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哪些美德?

中华民族有哪些美德?,第1张

中国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表现方面:爱国、利义、仁爱、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 耻、改 过、厚 仁、贵 和、敦 亲、忠君、尚 勇、好 学、审 势、求 新、勤 俭、奉 公、务 实……

核心内涵:

仁 :有仁爱之心 ——唐太宗爱民如子

义 :重情义 ——荆轲刺秦王

礼 :懂礼数 ——孔融让梨

智 :明智果断 ——空城计

信 :诚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这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羊在我们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中国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比如,羊与鱼构成了“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和鱼都是最鲜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这反映了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品行,作为应该提倡的道德。《说文解字》把“义”同“美”和“善”联系起来解释,“美”和“善”是“羊”字头,“义”的繁体字“义”也是羊字头。所以,义、美、善是同义的。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的。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说明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义”作为主要标准的。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指的就是一种仪式、一种习俗,当时还没有把“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确和倡导。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关于“礼”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礼记·表记》中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说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远之,开始远离它,并且“制礼作乐”,逐步把这些礼仪规范起来,对在哪种情况下实行什么样的礼节、举行什么样的礼仪、讲究什么样的礼貌进行了具体规范,提倡以“礼乐”治天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内容又有了创造性的变化,开始将“礼”作为道德准则加以提倡。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诗句,意思就是说:看那老鼠还有一张脸皮,做人岂能无礼仪;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不去死还干什么?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论语》中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智慧之举。这里讲的“是知也”就是指“这才是智慧、这才是聪明、这才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缺乏坚定可靠和相互信赖这样一种基础,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也难以实现诚实和守信。关于“信”,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它,并且积极地加以提倡。历代贤人圣哲关于“信”的强调不绝于书,甚至包括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里面,也都强调“信”的道德理念,都有关于“信”的人性诠释和故事描绘。《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贞观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征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把“信”作为治国之大纲来加以强调。《旧唐书》里说“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尚书》写道:“信用昭明于天下”。《诗经》里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信誓旦旦”。像这样一种对“信”的认识、对“信”的提倡、对“信”的崇拜,从古至今像一棵常青树一样存活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说明“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那么,如何看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五大基本要素呢?从五大要素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也可以说是道德大厦的支柱。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要很好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种社会道德规范。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种组合的比较来看,“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仁、义、礼、智、信”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庞大体系来看,“仁、义、礼、智、信”具有主导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广泛性、深远性影响来看,“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就加以歧视或侮辱;一个民族生活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生活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生活习惯,去处理与民族生活习惯有关的事情。由于民族生活习惯具有民族性、敏感性等特点,因此,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那么,作为学生我们如何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呢?

一、要充分认识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5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和心理感情。所谓生活习惯,主要指少数民族群众的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等方面的习惯。这些习惯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是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对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民族的发展进步、民族间的关系都有很大影响。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有着特殊的感情,或引以为自豪,或奉为神圣,不容他人亵渎。不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容易刺激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团结,不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因此,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任何歧视、不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有害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家昌盛。

二、要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就首先要了解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

我们可以读一些介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书籍和文章。我们还可以在跟少数民族朋友接触交往过程中留心观察、虚心求教,还可以通过旅游、参观、调查访问、影视作品、专题研究等方式方法多层次、多侧面地了解。

三、认真地、诚心诚意地、不折不扣地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1936年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时,由于彝族群众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红军北上抗日的方针不了解,将红军团团围住不让通过。红军反复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并由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喝鸡血酒、结拜兄弟并送枪枝弹药,终于赢得了彝族群众的理解和信任,红军才得以顺利通过。由此可见,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才能加深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民族团结,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统一,推动“四化”建设的发展。

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

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对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侵犯,也就是对民族平等权利、民主权利的践踏。在我国加强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成为学法执法的模范,带头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中国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以下几种: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例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

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

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涵:

仁 :有仁爱之心 ——唐太宗爱民如子

义 :重情义 ——荆轲刺秦王

礼 :懂礼数 ——孔融让梨

智 :明智果断 ——空城计

信 :诚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当然,在传统道德方面还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丰富,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发展。

新时期,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的必然要求。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东山小学校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三个阶段目标,从课程滋养、活动熏陶和文化建设三个途径入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确定教育目标,精准把握学习内容

