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画眉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 画眉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

  诗人对于仕宦之途深感厌恶, 因而向往隐居山林的生活, 所以故作此诗, 借着画眉鸟的啼声抒发自己胸中的郁闷。 鸟原来是自然界的产物, 只有回归自然, 才能展现出它的天赋, 鸟类尤如此, 何况是人呢 惟有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 才能一展抱负。 诗中的「锁」, 代表诗人内心解不开的结, 而金笼就好比荣华富贵, 如果能抛开这一切, 隐归山林, 或许还能找回真正的自我!

  画眉鸟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体裁:七绝

  原文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词注释

  注释 ①啭鸟声婉转。 ②对高低时高时低地飞转。 ③金笼贵重的鸟笼。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寻常鸟语引深思(欧阳修《画眉鸟》欣赏) 黎烈南(2009-08-26 11:25:28)

  画眉鸟 百啭千声 紫树 欧阳修 滁州 杂谈 分类:随感

  寻常鸟语引深思 欧阳修《画眉鸟》欣赏

  黎烈南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之作品往往有情发于中而理思极其深邃者,其名篇《画眉鸟》便是一首非常耐人寻思之作。这首普通的小诗之令人联想的深度与广度,恐怕是作者自己所始料不及的。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作于诗人为滁州知州之时,其间,欧阳修经常徜徉于滁州山水,并写出了《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等名作。而在欣赏滁州风景之间,一种灵巧善鸣的鸟儿——画眉鸟的千声百啭,引起了他的特别新鲜的感觉,于是吟七绝《画眉鸟》一首以发感慨。

  “百啭千声”——请听,画眉的啼音何等动人。一个“啭”字,便把画眉音声之美,作了简洁传神的描写;再细听,这小小画眉,引颈高歌,音韵多变,竟然有千种声调,百种风情,让人悠然神往(“百”、“千”虚指,极言叫声之繁,花样之多)。这种情形,使得欧阳修感到新鲜与惊奇,也使他在倍感新鲜与惊诧的同时,注意到形成画眉千百种风情音韵的、可以自由自在“随意移”的林间环境。“随意移”三字,置于“百啭千声”之后,不但衬托出画眉鸟自由飞舞跳跃鸣叫之姿态,而且隐隐显示着后者与前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结尾之“不及林间自在啼”埋下伏笔,心细如发。

  细心的诗人继续观察着:“山花红紫树高低。”滁州的春天,一片“山花红紫”,绚烂多彩。画眉鸟,便在这多彩的树梢枝杈间跳上飞下,自在歌唱。这种丰富多姿的自然色彩与广大空间,正是画眉这小小生灵得以兴奋与刺激的灵感之源。“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它们还能结伴飞翔,彼此呼应,难怪其鸣叫声如此千声且百啭,投入而多情呢!

  开端前两句动情宛转的描写,饱含着欧阳修的非同一般的感慨。诗人在感慨什么呢?原来,在很久以前,欧阳修也见过画眉鸟,不过,他所见的却是锁在金笼里的画眉。那时的画眉鸟从笼中发出的歌音,也曾使作者陶醉过,以为其时之鸣声,已然十分动听;而当他来到滁州山林中,亲耳聆听了这笼外之鸟的撩人娇音时,才发现,笼中画眉之音,不及林间之宛转美妙远矣。于是他叹息道:“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大有如梦方醒之慨。

  “始知”二字,有着极大的时空跨度。这两字表明,作者对于林间鸟的鸣声远远优于笼中之真相,是经历了长时间,才蓦然明晓的;同时,作者对于林间鸟之优于笼中鸟这一基本生活常识的了解太晚之感慨,亦溢于言表。“始知”二字,在承续转接之中,感慨良深。“不及”两字,把“金笼”中画眉之生活情景与全篇描写的林间画眉鸣叫之情形连接起来,形成了浑然一体的艺术情境,可谓圆融细密之致了。

  欧阳修的感慨如此之深,有着很深刻的政治背景。作者此诗作于滁州,而他之来知滁州,乃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受到严重挫折的结果。庆历五年(1045),他因意愤难平,为因被诬免职的范仲淹等结案,才被谪知到滁州。知晓这一背景,就会知道诗人对于林间鸟之艳羡的根由了。

  欧阳修显然无形之中把自己比喻成了一只从笼中脱出而进入林间的画眉鸟,眼前的活跃无比的画眉的歌音之甜美与舒畅,简直是离开京城政治旋涡的诗人之畅快心情的写照了。知晓了这一背景的读者,对作者隐含其间的畅快兼感慨不难感知。而值得思索的是,这首小诗还传递出了另一方面的信息,那就是诗人对画眉在笼中鸣声之单调枯燥与林间鸣叫之繁多缤纷所作的强烈对比。欧阳修在细腻的欣赏、品味与对比中,或许是出于无心,并无深奥寄托,但却极易引起读者对诗人所处社会与时代的深远联想。

