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情感长期被压制造成的表达障碍,是由于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这个表达障碍包含了很多方面:
比如:1情感表达障碍
因为你在表达的时候缺乏情感,导致了语言障碍,缺乏情感认知。那我们如何克服这一点呢?就要平时多注重自己的情感流露,比如多与父母,朋友交流,慢慢的使自己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要是真情实感,而不是夸张的刻意的表达。
2、内容表达障碍情感自控,这里说的不是怦然心动、脸红害羞的那种,是脾气情绪一上来就各种伤心、难受、哭得丑不拉几的那种,情绪一上来就蒙圈儿了,一篇懵逼,就算是那人当面骂你,羞辱你,你还是大脑空白说不出来,这就是情绪表达障碍。
3情绪表达障碍
情感自控,这里说的不是怦然心动、脸红害羞的那种,是脾气情绪一上来就各种伤心、难受、哭得丑不拉几的那种,情绪一上来就蒙圈儿了,一篇懵逼,就算是那人当面骂你,羞辱你,你还是大脑空白说不出来,这就是情绪表达障碍。
5心态表达障碍
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心态上不去,就会造成很多时候表达的不具体,不完整,情绪得不到控制等等。
总之,由于被长期压制,所以要想改善,需要长时间的慢慢调整,只要我们知道自己哪一方面的情感被压在,有意识的去调增,我相信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春夕旅怀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惟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崔涂(850—?),字礼山,江南桐庐富春(今浙江桐庐)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漂泊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工诗,多离怨之作,情调抑郁苍凉,《全唐诗》录其诗一卷。《春夕旅怀》一作《春夕》,也作《旅怀》。
首联扣题写暮春。起句写感到“水流花谢两无情”,金圣叹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九中分析道:“‘水流’是水无情,‘花谢’是花无情。何谓无情?明见客不得归,而尽送春不少住,是以曰无情也。”次句写流水与落花将“楚城”的春风送走了,却将诗人留在了“楚城”。这一方面表现了流水与落花之无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之无奈。一个“送”字,将春水、春花与春风,均作了拟人化处理。“楚城”,原属于楚国地盘上的某个城市。
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对家乡的思念。三句承上写梦中回家。但是此梦乃《庄子·齐物论》所描写的蝴蝶梦,是虚幻的,一觉醒来,依然故我。四句写梦醒后,由于思乡情切,再也难以入眠,于是在月色如洗的三更天,不断听到杜鹃鸟在枝头的啼叫声:“子归!子归!”这当然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而诗人也就更加睡不着觉了。
颈联直抒胸臆。五句嗟叹家书之稀少,不但长期不能回家,甚至长年都收不到一封家书,怎能不让人牵肠挂肚、忧心如焚呢!一个“动”字表达了诗人期待、怨嗟、沮丧的复杂心情。当然难以收到家书,也是唐末社会动荡不安造成的。六句感叹唯有自己在万物萌生的春天却长出了满头白发。“春惟满镜生”,一作“春惟两鬓生”,一作“春催两鬓生”。此据唐韦庄《又玄集》卷下、韦縠《才调集》卷二校定,一方面因为版本原始,另一方面也反映夜半因思乡失眠,一直到清晨对镜梳头因见到满头白发而嘘唏不已。将白发满头生说成“满镜生”也是颇为新颖的。
尾联见意,表示不如归去。七句有自责意,满头白发都是由“自是不归”造成的,而“归”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回去后再也不用思乡了。末句所表达的也就是李白《襄阳歌》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意思。当中自然也有对社会现实中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不满与厌倦情绪。清薛雪《一瓢诗话》指出:“崔礼山‘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与‘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同一妙理。”想归隐而未能归隐,除贪恋官场荣华富贵外,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羁绊而无可奈何。正如清人黄生《唐诗摘钞》卷三所说:“本不能归,而为此语者,反言自怪之词。”“五湖”指太湖及其附近湖泊,为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
此诗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诗歌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角度,通过对暮春之夜流水、落花、啼鸟、月色的描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孤独、悲凉的意境,长期积淀的思乡之情形诸梦寐,闻诸子规,见诸铜镜,而家乡暮春三月之烟景,虽遥隔千里,却如在目前。故清毛张健《唐体肤诠》称该诗“情生景,景生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萦纡飘渺,使读者神为之移”。
就是你和其他的人、事、物的接触、了解、一起留下的回忆,
让你无法割舍、忘怀!