目标明确,内容和步骤才会清晰。学校依据《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校情、师情、生情,将一至六年级划分为低、中、高三个教育阶段,分别确定学习目标。低年级目标为:了解身边师生所属民族,形成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良好品质。中年级目标为: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概况,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高年级目标为:掌握56个民族的常识性文化知识,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统一认识。

三个阶段目标的设置,让我们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有方向、有层次、有衔接、有侧重,确保了学校教育有效、有为,使全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加强课程建设,切实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小学至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确保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学校初步形成“一讲一学一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重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挖掘各学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元素。引导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元素,有意识地找结合点、切入点,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中。例如:在一年级数学课《认识人民币》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人民币上的汉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与蒙古文5种文字,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引导学生了解学校有汉族、朝鲜族、蒙古族等民族,我们共同学习、生活在延吉市城区唯一的民族联合学校里,大家应彼此尊重他人的民族风俗习惯。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民族团结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编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本教材。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共同”为指导思想,围绕学校制定的三个阶段目标,组织教师有重点地研发编写4本校本教材:《辽阔的九州大地》让学生懂得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华夏历史》让学生懂得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中华文化》让学生懂得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中国精神》让学生懂得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为载体,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导学生从小牢固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坚定不移推进国家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为各族学生打下“中国底色”的筑基工程。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引导各族学生从小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和捍卫者。

通过“一讲一学一说”教育模式,让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听得到、学得着、说得出”,真正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实、落地,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体验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我们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出发,从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研究、设计、开展了6个系列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

班班“民族风”活动。为增进学生对56个民族的了解,各班级分别选择感兴趣的少数民族,学生采用查阅书籍、上网搜集等方式,结合民族特点,从服饰、文化、礼仪、饮食、习俗等方面进行学习。通过让学生学习民族礼节、制作手抄报、举办主题班队会、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知识,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民族平等、互助团结的品质。

“小老师10分钟课堂”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教导处根据一至四年级朝鲜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实际,分别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由学校五至六年级的“小老师”志愿者,每周二、周四中午到各班级开展学习活动。朝鲜族“小老师”教汉族同学常见的词语和日常用语,汉族“小老师”指导朝鲜族同学背诵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文。学生们在互学互助中达到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目的。

“手拉手”结对子活动。结合学校实际,我们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六互”活动为载体,开展结对子活动。其中,教师互结对子32对,班级互结对子18对,学生互结对子669对。同学科、同年级教师结成帮教对子、取长补短、优化本学科教学方法。班级结对子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联谊会、“我们是一家人”主题班会等活动,学生之间加深了解、加强交流,建立了友谊。

“我是民族文化宣讲员”活动。在每个月第一周的周三中午,选定一名少数民族学生为民族文化宣讲员,身穿本民族服饰,在民族文化宣讲区,向同学们讲述自己民族的建筑、歌舞、语言、习俗等,加深了学生对不同民族习俗的了解与尊重。

民族文化周活动。我校把每年9月份的最后一周定为学校民族文化周,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一是班班“民族风”展示活动。学生们根据学校制定的《班班“民族风”展示活动安排表》,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示的班级,观看民族服饰展示、品尝民族美食、参与民族游戏,在民族团结的氛围中,体会各民族的独特魅力。二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美术作品展览活动。在学校书画长廊中,举办以绘画、彩泥、手工作品为主要形式的美术作品展览。用以展示少数民族生活、风俗,表达各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的美好画面。三是增设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秋季运动会中专门设置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加入壮族的“投绣球”、满族的“滚铁环”、朝鲜族的“顶罐走”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让学生们在运动的同时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乐趣。

红色教育活动。学校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一是向国旗敬礼活动。学校成立“国旗护卫队”,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上,开展“国旗下的榜样”“国旗下的合影”“国旗下的歌声”“国旗下的讲话”教育活动。二是晨唱活动。师生每日清晨唱响《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歌曲。三是传承红色基因活动。组织王隅沟抗日烈士纪念碑、五凤村红色基地现场教育活动,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党在我心中”等活动。四是开展节庆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抗美援朝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五是创建红色英雄中队。创建以东北抗日联军英雄名字命名的“金顺姬中队”“童长荣中队”“魏拯民中队”等12个英雄中队。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基本知识、生活习惯等,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了坚实的落脚点和支撑点,从而使学生懂得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创设民族团结校园文化,营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环境