  首先,本诗令人敏感地联想到宋代知识分子之生存处境。众所周知,宋代统治者对文人的优待政策是空前的,文人不但担当国家的各级官吏,而且生活待遇颇为优渥舒适,甚至离职时还可以支取半俸。宋太祖曾发誓不杀大臣,宋太宗也指示对文人弊病不必过分追究。宋代统治者还允许、鼓励文人官僚蓄养歌妓,歌舞享乐。但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文人士大夫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依据儒家经典举办科举考试,凡诸子著作不符合儒学的都不许采用,这就限制了(特别是相对唐朝来说的)思想自由。欧阳修等宋代文人维护道统、为国尽力的同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还迫切需要收获更多的知识与人生感悟,为社会,也为自己寻求更丰富的精神营养。于是,作为朝中官员,他们的工作乃至退休费都被国家包了下来,有如不愁“生计”的笼中画眉一般。但是相应地,供他们自由活动与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就相当有限了。诗人对画眉在林间千声百啭之描写与赞叹,洋溢着对于广阔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激情向往。

  在本诗中,那个“锁”字豁然入目,能给今天的读者以深长的联想。在欧阳修生活的时代,还处于闭关锁国阶段。我们知道,欧阳修是一位疑古思潮的带头人,他发出过不少对传统成说的怀疑,并在一些理论思考方面,有所突破。他这样一个追求自由独立研究的政治家兼学者,在追求真理方面,总会有对多方人才、知识之饥渴,对广阔世界的向往。作者网罗天下人才的“野心”是极大的,他为了求得那些“往往伏而不出”的人才,力图通过“布衣野老”,“阴求天下之奇士”(《释秘演诗集序》)。在《集古录》中,他就道出自己辛勤搜集古代文物并加以著录,乃是出于“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的目的;“蚯蚓之声”、“星殒于地”、“日月五星皆东行”(《杂说三首》),都引起他的兴趣与思考;此外,欧阳修在个人生活方面,有张扬个性与多样化的倾向,他那“乐于其间”的“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六一居士传》)之生活,多少显示了其丰富精神生活、在自由天地中陶冶性情的价值趋向。他的这种对知识与多方面生活情趣的追求,显然与其对于林中画眉鸟的花样翻新的自在啼叫之欣赏相互辉映,诱发着读者对欧阳修之内心世界作更进一步之深入探索的兴趣。

  如果将此首诗歌的博大精深之性质进一步联想、延伸,还可以发现,它还可以有另一种关于蓬勃春意的诠释。题目竟可以从《画眉鸟》转为《林鸟之春》了。请看,首二句的“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不正是对充满生机活力的春天之概括描述么?一鸟独鸣不是春,一花独放难成春,只有百鸟齐鸣、百花齐放,才是真正的春天。因此,对“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之句,理解为不要把鸟儿(不仅只是画眉)锁在金笼里,应将它们放飞,让它们在广阔的林木中自由自在地飞翔鸣叫,就是势所必至、理所必然的了。

  笔者如此解释欧阳修的这首小诗,当然不符合欧阳修的原意,然而设想从未读过此诗的读者,先吟此诗,然后来猜题目,那么,《林鸟之春》之猜想恐怕应在情理之中。欧阳修这首小诗能引起如此联想,不仅与其诗写景抒情有关,也与其人品格、心性有关。苏轼就曾经赞扬他的老师欧阳修说:“故太子少师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钱塘勤上人诗集叙》可见其心胸之宽广,求人才渴望之强烈。由此又可知,诗人对鸟儿之飞鸣环境之精彩的描写,正在无形之中,折射着他对千万种人才自由自在生长之环境的期盼。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那种不同寻常的高瞻远瞩之领袖气质,流露在一首咏物诗中,实在是情理之中的。

建议你读一读《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

《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作 者:陈兰村编 丛编项:无 装帧项:平装 19cm / 349 出版项: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97-07 ISBN号:9787500623939 / 7500623933 原书定价:¥1400 马上购买 主题词:名人-传记-中国-古代

图书简介 - 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

本书精选中国古代名人所写自传35篇,起自汉代,迄于清末;其作者上自帝王、臣僚,下至隐士、僧侣,而以文学家居多。由于作者为传主本人,因而便于自明心迹,或述志抒怀,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事业追求,或记述自己的道德情操,总结人生经验。又由于各人的社会地位、人生道路和写作风格不同,有的直陈其事,慷慨激昂;有的胸怀坦荡,无所忌讳;有的幽默风趣,寓庄于谐;有的命运多舛,悲愤凄恻,各以生动传神的笔墨,刻画传主本人的不同性格。每篇附有作者小传、注释、译文和评析,可供阅读参考。

