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教育_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研究

道德情感教育_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研究,第1张

  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新领域,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着重从情感陶冶法出发,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如何寓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培养于教师的道德修养、环境建设、艺术熏陶三方面之中,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

一、增强教育者道德修养的感染力,深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情感。

一般来说,广义的教育者指的是有意识地形成或改善他人思想品德的主体,这就不仅包括学校里的德育教师,还包括其他任课教师、家长、亲友等,但就学校而言,教育者更侧重于其狭义的教育者指的是全体教师。对教育者而言,观念的转换、知识的更新、方法的改善都不能取代其人格魅力带给学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培育的准备阶段,教育者必须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通过提升他们的德育意识、德育责任能力、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权威影响受教育者。

1教育者要有较高的德育意识。德育意识是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教育者应该注重自身德育个性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一个有德育个性的教育者会给受教育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育者是用个性化的德育风格融入德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多样化的、潜移默化的引导。这就需要教育者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以多变的角色、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将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道德意识水平结合起来。

2教育者要有较强的德育能力。德育能力是实现任何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主要包括德育责任能力和德育移情能力。对于道德责任能力而言,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具有能够将德育责任与其他责任有机统一起来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增强自身的德育责任意识,克服不良心理的影响。对于道德移情能力而言,要求教育者有极强的换位思考能力,设身处地地为受教育者着想,设计合理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此外,根据移情能力水平的高低,教育者通过道德实践应该达到抽象换位水平,教育者对学生表现的接纳、同情和理解会营造出学生集体的彼此谅解、相互宽容的道德气氛。

3教育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一般来说,社会对教育者的期望是很高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就是因为:首先,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中都可能被放大到特定道德标准的高度,一旦与期望值不一致,便会招致责难。其次,对个人而言,教育者是一个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特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习惯,即个性道德。个性道德与社会角色期望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如何缩短这种差距就成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应该在接受社会角色的基础上,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道德经验,丰富道德手段,转变原有的个性道德。

4教育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多要求,使教育者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不断加大,如果教育者不能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就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负荷。故此,教育者要重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就包括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方面。也就是说,教育者要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通过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教育者要加强道德权威建设,尤其要培养亲和性权威。亲和性权威也就是跟受教育者打成一片,动之以情。教育者需要具有极强的亲和性权威,受教育者对他们投入无限的信任,师生之间透露出来的是真诚坦荡的气氛。毕竟,只有当受教育者彻底认可、信任教育者时,这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教育效果,这时的教育者就不仅仅是引路人,还是同行者,是朋友和权威的化身。

二、改进校内与校外环境平台,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是社会中的人,环境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要进行道德自律精神的培育必须关注其校内和校外环境的建设。

(一)聚焦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为大学生道德情感自律营造校园道德氛围。

校园文化载体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里,全体师生员工依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在教学、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载体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精神文化载体、物质文化载体和制度文化载体。

1以物质文化载体为切入点,不断推进校园规划和环境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为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橱窗、墙壁、走廊、草坪、教师、广场、雕塑等传递出道德自律情感的内涵,形成凸显道德自律的校风、师风、学风。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为校园环境建设添砖加瓦,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维护现有的物质载体,如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正确使用公共设备等行为,促使自身日常道德行为和道德责任感得到规范和提升。

2从制度文化载体开发入手,不断增强学校管理育人能力。

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校园制度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价值取向、个性、心理的发展。结合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目标要求,其实就是通过管理育人的方法强化学校道德他律。那么,第一,进行“管理育人”要注意与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培养相结合;第二,学校在制度管理上应该走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形式化”境地,在教学活动管理、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管理、校园网络管理、校园文化场所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第三,制度管理既要体现约束与公正,又要体现激励功能,引导学生知荣明耻、明辨是非善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践行,最终实现自我管理。

3紧密结合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不断夯实校园文化核心内涵。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建设需要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方面,要加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首先,狠抓落实荣辱观教育,倡导道德规范,寓精神文化载体建设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其次,大学要营造多渠道学习民族优秀文化的氛围,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修养,提升民族责任感;最后,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引导大学生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坚定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另一方面要重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里高尚的精神指的是一种对精神美的追求,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在关于人的美的观念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人的精神美——思想性、忠于信念、不屈的意志、同情心和对恶的毫不妥协的精神。”结合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道德理想涣散、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责任心弱化等现象,大学精神的塑造必须紧贴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融道德自律情感于大学精神构建之中。

