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教案:小乌龟看爷爷

中班语言教案:小乌龟看爷爷,第1张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班语言教案:小乌龟看爷爷,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语言教案:小乌龟看爷爷1

  一、活动名称:

 《小乌龟看爷爷》

  二、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中地小乌龟因行动缓慢而发生地趣事,体验角色之间地亲情。

 能用比较完整地语句讲述图意。

  三、活动准备:

 挂图。

 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25—28页

  四、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有一只小乌龟想去看爷爷,你们知道一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

  基本部分:

 观看挂图。

 ——幼儿自由结伴看幼儿材料第一册第25—28页,和同伴小声议论。

 ——请幼儿讲讲是否有看不懂地地方。

  理解图意。

 ——结合图意,请幼儿完整倾听故事一遍。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吗?

 ——小乌龟带了什么去看爷爷?这是一棵什么树?为什么有这样地变化?

 ——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小乌龟行动缓慢》

 ——引导幼儿理解小乌龟因爬行速度慢,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到达爷爷家,所以苹果树都慢慢开花结果了。

  欣赏故事。

 ——请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小乌龟不仅给爷爷带来了苹果树,还带来了什么?爷爷心里会怎么想?

 ——你喜欢小乌龟吗?为什么?引导幼儿懂得小乌龟关心爷爷,给爷爷带来了快乐,是一只可爱懂事地小乌龟。

 结束部分:让幼儿学小乌龟慢慢爬行。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经历熟悉—理解—讲述这一渐进地学习过程,以达到有效地学习结果。

中班语言教案:小乌龟看爷爷2

 设计思路:

 这个活动目的在于通过理解故事、讲述故事等引导幼儿开展活动,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激发对周围人的情感。为此,我在设计中,我着眼于“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切入点,让幼儿通过观看课件画面,理解故事内容。故事从两条线索来理解,一是小乌龟在走的过程中,苹果树的变化过程;二是情感的线索,小乌龟为了送爷爷礼物,不怕苦、不怕累,最后完成了。苹果树的生长过程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只是让孩子初步感受,重点放在语言和情感方面。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的小乌龟因行动缓慢而发生的趣事,能用比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

 2、体验角色之间的亲情,知道小乌龟很懂事很关心爷爷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故事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乌龟,认识故事角色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小乌龟的特征,模仿小乌龟走路的样子,了解小乌龟走路缓慢的特征,为理解故事做铺垫)

 1、(出示小乌龟)

 师:今天有一个朋友来做客,我们看看谁来啦?(乌龟)

 师:小乌龟有几条腿?(四条)身上背了一个大大的什么呀?(龟壳)走起路来怎么样的呢?(慢慢的)

 小结:小乌龟有大大的脑袋,四条腿,身上还背着一个硬硬的大龟壳,走起路来特别缓慢。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乌龟,背上龟壳走一走好不好?摇摇尾巴,伸伸脖子,爬呀爬,爬呀爬。

 二、看看讲讲,理解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画面,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知苹果树的变化过程 )

 1、过渡语:小乌龟很久没见到爷爷了,它真想自己的爷爷,今天它想去看看爷爷,可是你们说送什么礼物好呢?

 幼:糖果、巧克力、水果、杯子、玩具……

 (幼儿讨论,教师分享交流)

 小结:宝贝们你们想的真周到,爷爷见了肯定很高兴,你们都知道关心爷爷,都是懂事的好孩子。

 2、师:我们来看看小乌龟到底准备给爷爷送什么礼物呀?(出示苹果树)

 幼:树。

 师:这是什么树呢?

 幼:香蕉树、橘子树、苹果树……

 过渡:你们说的都是一些水果树,我们听听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呢?

 3、师:小乌龟背上小树出发了。走啊走啊,小树怎么啦?(开花了)

 幼:开花了。

 小结:小树开花啦,你们这个词用的真棒,

 师:看谁飞来啦?

 幼:蜜蜂、蝴蝶。

 师:蜜蜂飞来了,蝴蝶也飞来了。

 4、师:小乌龟继续走啊走啊,走啊走啊,小树又有什么变化了?

 幼:苹果。

 师:快来告诉老师发生什么事啦?

 幼:小树长出苹果了。

 (引导幼儿说完整语句)

 师:树上长出多少苹果呢?(许多苹果)

 幼:5个、7个、8个……

 师:哎呀,树上长出了那么多的苹果,数也数不清,所以我们可以说树上长出了许多苹果。

 师:这下谁飞来了?(小鸟、大鸟)

 师:原来小乌龟给爷爷送的是什么树呀?(苹果树)

 师:苹果树都成熟了,爷爷的家也到了。爷爷见了小乌龟真高兴。今天发生的有趣的事就是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乌龟看爷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再来听一听故事好吗?

 三、完整欣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之前的看看、说说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最后让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内容,加深对故事的了解)

 1、(播放背景音乐),听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倾听。

 2、师:宝贝们,今天的故事《小乌龟看爷爷》你们觉得有趣吗?如果你是小乌龟的爷爷,小乌龟送你一颗苹果树你开心吗?

 小结:是啊,这是一只懂事的可爱的小乌龟,它非常关心自己的爷爷,不怕苦、不怕累,虽然爬得很慢,可是它还是坚持把苹果树送到了爷爷家,我们也要像这只小乌龟学习哦!

中班语言教案:小乌龟看爷爷3

  活动目标:

 1、幼儿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认知目标)

 2、幼儿能愉快地和教师、同伴一起游戏,体现共同游戏的乐趣 (情感目标)

 3、幼儿能有节奏地朗诵象声词“劈里啪啦、劈里啪啦,嘣叭” (能力目标)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鞭炮以及老鼠娶亲的PPT;

 老鼠、老猫的图卡;

 老猫头饰一个,小老鼠头饰若干;

 儿歌图谱;

 木梆子一个。

 空间准备:幼儿坐成两排,中间分开呈两组

 知识准备:幼儿有看过结婚场景的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鞭炮,引导幼儿模仿鞭炮声

 1、(看幻灯片)教师:你们看,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鞭炮会发出什么声音啊?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诵“劈里啪啦、劈里啪啦,嘣叭”

 教师:①恩,某某小朋友说鞭炮是发出“劈里啪啦、劈里啪啦”的声音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②还有什么声音?鞭炮“嘣~叭”的响,我们来学一学!(教师在念象声词时,语气加重)

 ③我们一起来放鞭炮吧!“劈里啪啦、劈里啪啦”(教师带领幼儿边念边做动作)

 ④我们把鞭炮放的再大声一点!(教师再次带领幼儿边念边做动作)

  二、引导幼儿回忆娶亲场景

 教师出示老鼠(戴着大红花)图卡

 教师:①这个鞭炮放的真大声!小老鼠听到我们放鞭炮,也跑出来了。(老鼠:今天真热闹,我要娶亲啦!)疑?娶亲是什么意思啊?恩!娶亲就是娶老婆,小老鼠今天要结婚啦!

