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上指出,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何认识理解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是什么?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者采访了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马品彦和新疆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于尚平。
记者:如何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马品彦:交往就是相互往来,有了往来这个前提,才能进一步交流。这种交流包括情感、文化、经济等方面,经过交流增加情感,彼此相互了解,最终达到交融的目的,各民族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连、相互理解、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新疆。
于尚平:交往交流交融的最终目的就是拉近各族群众心与心的距离,让各民族团结一心、亲如一家。交往交流交融要落实到各民族百姓生活、生产、学习的方方面面,要从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婚丧嫁娶等日常小事入手,引导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
记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则和基础是什么?
马品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则是平等和尊重,尊重差异、尊重规律、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比如在风俗习惯上,不能只强调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要营造尊重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社会氛围。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从历史基础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各族群众经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可以说,没有哪个民族在其历史中不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成员的。除了各民族成员的吸收融合外,还包括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饮食也是相互学习影响的。
现实基础是指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只有国家强大兴盛,各民族才能不断繁荣发展。
于尚平:现实基础又有四方面:一是政治基础,新疆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60多年的发展实践,其制度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证明,国家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权利,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等,这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治基础;二是文化基础,长期以来,新疆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各民族格局呈现的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当中灿烂的一颗明珠,既丰富了中华文化,又融合了中华文化,也就是“一体多元”的鲜明特征,这种文化基础是新疆各族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的牢不可破的重要基础;三是思想基础,“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思想基础筑牢了各族群众根连根、心连心,相互离不开,各族一家亲的情感,同时也是今后促进进一步民族交融的思想基础;四是经济基础,新疆各民族之间,以及与内地之间在经济方面的相互往来、相互依赖、互相嵌入,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记者: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哪些方式方法?
于尚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首要前提是思想上的重视,要把民族团结放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基础性、战略性问题上去看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是筑牢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就要不断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相互认可、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基础情感,只有情感上拉近了,才能真正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是创新活动载体,在全社会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的氛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是干部的引领作用。
具体来说,第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各族儿童生活在一起,玩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团结种子。学校也要把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工程抓牢抓实;第二,在全疆各个层面开展互学语言活动,要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各民族之间通过互学语言,拉近情感,不知不觉中升华团结;第三,在企业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职工要通过比、学、赶、帮、超等活动,在相互学习技术中自然而然地增进情感和友谊;第四,把援疆工程真正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工程,开展结对子活动,多层面组织交流交往活动,以增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国家认同感;第五,政府可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在城镇社区有序地推进各民族嵌入式的居住格局,让居民在多民族社区环境中,从日常生活中增进交流;第六,进一步加大《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予以依法处置。