1948年,中国第二代“文人导演”费穆拍摄的《小城之春》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况下再次见到昔日恋人时旧情重燃的故事。

以上来源于网络

影片在那个历史年代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比起少有伯乐的赞誉,更多的是对这部影片的批评。程季华主编《中国**发展史》被认为是中国**研究的经典,其中有关《小城之春》的评价成为十七年批评该片的基准:

直至上世纪80年代,该片才被海外及香港**人发现并誉为经典作品;2005年,被金像奖评为百年百大**第一名。

以上来源于网络

从1934年到1947年的几部经典影片来看,大部分都是讲述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各阶级抗日战士、战争对家庭的影响等等,反映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关于社会的欲望、需求、恐惧和抱负。而费穆导演将镜头聚焦在全国性内战时代的一座小城,几个人物之间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以及微妙的情感关系,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婚外情、四角恋。

在**院,我们更喜欢观看漫威的超级英雄系列**、《速度与激情》、《哈利波特》等商业性**,艺术性**往往叫好不叫座,隐喻太深而让观者一时难以理解。 《小城之春》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简单没有刺激肾上腺素的高潮,人物极少,节奏缓慢沉闷,追求意境的营造与艺术性,艺术有余而娱乐不足,忽视了**的通俗性,从而不能满足大众消费娱乐的需求。

以上来源于网络

独特的内心独白;意在言外,情在留白的诗化表达。

以“我”的口吻来叙述,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增加观者的代入感,但话语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 而周玉纹的独白用时而主观时而旁观的全知视角,将对过去的记叙、当下的描述、未来的预叙含混,观众得以多层次窥见她心绪的起伏。而第一人称的叙述中夹带的第三人称指代对象的更迭(志忱到来之前,“他”指的是礼言),更把她从对丈夫恪守妇道到与情人旧情复燃的过程袒露无疑。

①独特的内心独白

“住在一个小城里边,每天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早上买完了菜,总喜欢到城墙上走一趟,这在我已经成了习惯,人在城头上走着,就好像离开了这个世界,眼睛里不看见什么,心里也不想着什么,要不是手里拿着菜篮子跟我先生生病吃的药,也许就整天不回家。”

以上来源于网络

这部影片以女主周玉纹的大篇幅内心独白开始,如此长篇幅的画外音在同期影片中是非常少见的。慢条斯理的女声缓缓道出了故事背景,一个战后破败的家,丈夫戴礼言重病缠身、整日想念往日的家族荣光、丧失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妹妹戴秀活泼开朗、对未来充满美好期许,而女主的内心就像眼前破败的城墙、枯萎的野草一样荒芜。

看似一个女人在介绍日常生活,但字里行间写满了暗语。“每天”、“没有变化”、“离开了这个世界”、“整天不回家”,在平淡的叙述间展现女主的心理世界,暗示着女主平淡无味、死水一般的生活,在这座刚结束战争的小城、平静的家庭下,暗藏的那种压抑、苦闷让女主的内心备受煎熬,却找不着出路,当昔日恋人出现的时候,也就不难理解她内心的波澜起伏。

“礼言,每天跟我见不到两次面,说不到三句话,我早上出来买菜,他一早就往花园里跑,他会躲在一个地方叫人找不着,他说他有肺病,我想他是神经病,我没有勇气死,他好像没有勇气活了。”

以上来源于网络

画外音暗示了女主与丈夫相敬如宾,没有感情只剩责任的关系。章志忱的出现,让女主的内心独白有了明显的变化,“现在他说来的客人姓章,也许是他,也许不是他”、“你为什么来,你何必来,叫我怎么见你。”

旧日情人的出现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层层涟漪。影片中的周玉纹表面上看似平静,画外音却暴露了她内心真实的情感,在女主的眼中,眼前的生活是灰色的,唯一的彩色是记忆中16岁那年的初恋。

以上来源于网络

朱光潜先生曾说,初恋大多发生在青春时期,我们只会考虑某人之爱某人是否真纯,而不会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应该,身家、财产、学业、名誉、道德等等观念都不会渗入一分一毫,只是为恋爱而恋爱,恋爱以外不复有其他。 而被家长、社会等因素阻挠的初恋,往往容易成为彼此心中的白月光,毕竟人生最美不过初见。