甚至在你拥有之后却又失去了的时候!
你会觉得缺了什么!整天闷闷不乐!
这就是感情!
幸好至少有一样东西可以治愈!就是时间!
还有一样东西就是忙碌!
最后一样东西就是乐观的生活态度!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永远拥有的!
因为它会随着时间消逝!
只能看你在他(她)或它消逝之前怎样尽力的去拥有着!
明白吗?
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 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 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 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 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 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还听到了什么对亲人的怀念还听到了对亲人的怀念(板书:怀念)同学们,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我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恬静激荡”是一对反义词的,为什么放在一起呢我认为在这首乐曲中,有一部分恬静形容月光,有一部分激荡形容自己的激动心情我不理解“静影沉璧”是什么意思猜猜看,猜对了表扬,猜错了也要表扬,表扬你的勇气我估计“静影沉璧”是水很平静的意思,就像墙壁一样的一幅画面,月亮倒映在水里这里的“璧”是什么意思墙壁的壁是土字底,这里的“璧”什么意思月亮倒映在水里像一块碧玉像一块碧玉,这是一块怎样的玉应该是十分发光的玉应该是一块十分光滑的玉十分明亮的,我猜想“沉”这里也有“沉鱼落雁”的意思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静的水面里,看上去像一块光洁圆润的月亮,这景色美吗我们来读(一起美美地)静影沉璧拿出笔来,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默读课文,全场寂然无声)找到了请举手你读一读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傅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出示第二节投影)课文第二段中有好几句写到了带有听的句子谁来把第二节来读一读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 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 了点头读得好,在和师父赏月的时候,师傅提出一个问题问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一起把这句读一读,小阿炳听到了什么声音没有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奇妙”是什么意思(神奇而美妙)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长大啊!早点儿听到那奇妙的声音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他听到了奇妙声音了吗谁来读第 三节(富有感情地读第三节,把“泯灭”读错了)我要感谢你,你的感情是多么得饱满,多么得充分啊!这里有一个词(指点“泯灭”)读!泯灭!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齐读阿炳多么希望能够有一天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请坐!又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阿炳他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齐读: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纷纷)奇妙你们认为哭泣声是奇妙的(摇头,疑惑地)不奇妙!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我找到了“双目失明”你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因为双目失明后,他再也看不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了,他心里会很难过的,所以阿炳会叹息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怎样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语调沉郁地)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 看不见二泉看不见他的二胡看不见美丽的月色看不到静影沉璧的美景、树木葱茏的惠山(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接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你还找到什么关键词句 我找到“卖艺度日” 你看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 我看见过车站那儿有一对夫妇,都是盲人…… 我看过耍猴的 我看过一个人在路边给人磕头 师:阿炳又怎么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想象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所有人都沉浸其间,默默想象,有学生间或喃喃自语) 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却只穿着破长衫他走在雪中,两手发抖,都操不起来琴阿炳又冷又饿,他觉得更加寒冷了,拉着凄惨的曲子但是谁也不理他,好不容易挣到一点钱,却有人仗着阿炳看不见,把钱抢走了这一天,阿炳一个铜板也没有挣到 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非常热,汗水从头上一颗一颗滴落下来阿炳也非常渴,嘴上都裂了,可他没有钱买水喝,仍然非常努力拉琴他眼睛看不见,他 看不见路上有没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看不见自己已经挣了多少钱,看不见有人将他辛苦挣来的钱拿走了,看不见别人对他的讽刺,对他的白眼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但是为了他喜爱的音乐,为了生计仍然坚持出去卖艺卖艺时,他手中的乐器随着他的咳嗽声不停的颤抖,琴声也受到了影响,他克服疾病的干扰,继续拉着、拉着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为什么呀,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啊!