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寻秦记》中,项少龙红颜知己有很多,你觉得他最爱的是哪一个?

在电视剧《寻秦记》中,项少龙红颜知己有很多,你觉得他最爱的是哪一个?,第1张

我认为《寻秦记》里项少龙最爱的女人是乌廷芳。项少龙确实是生活中的赢家。他一路进步很快,可以收获中间所有的女神。在所有漂亮的女人中,乌廷芳无疑是项少龙的最爱。

项少龙的“红颜知己”

项少龙第一次见到善柔。她是一个精力充沛而又冷静的女人。

虽然她爱项少龙,但由于凶手的特殊身份,她在爱上他后不得不离开,而项少龙对她的爱始终停留在她的朋友身上。至于公主赵倩,项少龙更像是哥哥对妹妹的爱。为了保护她免受袁绍君的侮辱,她和她走到了一起。此外,秦青。这是**中最美丽的女人,也是项少龙女友的古老版本。

然而,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很多事情已经改变了。项少龙发现他不太爱他的女朋友。他喜欢秦太傅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把她当成了他女朋友的影子。

项少龙与乌廷芳一起经历了很多波折

起初,他们不喜欢对方,后来他们慢慢相处,发现了对方的亮点。结果,他们有些眉毛,第三方连晋被插在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情感折磨后,乌廷芳发现项少龙是最棒的,也是最爱她的,而项少龙发现乌廷芳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迹。

当两个人坠入爱河时,他们必须经历过各种难忘的事情,才能更加珍惜彼此,拥有更深的感情。像赵倩一样可爱,像秦青一样美丽,这只是项少龙最初的吸引力。

喜欢乌廷芳是因为一开始感到内疚,后来从河里被救出去流亡生活。真正让他着迷的是乌廷芳的坚持和力量,所以她也是项少龙最喜欢的女人。

乌廷芳是大**,自然有些撒娇任性。开始两人互不对眼,不过慢慢相处下来乌廷芳爱上了这个鬼马机智、油嘴滑舌的项少龙。所以我认为《寻秦记》里谁是项少龙最爱的女人无疑就是乌廷芳。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汉族。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故居在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

[编辑本段]叶圣陶笔名来历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联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编辑本段]生平简历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吴县。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编辑本段]主要事迹

早年生活

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中学时期,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三年中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可惜,1914年,他被排挤出学校而离开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后来他被上海的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学校任教,同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的小学教科书编辑。

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文学推广运动

受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名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叶圣陶终其一生都投入在推动文学运动。他曾参与北京大学的学生组织“新潮社”,并参与出版小说、新诗、小品、文学批评及剧本等各种文学作品。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并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成为文学家开办的书室“朴社”的编辑。

1936年,与茅盾及洪深参立“中国文艺家协会”。1941年,他成为了《文史教学》的编委会成员。叶圣陶亦是当时的反日组织“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的始创者。

政治生涯

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吐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编辑本段]活动年表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吴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后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

[编辑本段]记者生涯

“我的第一职业,我会说,是个编辑。”

“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 叶圣陶说。 叶圣陶曾花费他人生的许多时间于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海商务印书馆是叶圣陶编辑工作的起点。他于1923年成为该馆的编辑。

在1930年底,叶圣陶辞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成为开明书店的编辑。他开始编辑中文书籍和儿童故事书。

“编辑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对叶圣陶来说,做一个编辑不再简单的是一份工作,而成为了一项职业。“在编辑当中粗心是不允许的,你必须自己检查所有的文字。编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出版物,他们的报道和他们的读者。” 编辑在检查最终成果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叶圣陶认为 “认真” 对一个成功编辑的关键。 他在工作中一再重申这一观点。

叶圣陶一家在乐山的“合家欢”叶圣陶的一生致力于编辑与出版。 他从未停止过于自己“最初和最终”的职业的热爱。 在抗日战争中,叶圣陶与他的家庭一并移居到乐山,并在国立武汉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开明书店继续他的编辑生涯。