初恋的再遇,往往意味着偏执或者放下。爱情导师涂磊在面对初恋情结的时候,建议暂时不要发展新的恋情,面对初恋才能放下,重新开启一段全新的恋情与生活。 章志忱的到来,激起了女主对爱的渴望,旧日恋情重燃,也让宛如死水一般的生活重新焕发了春的生机。

2002年导演田壮壮翻拍了《小城之春》,却全然不见内心独白的踪影。史铁生为此给他写过一封信:“最突出的一个想法是:玉纹的内心独白删得可惜了;在我看,不仅不要删,那反而是大有可为之处举重若轻一下子就得到了这种效果——即于众人皆在的世界里,开辟出了玉纹所独在的世界。这效果,在我想,是除此手段再用多少细节去营造都难达到的。”

以上来源于网络

在我看来,周玉纹的内心独白很是让人惊艳,隐喻出女主孤独、封闭的精神世界,它的缺失让影片更难以体现女主细腻的情感世界以及心理变化。

②台词显隐情,动作存真意

章:我们有十年没见了。

周:老黄倒给你预备好洋蜡了,我们这一到十二点就没电。

章:哦

周:让你住这间屋子委屈了你,这什么都不齐全

周:我不知道来的客人是你

章:是

周:我给拿去,我就来,我就来

章:你别为我麻烦了

周:不,我就来

以上来源于网络

两人久别重逢后首次独处,章志忱说两人有十年没见了,周玉纹却答非所问,这样的台词乍看之下很奇怪,却是情人间的心照不宣。章志忱的潜台词是对她的思念,而周玉纹的避而不答泄露了内心的慌乱。两人在对话间都选用了简短的叹词回应彼此,周玉纹看似没话找话,章志忱的回答则看似漠然、客气有礼,仿若素未蒙面的陌生人。小小的房间里,节奏空前缓慢,仿佛这一刻被凝固、被放大,两人都在期待对方说点什么,却都不知该说什么,失速的心跳束缚在应有的礼数之下,仅一个再三重复的“我就来”就传递了重燃的爱情。

一个已嫁作人妇,一个眼看着自己深爱的女子成为了好友的妻子,本以为一切的爱怨恨别离都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淡化,可两人见面时,他没有说当年的悔意,她也没有倾诉埋藏在心中的爱恋,一切都尽在情侣间的脉脉不得语。

两人之间刻意生硬的交流,恰恰表明他们对过去的那段恋情都没有释然,这对昔日的爱侣在压抑对彼此的爱恋之心。如果他们能轻松自然的交谈,或许就是真正的放下了。

以上来源于网络

重逢的那一刻,章志忱脸上的表情从笑容灿烂,到惊愕,再到有点惊喜;周玉纹从绷着一张脸,到初恋认出她后有点高兴的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扬。在戴秀表演唱歌的时候,章志忱的目光总是忍不住追随着周玉纹的身影;而周玉纹却在一旁忙忙碌碌,眼神并不与章志忱对视,这并不符合正常的待客之道,她的行为动作都是在借忙碌躲避内心的真实情感,而这恰恰表明她明了自身已婚的身份,同时又放不下过去的恋情。

故事最扣人心弦之处,莫过于周玉纹首次夜访章志忱,在这夜访的过程中,人性被推上了伦理道德的审判台。 第一天夜里,章志忱以丈夫朋友的身份住下,周玉纹却必须以别人太太的身份接待客人。她脚步踟蹰,在门前却用手指敲出了短且促的声音;她生怕撞见对方的眼神,心慌意乱不接话茬却忙于想着对方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又拿来毯子的时候,她换了一身新衣裳,且步履匆匆;玉纹作为主人家太太的职责已尽完,她应该离开了,但是她不想离开。说了好几个“明儿见”,却因为对方一个还未发出的话音马上转过头来。

以上来源于网络

周玉纹是一个充斥着矛盾属性的人,在章志忱出现之前,她外表矜持冷寂,她认命,她拒绝与丈夫谈谈,心里何尝不是有怨气在。正如“如果未曾遇见阳光,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章志忱的出现照亮了她的世界,点燃了她内心深埋着的灼热而大胆的情欲,然而爱恋有多甜蜜,面对现实就有多无奈痛苦,他们的恋情终究受着“礼义”和“忠信”的束缚。

本我与超我的斗争;无法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主义。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学分析,人的心理被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快乐原则;自我带着理性和谨慎,被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则抑制本能冲动,一切受道德原则支配,阻挡那些社会不能接受的寻求快乐的冲动性行为。 在《小城之春》里不难发现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碰撞,周玉纹与章志忱之间的关系,隐含着上述三种结构的关系,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斥着本我与超我的斗争。