自传,简要地说是个人自叙生平的一种写作样式。能够

真实地而且艺术地记叙自己的实际人生的作品,可称为自

传文学,它属于传记文学的一类。由于作者、时代与国情的

不同,尤其是时代的不同,古今中外的自传在内容与形式上

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古代的自传,一般篇幅短,生平材料不

全,多述志抒情,语言较精美。中国现代或外国的自传,篇幅

一般较长,生平经历较详细。各种自传尽管有千差万别,但

相同的一点都是作者自述生平经历,作者与传主是同一个

人。这是它不同于他传的独特性

根据自传在传记体中的独特性,完整意义上的自传内

涵应包括四个方面的意思:第一,生平事迹要真实,这也是

一般传记首先具备的特点;第二,材料有多少的不同,但都

要写出自我的性格,尤其要画出自己的灵魂。当然材料全

面,更便于读者对自己“全人”的了解;第三,对自己所处的

人际关系及自身在所处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

作用有较客观的公允的评价;第四,要有文学性,尤其是语

言要精美。这四个方面中,第三点是尤其要重视的。如欲对

自己作出客观而公允的评价,必须超越本身主观的局限才

能达到,而写自己的传一般很不易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人很

难有自知之明。

由于自传在传记体中的独特性,即自传中存在程度不

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更加丰富多彩的色

调。每个生活过来的人,都有其生命哲学。事情做得如何,

都有一套为之辩解的原由。曹操可以在《让县自明本志令》

中坦率得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政治追求;刘禹锡、王韬都

在自传中对自己的政治生活作了自我辩护;曹丕、文元发在

自传中只讲自己的长处;陆羽、梁启超都在自传中对自己的

一段人生经历作出极为认真的自我总结。尽管作者的艺术

技巧有高低,但都从不同角度给自己的心灵作了自画像。

中国的自传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 唐代刘知几《史

通·序传》指出了自传的渊源:

盖作者自叙,其流出于中古乎?案屈原《离骚经》,

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

发迹,实基于此。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

叙者,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逮于祖先所出,则

蔑尔无闻。至马迁,又征三闾之故事,放文园之近作,模

楷二家,勒成一卷。于是扬雄遵其旧辙,班固酌其余波

自叙之篇,实烦于代。虽属辞有异,而兹体无易。

刘知几所称的“自叙”即自传。他认为战国时代屈原的

《离骚》,开头一章就是自传的发迹;而汉代大赋作家司马相

如始作自传,但他的自传没有流传下来;司马迁在《史记》中

的第七十篇列传《太史公自序》,成了古代自传形成的代表

作。从此以后,自传历代不绝。

中国古代自传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历代许多名人多重视自传的写作,因而自传作者的

面较广。其中以文学家为多数,这与他们掌握文学的手段密

切相关。但自传作者不限于文学家,上至皇帝,如明太祖朱

元璋,下至一般文人学者,如清代平步青;有大小官吏,如明

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有当过县令的文元发;有僧人如

法显,也有隐士如杨维桢等。自传作者一般一生只写一篇自

传,但有的作者也有写两篇以上的,如唐初王绩写过《自撰

墓志铭》,又写了《五斗先生传》;晚唐陆龟蒙写了《甫里先生

传》,又作《江湖山人传》。作者写自传时的年岁不一,但多选

在重要的时刻。有的作者年轻时就写,如唐代陆羽二十九岁

时写了《陆文学自传》,近代梁启超三十岁时写了《三十自

述》,这都在人生经历转折时写的。较多的是写于晚年,如唐

代刘禹锡在七十一岁临终前写了《子刘子自传》,清代文字

学家段玉裁八十岁时写《八十自序》,都对人生作了自我总

结。还有一种是书序与自传相结合的自序,一般都在某一部

书完成后写的,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王充的《自纪》。

作者们为什么重视自传写作,为什么要写自传呢?一般是为

了借自传而传名后世,怕没世而无闻。这种自传意识也直接

见于内容中。

二、古代自传在内容上多以述志自省为主。中国古典诗

歌历来有“诗言志”的传统,古代自传在述志上与诗骚一致

中国的儒家传统思想有自省的说法,孔子的学生曾子云: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古代自传也往往有自我

反省的精神 述志与自省具体表现为:

1自明本志,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古代自传中的述

志往往与政治理想相联系。唐代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记

述了有关永贞革新的内容。作者对永贞革新领袖王叔文的

活动作了明确肯定,认为“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而对

所谓顺宗“内禅”作了揭露,所谓“宫掖事秘,而建桓立顺,功

归贵臣”,暗示顺宗李诵是被政敌所迫而退位的,反革新的

宫廷政变是在宦官的操纵下进行的。刘禹锡当时积极参加

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活动,革新失败后遭贬。但刘禹

锡在自传中为王叔文辩护,表明他并未放弃革新的政治理

想。他在自传的铭文部分对自己也作了恰当的评价:“天与

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既因自己的政治抱

负未能实现而感到遗憾,又为自己心地纯洁而问心无愧,可

以说其崇高的政治志向至死不变。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在《指

南录后序》中自叙出使元营被扣至脱险归来的经历,表明

“将以有为也”的忠贞心迹,也具述志性质,表现其坚定不移

的爱国精神。至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是述志,表

明自己无代汉的野心,实际上只是一种政治手段。

2自我回顾,总结人生经验。有的自传是某一阶段的

人生小结。如陆羽的《陆文学自传》,自述了从幼年到二十九

岁的生活历程。他从一个弃儿,成为寺院一个小和尚,再成

为民间戏剧演员、导演,又再成为一个诗人和学者。由于他

能与命运不断抗争,因而逐渐成熟起来。他回顾自己从小所

受的不幸遭遇,自学成材的顽强意志,与社会上各种人的交

往,创作上取得的多种成果,这自然是对以后生活的有力激

励,可以对生活更具有信心。东汉的王充在《自纪》中也回顾

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提出他的处世态度:“处逸乐而欲不

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游必择交,不好苟交。”有的作者在

晚年写自传,给自己一生作总结作评价,同时也为了教育子

孙后代。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八十自序》中

对自己的评价很谦虚,认为“回首平生,学业何在也?政绩何

在也?”“养亲未之能力也;而读书竟无成也。”又明确告诫子

孙要“不虚其年”,“苟能不虚其年,则永短皆幸也。”即子孙

只要不虚度年华,那末生命长短都是可庆幸的。

3自我解嘲,描述生活情趣。唐初的王绩作《自撰墓志

铭》,借自传发政治上不得志的牢骚。说自己“才高位下,免

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

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

坐若无所据。”又如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欧阳修的《六,

居士传》,都写晚年的生活情趣。表面上看来,白居易暮年,

一天到晚生活在醉酒吟诗之中;而欧阳修晚年则与五个

“一”生活在一起,即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

棋一局,酒一壶。透过这些表象,不难发现作者深层的人生

感慨和自我解嘲,实际上是抒发了他们晚年的失意心情。

4自白心秘,流露出自忏意识。有的自传作者内心长

期抑郁,往往与他们难言的隐痛有关。他们的内心秘密平时

不易轻易表示,但却在自传中流露出自我忏悔的深层意识。

如清代王韬的《弢园老民自传》反映了一个近代较早面向西

方资本主义现实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心情。他的

内心还有一个特殊的秘密,即他曾上书太平天国表明心迹

的事。他在自传中既骂太平军是“贼”、“寇”、“匪”,又对清政

府以“通贼”罪名通缉他深表不满;又因作者遇此“奇祸,母

氏竟以忧殒其生”,这使他“积惨终身,痛欲剜心”,忏悔不

及。再如近代文学家林纾的《冷红生传》,自述了曾三次拒绝

女性向他表示爱情的浪漫经历,揭示了意识深层结构中理

与情、灵与肉的冲突。他三次拒见女性,表现了个性外表上

的冷和内心的热。他对性爱的欲望不轻易表现在与女性的

交往中,却表现在写作上。他在这篇自传中,实际是流露了

他对三位女性的自我忏悔。以上四种情况,自明本志,自我

总结,自我解嘲,自我忏悔,目的都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心灵,

让别人了解自己。从这个角度说,自传实际上大都是自省意

识的产物,自我心灵的画像。那末如何才能画得既形似又神

似呢?这就要看作者的艺术才能和创造能力了。

三、古代优秀的自传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往

往以刻画鲜明的自我形象和个性,抒发真情实感,创造性的

结构和朴素隽永的语言,吸引读者。

1古代自传注重对自己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的描写,而

对自己的外貌直接描绘的不多,偶而有之,淡淡几笔,如素

