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的发达普及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文明化程度的标志。
歌德说:不爱音乐,不配作人。尼采是一个哲学的狂人,文学的狂人,也是爱乐的狂人,歌剧《卡门》他竟然去看了37次,对音乐有极深的见地。他说:没有音乐,生命是一个错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有了音乐,人已经不再产生欲望,这种艺术已经完全得到了满足。音乐是各种艺术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
前些时候报上报道几位专家的座谈会,谈的是在上海演出的奥地利马勒的交响曲。马勒在中国是新鲜的,专家们最后极富有鼓舞意味地说:现在是走向马勒的时候了。这是说中国将会走进像马勒这样大师的世界中。马勒音乐在二战后在西方大受欢迎,这反映了战后人们痛苦的心灵,人们渴望在马勒深沉的音乐里得到解脱,而这是贝多芬或者柴可夫斯基所不能给与的。在二次大战中,柴可夫斯基在美国曾一度流行,然而马勒音乐远为深刻的内涵又岂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所能比拟的。
我们所缺乏的是一种传统。与西方相比,我们的差距是双重的。所谓古典音乐本来就是发祥于欧洲,中国与日本是东方国家,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那也是历史悠久而灿烂的。所以当我们接受西方的古典音乐时,我们显然不可能具有他们那种文化传统。西方的宗教、教堂都有与音乐相关的地方。坐在交响音乐厅里的西方青年并非个个都懂音乐,不过至少不陌生,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了。在西方,传统没有间断,虽然音乐潮流本身不断更新。中国则不然,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传统,因此我们在普及古典音乐方面要做的工作更多。歌德说: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惊异。莫扎特、贝多芬、马勒音乐所给予的正是这种惊异的感觉。
1997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批示,要在500万在校大学生中普及古典音乐。士可百为,唯不可俗(低俗、粗俗、庸俗),俗不可医。大学四年最紧要的是熏染得一种气质,古典音乐似乎更易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有了气质,能力因此跟随,知识因此吸附;有了气质,虽不一定都有鸿鹄之志,但都不会只存燕雀之心。
古典音乐与德育
达尔文:一个科学家的成功取决于丰富的精神状态和美好的感情世界,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性思考。贝多芬:音乐要使人类的精神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哲学、一切智慧更高的启示。音乐能使人的心灵与精神境界变得高尚,纯净,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爱乐使人发生着很深刻的变化,人变得很沉,但绝不阴,而是比不沉的人更光明,他观望着现实的世界,构想着美好的超越。他在日常中生活着,同时在另一个理想的空间中活动。爱乐的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完美主义者,是理想主义者。
爱乐使人孤独。不是被人孤独,而是自己孤独自己,在孤独中发展了尊严自尊和尊人。音乐会自我沉浸,非流行歌会追星狂热。孤独是一切伟大思想家的乳母,是英雄之母,是诗人的女伴,是艺术的女友。培根:品格是在孤独中完善起来的,才能则是在社会中完善起来的。舒曼:孤独感是一种有活力的、叫人思索的、富于创造性的宁静。越是物质的生活,越显得可怜和可悲;越不是物质的生活,在越重要得多、越高尚得多的同时,也越显得孤独和悲壮。音乐不会使你富有,但会使你幸福;它不能拯救你的灵魂,但会使你的灵魂值得拯救。
古典音乐与智育
爱因斯坦对古典音乐有刻骨铭心的酷爱和热恋,他会弹钢琴,小提琴也拉得很绝。一次,在作完物理学专题演讲后,为感谢如雷的掌声,他操起小提琴拉出一段莫扎特的奏鸣曲,并说,如果我用小提琴演奏来代替言辩,将会更加愉快,更易理解。他说: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音乐的感觉给我带来了新发现。可以说他的相对论是用钢琴弹出来的:在一个值得纪念的早晨,爱穿着睡衣下楼用早餐,但他几乎一点都没碰盘中的食物,他回答关切他的太太说:亲爱的,我产生了一个绝妙的意念,跟着就转到钢琴上弹了起来,他边弹边停下来记下脑中刚才闪过的火花,并再一次地叫道:绝妙的、辉煌的意念!他再且弹且记地过了半个小时,然后上楼返回自己的房间,要求不再打扰他。他几乎都把自己关在那里,两个星期后走出来时,面色都变得惨白,他把两叠写得满满的纸往桌上一放,兴高采烈地说:瞧,相对论!