但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你从哪儿看到阿炳没有被压倒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你的情感还在内心,没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们再来读!(齐读,情感热烈地)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拿起书来,“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 因为阿炳没有亲人了,他只能把自己的心声倾吐给月夜听因为阿炳是一个盲人,路上的行人都瞧不起他,说不定还会骂他所以他把自己的心声倾吐给月夜听 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没有! 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没有! 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没有!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 我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我听到了阿炳热爱美丽富饶的家乡 我听到了对亲人的怀念 我听到了阿炳在思索他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乐曲的步步高升,升腾跌宕,你听到了什么 阿炳在和困难作斗争 阿炳遇到了挫折,他在不断努力 阿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仿佛听到了阿炳对光明的渴望你看书都要这样(眼睛紧贴着书本上),对光明的渴望,你更有体会了,希望你向阿炳学习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课文,把感情投放进去 多么动人心弦的琴声,多么优美感人的文字啊孙老师也想通过心去读一读这段文字一个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你们告诉我他靠什么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他靠他坚强的意志他靠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靠音乐支撑苦难人生 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什么支撑他 音乐 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么 仿佛就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 仿佛就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 仿佛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 师: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身患疾病浑身颤抖的时候,他拉起那动人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了什么我认为阿炳仿佛感到了他的师傅就在他身边为他指导我觉得他已经感到了他正在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情感饱满,读得酣畅淋漓)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吗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诗无达诂”,原作“《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达”,明白、晓畅之意;“诂”,以今言释古语。它原是汉代的经生儒者,根据春秋时代“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阅读与应用古《诗》(即《诗经》)的一个方法或原则。鉴于这些经生儒者的唯心倾向与实用目的,他们认为古《诗》的时代已逝,事过境迁,难以解释,因此根本不必忠于原作,而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随心曲说,加以引用。如《诗经·魏风·伐檀》明是一首愤怒抨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刺”诗,但董仲舒据其“《诗》无达诂”之说,割裂局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化“刺”为“美”,认为“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样冷嘲热讽的话,歌颂了统治阶级的“君子”“先其事,后其食”,是不会尸位素餐的。这样理解和运用“《诗》无达诂”,就把一部古《诗》肢解得面目全非了。