叶圣陶的出版物

叶圣陶将一生投注于新闻业。 1925年到1929年是叶圣陶出版工作的新时期。他编辑了很多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下面是他的部分著作:

现代出版业的新纪元

叶圣陶对现代汉语的视角促进了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发展。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帮助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加快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叶圣陶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伯乐。他教育和发掘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编辑如巴金(1904年-2005年)、丁玲(1904年-1986年)、戴望舒(1905年-1950年)。

创办《公理日报》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一起血腥惨案,被称为五卅惨案。大约2000名上海工人和学生加入了一场充满激情的反帝国运动,抗议帝国主义压迫并要求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示威者怒吼道“打倒帝国主义!”。遍及全中国的工人以全体罢工和集体示威游行的方式策应着这次活动。而后英国警察以暴力镇压示威者,早这起事件中造成12名中国人死亡。到6月1日有超过20名中国人被杀害。

“谁来讲述真相?”

没有一家上海报纸报道这起惨案。首页新闻大多是中国京剧演员的闲谈。上海报纸因为当局施压拒绝提及这起事件。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当众指责道“为什么新闻记者们如此无情地对这起骇人的血案熟视无睹?为什么他们这么害怕真相?可笑的事没有人敢说出真相。” 叶圣陶因此与郑振铎和胡愈之(1896年-1986年)一同创办了《公理日报》 他们不顾帝国主义强力压迫,全景展示这起惨案,是为了唤醒有良知和爱国心的普通大众。同时也为了推动“五卅精神”在中国的传播。

新闻报道新方式

为了更多的报道真相,《公理日报》提供了大众的讨论场所,名叫“社会裁判所” ,以鼓励读者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观点看法。叶圣陶和其他《公理日报》的编辑们激烈的批评社会的不公。这份报纸起到了对专制政权的监督者作用,同时在早期中国现代社会中启蒙了“新闻自由”的观念。

由于财政困难和编辑们的意见不一,《公理日报》最终在创立22天后停刊。叶圣陶从没有停止追踪真相。在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他参与到反抗国民政府的斗争中,为民主国家的新闻自由而奋斗。

[编辑本段]叶圣陶与公文写作

1983年6月20日叶老专门写过一篇《大家都来重视提高公文质量》,文中提出了如何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质量问题。叶老要求大家牢记一句话:“人家了解你的方针政策、具体办法之类全凭你写在公文上的书面语言,所以书面语言马虎不得”。叶老十分强调:写作必须做到“明确通顺”,即“必须把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没想清楚,即使是文章大家也做不到明确通顺。想清楚了,公文的组织结构自然是意思本身的组织结构,照样写下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这样的公文才能够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其次,叶老认为,还要在语法修辞逻辑各方面用点儿劲。“不光是读些书本,尤其要在实践中随时留意。”叶老所指的意思,即要我们善于把书本上所讲的这些知识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够熟练地运用于说话、写文章。

除此以外,叶老认为提高写作质量,“必得把文字琢磨得停停当当,端端正正,拿出去才能算是表达了我的意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都应当斟酌尽善,做到再不能更动一个字,决不能出门不认货。”

写作中关于文风问题,叶老曾多次反复论述。如1956年写的《反对新八股,形成新文风》;1958年的《文风问题在哪儿》、《怎样改进文风》;1959年的《要写得便于听》;1961年《改善字风》;1979年的《端正文风》等。叶老认为:“文风是作风,也是思想风”,“端正文风是大家的事”,“我说的大家,不限于记者、作家,凡是写点书稿,写点文稿的人,乃至写一封信,写张字条的人,都包括在内。文风是风,风是刮来刮去的,彼此影响的,所以惟有大家来吹一种端端正正的好风,才能彼此促进,共同提高”。

