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爱是形容词吗

善爱是形容词吗,第1张

是的。

从词性上看善爱是形容词。形容词是词类的一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 状态、特征或属性,常用作定语,也可作表语或补语。

善爱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代表着一种感情。

什么才是真正的善?可以详细的讲讲吗?

第一,这个问题,我觉得李敖写的《北京法源寺》回答的最好。什么是真正的善,讨论的内容,就是“善心”和”善果”。谭嗣同认为,有善心,即为善。佘大师说,“这种观点悬格太高,人心复杂,叵测,每个人具体的善心只有他自己知道”,外人其实没能力评判。唐太宗统治前期,宣武门兵变杀兄弟,出征高句丽死唐军。建了悯忠阁,全是善心。杀伐屠戮皆是恶果。所以,更该从善果,来看一个人善不善良。

第二,人的任何行为一定有东西在驱动,极端一点,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善,拥有纯粹的善的生物都被淘汰了,相对的,论迹不论心的善又是另一个极端了,在一些人眼里这称不上善,在这部分人眼中真正的善就是介于这两种状态之间的,有自己行善的动力但与常人不同,这时候他的善在别人心里便是纯粹的了。

第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善。穷困潦倒的时候不给社会、家人、周围人添加麻烦,不造成别人的痛苦和伤害,默默地去修身养性,学习提高。有朝一日若能成功发达,运用自己的钱、权、影响力,去做有利于这个社会的事情。

第四,时时保持心态,不受外物的干扰,向万物广泛地学习天理,磨炼知行。我们必须去选择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一而再,再而三,每时每刻都做出这种选择。心只有一个,格物、致知只为纯净真心,即良知,由此心而发便为善行。由此知行合一,去伪存真,即成至善。由心而发且时刻坚守,这就是善。

善”的本义。

从造字角度来看,最早现于周朝中期的金文,字形为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两个“言”,而这只羊的颈上,系着一个绳套。两个“言”字并列其实是个古字,发“淡”的音,是“争说”“竟说”之意。后来字形发生变化,将下面简化成一个“言”字,随着隶书、楷书的变化,最终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这是个会意字,那是不是羊在说话?不是的。而是人们在交口称赞“羊”的驯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义是“良”、“好”、“驯善”,其后又引申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熟悉”等等意思来。

上善若水

老子的“上善若水”很明显是指引申意思。

“上善若水”,如今已经是个成语,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现在大众更多的是把“善”理解为“善良”,把整句话解释为“最好的善良像水一样润物无声,不求回报”。

这些都对,一个成语在后世的引申和解释都是要根据环境和时代来定的,但是原文到底要如何解释才能尽量贴近老子的本意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的眼中并没有善恶之分,只有“无为”和有“有为”,无为顺道,有为逆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间万物不过循道生生灭灭,没有什么不同,那么,“善”与“恶”也不过是大道在天地之间的正反映射,真正得道之人是不会在乎世人给出标准而定的善恶。

人们提出的所谓善恶在得道者心中不过是过眼云烟,最终会归于大道,混于大道。

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道德经》中的“善”并非“良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用“善”在这里指代的一种“道”的状态,“上善”是非常靠近“道”的状态。因为《道德经》里老子也说过,“道”是无声无形无质的东西,名字都是勉强命名为“道”,那么道的这种不可捉摸性确实是很像水,而且并不止于形似,“道”的特性也像像水一样既对万物一视同仁,又生万物而不自知。

越靠近道,就发现道的状态像水一样。水生万物而低调不争,随遇而安,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处。所以是有点类似于道生世间万物而不让人察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里继续阐叙水的七种类似于“道”的地方,其实是将“道”形象化,让大家学习水的各种品性一样去追求“道”。

“居善地”,水往低处流,从来没有逆流而上的,这是“道”的顺应;“心善渊”,水空虚静默而深不可测,这是“道”的如深渊般守中;“与善仁”,水泽被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是“道”的大仁;“言善信”,水遇阻碍即避让,一定会依道前行,这是“道”的守信;“政善治”,水涤荡污秽,平衡测量,这是“道”的治理;“事善能”,水遇方则方,入圆则圆,这是“道”的能力;“动善时”,水冬冰春融,丰沛干涸有节令,这是“道”的合乎天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们只有像水一样不与物争,不与人争,不与百姓争,不与天地争,对待外界事物顺应其自然发展,顺应大道规则,让外物和自身达到完善和谐的地步,自然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水兼七善(道的七种特质)而不忧,我们追求道也是如此。其实这章中所有的“善”归结到最后还是“不争”,即“无为”的状态。

所以上善若水中的“善”实际上是指非常接近“道”的状态。

这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不过并不影响成语和句子意思的与时俱进。

其实很难确切真正知道老子原文的真意,不过我们能确定的是,在老子的眼中,天下万物都是“道”所化,最终也将归入大道,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859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