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杨柳”来表达思念惜别的情感的诗句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
2关于杨柳的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宋·晏几道: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折柳赠别
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对此均有反映。《三辅黄图·桥》:"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是有关折柳赠别的最早文字记载。因此一般认为此俗形成于秦汉时。这座富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古桥,迄今还横跨在西安市东郊灞水上,有"灞柳风雪"之称,列入"关中八景"。
折柳赠别习俗是如何形成的?或日战国末年,秦将王翦率兵伐楚,关中父老送至灞上。时值暮春,翠柳低垂,风吹絮落。父老们折下鲜嫩的柳枝,插在出征将士的盔甲上,以示祝吉。后来,秦军平燕灭齐,连年出关,折柳赠别逐渐成为送行定式,并随秦的统一普及为全国性的习俗。
上述民间传说于史籍记载无征。因而多数人认为折柳赠别习俗的形成,与"柳"、"留"谐音有关,折柳以赠行人,是借此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歌咏,反映了这种谐音取意的民俗文化内涵在西周时已经产生。
另一种解释是,折柳赠别是对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却鬼的"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此外还有清明时节贴柳叶于鬓之俗,称为"柳叶符",也点明柳的符箓性功能。凡此,均能映证折柳赠别的避邪寓意--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的平安。
有人指出,古人的折柳赠别不仅用于亲朋相别之际,还用于对远方家人亲友的思念,如崔湜《折杨柳》诗:"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这种怀远之情的发展,是将折下的柳枝寄给所怀的对象,唐诗中抒写这种情怀与风俗的篇章甚多,如卢照邻:"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韦承庆:"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等等。由此引出折柳赠别习俗深层的文化蕴涵:柳是故里和亲情的象征,行人游子不仅能够借以慰藉羁旅异乡的寂寞孤独,而且能够时常激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准此,李白所谓"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寓意,便是最为贴切的解释。
3含杨柳思念的诗句李商隐《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厉鹗《杨柳枝词》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王观
铜驼陌上新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
李商隐 《离亭赋得折杨柳》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柳咏《雨霖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戴叔伦《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1 关于柳树的惜别的诗句
关于柳树的惜别的诗句 1关于柳树送别的诗句古诗
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苏州柳
唐白居易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五月水边柳
唐崔护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新柳
唐崔橹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堤上柳
唐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2用“杨柳”来表达思念惜别的情感的诗句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
3用“杨柳”来表达思念惜别的情感的诗句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
4借杨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
唐朝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唐朝 宋之问《折杨柳》玉树朝日映,罗帐春风吹。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
宋朝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仗东风便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赵孟頫的“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西城杨柳弄轻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咏柳喻人,在这类咏柳诗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5关于杨柳送别的诗句
1 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2 裴说 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3 柳氏 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4 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5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6 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7 戎昱 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8 杨巨源 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9 刘禹锡 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10 张籍 忆远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6写有杨柳的送别古诗词
一、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二、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7关于“杨柳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1、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释义:柳条已经全部折完,花也全部凋谢,行人啊!你究竟回来呢还是不回来。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释义: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3、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
释义: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4、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折杨柳》
释义:送别时依依不舍,折尽了路边的杨柳枝。
5、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释义:别让我长期相忆,折断满树的绿杨枝。
