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嫁娶习俗.谢谢!

谁知道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嫁娶习俗.谢谢!,第1张

土家族的生活习俗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天文历法

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

土家人的气象知识是以谚语、歌谣的形式留传下来的,如:“云朝工,亮通通;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打破船,云朝北,下不彻”、“早晨烧霞,等不烧茶;傍晚烧霞,晒死蛤蟆”、“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东虹日头西虹雨,虹在南方涨大水”、“月亮打伞,晒破岩板,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等都是通过对云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体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晴好,准确性高。�

土家人还根据山里草木枯荣、候鸟来去、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雨雷电的交替来按排农时,预测气候,估算年成的丰歉。他们把世代积累的农耕经验编成山歌、谚语,口耳相传,指导春种秋收。如:“老张莫听老问哄,桐子花开要下种”、“三月逢春好盘花,满山阳雀叫喳喳,一来报知阳春节,二来摧动种庄稼”告诫人们桐树开花、阳雀欢叫的时节,也是播种时候了。又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三九不冷,百果不很”。这是根据特定节气的气象情况来推测农业的收成好坏。

其农学知识也靠这类谚语、歌谣相传,如:“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讲的是农田要深耕细耙,这样收成才好。“深栽洋芋浅栽秧,红苕栽到皮皮上”、“宁栽秋苕,不种秋荞”,又是在传授稻秧、红苕、洋芋,荞麦的种植技巧。

▲十哭十摆 - 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一般要哭三五天,也有哭十天半月的。哭的主要内容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顾年迈双亲等。哭嫁的歌词一般为即席所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当然也有固定哭词。此外,哭还有抑扬顿挫的曲调。

哭嫁的哭唱形式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多为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来说不尽。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两人哭唱又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从句尾插入,两人一哭一和。如姐妹对哭: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妹:“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哭嫁通常在新娘的闺房进行,新娘哭到谁,谁就必须去陪哭,男的不会哭也要说几句安慰、祝福的话以示惜别。哭嫁在新娘出嫁前一夜最为热闹,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把亲人间的恩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旁观者无不感动落泪。

  崇尚劳动的情绪情感土家族世代聚居在边远偏僻的山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土家族人

  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在创造物质文明的活动中,土家族人形成了热爱劳动的情绪情感,显示

  出勤奋耕耘、艰苦奋斗的品格。摆手舞将土家族人崇尚劳动的情绪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土家舞曲》是冉从川西高原策马回乡后,对土家族文化经过了长达五年的考察和思索的一次激越喷涌。诗人说,这五年的日日夜夜,因为土家族文化内质里时时显露出来的神秘和她所爆发的诱惑力,使他的思考便从未停息。一次,在广场观看民族舞蹈土家摆手舞表演,那气势恢弘的乐音和表演者舒展整齐的舞姿,一下子就让他捕到了诗歌的切入点,直到把组成《土家舞曲》的21首诗歌全部写毕,一直深埋在心中的块垒才得以释然。

  《土家舞曲》的伟大,就在于诗人天才地抒写了土家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文化。21首诗歌虽然各自抒写了一个小主题,但诗人在结构上有意把整组诗块分成舍巴(摆手)、鼓舞、跳丧、巫歌等多个系列,以“多幕剧”的形式形成多个子主题,这些子主题又以第20首过渡和第21首升华,总体上使诗人所要抒写的民族精神的全部世界得以诗意凸现。

  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的先民就在武陵山地区繁衍生息,在汉族人还未大量迁入这块“蛮夷之地”前,土家族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土丁”、“土民”。汉族人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才开始出现,自称“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

  由于受到旧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土家族的民族身份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承认。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土家族才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土家族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才得以迅猛发展。土家族人聚居的武陵山区封闭制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在汉人迁入后带来的文化冲击下,独特的土家族文化有了全新的开放气质。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使土家族文化从历史的长河里开始苏醒,土家族文化的活的灵魂才得以“安家”。

  《舍巴:狂欢》一诗,从外在上看,是诗人在对堪称土家族悠久历史文化璀璨明珠的舍巴舞(又称摆手舞)诗意抒写,但作为记录着土家民族生命历史里的一切艰苦和欢乐的民族舞蹈,诗人是要用她来抒写和讴歌土家族人的坚韧顽强和积极向上的民族性格。“一群收割燕麦的女人”,保持了“朴素和清白”,她们把传统世俗里那盲目、愚昧的恋爱、婚姻、生育的“脚步”踩进了新时代里“鼓点”“激励”下的“节奏上”,她们的“朴素和清白”是土家人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里的一种民族自尊,她们对新的生活方式的积极接纳,显示了土家文化所具有的开放的特性;“那群肌腱鼓凸的男人”,祖祖辈辈在经历着的一切苦和难面前是从“不能驯服”,也决“不会后退”的,他们身上鼓凸的“肌腱”就是土家族顽强坚韧的民族性格的有力的凸现。