 ②你们平时在电视里或者在酒店里,看到别人结婚,都会有什么好看好玩的东西呀?(放鞭炮、吹喇叭、跳舞、敲锣打鼓、抬花轿等等)

  三、学习儿歌《老鼠娶亲》

 A、学习儿歌前半部分

 1、教师:今天,这只小老鼠娶亲也有很多好看的东西!我们来瞧一瞧!(出示老鼠娶亲的)都什么好看好玩的东西啊?(请幼儿回答)

 2、教师:王老师把老鼠娶亲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来听听看!(教师边敲木梆子边念,边走边念,最后走到教室中间)

 3、教师:这么好听的儿歌,我还想表演一次,请你们给我鼓鼓掌!小朋友可以跟着老师轻轻地念!(教师第二次示范儿歌,掀开图谱上半部分,手指着图谱念儿歌)

 4、教师: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的乐器,一边拍手一边念!

 5、幼儿配合动作念儿歌

 教师:老鼠娶亲真好玩!现在请你们当小老鼠,一起去娶亲!小朋友立正!(教师带领幼儿在原地配合动作念儿歌)

 B、学习儿歌后半部分

 1、教师:鞭炮声这么响,被谁听到啦?(出示老猫图卡)

 恩,这是一只老猫,今天可是老鼠娶亲的大日子,老猫会来干什么呢?(请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那我们来听一听老猫到底是来干什么的。(掀开图谱后半部分念儿歌)

 3、教师:哎呀呀!这只老猫呀真狡猾!原来他先假装给老鼠贺喜,然后把老鼠全吃掉了!我们来把这两句念一念!

 C、练习朗诵完整儿歌

 1、教师带领幼儿无动作完整念儿歌两次

 教师:这首儿歌真有意思,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念一念。

 教师:小老鼠说了,要是你们学会了这首儿歌,你们就能去参加他的娶亲大会了!你们想不想去啊?那我们再来念一次!

 2、分角色念儿歌

 ①教师:现在,老师来念“八只老鼠抬花轿呀”,你们念“抬花轿”(教师把儿歌的分配讲清楚)好,请准备!

 师:“八只老鼠抬花轿呀”幼:“抬花轿”

 师:“四只老鼠来吹号呀”幼:“来吹号”

 师:“两只老鼠放鞭炮呀”幼:“放鞭炮”

 师幼:“劈里啪啦、劈里啪啦,嘣叭”

 师:“老猫听了还贺喜”幼:“恭喜!恭喜!”

 师:“一口一个全吃掉呀”幼:“全吃掉!”

 ②教师:现在请左边的小朋友念前面部分,右边的小朋友念后面的三个字,比如说……,我们一边念一边跟着老师的乐器拍手啊,我要看看哪边的小朋友念的又整齐又好听!请准备!八只老鼠预备起!

  四、游戏《猫捉老鼠》

 1、教师:这个小游戏好玩吗?后面还有更好玩的呢!现在我来当鼠妈妈,请你们当小老鼠,等会儿我要选几只小老鼠跟着我去娶亲,小老鼠听好了,等念到“劈里啪啦、劈里啪啦,嘣叭”的时候,你们要赶紧蹲下来,因为谁要来啦?恩!老猫要来了!这个时候你们千万别害怕,一直蹲在那里,也不要发出声音,千万别发出声音啊,看看老猫想干什么。等老猫一念到“一口一个全吃掉呀全吃掉”,你们就赶快跑到妈妈身边,让妈妈保护你们!现在你们知道怎么玩了吗?那我们就开始做游戏吧!

 2、教师:被妈妈请到的小老鼠排好队,跟在我后面去娶亲。没有请到的小朋友先呆在洞里面,来帮忙一起念儿歌!我们请小朱老师当老猫。好,我们出发吧!(教师带领幼儿在教室里绕圈走,并根据规则做游戏)

 3、配班老师根据小老鼠都能逃跑的状况,把儿歌最后一句改为“老鼠一个也抓不到呀抓不到!”并表现失落表情。

 4、师幼共同游戏2—3遍(次数视当时幼儿情况以及时间而定)

  附:儿歌《老鼠娶亲》

 八只老鼠抬花轿呀抬花轿,

 四只老鼠来吹号呀来吹号,

 两只老鼠放鞭炮呀放鞭炮,

 劈里啪啦、劈里啪啦,嘣叭!

 老猫听了还贺喜,“恭喜!恭喜!”

 一口一个全吃掉呀全吃掉!

 中班语言——树妈妈的信

 语言——树妈妈的信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语言美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加深对秋天基本特征的认识,感受秋天的美丽

 设计意图:这则童话清新、自然、富有童趣。故事中通过树妈妈请叶娃娃帮忙去送信这条线索,让幼儿理解秋天的基本特征——天气变凉、树叶掉落、变黄等等。童话中美丽的语言对幼儿也是一种熏陶。童话中的内容也符合现在的季节特点,因此设计此活动。

 活动流程: ——谈话引出主题——讲述故事并理解故事内容——仿编及表演故事——延伸活动:创作树叶画

 活动准备:挂图一套、音乐、小树叶

 活动过程:1、幼儿模仿落叶进入活动室,通过谈话引出正题

 (1)我们刚才模仿的是谁?

 (2)你发现现在的小树叶都怎样了?

 (3)你都在那里见过这些落叶?

 (4)小树叶为什么离开树妈妈了呢?

 2、出示挂图、配乐朗诵故事,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在什么天气里树妈妈让叶娃娃去送信?

 (2)写完信,叶娃娃变成什么样了?

 (3)信写好后是谁带叶娃娃发的?

 (4)叶娃娃把信送给了谁?

 引导幼儿模仿故事中的`对话

 3、模仿创编故事: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增强幼儿口语表达

 引导幼儿想象并创编小树叶还可以落在哪里?

 如:有的小树叶落在小房子上,小房子说:树妈妈来信了,秋天到了…

 4、故事表演

 引导幼儿扮演小树叶,边复述故事对话边表演

 讨论:你喜欢秋天么?为什么?