那么,对于“《诗》无达诂”的理论究竟如何理解呢?与汉儒经生随心曲说相反,后来的诗论家们则从文学欣赏的审美思维入手,把专指《诗经》的方法,化为“诗无达诂”,来泛指一般诗歌的欣赏原则。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董子云:‘诗无达诂’,孟子之‘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也”。指出了“诗无达诂”与孟子“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的自然联系。说明诗歌的阅读与欣赏,应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而跨入语义学与美学领域,主要应该用心灵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诗有诗的特点。“诗无达诂”是根据诗歌的艺术特征,教人不要只看到语言文字与事物之间的有形的直接联系,更要看到它们之间那无形的间接联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有形的直接关系可以“达诂”,也应“达诂”;但无形的间接关系则常是反映事物之间深层结构中的心灵振荡,犹如捕风系影,很难一下子“了然于口与手”(见苏轼《答谢民师书》)的。因此,那神气浑融而发其自然精光的诗篇,就不能仅仅是训诂文字,牵合“事实”,而应该根据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意象,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驰骋想象。心灵的咀嚼回味一旦“顿悟”,就会豁然贯通,获得了美的享受。所以,“诗无达诂”并不是说诗歌不可解释、无法明白;而是说不能机械理解,“以辞害志”,望文生义地作呆滞板实的解释。阅读与欣赏诗词的思维活动应空灵一些,千万不可泥于字面,死于句下。据此发挥,于是在民族传统文化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欣赏习惯。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清初叶燮《原诗》:“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又焉能一一徵之实事者乎?”后来沈德潜说得更为明白:“读诗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况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如好《晨风》而慈父感悟,讲《鹿鸣》而兄弟同食,斯为得之。董子云:‘诗无达诂’,此物此志也。”(《唐诗别裁.凡例》)我们古代的许多艺术家、理论家就是以这种独特的民族方式来欣赏诗歌,来理解“诗无达诂”的理论真谛的。现略举数例以作说明。如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苏轼盛赞道:“采菊而见山,境与心会,此句最有妙处。”(《东坡题跋·题陶渊明饮酒诗后》)所谓“境与心会”,就是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正与陶公纯静超脱的心境相融,自然与诗人的情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这种“境与心会”的感触微妙复杂难以言传,连诗人自己也一时说不清,所以他最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而也为读者留下了一片艺术空白,使读者能够自由地发挥联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饮酒》诗也因此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就是“诗无达诂”的妙用。然而有人不这样看,他们硬作精确“达诂”之解。如“悠然见南山”,《文选》“见”作“望”。“南山”,丁福保确诂为庐山。依此之见,改为“悠然望庐山”,虽然“因人论世”,精确“达诂”,但却大煞风景,诗味全无。在诗歌的阅读欣赏活动中,一是表面“达诂”,实是“访”而不“达”;一是不“诂”不“达”,用心领会,却符合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具有无穷的创造性,因而实是更高级的“达诂”。两相比较,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又如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典故词语不难解释,但却常是“诂”而不“达”。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又感到它像蓬莱仙岛一样,可望而不可及。它意境朦胧,如梦似幻,不即不离,难以“达诂”;但却自有其美的价值,引导读者作无穷的联想与再创造。这类无题诗,多数通过表现爱情的方式来形象地展现古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感情极其细腻复杂,常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诗的末联明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身世浮沉的灵魂搏斗中,诗人悲愤郁结、万感交织,心音的颤动迸发为艺术的形象,这只能用心灵去体会,而难作“达诂”之语。这种感情太微妙太复杂了,以至于连作者也一时说不清楚,为什么读者却偏要自找苦吃、硬作解语呢?勉强“达诂”,可能偏离原诗意旨更远。诗歌欣赏就是这样,该清楚的地方则“访”之“达”之;该模糊的地方则不必诂、不必解。但有的人却硬为《锦瑟》诗勉强牵合了种种具体“事实”:有的说是爱情诗悼亡诗,有的说是表现与令狐楚家婢女相通的艳体诗,更有说它是纯写音乐“适、怨、清、和”具体声调的抒情诗……。人们聚讼纷纷,莫能定案。因此王渔洋有“一篇《锦瑟》解人难”(见《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的慨叹。明王世贞《艺苑言》卷四:“李义山《锦瑟》中二联是丽语,……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此知诗之难也。”这解与不解,似乎成了二律背反,矛盾难以克服。这是不明“诗无达诂”的道理所致。实际上,《锦瑟》一类的无题诗,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抒情珍品,它犹如无标题音乐,往往是诗人某种潜在情绪的启示和展现。它多是在非理性的潜意识领域活动,“心与境会”,随机触发,很难用任何具体的人和事来详加解说,因此无法“达诂”;一旦“达诂”,则“意味都尽”。人们只能捕捉意象,就诗论诗,感到诗的情致委婉缠绵,景象迷离仿佛,含意绵邈深远,辞藻瑰丽精当,闪烁着诱人的艺术光彩,启发了欣赏者的艺术联想。特别是中间二联“丽语”,意境是多么纯净,情绪又何等凄婉,在坚贞不渝的深切思念气氛中,人们又隐约听到了诗人心灵的哭诉与执著的追求。在阴森沉重的封建桎梏中,那久被禁锢的爱情,那被现实击得粉碎的理想,那哀感顽艳的悲剧形象,在如梦似幻的朦胧艺术境界中重新获得了抒展的自由!读者心中的体味,只知道诗人不仅爱具体的某人,而且把爱情加以升华,变成热爱人类、热爱人生的吟唱。
