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扬州慢>>大量的引用杜牧的诗句,从而削弱了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究竟该如何理解?

有人认为<<扬州慢>>大量的引用杜牧的诗句,从而削弱了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究竟该如何理解?,第1张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 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移情的运用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上片结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吹"出来似的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扬州慢

赵以夫

琼花唯扬州后土殿前一本。比聚八仙大率相类,而不同者有三: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琼花叶柔而莹泽,聚八仙叶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琼花蕊与花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蕊低于花,结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友人折赠数枝,云移根自鄱阳之洪氏。赋而感之。其调曰《扬州慢》。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

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

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

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

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

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

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

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赵以夫词作鉴赏

作品产生的感发力量与作者的初衷不符,这是文学中的常见现象。这首词就是如此,以小序中“赋而感之”可以看出,作者本意是咏花,孰料写着却生成许多感慨,这感慨使词的思想性加深了。

很明显,上阕自始至终都是以第三人称咏赞琼花,即所谓“赋”。词人将花儿作天上的仙女,告别了琼楼瑶阙,飘然降临人间;写她那洁白的花朵犹如冰花、碎玉,簇拥成球;想象她成天伫立在石阶畔,既有杨贵妃那丰腴的体态,又有赵飞燕那样绰约的风姿;她摄取了世间一切草木之花的丽质清气,集于一身。……

花和美人向来联系在一起,因此将琼花比喻为杨贵妃、赵飞燕算不得出奇,倒是“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九字抓住了琼花莹泽洁玉的特点,最为逼真。其次“敛群芳、清丽精神”七字,也堪称新、警。其后几句不免落入俗套。然而词人在后半篇内,却将作品的质量整整提高了一个等级。其契机是什么呢?这就得从所咏之花的特殊性说起了。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云:“扬州后土祠琼花,天下无二本。……仁宗庆历中,尝分植禁苑,明年辄枯,遂复载还祠中,敷荣如故。淳熙中,寿皇(孝宗)亦尝移植南内,逾年,憔翠无花,仍送还之。其后,宦者陈源命园丁取孙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则大减矣。”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琼花不仅有惊人的美丽,而且有高洁的品性,实属难得。琼花的名字,永远与扬州齐名。因此,历来咏琼花者,不能不咏及扬州。

本篇也不例外,首先所选用的词调就是《扬州慢》;其次则整个上阕的背景亦是扬州。自隋炀帝开大运河以来,扬州,成为商业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荟萃之地。可是,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大举南攻,扬州都首当其冲,兵燹之酷,竟使积累达数百年之久的富庶与文明遭空前浩劫。罢兵了,休战了,在南宋小朝廷用屈辱换来的相对和平时期,扬州是否有条件稍稍恢复往日之经济、文化名城的旖旎风情呢?没有!因为宋金双方以淮河中流划界的缘故,扬州已经成了边关,只能以军事要塞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呵!作为时代的一个缩影,扬州的盛衰怎能不唤起南宋臣民们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感呢?姜白石在《扬州慢》一词中就有这样精警深沉的句子“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尽管词人之所以选用《扬州慢》的词调且写下“十里春风,二分明月”的佳句,但实际上在为扬州衰败之叹作铺垫。果然,他从历史之扬州的“盛”中反观出了现实之扬州的“衰”,不禁慷慨生哀,于是掉转词笔,改用第一人称,愣将半篇未写完的“琼花赋”续成了一首“哀扬州赋”。这下阕,便是词序之所谓“感”了。

上阕所赋,是想象中的琼花,扬州后土祠中的琼花,昔日的琼花;眼前摆放着友人折赠的数枝琼花还没有派用场,何不借她起兴?于是乎乃有:“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一句意思是谓碎雨敲窗,将我从午梦中惊醒,只见窗前花瓶里插着几枝琼花,清香四溢,飘浮在天空。这花是哪儿来的?直说友人所赠,就无诗意,且下面文章难作,故尔从虚处着笔。“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像是琼花之神同情我的孤独,特骑着仙鹤从扬州来鄙地一游。

“花神”既从扬州来,何不向她打听打听扬州的近况呢?于是引出下文“为问竹西风景”,其实不用问,词人也可以想象扬州“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残败景象,词人不愿用实笔写这令人神伤之景,所以接着蓦地一笔宕开,顾左右而言它道:“长空淡、烟水悠悠。”七字虽不着边际,却委实下得精彩。大有“多少事、欲说还休”之慨,诵之令人回肠荡气,只觉无限落寞惆怅都在言外。以下剑及履及,顺势明点出此种情绪并揭示其所从来,放笔为全篇收尾:“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羌管孤城”四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范仲淹《渔家傲》词里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据此,则作者当时所居,是否也属边城呢?

