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抚养》

读《心理抚养》,第1张

摘抄:

>> 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

>> 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

>> 出门先看一下目的地离你有多远,才知道怎么走,人生也是 如此。

>> 人要想考虑问题周全,就要拥有两种思维,一种叫空间思维,一种叫时间思维。

>> 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

>> “贫穷不是犯罪的理由。这个社会是有规则的,如果每个人都无法无天地行事,终将自食其果。”

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 所有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无论是道德滑坡、腐败问题,还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案件,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人的问题。

>> 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可有的人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只会怪罪社会。

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 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他现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

>> 人也一样,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过去。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

>> 一个从小没有被爱过的人,怎会懂得爱别人?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怎会拥有阳光健康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尊重过的人,怎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一个从小没有被善待过的人,怎会善待他人?

>>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

>>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不在乎家里有钱还是没钱,只希望父母不要离开他。

>> 人的成长就像树的生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来。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请注意,成倍付出的应该是你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

>> 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

>> 养育孩子,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结果,常常忽略或想跳过琐碎的、磨人的过程。

>> 很多父母事事依赖别人,不懂得把心思用于观察和读懂孩子。

>> 这些焦虑的父母一不看书,二不学习,事事都要问别人。

>> 世上没有千人一面的教育方法,因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因人而异。

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

>> 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

家庭功能体现在父母的修为中

>> 自律和忍耐,是家庭幸福不可或缺的基本准则。

>> 养人的知识,什么时候明白就可以用在自己的后代身上,永远不存在太晚的问题。

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

>>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

>> “你们咨询的对象,重点不是孩子,应该是大人。如果家长不改变,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不能解决。”

>>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像学校的老师持有教师资格证。只要把孩子生下来了,天然就是父母了,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有的父母生而不养,有的养而不教,有的教而不当,这些不称职的行为往往毁了孩子一生。

意识水平标志着人的心理水准

>> 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心理不成熟

>> 人活在世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要自信和自尊。也就是说,你可以爱别人,也可以被人爱,但你就是你,你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你是能自立的,而不是将自己的一切依附于某个人身上。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跳出自我中心,才能更好地识人识己

>> 想认识自己,也需要多听听别人的看法。

人的许多潜意识活动常常不自知

>> 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即眼里看到的往往是心里有的。

改变认识是做思想工作的重点

>> 学习好只是说明孩子的认知能力强,并不能代表他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健康。

情绪是观察心理的窗口

>> 情绪是人的心灵之窗,也是心理温度计。

>> 面部表情是观察心理的第一个窗口。

>> 言语或文字是观察心理的第二个窗口。

>> 行为举止是观察心理的第三个窗口。

情绪宜解不宜结,否则容易得“心癌”

>> 人生就像一本书,我们不要老盯着某一页,该翻篇儿就翻篇儿吧,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不翻篇儿的话,我们就永远无法感受新的生活,旧的痛苦也就无法被抵消。

个性是人的“心理名片”

>> 人可以装一时,不可装一世。时间是检验人格的试金石。

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

>> 孩子是否幸福会影响父母晚年的幸福值,如果父母现在不顾及孩子,一旦孩子出了问题,父母的后半生会很痛苦。

同一类人有相似的心理发展路径

>> 每个人今天的表现一定有相应的过去。

心理发展还呈阶梯递进的模式

>> 自我,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要求。

>> 如古代圣贤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熟的人可将社会生活中好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或者通过阅读,把好书当作心灵导师,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对成年子女要学会放手与接受

>> 有人说,放手的爱,是母鹰亲手将雏鹰推下悬崖那一刻的痛心与坚定。

>>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

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

我孩子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脱离了我的视线,然后被一个大男孩掐着脖子,嘴里还说着掐死他的话,给孩子心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我至今都懊悔不已。

>> 有些孩子脱离过亲人的视线,受到过人的表情或动作的惊吓,以致他后来的目光回避他人、不看他人、注意力完全退缩回他的自我世界,越来越封闭。

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

>> 人类的养育有自然之道,不可以走捷径或旁门左道。尽管人类可以上九天揽月,但人类仍是大自然之子,必须遵循自然之道。

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

>> 正如一句谚语所说:“脾气像把刀,发脾气就是拿刀捅人,爽了自己伤了别人。”