据研究,小孩听了莫扎特音乐能提高数学能力。
古典音乐与体育
音乐对调剂人的和谐生活及增进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作用。美科学家做对比测试:摇滚乐和爵士乐的演员们心率不齐,神经异常者占93%以上,古典音乐的交响乐演奏员患同类疾病的连5%都不到,且比一般人还要健康。音乐对人的心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情绪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它的物理作用,能够镇静镇痛降压,调节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日本测试:收听古典音乐的母亲,奶量比平时增加20%,如戴耳机听,则增量多达一倍;如听爵士乐,奶量竟比平常减少20-50%。据报载,有奶牛场给奶牛放古典音乐听,以提高产奶量。
古典音乐与美育
牧师收养了一个盲女孩,他带她去附近的森林名胜,那里正在举行贝多芬的交响乐系列音乐会,他们听了第六交响曲田园,在默默的回家途中,盲女孩忽然问道,牧师,请告诉我世界真是这么美吗
音乐美比起其他艺术美更接近情感自身。它来自情感、表达情感、激起情感,是所谓激情的语言。音乐的材料——声音,有时并不需要特别的内容因素却能引起人的社会性情绪、情感反应:音色可引起轻盈、飞翔、幸福的情绪联想,也可造成迟钝、沉重、恐怖的印象;某些和弦,仿佛具有色调的意义;某些节奏可造成动荡或安静的效果。一般说来,音乐崇高美至少必须具备下列要素:题材的严肃性、内涵的丰富性、感情的强烈性以及结构富于理性等。悲剧也是音乐美重要的范畴,虽然它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悲,谁在悲,不过音乐却是最擅悲情的艺术。当我们说一部作品美,不仅是在说我能理解它,而且是在说,我认同作品的内涵,即情感上发生共鸣。可见,音乐美比其他艺术美更具情感特征,甚至这种美就是情感自身。
古典音乐与劳动
各种艺术中,只有音乐能和劳动同时进行,并起到促进作用。美国试验:恰当地运用背景音乐可提高工效30%以上,而其他法子只能提高5-10%。
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强调情绪对比与矛盾冲突,在一个乐章甚至主题内部有不同性质的因素。旋律流畅朴素,带有民族风格,结构平衡对称,句法清晰。乐队标准化,形成四个大组。交响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三个形式确立,其中,奏鸣曲被广泛使用。
节奏灵活多变,意外的停顿,拍子的转换,人为改变节拍重音等手法使音乐富有推动力和戏剧性。以主调织体为主,织体常常改变,造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力度幅度变化大,渐强渐落造成微妙的情绪变化,极强极弱的忽然出现时常用手段。
古典主义音乐的构成要素为: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倾向于整齐对称的方整性乐句结构,与市民舞蹈及民间音调及舞蹈节奏的联系更为紧密;调性、和声的安排上升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因素,段落或乐章有更加明确的终止式,简洁的和声风格。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分为:洛可可风格和华丽风格。洛可可风格讲究严格对位、精心构思,浓墨重彩让位于优美、纤细的精雕细琢,尤其在键盘乐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华丽风格包括明晰的织体、常用带终止式的周期性乐句,随着装饰的旋律,简单的和声,不协和的自由处理。
主要特点是注重形式、讲究谐调、风格高雅、乐观向上,以19世纪贝多芬为代表,充满多样性,民族性更明显。
各个时期特点及发展联系解析如下:
一、浪漫主义音乐和民族乐派
1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兴起,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
民族乐派也颇具浪漫主义的音乐元素,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
它着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为题材,并且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民族感情被赋予了强烈的艺术生命力。
俄国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和“俄罗斯乐圣”柴可夫斯基。
二、19世纪的音乐——浪漫主义音乐
1、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德意志:贝多芬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
②奥地利: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
2、主要特点:
①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②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
③持续时间比较长,到19世纪中叶走向鼎盛时期。
三、19世纪歌剧的辉煌成就
1、代表人物及作品是:
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等;