  《舍巴:狂欢》里,“服饰”、“额心涂抹鸡血的奶奶”、“头缠丝帕”的山鬼、“瘴气”、“林妖”、图腾“白虎”、“鹰”……这些诗歌意象使通篇诗作弥漫着土家族文化的神秘色彩,这些土家族人特有的神秘文化,不但足使人“心跳”,也足可以让从事文化学、民俗学研究的专家们在对土家族的研究中构筑起一道道光彩夺目的学术长廊。

  “杏依偎着桃,篱牵挂着藤/天底下,到处都是相爱的人”(《摆手:春天》),是对土家族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的描绘;“我在扬花,你在灌浆”(《摆手:夏天》),是土家人勤劳执着的民族性格的写照;“田野收拢了”,“大地松了口气”(《摆手:秋天》),是土家人民族性格里的豪气;在冬天即使被“生话冻在眼角”,也“要把所有经历过的烈火/全都反穿在身”(《摆手:冬天》),是土家人精神品质的坚强不屈。

  “舍巴”这组诗,通过对土家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诗意发掘,表达了诗人对民族精神由衷的赞美之情。“舍巴!舍巴!舍巴舍巴毕兹卡!”像一曲主旋律,响彻在全诗里,又像一条主线,贯穿在这组诗中,一次又一次把土家文化活的灵魂觉醒,一次又一次让土家文化的内在品质得到“狂欢”和飞升。

  “鼓舞”这组诗,由依恋、洁净、秘密、命运组成,整组诗集中抒写了土家人的命运史这个主题。“借助日光煎熬黄连/利用祈祷榨取蔗糖”是对土家人命运的再现。在抒写土家人与命运抗争时,用铺排的诗歌话语把土家人崇高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草药一棵纠缠疾病

  大床一张对抗恶梦

  斧子一把打造天梯

  竹筷一双解释生活

  ——《鼓舞:命运》

  诗人不是简单的从现代回归传统,而是在乐观旷达的观照和反思中,基于时代的发展,试图让民族文化释放出新的光芒和能量:“逃荒的神仙回来了”,他要“在花朵的教室里回答蝴蝶”;“逃学的春天回来了”,他要“扑进唢呐,抬起花轿”;“逃婚的喜鹊回来了”,他要“脸贴乌江,泪洒武陵”;“逃难的太阳回来了”,因为“我用它们——熬油!”。

  另外,冉仲景在对土家人的命运史的观照中,也试图通过对命运史里内在品质的发掘来为我们构建上一个“洁净”的世界:

  青菜萝卜蒜苗野葱

  ——溪水里洗

  粗手大脚锄头犁耙

  ——阳光里洗

  泪花化,情歌里洗

  ……

  ——《鼓舞:洁净》

  土家人在长期跟大自然的搏斗中,因为生产力的落后和环境的艰难,对生命原始和生死轮回的认识上表现为相信鬼神,诗人通过土家族民俗文化“跳丧”这一葬礼发现:那“一口漆黑的棺材”,其实就是“一棵树,俯身抱起自己”,也是人的生命“越过陷阱”后回到了自己的“家”。

  鬼神文化给土家族传统文化蒙上了一层阴影,诗人却通过理性的“破译”,以充满哲理的“痴问”,“谶语”般革除了传统文化里的愚昧与落后,消解了这种神秘文化里的悲观色彩,为我们找到了通向“天国”的秘方:

  一个人不回信,是不是忘了

  肉体的异乡?他的假期

  是不是比未经彩排

  便直接演出的一生更加漫长

  ——《跳丧:痴问》

  《跳丧》系列是对民族文化神秘色彩里的愚昧和落后的“祭奠”。

  (四)

  《巫歌》系列是土家族人追求纯真、至善、完美的大我之爱。土家族人乐善好施,宽厚仁慈的美丽品格,可以把诗人像核桃一样“掏空”:

  揪心扯肺牵肠挂肚的亲人哪

  我一直都在核桃树上

  为你们守望

  ——《巫歌:核桃》

  土家人的宽厚仁慈,瑰丽而温馨,“今夜,我要拜访葡萄藤/看看她能不能把道路和方向/借给我渴望甜蜜的妹妹/我要和蟋蟀签约/贷走他嗓音里的全部银币/好为失学的星星筹齐/子丑寅卯四个学期的学费/当然,我还得为劳碌了一辈子/终于跌倒在哮喘里的父亲/生火,熬药,捶背……”(《巫歌:今夜》)

  亲人的苦难是点燃土家人这种大我之爱的“浪簇”,“亲爱的命运,你为何让我/看见这么多苦难/为何让我有爱,并且爱着”,苦难在爱的律动中,让土家族人的精神品质得到高扬。

  (五)

  击掌,跺脚,扭腰,抖腹,振臂,舒袖

  多么明亮的节奏

  多么激越的节奏

  远与近,爱与恨,酝酿与享受

  我们同时拥有

  ——《茅谷斯:我们来到》

  “茅谷斯”被称为土家文化的活化石,是土家族的“史诗”。以最原始古老的“茅谷斯”为《土家舞曲》大型组诗的“殿后”之作,是诗人构思上的精心和慎密。

  “我们来到,就必须接受”,“我们来到,就不能放弃”,“我们来到,就无法摆脱”,“我们来到,就无法拒绝”,“我们来到,就注定光荣”,诗情在接连不断的激烈跳跃和肆意宣泄中,让土家族民族文化“结出疯狂的果实”,也为土家族性格赢取了“史诗”的尊严,更让土家族的民族精神赢取了只有太阳才配得上的“永恒”。

岁月变迁:土家婚 俗 从没落走向回归

山高黔江城,最美一江水。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这里群山环绕,碧水西流,母亲河阿蓬江深情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居住着土家、苗、汉等各族儿女,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占比超过70%。

作为一个土家女孩,生命中的前二十年,我的人生轨迹主要在学校和老家之间,生命向上,时光向前,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嬗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黔江的发展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

不可否认,现代文明的发展,冲淡了年轻一代对故土的情怀。但留存在脑海中的传统土家婚俗,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任时光流逝,历久弥新

从提亲到结婚 , 每个流程都充满 仪式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的浪潮还未能席卷至内陆山区。那时候,在黔江的广大偏远山区,农村青壮年大都在家务农,脸朝黄土背朝天是常态,更没有电视,小孩子也没有动画片可追。唯一喜欢且老少咸宜的,就是看热闹。

彼时的农村,大家都忙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又到哪儿去“看热闹”呢?除了婚丧嫁娶,追热闹的场景也非常有限。这些仪式,暗藏着生与死,以及成家立业的祖训。传统婚俗的礼仪,主要是提亲礼、定亲礼、认亲礼、花园酒、拜堂礼、回门礼。

“谁家要嫁女儿了”“哪个小伙子要娶媳妇了”,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生活环境下,这些日子都被四邻八方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当这些日子来临时,除了有热闹可看,还有流水席可以吃。

当年的婚礼,不像现在有专门的婚礼车队接送。迎亲头一天,对于女方来说,是“花园酒”,招待亲朋好友参加女儿的出阁之喜,四邻八湾的村民们都汇聚到家中,看热闹、沾点喜气。

当夜,由“押礼先生”带队,带着一整头破膛的鲜猪、盐茶米豆、金银首饰等到新娘家“过礼”。迎亲当天,一大早,由临近村组青壮年组成的迎亲队伍带上夹杠,在一片吹吹打打声中出发,走路到新娘家娶亲。吉时已到,新娘跪拜祖宗,辞别父母,拿上嫂子递来的筷子,向门前撒去,寓意“快快生子。”再由新郎背着新娘上花轿,或者背着走一段路,直到离开自家院坝。

而新郎家里的人则翘首以待,一旦村口传来唢呐和号锣的声音,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新人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我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呼着:“新姑娘,你莫哭,转过湾湾就拢屋。”新娘的嫁妆经过后,就会看到彩旗招展,簇拥着新郎新娘走来,新娘的颜值、衣服、头饰,便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焦点。

到达家中,两位新人入户拜堂,随即送入洞房,错过的亲属就会到洞房见新娘。最重要的就是农家的流水席,偌大的院子里,十来张木桌一字排开,亲友族戚相继落座,“九盘十大碗”(9个盘子、1个大碗,寓意十全十美)通过专属茶盘端上桌,供远近乡邻享用。

那时候的婚礼,嫁女的一方一般会摆两天流水席,而接媳妇的一方则前后要摆四天流水席。送礼也很简单,一般都是送谷子(水稻)和包谷(玉米),关系好一点的亲戚,会在谷物之外再送上几尺布、一个八磅水壶等礼品。