抚养方式会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善良一定要有智慧。即使帮助别人,也要保持一份警觉,不要被人欺骗。

为何有人智商很高却被称为书呆子

>> 让孩子在幼年时走出家门,多接触人与社会,是一种有益的心理培养,千万不能以为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

观念的心理抚养是为其注入心象

>> 一个孩子如果眼前无人影,耳边无人声,他就不会拥有太多的观念。

孩子最早是靠气味来认人的

总算找到为什么每次回老家,身心放松、愉悦的理由了,童年美好时光已深入记忆。

>> 如果我们早年有过良好的抚养背景,有过美好的感受,当你成年后因为生活紧张忙碌而患病时,你若有条件可回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如果有老房子,有你熟悉的老人在,那就更好了,你回去跟他们住一段时间,病会好得特别快。因为你在那个地方生活时,身体的记忆是最放松的,那里熟悉的气味可以唤醒肌体的记忆,让你的身心得到松弛和疲惫的缓解。

>> 如果我们早年有过良好的抚养背景,有过美好的感受,当你成年后因为生活紧张忙碌而患病时,你若有条件可回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如果有老房子,有你熟悉的老人在,那就更好了,你回去跟他们住一段时间,病会好得特别快。因为你在那个地方生活时,身体的记忆是最放松的,那里熟悉的气味可以唤醒肌体的记忆,让你的身心得到松弛和疲惫的缓解。

>> 怀孩子十个月,不如“耳鬓厮磨”地养他十个月。

记得以前老家养过一天狗,领养它的时候,我在外地,后来我回老家,它看到我竟然没有叫,好似知道我是这家的主人,我经常夸它真是一条聪明的狗狗呢!

>> 嗅觉识别是动物重要的生存本领之一

依恋情感是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养育孩子的学问太深了,不能打骂,不能说教,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弄得现在的父母都不知道怎么养育孩子了,就怕自己做错了,影响孩子的成长。反思一下,很多因素不是人所能控制得了的,作为父母,积极乐观,认真学习,热爱生活,给予孩子爱和尊重,只要他们不危害社会,自己能养活自己就OK了。

>> 供着养,就是一种宠养,当他成长中出现不好的表现时,你不制止,不表明态度,他脑中就不会形成是非观念,他做事就不会有行为底线,完全凭欲望行事,变得无规无矩,无法无天。

人的情感越丰富,人性就越丰满

>> 人性始于情感,一个人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满,情感越单一,人性就越单薄。

>> 当一个人经历各种情感后就会知道,丰富的人生也会万般辛苦,生活实属不易,这时再看别人,哪怕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也会更有同理心。

>>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年龄增长、明白了生活不易带来的变化,情感变得越来越宽厚。

>> 当人能够对陌生人也有一份理解、关爱和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时,这个人的情感就发展到了最高水准——博爱。博爱是人类情感中的最高水准,这种爱超出了个人功利性,可以让社会充满温暖。

未成年人弑母多有幼年脱离母亲的背景

>> 在青春期前更换抚养人,是最糟糕的抚养方式。

>> 在孩子早年的成长过程中,亲自抚养和稳定抚养是非常重要的。连续稳定的抚养,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

依恋母亲并不等于父爱就不重要

>>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一个人若性情温润,与人友善,大多来自一个父母恩爱的家庭。

有参考价值,我要记住这一条,哈哈!

>> 我带的研究生毕业后,我曾跟许多男生说:“将来你们的媳妇生完孩子,尽量把丈母娘接来。因为丈母娘跟她女儿容易沟通,两人在一块打架也不记仇,这样你们回家就比较消停,媳妇也愉快,孩子的成长就健康。”我的好几个学生都是这么做的,现在都很幸福。

>> 母亲的严格应该是“和善而坚定”。

>>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 心理教养重在品行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表现,作为大人遇到这个情况,如何处理呢?