描而已 如明初宋濂的《白牛生传》开头一段,写自己“尝骑

白牛往来溪上,故以白牛生目之。”自己“躯干短小,细目而

疏髯。”虽只几笔,给人的印象却是较深刻的。胡应麟的《石

羊生小传》中对自我外貌也有生动的描绘。古代自传对自我

形象的描绘,主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个性的刻画,

从而写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如明代徐渭的《自为墓志铭》开

头一段,用漫画式的笔调给自己作了一幅自画像:“贱而懒

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免袒裼似玩,人多病之。”给

人的印象作者是个超然于世又玩世不恭的人。下文他又说

自己“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而已不为动。”他

八次乡试都未中举,并非他无才,而是当时科举制度不合

理,所以他并不因落榜而惭愧。他“一旦为少保胡公罗致幕

府,典文章,数赴而数辞,投笔出门。使折简以招,卧不起,人

争愚而危之,而已深以为安。”这种态度正是他“惮贵交似

傲”的具体表现。作者在自述坎坷的生活道路及生活志向

中,充满了个性精神,突现出一个无视封建礼教、蔑视权贵

的反传统的奇士形象。而清初张岱的《自为墓志铭》,则写出

了个人生活、思想性格随明亡清立的社会巨变而发生了大

起大落的变化。作者原生长在一个世代富贵的家庭,青少年

时代过的是纨袴子弟的生活,而到晚年已沦落为一般平民,

甚至到了“布衣蔬食,常至断炊”的地步。这是由于“年至五

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造成的。但这也表现了他与清统治

者不合作的态度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写出了自己鲜明的精

神面貌。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记叙丈夫赵明

诚编撰《金石录》的由来和作者夫妇早年的生活志趣,以及

所藏金石聚散的经过。这篇作品既可作为李清照的自传看,

也可作为赵、李二人的合传读。作品中写夫妇猜书品茶、途

中离别的几个典型事例,二人的形象都非常鲜明。他们热爱

金石书画的个性刻画得尤为深刻感人。

古代自传在刻画自己个性时,较多直接运用心理描写

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当时的内心活动,

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

势。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多次写自己的内心活动。如

途中与丈夫分别时说:“余意甚恶。”听到丈夫卧病时说:“余

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见到丈夫病危时写道:“余悲

泣仓皇,不忍问后事。”流落到会稽,文物被盗,她写道:“余

悲恸不已。”后来丈夫死后重读《金石录》,自然又会想起亡

夫,她写道:“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回忆起丈夫在东莱

静治堂整理古籍的情景。由于这些真实细致的内心活动的

描写,把作者对亡夫的爱、对金石书画的珍重都展示在读者

的面前。又如朱元璋的《皇陵碑》是一篇为自己的父母陵墓

写的碑文,但其中却侧重记述自己的苦难身世、参加反元起

义和定都南京的经过,实际上是一篇自传。作者多次流露了

自己的内心活动,如写到父母、长兄死后说:“余亦何有心

惊若狂。”当作者与二哥分别时写道:“兄为我哭,我为兄

伤。”当离开寺院去外地时说:“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

乎沸汤。”而当淮河流域农民开始起义时,作者“于是思亲之

心昭著,日遥盼乎家邦。”当他守滁阳时,“思亲询旧,终日慨

慷。”这些心理描写都写出了朱元璋做皇帝前对家属亲人的

深厚感情

2古代自传的艺术魅力不仅来自于人物形象和个性

的刻画,还来自于作者所抒发的真情实感。文学作品中的情

感既是作品的内容,也是作品的艺术,而写什么样的情感便

是内容问题。由于情感力量的大小,抒情效果如何,直接关

系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怎样抒情也是艺术

自传作者抒发的感情只有真实的、出自肺腑的,才有感

染力,否则弄虚作假,还是骗不过读者。如南朝陈诗人江总

仕梁、陈、隋三代,于陈后主时任尚书令,不理政务,日与后

主及众狎客游宴后宫,君臣昏乱,终使陈亡。江总所作《自

叙》却弄虚作假,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编》第四册

“江总《自叙》条”指出:“江总权臣狎客,一人两任,而此篇志

明淡泊,义契苦空,遁词绮语,更为有忝面目。”可见江总用

尽苦心,仍逃不过后代学者的慧眼 古代自传中,许多作者

抒发了真挚的感情,不仅对自己的亲人,而且对宾客、朋友

都表示真挚的感情。如北宋散文家柳开在《东郊野夫传》中

自述:“与其交者,无可否,无疑忌。贤愚贵贱,视其有分;久

与之往还,益见深厚。’“或有宾客自远方至,即倾产以待之,

遽与之宴笑寝处,无少间矣。”‘‘宾客既告返,即解衣质钱以

赆之。”可见真挚的感情确能感动人。

古代自传作者抒发感情能运用多种方式。如前述李清

照的《金石录后序》、朱元璋的《皇陵碑》都运用了心理描写

