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1张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的方法。

2、认识“除蔽纳谏”这种政治见解的进步作用。

3、理解9个文言实词的用法,5个一词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两种句式。初步理解意动用法。

教学重点:

邹忌运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

教学设想:

在学生预习,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设计若干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分析、串讲课文同时进行。

教学时数:2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依照注释,弄懂文章大意。

2、思考课后练习二。

△扭转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错误习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召公谏厉王弭谤》,周厉王不但堵塞人们的言论,而且刚愎自用,不听召公的劝戒,落得个“流王于彘”的下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齐威王与周厉王恰恰相反,不仅不堵塞言路,而且鼓励人们进谏。当然,他们俩人治理下的国家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

二、解题:

1、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结合对比《召公谏厉王弭谤》)

2、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这部书,我们在初中学习《唐睢不辱使命》时就作过介绍,大学熟悉的许多成语都出自于它,例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南辕北辙。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分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才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国别编辑。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候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

(1)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

(3)书中说事,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如狐假虎威。本课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

3、请学生参照注释解题:

邹忌:战国时齐人,曾任齐相。(有辨才,善鼓琴。齐威王二十一年,以鼓琴见威王,见三日,拜为相)。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讽刺

纳:接受,采纳。

谏:规劝的话。

请同学复述课文。

二、串讲,分析课文

(一)学生朗读课文,准备串讲。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个历史小故事,写的是齐相邹忌用自已的事情设喻,婉言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修明政治,可是文章一开头,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是写什么?

邹忌比美(板书)

(二)分析、串讲第一段。

1、提问: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

明确:开头用:邹忌修人尺有余“而形貌映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外形魁梧、美丽,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分析过程中串讲课文]

2、提问: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由此引出了他与妻、妾、客的答话,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怎的怎样的回答?[板书:问美]

(以对文章的理解设问,通过问题的回答串讲效果较好)

明确:“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串讲这段话。)

3、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这三问三答语意要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

小组讨论:说说妻、妾、客的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

(此处引发学生兴趣,利于他们动脑筋思考)

明确: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语气十分肯定,“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偏爱之情”)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只是跟着妻的口气重复了一下。“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答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由于身份和心理的不同,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

4、接着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板书;比美]

提问:邹忌与徐公怎样比美?结果怎样?

明确:“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串讲)

5、把邹忌的言行与作文教学中《一对小花狗》相对比,谈谈它们的异同之处,由此可看出邹忌是怎样的人?

明确:妻、妾、客的回答恰似那一面镜子,歪曲了事实的本质。邹忌恰似那小花狗,受到了蒙蔽,所不同的是小花狗被歪曲的现象所迷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邹忌在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几个字就将一位正直、忧国忧民之士,辗转反侧于床头的形象跃然纸上。

6、而后写邹忌思考解蔽(板书:思美)

提问:邹忌“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板书)

串讲这一段内容。

教师归结:邹忌从“问”到“视”,由“视”而“思”,因小悟大,终于解蔽,这不仅表现了邹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深刻地揭示了“凡事不能偏听偏信”的道理。这一段有声有色,富于情趣的描写是下段邹忌用暗示,比喻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

(三)串讲、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大意:邹习讽谏(板书)

提问:这段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邹忌讽谏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王之蔽甚矣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板书)

串讲第二段内容

2、教师补充归纳:邹忌用个人受蒙蔽的事来暗示“王之蔽甚矣”,他能由已及人,因小悟大,把悟得的道理推及到治理国家政事中去,这种采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和一般的比喻不同。运用这种方法说理,语言往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分析、串讲第三段、第四段

1、提问: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

明确: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受下赏”

串讲并分析,帮助记忆

问:可见齐王是怎样的国君?

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精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明确(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3、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王诸候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候震惊,皆还齐侵地。这是BC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4、文章怎样写齐王纳谏的成效?

明确:正面写国内“三变“,侧面又简洁地以四国朝齐一句话,反衬齐王纳谏之成效。

二、总结全文

1、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师指出:历代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请同学们思考,是否学过“直谏“的文章,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初中同学们学过《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这种办法语言委婉,说理深刻,听者乐于接受。

对比一下,若本文直截了当地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

[这一段分析可放在第一课时,串讲完第一段后进行]

2、文章“三三”结构

本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官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

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孰视……,窥镜自视,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一层,齐王纳谏一层,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结构层次很别致:

3、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语言生动幽默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问美

邹忌比美 比美

思美

妻私我——官妇左右私王

邹忌讽谏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王之蔽其矣

客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上、中、下赏

齐王纳谏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四国朝齐

10月6日,113班

本课教案的安排较好,不拘于死扣字词。

《战国策》的介绍不够好,开始上课不是很好,从串讲分析课文开始较好。

抓住诵读,以此为突破口。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日期:2005-8-15 阅读次数:2210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教学重点 1 、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 、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节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 构

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 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七、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八、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九、熟悉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一、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重难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三、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四、课型和课时

自读课 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2、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1)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 与 坐谈

4、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5、分析

问: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反问句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转身写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甚矣)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有

(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6、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1、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2、学习字词、句式(重点字词写在幻灯片上打出来)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 古;指责,劝谏,中性词