粗粗看过,三句只是直书此时此地之环境与心境,似可一览无余;及至沉吟久之方觉它寥寥数字却将无数时间空间融汇起来,实在耐人寻味。试想,“黄昏”而曰“又”,“愁”而曰“新”,则昨日、前天、上月甚至去年……不知有多少个“已是黄昏独自愁”包含其中,非“此时”与“彼时”相同画面的多重叠印而何?此盖就纵向而言,若作横向观察,我们又可以看出,它还是多种相似图景的双影合成。细细体认,那另外的一幅照片是姜夔《扬州慢》词之“渐黄昏,清角吹寒,都要空城”?不言扬州,而扬州自见。

词人一生写了许多咏花词。今存《虚斋乐府》六十八首,咏花之作就有二十四首,竟超过了三分之一。但大多格调不甚高。只有这首词,原本只为赋花,不料却抒发出很多盛衰之惆怅,遂成精品,由此可见咏物词之关键在于不滞于物。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3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结构图: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桥、芍药—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风景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宛约派的一项是:

 A.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C.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2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B、便纵有/千种风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

 D、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3下列加点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绪:心情、情绪

 B.暮霭沈沈楚天阔暮霭:傍晚的云气

 C.夜雪初霁霁:雨、雪停止,天晴

 D.解鞍稍驻初程初程:指整装待发

 4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待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前一句写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一句写战乱造成的惨状。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达出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景象,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二.填空题:

 5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_____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________;开拓题材领域,突破音律束缚,创立豪放词风的是_______;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首领是______;词风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词派的作家是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

 6阅读下列四首杜牧的诗,按要求填空: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春尽江南草木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花

 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把下列四句诗分别归原到上面四首诗中去: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①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面柳永的一首词,完成7-10题: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7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8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9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的忧愁。

 B.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划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雨霖铃》中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四.阅读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一词,完成10-11题: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0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春意阑珊”表面是指春意凋零,实际上是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B.“无限江山”和作者另一首词的词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所指是一样的,都是指南唐山川。

 C.“梦里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写梦境,实际是写梦醒后的情况。只有梦醒,才知道自己的客人身份。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句感叹自己大好时光已去,昔荣今衰简直相隔天地之遥。

 11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从景写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和悲愁交织在一起。下阕重在抒发亡国之痛。

 B.词中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亡国之君形象。全词都运用描写手法,把人物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句是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化用而来的。它抒发了人世间离愁别恨的深沉感受,被后人广为引用。

 D.诗中运用白描、对照、比喻等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阅读姜夔《永遇乐》一词,完成12-14题:

 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鬲迷楼①,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③,大旗尽绣熊虎。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④,至今在否?

 注:①鬲同隔;迷楼在扬州,与京口北固亭隔江相望,是隋炀帝巡幸江都时所建。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三国时刘备与孙权在其上共商破曹大计。③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驻守京口时曾有“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的豪言。④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时眼见早年手植之柳已长大,不禁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12对该词有关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次韵:用原诗词的韵作诗词。②使:假使。

 ③江皋:江边高地。④中原:指北方沦陷区。

 ⑤神京:指当时南宋都城临安。⑥金鼓:借代南宋军队。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②⑤⑥

 13对该词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与辛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含义相同,均寓有英雄难觅,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感慨。

 B.“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一句是赞颂辛弃疾文武风流,豪气四益,且麾下兵精将猛已作好了北伐准备。

 C.“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是把辛弃疾比作诸葛亮,认为北伐中原,唯辛弃疾可担大任。

 D.“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此句是感叹年华易逝,功业无成,北伐难以指望。与辛词相比略显消极。

 14对该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韵相同,都是“处”“住”“去”“虎”“顾”“路”“鼓”“否”等字押韵。

 B.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均用典较多,且均表达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C.该词着力塑造了一个作者所崇敬的当代英雄—辛弃疾的形象,并在这一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寓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己即盼望北伐成功国家统一。

 D.该词是刻意学辛词的作品,但颇有变化。既摆脱了宛约派之低沉绮丽,亦无豪放派之悲壮雄奇,独显空灵悠远隽雅之致。

  创新试题

 一.读下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回答15-16题: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5试以上述之“境界”说,分析下列柳永抒写对京都故人怀念之情的《诉衷肠近》一词,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

