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第1张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现在的家长们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的重视,李玫瑾是一个深受家长们追捧的心理学专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的很多,下面分享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1

1、孩子6岁前要管好,不然以后就管不了了。孩子4岁时你拒绝他,他最多在地上打滚,等他14岁拒绝他的时候,他就会离家出走,服毒自杀了。从哪几个方面管呢?例如克制任性,防止压力,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学会挫折等6个方面。

2、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儿子的,千万不要百依百顺,很多逆子都是宠出来的。

3、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考不考得上大学,不要紧,如果你想开店,我就给你启动资本,千万不要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

4、挫折忍耐力跟意志力有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而是靠体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做些体力上的活,有好处。

5、二胎家庭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怎么办?不要把精力放在护着小的上面,而是放在大的上面。

6、孩子在1岁前,甚至是3岁以前,最好是由母亲抚养。人在生命早期是很无助的,认人是最早的情感依恋父母才能给孩子安全感。

7、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8、心理发展有关键期,12岁以前称为依恋期,12-18岁成为青春期;依恋期需要家庭教育,青春期需要社会的参与。

9、孩子的心理阳光成长比智力重要。我宁愿我的孩子是个普通的快乐少年,也不愿他成为心理压抑的学习机器。

10、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没有被善待过,就别指望他成年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11、4、5岁是人格教育的关键期,所以家庭教育要重视人格教育。

12、一个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一个平和大度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到位的。

13、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是他最容易倾诉的对象,了解孩子最好朋友的行为,也是了解孩子的过程;如果最好朋友不太好,就问问孩子他的优缺点,表达你的意见就好。

14、让孩子参与家中大事。不管他学习什么状态,让他参与家中大事总是没有坏处的,起码表明你把他当大人对待了,他就会担起他的那一部分责任。

15、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有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他就会用什么方式回敬你;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自然不会尊重你。

16、真正的养育过程一定是唠叨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

17、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遵循四个原则。不要打,不要骂,不要说教,不要走开。

18、未成年人的问题都是滞后的,当你发现孩子很难管的时候,其实问题早就出现了。

19、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有时候话说到了就可以,不一定非要逼孩子承认错误,写保证书,逼急了孩子反而会对你不恭敬,要让青春期的孩子承认错误很难得。

20、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管孩子的成绩是老师的事,家长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发展,每天放学问他在学校过的好不好,有没有欺负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而不是只问成绩。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2

专家称,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较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她建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对子女的心理抚养,培养儿童健康心理。

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北京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对此表示,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专家介绍,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家庭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父母亲自抚养,才有爱的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李玫瑾说,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期是12-17岁。她说,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枚瑾教授的专业虽然是犯罪心理学,但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

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后,她的体会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多在12岁至18岁。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01少年儿童研究:您提出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早年的付出,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怎么理解?

李枚瑾:依恋是非常重要的,依恋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条件,我心甘情愿地听你的。

我们国家的一个情况是,很多农民离开故土去城市,孩子就交给农村的老人。城市的家庭中父母工作忙,就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或者老人。这两种情况都会破坏依恋情感的形成,导致孩子缺乏稳定可靠的依恋对象。

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生的隔阂。而且孩子在青春期时,很难管教。

如果父母和老人有冲突,孩子可能从心理上恨父母,因为幼年时缺少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父母在孩子早年的付出,让孩子产生依恋的情感。这样父母就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影响力,或者说心理资本、心理控制力。

心理控制力和其他控制力是不同的,领导对下属只是权利控制,下属服从你只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并不是心里真的喜欢你。如果大人对孩子没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孩子就很难接受大人的管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能够持续到青春期。

02少年儿童研究:您强调父母亲自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现实中常有老人或者保姆带孩子的情况。如何看待呢?

李枚瑾:如果孩子由保姆照看,保姆必须是稳定的,从孩子出生到大,保姆没有换过。保姆替代了母亲的作用,孩子的依恋对象是有的,不是没有。

尽管保姆和妈妈同时存在,但是依旧可以看出,孩子依恋的是谁。有两种情况,如果孩子和妈妈一起睡觉,即使有保姆带,孩子还是依恋妈妈,因为有身体接触。如果孩子和保姆睡觉,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妈妈在孩子心目当中没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祖父母带孩子,作为孩子的依恋对象,也不比妈妈差。如果是姥姥照看孩子,对孩子来说,姥姥几乎就等同于妈妈,因为妈妈和姥姥在情感和行为上都相互肯定,可以互相替代,成为孩子的依恋对象。

如果奶奶和妈妈共同照看孩子,孩子可能会出现两难选择,不知谁最值得自己依恋。因为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婆媳关系不好的情况。这种孩子到青春期时会有叛逆,他想回避两个女人之争。当然,如果婆媳关系好,孩子就不存在困惑。

