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 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龚自珍 介绍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sè)人,号定庵(ān),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国小(古汉语指文字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1813年4月再应顺天乡试,又名落孙山,7月妻子因误诊卒于徽州府署。9月天理教农民起义。次年著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他指出,腐败的原因首先在于皇帝视臣下如犬马、奴才,使大臣不知廉耻,只知朝夕长跪,只知追求车马、服饰,以言词取媚君上。在这种制度下,“官愈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愈近则媚益工”入骨三分的针砭,令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他欣然加墨批点:“四论皆古方也,而中今病,岂必别制一新方哉?”他欣慰地说“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憾矣!”。后回徽州后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1]重修工作。1815年,续娶安庆知府何裕均侄孙女何吉云。祖父病逝后与家人回杭州守孝。两年后返京,租住北京法源寺南。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28岁的龚自珍会试不售,在京师与魏源一起师事今文学家刘逢禄,研读《公羊春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龚自珍会试再度落第,以举人挑选为内阁中书。从道光元年起,又任国史馆校对等官职,先后十几年。其间,他阅读了内阁丰富的档案和典籍,勾索旧闻,探讨历代得失,以后又参加《大清一统志》的修撰,写出了《西域置行省议》等有深刻见解的文章。
道光九年(1829年),38岁的龚自珍经过第六次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他在殿试对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撰《御试安边抚远疏》,议论新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的善后治理,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胪举时事,洒洒千余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②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是个有名的“多磕头、少说话”的三朝不倒翁,他“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将龚自珍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仍为内阁中书。在历任京官的20年中,龚自珍虽困阨闲曹,仍屡屡上书,指斥时弊,但都未被采纳,甚至被同僚视为“痼疾”。这一时期,他也撰写了更加成熟的一些政论,如《乙丙之际箸议》、《大誓答问》、《古史钩沉论》等,讥刺封建官僚的昏庸。
由于龚自珍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他又忤其长官,决计辞官南归,于四月二十三日(6月4日)离京。同年九月又自杭州北上接还眷属。两次往返途中,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下了许多激扬、深情的忧国忧民诗文,这便是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
人物生平
书香门第
龚自珍生于1792年8月22日(清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世代官宦的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父龚丽正,字至极,号学路。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母亲段驯,著名文学家段玉裁之女。
年少有成
龚自珍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大学》。12岁从其姥爷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15岁,诗集编年;1810年(嘉庆十五年),倚声填词,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
仕途不顺
1813年4月,龚自珍再应顺天乡试,又名落孙山,7月,妻子因误诊卒于徽州府署。
1814年,龚自珍著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令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他欣然加墨批点,认为他的论述正中当今政治要害,是别具一格的见解。后回徽州后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重修工作。
1815年,续娶安庆知府何裕均侄孙女何吉云。祖父病逝后与家人回杭州守孝。两年后返京,租住北京法源寺南。
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龚自珍又应浙江乡试,始中举,主考官为著名汉学家高邮、王引之。
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龚自珍应会试落选,28岁的龚自珍会试落选,在京师与魏源一起师事今文学家刘逢禄,研读《公羊春秋》。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龚自珍会试再度落第,以举人挑选为内阁中书。
从1821年(道光元年)起,又任国史馆校对等官职,先后十几年。其间,他阅读了内阁丰富的档案和典籍,勾索旧闻,探讨历代得失,以后又参加《大清一统志》的修撰,写出了《西域置行省议》等有深刻见解的文章。
1829年(道光九年),龚自珍经过第六次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他在殿试对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撰《御试安边抚远疏》,议论新疆平定准格尔叛乱后的善后治理,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胪举时事,洒洒千余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是个有名的“多磕头、少说话”的三朝不倒翁,他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将龚自珍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仍为内阁中书。
1839年(道光十九年)春,由于龚自珍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他又忤其长官,决计辞官南归,
1839年6月4日(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离京。9月又自杭州北上接还眷属。两次往返途中,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下了许多激扬、深情的忧国忧民诗文,这便是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
轶事典故藏书故事