 诉衷肠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你结合上述例句,再引用1-2句古诗词,说一说你是喜欢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要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2。B3。D4。B

 5.柳永柳屯田苏轼辛弃疾姜夔尧章白石道人

 6①C②B③A④D(主要根据押韵和全诗含义来填)

 7C(意为不知何故久留他乡)8D(柳词景不是山河破败,只是主观观感)

 9C10。C(客指自己身为俘虏)

 11B(全用描写手法不妥,形象栩栩如生亦不当)

 12C13D(种柳句乃仿辛弃疾口气,与年华易逝无关)

 14B(姜词无愤懑,只有对辛弃疾的赞颂)

 15为有我之境。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已点染出“黯然情绪”属“物皆著我之色彩”。16略

1 扬州慢全文翻译

扬州慢

宋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①名都,竹西②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③,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④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⑤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⑥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⑦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⑧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扬州慢

作者:姜夔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 扬州慢全文翻译

这个吗??扬州慢 宋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①名都,竹西②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③,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④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⑤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⑥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⑦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⑧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

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view/74219 扬州慢 作者:姜夔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 扬州慢全文翻译

1、全文翻译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2、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扩展资料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的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 扬州慢的翻译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5 姜夔< >原文及释义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怀才不遇,飘泊四方,以布衣终老。精通音律,善自度曲。词作音调谐婉,语言精美,结构谨严。他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词人,其作品对南宋后期的婉约词人、清代的浙西词派词人均深有影响。有《白石道人歌曲》。

赏析作品:《扬州慢》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画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狂,狷,乡愿。孟子在《尽心下》中也把人分成三个等级:中道者为上,狂狷者次之,而“阉然媚于世”的乡愿者,则属最劣之等级了。何谓“狂狷”?孔子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就是有进取心的人;狷者,就是独善其身的人;而乡愿则是同流合污的人。无独有偶,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将词人分作了三等:东坡、稼轩为狂者,姜夔为狷者,而吴文英等就分到了乡愿中。姜夔为何归属于“狷者”,这和他的生平是分不开的。姜夔一生从未入仕。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姜夔从小就过着一种漂泊天涯的生活,这种生活遭际就使得姜夔年纪轻轻的就有一种冷感愁怀,而他的词作也就大都为一些离情别绪之作。狂者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平时见者颇多,而对狷者姜夔则我还是有些陌生。今天收集了一些资料,特别品读一下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姜夔的《扬州慢》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扬州慢》开篇擒题,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竹西亭是扬州的风景名胜,初次到扬州,作者在此解鞍下马,稍作停留。经过昔日春风骀荡的十里繁华旧境,到处长了青青野麦,自从金兵窥犯长江之后,连毁废的城池和高大的树木,都厌恶说到战火刀兵。天色渐渐黄昏,凄清的号角吹送着寒冷,传遍了整座空城。作者通过对扬州城的萧索之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从而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下片则写对扬州的感受。料想杜牧重回扬州也会愕然震惊,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工丽词,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也没有了当年的兴致和情思。以杜牧笔下的诗境与扬州城的现境进行对比,作者的写法自然高妙,浑化无迹。末言二十四桥依然完好,而只有一弯冷月寂寞无声,那桥边红芍药,年年花叶繁茂,而无人欣赏,充满时移景迁,物是人非之感。作者在下片中侧重于写情,主要是将唐代诗人杜牧对扬州的咏叹之词与扬州城如今的全貌作一番对比,从而抒发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姜夔的词是非常讲究技巧的,这首《扬州慢》在写作,主要是用了对比和化入的方法。“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言树犹如此,人何已堪?“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写出了扬州城物是人非的情景,“二十四桥仍在”,但心情、感情,已是“冷月无声”,写尽了扬州城的凄冷,同时也隐含了人们被战争摧残的痛苦。

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生于唐末,为人风流潇洒。他曾经在扬州城做过短暂的停留,并留下了许多诗篇,这些诗篇都是对扬州城繁华生活的歌咏。姜夔所化用的诗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正是这种对比,让作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也就行而生悲,因此做下这首《扬州慢

6 淮左在文言文

淮左:

淮河以东地区。《南史·徐陵传》:“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无过者。”

南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序)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7 姜夔的 的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8 急求姜夔《扬州慢》的序的翻译

姜夔 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一生飘 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 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 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 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 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

有《白石道人歌曲》。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 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

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

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 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

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 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

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

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

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 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933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