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与快乐交织的回忆——《柳叶儿》文本解读

感慨与快乐交织的回忆——《柳叶儿》文本解读,第1张

    《柳叶儿》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在粮食极度匮乏的童年时代,自己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难忘经历,字里行间始终交织着作者感慨与快乐的双重感受。

      “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是回忆“抢柳叶儿”之前的一个段落。

      “全家最乐的”这五个字背后隐含着什么信息?这是以当年的“我”——一个孩子,一个淘气顽皮的小男孩的视角所观察揣摩到的结论。其他家庭成员显然在这个孩子的眼里,无法与自己的“快乐”相提并论,也许他们因为食物没有着落而满脸忧伤,也许他们因为长期的饥饿而憔悴不堪,也许他们在绞尽脑汁地谋划如何度过这难熬的日子,也许……总之,除了我“最乐”以外,其他人是“乐”不起来的。 

        而“我”呢,正心急如焚地想要“大显身手”,自然无暇揣测出大人们的忧伤与悲苦,反正“我”是全家“最乐”的那一个。

      “最乐”是因为“我”年幼,无法用心体察那份艰难与苦痛,“最乐”是因为“我”仅仅沉迷在自己淘气的小天地中。所以,浓浓的感慨与儿时无知的快乐交织在了一起,在回忆开始就弥漫开了。

        爬高树摘柳叶儿和清晨赶远抢柳叶儿,在“我”的记忆中是快乐无比的经历。爬高尽显“我”的能耐,干了别人不敢干的事情让“我”得意洋洋,涉远充分发挥出了我的爬树特长,不仅欣赏到了清晨的美景,还收获了可以果腹的柳叶儿。

      最快乐的无疑是吃柳叶儿,虽然工序繁杂,但柳叶儿做成的菜糊糊粥香得不行,最关键的是我是全家唯一一个可以放开吃的,这样的特殊待遇,更令“我”快乐无比。

        然而,细细想,这些快乐的情节背后有多少的无奈、心酸与感慨啊!首先,一个“抢”字就道尽了那段岁月的满目疮痍。同属礼仪之邦,同在一片土地生活,乡亲邻里原本该是和和睦睦,来往亲密,可是“柳叶儿,是要抢的”,一个“抢”字把人与人之间和美的关系深深地撕裂了,是什么让人们失去了温馨和睦?极度的饥饿,难以活下去的困境,逼着人们不得不抛弃尊严,去“抢”可以果腹一顿的柳叶儿。“抢”字述说了无尽的感慨与无奈!

      三叔和我涉远去抢柳叶儿的苦痛更是让人心酸。不到万不得已,有谁舍得让一个孩子忍受长途跋涉,顶着清晨的寒意,最重要的是还要爬高,冒着可能摔下来的危险,去开辟一块新的争夺领地!“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吃”,这是特权,这似乎是一个孩子的荣耀,但这份特权和荣耀背后,是全家人的怎样的一份怜惜与愧疚!然而,这些对于当时的“我”是无法体会的,“我”的“乐”中透着的全是深沉的感慨与心酸。

        单句成段,给人沉重感。“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柳叶儿救过我的命。”“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三个简单的句子单独成段,在行文上给人以深沉、感慨,不忍启齿,不堪回首之感。

        “又是”说明作者每到柳叶儿抽芽的季节总是能回忆起这段时光,又见这段记忆的深刻,也见这段记忆的苦痛。“那些天,全家最快乐的是我。”与“我是那些天全家最快乐的。”两个句子的表达的意思一样,但叙述中蕴藏的情感却截然不同,“那些天”放在句首,凸显了那些日子的刻骨铭心,也表现了回忆那些日子的作者的不堪回首,“那些天”,是作者充满着感慨的回忆缓缓拉开了序幕,更是作者心头的并不轻松的记忆枷锁。而“我是那些天全家最快乐的”则透着轻松、欢愉和自豪。

        回忆画面的快速层进,透着苍凉与感慨。文章第四段“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不加修饰的语言,看似平静的一成不变的语气,三个“吃光了”给读者勾画了三个无比忧伤的画面,一群的饥饿的人们,像蝗虫般向所有能吃的和不能吃的进军。三个句子,三个争抢的不堪画面,越来越严峻的形势,越来越让人揪心的记忆,满是心酸和无奈,平静的语气背后是汹涌的情感波涛。

        在到达情感顶点后,“那一年,我八岁。”用理智收回那几个不堪的画面,不用“我那一年八岁”来叙述, 强调了“那一年”在我记忆中的印象至深,也强化了“那一年”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感慨之深。

      文章14段 “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那年月,有多少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叙述方式方式同样是画面的交叠、层进,叙述中情感的渐强,然后沉重地收回。