龚自珍不仅仅是晚清思想家,还是一名知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藏书极精,抄本和宋、元本达20余种,曾托钮树玉、何元锡等人助其搜讨,又四处借抄。曾为诸多知名藏书家撰写藏书记、藏书诗、藏书序跋。其《慈云楼藏书志·序》,对古典目录学的阐述,深刻独到:目录之学,始于刘向,嗣是而降,约分三支:一曰朝廷官簿,一曰私家着录,一曰史家着录,三者体例不同,实相资为用,不能偏废。尤喜收藏碑文、石刻、印章,文博藏品之富,陈元禄称之为“不可胜记”。藏室名为“宝燕阁”、“寰中一玉之斋”,其藏帖“二千种之冠”,邀林则徐、魏源、何绍基等好友同赏。又有“晋墨斋”。研究藏品之作如《说印》、《商周彝器文录序》、《秦汉石刻文录序》、《瓦录序》等专论文章数篇。惜藏书后来毁于火。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其子龚橙撰有《仁和龚氏旧藏书目》1册,手抄本,着录图书700余种。
名父·逆子
龚橙是龚自珍的长子,字孝拱,号半伦。他除了对小老婆,别的通通不爱,故自号“半伦”,真是“坦诚”得让人佩服。龚半伦虽放荡不羁,可并非不学无术之徒,相反他自幼聪颖,“藏书极富,甲于江浙,多四库中未收之书”,少时即“沉酣其中”。孝拱治学于公羊最深,著述甚富。他不自收拾,为人豪放,不修边幅,恃才傲物,世人因此多忌恨他。晚年家道益落,变卖先人金石书画殆尽。李鸿章爱其才,月资二百金以备无米之炊。孝珙客居海上时,曾做英国人威妥玛的幕府,月资数百金。后来资金日减,生活益窘,宠爱的两个姬妾都下堂入厨。
有人甚至攻击他曾把女儿送给威妥玛做妾。龚孝拱给英国人巴夏礼做幕僚时,曾引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据说当时英人欲直攻故宫,龚孝拱力阻之,说圆明园珍宝如山,是中国菁华之所在,毁此亦足以泄愤。英人听从他的话,京城遂得保存。
与龚半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父亲龚自珍。父子俩一个爱国,一个卖国,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清人赵翼说,名父之子多败德,这虽然不是必然规律,但名父不幸而有逆子,按照“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龚自珍自然也难辞其咎。孝珙除精于公羊学外,还精于史学、国小。著有《元志五十卷》、《雁足镫考三卷》、《清邋遢史三卷》。
死因之谜
离奇暴毙与丁香花公案
自珍在京做官时,是明善堂主人的上客。主人的侧福晋顾太清慕其才,二人有暧昧事。有人说,自珍诗集中游仙诗及词中《桂殿秋》、《忆瑶姬》、《梦玉人引》诸阙,倘恍迷离,都是为这件事而引发的。后来被明善堂主人察觉,只好引疾归乡。结果还是被明善堂主人鸩杀了。还有一说。自珍晚年眷恋一个私娼,叫灵萧,而灵萧却另有所爱。有一天,他去灵萧家,遇见了那个人,自珍让灵萧与他断绝往来。灵萧明应,而暗中往来愈密切。半年之后,龚自珍在灵萧家又遇到那人。龚自珍回家拿了鸩毒交给灵萧,命她毒死那人。这种毒药本出自宫内,服下后并非立即死,死后也没有伤痕可验。那灵萧收下药,随即放入酒中,端给自珍。龚自珍饮下,回到家就感不适,数日后死了。
虽然日子过得苦哈哈,龚自珍诗歌中却不乏艳情之作,这与他的生活态
度是分不开的。他对女性的欣赏,让他一生中有过许多短暂的情缘。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与清代女词人顾太清的情感纠葛。这一段情事,是清代最广为人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秘闻,称为“丁香花公案”。
这段公案,起源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一首。诗歌写道:“空山徒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篇末并自注云:忆宣武门内太平湖之丁香花一首。这里的“宣武门内太平湖”,指的是乾隆曾孙、宗室才子、贝勒奕绘的府邸;而“丁香花”、“缟衣人”,则被附会为奕绘的侧福晋顾太清。
奕绘和顾太清都能诗善文,与京中文人墨客过从甚密。龚自珍本是他们夫妇的座上宾。人们认为这首诗表明顾太清与龚自珍之间存有暧昧之事。清末学者冒广生《读太素道人〈明善堂集〉感顾太清遗事辄书六绝句》首次将此事书之成文:“太平湖畔太平街,南谷春深葬夜来。人是倾城姓倾国,丁香花发一徘徊。”这起“丁香花公案”遂广为流传,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辟谣者有之。清末的曾朴曾将此事虚构一番,写入了小说《孽海花》的第三、四回,两人的所谓“情事”更是得以盛传。
龚自珍与顾太清一为当世才子,一为闻名才女,二人的情缘是真是幻,直到今日仍然争执不休。只是,这件事对两位当事人的一生影响深远。顾太清被逐出王府,从此流落市井。1839年(道光十九年),龚自珍也辞官回乡。他匆忙离开京师之后,对进京心有余悸,曾遣仆人入京迎接家眷,自己并不亲往。两年后的八月廿十,龚自珍暴病而卒。
文学创作龚自珍的文学创作,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认为文学必须有用。他说,“曰圣之时,以有用为主”,“求政事在斯,求言语在斯,求文学之美,岂不在斯”(《同年生吴侍御杰疏请唐陆宣公从祀瞽宗……》)。指出儒学、政事和诗文具有共同目的,就是有用。他认为诗和史的功用一样,都在对社会历史进行批评,文章、诗歌都和史有源流的关系。他认为《六经》是周史的宗子;《诗经》是史官采集和编订起来的,而且“诗人之指,有瞽献曲之义,本群史之支流”(《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七》)。因此,选诗和作史的目的,都是“乐取其人而胪之,而高下之”,进行社会历史批评。所以他把自己的诗看成“清议”或“评论”,“贵人相讯劳相护,莫作人间清议看”(《杂诗,己卯目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安得上言依汉制,诗成侍史佐评论”(《夜直》)。从这一诗论观点出发,他认为诗歌创作的动机是由于“外境”即现实生活所引起,“外境迭至,如风吹水,万态皆有,皆成文章”(《与江居士笺》),不得不然。而创作方法则和撰史一样,应利用一切历史资料(《送徐铁孙序》)。龚自珍的诗和他的诗论是一致的。他打破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于现实政治、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他的诗饱含着社会历史内容,是一个历史家、政治家的诗。他从15岁开始诗编年,到47岁,诗集共有27卷。他很珍惜他的少作,“文侯端冕听高歌,少作精严故不磨”;“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己亥杂诗》)。这些“精严”而“字字真”的少作,虽然都已失传,但当时却是针对政治腐败和官僚庸俗的“伤时”、“骂坐”之作,被一般文士视为“大不可”的。因此他又曾几次戒诗。
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秋天,他开始戒诗,次年夏因考军机章京未被录取,赋《小游仙》15首,遂又破戒。道光七年(1827)十月,他编了两卷《破戒草》后,又发誓戒诗,“戒诗昔有诗,庚辰诗语繁”正是愤慨于他的诗不能为腐朽庸俗社会所容忍。所以后来他又破戒作诗。龚自珍诗今存的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主要内容仍是“伤时”、“骂坐”。道光五年的一首《咏史》七律是这类诗的代表作。诗中咏南朝史事,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险恶统治,庸俗苟安,埋头著书,“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诗末更用田横抗汉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诱骗文士的用心:“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又如道光六年(1826)所作七律《释言四首之一》,愤怒反讥庸俗官僚对自己的诽谤,“木有文章曾是病,虫多言语不能天”;辛辣嘲弄朝廷大官僚对自己的嫌弃,“守默守雌容努力,毋劳上相损宵眠”。晚年在著名的《己亥杂诗》中,诗人不仅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危害,统治阶级的昏庸堕落,而且也看到了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如“只筹一缆十夫多”、“不论盐铁不筹河”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散文特色龚文的表现方法一般很简单,而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涩。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龚自珍的词也很著名。谭献认为龚词“绵丽沈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复堂日记》二)。实际上,他的词没有摆脱传统词的影响,偏重于词的言情本性。
