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愿你在看透以后依然热爱这个世界

《局外人》愿你在看透以后依然热爱这个世界,第1张

加穆的《局外人》自1942年出版以来,一举成名,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加穆被评论界称为与萨特齐名的法国文坛上的不灭明星,《局外人》也成了西方现代荒诞派文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荒诞性在文学作品中具体化为生活的虚无、人际关系的丧失,个人的异化等等。荒诞作品则体现着不一样的审美情趣,而加穆最大的贡献则是让荒诞变得更加具象,因此 《局外人》在社会上取得了如此强烈的反响,在于加穆将这种荒谬感塑造成了一个具象化的人物—莫尔索。

对莫尔索这个人物的最初的感受是怎么会有一个对生活周遭如此漠不关心的人。

小说开头的开篇第一句“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读起来就略显压抑与惊奇,奠定了整部小说冷漠平实的基调。按理说母亲应该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妈妈离世,而儿子—莫尔索却全然不知。过去一年里也没去看望住在养老院的妈妈,原因是去一趟会使周末泡汤,甚至懒得去买票赶公交。当妈妈死后,莫尔索来到摆放妈妈棺材的房间,他仔细观察了房间的各个角落,白的墙,透明的窗,甚至是棺材上的螺丝钉都观察的仔仔细细。唯独对母亲的容貌提不起兴趣,还制止门房打开棺材棺盖给他看。他在为母亲守灵时,吸烟睡觉、喝牛奶咖啡,感到无聊至极。就像母亲的死与他无关一样,冷酷无情。在母亲的葬礼上也没有哭泣,没有伤心,反而想到葬礼结束,回家可以睡上12个钟头,就满心欢喜。而且第二天就去游泳,和女友去看喜剧**,在住所做爱。

莫尔索的处世原则正如他的口头禅一样,怎么样都行,这无关紧要,这没有意义女友问莫尔索爱不爱她?他说这种话毫无意义,肯定不爱!女友又问莫尔索是否愿意和她结婚?他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你想,我们就结。

莫尔索的邻居莱蒙是一个混混,请莫尔索帮忙写信羞辱他前女友,莱蒙高兴问他是否愿意和他做朋友,他说做不做都可以。

老板觉得莫尔索还年轻,想提拔他,调动他到巴黎的办事处,负责市场业务。而莫尔索说,这没必要,去哪里都是一样的,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反正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

莫尔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很喜欢说随便,什么都行。没有强烈的爱憎、对切身利益默然处之,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一切对他而言都是虚无到微不足道。他把社会以及人际关系跟自己完全剥离开,仿佛自己就是肉体的一个冷眼旁观者,身上散发着一种丧气沉沉的冷酷气息。

可是,正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没有自我的人,才最是自我。正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最不关心这世界的人,他最懂得洞悉这世界的本质。他其实并不是个麻木不仁的人,他对自然很敏感,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和同事艾玛尼埃尔一起追着卡着奔跑,就为了想知道卡车链头发出哗啦声与内燃机发出噼啪声是怎么回事。他在塞莱斯特的饭店喝了酒喝了酒和咖啡出来,沿着码头散步回家,看着绿色的天空,油然升起的幸福自在之感。后来他偶然无意杀死一个阿拉伯人,在法庭接受审判时,他甚至忘记了自己辩护律师的发言,却还记得听见了卖冰小贩吹响喇叭的声音,回忆起了他所热爱的街区、傍晚时的天空。一个有如此感受力的人,怎么可能对这个世界麻木呢?

莫尔索并非没有情感,并非是冷血动物,反而他完全遵循了最真实的情感痕迹。

莫尔索他也不不愿意妈妈去世,事实上,他是深爱着母亲的。妈妈死后,他经常突然间就想起了妈妈。看到报纸上的一个故事,他想起母亲说的一句话,“人生在世不可以弄虚作假”,在监狱里失去自由的生活,他又想起妈妈常说的,“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他和她母亲的生命理念是认同的。所以他知道母亲在死时是解脱的,所以并不需要为此难过,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他。在精神上,他是无比贴近自己妈妈的。

加穆笔下的莫尔索很像古代的庄子,庄子死了妻子鼓盆而歌,别人不解,庄子却说,人的生死循环变化就如一年四季一样周而复始,现在她安安静静地躺在天地之间,不过是生死变化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我却在一旁哭哭啼啼,岂不是不懂得生命的道理吗?我们很多时候只看到了他们种种不和常理的行为,却没有窥探出他们的真实思想和独特的内心世界。

