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维系民族情感认同

如何维系民族情感认同,第1张

知史明史,实现主体自觉。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青年学生放眼国际、憧憬未来固然难能可贵,但作为未来的主人,他们也同样需要尊重历史。在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尊崇民族传统、发扬民族精髓。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高等学校应通过专业渗透、比较研究、政治疏导、文献佐证、言传身教等不同方式和载体,真正将反映长期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通过历史的镜头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这是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历史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民族精神教育,更需要高度关注历史之维,用时空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觉。

精神当与时俱进。

时代是最鲜活的课堂。青年学生在第一课堂增长的是知识和技能,而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大学生更多的是需要主动融入、自我选择、价值塑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教育最根本的是弘扬爱国精神,让青年学生心存国家,懂得如何爱国和表达爱国情感,如何在动荡的国际局势和社会环境中防止“去国家化”倾向和过度民族主义思潮。在今年的“918”前后,广大青年学子表达了理性爱国精神,向世界传递了中国青年的声音,传达了自信、成熟的民族情怀。

理性精神需要培育。

理性精神、理性态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全球化的今天,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包含着当下的世界观、世界发展观和中国发展观及民族进步观。众所周知,东方文化传统中素来缺少对法制、自由和尊严的遵从或追求,其根源还是在于东方文化中素来缺乏理性精神。西方的理性精神导致了一系列精神和科学层面上成功因素的产生,并保证了几百年西方世界和民族的崛起。大学是培养青年理性精神的关键时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不是简单地说教和灌输,而是需要把民族的放在世界舞台上进行理性对比和价值考量,尤其是要把30多年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成就向学生讲明白、说透彻,以增强说服力。唯有这样,理性观点才站得住脚,民族自信才有活水源头。

情感认同是最大安全。

青年最富有激情,增强情感认同是加强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人文诉求。“认同”可分为自我认同和集体(社会)认同。个人可以有多重的集体归属和认同。当集体认同主要建立在民族等基础之上时,认同感会更为强烈和持久;而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民族或民族国家成员身份的认知以及由此引起的归属感、忠诚和奉献精神。从青年学生角度出发,民族认同与情感认同进而体现为文化认同有着天然的同向性和合力效果。

大学生本身就是情感主体,有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和民族基因,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民族情感认同已经不再是封闭式的,而需要开放的环境建构,需要扎实的发展依据,需要来自内心自觉和自我选择的文化认同。中国***作为执政党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确立,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选择的理性结果。这种选择的认同、情感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必须通过主课堂、政治学习、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方式得到强化,以正能量引导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高层次认同。青年认同安全才是最大的安全。

在全球化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是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把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历史精髓还原到现实中,用启迪和熏陶让青年学生理智选择,用富有时代气息、与时俱进的鲜活精神来充实教育内容。这样,民族精神才能日久弥深,发扬光大。

道德意志、认识、行动、情感是人类社会中不同层面的现象,它们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下面将对它们进行简要阐述。

道德意志是指对于行为、观点和信仰的评价,是人们根据特定道德准则而作出的选择。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人们根据不同的道德准则、传统和文化,来制定自己的道德意志。个人的道德观念会不断发展和变化。

认识则是人们对事物的认定、识别和理解的过程,是人们通过感知、理解、形象、概念等方式得到的对外界事物的思维表达。人们对认识的发展因素有社会、文化、个体和实践等。在认识上的差异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议。

行动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和道德意志的表现,具有实际的行为特征。行动来源于对认识和道德意志的理解,是人类所表达的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要求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

情感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及体验,是人们感知外界并向外界回应的表现。人们的情感会被主观因素、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影响。情感在人的行为和态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对于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相当的意义。

综上所述,道德意志、认识、行动和情感在人类社会中各具特定的意义,它们之间有所区别,却又协同作用。这些概念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有着很重要的角色。

教材P108

关键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具体要求,1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落细、落小、落实,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青少年,要勤学,要修德,要明辨,要笃实。

4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近日在高铁上发生这样一幕:一批刚从军校毕业的学员登上了开往分配地的列车,几乎占满整个车厢,一些没有买到坐票的乘客怨声载道,嘟囔着为什么当兵的不给让座,还有乘客在旁附和道“你以为当兵的会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给你让座?好人没有那么多!”五分钟后,事情发生了逆转,火车开始平稳行驶了,只听见人群中传出这样一句话:“我们都站起来,给没有座位的人让个座。”(环球网)