如何改进文风呢?首先叶老反对说假话,说空话,包括现在还有影响的党八股、洋八股。“说假话就是言不由衷,说空话就是言之无物,”而且“在说假话和说空话这两点上,‘党八股、洋八股’的精神是相通的”。其次,叶老还强调字风。因为写作,尤其是应用文写作,必须特别注意“存心给公众看”。叶老大力呼吁“写信要为收信人着想,起什么稿子要为商量这份稿子的人着想;写的稿子准备付印付排的要为打字员排字工人着想”。再次,叶老反复强调文风改进,应努力充实自己,包括思想认识和表达技巧方面,并且要努力使文章具有正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节选自《应用写作》1989年第4期《叶圣陶谈应用写作》)

[编辑本段]教育和新闻理念

“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此外,叶圣陶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起点。

文学为人生

叶圣陶在他反思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动情地写道:

“在记忆中,我似乎从来没有撰述过自己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识。换句话说,我不能写那些只是通过想象得来的东西,但我也没有失掉想象力。我生活在城市里,乡镇和农村,我写在那些地方观察到的事物。作为一名老师,我了解一些教育圈的生活,我也记录下来。在一些相当基础和浅显的层面,我关注着中国革命逐渐的发展,同时,我也记录下这些事情。”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C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引自59页。

他大多数的新闻作品由人们的生活得到灵感。他相信文学作品不仅是用来供人消遣,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鼓舞读者思考现实的工具。他感觉有义务去让读者知道在他们周围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他为什么想要将文学和新闻报道联系起来的原因。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也被用来唤醒青年对社会的关心与敏感。这个观点如同新闻工作者讲述真相的基本原则。叶圣陶也以记者为毕生职业。

易读性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作中强调词语的运用。这大概是因为在他做编辑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师的缘故。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是拥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作者不注意实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学作品难于被普通大众接受。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他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编辑本段]对文学的贡献

现实主义: 生活的镜子

现实主义是叶圣陶最为鲜明的特点。叶圣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

因为是一名教育家,在叶圣陶的作品中,他记述了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剥削者,是没有能力反抗的社会底层的人。叶圣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反映着真相与现实。他在自己的小说如《火灾》、《线下》和《稻草人》中表达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文章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广受赞誉的小说《倪焕之》就记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悲情生活。

叶圣陶发现新中国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伪善和保守的。人们为了安稳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叶圣陶在作品中讽刺了这些人。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希望唤醒人们的知觉并正视这些社会顽疾。叶圣陶不仅写故事,而且报道社会的谬误。他的作品不是用来消遣,而是用认知和对现实的思考来连填充人们的余暇。“……写作的基础是一双有洞察力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却不怎么拥有洞察力……当然,没有必要以写作为目的训练而一个人的眼睛,对于眼睛的训练,是为了洞察现实,丰富生活。 ”(摘自—叶圣陶,《过去随谈》46页)

儿童文学: 培养年轻的心灵

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他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叶圣陶的童话是简单的,但是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通过叶圣陶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

语言与修辞

叶圣陶的语言是简练而感人的,他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在他的报道中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叶圣陶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着杰出且惊人的才能。他的优美文章持久而韵美的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 叶圣陶说。这段谈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圣陶不仅是一为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艺术家。

注入外语元素

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写作形式成为许多作家效仿的对象。他承认阅读一些西方小说家的作品,对他的写作助益良多,“如果我没有阅读英文,如果我没有接触英文读物,我就不会写作小说 ” 他的作品是反思与思辨的。这些不知依靠感知,而且依靠切实而客观的观察。叶圣陶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名新闻记者。对现实的观察成为了他写作的源泉,他它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编辑本段]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4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1934(与夏丏尊合著)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藕与莼菜》(短篇小说)1997(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 。

叶圣陶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

[编辑本段]叶圣陶纪念馆

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font color=#000000]吴中区[/font]角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

《少年康熙》中康熙皇帝与冰月格格在寺里的感情戏,是第二十五集。

当时的场景是:

玄烨终于见到冰月,并意欲带其回宫,却没有想到两人正一步步走进康亲王欲先设计好的埋伏之中。夜晚一行人在迦叶寺留宿,而寺中的僧人早已被康亲王收买,偷偷在玄烨与冰月的房间里点上了催情迷香,致使两人有了肌肤之亲。

