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的风铃潺潺, 摇曳着青春的色彩, 心语 呢喃, 寻找永恒的彼岸。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描写生日的心情 散文 随笔 ,供大家欣赏。
描写生日的心情散文随笔:生日随想
正月十六是我的生日,生日是在家过的,几个妹妹都早早的给我送来礼物,老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女儿买来 蛋糕 和一瓶绿茶香水,还在香水的包装里留了一张便条,“希望妈妈永远做个:淡雅,高贵的绿茶女”。看着礼物很开心,想自己有这么乖巧,细腻的女儿。有重情重义的姊妹,有这温暖的家,多年的艰辛得以回报,知足了!!
女儿从七岁就知道给我送生日礼物。我还清楚记得七岁女儿给我的礼物是;奶奶留给她的富士苹果,苹果在她的小书包里放的没了水分,那是北方很难买到的,是孩子姑夫出差回来买给奶奶的,奶奶留给了孙女,女儿没舍得吃,悄悄地留到我生日这天,送给我……。。。。
女儿八岁给我送的生日礼物是,她自己画的画,画面阳光明媚的春天,爸爸妈妈啦着她的小手去避暑山庄游园。当我问及为什么送这幅画时,女儿认真的说“我是有妈妈的孩子,不愿意总是奶奶和爸爸带我去玩,”我听的泪水涌了出来,是呀,孩子是要母爱,要完美的亲情。从女儿一周断奶,我就在为生意奔波,从小到大发烧感冒从没陪过孩子,我亏欠孩子的太多太多。。。。。
女儿九岁时的礼物是,一支漂亮的胸针,她用自己的压岁钱买的。她说“妈妈的黑色羊绒大衣太干净,需要配饰装点,”我很吃惊她的审美,看来 学画画 不但教会女儿用画笔抒发内心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审美及色彩的搭配。
十岁时,女儿花了自己70元钱买了个发卡。她自己却为了省钱,只吃五角钱的冰激凌。我在女儿心里很重要,比她自己重要!!!她收集家里的零散钱买自己喜欢的”漫画“从没乱用过自己的压岁钱。
十一岁那年,我在家里接了银行催促我还房贷的电话,当时手里没钱,就和对方说了,因今天没钱,明天一定来交。我说的无心,女儿却听的有心,悄悄地拿出自己的压岁钱,还有平时我和爸爸给的零食钱,总计是900元递给我要我去还房款。我不要,女儿却说,我是家里的一员,房子我也在住,再说,爸妈你们这么辛苦不也都是为了我吗。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到了我生日那天,女儿没钱买礼物,不好意思的告诉我说,有了钱一定给妈妈补上。我告诉女儿:你能替大人想事情,解决事情是送给妈妈最好的礼物。不是吗…………。。。
十二岁那年,我不小心崴了脚,每天在家养病,早晚有孩子爸爸做饭,午饭就成了女儿的任务,每天中午女儿都要买菜,买饭。整整坚持了两个月。我生日那天女儿约了同学去给我买礼物,孩子贪玩忘记了时间,我给她电话说,自己在家快饿死了,不一会女儿按门铃,我打开门看到女儿,汗水顺着脸往下流,一手拿着两个馒头,一手拿了芹菜,身上背着沉重的书包。女儿告诉我:她是从火神庙跑步回家的!!
十三岁那年,我的生日,正是女儿住院手术,我们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女儿给我的生日礼物是她在病榻写的一篇 作文 ,题目是“住院的幸福”她在文中写道“手术虽然刀口疼,可我心里踏实,因为有妈妈陪,这是我记事来妈妈陪我最长的时间,30天,我感谢生病,不然妈妈是不会有时间陪我……”
十四岁那年,女儿的礼物是眼霜,她想帮我抹去眼角的皱纹。
十五岁女儿给我买了条丝巾,说我颈部的皱纹会告诉别人,你已经不再年轻,适当的修饰可以掩盖实际年龄。女儿在一天一天长大,心智成熟而细腻。我怎么能不老
俗话说“女儿是娘的贴身小棉袄”我要说我的女儿是“贴身小棉袄,是蚕丝的”
描写生日的心情散文随笔:生日礼物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平凡的生日礼物之一,距我上班还有40分钟时,匆忙之中一张最简单的、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网络博客留言。
像我们在平凡中度过了十四年,这礼物平凡得像这十四年中的任何一天;但这对我很重要——在你生日之际,在早晨的阳光照亮我周围的时刻。
还有我们的小Betty,在奶奶家等待着礼仪公司的 贺卡 、鲜花和蛋糕呢。在这个暑假,今天会是她快乐的一天,像一个盛大节日里精彩的节目。前几天她还说,你和她的生日都赶在暑假,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家里的人有充足的时间庆祝;这一天的早餐、午饭和晚饭,都会有人在她希望的地方请她吃一顿美餐,说不定还有心仪的礼物呢。她还说,再过几天就是你们的水晶婚了。我才想起翻看一只旧的采访本,那本子的后面有一份“结婚纪念称谓表”,也才发现,这个可爱的小女生,不知何年起,在表单上为我们做着考核。从第一年纸婚,到第十年锡婚,她都打了对号;而在第十一年钢婚后面,她用同一只铅笔打了叉;看来这一年,你有什么事得罪这小女生了吧而且得罪得不轻,而且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哈哈,我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我从不轻视比我弱小的人。所以,她对我的评价,一直是优秀呢。
从第十二年到第十四年,没有对号也没有叉号。看来考官已经觉得,这两个人的婚姻可以免试了,考试并不能规定或左右两个人的成长。这也是我期望孩子能具备的心态和理念,一只钻石或白金的戒指,套在新娘的手上,不过是一次程序化的宣言;所谓幸福,是宣言后的时光里很土、很平凡的生命轨迹。
好了,上班时间快要到了。中午开始,会有Betty在奶奶家举行的生日Party。
进子午谷,顺溪谷南行约十里,至山路分岔口,金仙观即坐落于此。路分两枝,其一南行,未尝涉足,不知其所终。传闻此乃子午古道,三国魏文长献计诸葛欲出奇兵之道路也。其一西行,过金仙观,沿溪水右肩,穿行于谷底林草间。
此时正当十月,红叶布于山巅,翠竹秀于水岸,万千的苇子沿脚下向山的更深处伸展。一直西行,据说可抵沣峪,与唐净业寺及沣水相连环。太阳西偏,远处山腰似有云雾漫散,寻踪追去,几起几落拾阶而上,越过一丛苍翠葱郁的终南秀竹,眼前展现出一个悠静的小天地。这是个有人有烟、有花有草、有红有绿的小院落,场院不大,平可垄亩。坐北依山,立房三间,红砖砌就,红瓦覆顶。涧边坡沿有几株柿树点缀,红果挂满树枝,晶莹剔透,摇摇欲坠。四周有绿色的山藤随性伸展,藤蔓间可见几处山花烂漫。溪水沿南边谷底蜿蜒而过,不声不响,无言无语。忽有林鸟惊起,嗻嗻焉划破天际,直冲云端。
好一个清静所在!