马品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杜绝空喊口号,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尊重彼此,不做伤害民族团结的事,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晨报全媒体记者 任春香)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1老师要学会利用奖励和惩罚,适当的表扬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很小的进步时,老师就要注意提醒自己给予学生表扬,同时老师也要学会用惩罚对学生不当的行为进行控制。只有奖惩得当,才能营造正确的情感教育。
2老师要跟学生消除隔阂,老师要克服自己的权威心理,防止“我的决定你一定要听从”的命强迫权威式教育。那种基于强迫性,要求学生一定要服从老师的课堂气氛必然会是消极的。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3对学生思想的情感教育分析。小学情感教育不仅要求老师要带着感情走进课堂,同时,也要求老师要把情感教育的思想传播给学生,注入学生的思想,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情感教育要注入学生思想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成功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充分调动情感来影响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带来正能量,一改墨守成规的做法,实现把情感教育带入学生思想的教学转变。
4与小学生沟通中的情感教育分析。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受外界影响较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健康发展。虽然当今小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丰富,老师一方面要做到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沟通,要积极开导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不良情绪,指引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不要害怕困难、走向偏激。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要注重提醒家长,加强家长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消费者作为体验者和传播者时,通常会利用自己的感官和情感来体验和传播产品或服务。这些感官和情感的体验产生了口碑效应,这是现代营销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下面详述一下消费者利用感官和情感体验和传播的具体情况:
1 视觉体验:消费者通常会将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拍照或拍摄视频并上传到社交平台,以此展示自己的购物经历和商品上的优点,从而引导他人的购买行为。
2 嗅觉体验:香水,芳香烛等等一些能够散发香气的产品,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往往会通过闻香对比,最终进行购买。
3 味觉体验:对于食品和饮料,消费者会通过品尝来体验食品的口感,口感好的会让他们在朋友圈晒出来,并且会引导朋友们购买品牌相关的食品和饮料。
4 触觉体验:如物品的材质,手感,产品包装,产品的触感以及手感等等,消费者通过这些来选择产品的好坏并且分享给他们的朋友圈。
5 情感体验:消费者购买某产品后的满意度也会影响产品的传播,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使用经历和实际感受,以及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评论,最终决定是否推荐和传播此品牌。
总而言之,感官和情感体验是消费者体验和传播产品的重要方式,是公司推销产品的重要手段,消费者通过对产品的综合体验进行分享,从而促成品牌的口碑传播。
人类情感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体验,它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身体健康。我们经常会感到喜悦、悲伤、愤怒、惊讶、恐惧等情感,这些情感的起伏和管理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为什么人们会想哭,以及如何管理这种情感。
2 压抑:当我们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往往会抑制自己的情感,这种压抑会导致我们的情绪积累,最终会爆发出来,而哭泣可以帮助我们释放这种情感。
想哭的情感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如果过于频繁或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是一些管理想哭情感的方法:
为什么人们会想哭?
人类情感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体验,想哭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当我们感到想哭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情感,并探索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寻求支持、放松身心和找到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情感,保持身心健康。
3 放松身心: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身心的活动可以帮助你减轻压力和焦虑,从而减少想哭的情感。
大家好,欢迎在周末的傍晚走进我们的微信分享平台,一起来聊一聊我们能产生共鸣的一些话题。相信大家对最近热播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不会陌生,那就是《朗读者》,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朗读者》这档节目跟大家一起分享如何用声音去传递内心的情感。