第二日,玄烨更是义无反顾地带着冰月进宫面见孝庄,请求赐婚予二人,并立冰月为后,孝庄恼羞成怒,但木已成舟也无能为力,深知利害的孝庄一时陷入困境之中。皇帝与冰月格格夜宿迦叶寺一事顿时在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

扩展资料

《少年康熙》中康熙 人物简介:

少年时代的康熙皇帝,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大清王朝江山。对冰月用情至深,但不得不为了江山社稷放弃自己的爱情,在的取舍之间,他从拥有变成失去,也从失去走向成长。

《少年康熙》中冰月格格 人物简介:

她与康熙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但是命运却不允许他俩走在一起。冰月怀了康熙的孩子,但是她却不能说出实情,而是嫁给了一直对她倾心的大臣耿精忠。

《少年康熙》是广州东方明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3年出品的清宫史剧,由小多、澄丰执导,邓超、潘虹、刘园园、姚芊羽、王辉、李建义等主演 。

该剧根据作家凌力的小说《暮鼓晨钟》改编,讲述了康熙大帝少年时的一段历史,从他8岁登基到铲除奸臣,再到平定三藩,逐步建立与巩固起绝对的政权。

剧情简介:

顺治死,留下半张遗诏,立康亲王杰书为帝。然而,在太皇太后孝庄的推动下,经过一场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终把玄烨推到帝位上,改元康熙,亦埋下了日后多场夺宫争位之危机。

顺治一生,致力于满汉一体,这触动了满臣之利。四大臣遂于康熙还未亲政之时,掀起了文字狱(明史案)及镇压汉臣精神领袖汤若望(天算案)。康熙因与明史案主犯之一的陆健及汤若望有交情,遂与辅臣们对抗。

后在接连不断的斗争中,康熙渐渐成长起来。及后首辅索尼死,鳌拜借圈地一事,成功打倒次辅苏克萨哈,至此,鳌拜已权倾朝野,开始与康熙正面对抗了。 康熙发挥了他的政治智慧,经过一轮逼宫、反扑,终于擒下鳌拜!朝中大权,已尽在康熙手里了。

三藩,乃清初协助平靖南方的降清明将,封王后,拥兵自重,成了朝廷的隐忧。但康熙过于自信,曾错误估度三藩势力,幸在最后关头,醒悟过来,不单及时解决了后宫危机,更平定了三藩。至此,天下大治,百姓得享百年盛世,玄烨亦被尊为英主康熙 。

-少年康熙

电视剧《寻秦记》里的项少龙,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女性呢?

话说剧中的善柔,是项少龙穿越过来遇到的第一个女子,二人同生共死过,算是恋爱加革命情义,善柔所以对他早已是芳心暗许。

和项少龙和感情纠葛的两个女子中,秦清属于大家闺秀,她愿意做自己心爱之人的小女人一枚。

而乌廷芳经历了多场巨变之后,也更多需要人来保护,项少龙自然是最佳的保护者,所以项少龙就能与这两个人融合到一起。

可是善柔则不同,她本来就是职业杀手出身,是为了金钱而战斗的。她结识项少龙,并与项少龙之间开始了惺惺相惜的感情,她在多次的生死关头,冒死救下了项少龙,她是被项少龙的人格魅力所触动,才爱上他。

但是在感觉里,她跟项少龙似乎是处于不同世界的两个人。

这是因为善柔从小在杀手组织里长大,她内心的占有欲比较强烈,她爱项少龙,但更想把他私有化,最后她问项少龙一句,有没有想过三女共事一夫?其实是她内心有愿意,但嘴上强硬,说,你想我还不愿意,就离他们远去,一个人独闯江湖去了。

但她对项少龙的思念却一直都在,她永远记得三棱镜带给她那一缕美丽的彩虹。

善柔虽然嘴上很倔强,但内心其实并不坚强,在和项少龙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终于勇敢的为自己争取了一把,连三女共侍一夫都说了出来,而项少龙只是当做一句玩笑话而已,这让善柔彻底死了心。她告诉自己,强扭的瓜不甜,不要再做一个傻瓜了。

最后当看到乌廷芳和琴清都中意项少龙时,她自己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己的执着和自尊,她带走了三棱镜,埋葬了自己的爱情!