学校结合实际,努力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让广大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

一是在制度文化中,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范畴之内。出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若干规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结对子办法》等规章制度。从课程、活动、文化等方面入手,通过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四个层面,深入开展与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打造了多方面、立体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二是在学校环境建设中,我们在校园内打造了《论语》文化墙和《七星少年》文化墙,在教学楼内设立了民族文化宣讲区、民族知识长廊、红领巾风采长廊及红色民族英雄人物长廊等,营造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三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结合班班“民族风”活动,学生们将自己收集到的民族特色文化、美食、服饰、著名人物事迹等内容,张贴在班内的宣传栏中与大家分享。搭建流动图书角,定期更换课外书,让学生们在书的海洋中感受到多彩的民族文化。

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渠道,有效保障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深化、巩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果,切实铸牢了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通过课程滋养、活动熏陶和文化建设三方面的工作推动,我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了长足进步。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作者:李英花

国家宪法负于每一个公民自由生活的权利 可以在不干扰其他人生活的条件下自由生活 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有民族自治区 充分表明国家在维护各族团结方面所做的努力 尊重一个少数民族的同学 既是维护了民族团结 履行了和谐社会大家庭的义务

民族节日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我国以法定假日的形式,重视民族节日,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以法定假日的形式,重视民族节日,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

确定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把民族节日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可以通过假日活动,吸收更多其他民族和其他国家人的参与,从而传播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

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上指出,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何认识理解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是什么?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者采访了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马品彦和新疆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于尚平。

记者:如何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马品彦:交往就是相互往来,有了往来这个前提,才能进一步交流。这种交流包括情感、文化、经济等方面,经过交流增加情感,彼此相互了解,最终达到交融的目的,各民族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连、相互理解、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新疆。

于尚平:交往交流交融的最终目的就是拉近各族群众心与心的距离,让各民族团结一心、亲如一家。交往交流交融要落实到各民族百姓生活、生产、学习的方方面面,要从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婚丧嫁娶等日常小事入手,引导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

记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则和基础是什么?

马品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则是平等和尊重,尊重差异、尊重规律、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比如在风俗习惯上,不能只强调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要营造尊重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社会氛围。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从历史基础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各族群众经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可以说,没有哪个民族在其历史中不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成员的。除了各民族成员的吸收融合外,还包括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饮食也是相互学习影响的。

现实基础是指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只有国家强大兴盛,各民族才能不断繁荣发展。

于尚平:现实基础又有四方面:一是政治基础,新疆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60多年的发展实践,其制度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证明,国家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权利,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等,这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治基础;二是文化基础,长期以来,新疆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各民族格局呈现的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当中灿烂的一颗明珠,既丰富了中华文化,又融合了中华文化,也就是“一体多元”的鲜明特征,这种文化基础是新疆各族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的牢不可破的重要基础;三是思想基础,“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思想基础筑牢了各族群众根连根、心连心,相互离不开,各族一家亲的情感,同时也是今后促进进一步民族交融的思想基础;四是经济基础,新疆各民族之间,以及与内地之间在经济方面的相互往来、相互依赖、互相嵌入,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记者: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哪些方式方法?

于尚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首要前提是思想上的重视,要把民族团结放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基础性、战略性问题上去看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是筑牢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就要不断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相互认可、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基础情感,只有情感上拉近了,才能真正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是创新活动载体,在全社会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的氛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是干部的引领作用。

具体来说,第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各族儿童生活在一起,玩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团结种子。学校也要把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工程抓牢抓实;第二,在全疆各个层面开展互学语言活动,要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各民族之间通过互学语言,拉近情感,不知不觉中升华团结;第三,在企业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职工要通过比、学、赶、帮、超等活动,在相互学习技术中自然而然地增进情感和友谊;第四,把援疆工程真正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工程,开展结对子活动,多层面组织交流交往活动,以增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国家认同感;第五,政府可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在城镇社区有序地推进各民族嵌入式的居住格局,让居民在多民族社区环境中,从日常生活中增进交流;第六,进一步加大《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予以依法处置。

马品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杜绝空喊口号,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尊重彼此,不做伤害民族团结的事,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晨报全媒体记者 任春香)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555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