>> 第一次带孩子去别人家玩,到了新环境,有的孩子很兴奋,见到抽屉就拉开,见到柜门就打开,甚至直接上人家的大床又蹦又跳。这种行为更是涉及“社会”的行为,因为这是在别人家里。这时大人作何反应,都会影响孩子对界限的理解。

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

>>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的本性都含有阴阳、善恶二性,有时可以表现得非常美好,有时又让人难以接受。

>> 要知道,一个人长大过程中不可能不经历来自他人的粗暴对待,不可能不经历各种想象不到的委屈,即使他在家里从来没有遇到过,他走向社会后也会遇到。

>>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自然就设计了多道“劫难”:小时候要应付同伴的故意欺负,上学后要应对老师的严格要求,做错事要做好挨父母骂的准备,出门在外要小心陌生人的算计,工作后还要天天应付上司的挑剔、同事的挤兑或排斥等。

>> 我们不能让社会所有的人都像亲人那般亲切呵护你的孩子。所以,倘若家长不舍得大声呵斥、从不舍得拉下脸来对孩子怒吼的话,最终只能养出一个玻璃心、薄脸皮的孩子,这是心理脆弱、容易夭折的基础。不仅男孩如此,女孩也一样。

>>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没有做错,在被别人冤枉时,一个人仍然要坚信自己,有以此证明或考验自己的心理勇气,这才是用大智慧养育孩子。

良好的性格会让人拥有好运

>> 性格决定命运。

眼高手低的人更容易有挫折感

>> 希望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分数,更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经得住说、不轻易记恨的性格。

人生如吃葡萄:先大还是先小?

>> 人生如同吃葡萄:先吃大的,那你手里的葡萄只能越来越小;如果你先吃小的,那你手里的葡萄最后全是大的。

>> 任何人的一生,吃的苦与享的福应该大致相当

>> 学习过程是磨炼人的身心沉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

>> 对孩子的爱不单单表现在呵护上,还表现在磨炼上。狠下心来磨炼孩子比呵护更难,更需要父母的勇气与胆量。

>> 人心是可以撑大的,心理是有弹性的。

适度惩罚也是一种保护

>> “好吃懒做是天生的,关键是你们在后天如何让他勤快起来。”

用心说“不”,无言自威

>> 一对一管教要有四个“不”。

>> 第一,不能动手打孩子。关上门打孩子,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空间的恐惧感。

>> 第二,关上门也不能骂他。骂本身是一种很不文明的行为表现,你的孩子会对此印象深刻。

>> 第三,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为什么这时候不能讲道理呢?因为在他哭喊的时候,你说话的声音完全被抵消了,属于同期“噪音”,他是听不进去的。

>> 第四,不要走开,把他一人关在屋内

>> 无声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 孩子的成长需要阵痛,家长在爱孩子时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阵痛。

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

>> 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闹。

延迟满足练就耐性

>> 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不可能有长远的未来,有些事做早了事倍功半,只有看准时机才会事半功倍。

诱惑训练,教其自我管理

>> 人的欲望远远大于人的需要。抵制诱惑,最重要的品行就如同节食,节制眼前,从而获得长远。

与人接触,学会礼貌为先

>> 人的教养,越是在陌生关系中和在不认识的情况下,越发显得真实和自然。

>> 我小时候,母亲就嘱咐过我:“对于不懂礼貌的人可以宽容,但对于没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远离。”

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

>> 很多患抑郁症的人,大多从小缺乏体力之苦的经历,如从小不事劳作,不爱体育运动,一坐就是一天。

养育孩子,一直都是所以父母不断学习的学问,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今天看了作者写的《心理抚养》,受益良多,一直纠结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我们总是说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却不知孩子身上的这些不是,都是父母的真实写照,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分析自己的行为和问题,才能更好的养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茁壮成长。

心理抚养

李玫瑾

千万不要以为,养孩子只要向他充分地表达你的爱就够了。

我把“舐犊之爱”也分为阴阳两种:一种是阳性的爱,即充分表露于外的爱,从表情到动作;另一种则是阴性的爱,是不表露出来,而是藏在心底,收敛且节制。前者显现为恩,后者表现为威。

