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客观,理性感性有什么区别

主观客观,理性感性有什么区别,第1张

  1、主观客观、感性理性是两组不同的对子,即主观对应客观,感性对应理性。

  2、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观指非对象化的人的意识、精神、观念;客观则是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及其状态,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精神和意识也属于客观范畴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认识的基本矛盾,也是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贯穿于人类认识中的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认识不断发展、思维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人的认识过程都是从客观到主观,又从主观到客观,在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永远不会从认识中消失或得到彻底解决,人类必须不断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去解决这一矛盾以往出现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正是在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的不断解决而又不断产生的过程中,人类的认识才得以不断在更高的水平上达到与客观世界的一致。

  3、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客观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是否知道它、是否承认它都照样存在的,就是客观的。比如万有引力,在牛顿发现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尽管人们感觉不到、认识不到,自打有世界开始就存在,客观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

主观跟客观正相反,它指被人的意识所支配的一切。比如人们想问题、做事情,都属于主观范畴。

例子:眼前有一棵树,它是客观,人人都可以看到这棵树,自然之物刺激才会产生意识,在不同人的眼中或同一人的不同情绪状况下,这棵树或许象征的生命力、朝气,或许是年老体衰、走向死亡;在一个木匠的眼中,或许它是一棵适合做家具的好料。在一位画家的眼中更多的看到了它的节奏、韵律与生命的美感,这就是“主观”。这颗树,仍然在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存在着,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如同供求关系。

扩展资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的统一,客观是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的,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是抽离于万事万物的客观实在,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中国的文字还是很有特色的。所谓“客观”,顾名思义,就是观察者为“客”。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不随观察者的意愿而改变。

所谓“主观”是观察者为“主”,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随观察者的意愿不同而不同。

客观性是群体建构的产物,即一个特定的群体所组成的社会组织里所存在的共有认识。是一种跨越个人范畴的概念。是个体与个体在社会层面上经过时间所达成的共识。“客观”所包含的内容其实被主观地塑造着。不过可以视为在许多“主观”作用下的综合效果。

客观还是一种探讨现实世界本质的观点,认为真实存在于个体经验之外,存在于个体的感官,理解,想象之外。认为尽管世界对于个体只能“主观的”呈现但个体的存在无法影响世界的塑造。

不能片面的说是哪一面,应该是主观情感与理性客观的结合,但是偏理性的。

和谐中庸,只有人在主观情感的趋动下才能在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去考虑到多方面,也只有考虑到多方面,也才会有和谐中庸的情况出现,并且在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凭主观情感是很难做到和谐中庸的,因为往往添加情感因素会有好恶,所以和谐中庸又是在情感基础上理性的表现,在我们有了丰富的感情判断后,最终由理性带领我们到和谐中庸的境界。

所以说和谐中庸不能单纯说它是主观情感或理性客观,应该是主观情感与理性客观的结合,并偏向于理性客观方面。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旋律响起人们往往无法抗拒的立即处于音乐的氛围当中,使人忘却烦恼,净化心灵。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形式。比如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文学是通过字、词、句、篇来体现艺术意象。通常,人们正是以表现手段的不同来区分艺术的不同种类,例如不同的乐器。音乐还能表现出乐手们和音乐创作者的用心。

客观上,音乐需要运用一些“手段”来达到发声的目的。

一些音乐作品是通过人声表达的,这样的作品被称为声乐作品,有一些作品是用乐器演奏出来的,这样的音乐作品被称为器乐作品。世界上一切音乐作品都包括在“声乐”和“器乐”这两大类别里。

音乐基本要素: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高低、强弱、时长、音色等。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曲调,节奏,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音色等。构成音乐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旋律和节奏。

音乐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意象的塑造,以有组织的音为材料来完成的。因此,如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样,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音乐艺术表现手段的声音,有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不同的一些特点。

主观上,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多来自于听众所接受的感受,除了自然界所产生的声音外,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中所发出来的声音都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这些声音在自然界是可以找到,但是没有经过艺术家们别出心裁创作与组合,是不能成为音乐的。

所以,无论是一首简单的歌曲,还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交响乐,都渗透着作者的创作思维与灵感。随便涂抹的线条和色彩不是绘画,任意堆砌的语言文字不是文学,同样,杂乱无章的声音也不是音乐。构成音乐意象的声音,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律的和谐的音乐,包括旋律、节奏、调式、和声、复调、曲式等要素,总称为音乐语言。没有创造性的因素,任何声音都不可能变成为音乐。

语言具有一种约定性的语义,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具有特定的涵义。这种涵义在运用该语言的社会范围内是被公认的,是一种约定俗成;音乐的声音却完全不同,它仅仅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任何音乐中的声音,它本身绝不会有像语言那样十分确定的含意,它们是非语义性的。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声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适宜表达情感。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音乐可以更直接、更真实、更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够用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情感呢,一种理论认为,音乐的表情性来自于音乐对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语言的模仿。

个人认为,音乐的声音形态与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具有某种“同构关系”,这是音乐能表达人情感的根本原因。音乐理论家于润洋曾指出:“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能够沟通的桥梁。”比如“喜悦”,它是人高兴、欢乐的感情表现。一般来说,这种感情运动呈现出一种跳跃、向上的运动形态,其色调比较明朗,运动速度较快。表现“喜悦”的感情的音乐,一般也采取类似的动态结构,如民乐曲《喜洋洋》,用较快的速度、跳荡的音调等表现手段表达了人们喜悦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思想是统一:文学形象的个别性、生动性、可感性,是文学形象外在的、感性方面的特点;同时,文学形象也反映了生活的客观内容。这些形成文学形象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文学形象既然是实际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又必须带着作家的主观因素。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绘 ,来表现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评价,表现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一般说来,文学形象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是作家的思想情感、审美观念与客观事物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的统一物。成功的文学形象不但是现实生活的生动再现,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活的本质意义作出揭示。审美意识和情趣是形成文学形象的重要主观因素。而美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能够使人愉悦和欣赏的形象。优秀的作品应该创造出美的形象,给人以美感享受 综上所述,文学形象就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经过作家的提炼、集中和创造,以具体、生动、可感的形式,饱和着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而再现于作品中的具有美学意义的生活图画。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面貌和本质,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是文学区别于科学的基本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858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