 5、延伸活动:树叶画

中班语言教案:小乌龟看爷爷4

  设计意图

 《小乌龟看爷爷》这次活动把小乌龟行动缓慢的特征融进了一个饱含亲情的故事情节中。这个活动目的在于通过理解故事、讲述故事等引导幼儿开展活动,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激发对周围人的情感。为此,我在设计中,我着眼于“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切入点,让幼儿通过观看课件画面,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和老师共同讲述故事,进行故事表演,突破老师讲幼儿听的传统讲故事的方式。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不注意对他们进行爱的情感教育,也不注意自身的修养,使得这些孩子只知索取,不知给予,表现出缺乏爱心,为此我在目标中加了让幼儿体验亲情懂得如何关心周围的人。通过故事激发他们爱周围人的情感,活动最后让幼儿以爱爷爷为支点延伸到关心爱周围的人。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的小乌龟因行动缓慢而发生的趣事,体验角色之间的亲情。

 2、能用比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

 3、体验关爱长辈的情感。

活动重点 通过图画,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 能用比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若干、小动物贴绒教具。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感知故事内容。

 1、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兴趣。(有一个小动物身上有个大罗锅,走起路来慢悠悠)

 2、播放课件,感知故事内容。

 3、教师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面有谁;小乌龟带了什么礼物去看爷爷;路上碰到了谁,他们说了什么话;小乌龟带了礼物看爷爷,爷爷心里是怎么想的。

  二、学讲故事中的对话。

 教师边讲边出示教具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并学讲故事中的对话和短句。

 1、出示小乌龟教师讲“我很想爷爷了要去看爷爷,给他带一颗苹果树”请幼儿学说一遍。

 2、教师继续出示教具小蝴蝶和小鸟说“你要去干什么啊”小乌龟说“我要去看爷爷给他带一颗苹果树去”请幼儿学说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3、教师出示乌龟爷爷,幼儿学说小乌龟和乌龟爷爷之间的对话。

  三、故事表演

 1、个别幼儿表演:请四位能力强的小朋友分别扮演小乌龟,小蝴蝶,乌龟爷爷带上头饰,进行故事表演,起示范作用。

 2、集体表演:请幼儿自由选择扮演角色大胆表述讲述故事。

  四、讨论怎样关心长辈

 听了小乌龟看爷爷的故事,你想到你为你爷爷爸爸妈妈奶奶做些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活动延伸

 制作送给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的礼物,增进关心他人的情感。

 中班语言活动:微笑(散文欣赏)

 活动目标:

 1、喜欢倾听散文,感受散文的美。

 2、理解并掌握散文情节,丰富词语“愿意”、“微笑”。

 3、能分角色朗诵散文,学会一句接一句的朗诵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具:(头饰)小鸟、大象、小兔、小蜗牛、一群小蚂蚁。

 2、散文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相互观察同伴的微笑,激发幼儿的快乐情绪。

 (1)请幼儿相互观看同伴的微笑。

 (2)集体讨论。当你看到同伴微笑的时候,你觉得开心吗?

 (3)教师小结。

 2、教师边演示教具边朗诵散文《微笑》的前四句,并提出问题。

 (1)教师演示教具,朗诵散文前四句。

 (2)教师根据诗歌内容提问如:“小鸟想出了什么办法给别人带来快乐”。引导幼儿回答时用散文中的语句:“我愿意……”。

 (3)引导幼儿讨论,帮助小蜗牛想出各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办法。

 3、教师朗诵散文的最后两句。

 (1)教师朗诵散文最后两句。

 (2)教师根据散文内容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散文。

 (3)鼓励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展开想象,设想各种不同的方法,并学。

 4、完整欣赏及朗诵散文,感受散文中美好的意境。

 (1)在背景轻音乐中,教师有感情地完整朗诵散文,并用眼神和表情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

 (2)幼儿分角色扮演小鸟、大象、小兔、小蚂蚁,并学习散文中小动物的对话和动作表情。

 5、幼儿表演朗诵散文。

 (1)分角色朗诵。

 (2)集体朗诵。

 6、讨论:你喜欢散文中的“微笑”吗?生活中你会经常“微笑”吗?生活中你最喜欢谁的“微笑”?为什么?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幼儿园做一件让他人高兴的事,把快乐送给其他的小朋友。

步骤如下:

1、通过分析小说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自身价值观和人生追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2、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就贪得无厌的战争、金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议题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宇宙的边疆》高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宇宙的边疆》高二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三、教学难点:

 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时数: 第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设计:

 1、导入:茫茫宇宙,充满奥秘。仰望星空之时,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吗 提问请一两个学生说说依据,我们走进课文《宇宙的边疆》,看看被美国人称为科学代言人的卡尔萨根怎么说的,他相信有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 富于想象 (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 (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布置作业: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

 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

 地球的未来

《宇宙的边疆》高二语文教案2

  设计依据及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 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宇宙的边疆》选自美国科学家、科普学家卡尔萨根的著作《宇宙》,它也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作者以其通俗、自然、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宇宙中的星系、行星、恒星及其特点。 本文条理清晰,杂而不乱,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根据文本的类型特点,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关注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粗知大意(2)集疑释疑,突破难点(3)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知道太空有多少星系、行星和恒星吗?

 你知道最远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你知道恒星为什么会散发出不同的光芒?

 你知道彗星为什么拖着尾巴呢?

 天文奇观使人类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宇宙的奥秘等待我们人类用智慧去不懈探索。今天就让我们随卡尔萨根一起去领略宇宙的魅力。

 (激发疑惑导入课文,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理清线索,整体感知

 1、师:作者卡尔萨根如同一位导游,带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

 2、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1—4)探索宇宙的奥秘

 第二部分(5—10)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11—13)宇宙中的恒星及特点

 第四部分(14—17)我们的星系及地球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三、质疑释疑,突破难点

 1、通过阅读《宇宙的边疆》,你了解到了什么?

 2、对文中的内容,你有哪些疑惑之处?

 3、集中疑问,筛选分类,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合作,探究释疑。

 (1)课文题目《宇宙的边疆》,宇宙是无穷的,文题是否矛盾?

 (目前所探测到的最远的世界是总星系,总星系的半径为100亿光年,也是目前我们心中宇宙的大小,但100亿光年以外还可能有数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团,它的边缘在哪里,至今仍是天文之迷,因此,文题的以宇宙的边疆仅指目前所探索到的宇宙的范围,文题不矛盾。)

 (2)“我们的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进化论明确告诉我们,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我们为什么是大海里诞生的?