法国:比才《卡门》。
2、这个时期歌剧的主要特点:
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又充分地展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四、民族乐派的兴起
1、代表人物及作品: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2、主要特点是:弘扬本民族特性。
扩展资料:
维也纳古典乐:
巴洛克时代的结束是以巴赫的逝世为界限的,随后而来的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继承了欧洲传统的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成就,确立了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重要的音乐形式,并且室内乐也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对之后音乐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谨的,继承了巴洛克时代的理性,但是却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情感,在两者之中达到了统一。所以古典时期的音乐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同音乐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在古典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三位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着华丽感,总是带给人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莫扎特为了创作音乐的纯真心态。而贝多芬相对于莫扎特来说,则经历了更多的生活困苦,以及长年病痛的缠绕。
浪漫主义音乐:
在1820年后随着古典音乐时期的结束,浪漫主义音乐开始萌芽。这一时期的音乐形式更为丰富,是古典艺术巅峰时期中离现代最近的,现在最能够被接受的古典音乐大多出自于这个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已经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和主观的情感表达,对于自然景物的表现更加突出了,对于民族和民间的音乐利用也更加频繁,可以说是真正趋向大众化。
其实在古典音乐学派贝多芬、罗西尼等作曲家的晚期作品中,就已经透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1800年前后出生的音乐家们则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
随后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为世人所熟知的音乐家完善,在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时代达到了巅峰,他们构成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当然晚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人马勒、拉赫玛尼诺夫的贡献亦不容小觑。
在过渡到现在音乐之前的音乐时期里,即从20世纪初期到现在也不过百年时间,但是这也是古典音乐向现代音乐逐渐进化的时期,在这个短暂的时期中曾出现过多种音乐形式,还能称之为古典音乐形式的有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一般被称为新音乐,泛指印象派音乐之后发现起来的新型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同浪漫时期以及之前的古典音乐相比,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古典音乐过渡到现代音乐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
参考资料:
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曲子极富歌唱性,还隐隐透着忧伤,第1、2乐章中,主奏小提琴的一些乐句像是在哭泣。
门德尔松第4交响曲“意大利”
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十分著名,曲风清澈,表现的是意大利蓝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湖水。
肖邦 编号外A小调圆舞曲
这首近2分钟的钢琴作品在不断重复的主题中透着淡淡的悲伤,乐句十分凄美。
莫扎特 C大调第41交响曲Jupiter
这首作品完美的融合了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弦乐交织的的乐句以对位、赋格等手法表现着,使得整首作品华光四射,充满帝王气质。
ps这些是我自己的话,不是复制来的。
典主义时期在钢琴艺术史中是一个核心时期, 它传承了巴洛克时期的理性, 预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