的手法,直接写自己的内心感情。有的自传作者还通过直接

抒情与记叙事实相结合,使所抒之情具体充实。如明朝艾南

英的《自叙》以亲身所见所感,揭露明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腐

朽与黑暗,抒发了自己身心所受的痛苦与愤恨。文中有三次

以“嗟呼,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呼应,同时对考试

前、考试时、考试后考生所受之苦作了具体描写,让读者如

临其境,引起对作者的同情与共鸣

3结构上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也是古代自传的艺术魅

力所在。自传一般以时间为顺序自叙生平经历,但除此之外

尚有多种结构方法。解说自己名号的由来或围绕名号自述

生平,如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杨维桢的《铁笛道人自

传》、应撝谦的《无闷先生传》等。再是将自己的生平与别人

比较异同,这是南朝梁刘峻《自序》所首创的。刘峻先总说自

己与汉朝冯敬通有三同四异,再一一比较说明。清代汪中

《自序》也用此法,将自己生平与刘峻相比,有四同五异,相

比之下,更显出自己一生经历的坎坷、生活的不幸。还有一

些自传在全文或某些段落结构中运用了主客问答的方法,

如北宋初柳开的《东郊野夫传》间或采用“或曰”与“野夫曰’

这类主客问答或对话的方法来组织内容;欧阳修的《六一居

士传》,则全文用“客有问曰”、“客笑曰”、“客曰”、“客复笑

曰”与“居士曰”的问答方法,叙议结合,安排材料。这种方法

避免了自传只由作者一个人单纯自叙的模式,可使气氛活

跃,更便于生动地表述作者的生活情趣。

4古代自传因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文学修养不同,语

言自然呈不同的风采,但一般以朴素隽永见长。司马迁的

《太史公自序》全文语言朴素简洁,整散错综,灵活多变。叙

述自己的壮游过程,运用十几个动词和方位词加上不同的

地名,仅百余字就交代完了,既简洁又清楚。叙司马谈遗嘱

一段,先写“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再写“迁俯首流涕曰”

父子同泣,情意感人。而司马谈遗嘱内容的记录,更是含义

隽永,令人想到司马迁后来写成不朽的巨著《史记》,不只是

他父亲个人对司马迁的要求,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要

求。《太史公自序》中叙述发愤著书一段,则用了整齐的排比

句,列举古人身心受挫后发愤著书的成功例子,文句气势强

盛,表达出作者对发愤著书极强的自信心。

朴素隽永的语言也常体现在有些古代自传对日常生活

的描述中。如清代平步青的《楝山樵传》,写到他爱好校刊古

籍而不为其妻所理解的事:“盛暑汗浃竟体,天寒皲裂,不以

为病。妇笑之曰:‘空费日力,胡不自著书,而耘人田为?’笑

而不答。”作者“笑而不答”四字,写得真切含蓄,令读者也会

发出会心的笑声。

朴素隽永的语言还体现在古代自传作者的一些名言佳

句中。有的是说出了作者的真心话,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

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

王。”有的是痛苦的自我安慰,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

说:“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

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她与丈夫

生前一生心血所聚的金石字画在两宋之际的大动乱中大多

失散,这怎么不叫人心痛欲碎?但为了心理平衡,只得作以

上自我安慰语。

四、古代自传形式多样,判断一篇作品是否是自传,主

要从其内容来确定。常见的古代自传从标题上看有以书序

形式出现的自序,有以自己的姓名或别号为题的自传,有自

撰的墓志铭,还有其他体裁的自传。以书序形式出现的自

序,实际上是书序与自传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自序由司马迁

的《太史公自序》所首创。该文原是《史记》中第七十篇列传。

作品前一部分自述祖先及自己的生平经历,后一部分则是

《史记》全书各篇的提要。前一部分是自传,后一部分相当于

后世的书序 这种形式将自传与书序结合,后人常用,如王

充的《自纪》、艾南英的《自叙》等。将自己姓氏名字加在

“传”或“自传”前作标题的自传,如晋代法显的《法显传》(又

称《佛游天竺记》、《释法显行传》等)、唐代陆羽的《陆文学自

传》、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以自己的别号为标题的自传,

常用第三人称写传主,实际是自传。这种形式由陶渊明作

《五柳先生小传》开始,以后历代不衰。唐代白居易作《醉吟

先生传》,宋代欧阳修作《六一居士传》,明代有宋濂的《白牛

生小传》、胡应麟的《石羊生传》,近代有林纾的《冷红生传》

等。还有一些作者,生前就为自己预写了墓志铭,有的墓志

铭写了自己的生平简历,也具有自传性质,如唐代王绩的

《自撰墓志铭》、明代徐渭的《自为墓志铭》、张岱的《自为墓

志铭》等。用其他文体写的自传,如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的体裁是令文,朱元璋的《皇陵碑》是墓碑文,但从它们的内