再如王渔洋的《秋柳》诗四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祇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合情重问永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镇相怜,眺尽平芜欲化烟。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王孙忆往年。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枝相映夕阳边。
这一组诗,首首切题,典故也不难解释;但各种画面或故事一经组合,构成和谐统一的诗境之后,人们却感到题旨恍惚,难以“达诂”。诗人《莱根堂诗集序》曰:“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柳千余株,披拂水际,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章。”所谓触景生情,“怅然有感”,具体作何感想?谁也猜不透。而据梁章钜所见之本,题下原有后来被删的《自序》云:“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寄情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丁酉秋日北渚亭书。”其所感慨,明朗一些,似乎与明清之间的鼎革兴亡有关。而具体说来,所“恨”为何?所爱者谁?虽然一时传诵,和者甚众,引起了明末遗民的情感共鸣;但各人情况不一,又各鸣其所鸣。后人不知此中奥妙,穿凿附会、勉强“达诂”者大有人在。后来,梁章钜似乎有点“悟”出此中消息,在《读渔洋诗随笔》(卷上)中说:“《秋柳》四首,……详味此诗,集于明湖而慨白下,别有寄托,非舍近就远也。其大意为南都而作,人皆知之。惟词旨惝恍迷离,但当以风格神韵取之,……若必字字按以时事,处处律以章法,则殊多不合:……然以意逆志,亦在离合之间。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他用“诗无达诂”之法来解诗,所论较为中肯。实际上,诗人的种种感慨,是往日情感长期积淀的结晶,早在潜意识领域中奔腾运行,一旦触景生情,有所会心,自然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兴会淋漓,何暇细思!此时此地,悲恨爱憎,交织迸发,恐怕连作者也分辨不清酸甜苦辣的味道。再加以诗人的性格特点,恐怕也不愿把话说明点破,因而欲说还休,留下了艺术空白。既寄寓了感慨,取得了心理平衡;又便于读者的艺术联想,鼓励后人的艺术再创造。
于此可见,“诗无达诂”的说法,貌似荒谬,实是艺术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它是文学事实的结晶,理论上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虽然古人不一定意识到,但今天考察起来,是基于人类思维的模糊性而提出的。生活是复杂的。文学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在纵向与横向结构上具有多层次性,决定了人们(包括作者与读者)的艺术思维,必然活动在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域,虽然经常转换角度,但仍然有的现象清晰,有的情景模糊;有的事物可作定量定性分析,而更多的事物则无法一下子明白表述。生活本身既有它清楚的一面,又有其模糊性。所谓“模糊”,并不是糊涂,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必要形式。比如判断来人是谁,人们一般根据其高矮、胖瘦、走路姿势等,与平日积存的印象相证,就可得出正确结论。这里的高矮、胖瘦等并不是精确的度量,而只是大约估计的模糊概念。但它却很好地完成了认识事物的任务。可见,精确的认识也可能“诂”而不“达”,而模糊思维中却呈现了新的光明。生活中的“模糊”必不可免,当然以反映生活为任务的诗歌也少不了要有一定的“模糊”性。“诗言志”。诗歌是通过心灵的冲突来揭示生命的活力。而灵魂的秘密深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层结构之中,包括认识自己,人们也是时而清楚,时而“模糊”。没有“模糊”,就不可能正确认识世界,更谈不到有什么心灵的秘密。有了秘密,才会引人去探索。一般说来,科学的理性认识易精确,而艺术的感情评价多模糊,很难精确度量。这就为“诗无达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
有一位美国的婚姻咨询专家曾经作过统计:“王子公主快快乐乐结婚3年以后,有25%的夫妻说他们还是幸福快乐的;有25%的夫妻认为是在婚姻专家及心理医生的辅导下勉强维持的;有50%的则认为是无可奈何地勉强忍耐着,有人说生不如死,有人说希望赶快解脱夫妻。”
这个统计似乎表明,每一顿爱情大餐都有面临变成鸡肋的可能性。结婚久了,新鲜感丧失。7年前抱得的美人,经过几千个日夜的耳鬓厮磨,美人变成了糟糠;多年前嫁得的如意郎君,经过7年层层的盘剥,白马王子成了满身陋习的眼中钉;曾经是花前月下浪漫牵手的一对,现在却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成了吵架对手……
于是,情感的“疲惫”或厌倦使婚姻进入了“七年之痒”的大坎,如果无法选择有效的方法摆脱它,婚姻的天平就会失重、倾斜。
夫妻之间直抒爱意并不多余
有这样一对夫妻,每天工作非常忙,平时交流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可是每逢晚上下班或周末休息时,他们总会谈论一些情爱话题。共同欣赏电视节目时,每当他们看到电视剧中男女的恋爱情节时,总会共同诉说他们以前的愉快经历,结婚几年了,但是感情就如同新婚一般。
夫妻之间直抒爱意并不多余,它可以让我们平淡的婚姻生活激起朵朵浪花。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夫妻忽略了这一点,结果使婚后的生活平淡如水。
夫妻间的甜言蜜语,会让爱情更加牢固,当自己因故晚归,妻子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端到自己的面前时,这时丈夫至少应该及时地说上一句:真香啊!当丈夫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时,妻子应该及时地说一声:谢谢老公,辛苦了。
综观许多关系冷漠的夫妻,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相互间语言太苍白、太没人情味了,以致情感冷默,甚至走到家庭破裂边缘。所以,夫妻之间直抒爱意并不多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