作为古文大家,龚自珍更为有名。其散文也与其诗歌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或“以经术作政论”,或直接批判揭露现实,或借题发挥,或通过论文、论事、记物、记名胜形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作批判讽刺,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奥。
梁启超曰:“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全集》,若受电然。”(《清代学术概论》)
主要成就政治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 。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铁盐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写出了作者对清朝 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再如《己亥杂诗》中第八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表达诗人对禁菸斗争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文学
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像。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像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
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
龚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怀抱的词,抒发孤独而自豪的感情;与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与袁琴南儿时同上家学的情景;思想上剑态和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为,又思退隐,留恋山水。
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股自然清丽,沉着老练,有杜韩的影响,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篇的灵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使龚诗别开生面,开创了诗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不同于唐宋诗,实开近代诗的新风貌。龚诗在当时欣赏的人不多,它的影响始大于晚清,主要由于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与思想政治内容结合,又不落于以文字、学问、议论为诗。
作为古文大家,龚自珍更为有名。其散文也与其诗歌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或“以经术作政论”,或直接批判揭露现实,或借题发挥,或通过论文、论事、记物、记名胜形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作批判讽刺,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奥。
龚文的表现方法一般很简单,而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涩。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龚自珍的词也很著名。谭献认为词“绵丽沈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复堂日记》二)。实际上,他的词没有摆脱传统词的影响,偏重于词的言情本性。
藏书故事 他不仅仅是晚清思想家,还是一名知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出任国史馆校对官。道光九年(1829)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承家学渊源,精通文字、训诂,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藏书极精,抄本和宋、元本达20余种,曾托钮树玉、何元锡等人助其搜讨,又四处借抄。曾为诸多知名藏书家撰写藏书记、藏书诗、藏书序跋。其《慈云楼藏书志·序》,对古典目录学的阐述,深刻独到:目录之学,始于刘向,嗣是而降,约分三支:一曰朝廷官簿,一曰私家着录,一曰史家着录,三者体例不同,实相资为用,不能偏废。尤喜收藏碑文、石刻、印章,文博藏品之富,陈元禄称之为“不可胜记”。藏室名为“宝燕阁”、“寰中一玉之斋”,其藏帖“二千种之冠”,邀林则徐、魏源、何绍基等好友同赏。又有“晋墨斋”。研究藏品之作如《说印》、《商周彝器文录序》、《秦汉石刻文录序》、《瓦录序》等专论文章数篇。惜藏书后来毁于火。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长子龚橙(1817~1870)字孝琪、孝拱,号昌瓠,喜藏书,并撰有《仁和龚氏旧藏书目》1册,手抄本,着录图书700余种。 诗作特色政论、抒情和艺术统一
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丰富奇异的想像
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像。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像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天命虽秋肃,其人春气腴”(《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得十五首》),从没落的时代中,也看到新生的一面。
形式多样,风格多样
诗人自觉地运用古典诗歌多种传统形式,“自周迄近代之体,皆用之;自杂三四言,至杂八九言,皆用之”(《跋破戒草》)。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的《己亥杂诗》315首,独创性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内容无所不包,诗人的旅途见闻,以及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历历如绘,因而成为一种自叙诗的形式。它们可以作为一首诗读。由于作者这种充分地、富于创造性地运用,自然地使七言绝句成为一种最轻巧、最简单、最集中的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是龚诗风格多样化的基础。“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题王子梅盗诗图》),诗人是以风格多样化自勉和自许的。他的古体诗,五言凝炼,七言奔放;近体诗,七言律诗含蓄稳当,绝句则通脱自然。
语言清奇多彩不拘一格
龚自珍的诗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叙事 , 抒情 , 爱国 , 抱负早教古诗100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古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励志早教古诗100首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清代·龚自珍《病梅馆记》