平可陇亩的场院当中,面南坐落着红砖红瓦三间大房。这靠山而立的房子,虽不高大,但在这青山绿水间很是显眼,老远便能望见,却毫不张扬,极普通,与关中大地上随处可见的民房无二。这里原先就是一普通的农户,只是这家人早已移居山外了。现在这里自有他的新主人。
场院下方深约数丈,溪水隐藏在树木花草之间,自上而下,自西向东而去,静静地,无声无息。一大一小两只黄狗慵懒地卧在地上晒着太阳。看到我等几人,小狗撒着碎步迎了过来,那小尾巴比赵本山在春晚演出时还扭得欢。大狗只是瞥了一眼,就又趴下头晒它的太阳去了。
大门敞开着,里面门边有一告示板,不知所告何事,凑近端详,方知某人搞签名售书。心想:如此僻壤有如此追潮、如此斯文之举,倒也的确有趣。板前设有一桌,桌上便是签售的样书,书名《叩梦》。打开扉页看作者简介,方知--不还:佛门居士,俗间作家。
有作家近照一张:风韵犹存,潮人!
房子东边,有一垄菜地,纵纵横横、参参差差生长着几畦绿菜。菜地之畔,有一人头戴灰色长舌布帽,身著灰色登山衣,手握小铁铲,正在专心致志地维修着低矮但显着精致的篱笆墙。
没错!就是她,她就是不还。那穿灰衣荷铲修篱笆的人就是不还。
——不还叩梦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这是佛经里的句子,大概就是"不还"一词的出处。这是我的臆断,没有向不还师傅求证。一是初识多问怕失礼,二是担心有忌讳。
" 不还师傅,"我试探着呼叫了一声。
" 不还师傅,"我提高声音。
" 哎,"有了回应,应声的人就是她!
她一边轻轻弹扑着身上的尘土,一边打着招呼向我们这边走来。
"下山了几天,回来发现篱笆墙有几个地方损坏了。"她的声音平淡得如那淙淙的流水,脸上似有似无地挂着礼貌的笑意。
第一眼,出乎我的想象,她的容貌与形象不似一个化外之人。她让人感到一见如故,像是故友重逢一般。同时,直觉告诉我,她一定有个不寻常的故事。
" 不还师傅,我要请一本《叩梦》,劳烦您签个仙名吧。"我说。
" 屋里请吧。"她邀我们去她的书斋。
书斋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带着好奇心随她向屋里走去。进得大门是厅,光线较暗,迎面展现着锅灶等一应家什,各守其位,井井有条。右首一小门,挂着深色棉帘。掀开门帘,里面便是书斋。书斋很敞亮,窗户向南,窗下置书桌一张,书桌和脚地上铺洒着山中温暖祥和的'阳光。不还师傅坐在阳光下的书桌前,她提起了笔,在书的扉页上开始书写,表情肃穆庄重。
东西两厢是床,一边是单人床,另一边是架子床。显然单人床是她用的。架子床的上铺码放着一些书籍和一应杂物,下铺铺垫整洁,看那意思,是当会客的沙发用。北边靠墙是一书架,书架不大,下面几层是书,上面一层放置着大大小小若许的瓶子,是梳妆用品。书架旁边挂着一幅人体器官穴位图。整个房间布局协调,干净整洁。 心中忽然冒出一组图画:洞天福地!
" 好了。"她转得身来,把签好字的书双手交还给我们,脸上挂着悦色,和蔼,淡定,慈祥。
"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不还。"
我小心翼翼地收好书,口中道谢。
举手投足之间,她似乎看到了我自以为隐藏颇深的内心情感世界。有点神。
" 生活本来就是五味杂陈的,要放得下才好。"她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 也是,"我接语道,"唉……,"我欲言又止。
她接着说道:"见过大海吗?"
