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有着怎样的一生,他的一生都有哪些作品呢?

茅盾有着怎样的一生,他的一生都有哪些作品呢?,第1张

1、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2、作品: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扩展资料

笔名趣事: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矛盾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领导下坚持抗战的英雄群体形象,歌颂了质朴、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让读者在文章开头就获得一个深刻印象继之,作者又具体分析白杨树的不平凡,构成文章的主体对此,作者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的生长环境不平凡,白杨的外部形态不平凡,白杨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这样,从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写尽了白杨的“不平凡”行文中,虽不见作者以“美”字直许,而白杨却美不胜收,尽得风流; 文章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写到一排乃至一株白杨树,从广袤的大自然收缩到特定环境中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抬眼望见前面远远有傲然耸立的哨兵一样的白杨树,到对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的近距离细致描写,这是由远及近;从白杨树站立的姿态,联想到白杨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再从白杨树的外形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这是由树及人,文章一步步深入到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白杨树是一种不平凡的树。

,原名沈德鸿,真名闫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伟大的***员。

1916年夏,沈雁冰毕业于北京大学预备学校。之后经亲戚推荐,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也从事文学创作。沈雁冰的杰出才能很快受到商务印书馆领导层的重视。在上海的报刊杂志上,年轻的沈雁冰也首次亮相,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

在1918年的春节,23岁的沈雁冰和孔德?结婚吧。沈雁冰,一个新的年轻人,非常爱他不识字的妻子。他教她识字,给她起名,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倡导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理念。

1921年,中国***诞生。成为沈雁冰第一批党员后,他利用在商务印书馆的有利条件,担任中央联络员,并成为中国第一个文学协会——文学研究会的骨干。1925年,孔德?在妻子杨之华等人的介绍下,他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大革命时期,沈雁冰和毛泽东一起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是毛泽东的副手。1926年底,沈雁冰来到刚刚被北伐军征服的武汉,任中央军政学堂武汉分校政治指导员、《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被南京国民政府通缉,在武汉避难,后逃回上海。

1927年8月下旬,沈雁冰住在京云巷11号半的三楼自己家里,足不出户。不能接待访客,不能参加活动,又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苦闷、担心、困惑纠缠着沈雁冰的整个心灵。“中国革命究竟向何处去?”在探索的痛苦中,沈雁冰拿起了他的笔。对此,沈雁冰曾说:“我真的去生活了,在动荡的中国经历了人生最复杂的一幕,终于感受到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心情抑郁,生活孤独,但仍在生命执着的支配下,想用我生命力的余烬从其他方面在这混乱的灰色生活中闪耀出一丝光芒,于是我开始了创作。”

中篇小说《幻灭》写于1927年9月初。一股强烈的、快吐槽的创作冲动击中了他,促使他迅速动笔。只用了四个星期就完成了。当时在白色恐怖下,夫妻两人都不能工作,只能呆在家里。幸运的是,沈雁冰的稿费收入仍能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写完《幻灭》后,沈雁冰接着又写了中篇小说《动摇》和《追求》,并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同时也写了一些随笔和评论,第一篇短篇《创造》。1928年6月的一天,我来看茅盾。和茅盾谈了一会儿写作的事,陈望道看着茅盾苍白的脸,突然想起了什么。他对茅盾夫妇说:“天这么热,在这小楼里呆久了,会生病的。为什么不去日本换换环境,呼吸点新鲜空气呢?”

茅盾夫妇一听,觉得有道理。但茅盾不无忧虑地说:“这是个好主意,只是我不懂日语,在日本生活不方便。”

“这很容易。吴已经在东京呆了半年了。她可以照顾你。”吴是陈望道的女朋友,茅盾也认识她。

“这个可以考虑。”茅盾同意了。这时,孔德?插话说,“我什么时候可以离开?”

