这是自己投射价值观和情绪,就好。
由此,健康投射具有建设性,甚至创造性,增添生活情趣,促进人际关系。
需要关注的是不健康投射,甚至病态的投射。
这种投射就是当事人不知道或者不承认自己在投射,认为世界就是主观看到的那样,投射不具有建设性,还“妨碍或破坏了人际关系”。
比如,当我们讨厌别人啰嗦,乃至于自私,小气,做事自我中心主义,甚至一无是处时候,反过来,恰恰印证的是自己这样也会出现这些问题,只不过投射给了别人,因为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
我们天性容易看到别人有问题,却独独看不见自己的错误。
一种常见问题是推诿。
推诿扯皮是常见现象,就是把自认为不好的态度硬是栽给别人头上,诿过于人,撇清自己,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
最典型的是投射自卑和自私心理。自卑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却容易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就是自卑的投射。那些爱说别人自私自利的人呢,恰好是自己很自私的投射。
第二种常见问题是恐惧。
咨询过一个人际关系恐惧个案,求助者是高中学生,从害怕见到老师同学,到不能看见陌生人,最后只好暂时休学回家,只有与家人一起才不害怕。
经过咨询了解到,求助者头脑会忍不住出现骂人话语,唯恐被别人知道,强行压抑又压不住,这就是有了强迫症状。
当事人承认不该害怕老师同学,事到临头又非常恐惧,投射机制解释是这样的,显然这个恐惧来自自己大脑投射,根源则是对自己情欲的过分压抑。
越是压抑厉害越是反抗厉害,强烈恐惧就变成无法躲避,于是投射给外面别人,这样使得客观的别人与环境成为可怕的,也就容易应对的多,因为可以回避,“眼不见心不烦”。
第三种常见问题是偏执型人格特质。
这种人警惕性强,习惯挑刺,对别人的批评敏感,最擅长使用投射机制,认为别人才是如此。
困扰偏执者的两件事,是信任和亲密。这就提醒我们对待这类人尤其小心,一旦我们偶尔说错话,就立即真诚道歉,决不可文过饰非。
也采取“反投射”技术,承认这类人说的有一定道理,不和人争论,用富于同情和共同商量做法,这是他们容易接受的,毕竟“即使是病态的投射,其中也往往包含着点滴的真理”。
投射是人人都有的心理现象,可以说世界就是我们投射出来的,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健康投射不用管它,比如心情好的时候,“风含情水含笑,花儿在微笑”。
关键觉察不健康乃至病态的投射。
一是,保持觉察心态,知道自己在投射。
这不仅是对待投射的态度,也是我们学习心理根本目的所在,我们注定无法克服和超越许多人性弱点,但是可以有自知之明。
具有自知之明,也就有了健康心理状态。
二是,认识真实人性,积极参与人际活动。
自卑自私自负者,原本都是价值判断,属于贴标签。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野看,换个说法也有人的基本需要成分,因此合理审视自我很有必要。
叔本华这句话可以作为注解,“欲望乃人之本身”,消除欲望也就消除了人自身。由此多参与活动,转换多个角色,在与人相处中觉察“意识流”,审视自己想法,理解自己,也更好理解别人。
总之,深入理解投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心理表现,才能和自己与别人进行深入交流,从而有效且妥善处理各种心理困惑问题。
参考资料:
投射就是当焦虑被复杂理性禁止采用某种途径获得直接满足,而这种受到复杂理性禁止的行为样式却在他人的行为中有所发现时,心理的个体于是便将焦虑以一种恣意强调、谴责、中伤他人的形式,加以表现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