03少年儿童研究:这个问题有这么严重吗?现实中很多父母恐怕没有意识到。

李枚瑾:我们从专业角度看,的确是这样的。我对很多同志说:你现在是处长,你不当,明天就有人干,没关系。但是作为父母,你不干,就没有人能替代,做母亲更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放在老人家,到孩子6岁时,最亲近他的人去世了,这就很麻烦。因为依恋是从出生持续到12岁的,孩子依恋的对象不能中断。如果中断,孩子会有心理创伤。

所以,让老人带孩子,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老人。因为一旦老人逝世早的话,孩子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带孩子的老人最好是身体非常健康,等到孩子十七八岁,至少15岁以后再离开,就没有问题了。像有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老人,跟着爷爷。

孩子8岁时,爷爷去世了,这个孩子就失去依恋对象。这时,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就会觉得陌生。从环境到人,孩子都会有陌生感。于是,孩子很容易和父母不亲近,他就一个人外出闲逛,上网成瘾,走向犯罪道路。

04少年儿童研究:父母离婚是否就意味这孩子失去依恋对象?

李枚瑾:离婚一方面是孩子的依恋感被破坏,另一方面是给孩子造成了心理恐惧,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离婚会让孩子内心矛盾冲突,回避恐惧。

当然,依恋只是一个起点,依恋是教育的资本。但是,如果孩子很依恋父母,而父母没有教育水平也很麻烦。

05少年儿童研究:您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

李枚瑾:我认为孩子在6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就应该是母亲。让孩子真正依恋父亲,应该是在青春期前后。因为父母两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亲更多是生活照顾,父亲更多是行为榜样。父亲更多在社会当中,可能为人处事心胸更宽一些,不会那么啰嗦,具体细致。这些正好是和母亲形成互补。

孩子开始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多需要父亲的影响。对父亲的依恋,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尊重上。父亲要在孩子心中有权威感。6岁之前母亲最重要,6岁到12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格培养?

01

孩子的抚养人最好是父母,要在早期和孩子建立良好一对一的依恋关系。

当父母给了孩子 情感 抚育,当孩子对你有依恋时,对Ta进行性格培养是最好的。

02

这个时间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具体情况,根据孩子的聪明接受程度,来确定时间。

那么这个阶段该怎么做呢?

03

1不骂孩子

2不打孩子

打孩子会给孩子很不好的行为示范,Ta长大了也会打别人,打别人那就是暴力了。

3不要哄孩子也不要给Ta讲道理

这个时候哄Ta,哄会呈现出一个态度,是家长在求Ta,不要哄Ta。

孩子哭的时候是听不进道理的,不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讲道理。

4不要走开

教育是面对面的,孩子看的是家长的态度,走开孩子看不到家长的态度,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好。

一做

怎么做呢?拿一个凳子坐在孩子面前,告诉Ta“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要哭就哭吧”然后坐着看着孩子哭,笑眯眯地看着。

等孩子哭完了,拿毛巾给孩子擦擦脸,让孩子知道,我们是爱Ta的。然后放下毛巾,再坐下,问下孩子“还哭么,再哭我等着你”。这个时候孩子是不会再哭的了。

然后平静下来,再给孩子讲道理。

所以,一定要对孩子说“不行”,让孩子知道,有无理要求的时候,肆意哭闹这个办法是不行的。

04

告诉孩子,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家长同不同意也会说出理由,谁说对就听谁的,这就是沟通。

我是小马妞儿妈妈,从孩子出生一直坚持培养孩子好的性格比好的成绩更为重要。你们认为呢?欢迎留下你的 育儿 经验哟。

最近随着热播电视剧《小舍得》的开播,引发许多家长的热议,作为家长到底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素质教育,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是从小报各种辅导班,以成绩为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毕竟 社会 只看成绩。

正好电视剧里的两位女主属于以上的两种情况,南俐、夏君山夫妇站队素质教育,刚开始女儿夏欢欢的成绩一直处于差生的边缘,反观田雨岚、颜鹏夫妇崇尚成绩第一,特别是田雨岚,对于儿子田子悠的教育几乎已成“疯狂”的境地,对,就是疯狂,用这个词形容她一点都不过分,可结果呢?儿子田子悠从小性格内向、孤僻,感觉一个小学生早早就失去了专属于孩子的天真和可爱。显然,这两对夫妇的教育理念,我们都不是特别认同。这样的故事情节一时间让电视机前的我们陷入教育的两难境地。

这两天我在读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幽微的人性》,很多家长应该在抖音刷到过她,或许不陌生,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她在书中这样写到, 健康 的人生需要 养生 ,更需要养心。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大家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以下问题:

1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在准备怀孕和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在孩子依恋期间(12岁之前),不让她(他)离开你的身边。

2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知识有多少、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时期陪伴有多少。

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 每个阶段需要父母来做些什么,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在后,哪些时基础性的心理抚育等,如果认为孩子出生后会自然长大,会自然懂事,那人们一定失望。因为只要心理抚育不到位,那么,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她),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已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3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