病梅馆记
清代 :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高中文言文 , 哲理 , 咏物寓人查看更多龚自珍的诗文>>
己亥杂诗表达了作者想要为国家出力、想要效忠于国家的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这是一组自叙诗。
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全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扩展资料:
整首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是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荐,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具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阅读答案,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王维,诗抒写雪中思友之情景,表达出对友人无比的敬仰和深切的关怀之情。
原文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作者: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阅读答案: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是写雪景的名句,历来评价很高,任选一联赏析其表达技巧。
(2)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颔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雪下得很大,下了很久,为后文写想到友人作铺垫。或者:颈联从上到下、动静结合,既描绘下雪的情景,又写出雪下得很厚,为下文写想到友人作铺垫。
(2)用典,作者看到大雪而想起胡居士,并将胡居士比作袁安,表达了对胡居士的思念和关心。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翻译:
寒冷的更声已经传报拂晓时刻,明镜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颜。
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门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
飘洒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
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字词解释:
⑴胡居士:名字生平未详。古代称信佛而不出家的人为居士,也指隐者。
⑵寒更:寒夜的更点。唐骆宾王《别李峤得胜字》诗:“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晓箭:拂晓时漏壶中指示时刻的箭,常借指凌晨这段时间。箭:古代计时仪器漏壶中的箭标,上面刻有度数,随着漏壶里的水不断下滴,箭标上的刻度依次显露出来,依据时刻报更。唐薛逢《元日楼前观仗》诗:“千门曙色锁寒梅,五夜疏钟晓箭催。”
⑶清镜:明镜。南朝齐谢朓《冬绪羁怀示萧咨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诗:“寒灯耿宵梦,清镜悲晓发。”衰颜:衰老的容颜。隋尹式《别宋常侍诗》:“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⑷牖(yǒu):窗户。《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段玉裁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
⑸洒空:指下雪。《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在下雪时把子侄们聚在一起,问他们雪下得和什么东西相似,侄子谢朗应声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⑹积素:积雪。《文选·谢惠连〈雪赋〉》:“积素未亏,白日朝鲜。”李周翰注:“言积雪未销,白日鲜明。”宽阔的厅堂。引申为公开的场所。广庭:清朱仕琇《送叶蔚文南归序》:“ 颜斶王斗绌世主之怒,笑谑广庭,高揖而去。”
⑺袁安:东汉大臣。字邵公(《袁安碑》作召公)。汝南汝阴(今河南商水西北)人。有一年大雪下了一丈多深,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只有袁安家门前被雪封住。洛阳令以为他已冻死,命人扫雪而入,却见他躺在床上睡觉。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他说:“大雪天大家都在挨饿,不该去求人。”这里用以指胡居士。
⑻翛(xiāo)然:一任自然,无拘无束貌。《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成玄英疏:“翛然,无系貌也。”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背景:
王维的《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当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胡居士,名不详。只知他家境清寒,信奉佛教,住处距王维不远。王维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兼示学人》等诗,从诗中可知胡居士贤而贫困,王维曾经周济过他。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赏析:
此诗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的对雪怀人之情,就是在雪中思友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的。
首联对仗,“寒更”对“清镜”,“清镜览衰颜”有迟暮之感。颔联写开门所见,先倒叙一笔夜来听到的响动:“隔牖风惊竹”,然后反扣眼前所见的景象:“开门雪满山”,诗情跌宕起伏,奇趣横生。颈联继续写雪,从空中写到地上,特别表现晨雪带来的闲静。透过雪景传达无处不在的寒冷,为转写对胡居士的忆念蓄势。尾联用袁安卧雪的典故喻胡居士,以想象的手法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达而固穷守志的胡居士的仰慕与忆念。
此诗中间二联是写雪景的名句。一般人好用鹅毛柳絮(如谢道韫)、碎琼乱玉(如施耐庵)等来写雪景。王维写雪,笔墨空灵,感觉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风听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接下去的一联,“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给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环境的清寂,传达出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惊”、“满”、“静”、“闲”四个动词和形容词,细致地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王维吸取了前人写雪的艺术经验,同样运用不粘滞于物象而纯从感觉印象着以淡墨的表现方法,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构思,对后来的大历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等名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后世评价:
《唐诗成法》:五六写雪不着迹象,妙句。此首逐次写去,直到结句。
《唐诗别裁》:写“对雪”意,不削而合,不绘而工。“忆胡居士”只末一见。
《唐贤三昧集笺注》:雪诗如此,甚大雅,恰好。开后人咏物之门。
《网师园唐诗笺》:不假追琢,自然名贵(“隔牖”句下)。
《唐贤清雅集》:写得清朗照人,末收到居士家,气浑而语切。
作者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阅读答案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⑵,二十三年弃置身⑶。
怀旧空吟闻笛赋⑷,到乡翻似烂柯人⑸。
沉舟侧畔千帆过⑹,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⑺。
作品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1]
创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为和州刺史上任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盘桓半月,然后结伴北上。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诗中云“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诗就为酬答白居易,着重抒发这特定环境中思想感情。[2]
作品鉴赏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2]
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赤壁》(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编辑本段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作品鉴赏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艺术特色
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合叙事与言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2诗歌前面六句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结尾两句转而谱写出激情慷慨的绝唱,这样的情调转换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语句分析及译文
语句分析
首联:本诗前两句应连起来理解,叙述的是诗人的生平经历。
首联中“辛苦”、“寥落”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山河”句: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身世”就是说人生经历 。
“零丁”句: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惶恐和零丁两个词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抒发了诗人的惶恐不安和孤苦伶仃。
译文
《过零丁洋》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
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诗作鉴赏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鉴赏三
文天祥雕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简述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文学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中心思想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法理解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意蕴深邃,感情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首散曲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突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沉郁风格。
背景材料
1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其散曲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对社会也有所触及,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2.《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艺术特色
①以动写静,赋予物以波涛汹涌的气势。
②情景交融,情由景生。 小令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形象鲜明,气势雄浑,立意深远。读罢小令仿佛使人看到诗人遥望长安,凭古吊今,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在元代散曲中不是少见的。
3虚实结合 写出了当时潼关的地理特点,用一个聚 怒,把华山的重岩叠嶂,黄河的波涛翻滚,回顾历史,感叹历史的兴衰更迭,把眼前的胜景和潼关的历史巧妙的结合起来,以胜景的不变来衬托历史的多变,以潼关来做历史的见证来揭示封建统治者以为个人的利益的争夺,给人们带来了苦难,抒发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后世影响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端宗继位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赵昰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都比去年的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元军事行动的一大隐患。
流亡政府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元军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惊惶失措,急忙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小朝廷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赣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军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兵败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元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元军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冰片)自杀,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过零丁洋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主旨
本诗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人荡气回肠,让人心怡神往。既表达了自己誓死不屈元朝的想法,又表明了要忠心耿耿、要时刻想着自己的国家与人民们的意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心思想