情感。这时期的钢琴音乐更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 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它以其真挚
的感情、朴实的语言、理性的步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在审美思想方面
(一) 博爱主义理想下的世界主义思想
18 世纪爆发了启蒙思想运动, 众所周知, 启蒙运动对思
想领域的进步,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启蒙思想的主
题就是“平等、自由、博爱”。它启发人们反对封建传统思
想和宗教的束缚, 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博爱主义的理
想是希望全人类的人们互相间都成为兄弟姐妹, 这种理想迅
速遍及欧洲, 许多统治者们不仅赞助、保护艺术和文学, 而
且也热衷于社会的改良。如诗人歌德以及作曲家们, 莫扎特
的《魔笛》、施莱尔的《欢乐颂》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
都是博爱主义的硕果。
博爱主义的广泛传播自然而然的带来了世界主义, 18 世
纪是世界主义的年代, 国家间与民族间的差别与人类共同的
人性相比, 被极度地轻视了, 1952 年奎恩慈在柏林试图创作
一种理想的音乐—能汇集人类各民族音乐特点的音乐, “一
种理想的音乐不应当只被一个民族所理解所接受, 应为许多
民族所共享, 它必须是基于理性与情感表达的, 是超越一切
争论的佳作”。1785 年咖贝农宜称“今天欧洲只有一种语言,
是我们大陆的普遍语言———它只能是音乐”。音乐打破了局
域的限制, 成为了一种世界语言。
(二) 崇尚自然、淳朴、充满激情又合乎理性的审美理
想
18 世纪上半叶, “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
“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 尤其是以个人的兴
第29 卷第3 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l1291No13
2 0 1 0 年3 月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Mar 2 0 1 0
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反对
君权的口号, 提倡回归自然, 崇尚人的理性思考, 西方音乐
从此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时期。“回归自然”将人民引领
到一个淳朴的思想境界。要求作曲家们在写作时尽量去除多
余的修饰和繁琐的进行, 恢复到自然般淳朴、简洁的状态。
使人一目了然, 易于理解。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在内容上用
人文主义代替了宗教性, “人”代替神成为作品的主角, 音
乐尊重人的理性, 众多作曲家们的天才与个性得到了自由展
现。音乐作品开始追求客观的美, 摆脱了对教堂中的神、宫
廷中的君主的依恋, 着重描绘自然界中的人。音乐家们对这
种客观美的追求不是随意的, 也不是自己私人的主观表现,
而是以一种理性的姿态表达了他们对平等、博爱、自由的资
产阶级理想的追求和强烈的自信精神。但这种理性并不等同
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它是一种情感上的理性控制, 理性分
析, 但同时, 这种理性中又充满了激情。特别是贝多芬的作
品, 洋溢着火一样的热情, 显示出“第三等级”、市民阶层
情感世界中特有的博爱精神和民主意识。[2 ] 如贝多芬的《热
情》《悲怆》奏鸣曲等都表现了一种崇高的情感。
二、在创作原则上: “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
18 世纪后半叶的欧洲, 思想上和政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
变革。当时兴起的启蒙运动提出反对君权, 反对封建君王特
权的口号, 提倡回到自然、合乎人性和崇尚人的理性思考。
在这种资产阶级启蒙精神的影响下, 所有创作都信奉一种
“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 即无奇特或标新立异,
而是遵循规范的原则。[1 ]力图冲破宗教、历史、宫廷的局限,
达到“返回自然”的和谐状态。因此, 作曲家们在考虑音乐
创作的时候基本上都遵循这一概念, 如能使听众明确音乐进
行的调性间平衡、段落之间的平衡等等。
三、在创作手法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以明晰的、和声形式的旋律为主体的主调音乐
18 世纪后半叶的欧洲, 人们在资产阶级启蒙精神的影响
下发生了重大改变: 新兴市民阶层要求艺术作品的体裁冲破
宗教、历史、宫廷的局限, 去表现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人的
感情, 并要求艺术表现手法通俗易懂。在风格上, 人们刻意
反对过于严肃的巴洛克音乐, 倾向于轻松、愉悦的主调音
乐。在崇尚自然、淳朴, 充满激情又合乎理性的审美理想的
指导下, 明晰的旋律从以前多声部的复调形式中解放出来:
以往不分主次、几条旋律线同时并行的复调织体, 改变为以
旋律线为主、其他声部作陪衬的主调织体; 以往连绵不断地
模仿一个主题核心的复调结构, 改变为整齐均匀、句读分明
的主调结构; 以往繁缛花巧、装饰性很强的复调风格, 改变
为简洁、晶莹剔透的主调风格。[3 ] 这种主调音乐大多都旋律