现在是征兵高峰期,退伍军人和入伍军人可能都要乘坐民用运交通设备前往部队或者返回故乡,无论是去部队的新兵,还是刚刚退伍的老兵,他们都应该称为我们可爱的子弟兵。从现实情况看,退伍军人返乡乘坐火车,必然占据其他旅客的乘坐空间,短期内可能给交通带来拥挤。但是军人也不是无票乘车,他们也是购买了车票,且军人退伍必然携带大量生活用品,并不比一般乘客轻松多少。军人在部队战严寒,顶风霜,保卫祖国,甚至有的士兵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祖国安危。现在他们退伍,回家了。是军人,他们应该给别人让座,应该让他们站着回家吗?

其实这些退伍老兵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也许是连长,也许是退伍的班长,“我们都站起来,给没有座位的人让个座。”。这句简单的话不但打动了许多网友,也让同车乘坐的乘客非常感动。有网友总结了军人身上的26种品质,最为突出的就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军人身上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其实从他们离开军营那刻起,就成了退伍军人,回到故乡也许同大家一样就是普普通通的群众。如果从法律和道义上来讲,军人必须给其他乘客让座也没有这样的规定。但是他们举动更进一步说民军人无论是在军营还是退伍后作为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依然把人民需要作为自己的最高做人准则,整齐站在车厢中间,把座位让给其他群众,其行为,其举动确实感动了许多网友。

军人就是一代青年的榜样。大家可能对这个依然记忆犹新,在北京地铁奥体中心站,一队军人笔直地站在车门两侧等候上车,有一位小朋友学着他们的样子,双腿并拢、双手垂直笔挺地站在队伍的最后。这幅曾经被网友冠以榜样的力量。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的一支机动部队搭乘高铁返回深圳,入站不与旅客抢电梯、全部走楼梯,候车不占用休息区,直接在地板上整齐坐下……有人将传上网,有网友评论:战争年代,有解放军入上海而露宿街头不扰民;今有兵哥,搭乘高铁不抢道、不抢座!在站台候车区,只见兵哥们在黄线外整齐列队等车!在各界都倡导军人优先的当下,军人们整齐列队,严格遵守着让旅客先下先上的秩序,绝不堵到一名旅客的路,“让人民优先”这是中国军人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种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让军人优先,是群众对军人的爱戴和尊重,而军人让位给群众,不但彰显当代军人的风采,也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军人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展现了当代军人退伍不退色,始终如一的保持一个军人的风采。

军人潇洒,岂止在疆场?对于他们,转业不转志,退伍不退色,走出军营还是兵,虽然他们离开了军营,军人之魂仍不变,军人的作风任然不变,军人的品质仍然高贵。既然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也是这个时代的榜样。作为普通群众更应该理解和爱护他们。一个社会的文明,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遵守,尊敬和谦让是我们这个社会永远的追求,我们不能站在自私氛围中苛求军人,让他们坐着回家才是给军人应该的尊敬。

发自内心的向军人敬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文化引领作用,原因在于:

  一方面是文化具有群体性特性。文化是经由历史长期发展而沉淀的、被一定的群体认可和遵循的共同的行为模式,惟有共同文化才能使群体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另一方面是核心价值体现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反映了文化的先进性和发展方向。当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引领和整合大众文化和多样化社会思潮,最大限度达成思想共识,使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1、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对社会共同的价值要求的自觉接受与遵循的一种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具体指通过传播、教育和渗透等有效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大社会成员认可、接受,内化为信仰,形成统一意志和强大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是实现有效引领的基础。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持续存在都有赖于合法性的支持,这种合法性以价值观念的形式进行的思想上的说服、理解与接受,就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我是谁”和“为什么”,即不仅清楚自己是其所是,并明白如何按其所是行动,从而在共同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形成整个国家和全民族认同的共同理想,这是一种巨大的引领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有三个重要环节:

  ①事实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属社会意识范畴,但不能凭空产生,而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总结、国家共同思想基础的鲜明体现和全国各族人民核心利益的集中反映,具有深厚的事实依据与实践基础。