我点点头。
她说道:"其实,生活就像大海,广阔,平静。灾难就像波浪,来时汹汹,但终会过去。风雨之后还会风平浪静,觉得像是作了一场梦!有人感慨人生如梦,其实梦境也是人生。解得开便是人生,解不开永远是梦。放下了,也就解开了。"
阳光渐渐地弱了,屋里的气温也低了下来。
" 冬天这屋里会够冷的?"我说。
" 有火墙,不碍事的。"她指着北面的墙说。
看来葛衣简行,苦守青灯,这些有关修行人的概念已好像不合时宜了。时光到底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
天色不早了,我们向不还师傅辞行,同时提出与她合影,她欣然接受。
"下次上山我们把照片给您送来吧。"我说。
" 过几天我就下山去了,你发到我的邮箱吧。"说着,她递给我们一张名片。
" 不还居士,中国陕西作家协会会员。"
博客名:"阿那含";名:"山那畔的人儿。"
她是一个居士,山下还有她的家,在那个古老而喧嚣的都市里。看来这里只是她一个修行的地方。
一个女作家在修行,一个修行的女作家。
送我们下山时,无意中我提到我们和她是同龄人,她笑着更正道:"你们年轻。我是四九年生人。"
我的老天,我还以为她与我们同龄呢!吃惊之余,我不禁再次去认识她:岁月和生活的痕迹在她脸上虽不易察觉,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然而很浅很浅。她是如何养生的呢!传说中有鹤发童颜之说,但眼前的不还师傅虽已年过花甲,却是秀发童颜,的确有仙风道骨的范儿。
这际遇像个梦!
——不还果
我们一行大小五人,向站在崖畔高处的她挥一挥手,踏着余辉沿小溪向山下走去。
不还?她为什么叫不还呢?我一边走着,一边想着。……
后来,我带着疑问和思考寻访且打开了不还的博客。在浏览了她的一些作品之后,才似乎找到了点头绪,弄清了"不还"的出处及其本意,结果和我以前有关"不还"二字的猜测相去甚远。
佛家的三果罗汉阿那含,译成中文,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修行到这一层次,便可了脱劫生,跳出轮回了。实际上不还就是阿那含,阿那含也就是不还。她虔心向佛,故而也就取名"不还"了。
《叩梦》是不还的倾心之作。她研究梦,梦也从她自己开始说。
大凡能说梦的人,梦中多伴随着众多的无奈和苦涩。好的梦自不必说,不好的梦则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梦的主人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破解梦的方法。许多人在苦苦地找梦。有时,人在梦中不想醒来,醒来了却还想接着做。梦,太费解,也太费神。不还能苦心解梦,我也就只好硬着头皮研读她的《叩梦》。这书不大好读,可再难读,总比她写这书轻松多了。
洒脱,她很洒脱吗?
超脱,她超脱了吗?
她已经放下了么?
佛家三果的" 不还果",应该是很高的境界了!
有了"心外无法,满目青山"的境界,就应该相当高了。
梦,现时解不开时不可强求,应该适时变通才好!有言道:"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 百峪龙横运岁风,
千峰壁立掩孤灯。
安席坐到浑然际,
与空廖处听潮声。"
这是不还的诗作,大概也是不还的写真。
终南山、子午谷、红砖红瓦的房子、不还,这几个鲜活的由一缕子午闲云悠荡荡串连在了一起,隐隐约约闻听得随着风呼啦啦飘摆的声音,还拂动着子午谷里的草木,伴随着淙淙的溪水向东飘去。
这一切,似梦而又又非梦。
杂文和散文随笔的区别
“杂文”和“随笔”的区别首先,表现在“题材”选取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是“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
其次,表现在“笔调”区别上:杂文“犀利”,常常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则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
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
总之,杂文和“随笔”是十分亲近的两姊妹,在“思想启蒙”上曾并肩作战,而在“阶级搏杀“中又两相生分。
实际上,“随笔”顺理成章地只能归属于杂文,它们的“共同性”(如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等)远远大于“差异性”。
甚至不妨这样认为:杂文是硬性“随笔”;随笔是软性“杂文”。
二、“随笔”和散文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祝愿“随笔”在“文体复兴”中得到日益兴隆的长足发展!企望散文在“文体净化”中得到除旧布新的真正繁荣!所以到现在为止,散文与随笔仍然是放在一起,是一个文体范畴。
各大文学网站开办的栏目,也往往把散文与随笔放在一起叫“散文随笔”,很少有把它们分开的。
个别的有把“杂文随笔”放在一起的。
理论界也总是把随笔称为大散文的一种。
因此,读者容易把它们混淆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随笔的准确概念。
《辞海》的解释是:“随笔,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
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
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
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
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影为其特色。
形式多样,短小活泼。
”其它的各种解释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人一个说法。
再说,随笔何时能够彻底从散文中脱离出来,也要看随笔的发展程度,现在不好下结论。
随笔的特征,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从形式上来看,基本上还是以《辞海》的解释为准。
随笔随笔,第一是随意,第二是笔录。
也就是随时笔录所感所想所思的文体。
从所反映的内容上来看,思想性、知识性和社会性是它的本质特征。
有的人从随笔作家的思维方式切入,提出非系统、闲笔、机智、反讽、诙谐是中国现代随笔艺术表现形态的五个审美特征。
这是从其表现手法来概括的。
还有的人认为思想性是随笔的核心,随意性是它的外在表现。
这些说法都可以理解。
于光远的解释是:“随笔即自由之笔,自由则自在。
”这又是从其风格上来概括的。
随笔内部也分若干种。
有文化随笔、经济随笔、哲学随笔、影视随笔、书法绘画随笔、读书随笔、闲适随笔等。
如果从表达方式来分,又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杂文和散文随笔的区别
“杂文”和“随笔”的区别 首先,表现在“题材”选取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是“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
其次,表现在“笔调”区别上:杂文“犀利”,常常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则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
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
总之,杂文和“随笔”是十分亲近的两姊妹,在“思想启蒙”上曾并肩作战,而在“阶级搏杀“中又两相生分。
实际上,“随笔”顺理成章地只能归属于杂文,它们的“共同性”(如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等)远远大于“差异性”。
甚至不妨这样认为:杂文是硬性“随笔”;随笔是软性“杂文”。
二、“随笔”和散文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祝愿“随笔”在“文体复兴”中得到日益兴隆的长足发展!企望散文在“文体净化”中得到除旧布新的真正繁荣! 所以到现在为止,散文与随笔仍然是放在一起,是一个文体范畴。
各大文学网站开办的栏目,也往往把散文与随笔放在一起叫“散文随笔”,很少有把它们分开的。
个别的有把“杂文随笔”放在一起的。
理论界也总是把随笔称为大散文的一种。
因此,读者容易把它们混淆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随笔的准确概念。