①本我与超我的斗争

四个人没有目的的闲逛,走在城墙上,周玉纹的服饰一反往日的素色,换上了繁花盛景的旗袍,此刻她的内心独白:“他,他们站定了等我”。显而易见她着重于那个“他”,背着丈夫、妹妹与章志忱悄悄牵手。在小河里划船的时候,周玉纹屡次回头看了眼章志忱。两人在城墙上约会的时候,周玉纹说:“你让我上哪儿,我就上哪儿”。 从女主服饰上的变化、眼神追逐的方向以及言语中透露的信息,都告诉观者她依旧恋着章志忱。

以上来源于网络

就周玉纹的心理而言,她依然爱着16岁那年的初恋情人,这种爱就是“本我”的表现,她的快乐在十年前可追寻,但是在十年后,她已为人妻,她的行为必然受到道德的约束,她源自本能的“快乐原则”必然受到道德的束缚而转化为“超我”层次的道德原则。

在城墙上,章志忱聊到过去的事,情绪激动下问道:“那么现在我叫你跟我一块走,你也说随便我吗?”周玉纹情不自禁的回了一句:“真的吗?”他错开眼神,沉默着,无言以对,他的内心当然想,但这是不被允许的。周玉纹心绪难受的闭起了双眼,她当然也想,也是得不到允许的。 不是人不允许,不是心意不允许,而是道德不允许,他们想与对方在一起的意愿都受到了道德层面的压制,表现为人格上的“超我”。

以上来源于网络

最能表现自我与超我之间变化的,莫过于在林间小道短短不到2分钟的路程上,章志忱与周玉纹两人从肩并肩一起走,到分开走在道路两旁,又越走越近,周玉纹挽着章志忱的手臂欢快的行走,又缓下脚步,对视之后分开走在道路两边。 两人如此反复多次的靠近、分开,恰恰表现了无意识下自我的快乐选择,与察觉到现实后被道德所抑制的选择。

以上来源于网络

戴礼言向好友诉说夫妻间的情感问题,说出“如果她嫁的是你,多好啊”。好友的这句话说出了章志忱内心的愿景,同时也让他意识到木已成舟,他和周玉纹不可能也不能有结果。他俩的初恋是美好的,但现在的恋情是罪恶的。再次面对周玉纹的时候,他欲言又止之后说道:“除非,除非我走”。 超我层面的心理开始占据上风,在周玉纹第四次夜访的时候,章志忱才做出了将她反锁房间内的行为,在自我与超我的抗争中,他最终选择了超我。

同样陷入矛盾痛苦的周玉纹,说“除非他死”,章志忱与她自己都被吓到了,甚至连观众也惊了一跳。马上出现女主的画外音“我从来没这么想过,我怎么会这么想呢。”其实这未必不是深藏在她心底本我的念想。她嫁给了礼言,曾逼着自己去爱他,无疾而终于丈夫的疾病与颓废的精神状态,使她陷入想爱无法爱,想走不能走的境地,她在此刻直白地说出了潜意识中的渴望:也许礼言死了,就不会有这么多痛苦。

以上来源于网络

周玉纹说出了人的“卑鄙”的渴望,通常被意识中各种道德伦理、法律所压制的罪恶的潜意识。之后戴礼言自杀,周玉纹当初脱口问出的“除非他死”即将成为现实,我们又看见她抱着丈夫大哭,恳求章志忱一定要救活他。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丈夫戴礼言, 她意识到与章志忱的恋情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丈夫才是她生活中的根本,寻求自我快乐的冲动性行为就此被排挤掉,内心深处那个根深蒂固的东西被呼唤上来,可以说是道德层面上人的良知与责任的觉醒。

以上来源于网络

②被束缚的女性主义

周玉纹在家庭中的实际地位不低,受到丈夫的尊敬,小姑的爱戴,但她依旧受到传统“三从四德”礼教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自由地追求爱情。 影片中的她想摆脱这种压制,想要自由地追寻爱情,恰是她女性意识主义的觉醒。