  ②情感认同。

  基于事实认同的基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产生的强烈情感共鸣。情感认同是将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

  ③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事实认同与情感认同的升华,它在理性认识和情感共鸣中确定行为的价值取向,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要求并付诸实践。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越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力就越强。

  2、实现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价值观之间具有某种耦合性,这种耦合性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的前提基础。

  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大众文化的多样价值取向和追求中蕴含和呈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要素或特质。因为任何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社会基础,都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运动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反映,它不仅被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所表现,同时也能被大众文化所折射。大众文化应成为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管道和领域。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到大众文化价值观中,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文化诉求和价值追求,才能发挥其对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引领力。由于大众文化商品性、娱乐性等特质使得其在生产、传播和消费上易被市场和利润所左右,会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而产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价值观的疏远与偏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力,要提高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度。价值引领一定程度上是多元价值观念的协调共存基础上达成的价值共识。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力。

  ①应该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的成果,倡导包容、整合非主导性的价值观念,并在多样而流变的非主导价值观念中汲取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②应以发达国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成功融入大众文化的经验与做法为借鉴。比如美国就十分重视将价值观内核与商业外壳有机结合,国家主导价值观被包装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和震撼力量的以好莱坞大片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之中,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国家主导价值观文化引领力发挥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当然各国具体情况差异很大,我们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我国社会实际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文化的方式和途径。

  ③应处理好大众文化的思想性与娱乐性、艺术性与市场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引领优秀大众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运作以及媒介传播,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合理解决,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引领力。

  3、实现对社会思潮的价值整合。

  所谓价值整合,通常是指在社会多元存在的价值结构中,通过选择、确立和维护主导价值而使整个社会的价值结构趋向平衡、有序与协调。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社会思潮价值观进行价值整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价值整合作用的发挥不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传播、教育、融入等渠道和说服、同化、感召和批评等方式实现的。

  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客观地认识、准确地分析判断是实现有效价值整合的重要基础。我们要研究主要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 “普世价值”观等思潮的思想源流、现实样态、理论观点和性质特征。以此为基础,重点研究各主要社会思潮的价值取向,其表现形态与实质,以加强整合的针对性;要研究主要社会思潮价值观的本质内容、社会作用,不仅要注意到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在社会发展方式和社会理想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而且要警惕诸如文化保守主义、“普世价值”观等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蔽性的破坏性。

  “立足现实需要,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引领的目标指向。这一目标指向的实现,价值认同是基础,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和社会思潮的价值整合是必然路径,而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又是认同、引领和整合的最终目标。

1、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3、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4、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5、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6、必须同这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人们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于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7、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当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这是一件好事。

在互联网时代中,我们更多的时候都只能通过自己手中的手机来了解我们所需要知道的信息,这是对传统文化了解太少。

现在,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或者网络去了解我们身边所存在的文化,而这也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

其一,呈现在表象上的行为认同。行为认同指的是青年通过自身的实际行为表现出来的对于“国风”文化的认可、接受和践行。不论是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综艺节目,还是民乐、古风舞等艺术形式,抑或是汉服圈、发髻圈等兴趣圈层,都得到了“国风”青年的广泛关注。青年的关注不仅局限于“国风”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聚焦于蕴藏在“国风”潮流背后的深厚历史底蕴。新时代青年不仅是“国风”文化的持续关注者,更是“国风”潮流的深入参与者与重要推动者。人的能动性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广大青年群体的深入参与为“国风”文化潮流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生机与活力,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经久不息的动力源泉。

此外,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语言评价与参与行为实际上都在无形之中扩大了“国风”文化的宣传力与影响力。青年的每一次点赞、转发、评论都会吸引更多的朋辈群体共同关注“国风”文化、参与“国风”潮流,从而使“国风”文化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具有更强大的影响力。

其二,展现在内核中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指的是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思想、价值观念等符合个体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情感认同既表现在现实表达上、也体现在多元抉择中、更彰显在有效驱动上。

青年的情感表达更能真实展现出其对于“国风”文化的认同程度。积极正面的情感表达越强烈,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认同程度就越高。“国风”文化为青年提供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青年从意识深处产生了情感共鸣。因而在面临多元文化产品的抉择时,青年更愿意选择能为自身提供积极情感体验的“国风”文化,这也充分表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于“国风”文化具有深刻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为人们追求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驱动力,即人们在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后,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相应的态度,产生相应行为。