《辞海》的解释是:“随笔,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
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
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
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
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影为其特色。
形式多样,短小活泼。
”其它的各种解释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人一个说法。
再说,随笔何时能够彻底从散文中脱离出来,也要看随笔的发展程度,现在不好下结论。
随笔的特征,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从形式上来看,基本上还是以《辞海》的解释为准。
随笔随笔,第一是随意,第二是笔录。
也就是随时笔录所感所想所思的文体。
从所反映的内容上来看,思想性、知识性和社会性是它的本质特征。
有的人从随笔作家的思维方式切入,提出非系统、闲笔、机智、反讽、诙谐是中国现代随笔艺术表现形态的五个审美特征。
这是从其表现手法来概括的。
还有的人认为思想性是随笔的核心,随意性是它的外在表现。
这些说法都可以理解。
于光远的解释是:“随笔即自由之笔,自由则自在。
”这又是从其风格上来概括的。
随笔内部也分若干种。
有文化随笔、经济随笔、哲学随笔、影视随笔、书法绘画随笔、读书随笔、闲适随笔等。
如果从表达方式来分,又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杂文和散文的区别
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
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
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
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及归属 论述杂文和散文区别的时候,也提及过这方面的内容:杂文在表述中要尽量避免情感的参与,情感介入过多,就成了了散文,语言也要尽量客观化,否则容易被看作有宣泄的倾向。
这是文章对于杂文定位的解答,我们知道散文和杂文的形式逐渐明朗,但是在“大散文”范畴,传统的散文、随笔、小品、杂感、笔记等等都是散文,而随笔、小品、杂感等又界于散文杂文之间,很难进行确切的划分,上个世纪30年代文艺界习惯把小品文也同视为杂文。
在《辞海》小品是随笔、杂感等短小的文章;而对杂文的解释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杂感、杂谈、随笔归入这一类;而张恨水在1946年5月23日的《新民报》上对小品文划了界限:小品文是一种含有诗意的散文,然而它不是诗,不是小说,也不是笔记,及一切杂文。
我们先不去论谁对谁错,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杂文。
个人认为,现在的“杂文”大概有三类,一是针砭时弊讽喻现实的文章;一类是通过日常生活琐事扩写而成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文章;三是一些笔记、札记、随笔、日记等等既有记的成分也有感的成分的文章,这里的感与杂文之感相同,所以也归在杂文。
从杂文的三个种类回头看对杂文的定位,杂文和其他散文下的分支文体有个交叉点,我们所纠缠的也是在这里,假如对文体要求不太严格的话,有感的文章放在杂文是没有问题的,可以粗放一点;但是现在讨论的问题正是因为粗放而引出的,我在字母文章下所说的杂文定位,和达此文的某些观点相同,我需要细化杂文。
当然细化之说针对的是子归杂文版并非对于杂文文体,所讨论的定位问题也是子归杂文版的定位问题。
子归杂文版需要细化下的杂文,并非有感就行,时评和讽刺小品,人文随笔和人文杂感等等,而对于有感的日记、笔记、游记等之类的感如果偏向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闲适飘逸的文体归在散文版。
潘达要论述好这个问题首先是“要站好位置”是站在杂文文体上说杂文定位问题还是站在子归杂文版位置说杂文定位。
在文里我看到达是站在杂文文体和子归杂文论坛的位置说的,昨天我们谈话时说的文学理论、写作章法,我是站在子归杂文版的位置上说的,局限性不言自明,但是这和我的版块定位的思路相符,在文学理论、写作章法上对于杂文本身是存在很多争议的,我们只能按自己的理解说,并非死套上来;然后你把它和散文对比,这你就站在文体的角度说杂文定位了,“杂文在表述中要尽量避免情感的参与,情感介入过多,就成了了散文,语言也要尽量客观化,否则容易被看作有宣泄的倾向。
”这样的文体随笔、杂感、笔记等等都可以算进去,那么怎么理解你说的定位问题?散文细化分支后产生的各种文体的交叉点有怎么处理呢?这个问题文章是没有论述清楚的。
杂文和散文有什么区别
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报告文学等。
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
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
3一种散文体裁,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都属于散文的范围”,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
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随笔”是“散文”的一种。
随笔 :1犹言随手下笔,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小说、戏剧,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
广义的散文;“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
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
不过。
2一种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
散文,和散文随笔有什么区别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
随笔1犹言随手下笔。
2一种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
3一种散文体裁。
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
散文 文学体裁之一。
散文其概念古今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散文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
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而来的,而且与它们始终不曾完全脱离关系。
中国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杂文、小品、短评、随笔、速写 、通讯 、游记 、报告文学 、书信、日记 、回忆录等 。
按其内容和性质 ,它大致又可分为 3 类,即侧重抒情的散文,侧重叙事的散文,侧重议论的散文。
在西方,散文并不像中国这样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而是泛指一切不是韵文的文字作品,因此,非韵文的小说和戏剧作品都可以是散文,散体的日常应用文字也属散文之列。
散文题材广泛,写法灵活自由,多种多样。
它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像小说那样描写形象,刻画心理,渲染环境,烘托气氛,可以像诗歌那样运用比喻、象征 、拟人等手法创造意境 , 这就是散文的“散 ”的特点。
但散文贵“散”而又忌散 , 必须做到散而不乱 , 散而有致,通过形散而神不散的技巧,把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怀凝聚为生动的画面,而且要做到内情与外物相融合,诗意与境界相交织,精练优美,朴素自然,音节铿锵,情感浓郁,既具有时代的生活气息,又具有个人的风格特点。
有没有什么好看的散文 随笔 杂文