清晰, 虽然偶尔会有较为厚重的和声进行(如贝多芬第16
奏鸣曲) 。但在和声中我们还是能找到突出的旋律高音。
同时, 这时期的旋律还有一个小的特点, 那就是它大多
是和声形式的, 即旋律的进行包含在功能和弦内。如贝多芬
《f 小调奏鸣曲》的第1、3、9 等小节运用了都是规整的三和
弦, 再如莫扎特K457 第一乐章第1、5 等小节, K330 第5、
6、9、10 等小节也是运用了重复音的规整三和弦。
(二) 清晰的功能性和声语言
古典时期的大小体现已经确立, 功能和声体系也得以完
善。当时的和声主要以“主———下属———属———主”的方向
进行伴奏, 非常规整, 很少使用和弦外音。和声的进行和走
向也都是非常清晰, 作曲家们在考虑和声进行时大多遵循了
“自然平衡原则”这一基本概念, 有种和声间的平衡感, 给
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进行。当时最常见的和声织体
形式就是块状和弦以及“阿尔贝蒂低音”音型。这种方式的
和声编配使得旋律凸显出来, 也得到了大大的简化, 非常符
合启蒙运动“返回自然”的思潮。和声功能体系的成熟使得
和声成为旋律的最佳背景。
(三) 均衡、规整的结构
这种“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还体现在结构段
落方面。与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不同,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结构更加方整, 更加均衡。大多数古典主义乐曲都是建立在
“4 + 4”的乐句结构上。即四小节为一句, 第二乐句是同样
四小节的平行乐句, 八小节为一个乐段(如莫扎特K282 第
一乐章、贝多芬的《f 小调第23 奏鸣曲》) 。当然也有少部分
是以“8 + 8”的乐句结构。这些都是非常方整的, 而两个方
整的乐句构成对比就是“单二部曲式”(AB) ; 后面再加上再
现, 就是“单三部曲式” (ABA) 。如果每个部分本身再扩大
为一个单三部曲式“ (A (aba) + B + A’ (aba) ’) ”, 就是复
三部曲式。当然, 小节数不是呆板的, 可能扩大或缩小。[3 ]
如贝多芬《f 小调奏鸣曲》(作品2 之1) 第一乐章主部就是8
+ 12 的结构, 其中第二乐句12 就是8 小节的扩大。虽然有
小幅度的小节数滑动, 但并不妨碍乐曲总的结构的均衡性。
(四) 音阶、琶音线条式的句法
该时期又一大特点是经常运用音阶和变化的琶音形式来
作为旋律或经过句。音阶和琶音成为旋律的一部分, 而很多
旋律的连接、调式的转换也都是用音阶来过渡。如莫扎特
K330 的12、14 小节; 贝多芬第八奏鸣曲的4、10 小节; 第七
奏鸣曲98 - 113 小节; 第十六奏鸣曲30 - 45 小节等, 都大量
的运用了音阶(或半音阶) 和变化琶音式的快速跑句作为音
乐的过渡。使得旋律衔接的非常自然、流畅。
(五) 以“对比原则”为主的古典奏鸣曲式占优势, “说
话原则”成为快板乐章表现歌唱性的要求
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发展成绩比较显著的是它完善
了一些器乐的大型曲式: 独奏奏鸣曲、室内乐、协奏曲、交
响曲等。但在钢琴领域, 最重要的就是奏鸣曲。奏鸣曲经过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改善, 不断的完善起来, 成为应用
得最多的曲式之一。奏鸣曲式在音乐表现上的主要特点在于
有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 以及由此引起的展开, 最后要有主
第29卷第3期 宋彦斌:“理智与情感的碰撞” ·113 ·
题的再现。对比和展开极大地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而这种
对比原则间接的来源于喜歌剧。
18 世纪20 年代, 在意大利形成了一种新的歌剧形式
———喜歌剧。这种形式的歌剧以取悦观众为目的, 以风趣、
幽默的形式进行表演。由于它的通俗化趋势, 使其很快在欧
洲流传开来。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风格深受这种喜歌剧的影
响。作曲家们认识到, 钢琴不仅要塑造自然界的音响形象,
还要模仿歌剧中人物的唱歌和说话, 特别是模仿表现普通人
情感的说话和唱歌。[4 ] 旋律的歌唱性和宣叙性应运而生, 由
于这两种旋律性质呈对比关系, 因此建立起“对比原则”和
“说话原则”。即在旋律上、结构材料上既有对比, 又有对
话, 从而使音乐更加丰满, 生动有趣。这种“对比原则”随
着奏鸣曲式的完善而更加清晰。而“说话原则”在莫扎特、
海顿作品的旋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贝多芬作品中则幻化
成内在情感的“说话”, 而不是旋律语言的“说话”了。贝
多芬的旋律大多不适合唱, 作品的情感大多在心里, 情感上
有明显的对比, 类似于一种精神的对话, 将“说话原则”表
现得更加内在。
四、在钢琴演奏风格上的特点
(一) 有明确标记且稳定而匀称的速度
由于信奉“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 以及其均
衡方整的结构, 所以乐曲的速度要匀称。古典时期的演奏速
度比巴洛克时期有很大的提高, 这也是主调音乐发展的必然
结果。速度标记也顺势出现, 每个速度的更改都注明了。如
贝多芬第十七奏鸣曲就有不同的速度换动, 然而在换动前都
有清晰的速度记号标明。速度开始往两头扩张, 贝多芬的快
板乐章比海顿、莫扎特又快的多, 一般介于一分钟120 - 126
之间; 而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5 ] 但当前的总趋