 1974年前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帕里涅提出假设,40亿年前,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地球表面出现了第一批氨基酸,这些生命的原始物质掉进了海洋,便形成了所谓的“原汤”,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的原始物质不断地进行组合,其结构越来越复杂,最后产生了生命。)

 (3)既然从宏观看来,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虽然地球是宇宙的汪洋之中沧海一粟,虽然人类的努力和付出在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人类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探索宇宙的奥秘。对宇宙及其他星体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更科学合理地驾驭自身,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恒星的色彩为什么可以显示其年龄?

 (物体的颜色受物体温度的控制,天上的星星也如此,天体的温度不同,它们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蓝色恒星表面温度在25000℃以上,白色恒星表面温度在11500~7700℃,**恒星表面温度在6000~5000℃,红色恒星表面温度3600~2600℃。)

 (5)杂志上看到有关外星人和不明飞行物的报道,而文中对此表述是“可能”、“或许”,你认为宇宙中有没有智能生物和星际文明?

 (科学家推测在宇宙100亿个星系中,若每10亿个行星上有一个居住着智能生命,至少也有10亿个行星上有智能生物,1960年5月7日第一个测听外星文明信号的奥兹玛计划失败。1972年美国发射了携带人类名片的宇宙探测器,这张名片在宇宙中经历亿万年仍清晰可辨。就目前来说,星际通信 网已建立,只是还没有同外星人联系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只能用证据来说话。现在关于宇宙的智能生命的文学作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 专家致力于这项研究课题,寻找外星际文明成了一个国际课题。)

 (6)我们的地球具有哪些条件,使其成为目前宇宙中所发现的惟一有生命的星体。

 (科学家基于对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的研究,反复计算了生命所必须的所有蛋白质,在某一个星球上,遇到一次偶然事件,而演化出生命的可能性概率约只1040000分之一,地球成为生命的惟一载体,是由其本身独特的环境决定的:①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形成的基础,不仅使地球表面,保持适当的温度,为光合作用 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能源。只要把我们与太阳的距离缩短5%,地球上的生物就会热不可耐而不能生存;这段距离只要加长1%,地球就要被冰川覆盖。②水是生命演化的温床,也是生命存在所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维持了一切生命。③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不仅保护了地球,也使地球表面维持了适当的温度,任何行星要有一个适宜于生物生存,人类居住的大气层,必须满足多项严格的条件。④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保存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减少热量散失,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 提供了必要物质基础。⑤氧气是维持一切动物包括人类生命所必须的,如果地球大气层中氧气含量高于25%,地球上易爆发天然火灾,含氧量低15%,大部分高级生物会窒息而死,大气中含氧量一直保持在21%左右。)

 (7)天体处于不断运动中,地球会不会受其他天体的冲撞,地球的未来是否也会变得荒凉?

 (20世纪80年以来,宇宙天体碰撞学说风行一时,科学家开始相信,地球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与碰撞密切相关,这些事件的爆发造成了环境的灾变,从而导致生物的大规模绝灭。 专家估计,直径大于1千米的小行星及超过600米的慧星,原则上都可能成为地球的潜在敌人,有可能使人类文明遭到毁灭,1千米的行星其爆炸威力可达1000亿吨TNT当量,远远超过当今世界所有同时爆炸的威力。目前,宇宙中直径为1千米的危险分子大约1200~ 20xx颗,太阳系中直径达100米的慧星达100万颗,潜在危险很大,但每年都发生的可能性50万分之一,今后100年的可能性10万分之一,人的一生中可能性20万分之一。人类可以通过对近地小行星和慧星的长期监测,及时发现未来可能发生的碰撞危险,并依靠人类当代的科学技术研究,制定合理的防御 方案,在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防止灾难的发生。

 (质疑释疑,构建开放的课堂,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四、品读语句,体味特点

  本文属科普小品,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品味语句中体会其语言特色。

 1、海水才刚刚淹没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我们还乡心切。

 (人类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的陆地上来的,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做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仍待人类的开发、利用。“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并且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有的恒星旋转平稳均衡,有些恒星是因快速旋转而变了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仿佛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3、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世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处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是需要怀疑和想象的,想象是科学的翅膀,敢于想象,并不断地探索验证,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怀疑否定旧知,产生新知。作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想象和怀疑看似矛盾的两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作者不囿于介绍宇宙知识,还发表自己的见解。)

 4、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虽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出乎意料的成果,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起步。更何况宇宙间可能到处存在着生命,而我们依据目前的科技,仍没有发现怎样才能探测他们的存在,这将是人类宇宙探索史上历史性的一步。作者语言严谨,“可能”表达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刚刚”用词准确,有尺度,足见人类宇宙探索之长路漫漫。)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体味语言特点,培养审美能力。)

  五、拓展延伸,培养情感

 学习了《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同学互相交流。

  参考:

 (1)宇宙对于我们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学习了 本文,我们进一步知道我们和宇宙只密不可分的。我们所见的奇异的天象和宇宙发生的壮观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和奇观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

 (2)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人类在一边创造着地球美景,一边留下越来越多的环境灾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一系列环境和生态危机全面爆发,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人类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

 (3)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类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奇迹,我们是宇宙中的幸运儿。热爱生命,热爱家园。

 (结合课文,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感及必要的忧患意识。)

 在以下选题中选出你喜欢的题目,课外查阅资料,撰写一 篇科学小品。

 (1)宇宙群星知多少

 (2)宇航员眼中的太空

 (3)人类探索宇宙成果录

 (4)未来的太空城

 (5)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

 (6)地球的未来

 (7)宇宙的边疆

 (8)地球为何是生命载体

 (9)宇宙诞生及其发展

 (10) 中国航天历程

  参考书目:

 杂志:《科学画报》《航空航天》《太空旅行》

 《宇宙探索》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xx年版

 《宇宙探索》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魔幻的星空》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xx年版

 《阅读宇宙》文化艺术出版社 20xx年版

 《奇妙的地球》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奇妙的航天》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宇宙之迷与探解》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从宇宙到生命》光明日报出版社 20xx年版

  评析

 以上 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重视动态生成,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观念的转变,在本 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从感知文本中提出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最后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变静态的预设为动态的生成,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阅读教学过程发展个性。在本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共同释疑,课后探究,采用先问后引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本 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将学习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关于花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反复品味写得好的词语,在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突破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突破方法:圈点批画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揭示勇气: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叫《花的勇气》(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种花的神韵。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

泛滥 厘米 齐刷刷 气魄 遗憾 傲然挺立 抨然一震

(1)齐读;