善柔的性格像赵敏,有些高傲,能是独立的女子,可是项少龙是项少龙,他并不是张无忌。

善柔最后在项少龙肩头的那一靠,令人动容。

在这部电视剧中写得最好的两个女性角色就是善柔和雅夫人,她们一个外表强悍内心柔软,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都极具特色。而且她们与项少龙的相处,都有自己的分寸,不会像其他几个女主一样,动不动就犯花痴,她们真正赢得了项少龙平等的尊重,而不是俯视怜爱。

所以,善柔尽管没有和项少龙一起,但是,她依然是他最喜欢的女子。

说起汤老师,心里非常的感激与感动。感激的是老师一直在各方面对我的照顾与教诲,感动的是老师的与人为善与博大的胸怀。也许园丁都这样!

虽然离开老师的课堂已经十几年了,往事已经模糊,然而最近两年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依旧感觉到老师的春风化人。下面我就说说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吧。

记得去年九月,一个原来的同事来到师大附中看望她学生的孩子。一个电话打过来,我赶忙从宿舍跑出来,来到附中校门口。同事的一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她说忘了带电话号码,又不知那小孩在哪班。原来她学生为照顾孩子,在附中附近租了房子,而我同事又是第一次来。这可怎么办好呢?同事说:“要不我们去传达室问问?或许能问到。”我知道这样找学生无异于大海捞针。想到她晕车,年纪又大,来趟不容易,我只好安慰她:“别急,我有个老师在这里,我们去找他。”来到老师办公室,正好课间休息,汤老师在。听我说明来意,老师二话没说就开始帮忙找人。老师问:“叫什么名字?”摇头。“哪个班的?附中还是广益?”又是微笑着摇头。同事说:“只知道小名叫蓓蓓,上次考试第三名。”老师笑了,只好拿出花名册一个一个的找,希望能在家长栏中找到这个女孩。但我们提供的线索太少了,翻遍了整本册子都没找到。附中没有,老师又带我们来到广益的几个老师那里一一打听,跑上跑下足有大半个小时,甚至还喊了一个估摸着是的女孩过来。虽然没找到那个女孩,但感激之情真的无法言说。

别看汤老师名声在外,不管上公开课还是主持会议都不怯场,但汤老师也有“害羞”的时候。不信你瞧:

今年六月份高考阅卷,我天天看见汤老师楼上楼下的跑个不停。期间我拿了在一中读高二的侄女的一篇文章给老师,请他帮忙修改一下。好象是18号那天,汤老师提醒我明天记得拿作文,而那天回家,侄女竟问了一句:“小姨,汤老师人怎样?”这下惨了,我罗嗦了半天也没形象的描述出来。我只好说:“蓝天上有张汤老师的自画像,你去看吧。”侄女说:“那可不行。”实在没办法,我只好答应弄张相片来。第二天(试卷都已看完),在教室里找到老师,老师在文件袋里找文章,而我却瞅准了袋子里那张有相片的出入证。趁老师拿文章给我的一刹那,我很快的把那张相片抢了出来,塞进我的口袋,还笑着说:“老师就送给我好了。”我正为自己敏捷的身手而骄傲的时候,汤老师突然从我口袋里把它抢了出来,嘿嘿的笑着说:“不行,等下你把它发到蓝天上去了。”天啊,汤老师脑筋怎么转得这么快?我还没想到让老师做明星呢。然而没办法,周围老师同学太多,我不能动用武力,只好瞪了几下眼睛走了。