        儿童视角的叙述,压抑不住的快乐。“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蹭蹭爬到最高点……”一系列的动作,简单单纯的心理,把儿童快乐无比的自豪感写得淋漓尽致。“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吃……”短促中透着急切的叙述,仿佛让我们触摸到了孩子那迫不及待要大吃一顿的心情,和即将吃到美味时尽力压制却压制不住的激动和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儿童的视角,来自于干练的短句,来自于叙述背后的真切感受。

枫树象征鸿运。

秋天的枫叶就类似于燃烧的火球一样,多用于表达对古人的思念之情,也可以表达对爱人的真情实意,同时也可以将枫叶比喻成刚正不阿的人,在任何方面都有自己的原则,同时它还有坚强的寓意,代表了一种无畏、坚韧的品质。

枫叶即枫树的叶子,它的树叶较大,中间有掌状的裂纹,颜色有金**也有金红色的,非常艳丽美观,从古时候开始便是故人托物言志的代表物,所以枫叶寓意着思念,多用来表示对故人的思念,也可以表达对爱人的无尽怀念之情。

澳大利亚摄影师维尔·贝克在巴西丛林拍摄热带植物时,发现生活在这里一种鸟,这种鸟身上有非常漂亮的羽毛,鲜艳夺目,像燃烧的火焰。它们喜欢在灌木丛中荆刺上觅食,越尖硬的荆刺,它越喜欢,有时身上被尖利的荆棘扎的鲜血淋淋,它依然在欢快地觅食。他感到很奇怪,这种鸟为什么喜欢在荆棘上觅食呢?

当地向导告诉他,这种鸟名叫荆棘鸟,这种鸟一离开鸟巢,开始独立飞翔,就在这种荆棘丛生的枝条上觅食。荆棘枝条上,长有一种鲜美的果实,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这里,是它们生活的乐园和天堂。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维尔·贝克对这种鸟的生活习性,感到很有趣,拍摄了大量的这种有漂亮羽毛荆棘鸟的照片。一天,他又在丛林中拍摄荆棘鸟,突然,他发现一只荆棘鸟身上的羽毛,全部被荆棘丛生的荆刺戳掉了,全身光秃秃的,身上还有许多血点子,身上只剩下尾巴上一根羽毛。这只只有一根羽毛的荆棘鸟,没有表现出一点痛苦和悲伤,它和那些有着漂亮羽毛的荆棘鸟一样,欢快地在荆棘上飞来飞去,并发出欢快地叫声。

向导告诉他,只是荆棘鸟发出欢快地歌唱,它歌唱荆棘给它提供丰富的食物。

维尔·贝克听了,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在热带丛林中拍摄,每天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还要经受毒蛇蚊虫的叮咬,条件十分险恶和艰苦,但他却感到了一种别样的幸福和快乐。他感谢那只只剩下一根羽毛的荆棘鸟给他带来的一种信心和力量。本来只有一个月的拍摄计划,后来他拍摄了近一年。在这一年的拍摄中,他对人生、对生活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回国后,维尔·贝克将那幅只剩下一根羽毛,还在荆棘条上飞翔的荆棘鸟的照片,配上这样一行字:“哪怕只剩一根羽毛,也要飞翔。”这张照片后来刊登在《悉尼先驱晨报》上。

照片刊登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被这只只剩下一根羽毛,还在荆棘条上飞翔的荆棘鸟深深地震撼了,从此,也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一张普通的照片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这也许是当初维尔·贝克所没有想到的。

西蒙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女孩。她患有进行肌不良症,全身僵硬,只有一只胳膊还能动弹,她感到自己的人生很不幸,每天的生活简直是生不如死。

一天,她看到了刊登在《悉尼先驱晨报》上那幅“哪怕只剩一根羽毛,也要飞翔” 的照片,感到非常震撼。她紧紧地盯着这张照片,不知不觉,眼睛变得湿润了,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身上也有一根那样燃烧的羽毛,凭着这根羽毛,她在高高地飞翔,飞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从此,她开始用那只仅能动弹的胳膊开始文学创作。没想到,她很快成为了一名引人关注的网络写手,人们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精神。西蒙还开设了自己的微薄,她给自己的微博起的名称叫:哪怕只剩一根羽毛,也要飞翔。

辛格是一名16岁的男孩,他一出生,就没有四肢,像个小皮球。他渐渐长大了,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不愿意见人,他将自己深深地藏在自己屋子里。

一天,爸爸将刊登在《悉尼先驱晨报》上,那张“哪怕只剩一根羽毛,也要飞翔” 的照片给他看。他看到后,心中仿佛被什么力量击打了一下,他陷入到久久地沉思中。

从此,他开始面带微笑走向社会、走向学校、走向孤儿院……他向人们宣讲人生的意义和哲理,他成了励志人物。他在演讲中,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哪怕只剩下一根羽毛,也要飞翔。”

人们从他的演讲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力量。

……

维尔·贝克拍摄的那幅“哪怕只剩下一根羽毛,也要飞翔” 的照片,鼓舞了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打败我们,是的,哪怕只剩下一根羽毛,也要飞翔。飞翔,永远是最优美的姿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299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