①指名读

②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三、自学尝试与反馈探究

1、自由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时间 地点 谁 发现 感受)

2、班上汇报交流。

3找出文中直接写作者感受到花的勇气的句子

⑴、出示: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师: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没有)

⑵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感到(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 ),

生反馈师板书: 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① 认真读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写作者失望的原因,当时他怎么说?(同坐交流,回答)

(师板书:无花)

② 找到怎样的小花让作者吃惊呢?(找——读——说)

师板书:寻花

③ 作者看到草丛下的花为什么和会感到遗憾?(板书:盼花)

④又从哪里感到作者的惊奇?(交流反馈,师板书:见花)

(3)这时作者“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齐读这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读、找、说)

这就让作者感受到了花的勇气。(板书:感受)这也是生命的勇气(板书:生命)

(4)感悟生命的意味。

①默读第8自然段,谈谈对最后一句的理解。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受到的启发。

③教师小结:小小的野花不在风和日暖、气体宜人的时候盛开,却偏要在冷风冷雨中盛开,而且开得很有精神,这是需要——勇气的!

(板书:在冷风冷雨中盛

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其实,人也是一样的,在艰难困苦中,能够坦然面对恶劣环境的威胁的生命也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的。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板书:由花及人 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四、循情朗读

(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读出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憾的情感。)

1、指名循情朗读。

2、分组循情朗读。

五、延伸拓展

假如没有了勇气,花儿_________;假如没有了勇气,花儿_________;

假如没有了勇气,我们的生命________;假如没有了勇气,我们的生命________;

假如没有勇气,________________;

假如没有勇气,________________;

假如没有勇气,________________;

假如没有勇气,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失望 → 吃惊 → 遗憾 → 惊奇 → 震撼

四下20、花的勇气 教学设计 (一课时) ↑ ↑ ↑ ↑

无花 寻花 盼花 见花 (感受) 20 花的勇气 ← 生命

关于花的教案篇2

学习目的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归纳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看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勾下来,有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

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学生汇报,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学生对于几个要素的总结: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

4、师总结。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谭,品味语

1、学生自主研读:

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深刻的地方仔细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重点体会: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绿色到处泛滥”“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分别体会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

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在规律的心跳,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仅是作者从自然界感受到这生活的真谛,很多人也有着自己的感悟。交流收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本文及这些名人名言对你有什么启发写一写。

关于花的教案篇3

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lǚ)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làn),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lí)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shuā)刷地冒出来……

“什么时候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一个样儿。”

当天夜里,冷雨伴着凉风下了起来。后来的几天,雨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

我很快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小吕为我送行。路上我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为我失望吧。

外边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伸手拉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pū)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关于花的教案篇4

一、导课激兴趣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并齐读课题)认真读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初读知大意

1、小组合作:

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⑴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一起正音。

⑵ 师生一起质疑答难。(此时重点解决理解字词的问题)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细读理脉络)

4、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请同学上黑板写出表示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同学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三、品读感悟美

1、把自身喜欢的局部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测作者的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已经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同学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四、美读入情境

1、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竞赛,评出优胜者。

五、回读抒胸臆

生命是珍贵的,却又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俺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俺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请把你的所思所感记录到自身的日记中吧。

阅读选读课文《生命的药方》。

关于花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积累“泛滥”“改天换地”“傲然”“怦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何生命的感悟,竖立无所谓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开的经过。

2、欣赏花开的壮美场面,感受花的勇气。

三、课时划分:(一课时)

四、课时准备(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板书“春暖花开”。提问: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引入:在我们的印象中,花开总是与阳光分不开的。那些娇艳的花儿通常在温暖舒适的春风中开放。然而,在4月的维也纳,有些花儿,却有着莫大的勇气,敢在阴风冷雨中傲然绽放。

[设计意图]

以“春暖花开”一词促使学生去想像阳光暖照,百花争放的景象,使其感受到阳光对于花朵的重要性,为理解维也纳的花的“勇气”奠定基础。

初读课文,梳理事情经过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如下:

(1)找出生字新词,积累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出花开的经过。

(3)画出描写花朵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泛滥、壮观、改天换地、傲然、怦然、寂寞。

3、组织交流事情的经过。

4、鼓励朗读;谁来读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句子

[设计意图]

作者对维也纳的花两度失望和两度惊喜的情感变化,使文章起伏有致,极其吸引力。学生在梳理事情经过时,很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品味语言,感受“勇气”

1、引导:在作者眼中,4月的维也纳最初是什么样的哪个词语可概括作者对它的感受

2、出示语句:“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提问:这些小花作者什么感觉看到它们,你的心情怎样

3、引导:作者正为藏在青草下面的生机盎然的小花欣喜时,却一连下了几天的冷雨。这时作者即将离开维也纳了,他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4、出示语句:“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提问: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段描写写得好不好请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5、引导观察挂图:看看这壮观的场面,作者的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在这篇文章中,花的勇气具体指什么

[设计意图]

以作者的情感变迁为线索,引导学生品读语句、想象情境,一步步感受到小花坚韧的生命力。

拓展谈话,感悟生命

1、组织谈话: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具体到我们人类的生命来说,这勇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2、填空练习:生命是( ),所以我们要( )。

[设计意图]

将感情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坚持之情,培养拼搏向上,坚忍不拔、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板书

20_花的勇气

绿色泛滥,不见花儿——乏味

拨开青草,小花密布——欣喜

冷风冷雨,遗憾小路——遗憾

以下仅参考

例1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是儿童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诗歌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旋律欢快、活泼,多年来一直是孩子们爱唱的歌曲之一。诗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队员们欢庆自己节日时快乐、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达了他们长大后决心报效祖国的志向。全诗以“乐”为线,心情之乐、成长之乐、理想之乐、场面之乐,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少年儿童欢庆节日时的快乐心境和欢乐热闹的情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a、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意思,会用“培养”写一句话。

        b、正确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有我们就更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的意思。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少先队员们欢庆自己的节日时所流露的喜悦、幸福和自豪的心情,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有我们就更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发兴趣

   1、播放《快乐的节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感受课文内容。

   2、揭题导课。

  二、自读课文

   1、自主读书

   2、自主发现

    a、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b、读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

   3、自主感悟

   学生学习反馈:

  三、启发想象,学习第1节

   1、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春风和熙,小鸟欢唱,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舒服,这时我们

   欢度节日的心情是怎样的?

   2、朗读体会欢快的句子。

   3、理解比喻句。

   4、听录音读第1节

   5、指名读,说说节日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学习第2节

   1、用学习第1节的方法说说第1、2句

   这两句的写法跟第1节的哪句写法相似?为什么说它们在向我们祝贺,

   向我们歌唱?