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若在六岁前的养育过程中有意教导,他的行为就会体现出教养。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出自《孟子》,原话是:“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妈妈的反应就会决定这孩子未来的社会行为方式。

大致有两种反应:一是不呵斥不躲避,二是即刻呵斥并制止。

不要以为孩子小,社会行为从人出生后就在与他人互动中开始形成并逐渐定型。

对孩子某种不当的行为要不要马上制止,你当时的反应就是为他建立处事规则。

教养不同于抚养,教养应该在孩子接触他人、有自主动作的社会行为之始,随事而教。

直到长大后才明白,母亲第一次给我立的规矩,其意义在于:

第一,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不能只顾自己,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第二,在别人家里不应该无视双方的关系,人家是主人,有主动权,这是要明白社会中的彼此关系和位置;

第三,孩子可以不懂事,但他身边的大人看到孩子不懂事的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制止的行为就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

这些规矩的积累体现在孩子身上就是教养。

教养不需按系统进行,而是随生活进行。

如果人家给你什么东西,如果妈妈不在身边,就不能随便接受;即便妈妈在身边,也要得到允许后才能收下,这叫“有规矩”。

有教养,“有”字意味着这孩子曾经有人教导过,包含有过制止和告知的教育。如果这一环节父母做得很好,你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他进入社会后一定是一位不给别人添麻烦、不让别人因他而感到困扰的人。如果家家都如此,体现的就是好的国民素质。

人性永远是立体的,不要因为看到某些丑恶而丧失对人性的期待,也不要因为看到某些表现极佳的人,就认为人性可以很完美。事实上,任何一个人的本性都含有阴阳、善恶二性,有时可以表现得非常美好,有时又让人难以接受。

早期对孩子有生理需要时的哭喊及时响应、解除他的痛苦,是一种心理给予,我比喻为“甜”的心理营养;而对孩子有心理目的的哭喊不予以响应,而是看着他,让他哭个痛快,这也是一种心理给予,可称之为“咸”的心理营养,要让他知道,哭喊不可滥用。

我们不能让社会所有的人都像亲人那般亲切呵护你的孩子。所以,倘若家长不舍得大声呵斥、从不舍得拉下脸来对孩子怒吼的话,最终只能养出一个玻璃心、薄脸皮的孩子,这是心理脆弱、容易夭折的基础。不仅男孩如此,女孩也一样。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没有做错,在被别人冤枉时,一个人仍然要坚信自己,有以此证明或考验自己的心理勇气,这才是用大智慧养育孩子。

什么是性格?简单说,性格是一个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其中有三个关键点,后天形成、社会行为和行为方式。

养育人如果经常对幼小的孩子吼叫,久而久之,这孩子见到别人不顺自己心意时也会吼叫。如果养育人对孩子非常有耐心,话语亲切,这孩子也会对别人好好说话,长大后会一直如此。

凡“后天形成的行为或反应”还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一、行为的第一次会对性格形成很大影响。

二、凡是与人互动的行为发生的时间越早,对成年后的性格影响也越大。

三、与互动的人关系是否稳定,抚养人互动模式是否一致,对其成年后的性格影响也很重要。

四、人进入青春期时(14周岁上下)性格基本成形,到成年后(18周岁)性格基本稳定。

性格,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人缘好的人大多有一个好的性格。

婚姻也如此。找对象时,人们常常会考虑对方的长相、身材、能力、学历和家境,但真正到了过日子的时候,让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对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别人,理解、体贴、宽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质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

的确,一旦成家,就不能一个人自在了,女人在家要照顾孩子,男人必须挑起家庭经济来源的重任。这时,无能的人就会捉襟见肘。问题是,越是能力弱的男人越说不得,脾气大却挣不来钱,挣不来钱还酗酒家暴,还有的梦想一夜暴富去赌博。

对男孩一定要苦着养,绝不能让他们在早年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因为他们成年后要承担养家的重任。女性一旦怀上孩子,直到生下来都要被孩子所累,经济的重担一定会落在男人身上。