整部影片中,周玉纹多次主动地夜访章志忱,第一夜她带着点踟蹰踏入房间,恋恋不舍的离开。第二夜她说出内心的痛苦与煎熬:“礼言对我只是成了一种责任,他是我的丈夫,我得死心塌地的服侍他,我心里是你。”,忍不住与章志忱相依。第三夜她质问章志忱带小妹去玩耍,面对章志忱的退缩,她扯着丝巾顽皮的遮住半张脸,眼神儿挑逗似的说道:“我回去就告诉礼言,我来过这。”现在的她与影片开头忧郁的走在城墙上的她判若两人。第四夜,她借着酒意走入房间,被章志忱抱起的时候,丝毫不见反抗,娇羞地笑着,被反锁在屋内的时候,她用拳头砸碎了门上的玻璃。

以上来源于网络

旧日情人的归来掀起了她内心的波澜,让她一步步释放自我,从步履徘徊到碎步慢行再到疾步向前,配合她着装、饰物的逐渐精致,直指她心境的变化。而患病的丈夫一直在替自己着想,他是无辜的,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她的束缚,好比“选择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这个世纪难题。

从伦理的角度来说,玉纹不应当离弃自己的丈夫,欲望只能被泯灭。她所在的两难处境在那个年代很容易引起女人的共鸣,当初归于爱情的幻想,面对现实却显得太天真幼稚。以往的生活虽然乏味,倒也平静,现在的生活掀起了波澜,却让人感到窒息。

看到这里忍不住自问一句:如果礼言死去,章志忱与周玉纹能否在一起?他们会就此幸福吗?他们的结合是否有罪?

以上来源于网络

以道德的标准来说,周玉纹与章志忱的恋情是不道德的,一者的身份是为人妻,一者的身份是好友,对他们大肆攻击诋毁,是分所应有的事,因为不如此则社会赖以维持的道德难免丧失;以恋爱的标准来说,恋爱者整个沉醉于恋爱的世界中,毅然不顾一切,也是分所应有的事,因为不如此则恋爱不真纯。

黑格尔认为凡悲剧都生于两理想的冲突,就周玉纹而言,追寻自我、自由地追寻爱情是合理的,伦常礼教亦是合理的,但她年轻的时候被父母之言约束,母亲死了却又有被妻子的身份约束,两种观念斗争的结果,让她的悲哀无从回避。

以上来源于网络

一场短暂而热烈的爱情之后,周玉纹最终还是选择了丈夫与家庭,选择留在这个小城里度过平凡的生活,她的形象在本我与超我的斗争、情与礼的冲突中被塑造出来,她的内心虽然有追求自我的想法,却并非非常强烈,也就无力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想不顺从却无法突破,只能强迫自己顺从现实。

周玉纹的这种不坚定的斗争,没有结果的斗争,试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冲破内心的道德,表现了她被束缚住的女性主义,实际上却验证了传统文化思想根基的强大、牢固。

总结

《小城之春》中的爱情表现的并不激烈,只是一个拉手、一个拥抱,这爱情看似清淡,实则浓烈,其悲痛是连绵不绝,却并不歇斯底里。影片中的人物并不缺乏追求自我、追求爱情的勇气,更多的却是承担秩序、规则以及责任。

我们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广泛的自由。婚姻自由、情感自由、选择自由,礼的束缚越来越微乎其微,它几乎成为一个象征,供人们聊以慰藉。礼为人们的内心加了一把锁,让他们徒有身的自由而没有心的自由,在影片的最后,章志忱向戴礼言坦白:我几乎做了不是人的事情。

由此可见,礼也让我们成为人,成为有道德、有良知、有底线的人。

道德情感的三种形式如下:

1直觉的道德情感。

解析: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未经过现场的充分准备与酿。比如由于它产生得非常迅速,而往往对这个过程的道德准则的意识则不太明显。

例如,某人突然看到有人落水,万分危急的情况促使他没有思考余地,当机立断,果断跳入水中,救起落水者。当时直接驱使这位英雄模范采取行动的并不是被清晰意识到了的某种道德观念,而是由迅速感到的危急情境引起的直觉道德情感。

这种直觉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2想像的道德情感。

解析: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

如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如想起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多半会唤起钦慕之情。

易混淆:想象的情感体验与直觉的情感体验不同在于前者是在别人的生活与行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取决于间接的道德经验。

然后才逐渐变成个人主观经验的有机部分。在间接的道德经验中,别人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体现者而被保存下来的,人们可以通过别人的行为表现来预测自己的行为及其道德价值,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后者则是取决于个人的直接经验。

3伦理的道德情感。

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05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