这首词借对中秋之夜月景的描绘和想象,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出词人不为失意和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
写作背景
苏轼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建议你读一读《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
《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作 者:陈兰村编 丛编项:无 装帧项:平装 19cm / 349 出版项: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97-07 ISBN号:9787500623939 / 7500623933 原书定价:¥1400 马上购买 主题词:名人-传记-中国-古代
图书简介 - 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
本书精选中国古代名人所写自传35篇,起自汉代,迄于清末;其作者上自帝王、臣僚,下至隐士、僧侣,而以文学家居多。由于作者为传主本人,因而便于自明心迹,或述志抒怀,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事业追求,或记述自己的道德情操,总结人生经验。又由于各人的社会地位、人生道路和写作风格不同,有的直陈其事,慷慨激昂;有的胸怀坦荡,无所忌讳;有的幽默风趣,寓庄于谐;有的命运多舛,悲愤凄恻,各以生动传神的笔墨,刻画传主本人的不同性格。每篇附有作者小传、注释、译文和评析,可供阅读参考。
自传,简要地说是个人自叙生平的一种写作样式。能够
真实地而且艺术地记叙自己的实际人生的作品,可称为自
传文学,它属于传记文学的一类。由于作者、时代与国情的
不同,尤其是时代的不同,古今中外的自传在内容与形式上
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古代的自传,一般篇幅短,生平材料不
全,多述志抒情,语言较精美。中国现代或外国的自传,篇幅
一般较长,生平经历较详细。各种自传尽管有千差万别,但
相同的一点都是作者自述生平经历,作者与传主是同一个
人。这是它不同于他传的独特性
根据自传在传记体中的独特性,完整意义上的自传内
涵应包括四个方面的意思:第一,生平事迹要真实,这也是
一般传记首先具备的特点;第二,材料有多少的不同,但都
要写出自我的性格,尤其要画出自己的灵魂。当然材料全
面,更便于读者对自己“全人”的了解;第三,对自己所处的
人际关系及自身在所处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
作用有较客观的公允的评价;第四,要有文学性,尤其是语
言要精美。这四个方面中,第三点是尤其要重视的。如欲对
自己作出客观而公允的评价,必须超越本身主观的局限才
能达到,而写自己的传一般很不易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人很
难有自知之明。
由于自传在传记体中的独特性,即自传中存在程度不
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更加丰富多彩的色
调。每个生活过来的人,都有其生命哲学。事情做得如何,
都有一套为之辩解的原由。曹操可以在《让县自明本志令》
中坦率得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政治追求;刘禹锡、王韬都
在自传中对自己的政治生活作了自我辩护;曹丕、文元发在
自传中只讲自己的长处;陆羽、梁启超都在自传中对自己的
一段人生经历作出极为认真的自我总结。尽管作者的艺术
技巧有高低,但都从不同角度给自己的心灵作了自画像。
中国的自传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 唐代刘知几《史
通·序传》指出了自传的渊源:
盖作者自叙,其流出于中古乎?案屈原《离骚经》,
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
发迹,实基于此。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
叙者,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逮于祖先所出,则
蔑尔无闻。至马迁,又征三闾之故事,放文园之近作,模
楷二家,勒成一卷。于是扬雄遵其旧辙,班固酌其余波
自叙之篇,实烦于代。虽属辞有异,而兹体无易。
刘知几所称的“自叙”即自传。他认为战国时代屈原的
《离骚》,开头一章就是自传的发迹;而汉代大赋作家司马相
如始作自传,但他的自传没有流传下来;司马迁在《史记》中
的第七十篇列传《太史公自序》,成了古代自传形成的代表
作。从此以后,自传历代不绝。
中国古代自传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历代许多名人多重视自传的写作,因而自传作者的
面较广。其中以文学家为多数,这与他们掌握文学的手段密
切相关。但自传作者不限于文学家,上至皇帝,如明太祖朱
元璋,下至一般文人学者,如清代平步青;有大小官吏,如明
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有当过县令的文元发;有僧人如
法显,也有隐士如杨维桢等。自传作者一般一生只写一篇自
传,但有的作者也有写两篇以上的,如唐初王绩写过《自撰
墓志铭》,又写了《五斗先生传》;晚唐陆龟蒙写了《甫里先生
传》,又作《江湖山人传》。作者写自传时的年岁不一,但多选
在重要的时刻。有的作者年轻时就写,如唐代陆羽二十九岁
时写了《陆文学自传》,近代梁启超三十岁时写了《三十自
述》,这都在人生经历转折时写的。较多的是写于晚年,如唐
代刘禹锡在七十一岁临终前写了《子刘子自传》,清代文字
学家段玉裁八十岁时写《八十自序》,都对人生作了自我总
结。还有一种是书序与自传相结合的自序,一般都在某一部
书完成后写的,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王充的《自纪》。
作者们为什么重视自传写作,为什么要写自传呢?一般是为
了借自传而传名后世,怕没世而无闻。这种自传意识也直接
见于内容中。
二、古代自传在内容上多以述志自省为主。中国古典诗
歌历来有“诗言志”的传统,古代自传在述志上与诗骚一致
中国的儒家传统思想有自省的说法,孔子的学生曾子云: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古代自传也往往有自我
反省的精神 述志与自省具体表现为:
1自明本志,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古代自传中的述
志往往与政治理想相联系。唐代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记
述了有关永贞革新的内容。作者对永贞革新领袖王叔文的
活动作了明确肯定,认为“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而对
所谓顺宗“内禅”作了揭露,所谓“宫掖事秘,而建桓立顺,功
归贵臣”,暗示顺宗李诵是被政敌所迫而退位的,反革新的
宫廷政变是在宦官的操纵下进行的。刘禹锡当时积极参加
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活动,革新失败后遭贬。但刘禹
锡在自传中为王叔文辩护,表明他并未放弃革新的政治理
想。他在自传的铭文部分对自己也作了恰当的评价:“天与
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既因自己的政治抱
负未能实现而感到遗憾,又为自己心地纯洁而问心无愧,可
以说其崇高的政治志向至死不变。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在《指
南录后序》中自叙出使元营被扣至脱险归来的经历,表明
“将以有为也”的忠贞心迹,也具述志性质,表现其坚定不移
的爱国精神。至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是述志,表
明自己无代汉的野心,实际上只是一种政治手段。
2自我回顾,总结人生经验。有的自传是某一阶段的
人生小结。如陆羽的《陆文学自传》,自述了从幼年到二十九