杂文和散文的区别: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概念: 杂文是杂体文章,也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
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比如《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等。
如何发表散文、杂文,随笔等不知如何发表短文啊,求教了。
你好。
1,你可以在你的新浪博客上进行发表。
2可以先在新浪网申请为作者,申请成功后。
便可以进行发表文章了。
在作品管理处,修改作品信息 中选择相对应的分类便可。
作品类型: 这一栏,在该栏的拉条里面的最下方,你会看到 美文·其他 短篇小说 散文随笔 诗词曲赋 其它 选择作品类型不同,审核时间也会不同。
高淳数学博客之家教育随笔(三)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演讲,一开始,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讲台,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讲话,而是从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左手按住鸡头并逼它吃米,鸡直叫不吃;他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先生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学习如同公鸡吃米一样,任何强加于学生之上的教育最终注定是要失败的。陶先生几十年前的教诲提醒我们,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达尔文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孔子提出教学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一个班中,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老师必须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切忌“齐步走”,否则会使“掉队”的学生越来越多。
教学设计应有目的性
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首先要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创设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
组织教学应有针对性
教学的基点应放在一个班中大部分学生的原有水平上,把后进生尽力拉上来,把优等努力推上去。教师要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总的原则为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必须照顾到全体学生。组织课堂教学应遵循:
1教学目标主导性原则。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位置不可颠倒。
2学生参与原则。采用有效手段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推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3交往与民主原则。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往,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
4巩固强化原则。要求学生时刻不忘学习效果,而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及时克服困难,巩固知识。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急于探求结果而导入新课。抓住关键,精神引导,拓展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开发潜能,有条不紊,环环紧扣,还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性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已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向他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以加深他们的理解,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而难度较高的题目,以培养他们的能力;还可通过课外活动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数学才能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起点要放得低些,使之解题正确率高些,以此提高信心,克服畏难情绪,课堂练习必须多层次设计。
作业辅导应有灵活性
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课后作业是通过学习,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布置作业切忌一刀切,必须选做,对课本中基础题一般都要求学生做作业,对后进生可先进行揭示,以使进一步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对优等生要求做好提高题,实际上,教师可把基础题适当修改,使知识延伸。
课后辅导也须分两个层次,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且必须保持连续性,这也是课内辅导的灵活补充。对后进生的作业尽量面批,或尽量边批边讲边练,根据其遗漏的知识点,再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让其练习。其中有些学生的困难是由于以前知识没有学好,对于这些学生就要设法帮助他们弥补缺陷,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有些学生学习的困难是由于智力发展的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对于这些学生要适当放低要求,多进行灵活辅导,集中力量让他们把最基本的、最必要的知识弄懂,多练,逐步提高要求,当取得一定成效后及时在辅导中鼓励,循序渐进,使之跟上一般水平,最后达到基本要求
阶段测试应有多样性
数学试题要难度适中,分量恰当。对单元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还要注意到试题覆盖面要大,并且把课标提出的要求,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多方面在试题中要反映出来。合理选用试题类型。传统的试题,客观性测试题各有利弊,应根据考查的内容和考查的要求,合理使用,不可偏废。有时对某节内容的测试可抽部分小组进行。
喜欢周末的早晨,醒了也不用起来,躺在宽大的床上,手脚可以随便的伸展,再惬意不过了。下面是美文阅读网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周末的精美散文随笔,供大家欣赏。
关于周末的精美散文随笔:周末在家
周末了,家人都出去忙自己预约好了的事情,就我独自一人留在家里,窗外是寒冷的冬季。周一至周五总是在期盼着,周末睡个懒觉。可是周末到了,到了时间点还是醒来,于是睁着眼睛悄悄的想着心事。到了八点觉得还是起床要比躺着舒服。懒觉终究是落空了。
吃完早餐,先是把家仔仔细细打扫一遍,然后为自己煮了一壶姜枣茶,加入红糖后就将姜枣茶端到沙发旁边的茶几上,看起了张爱玲的《初妆》。大概是收拾家累了吧,也或许是窗外透进那暖暖的阳光的蛊惑,很快有了睡意。躺在沙发里想着:如果张爱玲的母亲陪着她的父亲一起吸食,让两个孩子遵从她父亲的意愿,接受八股文,文言文的私塾教育,那么张爱玲从小就不会生活在家庭战争烟火不断的日子里,会和弟弟得到充分的母爱,会永远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大**,那么她的名字也就会像那妖冶的旗袍变老直至消失,就不会让今天的我们知道还有这样一位奇女子!