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问进:jiàn 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2、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3、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

“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 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5、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6、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7、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8、朗读全文。

六、板书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私→营妇左右

妆→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习。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1、 赏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 点拨法。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3、 教学互带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五、说学法

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疑、质疑,然后进行知识竞赛,识记词句。

2、默读——范读——赏读——换角色朗读——诵读——背诵,整体感知语言。

3、合作探究文中的“讽谏艺术”,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六、说教学设想

预设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实现教学目标①②。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①②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课时:编演点评课本剧,复习巩固本课文言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从中国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切入,引发学生讨论“忠言是否必逆耳”,可由第四单元15课〈触龙说赵太后〉引出本文课题。

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设想中大致思路已说明,不再重复,在这里我想重点说明“分析人物,拓展延深”这一环节,突出两个问题:

1、 如何评价邹忌或齐威王(目标: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自古以来,向君王提意见是件很危险的事,被称为“触龙颜、批龙鳞”,弄不好龙颜大怒,会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被楚王放逐的屈原,被纣王挖了心的比干,被吴王夫差赐予自杀的伍子胥等等,那么,对于本文中2300多年前的两个历史人物,我们怎么看待(邹忌敢谏善谏;齐王勇于纳谏)

谏难,纳谏尤难。有敢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从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谈起,这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可谓大智大勇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威王善听的耳朵,而是碰到一个暴君,责之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

2、如何做到“忠言顺耳”(目标:实践中运用)

文章告诉我们,忠言也可以顺耳,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主要用类比设喻的方法。)在同学们的人际交往中,也许因说了逆耳忠言而闹出了一些尴尬的事,假如让你重新说这些话,你又该如何讲呢

若有时间,可引入类似故事:

故事一:威王上台几年,内忧外患不断,威王一筹莫展,只好把政权交给大臣去管,自己借酒浇愁,听听音乐,且特喜欢听琴。邹忌于是抱着琴去见威王,说要给他演奏,威王很高兴。邹忌摆好琴而不弹,却大谈琴理,从伏羲氏作琴谈起,直讲到周文王、周武王,海阔天空,吹得玄乎又玄。威王听得不耐烦,邹忌于是说,大王瞧我抱着琴空谈琴理而不弹奏,便有点不高兴,齐国人看着大王拥有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没有弹过一回,因此很不高兴呢。齐王醒悟,于是任用邹忌为相,治理国家,齐国逐步强大起来。

故事二: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将一些重大机密泄露出去,使得许多国家计划不能实施,于是有个叫堂奚公大臣对他说: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器,但没有底,连水也不能装;而一个值不了几文钱的不漏的瓦罐,却可以用来装酒。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机密,就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这样,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韩昭侯接受了意见。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教学流程。同时既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又便于思考记忆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讽谏 齐威王

王之蔽甚矣

妻私 设 宫妇左右私

妾畏 朝廷之臣畏

客有求 喻 四境之内有求

九、说作业布置

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第二篇

我说课的课文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它是《战国策/齐策》中的名篇。全篇虽只有三百多字,但可学的东西很多,如进谏的艺术、剪材的巧妙、语言的适度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编入职业高中语文(基础版)第一册,是一篇必学课文,安排在第六单元第三十八课。第六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古诗文诵读。按照“单元提示”的要求,学习本单元要结合课文了解古代诗文的特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诵读古代诗文的能力,增进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为此,我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对必学的文言文阅读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及本文特点,将“教学目的”定为以下三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3、认识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这一课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对象在学习这一课时会遇到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职高一年级学生,其中多数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能拔苗助长。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于是,我又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领会和运用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校本培训教材《新世纪教师素养》一书给了我启发:就是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是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行之有效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即重点1的突破)。

2、通过“合作学习”,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今天的借鉴意义(即重点2的突破)。

3、通过“探究学习”,领会和运用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即难点的突破)。

这三点已贯彻于教学过程之中,此处不作详细阐述。

下面谈谈教学的具体过程。

怎样安排教学过程,使之达到预期的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课堂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这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从职高学生学情出发,安排了以下五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2分钟)。考虑部分学生对课题不理解,采用析题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符合职高学生实际需要。

二、整体把握(10分钟)。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直接扣住教学重点设计了四个方面的问题,采用问答方式引导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回答问题,并且借助板书列出条分缕析、层次分明的提纲,学生就很容易把回答过程中的内容系统地、完整地把握住。

三、讨论交流(26分钟)。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主体。这一部分教学容量大,涉及到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人物形象分析;3、设喻和类比方法的领会和运用。这些内容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这节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运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诵读、答疑、讨论和交流的主体,当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起主导作用,于关键处加以点拨或归纳。

四、感悟全文(5分钟)。安排这一步骤,符合新课堂的主要特点——开放与生成。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教师按照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了的,因此,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不符的,很快就被教师“矫正”过来。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必须构建开放与生成的课堂。

五、布置作业(2分钟)。本着“课内得法,课外得益”、“学以致用”的原则,我设计了两题课外作业。第一题意在夯实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转变。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节课,是我将新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初步尝试,教学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错误,恳求考评组人员批评指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502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