岁的生活历程。他从一个弃儿,成为寺院一个小和尚,再成
为民间戏剧演员、导演,又再成为一个诗人和学者。由于他
能与命运不断抗争,因而逐渐成熟起来。他回顾自己从小所
受的不幸遭遇,自学成材的顽强意志,与社会上各种人的交
往,创作上取得的多种成果,这自然是对以后生活的有力激
励,可以对生活更具有信心。东汉的王充在《自纪》中也回顾
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提出他的处世态度:“处逸乐而欲不
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游必择交,不好苟交。”有的作者在
晚年写自传,给自己一生作总结作评价,同时也为了教育子
孙后代。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八十自序》中
对自己的评价很谦虚,认为“回首平生,学业何在也?政绩何
在也?”“养亲未之能力也;而读书竟无成也。”又明确告诫子
孙要“不虚其年”,“苟能不虚其年,则永短皆幸也。”即子孙
只要不虚度年华,那末生命长短都是可庆幸的。
3自我解嘲,描述生活情趣。唐初的王绩作《自撰墓志
铭》,借自传发政治上不得志的牢骚。说自己“才高位下,免
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
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
坐若无所据。”又如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欧阳修的《六,
居士传》,都写晚年的生活情趣。表面上看来,白居易暮年,
一天到晚生活在醉酒吟诗之中;而欧阳修晚年则与五个
“一”生活在一起,即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
棋一局,酒一壶。透过这些表象,不难发现作者深层的人生
感慨和自我解嘲,实际上是抒发了他们晚年的失意心情。
4自白心秘,流露出自忏意识。有的自传作者内心长
期抑郁,往往与他们难言的隐痛有关。他们的内心秘密平时
不易轻易表示,但却在自传中流露出自我忏悔的深层意识。
如清代王韬的《弢园老民自传》反映了一个近代较早面向西
方资本主义现实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心情。他的
内心还有一个特殊的秘密,即他曾上书太平天国表明心迹
的事。他在自传中既骂太平军是“贼”、“寇”、“匪”,又对清政
府以“通贼”罪名通缉他深表不满;又因作者遇此“奇祸,母
氏竟以忧殒其生”,这使他“积惨终身,痛欲剜心”,忏悔不
及。再如近代文学家林纾的《冷红生传》,自述了曾三次拒绝
女性向他表示爱情的浪漫经历,揭示了意识深层结构中理
与情、灵与肉的冲突。他三次拒见女性,表现了个性外表上
的冷和内心的热。他对性爱的欲望不轻易表现在与女性的
交往中,却表现在写作上。他在这篇自传中,实际是流露了
他对三位女性的自我忏悔。以上四种情况,自明本志,自我
总结,自我解嘲,自我忏悔,目的都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心灵,
让别人了解自己。从这个角度说,自传实际上大都是自省意
识的产物,自我心灵的画像。那末如何才能画得既形似又神
似呢?这就要看作者的艺术才能和创造能力了。
三、古代优秀的自传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往
往以刻画鲜明的自我形象和个性,抒发真情实感,创造性的
结构和朴素隽永的语言,吸引读者。
1古代自传注重对自己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的描写,而
对自己的外貌直接描绘的不多,偶而有之,淡淡几笔,如素
描而已 如明初宋濂的《白牛生传》开头一段,写自己“尝骑
白牛往来溪上,故以白牛生目之。”自己“躯干短小,细目而
疏髯。”虽只几笔,给人的印象却是较深刻的。胡应麟的《石
羊生小传》中对自我外貌也有生动的描绘。古代自传对自我
形象的描绘,主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个性的刻画,
从而写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如明代徐渭的《自为墓志铭》开
头一段,用漫画式的笔调给自己作了一幅自画像:“贱而懒
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免袒裼似玩,人多病之。”给
人的印象作者是个超然于世又玩世不恭的人。下文他又说
自己“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而已不为动。”他
八次乡试都未中举,并非他无才,而是当时科举制度不合
理,所以他并不因落榜而惭愧。他“一旦为少保胡公罗致幕
府,典文章,数赴而数辞,投笔出门。使折简以招,卧不起,人
争愚而危之,而已深以为安。”这种态度正是他“惮贵交似
傲”的具体表现。作者在自述坎坷的生活道路及生活志向
中,充满了个性精神,突现出一个无视封建礼教、蔑视权贵
的反传统的奇士形象。而清初张岱的《自为墓志铭》,则写出
了个人生活、思想性格随明亡清立的社会巨变而发生了大
起大落的变化。作者原生长在一个世代富贵的家庭,青少年
时代过的是纨袴子弟的生活,而到晚年已沦落为一般平民,
甚至到了“布衣蔬食,常至断炊”的地步。这是由于“年至五
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造成的。但这也表现了他与清统治
者不合作的态度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写出了自己鲜明的精
神面貌。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记叙丈夫赵明
诚编撰《金石录》的由来和作者夫妇早年的生活志趣,以及
所藏金石聚散的经过。这篇作品既可作为李清照的自传看,
也可作为赵、李二人的合传读。作品中写夫妇猜书品茶、途
中离别的几个典型事例,二人的形象都非常鲜明。他们热爱
金石书画的个性刻画得尤为深刻感人。
古代自传在刻画自己个性时,较多直接运用心理描写
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当时的内心活动,
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
势。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多次写自己的内心活动。如
途中与丈夫分别时说:“余意甚恶。”听到丈夫卧病时说:“余
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见到丈夫病危时写道:“余悲
泣仓皇,不忍问后事。”流落到会稽,文物被盗,她写道:“余
悲恸不已。”后来丈夫死后重读《金石录》,自然又会想起亡
夫,她写道:“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回忆起丈夫在东莱
静治堂整理古籍的情景。由于这些真实细致的内心活动的
描写,把作者对亡夫的爱、对金石书画的珍重都展示在读者
的面前。又如朱元璋的《皇陵碑》是一篇为自己的父母陵墓
写的碑文,但其中却侧重记述自己的苦难身世、参加反元起
义和定都南京的经过,实际上是一篇自传。作者多次流露了
自己的内心活动,如写到父母、长兄死后说:“余亦何有心
惊若狂。”当作者与二哥分别时写道:“兄为我哭,我为兄
伤。”当离开寺院去外地时说:“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
乎沸汤。”而当淮河流域农民开始起义时,作者“于是思亲之
心昭著,日遥盼乎家邦。”当他守滁阳时,“思亲询旧,终日慨
慷。”这些心理描写都写出了朱元璋做皇帝前对家属亲人的
深厚感情
2古代自传的艺术魅力不仅来自于人物形象和个性
的刻画,还来自于作者所抒发的真情实感。文学作品中的情
感既是作品的内容,也是作品的艺术,而写什么样的情感便
是内容问题。由于情感力量的大小,抒情效果如何,直接关
系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怎样抒情也是艺术
自传作者抒发的感情只有真实的、出自肺腑的,才有感
染力,否则弄虚作假,还是骗不过读者。如南朝陈诗人江总
仕梁、陈、隋三代,于陈后主时任尚书令,不理政务,日与后
主及众狎客游宴后宫,君臣昏乱,终使陈亡。江总所作《自
叙》却弄虚作假,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编》第四册