莫尔索曾经也很上进,有过雄心壮志的大学时代,但辍学以后,开始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所以他拒绝了老板让他去巴黎的建议。莫尔索结交雷蒙这样的朋友,是因为雷蒙热情主动的接近,莫尔索随和的个性对这种没有压迫性的朋友,没有抵抗力。莫尔索并不是不想结婚,后来看到马松和她的妻子幸福的住在海边的小木屋,生平第一次才萌生出了要结婚的念头。

莫尔索的思想就像无根的野草一样没有着落,内心空旷孤寂。 他从不期望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也不刻意迎合大众,哪怕说一句违心的话。他是生命无意义的坚守者,什么样的生活对他而言都差不多,对大多数人赖以存在的希望、信念、理想他都漠不关心。他觉得反正永远无法改变生活。

莫尔索说,“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书中的前半部分从母亲的死这件事着重描写了莫尔索强烈的自我意识,后半部分通过莫尔索偶然杀死阿拉伯人事件,使莫尔索被彻底的推向了社会意识的集体批判当中,激化了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对立冲突。这也是《局外人》的荒诞之处,法庭的审判根本没有关注客观的事实,莫尔索朝着阿拉伯人开了一枪又补了四枪,这在法律上已经构成了犯罪,但是法庭审判中反而绕过此事。把被告莫尔索完全撇开的情况下,从他在几个月前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无动于衷。去论证被告人的人品与道德的不洁净,控告莫尔索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他的母亲,在道德的审判上给他判死刑,把莫尔索送上了断头台。就如莫尔索的辩护律师所说,这场审讯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

对于莫尔索这种啥都无所谓的个性来说,他是不愿意为自己辩解的,也不愿意去撒谎,他觉得毫无必要。他顺从人们对他的看法,而不去坚定的表达自我。在法庭审讯中,莫尔索对法官控词感到深切的不解与厌烦,他还是像一个局外人一样选择不解释。案子在完全都没有他被告人的参与情况下,他的命运只由其他人决定。

书中最后高潮的部分是莫尔索与神甫在狭小牢房里的对话,这部分是小说从法庭荒诞的审判到莫尔索坚持客观的真理,神甫师徒劝服他信仰上帝,莫尔索不像以往全盘归顺,反而激烈反抗。莫尔索被叛死刑是必然,但是在这场与神甫的精神对决中,莫尔索获得了胜利。

加穆创作《局外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莫尔索这一形象在战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战后的人们陷入一种困顿、惶惑不安的情绪中。战争结束并没有带走它所投影下的无边阴影,莫尔索这一形象只是当代法国青年的缩影。

他们对人类的生存存在焦虑,但又以超理智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就像莫尔索所言,没有任何东西是重要的,其他人的死,母亲的爱,都不重要,因为有朝一日,所有人都无一例外会被叛死刑,谁都幸免不了。但是当他死时,他获得一种超越俗世的幸福感,他向这个冷漠而余温未尽的世界敞开了心扉,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有爱融洽,觉得自己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也是。

今年来,东亚地区出现了低欲望,小确幸、丧文化与《局外人》所表达虚无在本质上有一定想似性。前几年日本热播的一部**《小森林》,**里的女主市子曾经前往东京闯荡,只不过她终究无法适应都市快节奏的步伐,最终回到家乡,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和浮躁,她将对故乡的热爱融入了美食的烹制中,依靠一双勤劳的双手经营渺小却舒适的生活,与世无争。市子与莫尔索他们看上去对这个快速前进的世界表露出冷漠,却又在他们亲身感受的事物中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亲和。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小的莫尔索,只是存在脑海里的那部分莫尔索可能没有那么大,但是那小小的部分会时常蹦出来告诉我们,要做自己。我回想起了自己读高中的时候,当时在重点班,在那种高强度的学习氛围下,使我急于跳出那个令人窒息的围墙,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这么那么拼命学习,我都快在知识的海洋里找不到自己了。渐渐的我开始退到边缘,出现了很多老师眼里叛逆的行为。在班上,老师讲课我不听,拿着一摞摞的书籍挡在前边,坐在最后一排自己自学。在同学们眼里我性格孤僻,就像阴风一般的存在。还经常晚上拿着台灯跑到偏僻的宿舍大石头后边,去思考学习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当时把所有的东西和人都排斥在外,把自己桎梏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以至于到了进入大学,要自我介绍,我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根卷发,感觉有一股力量要把我弄直。没了,没有介绍自己名字,没有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现在回想起那段孤独的时光,我穿着格格不入的着装,把床单被套改造成奇形怪状的形状不在意任何人对我的评价与看法。在日记里写着生活的哲理,在课堂上分享生命无常的课题,对,那时我活的像堕落到人间的上帝,看透了这个世界,但是失去了对这世界的那份最初的热爱。我不爱和同学交流,不喜欢参加社团,有人的地方我都不爱待着。我把这个世界的很多人和事物都隔绝开来,那时的我以为,那是我自己。