记得第一次看《朗读者》这档节目是有朋友介绍,说没事的话看看,挺感人的。当我看了一集后又把前面没看上的几集都一口气看完了。看完后就觉得这个节目形式很新颖,最重要还是被节目当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所打动,很多次还跟着的朗读者一起流下了眼泪。当时我在想这些朗读者并非专业人士(我的意思是并不是像主持人那样字正腔圆,控制气息和节奏,有专业的语言表达技巧),而且有些人甚至发音不准确,有很重的方言,像第二期《朗读者》当中那位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林兆铭,他在跟主持人交流的时候就很紧张,甚至脸部的肌肉都在抖动,朗读的表达过程中更是像我们儿时在语文课上读课文那样有一个有点死板的调调,但一点都不妨碍这位朗读者情感的表达,相反增加了《瓦尔登湖》节选当中一些小动物的拟人感,同样也传递出了感人的陪伴的力量,因为那一期的主题词就是陪伴。所以我在想在就像这档节目的初衷:它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帮助每一位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尝遍人生百味。
在以“眼泪”为主题词的第六期《朗读者》当中,有一篇斯琴高娃朗读的《写给母亲》,出自当代文学大师贾平凹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母亲没有死,仿佛三年之中都从未曾离去过一样,有时幻想着母亲就在床头静静的坐着看他写文章,有时又真真切切的听到母亲在呼唤着自己的名字,让自己休息休息,就像过去母亲在自己身边时一样。直到三周年作者去给母亲上坟,现实告诉他母亲是真的死了。阴阳两隔,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从此再难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听到这一处的时候,我的眼泪也如泉涌般再也控制不住了,相信无论是节目现场的关众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这里时没有哪一个人会不为之动容,斯琴高娃这位资深的老演员,她把对自己已故母亲的眷恋和爱都融入到了这篇文章中去,让人甚是感动。
每一个人都有母亲,而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有极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有些母亲已经不在人世的朋友,再多的亲情和孝顺都无处去倾诉和表达,则更是伤痛懊悔,悔自己没有为母亲多敬敬孝而留下了遗憾。这篇文章语言平实简朴,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辞藻,斯琴高娃朗诵时的语音也并不十分饱满和高亢,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朗诵技巧,但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倾诉却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个人。
❈
❈
在我以前专业学习朗诵的训练当中,或者说是按照我们传统学习朗诵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必要的训练,大致分为:语音训练、语气训练、还有朗读训练、声音技巧。而仅仅是朗读语音训练当中的发音训练中就包括呼吸训练、声带训练、共鸣训练、吐字训练、读句训练,可以说对朗诵者的基础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训练的项目也是比较多的。那么这些罗列的技巧都做到了能否能够是一名优秀的朗诵者呢?答案也许不是肯定的,因为那一段段文字里最重要的支撑是情感,有了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才有了一篇作品的灵魂,所以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董卿说过: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朗读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不同的故事来讲述,而每一位嘉宾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节目中他们又呈现出作为“情感人”的一面。我想,这就是《朗读者》这档节目与众不同的特点吧。
各位朋友,无论你是否学过朗诵,无论你的普通话是否标准,只要朗读的文字能与你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共鸣,那么不要去在乎条条框框的束缚,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用真诚去敲开每一个受众的心扉,这样的朗诵就是好的作品。
闲暇之余,遇到喜欢的文字,可以沏一杯清茶慢慢品读,酝酿着无声的文字与你的血液交融,升华,再用有声的语言试着去表达,一次两次或许不一定能做到,但美妙的文字会让你情愿一次次的尝试和感受,我相信喜欢文字,喜欢朗诵的你一定能够做到的。
早就知晓写作的重要性,这几天连着写了几篇千字文章,也将写作方向定位情感类。我想这是自己能真正有所长进的,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告白,没有营销因素的影响,没有吸粉的压力,没有追逐社会热点的躁动之心,有的只是回归内心,向内探索。
是的,高中时老师喜欢过我的作文,大学时也有网友表达过喜欢我的文字,自己也曾经对那个绿色硬皮的图文笔记爱不释手,为什么我不能追逐自己真正的喜爱,开垦自己内心的花园呢!所以,既然要练习写作,就从能激发内心渴望的情感类文字写起。
写什么?写内心的感受、感悟、直觉、反思。
把文字织成围巾,温暖孤独的心灵。
把文字叠成祥云,拖住受伤的小鸟。
把文字组成线索,搭建记忆的宫殿。
把文字聚成光芒,照亮内心的希望。
写给谁?写给另一个正在看着自己的我。
自己知道,那个一直在空中的我,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自己。
那个我很宽容,会包容自己的过失与得意。
那个我很有耐心,不急不躁地相信着自己,相信自己最终会拥有光明。
怎么写?专注地写。
专注地与自己对话,不受其他因素的感染。写给自己,写给内心。
实践在结构思维训练营里的知识和技能,做到思考清晰、表达有力。
持续写,就像没有人看,那样地写。
依然记忆犹新的是,前几天看到的信息,小学生的作文写的比我好,有思想,并发出了光芒。小学生的语文老师的评语也引用了帕斯卡尔的话: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能够思考。
持续的向内探索,因为一切都将逝去,样貌、身体、发肤,到底我在哪里?什么内容可以定义我?至少思想可以,你的思想可以源远流长,可以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不同的实体呈现出来。持续向内探索吧。
情感传播和理性传播。
1、理性传播和情感传播是以传播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取向为尺度的传播形态。2、是对通常以传播的主体和媒介形态为划分标准的另一传播向度的审视。3、理性传播和情感传播是一组对立传播形态的辩证统一。4、理性传播具有语言的精确性,内容的客观性,行为的理智性,目的的工具性等特征;情感传播具有语言的感染性,内容的主观性,行为的亲近性,目的的价值性等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