就这样想着,想着,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一觉醒来,时针已指向三点。
醒来后感觉失落落的,一切的一切就像那无声**,寂寞和无味。
有过一时的冲动,想和远方的你说说话,我们好像很久没有嘻嘻哈哈,没有在一起谈论诗歌了,好像没有了初见时那份把彼此当作知己的欢欣和默契!如果真要说话又觉得无话可说。是猜疑还是指责?何必呢?谁也无权去干涉别人的生活。人与人的遇见,不是用来生气的!
想到一篇文章里说:当一个人回复你的消息很慢,或者直接不回复时,你别担心他出了什么事,他只是在陪比你更重要的人或者在做比你更重要的事。茶凉了,就别再续了,再续也不是原来的味道!
那我该干些什么事情呢?或者是看一场像张爱玲那样的女子,穿着婀娜的旗袍,凉拖鞋里露出染着绿色脚指甲的纤纤素足,与相爱的人执手相看泪眼,演绎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是听听音乐?想来想去,还是看张爱玲的下一本书《卸妆》吧。图书馆借的书,到了日子,就要还的。
“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在宝蓝色的天空烟花一样划过,卸妆的表演开始收梢,从急管哀弦到弹晴落目,生命缤纷碎裂成一地瓜子壳。三十年前白莲子似的月亮,是朵云轩上的一滴泪,陈旧而迷糊。”
喜欢张爱玲的每一句话。尤其是这句,几许苍凉,几多孤独和凄美!
傍晚老公回到家,看到看书痴迷的我,悄悄地去了厨房,做起了晚餐。晚餐很简单,老公煮的面条。缠缠绕绕的面条上是几叶绿色的青菜,碗的最上端是一个白白嫩滑的荷包蛋,就着老公炒的香喷喷的花生米,吃起来也是津津有味。我想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烟火夫妻的幸福版本吧!
周末的第一天,就这样溜走了。
关于周末的精美散文随笔:又是周末
又是周末,我和往常一样期望着周末,又不希望有周末。周末,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放松心情,到郊外去玩耍,而我,穿过金凤树掩映的马路,心里顿觉一阵阵滚烫。周末的晚上,按我往常的习惯,喜欢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思考我平生的遭遇,点一支烟,灵感便从心头出发,写下一段文字,投寄到报社,或者发表在博客,作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语言,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而今夜,自清明节之后,持续很多天的阴雨依然绵绵,打火机没火了,没烟抽了。于是我便打开窗户,远处的烟火依然璀璨,我的心情却依旧沉重。
我这样的沉重,是自父亲母亲去世后,一直在寻找着一种快乐,一种释放。我钟情于文字,是与生俱来的前定,是命运之神给予我的使命。只是,文字道路总是很坎坷,好不容易成立了文学社,风风火火轰轰烈烈度过了一段充满欢乐的时光,却最终消失,回想起来,还真的终生难忘。靠自己文学灵感收集来自四面八方青年朋友的稿件,编辑成小报。于是,便有登门造访者,于是,便常常组织聚会,唱歌,跳舞,诗朗诵,外出参观交流,精彩节目出类拔萃,令人目不暇接,只是,没多久,朋友走了,小报便也就灰飞烟灭,留在心底的只有一种深深的遗憾。好不容易,辛辛苦苦在文学网站上开辟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好不容易成为文学网站杂文主编,一些写得不堪入目的文章让我恨之入骨,一些本来文字水准很有限的所谓管理者要我帮着修改,想借助我的功底成名得利。于是,我一概拒绝,却没想到文学网站也有争名夺利,阴险小人也多如牛毛,于是我被辞退了,自己精心创作的主页被关闭了,好心痛,这种心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然而,除了心痛还能做什么,心里面只能痛苦地面对现实。
如今,好不容易在报社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文字,却没人支持,极少人欣赏。因为,现代社会是金钱社会,有谁喜欢这样微薄低廉的稿费?于是,便有了攻击,有人说为了单位的发展,为了事业。有人便投机取巧,压挤人才。文字再好有什么用,他们就喜欢那些干巴巴的文件,喜欢那些擅长送礼走后门的小人。于是,便有编辑无中生有进行排斥,说不能带着太多的感情色彩,天啦!散文小说没感情色彩还能给人引起共鸣吗?也有人抄袭我的文字,然后诬陷我不是原创的,天啦!掩耳盗铃偏偏有人信。
看来执着于自己的方向,走文学道路真的很苦。于是,我便读书,也读到了一些关于文学的客观的话语:“当我闭口时,我充实,当我开口时,我迷惘。文学,无话可说。”“关于文学,两三千多年来,无数的文学伟人已说过无数有价值的和没价值的话,我还能说什么。”“文学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奢侈品——作品多如牛毛,有多少人读你的作品?中国不少人不认识字,照样一代生一代。许多有钱人同时也‘有闲’,但并不读文学。”“文学滞销。作家清贫。为活得像别人一样好,至少不那么艰难,许多作家纷纷改行。文学是圣殿,许多先到的朝圣者落荒而去,却有更多更年轻更虔诚者源源而来。因而文学有落寞,但不会绝灭。”“文学是被众人审视的‘新娘’,品头论足,新娘可以受宠若惊,可以处变不惊,可以置若罔闻。”
说得多好,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苦恼,爱情不美满啦,工作不顺利啦,生活不如意啦。正如在竞选上岗的时候,明明是不学无术之人,以一句为了事业的发展欺骗他人,导致真正有才者被冷落一边,怨谁呢?只能怨恨命运不公,也只能怨恨社会不平。很多时候,文学可以平衡自己的心态。写写文字吧?能欣赏者说明这人也喜欢文学,也有审美能力,也耐得住寂寞。不会欣赏者,只当他是庸俗之人,是为了钱没了感情的动物。这样想来,我倒是可以高枕无忧了!