前段时间奇葩说上蔡康永分享了一个他的小感悟,他说很多人拿过来给他签名的时候,签最多的三个字叫做,做自己。他写了太多次之后,他就想很多人在说做自己的时候,很少人能够回答出来什么是做自己。好像觉得别人是地狱,那个别人不管是家人是情侣,是同学还是是同事,别人很容易对我们构成压力跟困扰,所以写下做自己三个字的时候,好像就觉得自由了,摆脱了别人。可是现在他深深体会到了一件事情就是,没有别人,你是做不了自己的,你在纸头上画一个圆圈,想要把自己这个圆画出来的时候,当你画成功的那一瞬间,它就一定同时有这个圆圈的里面,以及外面。

我突然醒悟到,看透这个世界上的真理不是生命全部,如果我们认为那些真理就是所有的一切,我们不是该对着冷冰冰的真理的沮丧到死吗?我们剩下的人生要干什么?每天背真理嘛!而且我们就算到死前的最后一秒,我们不可能完全看透一切,我们所认为的看透,是我们所以为一部分而已,如果我们不可能看透一切,那就是每一秒都得顺着当下那个人生的际遇而流转,那个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找到自我要表达的东西,它不是模模糊糊,它应该是具体的呈现,就像《小森林》的市子,她看透了城市的快节奏的步伐,她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她把对故乡的热爱融入了美食的烹制中,获得了很多的喜爱。

如果你一直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所以在看透世界,保持做自己的基础上,要既能和他人相辅相成。也要找到内心的归属,找到值得的事情为之疯狂,才能更好的爱这世界!

时隔6年后回到高中那块石头后边,现在的我好想说,我好爱这个世界啊!

局外人》告诉我们:当人们去苦心寻找人生的意义,努力解答生活的难题,得到的最终答案便是发现人生本质的荒诞和无意义。

《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就是一个清醒的笨蛋,他明白上帝不存在,不喜欢世俗的惺惺作态,可以说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本能生活。他的生命充满着肉体的欲望,他热爱生活、善于从最细微之处观察世界。但他却不受情感、道德的羁绊。最终,他被那些愚昧的聪明人处死了。

其实,赴死比活着容易。我们应该考察是如何活得更好。默尔索是活在当下的,正如他在法庭上的内心独白:我真想亲切地、甚至有爱地向他解释说我从来不会真正对什么事情感到后悔,我关心的总是今天或者明天即将发生的事情。

全书赏析: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是主人公又从不分析他内心的思想感情,所以是内心描写和外部描写巧妙的结合,表明加缪掌握了美国作家福克纳、海明威等人的部分写作技巧。关于审讯和判决的段落则显然受到了卡夫卡作品的影响。

主人公在自己不自觉的情况下犯罪,会使人联想到西默农的侦探小说。总之《局外人》的奇特而又新颖的笔调包含了不能以世俗之见和从字面上来理解的意义:塑造了一个显然与众不同的反面人物,却是一个不指望有别的社会,不想和别人有任何联系、只想保持自己个性不受干扰的人物。

置身事外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它实际上是通过远离情感事件和减少情感干扰来达到心平气和的目的。情感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都会经历情感波动和情绪起伏。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而情绪激动,难以保持冷静和心理平衡。但是,如果能够采取一些控制情绪和平静心态的方式,就可以在情感事件发生时仍然保持心平气和。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沉淀心境:远离事件现场,尽可能远离事件所在地,让自己保持独立、客观的观察,以便更好地处理事情。

冷静思考:不要在一时激动或情绪波动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可以暂停一下,冷静思考,分析事件,了解事情的真相和背后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寻求支持:可以和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聊聊,向他们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听取他们的建议和看法,帮助自己缓解情绪,寻求支持和建议。

调整心态:积极地看待事情,保持乐观心态,不要让消极的情绪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和行为。

总之,在情感事件发生时,我们可以通过远离事件现场,冷静思考、寻求支持和调整心态等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从而保持心平气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929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