容看,应视为自传。自传一般用散文写成,但也有用骈文写

的,如清代汪中的《自序》;也有用诗歌体写的,如唐代骆宾

王的《畴昔篇》诗就具有自传意义。

五、篇幅短小,几无长篇,容量有限。古代自传一般在一

二千字左右,最短的只二三百字,万字以上的长篇极少。法

显的《法显传》有一万字以上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忠王

李秀成被曾国藩军队俘获后,在被害前所写的自述,据罗尔

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称,原稿全文应有五万多字,因被曾

国藩撕毁一部分,至今见到尚有三万余字,这是“五·四”新

文学运动前罕见的长篇自传。古代自传由于篇幅短小,又加

作者一般在主观上不重视详叙生平经历,所以容量有限,个

人生平多不完整、不具体,这是一个较严重的局限

笔者在开设古代传记文学研究选修课的教学中,接触

到不少古代自传,逐渐感到古代自传中有不少优秀作品,应

向学生推荐,让学生阅读。古代自传佳作因作者多为有文学

修养的人,文笔优美,值得鉴赏;作者自叙生平,自明心志,

自抒情趣,自言个性,值得后人借鉴;作品中所述的内容,是

文史爱好者、研究者有用的珍贵史料。所以从古代自传的文

学价值、史学价值说,都还值得今天的广大读者一读。但古

代自传分散在古代各种古籍中,要集中检阅颇有不便。1936

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过郭登峰编的《历代自叙传文钞》,但

所选录的作品太泛,有的并不是自传;当然也选入不少自传

佳作,但无注释,今天的一般读者读起来文字上可能有困

难;而且该书久未重版,读者要看也不易找到。为此,我另选

了这本《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选文的标准是:一,思想内

容较为健康,对读者可能会有人生的启示。二,要有一定的

文学性,限于散文性作品。文人学者自订的年谱之类,虽生

平事实可靠,但质朴少文,不予选入。三,从中国古代自传实

际出发,选入一些自叙怀抱、志趣的文章。四,照顾到各个时

代和代表性。对每篇选入的作品,先有作者简介,再附以简

注、今译,后加评析。

欧阳修《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身世经历,以“悲秋”、“秋兴”、“秋怀”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如黄庭坚的“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秋怀》二首之二)便是这类感秋抒怀诗中的佳作。这两首《秋怀》诗,并未凭秋色诉离情,托秋意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们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欧阳修诗的首联“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秋天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是五谷登、山果熟、菊黄蟹肥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本应令人欣喜陶醉,为什么反而使诗人黯然神伤呢?--这就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颈联承第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要理解这两句,先须了解“感事”和“包羞”的内涵。诗人幼孤家贫,生性节俭,而今已有丰厚的官俸,因而他的“感事”,显然不是个人生活上的事而是国家大事。如果说上句尚属隐约其词,那么,下句便由隐约而明朗:所谓“包羞”,即指所作所为于心不安,只感到耻辱。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那是批评项羽不能包羞忍耻,再振羽翼。欧阳修诗中的“包羞”,其用意恰好相反。两句意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其忧国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拳拳忧国之心,又是借秋景的描绘得以展现的。诗人以景传情,情韵深长。欧阳修的诗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十字咏尽秋日佳趣。《雪浪斋日记》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如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岂不佳?’”这联名句,不用一个系词,不着半点雕饰,以纯白描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不仅有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那样的自然美景,也有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成都曲》)那样的市井侧影,可谓出语平淡而寄情深邃。

欧诗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罗诗则表现了深切的亡国之痛,如“凄凉”、“那堪”、“风雨”及“毡寒”等词,无一提及国势,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含蕴是深广的。

  欧诗尾联借用佛教用语,愤然思归:“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鹿车,借用佛家语,此处以喻归隐山林。两句意谓: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诗人以“贤者避世”之想,表现了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憎恶。欧阳修《六一居士传》自述,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故号六一居士。参照这一自述,可以清楚看出,欧阳修的“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即有儒家忧世之慨,也有道家超然物外之想。 

  总之,这首诗“实而有条理”,流转自然,语无华饰而爱国情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李之仪曾说主张象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跋吴思道小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生平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他写字。仁宗天圣 八年(1030年)欧阳修成为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年),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 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在颍州(今属安徽省)的家中,留下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集古录、一张琴、一局棋和一壶酒,溘然长逝。苏轼评价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卒谥文忠。

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文学成就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他的一些诗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如《食糟民》、《答杨子静祈雨长句》。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现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对昏庸误国的统治者的谴责。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但多数作品,主要学习韩愈“以文为诗”,即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虽然他以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避免了韩愈的险怪艰涩之弊,但仍有一些诗说理过多,缺乏生动的形象。

欧阳修还有一部分诗作写得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读〈徂徕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气势豪放,却近于李白,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更多的写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丽,或平淡有味,如《黄溪夜泊》中的“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的“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等。总的来看,他的诗歌风格还是多样的。