势, 却是快乐章不要弹的太快, 慢乐章不要弹的太慢。古典
音乐中也有自由节奏和华彩段。这些地方可以自由发挥, 我
们要十分小心的运用渐快减慢延长自由等节奏修饰手段, 但
绝不能演奏得象浪漫主义音乐那样。古典主义只能在很小的
尺度内使节奏有所松紧, 掌握好适当的、有限度的尺寸是非
常主要的。总之, 演奏古典主义作品速度要有定量, 在整体
上要贯穿相同的、稳定的、匀称的速度, 不要忽快忽慢, 不
要渐强时快, 减弱时慢, 充分保持统一的速度, 不要夸张,
不要过分, 不要弄巧成拙。[4 ]
(二) 丰满而有控制的力度
当时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在“对比原则”下进行, 在音
量上充满了对比, 如贝多芬第十一奏鸣曲第一乐章, 就有14
个p , 11 个pp , 4 个fp , 17 个f , 61 个sf , 13 个ff , 其中还有
很多渐强、渐弱等, 这么多的力度变化, 使得音乐变得异常
丰满, 但这种丰满并不是现代概念上的丰满, 而是有控制
的。
这种控制是建立在当时的制琴技术之上的。古典主义前
部分还是使用大键琴或翼琴, 至1709 年才产生第一台现代意
义上的钢琴, 音量和音区都得到了扩展, 不过由于当时制琴
条件有限, 其力度比现代钢琴整整低了一个等级, 如古典时
期的ff 等于现代钢琴的f , p 等于现代的pp 等等。所以在演
奏古典主义的作品是要将力度控制在pppp 到f 之间。因此即
使在演奏音响最宏伟的贝多芬奏鸣曲时, 也得有所保留, 这
样才能还原到作曲家真正赋予的音响效果。此外我们还要区
别作品的年代, 分清哪些是为大键琴或翼琴而作, 哪些是为
钢琴而作的。大键琴或翼琴作品的音量要控制得轻, 变化不
宜太多, 而为钢琴而作的作品则在音量上有所提高, 但不可
弹得太洪亮, 声音间延续不宜过长等。总之, 考虑到当时的
钢琴特点, 我们在弹奏古典主义音乐时, 既要鲜明, 又要恰
当, 避免过分, 切忌夸张。掌握好风格限度与分寸感觉, 不
要弹的太响。
(三) 以“指力派”为主, 以身体式弹奏为发展趋势的
弹奏方法
说到这个时期的钢琴演奏方法, 那么我们不得不追溯到
巴洛克时期巴赫的触键———弗尔凯尔曾记载: “巴赫的运指
方法几乎是漫不经心地轻微动作, 无论怎样难弹的经过句都
是用那种自然的手型, 手不离开键盘, 只用第一关节来弹
动, 即使弹奏颤音, 也只是一个手指的颤动, 而且他的手指
不过是随着微微抖动而已。身体的其他部分是完全不动的。”
就是这种只用手指动作的弹奏奠定了钢琴古典主义弹奏法的
基础。这种弹奏都是用指尖触键, 在重量弹奏法产生后, 被
统称为“指力派”, 这也是古典主义时期的独特风格。[6 ] 但万
事万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由于钢琴制造业的发展, 钢琴的
质地发生了改变, 出现了声音宏大的槌子琴, 这种大音量并
不是手指能发挥出来的, 必须用上身体的配合, 在莫扎特晚
期, 海顿的最后五首奏鸣曲, 以及贝多芬第七奏鸣曲之后的
钢琴作品都是用身体式的弹奏, 这种弹奏方法成为浪漫主义
的先驱。
总而言之, 古典主义时期键盘音乐特点简单概括起来就
是: 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 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
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 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
音乐的成就, 并确立了近代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体裁和形式。
它冲破了传统的枷锁, 使新的钢琴音乐得以重建, 创作了钢
琴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
音乐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当它那缓缓的旋律跳动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地,一切的杂念都不复存在,一切的功利都化做尘埃,好象天地间除了自己和这旋律外,一切都成为虚无,忘记了悲哀,忘记了伤痛,乃至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在那一刻,我们实现了彻底的解脱,我们完成了彻底的精神升华。
音乐有很多种类,仅常见的就有古典音乐、宗教音乐、流行音乐、重金属音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爵士乐等等。在众多的音乐种类中,我却单单钟情于古典音乐,听古典音乐,犹如和千年前的先人品茶谈话,这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人生的彻悟。先人们把他们那高深的人生哲学,丰富的生存法则以超凡的智慧融于音乐当中,让后人在听音乐的同时去感受生活的真谛。
听音乐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洗涤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忙碌劳累的时候找到一丝的宁静与祥和。听古典音乐尤其如此。
听古典音乐。需要有一颗平静的心,一颗与世无争,超脱忘我的心。用耳去听音乐,这是一种常识,用心去听音乐,这是一种境界。当我们摒弃了世俗中的一切功利和欲望时,再用心去聆听古典音乐,我们的心灵会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们的内心会受到深深的震撼!