关于周末的精美散文随笔:幸福的周末
难得有一个清闲的周末,早上睡了一个慵懒的觉,没有闹钟的吵闹,不用想繁杂的工作。醒来听见窗外的鸟鸣,婉转而悠扬,刹那间的错觉好像是去了世外桃源。时有时无的桂花香飘进了迷糊的大脑,这是一种幸福而惆怅的感觉。
真想时光就这么永远的停留在这里,让我静静的享受这片刻的宁静。翻个身,继续去做自己的千秋大梦。也许梦里的景象才是自己努力去追求的幻境。
时光匆匆而过,岁月在自己的身上留下的无非是沧桑的面孔,想象的出,邋遢的胡须,憔悴的面孔。而给别人的印象总是最甜美的笑容。
也许走的太慢,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很多时候自己都会茫然的看着这个似乎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在生存和生活的概念中,努力去找寻某种支撑点,可是谁又能知道,这是怎么样的一个结局呢?
梦醒时分,窗台上已经洒满了温暖的阳光,那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她温暖的抚摸着被褥,像妈妈的手,那样温暖,那样让人难以忘记。很多时间是碰不见这样的场景的,也许是匆忙的工作,也许是没有注意,也许是天气的原因,你很难发现这样温暖的场面。是否是走的太快,我们是不是该停下脚步,去享受这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美好的感觉。
周末的时间慵懒而舒服,昨天买了一周的食谱,所以不用担心自己的胃受到虐待。
起床,打扫卫生,习惯性的对着镜子做一个鬼脸、晾晒秋天准备穿的衣服,好像有了那么一种很温馨的感觉,时光老人年复一年的带我们走进年年岁岁相似的时间,然却是岁岁年年不同的场景。
犒劳自己一周的辛劳,两菜一汤似乎有点奢侈。
打电话回家,爸爸还是一如既往的那种含蓄,两句话就会让妈妈接电话,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和爸爸有更多的沟通,可惜这么多年来,严父的形象让我们之间似乎是有了或多或少的沟通障碍。和妈妈说话,那就轻松自然的多,聊聊家常,关心一下父母的身体,习惯性的唠叨,那唠叨里是满满的,似乎要溢出来的爱。温馨、感动。
幸福的时光或许走的太快,然则让自己有了更多的遐想,努力追求的无非是家和万事兴,保持某种快乐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会给自己更多的快乐,生活可能本来就是这么简单。
随笔 “随笔”“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随笔内容方面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惊险奇特,英烈悲壮,可遇而不可求,是生活的非常态。平平凡凡,寻寻常常,随处皆是,是生活的常态。只有那些注目寻常琐事,并在其中能感发出无尽趣味来的人,他的心境必不至枯涩,他的心泉必不至干涸,而一旦弄笔写作便自然容易找到感觉,坠入境界,放任自由。对琐事不大放在心上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了诗意的人,其人必定干枯无趣,其心必定顽劣粗糙,自然极难与笔墨有缘。
2、于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汹,人心越来越浮躁,时尚越来越火爆,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多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所以,身处现代,你选择写作,其实写作也在选择你。只有当你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时候,你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也便有可能与写作结下一份良缘。应该说,绮语清词,嘉言华章是天地间早就有了的,它在随笔式的自由写作中最易被呈现出来,只是它需要凝神遐思,用心体味方能妙手偶得。
3、人总说永恒,期盼永恒,其实哪会有什么真正的永恒。人易朽,文字也易朽。如前所述,写作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写作之初就心存“文章千古事”的觉悟与抱负的人,十有八九成不了写作的好手。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随笔写作的正途。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怎样写教育随笔
一,什么是教育随笔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
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借事说理: 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夹叙夹议 :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
随笔是最适合教师创作使用的一种形式
二,写教育随笔有什么好处
1,能真实地记录身边世界如果你要问我:你这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我也不知怎样回答写教育随笔,就不会再像过去一样让我们的老师只留下模糊的记忆,我们不能让过去的智慧,思想火花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淡出这个美丽的世界
2,用教育随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为要写,所以要阅读;因为要写,所以要去做;因为要写,所以要思考写作,是一种拉动自己读,做,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作为教师的最好的教育研究,是教师行为研究的最好依托
3,通过教育随笔,让每个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这么多的,实质性的要求,这些要求不可能一下做到,但边做边思,边思边写,边写边做,螺旋前进,每个老师肯定会把新课程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本领
耕耘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掌握了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之余,及时把心得记录下来,不仅对自己日后工作有促进作用;如果发表,对广大同仁也具有借鉴意义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言:"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对象,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回顾和总结教育教学过程的心得和方法,不仅积淀了个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部分成就,而且也丰富了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
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其功赫赫回首整个从教生涯,或许因疏于及时记载心得体会,届时找到一条清晰的轨迹不免显得有些困难,然昨日难以再现,徒留一缕憾意
诚然,如今的教师负担很重有来自业务上的,更多的或许还是来自心理方面无形的压力面对高职低聘,转岗,待岗等现实问题,使得教师们对分数不得不计较一贯被称之为"良心活儿"的隐性工作,教师自己对"良心"两字欲说还休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数是硬道理"的论调就不难理解也因此会有不少教师奉行"一心只教手中书,莫管教改与科研"这种现状,结果使得教师自己只拥有一桶"死水",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培养也是无益的适时撰写论文是解决上述矛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其操作性强,收效也显著