6、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张籍《蓟北旅思》
释义:旅居蓟北的游子归乡,都兴奋接受送行者的折柳: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向南生长的柳条相赠。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文: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外面,杨柳更加青翠。
8、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释义:气息扰乱了思念的心情,柳条变青色开始怀念春日。
9、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释义: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10、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 》
释义:黄鸟飞舞,杨柳枝垂,春风徐吹,在这样的春色中送别故友,使人心悲。
古人较喜欢在送别时折柳,表达的离别不舍之情。
1“柳”字谐音同“留”,故人即将相离,自然应当惜别。相见时难别亦难,折一枝柳表达难舍难分的依依不舍之情,既饱含深情,又不失含蓄。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随遇而安。
2古人用折柳来表达情感的诗很多。例如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那一根小小的柳枝在手上自然是情意浓浓,可是清风扶细柳,落日笛声残,凄凉中又不失旷达,这才是我最喜欢的借柳送别的境界。
3我们似乎有一种特性,面对美好事物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伤感的情绪,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变成悲伤、哀愁。面对柳树这么一种生命力旺盛的美好景物,也逃不过伤春悲秋。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无与伦比的适应性使之成为我国古往今来祖国大地上最普遍的树种之一,是人们所接触的自然物中熟悉和常见的。这种备受人们喜爱的树木,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留下了鲜亮的一笔,成为文人骚客们非常重要的吟咏对象。
一、中国文人喜爱柳树的情结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在那个时代,柳树就已经成为人们诗歌吟唱中重要的意象。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文人更是赋予柳树极大的热情。
柳树在古代文化中常让人联系起清明、寒食节。古人有清明禁火插柳的习惯。晋文公重耳曾在清明节寒食戴柳来纪念被火烧死的介子推。插柳的风俗一说是纪念神农氏“教民稼穑”;另一说是用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黄巢起义时曾经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东晋陶渊明先生在自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与柳朝夕相伴,自号“五柳先生”,并曾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五柳先生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沿河岸边植柳树,并以本姓赐之,称“杨柳”。唐代更有爱柳成痴的“柳痴”柳宗元曾在失意时写下:“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借柳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明末清初大作家蒲松龄的故乡有一条柳泉,蒲松龄在泉边栽柳,在这里设茶采风,自称“柳泉居士”,写下了千秋奇书《聊斋志异》。
二、柳树多和送别有关
古诗中,文人多以柳树为意象抒发送别之情。“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早在汉代,人们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汉代长安人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折柳”也成为送别的代名词。
诗仙李白有诗《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隋代无名氏有《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王之焕《送别》:“杨柳东风树,条条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代王维作千古送别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仿佛一部以柳树为舞台背景的短剧:沥沥春雨后,在古色古香的驿站旁,柳树刚刚长出新绿的嫩叶,珍重的友人即将远行。诗人手持一杯乡中之水所酿的美酒依依惜别。当时“此辞一出,一时千百传诵,至为三叠歌之”,所以此诗的另一题目为“阳关三叠”。另一位唐朝诗人李商隐也曾作过许多关于柳树的诗。《离亭赋得折杨柳》就是其中一首: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柳树,作为自然景物的特征,反映着人们的行为和心情,成为承载着人们感情的寄托。柳的各种神韵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意象特征和人文意识,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古代文学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
(一)挽留与祝愿
以柳赠别表达了对客人的挽留之意,如《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戴复古的《清平乐·今朝欲去》:“今朝欲去。忽有留人处。说与江头杨柳树。系我扁舟且住。”这些诗歌都是抒写离别时的那种不忍分离的感情,要杨柳留人的。
垂柳的“依依”神态又与人们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一致,所以,将杨柳与离别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折柳送别朋友的离愁和深情厚谊,奇妙之处在于上述二首又都由柳而联想到春风,借春风来表达离别之苦。岑参的“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抒发了诗人重返旧地时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情怀。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通过离人这一缩影的描绘,勾起读者对古代多少离愁别恨的场景的再现。
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把离情别恨写得淋漓尽致。
“以柳赠别”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美好的祝愿。王维的“渭城朝雨沮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不仅有执袂惜别的深情,更饱含着对友人处境的深度关注和前路珍重的殷殷祝愿。
(二)相思和盼归
柳不仅用来表离别,还用来表相思、表寄托,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柳絮之“絮”与思绪之“绪”谐音,依依的柳丝、漫漫的柳絮,都寄托了世人的离愁别绪、苦苦相思。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盼望早归。李白的“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等都是描写远寄柳枝以表相思的。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诗歌先写青青的杨柳,再写漫漫的飞絮,然后以折尽柳条来表达希望亲人早日归来的美好愿望。
咏柳这首古诗把柳树比喻碧玉。丝绦。
咏柳
作者:贺知章 (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