“雁冰老师弄好了,我就去订机票,拿到后就走。还有日元兑换等。让我来吧。”陈望道说。

陈望道兑换完日元并订好票后,让茅盾去他家取票。当晚,茅盾来到陈望道家,发现几年前上海平民学校的学生秦德君也在陈家。聊天中,茅盾知道秦德君也去了日本,只是和自己同行。陈望道请茅盾照顾秦在日本的生活。茅盾

她是秦德君四川忠县人,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女性。1920年在成都读书时,因提倡女子理发和男女平等,被学校开除。在陈玉生等人的支持下,她走出四川,先后到武汉、北京等地,结识了邓中夏等中共***,并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工作。1922年,她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成为上海和南京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的通讯员。1925年,她奉命在西安女子模范学校任教,从事秘密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她与组织失去联系,移居上海,与好友陈望道相依为命。当她要去苏联时,陈望道想让她去日本找他的女朋友——吴,然后设法联系中国***去苏联。1928年7月初的一天,32岁的茅盾化名方宝宗,22岁的秦德君化名徐方,登上了一艘去日本的小商船。在船上,除了茅盾和秦德君是中国人,其余都是日本人。日本人认为他们是一对。这时,茅盾和秦德君面对大海,都有一种漂泊的感觉。他们经历了大革命的洗礼,却找不到组织。两人一起流亡,自然有很多共同语言,所以聊得很好。渐渐地,彼此心中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感情发展很快,也可以理解。船抵达日本神户,他们登陆了。日本宪兵例行检查。茅盾和秦德君站得很近,他们的行李互相靠着。日本宪兵误以为他们是一对夫妇,指着秦德君问茅盾:“她是你妻子吗?”茅盾随口用英语回答:“是的,她是我亲爱的妻子。”秦德君没有认罪。在日本,他们的感情日益加深。茅盾亲切地称秦德君为他的“救世主”和拯救他的“北欧命运女神”。

到达东京后,茅盾住在一家中型旅馆——本相馆,而秦德君住在东亚预备学校的女生宿舍。两人关系密切,交往密切。那个时候,苦闷孤独的茅盾需要情感上的慰藉。这一年冬天,“岛国冬季漫长,早晨浓雾奔涌,晚上冻雨打屋檐,西风半强时,远寺有钟,迫以火盆眠。”在这种心情下,茅盾和秦德君住在一起,并决定搬到京都。到达京都后,茅盾和秦德君对朋友杨贤江帮忙找到的一套公寓非常满意。茅盾晚年对这套公寓有一段回忆:我的公寓离杨贤江的公寓只有一箭之遥。这是小池附近的四间平屋,每间大概有八个地垫那么大;那时我住在高兄弟的隔壁,他们每人住一个房间,另外两个是免费的。房东就住在附近,一箭之遥。这里,真的很安静。从房子的后窗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不是高山,但并排有五六座,最西边的山峰上有一簇房子。夜晚,这一簇簇房屋的灯光有三层楼高,在青翠的山峰间,犹如钻石的皇冠。小水池边还有一排樱桃树。明年春天,你可以坐在房子里欣赏著名的樱花。想到这,感觉自己的新房子真的很有诗意。对写作很有好处。“在那里,茅盾写了一本小说《虹》,还有许多游记散文,作品源源不断地寄回国内出版,换取稿费维持生计。秦德君帮助他抄写手稿,并经常给他一些建议。比如她向茅盾建议,把“幻灭、彷徨、追寻”三部曲合二为一,叫《蚀》。如日月食,既是暂时现象,也是必然现象。难道不是现实主义吗?茅盾非常欣赏并采纳了秦德君的建议。不久茅盾被批判“幻灭、动摇、追求”,下定决心再写一部有分量的小说来扭转舆论,但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写不出来。他说,

秦德君自己的故事激起了茅盾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赞叹道:“这些都是极好的小说素材!啊,就像手里拿着一把铜钱。如果你只是用一根线穿上它,它就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茅盾开始寻找这条线索,构思主题和情节,以此来反映广阔而复杂的时代和社会生活。