   2、创设情境,学第3句。

    A、情境一:有我们就更美丽

    我们到山上去春游,田野里到处百花齐放,彩蝶飞舞,当鲜艳的红领巾随风飘扬,美丽的衣裳翩翩起舞,你有什么感觉?

    B、情境二:有我们就充满希望

    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万物生长的美好季节,她象征着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而少年儿童也是朝气蓬勃、天天向上。祖国把重担托付给我们所以有我们就充满希望。

   3、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五、自主作业

   1、用自己的方法巧记生字新词。

   2、摘录课文中反映少先队员快乐心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让学生带着欢乐的心情,开展第一、二小节的朗诵比赛,可采用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实际,畅谈理想

   1、自由朗读第3小节。

   2、理解诗句。

   3、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畅谈自己的理想。

   4、朗读体会第4小节。

   5、带着欢乐的心情朗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升华感情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课文。

   2、采取朗读表演、背诵比赛或学唱歌曲等方法,以渲染欢乐的气氛升华情感。

   3、边听歌曲,边想象画面。

  四、课外延伸,指导写作

   1、导语

   刚才,小朋友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想象着热闹欢快的画面。现在,请大家结合在快乐周自己欢度六一节的情景,也可结合课文中的诗歌,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

   2、学生独立作业。

例2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特级教师 武宏钧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阅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新理念。本设计力求引导学生多读多感悟,使朗读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指导主动探究识字,设置背诵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节到章再至篇的背诵,并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逐步让学生体验背诵成功的愉悦,培养背诵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仔细观察,找找写好字的关键笔画,能独立描红、临写。

4.联系课文内容,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并有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伴奏带,生字卡片,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过节的快乐,能用快乐的语调朗读。

2.自主认读生字,正确书写“吹”、“地”等生字。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一)板书:节日,齐读。

1.播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课件。

2.老师讲述:在《快乐的节日》欢快优美的歌声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蹦蹦跳跳地来到花园里、草地上,他们尽情地歌唱、欢跳,小鸟在他们面前飞翔,小溪从他们面前流过,他们兴高采烈、朝气蓬勃。

3.他们为什么那么快乐呀?他们在过什么节日呢?想知道吗?咱们一起去瞧瞧吧!

(板书课题:快乐的节日)

4.齐读课题,探讨:什么是快乐的节日?

①问:你都过过哪些节日?这些节日你是怎么过的,开心吗

②用“(什么节日)是(怎么样)的节日”说话。

③齐读《快乐的节日》。读出开心、快乐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通过对话,激发愉悦的心情,唤醒表现的渴望,为感情朗读奠好基石。

二、阅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

要求:第一遍读正确,第二遍体会快乐的心情。

(二)图文结合,感悟课文

1.看图,听老师范读,说说课文里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快乐。

2.分小组学习讨论。

(1)分节朗读,想一想,“红领巾”为什么快乐?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红领巾”快乐的心情吗?

3.小组比赛朗读,看看哪组读得好。

评价标准: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快乐)。

(三)研读:哪些句子让你读到了节日的快乐?

1.找出最能让你体会到快乐的一段语句自己读一读。

2.读给同桌听听,让同桌帮你评一评。

3.指名读。

读得不够好的,请同学帮助指导。

读得好的,请你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四)欣赏歌曲,观看课件

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欣赏与课文内容相符的课件,可轻声跟唱,也可拍手或表演。

(五)带着愉悦的心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

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反复品读,体会语言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语言文字,用“音乐语言”来酝酿愉悦情感,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三、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一)自主识字

1.分小组自学生字

说说你认识哪些生字,是怎么认识的,并打算怎么记住它?

不认识的字请教老师或同学。

2.老师指导归纳识字方法。

按偏旁归类识字:祝、祖,都是“礻”旁,与祭祀有关。

分解部件识字:贺(加+贝)、国(+玉)、羽(习+习)、理(王+里)。

形近字比较识字:席—度。

积累词语识字:希望、勇敢。

3.不易读准的字:祝(翘舌音)、祖(平舌音)、幸(后鼻音)。

4.检查识字情况

①运用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读字卡猜词语游戏。(学生读生字卡想词语,看看和字卡背面的词语是否一样)要求读正确并组词。

②认读有生字的词语。

每个生字组词2-3个(不要出现未学生字),打乱顺序,指名认读。

③形近字辨认,音近字辨读。

吹──听 贺──员 国──园 由──田

祖──祝 敬──近 吹──村 进──敬

(二)指导写字、巩固识字。

1.指导写字,巩固识字。指导写字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找找写好这个字的关键笔画,再看老师范写,最后独立描红、临写。

如“吹”字,既要认又要写。可采用以下教学步骤:范写,学生观察;发现交流,个别指导;出示字卡,书空临写;听读默写,自查练写。

2.注意提示:

“吹”字的“口”旁要写得高而小。

“地”字右边的“也”,横折钩要往右上斜,但是不能写得太长;竖要写得高一些;竖钩要拖长,出钩前,先回锋。

“乐”字一共5画,第一笔是横撇,第二笔是竖折,横撇不出头。

“师”字的第二笔是竖撇,不是一竖,第三笔是横不是横撇。

3.学生描红、临写,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吹、地、快、师”各二个。老师巡视检查、指导。

4.学习小组内分析:小组内交换评价意见,交流书写体会。①书写的笔顺。②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展示部分作业,全班交流、评价。

4.师生共同评价、修改。

5.同桌相互欣赏对方的字,给对方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识字过程放在学习课文后,以自学探究的形式为主。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意义识记的含量可大大增加,自学探究的难度可相应降低。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主动,并更有实际的效果。

四、课后作业

1.认真书写“吹”、“地”等字。

2.把诗歌有感情地读给同桌(老师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生字掌握情况。指名读带生字的词语

2.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

3.质疑问难,不明白的地方力求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读读课题,想一想:有哪些节日让你感到快乐?