人生如同吃葡萄:先吃大的,那你手里的葡萄只能越来越小;如果你先吃小的,那你手里的葡萄最后全是大的。

同理,如果你选择早年吃苦,从小日复一日地吃了很多的苦,你就一定会在吃苦过程中养成忍耐力,都说“吃苦耐劳”嘛,耐劳就是忍受辛苦。当你不怕辛苦,你就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最重要的是能控制自己的“心”,就不会由着欲望乱来。

学习过程是磨炼人的身心沉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你想,一天天地坐在那里,这就是人的行为品性的基本训练。你看,什么人练坐禅?全是悟性好的高人,粗人有几个能坐得住的?凡是坐得稳的人才有能力静心思考深远的东西。

一个孩子养育中如果缺乏严格要求,没有规矩,没有界限,没有形成行为规范,一旦进入更大的自由空间,遇到更多的选择机会,就会因任性和肆意妄为而酿成大错。一步走错,就会让人生步步错位,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原因。

许多父母不明白,人的躯体抗压性差别不大,抗压性差别最大的是人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没有一个是靠天天夸奖夸出来的。

我告诉她:“很多人是不愿意被别人批评的。批评别人是一种得罪人的事。可是,当你做错了没有人说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错了,也就不会引起重视和做出改变。这时,谁批评你最好呢?那就是跟你最亲的人。他敢说你是因为他爱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孩子,你做错了,我在家里说你重些,以后你在外面就不会再犯这类错。总之,只有亲人、爱你的人才敢说你,你觉得是不是这样?”她点点头说:“我明白了。”

对孩子的爱不单单表现在呵护上,还表现在磨炼上。狠下心来磨炼孩子比呵护更难,更需要父母的勇气与胆量。

我不知道现在的学校里还有没有这样“豪爽”的老师,也不知道现在许多家庭的父母能不能让老师再训孩子,让他们有一颗皮实的心。

女孩子要勇敢,要能吃苦,有耐受力,要什么饭都能咽得下去,什么活都能干,什么事都不怕,尤其是不能娇气,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有些教育理念来自特定的社会背景、特定的社会阶层,在不具备相同的社会背景、社会阶层的情况下,只追求一种理想的模式,未必能培养出理想的孩子。

孩子的培养也一样,谁都无法预测人的一生会遇到什么挫折或磨难。有长远眼光的父母,在情感抚养到位的基础上,一定要舍得让孩子从身体吃苦,到心理耐苦,有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这是一种更深更远的爱的付出。

在这个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如果父母没有一定的养育理念和方法,不能让孩子知道他错在哪儿,哪些行为不可为,那么当孩子一旦形成了某种错误的见解和认识,甚至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再改变他就很难了。

有的父母已经看到孩子出现了严重的不当行为,却不舍得说。家里的老人大多会护着,说得最多的是:“他还小,不懂事,等长大了就好了。”

有的父母一旦动起手来,完全没有轻重,甚至导致孩子死亡。

在新加坡,幼儿园会组织孩子看鞭刑的,当然是简单的画面。看的时候,有的孩子一动不动,也有吓哭的……”

没有工作的妈妈怎么争取小孩的抚养权

 没有工作的妈妈怎么争取小孩的抚养权,关于抚养权,小孩子未满十八岁法院是可以考虑双方的条件看那方抚养小孩对小孩的成长更有利法院就判给谁的,那么没有工作的妈妈怎么争取小孩的抚养权呢?

没有工作的妈妈怎么争取小孩的抚养权1

  一、没有工作争取孩子抚养权的方法

 法院在决定抚养权的归属时,会以有利孩子成长为原则。虽然父母双方的经济能力是一定的考虑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法院确定抚养权时会综合考虑孩子现在的生活状态、夫妻双方的工作收入及道德方面及孩子是否一直由一方父母在抚养等因素来判断。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女方一直在抚养孩子,离婚后抚养权也一般归女方。因此,父母即使无工作无收入,也可以取得孩子抚养权。两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

 对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归属问题,如果父母双方协商无效,则由人民法院综合子女的权益、双方的抚养能力、抚养条件等各方面因素作出判决。

  二、子女抚养权遵循什么原则:

 (一)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但母亲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随父亲生活: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疾病或者其他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亲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因其他原因,子女确实无法随母生活的。

 (二)父方或者母方均要求子女随其共同生活的,一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优先考虑: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子女随其生活时间长;

 改变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三)父母双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的,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照顾好孙子女或者外孙子女,可作为子女随父或者随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四)如果未成年子女在10周岁以上的,应该考虑子女的意见,并尽可能照顾子女的要求。

  三、父母能否协议轮流抚养子女

 一般情况下,父母离婚时,子女只随一方共同生活或者较多地随一方共同生活。

 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深化,近来在离婚诉讼中,当事人争抢抚养独生子女情况非常多,于是出现了由父母轮流抚养子女的现象。由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子女,一方面能够减少因父母离婚给子女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使子女不因父母离婚而失去父母的共同关怀爱护

 在人格上、生理上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由父母双方轮流抚养,也可以使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在感情上得到慰藉,可以缓和当事人双方的对立情绪,融洽双方的`关系,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抚养教育。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规定;“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予准许。”根据此规定,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子女的,一般需要由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由人民法院认可。

 采用这种抚养方式,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要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和保护其合法权益。有的当事人在达成协议后,一方或者双方反悔,不履行协议,当事人双方可以就抚养问题另行起诉。

没有工作的妈妈怎么争取小孩的抚养权2

  一、一般无业妈妈怎么争取孩子抚养权?

 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要回孩子的抚养权:协议方式和起诉方式。

 1、协议方式:按照法律规定,双方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只要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和保障子女合法权益,则应予准予,意思是说夫妻之间可以私下协商,然后请求法院予以变更。

 2、起诉方式:如果父母双方不能达成协议,或者一方想要回孩子的抚养权,那么就可以起诉要回孩子的抚养权。

 离婚时抚养权的一般原则是按照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去判决,如果爸爸是有稳定工作的,在这一点上是对无业妈妈不利的。但是如果子女满了8周岁,则应该尊重子女的真实意愿,故如果子女希望由无业妈妈来抚养,也是可以的。

 如果子女不满两周岁,为了最有利幼年子女的原则,子女在年幼时应该随母亲成长,故如果你们是在子女不满2周岁时离婚,即使妈妈无业,子女抚养权也应该判给母亲。

  二、抚养权归属

 夫妻离婚,一般也会导致夫妻其中一方失去抚养权。失去抚养权的一方将失去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权利。不过,失去抚养权的一方仍然会享有探视权,可以在约定或裁判的时间内定期探视子女,与子女进行相对短暂的相处。

 离婚时抚养权的归属,可以双方协商,一旦协商不成,则需由法院判决。法院判决抚养权归属,一般根据有利于子女成长原则进行: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夫妻双方的学历、工作、收入、年龄、家庭环境、子女的年龄等。

  继父母的对继子女的抚养权

 继父母和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和一般的父母子女关系不同,具有姻亲关系和教育抚养关系,但不具备血缘关系,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可以解除的,由此推论:生父与继母或生母与继父离婚时,生父(母)和继母(父)都要求抚养该子女的,抚养权归生父母所有。

 生父与继母或生母与继父离婚时,对曾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继父母不愿意继续抚养的,认为抚养关系已经解除,该子女仍由生父母抚养。

  抚养权总的原则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3、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5、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6、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予准许。

 7、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

 8、父母双方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应予准许。

 一般进行起诉来争夺抚养权时,法院会根据双方的学历、工作、收入来判断离婚以后抚养权的归属。如果母方具有传染性疾病,或者有抚养能力却没有尽到抚养责任的,以及其他原因不能承担抚养责任的,则会将抚养权判属为父方。

没有工作的妈妈怎么争取小孩的抚养权3

 无业妈妈需要争取孩子抚养权的,可以提供自己在照顾孩子上面的优势证据,比较常见的就是在生活起居方面可以把孩子照顾好,孩子上学可以接送。尽量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从优势方面来阐述。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

 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李玫谨老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各种违法犯罪人的心理问题,追述到犯罪人早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后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她希望通过《心理抚养》这本书向父母们传递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通过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全程参与,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获得管教孩子和立规矩的资本。

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亲自陪伴孩子,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当今,熊孩子越来越多?他们怎么变成熊孩子?