▸其三,彰显在本质上的价值认同。文化自信的核心是每一位公民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认可、接受以及传播行为真实描绘了青年群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价值认同的现实图景。

区别于凸显在行为方式上的行为认同以及显现在情感表达中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蕴藏在主体的价值认知深处,呈现的方式更隐蔽、呈现的效果更模糊、呈现的维度也更多元。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价值认同在整个认同体系中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独一无二的关键作用。行为认同与情感认同对于青年的影响都是较为短暂的,而价值认同的影响却是深远持久的。因而从价值观的角度深入思考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认同的问题才能真正切中要害,真正接触到问题的核心。价值认同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经年累月的积累。价值观念只有经过广泛的实践、长期的思考、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内化成为青年的价值认同。

情感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知到行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情感认同的重要性,通过优化情感认同环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互动、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等方式,促使社会成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情感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推广实际上是一个认同过程,由理论认同到实践认同再到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过程,实践认同是反馈教育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情感认同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社会成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与传播者,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尤其是情感认同极具现实意义。

内化于心: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作为意识的一种基本形式,情感是主体本身的客观心理活动,是人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的桥梁,其内在机制由内在感触、情境评价与反应选择构成。情感认同体现为主体本身情感上的心理应激响应能力,建立合理行动的前提便是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属于道德层面的教育,而道德行为的发生则取决于道德认知和情感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具有社会规范功能、社会控制功能与社会创造功能。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情感认同是一种肯定、满意的态度,道德情感认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的认同。二是情感认同会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促进作用。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方面存在可实现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在满足较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体现的是人民生活幸福以及国家伟大复兴的物质保障,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民主”则体现了社会成员的精神渴望。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它的包容性、现实性与超越性是其吸引力所在。

外化于行:强化群体积极情感体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强化群体的积极情感体验需要优化情感认同环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促进仪式、实践活动等的社会互动,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

优化情感认同环境。积极健康的情感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与道德修养,提升社会成员的价值自觉与思想意识。情感认同在价值思想转变为价值自觉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其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异性与复杂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经济建设。社会成员的情感认同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具体变现为排斥外在观念的拒绝认同、被动接受的表层认同、随波逐流的盲目认同以及从被动灌输转为主动接受的迟滞认同。因此,需要根据社会成员的情感认同特点,结合社会成员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帮助社会成员解决自身问题,使社会成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榜样具有功能性价值,优秀的事迹与人物展现了道德的美好,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对美好情感体验的向往。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社会成员进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引导,将价值引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同时,榜样具有示范性价值,能够在精神上感染其他社会成员,能够在思想上引起共鸣,从而增强情感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民众文化素质,需要优化大众媒体环境与文化环境,充分调动情感认同载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社会成员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促进仪式、实践活动等的社会互动。仪式可以带来情感共鸣,是某种社会关系与秩序的体现,而实践活动是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社会调查、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活动,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要创新实践形式与内容,通过主观感知的增强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激发,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其次,要以归属感承载情感认同,通过增强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要将体验式教育融入文化建设,以亲切感凝聚情感认同,拓宽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途径。最后,要将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教育、管理、服务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将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有机统一。

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首先,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公益广告、文学作品、宣传画等触发社会成员的责任感、敬畏感,激发社会成员的情感认同。其次,要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合理发挥网络、电视、报刊等载体的作用,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认同环境,帮助社会成员增强价值认同、提高思想认识。再次,要注重平衡各方需要,既关注经济发展,也注重民生建设与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想群众所想,使物质利益驱动与情感激励相结合。

知行合一:强化情感认同,实现由“知”到“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国家的精神追求,而情感认同则是情感秩序与价值秩序的平衡点。情感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方面比理论灌输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重视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由认知认同向行为认同过渡的关键环节,强化情感认同能够使社会成员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将积极、正面的力量拓展到生活与工作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促使大众进行正确的选择,凝聚中国力量,维护国家稳定。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性,使社会成员形成自尊、自强的意识,将国家、社会以及他人联系起来,在个人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在充分认识情感认同重要性的基础上,以实践认同为落脚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与感召力,通过优化情感认同环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互动、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等方式,使社会大众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366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