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他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他的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 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把感情抒写得非常深挚。他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平,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当然,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

其他成就

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成就。在经学方面,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了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他勤于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

历史地位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于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静军等地,至乾宁军合御河入海。当时因年荒民困,没有立即堵口。皇佑三年(1051年),北流于馆陶郭固口决口,四年堵塞后流势仍不畅,引起了北流和恢复故道东流的争论。至和二年(1055年),欧阳修极力反对回河东流,连上两疏陈述不能回河的理由。在第一疏中,他分析了当时“天下苦旱,京东尤甚,河北次之”,“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后,继以凶年,人户流亡,十失八九”的严重形势,认为在“国用方乏,民力方疲”之际,以“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不但人力、物力不允许,而且会引起“流亡盗贼之患”,危及宋王朝的根本利益。在第二疏中,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会,首先从分析黄河淤积决溢规律出发,阐述了不宜回河的原因。他说:“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常也。”接着他又分析了京东、横陇河道的具体情况,指出:“天禧中,河出京东,水行于今所谓故道者。水既淤涩,乃决天台埽,寻塞而复故道;未几,又决于滑州南铁狗庙,今所谓龙门埽者。其后数年,又塞而复故道。已而又决王楚埽,所决差小,与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终以壅淤,故又于横陇大决。是则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所复不久终必决于上流者,由故道淤而水不能行故也。及横陇既决,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至庆历三、四年,横陇之水,又自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梗,乃决于上流之商胡口。然则京东、横陇两河故道,皆下流淤塞河水已弃之高地。京东故道屡复屡决,理不可复,不待言而易知也。”同时,欧阳修还认为,河渠司李仲昌等议开的六塔河,宽仅五十步,“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并断言六塔河“于大河有减水之名,而无减患之实。今下流所散,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之,则滨、棣、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胜其患,而又故道淤涩,上流必有他决之虞,此直有害而无利耳,是皆智者之不为也”。

欧阳修的奏疏未予采纳,朝廷命加紧堵口,开六塔河。嘉佑元年(1056年)四月,商胡决口塞而复决,回河失败。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的思想认识、民族情感。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2

(一)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徙衽(rěn):移动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者( ) 以( ) 从( ) 及 ( )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衽以从阴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什么地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二)眉、眼、口、鼻四者,毕(都)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 ① 神:灵性。 ② 厮:相互。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故吾位居汝上( ) 我若居眼鼻之下( )

6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

吾 能 别 香 臭 然 后 子 可 食 故 吾 位 居 汝 上

7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译文:

8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4

(三)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 )( ) (2)及孟子长(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11简答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四)六一居士传 (节选)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注释①颍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12、翻译句子

六一,何谓也

13、“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

14、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的用意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7

(五)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 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

15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秦 王 坚 自 河 东 还

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自河东还( ) (2)为百姓患( ) (3) 坚驰使赦之( )

17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18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

19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

20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六)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注释:①质:做人质。 ②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王信之乎( ) 庞恭从邯郸反( )

22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七)《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2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方( ) 雨( ) 故( ) 愿( )

舍( ) 并( ) 为( ) 乃( )

24翻译句子

渔者得而并禽之

2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八)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何……为:干什么。

2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 ) 皆( ) 闻之( ) 遂( )

27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28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

(九)窃糟

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

注释 方:酒方。 仕:做官。

29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

唯 中 山 之 人 善 酿 千 日 之 酒

3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为( ) 以( ) 之( ) 是( )

31本文讽刺了怎样一类人

参考答案:

1、的人 用来 跟随 等到 担心 2、又移动卧席,来跟随树阴

3、死搬教条,不知变通 4、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5、所以 如果 6、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7、你有什么能耐,位置却处在我上面

8、示例: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只有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9、就 离开 等到 长大 10、 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11、(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12、六一,为什么这样说

13、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14、聊以志吾之乐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15、秦 王 坚 / 自 河 东 还

16、(1)做、担任(2)祸害(3)集市

17、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18、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百姓的祸害。

19、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20(评价要扣住人物性格特点等,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示例: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等)21、距离 同“返”,返回

22 、 “谣言重复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或”不要轻信谣言”等,意思接近即可

23、正,刚 下雨 所以 希望 放弃 一齐 成为 于是,就

24、打鱼的人见到了就把它们一起抓住了

25、两者相持不下,就会让第三者得利。必要的时候要懂得退让。

26、却 都 指有人不敢借车 于是 就

27、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

28、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

29、唯 /中 山 之 人/ 善 酿 /千 日 之 酒

30、酿造 用 指所谓“中山之酒” 这

31、讽刺了自以为是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142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