“高山流水”依旧在缓缓响起,但那个“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的知音却早已难觅,空余下“伯牙摔琴酬知己”的千古佳话。
静静地听着“十面埋伏”,仿佛又看到了乌江岸边,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无可奈何地唱着“虞兮虞兮可奈何”拔剑自刎。是英雄气短的无奈,还是壮志难酬的悲哀?优美的旋律给这个刚强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抹上了一丝伤感的柔情。
秋夜,对于一个寂寞的人来说总是很漫长的,何况天空中那不解人意的明月更能凭空增添几分思乡之情,“秋月秋风秋夜长,孑影徘徊泪湿裳,汉家地广千万里,深宫何处是故乡。”汉家宫室中,那个孤单的女孩也许正在思念远方家乡满头白发的父母吧。可是,又有谁会知道呢?“汉宫秋月”不仅是寂寞深宫怨女的悲曲,它也是千千万万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他乡游子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每当听起这首曲子时,对于在外求学的我来说,总是会产生对家乡父母的深深思念之情。也许能产生共鸣的乐曲才是好的乐曲的吧,“汉宫秋月”正是这样的乐曲。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田园生活也许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方式。与世无争,恬淡自在地生活,少了份世俗的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多了些脱俗的无欲无求,知足常乐。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普遍追求。听着“夕阳萧鼓”“渔樵问答”优美的旋律,仿佛自己已经完全地融入到了大自然当中,成为大自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春江的明月缓缓地升起来了,江中央,一叶扁舟在月下随水漂浮,一点渔火若隐若现,小舟上随风时时传来渔家人的说笑声,给幽静而安详的江面注入一线生机,一幅“江畔渔舟图”,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
总之,中国古典音乐包含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它们是中国人民古老智慧的结晶。我们在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音乐本身带给人的美感,还能感受到中国古老文明中那种厚重的历史美。积淀了千年的中国古典音乐中蕴涵的是中国人民最原始最质朴的思想情感!
很多这样的音乐,在我的印象中古典音乐都比较安静,有时候心情很浮躁就适合听一些古典音乐,不仅净化心灵,还提升审美。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古典乐曲,什么《卡农》啊,《高山流水》啊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学习古代的戏曲文化,还能让内心沉静下来。有时候很多轻音乐也有同样的效果,例如《梦中的婚礼》,虽然不算是古典音乐,但听起来也能让人很放松,是一首很浪漫的音乐,《安魂曲》,尽管有唱诗班的特色,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而这种情绪可以是,或悲伤的,或悔憾的。这是一种带你走向自我内心世界,想要跟随它的旋律而思绪飞扬的情感体验,所谓“安魂”,不过就是带你深入每一个音符,让我们在律动里感受自己灵魂的“春夏秋冬”,它给我们讲述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演绎着的是我们人生的历史与转折,为所有迷茫的人提供安魂的慰藉,不管是痛苦,还是悲伤,一切都会过去,受过伤的人,我们都要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可以安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音乐了,而是安静的祈愿,温暖每一个灵魂,不让其冰冷,而且这力量无穷。
另外,想要推荐的是贝多芬的作品。我们都知道,他的每一个成就都藏着自己的“安静”,这份情怀是无人能及的,还有多少人可以像他一样出色,其音乐中的核心思想不过是安静的力量。对啊,他的好多极伟大的作品都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完成的。就拿他的《月光曲》来说吧,这就是他在身体和灵魂受到同时打击而做的成果。这里面的安静力量,在音乐响起的那一瞬间就可直达我们的心底,而不仅仅是感觉上的生理反应。好像,这种安静是孤独的;好像,这种安静又是我们共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