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①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②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③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④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纳一下就是:

①作者对于淡出官场的轻松与愉快

②作者对于归隐田园的悠然和喜悦

③(本质)对当时腐朽动乱的社会的厌恶

④(本质)不愿随波逐流,追求高尚生活

简答:作者甘愿隐逸田园也不愿放逐于腐朽黑暗的官场,他心中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却无法实现,只得躲避而怅恨

闲情赋是为他死去的妻子而写的但是还有寄托追求政治理想的用意。 陶渊明的家境贫寒25岁时结婚。29岁是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他与他的妻子在艰苦贫寒的生活环境下相濡以沫,二人之间的感情很深厚。随着妻子的死亡,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非常沉重的打击。而文章主要在这一背景下而写成,所以后世的人承认是为他的亡妻而写。文章里有对亡妻的思念,不舍。例如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想变成扇子被他握在手里。 他当时的仕途受挫,也给了他很大的打击,对他的一生也都很有影响。 在两个背景的围绕下 陶渊明写了闲情赋一是对亡妻的思念,二是对政治的追求。但大部分是对爱情的强烈追求。 所以可以说是为他的妻子所写。 究竟的历史如何,我们谁都不知道。只有听听后世的解析了。

其二·春秋多佳日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此理,这种生活方式将,岂胜,高、好无为句,意谓何必舍而他去纪,料理、经营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 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山水田园诗常见思想感情

一、明确概念

1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二、情感表达常用词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诗人通过描写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或绚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来表现诗人置身此地时的喜悦与赞叹,以及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赏析“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动与静的错觉,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壮阔景象的赞叹之情。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是诗人出自肺腑的欢呼,终于脱出樊笼之束缚,像小鸟一样,重返山林,获得自由,与官府生活告别。这结句是点睛之笔,与开头呼应,集中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本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超凡脱俗的环境和人物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社 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王驾进士及第之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此诗作于其归隐之后。

赏析这首诗一二句描写了南方农村风光迷人、一片富庶的景象: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但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上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说明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

诗末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

  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表达了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的虚饰和诈伪的思想感情。

《饮酒》,作者为我国晋代诗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所作,他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本诗表达了陶渊明弃官归田之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调。既反映了他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陈述“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后六句写隐居乐趣,重在表达诗人理解人生真谛后的愉悦。全诗融抒情、说理、写景于一体,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但含蕴丰厚,富有理趣。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人生真谛。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清高不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品质与节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153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