2.细读前三节,感悟“红领巾”为什么快乐。

第一节:为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而快乐。因为老师带领他们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轻读:“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

第二节:为听到动听的话语而快乐。因为花儿、小溪向他们点头歌唱,说他们是祖国的希望。

第三节: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为未来的理想而快乐。

3.看图朗读想象,感悟“红领巾”的快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4.自由朗读,感受“红领巾”的欢乐与幸福。

5.读单元提示语,体验自己生活的快乐,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仔细感悟课文的意思,理解和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体验自己生活的快乐。

三、指导方法、背诵课文

(一)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背诵

1.会背后马上举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2.反馈:尽量抽背背诵速度较慢的学生,相机给予鼓励。

选背的环节可再进行一次。反馈时可背给同桌听,教师再做简单的了解和热情的鼓励,再次调动背诵积极性。

3.引导背诵课文。方式:

(1)老师提示关键词语背诵。

第一节:小鸟……风儿……我们……

第二节:花儿……小溪……它们……

第三节:感谢……我们……像……等……就……

第四节:唱啊,跳哇……

(2)看图背诵。

(3)随歌曲背诵。

(二)定时背诵

1.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3-5分钟)自由背诵。

指导:背诵能力不强的学生可逐节背;

记忆力强的学生可几节一起背。

2.反馈:①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②请背得多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并请他们说说你是怎么记牢的。

③指导:还可用记住关键词语的方法来帮助背诵。

3.再次定时背诵,时间以达到大多数学生都能流利背诵为准。

4.反馈:全班同学起立背诵课文,到你不会背的地方,自觉坐下。听其它同学背。

[设计意图]

设置背诵梯度,增加背诵兴趣。不同形式的背诵可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降低背诵难度,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积极的评价,促进背诵能力不强的学生的发展。

四、唱诵诗文,升华内涵

1.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这个礼物非常神奇,它不但读起来好听,而且唱起来也非常好听,想听吗?

让我们一起看着诗歌,来听!(出示课文,放映歌曲)学生听歌。

2.好听吗,你想唱吗?来,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次你可以一边听一边小声跟唱。

3.同学们,除了用歌声来表达我们节日的喜悦外,你还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节日的快乐呢?(学生回答:可以读诗歌,也可以唱歌曲,也可以表演诗歌,还可以画画等)

那好,下面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度过这个快乐的节日吧!可以画,可以读,可以唱,可以跳。(可以到黑板上画)

4.情感升华:同学们,今天你过的快乐吗?你有没有想过是谁送给我们这快乐的节日?(学生回答)

师:对,是祖国妈妈。是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没有祖国妈妈的培养、爱护,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看!

那我们怎样报答祖国妈妈呢?请你对着我们的党和祖国的说说你的心里话。(学生说一句话,畅谈感悟、理想)

刚才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的理想,希望同学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设计意图]

表演、演唱,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畅谈自己的感悟,书法自己的理想,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课外延伸

1.布置学生收集描写节日的诗歌,熟读会背。

2.并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

[设计意图]

课内外结合,使课堂上培养的朗读诗歌,能力在课外得到很好的延伸,并培养学生对诗歌这种表达的喜爱之情,最终使他们有兴趣着手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设计遵循阅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这首诗语言通俗,情感愉悦,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感悟,使朗读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教学设计中后置识字,主动探究的环节,把识字过程放在学习课文后,以自学探究的形式为主。使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意义识记的含量可大大增加,自学探究的难度可相应降低。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主动,并更有实际的效果。在指导背诵的教学环节,设置梯度,引导背诵。是因为本首诗篇幅较长,章节间联系不大,学生背诵有较大难度。设置背诵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节到章再至篇的背诵,并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逐步让学生体验背诵成功的愉悦,培养背诵的兴趣,坚定背诵全文的信心。教学中设计了表演背诵的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和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将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引入课堂,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摘 要:在幼儿教育中,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幼儿教育中充分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幼儿的情感教育,是新阶段幼儿教育中的主要内容。

  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诶诶生活习惯,是极有必要的。

  这种美好的情感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幼儿园的情感教育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幼儿的认知情感,帮助幼儿形成高尚的情感,是很多幼儿教师正在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中,幼儿教师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正确的认识到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艺术层面上的一个重大改革。

  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阅历不够,他们的情感体验相应的也很少。

  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但缺乏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施行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笔者认为:在幼儿教育中,“关爱情感”最为重要,它是一切情感教育的核心。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对幼儿园教育中的关爱情感教育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培养幼儿爱同伴、爱幼儿园的情感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爱同伴、爱幼儿园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培养幼儿的爱同伴、爱幼儿园的情感。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到讲台上来说出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的名字,并对其的特征进行描述,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讲述两人在一起发生的一些小趣事等,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孩子学会关心周围的小伙伴,关注别人。

  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上实施“礼仪小标兵”的活动,通过这种光荣称号的授予和礼品的发放,鼓励孩子主动向同伴和老师问好,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并为同伴或者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等。

  最后,还可以通过组织孩子演讲,让孩子随意的选取幼儿园里的某一处景物或者某一个角落来进行描述,让孩子认识到幼儿园的美,帮助孩子形成爱幼儿园的情感。

  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从根本上学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学关爱周围的朋友以及美好的事物,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幼儿园的而教育中,要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除了培养孩子爱同伴、爱幼儿园的情感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爱家乡、爱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不是自动形成的,幼儿阶段是培养这种情感的最佳阶段,任何美好情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是从小就开始的。

  幼儿的思想就像一张白纸如若教师不加以指导,就会导致幼儿会在这张白纸上乱涂乱画,导致幼儿形成不良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祖国或者家乡的一些山清水秀的照片给孩子们看,并给孩子讲解近几年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孩子树立起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国庆节”这个节日,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给孩子讲解一些关于中华民族的故事,利用歌唱的形式为学生深入浅出的介绍伟大的中华民族,例如:“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就叫中国”等。

  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让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

  通过这些手段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培养幼儿爱生命、爱成长的情感

  生命不论是对于什么而言,都是极为宝贵的。

  对于幼儿来说,培养起孩子爱生命、爱成长的情感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这种情感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来展开和进行。

  例如:在冬天,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以“寒冷的冬天”为主题,说说“冬天的树和花”、“冬天的冬眠的动物”,让孩子通过思考树立起保护动植物的情感。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为小数穿衣”的活动,鼓励孩子用小草编成各种各样的衣服,为小树穿上,培养学生爱生命的情感。

  另一方面,还要从情感的角度入手,用“拟人”的手法,鼓励孩子认识到动植物的生命,鼓励孩子关心周围的动植物的成长。

  例如:就花园里的花朵,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再从冬天到春天,让学生通过学习或者观察,能够讲述出它们的变化之处,让幼儿培养起爱生命、爱成长的情感。

  四、培养幼儿爱生活、爱学习的情感

  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培养孩子爱学习的情感。

  对于幼儿的学习,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在幼儿园教学中,要实施情感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的习惯。