传统走向没落,现代婚庆备受新生代推崇

那时,媒婆是促成婚事的重要媒介。我的奶奶就是经过媒人介绍嫁给爷爷的,奶奶说,在上门提亲取得父母同意之后,爷爷会在端阳、中秋等节日接她去家里共度佳节。她也会把自己缝制的阳雀鞋垫、布鞋送给未婚夫婿。

奶奶说,她当年的闺房坐落在吊脚楼的东侧,结婚前一夜,不忍分别痛哭不已,俗称“哭嫁”,看似大哭,实则表达对父母、亲友、族人的眷念。如今,数十年过去了,奶奶对当年“哭十姊妹”记忆犹新。

何为“哭十姊妹”?就是土家山寨十里八湾相好的妹子都会前来闺房“陪哭”,称之为“哭十姊妹”。泪随情涌、情随歌生,相拥而坐、掩面而泣,“哭爹妈”“哭哥嫂”“哭兄弟”等,用哭歌来表达离别之情。

奶奶回忆道,当年她出嫁头一夜的“花园酒”礼,就是她的奶奶为她“上头”、“开脸”、“戴花”。奶奶说,哭过再梳妆的新娘,犹如带露的桃花,显得格外漂亮。

老家的红木箱子、双阳雀花纹穿衣柜、雕花洗脸架等都是奶奶的嫁妆。盖的花铺盖,在土家语里叫做“西兰卡普”,也是她的妈妈亲手缝制的。旧了破了奶奶也舍不得丢,风风雨雨陪伴奶奶几十年,给予家人温暖,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我的爸爸和妈妈却是自由恋爱,他们在中学期间认识,后来走到了一起。爸爸妈妈的婚礼相较于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已经简化很多了。妈妈说,她没有“哭十姊妹”,但碗柜、衣柜等嫁妆还是外公请木匠师傅打造的。

到了现在,很多人恋爱不再通过媒婆了,出门打工认识、手机微信成了交友恋爱的主要方式。不过,在结婚时,还是会象征性地安一个媒人。结婚的流程也简化了,不再像以往的吹吹打打闹几天,许多人选择在城里办酒席,就是一个西式婚礼流程,一顿饭的时间,就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结婚仪式。

条件稍好一些的人家,对于婚礼的形式和场地可实现“私人定制”。草坪婚礼、教堂婚礼,在黔江也逐渐流行起来,在乡村院坝上的传统婚礼越来越少。新式婚礼上,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敬酒时换上红色旗袍敬酒,甜蜜的笑容让人感动,却再难见到手工缝制的婚礼喜服了。

现代时尚的婚庆演艺取代了以前的“吹八仙”。架子鼓、吉他、歌手、舞者的组合,热情劲爆的表演,相比只是吹奏听觉的“吹八仙”,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许多吹八仙的师傅,随着年龄增加,请他们的人越来越少。在那些“吹八仙”的师傅眼中,他们的这门手艺或许再过几十年,就会被彻底遗忘。

工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现在结婚用的物品、嫁妆都是从商店买来的。以前手工打造的碗柜、衣柜、洗脸架等日渐被车子、房子、电器取代。传统土家婚礼,亲友们送花布、被子、玉米、稻谷等,现在基本都是送红包。

提亲、定亲等婚前礼仪虽然繁琐,但却是农耕时代背景下人际往来的重要方式,如今现代生活方式把这些流程冲淡了。婚礼流程的简约化,虽然大大减少了主人家的劳累程度,但对于生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总觉得少了一种传统婚礼的仪式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借力旅游东风 , 传统土家婚俗 文化 走向 回归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尽吹神州大地,农村的青壮年除了在校读书,几乎都出门打工挣钱,并撂荒了耕耘许久的土地。现在的农村,剩下的就是“386199”部队(妇女、老人、小孩),几乎代表了村民生活的现状,并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问题。

随着乡村空心化,乡村没落在所难免,传统条件下仪式感十足的土家婚礼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日渐消亡。传统的婚礼着装、婚庆流程、习俗禁忌等都变成了古董,在文化馆、博物馆才能见着了。

土家婚俗中的重头戏“哭嫁歌”,以前的土家姑娘都会唱,唱得越好越让人落泪感动,说明这个女孩品德越好,越有孝心。可是如今,土家姑娘们也变得越来越时尚,很少有人会倾听奶奶、外婆那辈人的哭嫁歌和哭嫁故事,也不再有人学习这体现着乡土深情的眼泪仪式了。