作为老师,汤老师不仅默默的教学生怎样做人,而且还用他那宽阔的肩膀为我们学生支撑一片蓝天,给人父亲般的感觉,坚定乐观自信弥漫在有他的每寸空间。记得去年“非典”时期,人心惶惶,我们寝室更是风水欠佳(其他寝室的评价),有两个女孩子凑热闹,总是咳嗽发烧,两个人轮流去医院打点滴。我是吓得很久没去学校,又担心孩子生病——幼儿园规定:所有感冒有发烧症状的孩子都得在家休息。但是每次打电话给老师,老师都是一句:别怕,安心吃你的饭睡你的觉,天不会塌下来。短短的话语,内含的却是那种豁达乐观,传达的可是一副“镇心丸”。真的,直到现在,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有老师在我身旁——不管是哪个老师,我都觉得非常的放 是心与安全。

啊,老师的好又岂能三言两语叙说出来,就让我们做学生的用一生慢慢去品味吧。

“世上只有老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每当我哼起这首歌,我就想起我那和蔼可亲的老师,她可关心我啦!(评:由熟悉的儿歌导入正文,唤起读者的共鸣。) 记得那天午睡,我突然觉得头昏脑胀,什么也不想吃。老师到寝室巡查,发现我不对劲,于是快步走到我跟前,伸出温暖的大手,轻轻在我的额头一摸,惊叫道:“不好!烧得厉害,快上医院!”老师边说边弯下腰,伸出手,把我使劲一托,驮在背上,背起我,旋风般地跑到门前,箭似的冲出了家门,直奔医院。老师心急如焚,只顾赶路,老师终于赶到了医院。经过医生的精心诊治,我的病情明显好转。过了没多久,老师就买好药,背我回到了家。(评:通过“走、弯、伸、托、驮、背、跑、冲、奔”连续动词,写出了老师的着急和对我的关爱。)老师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可她还是小心翼翼地把我放在床上,步履沉重地走进厨房,小心翼翼地从厨房拎来一个热水壶,拔开瓶盖,拧开杯瓶盖,把开水倒入杯中,从口袋中掏出药剂袋,撕开药袋,药粒像红砂糖,像小砂粒,像顽皮的小精灵,争先恐后地蹦入杯子里。老师拿起勺子搅拌均匀,舀了一勺,轻轻吹了吹,扶起我,把勺子凑到我嘴边,一勺一勺地,慢慢地喂给我喝。(评:对老师喂我吃药进行细节描写,使老师的形象更生动具体,跃然于纸上。)这充满母爱的药水,如一股甘泉流入我的嘴里,流入我的喉咙里,流入我的心窝窝里,一股暖意在我身上弥漫开去。 老师不但在生活上关心我,照顾我,而且对我的学习也备加关心。(评:通过“不但……而且”这个递进式的排比句,从“生活上关心”自然过渡到“学习上关心”) 记得上次晚自习,我做作业,边做边哼小调,心里想:“老师还说作业很难,可我挥笔如飞,一帆风顺,我真是天才!”我洋洋得意,殊不料,一只,“拦路虎”向来扑来难住了我。我抓头挠耳,老师看见了走过来给我打气:“不要紧,慢慢做!”我听了老师的话,信心百倍地埋头苦干起来,整张草稿纸已经被子我画成了大花脸,可这只“拦路虎”还是纹丝不动。我只好把求助的眼光投向老师,老师看了看题目,又看了看草稿,微笑的脸渐渐变严肃了。“你看看,这道题目都抄错了数字,你怎么这么大意呀!”我傻眼了,真是聪明一时,糊涂一时,我面红耳赤地,抓过笔,唰唰几笔就大功告成。(评:有详有略地记叙了学习上关心我的一件事!) 老师,您像一盏照明灯,为我照明前进的道路;您像一个罗盘,给我指明了方向;您像一股温暖的源泉,激励了我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亲爱的老师,我永远爱你!(评:一连串的排比句,真诚地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总评:小作者有详有略地,选择了生活上带我去看病关心“我”和学习上关心“我”两方面的事例,反映了老师关心爱护我的思想品质,中间用“老师不但在生活上关心我,照顾我,而且对我的学习也备加关心。”来承上启下过渡,显得自然贴切。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老师的真诚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610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