  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无论哪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这一俗语时,通过教育幼儿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都是都是无数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所以我们新一代还要通过今天的不懈努力,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创造明天的幸福生活。

  在教学中,要时时给幼儿进行熏陶、感染和启迪,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力和拼搏的精神,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

  总之,在幼儿园的情感教育中,要帮助幼儿树立起良好的习惯和美好的关爱情感,从培养幼儿爱同伴、爱幼儿园的情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爱生命、爱成长的情感,爱生活、爱学习的情感等方面出发,让幼儿在这些美好的情感的熏陶下能够茁壮、健康的成长。

 人教版高中语文《囚绿记》教学设计怎么写下面由我为您整理的“《囚绿记》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囚绿记》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思路

 《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一、课前准备

 1、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引用《一代人》创设美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探究本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

       三﹑合作探究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四﹑合作探究

 1、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2、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五、扩展延伸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六、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六、主旨探究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

       七、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囚绿记》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

 2、理解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品味本文含蓄优美的语言。

 3、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4、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学习作者面对困境勇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

 2学情分析

 使学生了解囚绿记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对绿的倾慕及眷恋

 3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其精巧,多姿的特点

 2、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及表现手法,感受语言的含蓄优美的特点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

 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

 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

 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绿”本指绿色,

 文中实际指窗外长着的常春藤。“囚绿”就是把常春藤“囚禁”起来,“囚禁”是缘于对绿的热爱和渴盼。“囚”又使作者认识到常春藤的品格,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作者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浙江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1931年秋,陆蠢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

 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

 希望和鼓舞”。曾翻译屠格涅夫的《罗亭》,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3、凭藉北平临时寓所,窗外常春藤带入室内的一片绿影,作者敏感地发现了“生的欢喜”,也发现它总是朝着窗外沿伸,尽管枝干是被“幽囚”的、浙渐失去青春之色的绿条,还是不屈地面向阳光之神生存。那时,是在芦沟桥事件之后,它隐喻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的热望,“也让我们窥见了他那渴望阳光、渴望生命、渴望欢乐的灵魂。”这篇散文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4、学习生字:略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14段,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1-7),赏绿。作者用浓墨抒写了对青藤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8-11),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的不甘被囚的执著。

 第三层(12-13),释绿。这一部分中“卢沟桥事变发生了”是精彩的一笔,这一句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出文章的主题。

 第四层(14),思绿。在遥远的南方,作者思念着他的圆窗和他的绿友,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四、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陆蠢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蠢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蠢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

 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1到7自然段。

 2、“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独句成段,用语平实,含而不露。巧设悬念,激起层层涟漪——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3、文章题目是“囚绿记”,为什么不直接写“绿”,而先写公寓

 明确:作者落笔不急于写“绿”,而是先介绍公寓的空间、格局,“高广不过一丈”“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突出了寓所的简陋,为下文写“绿”蓄势。

 4、学生速读课文。指名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绿色是多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两句快意淋漓的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绿色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深深的爱意。

 (2)、“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辄的鱼盼等着雨水!”——用恰当的比喻写出“我”对“绿”的一往情深,一片痴迷。

 (3)、“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悟。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句话主要表现“我”与“绿”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安宁、平和的追求。

 (4)、“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这一段用细腻的笔触、特写的镜头、饱满的激情、主观的感受,描绘“我”对常春藤生长状态的守望。至此,“我”对“绿”的酷爱达到了高潮,为下文的“囚绿”作了铺垫。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8到·11)段。

 2、“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我”“囚绿”的原因是“我”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牵进”一词既写出了常春藤的形态特点,又写出了“我”对“绿”的喜爱和占有欲。“装饰”一词用得新巧奇特,作者不仅要用常春藤弥补物质生活的匮乏,还要用它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在作者心中,“绿”是爱、幸福和青春年华的象征,表达了“我”对绿色的一种迫切的渴求。

 3、文中插入“我”对从前住的乡下小屋里的芽苗、蕈菌不忍拔除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凸显“我”对“绿”的执着的喜爱,对“绿的持之以恒的追求。这是对情感的追述。

 4、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5、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五、教师小结:

 被囚禁的常春藤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我渐渐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本性善良的作者对这绿色既怨恨又爱怜、欲开释又难舍,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酸的事情啊。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文章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按“赏绿——囚绿——释绿——思绿”的发展过程来安排文章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

 “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作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释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课文。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14段。

 2、这一段文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与开头呼应。“我怀念我的圆窗和绿又”运用拟人修辞,表达对“绿友”的思念,

 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骑下同胞的惦念和牵挂。

 四、合作探究:

 1、“我”喜欢绿色,也囚住了绿,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明确: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的原因;①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我不得不离开这里,提前释放了“绿囚”。②“绿囚”“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所以“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2、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文中交代的历史背景说一说。

 明确:课文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因为本文写作背景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句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之后,作者回到了上海。他在上海孤岛坚守进步文化阵地,继续救亡宣传,那么这个时期作者就似这被囚的常春藤,所以本文抒发了作者不屈用于黑暗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五、品味语言:

 1、“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我”把绿色拖进“我”的房间,它伸展得更长,长得更快,它的顽强、执著,生命力旺盛,让“我”看到了“生的欢喜”,也隐含了“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2、“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该句还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

 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开释”用“珍重”一词来修饰,表现了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在这里,那一绺青藤仿佛得了灵性,它那顽强抗争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执著,仿佛作者也从中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六、教师小结:

 常春藤那“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告诉我们:要敢于挑战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要有战胜这些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到达成功的彼岸。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2、囚绿记

 赏绿(喜悦)——囚绿(爱怜)——释绿(祝福)——思绿(牵挂)

 ————追求自由和光明。

1七年级下学期单元课件教案

 《被子植物的一生》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过程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

 3制定计划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出示讨论提纲,指导学生讨论,针对性制定实验方案。帮助分组,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交流探究的过程,分析结果。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重做。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互评。

 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

 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指导看书,强调正确取样的方法,分发实验装置。指导组间交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和说明。组织描述、纠正补充。

 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课件展示,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环环相扣的观察和探究。

 

2七年级下学期单元课件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

 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

 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

 

3七年级下学期单元课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xx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xx。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4七年级下学期单元课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2+y=0②y=2x+4③y+x④x=2/y+1⑤(x+y)/3-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的解。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是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的解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3例已知方程3X+2Y=10

 ⑴当X=2时,求所对应的Y的值;

 ⑵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⑶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⑷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

 ⑸当X=-2,0时,所对应的Y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教材P82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5七年级下学期单元课件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300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