庆幸的是,黔江近些年的旅游发展火力全开,如火如荼,生态旅游、民族旅游的兴起,也让走向没落的土家婚俗重见生机。时下的年轻人,通过这种体验式民俗旅游,既达到舒心开怀的目的,也重新认知了丰厚的传统土家婚嫁文化。

以黔江濯水古镇为例,在近些年的旅游开发中,由政府牵头、市场主导、企业搭台、文化唱戏,打造了“土家女儿会”“最美土家妹评选”等系列民俗旅游活动,并形成了一个知名度高、游客反响好的旅游品牌,吸引了远近游客的到场观赏。

原生态的真实的结婚仪式,变成了舞台上的表演,这让当地人还是有些失落和感叹。“时代变了,以前的结婚习俗看不到咯!”一些老年人感叹着。也有一些年轻人对此赞赏不已,通过这些表演活动,才知道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经走过的路,经历的事。

在旅游景区,很多年轻人从沿海城市打工到回归老家,靠吃旅游饭发家致富,在土家十三寨经营餐饮和民宿的90后青年小郭表示:“老前辈的婚俗太麻烦了,不过作为民俗表演能挣到钱,也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处撒。”

对于游客来说,寻求刺激、陌生化的异域文化,是旅游的主要动机。很多游客到访黔江土家十三寨,就是冲着当地以“哭嫁”为代表的土家婚礼去的,在此期间,原生态绿色无污染的土家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朋友告诉我:“没想到土家族人结个婚这么隆重啊,可比现代婚礼有趣味多了。”有趣、有意思、有特点,这是土家婚礼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也让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对土家民居环境沉醉、痴迷。

后记 :

现代文明正是从古老的习俗中汲取了营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岁月流逝,传统土家婚俗从没落走向回归,也让人真切感到这一文化形态相传至今不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尊重土家先辈们隐藏在婚俗背后的那种情感和思维方式。它连接着土家儿女的心,应该得到认同和保护。越是民族的,越是宝贵的,保护和振兴传统土家婚俗,也是丰富中国民族文化内容、提升文化向心力的重要途经。

土家人世世代代在恩施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长期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的过程中,造就了他们强悍、豪爽的性格,这种性格形成了独特的生死观。

1

土家人认为, 人是哭着来,应该笑着走。

体现在丧事活动中,就是把老人的离世看成是“顺便路”,把葬礼当成喜事来办,葬礼现场热热闹闹的。

在丧事活动中,庄严与喜庆相济。道士做法事,唱师唱丧鼓,显得很庄严;跳撒叶儿嗬(一种跳丧舞)、打连响、乐队奏乐、文艺节目表演,又显得很喜庆。

总之,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把亡者在人世的最后一晚陪好;二是要让前来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玩得开心。

2

土家人对死亡看得很重, 认为死比生更值得敬畏。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丧事活动中,视亡者为大。无论是晚辈还是平辈前来吊唁,都要对着亡者的遗体行磕头礼(在我的老家是如此)。

二是对亡者的埋葬很讲究。

解放前,曾保留有悬棺葬的习俗。就是将亡者的棺材置于崖穴之间,认为这样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国,而且更易于归附于神仙天国。

悬棺葬这一习俗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两千多年历史了,与史前土家族祖先岩居的生活习惯有关。

那时,土家人大多生活于高山险恶的僻壤之处,与外界近似隔绝,他们把高山的险峰或者是洞穴作为神灵的居所或者通天之路加以顶礼膜拜。

在利川谋道鱼木寨一带,还曾保留有“人鬼同屋”的埋葬习俗,称之为碑屋。碑屋的墓碑直接修在堂屋正壁,与房屋的墙壁合为一体,坟冢上面有梁有柱,以青瓦覆盖。

家人吃饭的时候,就会给墓碑前盛上一份,俨然亡者还存活着一样。遇上节日或是祭祀的日子,盛上的饭菜就更加丰盛了。

解放后,这些旧的习俗就消失了。

3

土家人把死亡到来的那一天看成是“百年归世”的日子,到了五十岁,就要开始为这一天的到来开始做准备了。

比如,置办棺材,购买寿衣。有的还选好墓地,打好墓碑(也称“生基碑”)。

仿佛只有把身后的事准备妥当了,余下的日子才活得踏实。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等,菜肴以酸辣为主。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传统衣料多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等。

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

丧葬方面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土家族成年男女忌坐一条板凳。

民族发展

土家族(土家语:Bifzivkar)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族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474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