2019年4月某天,上海卢浦大桥“砰……”,一个水花快速开合,没有丝毫涟漪水花就回归平静。岸上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纵有千般不舍与悔恨,也无法挽回。

17岁少年赌气结束自己,用生命惩罚在生的亲人。有什么过不去的坎,需要这种过激行为。

只因在学校犯事被叫家长来,妈妈到校后当众扇了他几巴掌。这几巴掌燃起了少年的熊熊烈火,烧毁了母子情。当车驶到桥上速度缓慢时,急速开车门冲出去,一个跨越翻栏,跳!

死,解脱一切,只是这过谁来偿?

李玫谨老师说:你的爱在他眼里是没有限制的,所以他用你的爱来威胁你。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义。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错误信息,你的爱没有限制。

冰冷的家庭育不出得体的孩子,一个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感受不到爱时,就会选择离家闯荡江湖。最后都会走上犯罪道路。

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其实都跟父母的行为或教育方式有关。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是父母造就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如果,亲子关系良好的母子,不会上去就是几巴掌。17岁,懵懂知社会,需要尊严。这个妈妈一巴掌把母子关系打散。

如果,母亲是位知书达理的人,就不会在车里继续唠叨,增加孩子的怨恨心。

如果,母亲有锁后座锁。如果,母亲有拦下孩子。可是,没有如果了。

时光不能倒流,人生没有重来。成长就像一棵树,具有不可逆性,只有向上成长,没有往回生长。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所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可见,这个母亲就是错失孩子太多成长期,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在过程中读懂孩子,是为了日后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

现在社会环境很复杂,养孩子越来越难,不像过去那容易。很多父母很焦虑,孩子一出问题,就找专家。可是任何专家都有一个问题不能替你解决,那就是你的孩子是不是你自己天天照顾,抚养,陪伴。

养育孩子,过程很重要。但现代人为了挣钱,孩子都是交给别人养,孩子本应与父母相处的大量时间被替代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自然也被削弱。

孩子的早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依恋期,这个时期谁代养就依恋谁,情感纽带也就系在谁身上,无人能动摇。

情感影响性格形成,情感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会显得急燥。急燥就会哭,从哭泣到抽泣到脏腑痛形成燥。这样的孩子没有朋友,很容易走上极端路线。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父母失职或无心之过导致孩子出现一生难以避免的终生之错

万众瞩目的李天一,本该继承父亲的光辉走上光明大道,却在他妈妈的宠溺纵容中走进监狱。不知他在狱中是否知道悔过,为自己的过错买单。虽然爸爸李双江老年得子确实珍贵,但该责该罚,绝不心软。育儿没有舍不得,还没打骂,还没批评自己先掉泪。

如此纵容,岂有不犯错之理。这种人经常无视和侵人的权益,走到哪儿都给别人带来困扰恐惧和危害。他们没来由地坏,频繁出现不良行为。

溺爱,是缺陷人格形成的基础。溺爱性抚养在生活上包办。在行为上无原则放纵。使孩子从小养尊处优,无法无天,养成懒惰,自私,任性,冲动,说谎等不良习惯。

有个名词叫:能力重度残疾。是一种人格缺陷。即使现在没犯罪,以后呢?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中,总有一天会犯病。

人格,是怎么形成的?从养育开始做起。用心养育孩子就是遇到自己“理想中人格”的那类人。

人格中既包含先天禀赋,又有后天养成的习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危险人格的形成往往与家族养育方式有关。

大连13岁男生诱骗邻居小女生到家玩,试图强奸,遭拒后连砍七刀,男孩把奄奄一息地女孩拖到小区人烟稀少的灌木从的,还压上两个垃圾袋,里面装满了砖头和碎瓦。

还若无其事的问女孩父亲:你女儿找到没?