构思完成后,茅盾于1929年4月开始写这部小说。这是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在写作过程中,茅盾总是先把情节告诉秦德君,等考虑成熟了再动笔。秦德君帮忙抄写,偶尔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小说《虹》也是由秦德君命名的。她说:彩虹是在某种天气变化中形成的。它妖娆、神奇、美丽。秦德君的故乡四川的天气很容易出现五颜六色的彩虹,对人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和迷惑。茅盾愉快地接受了秦德君的建议,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姐姐才是好的!”1929年4月至8月,他将小说分段寄往上海,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这部小说原计划写在大革命时期,但在1929年8月,秦德君因意外怀孕不得不回上海堕胎而停止了写作。后来,秦德君回到了日本。

茅盾和秦德君同居的消息也不胫而走。茅盾到日本后,孔德?我通过党组织找到了工作,成为了一所女子学校的教务长。孔德什么时候?当我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刚开始我是不相信的,但是得到证实的时候,我痛哭流涕。直到婆婆劝我,我才不哭了。婆婆说:“茅盾会变心的。”

我婆婆的估计没有错。1930年4月初,茅盾和秦德君回到上海,住在杨贤江的家中。茅盾带秦德君去访问,并帮助秦德君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我还带秦德君去看望我的母亲,和茅盾旧商务印书馆的朋友聚会。在此期间,秦德君再次怀孕并堕胎。但是很快,因为一系列的家庭纠纷,政治威胁,经济拮据,他们分手了。此时,《虹》这部小说还没有写完。两人分手时,茅盾带着秦德君去照相馆拍了一张6寸照片,两人各持一张纪念暂时分离的照片,相约四年,相守百年。茅盾还让秦德君写一份简历,打算替她联系中国***。两人约定四年后共同撰写《虹》的后半部分。

然而,从那以后,两人分开了,再也没有在一起过。毛敦忠回到妻子孔德身边?方,但他恢复中共组织关系的希望并没有实现。当秦德君回到四川时,这场风波终于平息了。

此后,茅盾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了《子夜》等名著。1949年后成为文化部第一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他于1981年去世,享年85岁。然而,在他晚年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提到他和秦德君在东京生活的两年以及他共同创作的《虹》。

自1930年8月中旬与茅盾分手后,因病住进上海富民医院,后在侄子秦的协助下,回到四川忠县老家休养。他在那里住了4年,病后在四川刘向的军队中担任参议官。1945年,她加入NLD,成为妇女运动的一员,并担任妇女文化公司的总经理和常务董事。1946年至1949年,她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运输工作,参加了反抗国民党军队的起义。1949年5月17日,秦德君被国民政府逮捕并判处死刑,但在上海解放后得以幸免。

解放后,秦德君被调到北京。1954年起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至第六届委员。1985年4月,年近80岁的她在香港《广角镜》月刊上发表了《我与茅盾的一段情》,披露了上述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同一天在日本的熟悉茅盾和秦德君生平的作家胡风也在回忆录《回忆参加左联前后》中对此事作了简要描述。

课文叙述的是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他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强烈愿望。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

全文结构清楚,充满童真童趣,可以说,小小的天窗是那么神奇,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全文分三个部分。1~2段,写天窗的来历。3~6段,写小小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7~8段写从天窗的神奇,悟出的深刻人生哲理。

谁都会有烦恼,人的一生也不可能时时精彩。我们的生活不会因为烦恼而停止不前,人也不因烦恼而无法生活。 其实经常会烦恼的人大致上是一个心思细腻而感情丰富的人,想得多,烦恼自然就会增多。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善待自己!对自己的精神负责,最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笑容负责。凡事,只要我们从好的一方面去想,总有想得开的时候,这个过程可能有些漫长,但只要我们始终带着坚定的笑容,那么一切困难和烦恼都会被踩在脚下。 朋友,谁人都有烦恼。但怎样去化解,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努力。换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每天对着自己抱以自信的微笑,相信,你的生活就会与众不同。。。。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肯吃亏不是痴人,能受苦乃为志士,怕小人不算无能,敬君子方显有德,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处事,一生安乐逍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57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