“江总《自叙》条”指出:“江总权臣狎客,一人两任,而此篇志
明淡泊,义契苦空,遁词绮语,更为有忝面目。”可见江总用
尽苦心,仍逃不过后代学者的慧眼 古代自传中,许多作者
抒发了真挚的感情,不仅对自己的亲人,而且对宾客、朋友
都表示真挚的感情。如北宋散文家柳开在《东郊野夫传》中
自述:“与其交者,无可否,无疑忌。贤愚贵贱,视其有分;久
与之往还,益见深厚。’“或有宾客自远方至,即倾产以待之,
遽与之宴笑寝处,无少间矣。”‘‘宾客既告返,即解衣质钱以
赆之。”可见真挚的感情确能感动人。
古代自传作者抒发感情能运用多种方式。如前述李清
照的《金石录后序》、朱元璋的《皇陵碑》都运用了心理描写
的手法,直接写自己的内心感情。有的自传作者还通过直接
抒情与记叙事实相结合,使所抒之情具体充实。如明朝艾南
英的《自叙》以亲身所见所感,揭露明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腐
朽与黑暗,抒发了自己身心所受的痛苦与愤恨。文中有三次
以“嗟呼,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呼应,同时对考试
前、考试时、考试后考生所受之苦作了具体描写,让读者如
临其境,引起对作者的同情与共鸣
3结构上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也是古代自传的艺术魅
力所在。自传一般以时间为顺序自叙生平经历,但除此之外
尚有多种结构方法。解说自己名号的由来或围绕名号自述
生平,如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杨维桢的《铁笛道人自
传》、应撝谦的《无闷先生传》等。再是将自己的生平与别人
比较异同,这是南朝梁刘峻《自序》所首创的。刘峻先总说自
己与汉朝冯敬通有三同四异,再一一比较说明。清代汪中
《自序》也用此法,将自己生平与刘峻相比,有四同五异,相
比之下,更显出自己一生经历的坎坷、生活的不幸。还有一
些自传在全文或某些段落结构中运用了主客问答的方法,
如北宋初柳开的《东郊野夫传》间或采用“或曰”与“野夫曰’
这类主客问答或对话的方法来组织内容;欧阳修的《六一居
士传》,则全文用“客有问曰”、“客笑曰”、“客曰”、“客复笑
曰”与“居士曰”的问答方法,叙议结合,安排材料。这种方法
避免了自传只由作者一个人单纯自叙的模式,可使气氛活
跃,更便于生动地表述作者的生活情趣。
4古代自传因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文学修养不同,语
言自然呈不同的风采,但一般以朴素隽永见长。司马迁的
《太史公自序》全文语言朴素简洁,整散错综,灵活多变。叙
述自己的壮游过程,运用十几个动词和方位词加上不同的
地名,仅百余字就交代完了,既简洁又清楚。叙司马谈遗嘱
一段,先写“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再写“迁俯首流涕曰”
父子同泣,情意感人。而司马谈遗嘱内容的记录,更是含义
隽永,令人想到司马迁后来写成不朽的巨著《史记》,不只是
他父亲个人对司马迁的要求,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要
求。《太史公自序》中叙述发愤著书一段,则用了整齐的排比
句,列举古人身心受挫后发愤著书的成功例子,文句气势强
盛,表达出作者对发愤著书极强的自信心。
朴素隽永的语言也常体现在有些古代自传对日常生活
的描述中。如清代平步青的《楝山樵传》,写到他爱好校刊古
籍而不为其妻所理解的事:“盛暑汗浃竟体,天寒皲裂,不以
为病。妇笑之曰:‘空费日力,胡不自著书,而耘人田为?’笑
而不答。”作者“笑而不答”四字,写得真切含蓄,令读者也会
发出会心的笑声。
朴素隽永的语言还体现在古代自传作者的一些名言佳
句中。有的是说出了作者的真心话,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
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
王。”有的是痛苦的自我安慰,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
说:“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
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她与丈夫
生前一生心血所聚的金石字画在两宋之际的大动乱中大多
失散,这怎么不叫人心痛欲碎?但为了心理平衡,只得作以
上自我安慰语。
四、古代自传形式多样,判断一篇作品是否是自传,主
要从其内容来确定。常见的古代自传从标题上看有以书序
形式出现的自序,有以自己的姓名或别号为题的自传,有自
撰的墓志铭,还有其他体裁的自传。以书序形式出现的自
序,实际上是书序与自传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自序由司马迁
的《太史公自序》所首创。该文原是《史记》中第七十篇列传。
作品前一部分自述祖先及自己的生平经历,后一部分则是
《史记》全书各篇的提要。前一部分是自传,后一部分相当于
后世的书序 这种形式将自传与书序结合,后人常用,如王
充的《自纪》、艾南英的《自叙》等。将自己姓氏名字加在
“传”或“自传”前作标题的自传,如晋代法显的《法显传》(又
称《佛游天竺记》、《释法显行传》等)、唐代陆羽的《陆文学自
传》、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以自己的别号为标题的自传,
常用第三人称写传主,实际是自传。这种形式由陶渊明作
《五柳先生小传》开始,以后历代不衰。唐代白居易作《醉吟
先生传》,宋代欧阳修作《六一居士传》,明代有宋濂的《白牛
生小传》、胡应麟的《石羊生传》,近代有林纾的《冷红生传》
等。还有一些作者,生前就为自己预写了墓志铭,有的墓志
铭写了自己的生平简历,也具有自传性质,如唐代王绩的
《自撰墓志铭》、明代徐渭的《自为墓志铭》、张岱的《自为墓
志铭》等。用其他文体写的自传,如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的体裁是令文,朱元璋的《皇陵碑》是墓碑文,但从它们的内
容看,应视为自传。自传一般用散文写成,但也有用骈文写
的,如清代汪中的《自序》;也有用诗歌体写的,如唐代骆宾
王的《畴昔篇》诗就具有自传意义。
五、篇幅短小,几无长篇,容量有限。古代自传一般在一
二千字左右,最短的只二三百字,万字以上的长篇极少。法
显的《法显传》有一万字以上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忠王
李秀成被曾国藩军队俘获后,在被害前所写的自述,据罗尔
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称,原稿全文应有五万多字,因被曾
国藩撕毁一部分,至今见到尚有三万余字,这是“五·四”新
文学运动前罕见的长篇自传。古代自传由于篇幅短小,又加
作者一般在主观上不重视详叙生平经历,所以容量有限,个
人生平多不完整、不具体,这是一个较严重的局限
笔者在开设古代传记文学研究选修课的教学中,接触
到不少古代自传,逐渐感到古代自传中有不少优秀作品,应
向学生推荐,让学生阅读。古代自传佳作因作者多为有文学
修养的人,文笔优美,值得鉴赏;作者自叙生平,自明心志,
自抒情趣,自言个性,值得后人借鉴;作品中所述的内容,是
文史爱好者、研究者有用的珍贵史料。所以从古代自传的文
学价值、史学价值说,都还值得今天的广大读者一读。但古
代自传分散在古代各种古籍中,要集中检阅颇有不便。1936
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过郭登峰编的《历代自叙传文钞》,但
所选录的作品太泛,有的并不是自传;当然也选入不少自传
佳作,但无注释,今天的一般读者读起来文字上可能有困
难;而且该书久未重版,读者要看也不易找到。为此,我另选
了这本《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选文的标准是:一,思想内
容较为健康,对读者可能会有人生的启示。二,要有一定的
文学性,限于散文性作品。文人学者自订的年谱之类,虽生
平事实可靠,但质朴少文,不予选入。三,从中国古代自传实
际出发,选入一些自叙怀抱、志趣的文章。四,照顾到各个时
代和代表性。对每篇选入的作品,先有作者简介,再附以简
注、今译,后加评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