当找到女孩时,因失血过多死亡。女孩子衣冠不整,左眼瘀青,脖子有掐痕,身上刀痕累累,让她的父母悲痛欲绝。

当所有线索指向他时,他懂得说:我还没满14岁,不用判刑。

他父母对警察说:他还小,还是个孩子。

他小,作案手段极其残忍;他小,懂得毁尸灭迹;他小,却知道未满14岁不用服刑法;

人小,心却黑了!

其实,所有的坏都能找到源头,如同引发一场火灾的点点火星。

所谓: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就是在这样家庭里。

也许,应该颁一道法令。让那些不趁职的父母去“家长学校”好好学习。只有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英国有个法令:10-17岁孩子已经出现违法行为,法庭可判父母去上“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树立行为规范。如何对孩子的青春期做出适当的反应。如何控制孩子的行为方法。

如果不遵守这个养育令,将被视为犯罪,并处以罚款。

这种处罚父母监护不到位的做法,大大提高了育儿技能的做法,我国应该借鉴。

万达广场儿童乐园,孩子们都爱去玩的地方。球池里,俩幼童抢个波波球,双方哭闹找家长。最后变成两个家庭群殴。打伤一个爸爸,扯坏一个妈妈所有衣服。一个小小的抢球事件上升成家庭斗争,素养在哪里?孩子目睹全过程看到了什么?在他幼小的心底父母都成了恶魔一样吃人,待他成人后也将是一个斗殴斗气的人。

情感匮乏,心灵缺口,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有位老师说: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

要想孩子改变,大人先要改变自己。

作为父母,你现在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眼前的子女教育,还会嵌入你的神经记忆,进入你的基因里,遗传给子孙后代。

中国古人讲:“祖上各德,福泽子孙”,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所以,每个人在为人父母后,要注意自我修行,要自律,努力成为好父亲,好母亲。为了子孙后代,我们现在这一代都不能懈怠。

刘德华**《童梦奇缘》,剧中小光经常离家出走三两天,每次被找到时爸爸总是会给两三百元求他回家。可是过几天,他又离家。

他情愿睡公园也不愿在家里呆着,因为在这个家里他感觉不到温暖,感觉不到爸爸爱他。虽然爸爸是老师,可是教不好他。

人,一旦心理有缺陷,会造成终身的“漏洞”。在随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容易麻烦不断,甚至还同领略到人生的美好就夭折在半路。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其资格源于血缘,因血缘而对孩子产生责任感,爱,耐心和期待,并给予鼓励和帮助。父母的态度与言传身教的示范是养育的本质。

所有的教育都不能替代或跨越注重情感抚养的养育。如果没有来自心理抚养的情感作为基础,教育只能教术,不能教心。

家族养育比随后的教育更重要,更基础,更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家长不要错孩子六岁前的养育过程。不要等到孩子出现情况后,才懊恼不已。

生孩子养孩子没有“家长手册”,只有肯花时间,肯花心思陪伴,找话题聊,努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就能达到心中优秀的亲子标准,不会离孩子越来越远。

陪伴孩子时要“用心”,而不是“用力”,也不是漫不经心。陪在孩子身边玩手机不叫陪伴,叫陪着。没意义!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早年家庭养育中的“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这两种心理养育将奠定人的一生心理基础。

为了社会繁荣稳定,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在教育子女方面进行心理抚养,为国家输送更多优质人材。

抚养纠纷是指离婚后子女抚养权、探视权等方面的法律纠纷。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权和探视权是父母之间最为争议的问题之一。通常情况下,抚养权归属于父母中的一个或者共同抚养。当双方无法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时,就会出现抚养纠纷。

抚养纠纷的解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协商:父母双方可以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抚养纠纷。如果双方能够就子女的抚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可以签订协议书,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2调解:如果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到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调解是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由专门的调解员进行调解,争议双方可以在调解员的帮助下协商解决问题。

3诉讼:如果协商和调解都无法解决抚养纠纷,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作出裁决。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会依法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判决抚养权、探视权等。

在抚养纠纷中,法院通常会考虑以下因素:子女的意愿、抚养方的经济状况、抚养方的能力、另一方的探视权等。最终的判决应该是以保障子女身心健康为前提,维护子女权益和利益为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006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