教师的论文,大致可分为纯理论的学术研究文章和涉及具体问题的教学小论文考虑到实际情况,笔者更赞同广大中小学教师侧重写一些教学小论文通过及时整理教学思路,记录教学心得,只会对教学起促进作用就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缜密的思考,或查阅相关的资料,最后形成文字这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质疑,析疑的过程写作过程使得教师对处理问题的方法更趋条理化,更符合科学性,能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勤于笔耕教学小论文,有助于培养执笔教师的教研意识尤其是此类小论文被报刊录用或获奖时,更能促成该教师在教学上乘势而上,提升境界
现代的教学形势,要求教师有传统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名副其实的"学者型教师"必须会进行学术研究,教学小论文为载体的教研是铺就学术研究大道的"基石"作为教师,不进行教研,而直接从事抽象的理论研究是缺乏立身之本的,也可以这么说,没有教研就没有科研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踩着一个个的脚印,随时记录着这一轨迹,向教育更深处漫溯,教而时研之,不亦乐乎
三,教育随笔写什么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敢说每一节课都有体会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践:如读书笔记,如教育案例,如教学反思,如学生档案记录,如心灵感悟…… 写教育随笔实际上是个思考与积累的过程由于我们身在教育的第一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智慧,常常教有所感,倘若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育心路,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而且要想把文章做大,做好,也离不开平时的点滴积累教育随笔,因其篇幅的短小,也无需上升到多高的理论层面,因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那么,教育随笔写些什么呢
(一)记教学得失每位教师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试验田",试验成功与否,肯定会有所"悟",总结得失,在下次教学中自然能扬长避短比如说,有位老师在教学"吃"字时,考虑到学生先学"气"字,后学"吃"字,容易把"吃"写成"气",因而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吃"的右半部分千万不能写成"气"字谁料,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是有很多学生错了手把手地好不容易教会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又错了,怎么帮助学生正确记住这个字呢 她想了一个办法一次讲评时,她对同学们讲,"今天中午,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大饿了,竟然把筷子都吃下去了"同学们都感到莫名其妙,纷纷说"不可能!""谁会把筷子吃下去呢 "见大家都在参与议论这事,她感到时机已经成熟,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让他写一句话"我吃了一碗饭"不出所料,学生把"吃"写成了"气",有同学马上站起来更正,"错了!错了!吃的中间没有一横!"她笑笑,指着这位同学写的"气"说:"你们看,他的筷子是不是给卡在喉咙里了"同学们都会意地笑了起来"你们能帮他把筷子夹出来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起了手打那以后,学生再也没有出错,看来"筷子卡在喉咙里"给大家的印象还是相当深的
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实践成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主要收获在哪里 抓住自己的成功之点,深入地想,好题材就这样诞生了
教学中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误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误 主要症结在哪里 用什么方法弥补 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好题材又诞生了
(二)录教学机智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随机应变,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有位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本来先想表扬部分写得好的,再批评那些写得差的,看到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期望的眼神时,他临时改变主意,选择学生作文的精彩地方一一作了表扬,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们都认真地对作文作了精心的修改第二天,许多传神的字词,优美的句子和巧妙的构思,已悄然出现在不同的本子上还有家长高兴地打来电话,说她的孩子回来之后,高兴得不得了没用家里人催着做作业,自己认真地将作文改了又改,再认真地誉写好而这个孩子原本就是老师准备批评的对象之—表扬的力量可见一斑
(三)写教育偶得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那么请及时把它写下来有所思,必有所得如果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的话,你会发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位老师看到他校一位老师在评判学生分数时,把作业的最低线定为甲下好一点的就毫不犹豫地给甲,再好一些的甲上写得整洁美观的,再加上一个苹果;写得特别用心或者解题有新意的,加上两个苹果当然,所谓的"苹果",只不过是一个刻成苹果状的小印戳而已但这种看似"画饼充饥"式的评分方法,使原本丙丁的学生带回去的作业簿中也有了甲的佳绩,这样一来,孩子欢天喜地,家长也开心得不得了所有的孩子的脸上都堆满了开朗的笑容,孩子们常挤在一起翻开作业本在比谁得的苹果多,并为了能得更多的苹果而在暗地里较劲反观自己身边的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很多,而对学生的评价却很低,使得家长误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很差而常常训斥孩子,而学生老是看到自己本上是鲜红的"╳",自我感觉也越来越差,对学习日渐失去了信心,变得畏畏缩缩的,自然少了那份应有的天真,由此感到我们的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要少一些"正经",多一点欢颜;少一点"刻薄",多一些变通与关爱,这样才会取得如同这给"苹果"一样的效果
(四)记学习所悟平时,我们在阅读书报时,常有所感,有所悟记得有位老师看了《谁动了我的奶酪》想到了老师的"金饭碗"光芒不再,感到随着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生源的日渐减少,"末位下岗"已是不争的事实惟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方能使"奶酪"永远属于自己,由此写了篇文章《谁动了老师的奶酪》,发表在《教师之友》2002年的7—8合期上,还有位老师看了《美国教师教"蚯蚓"》后在自己的自然教学中也作了类似的尝试,写了篇题为《"动"起来教(捉蚂蚁)》的文章,收获还是相当大的课前她安排学生捉蚂蚁,并让学生把蚂蚁装在能透气的小瓶子里,这样学生对蚂蚁的生活习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课上她安排学生画蚂蚁,驱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观察小蚂蚁,然后让学生说蚂蚁的身体构造,这样一来,课本上那些抽象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具体了,生动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当高涨教学效果自然是那种灌输式教学所难以比肩的我由此感悟到,创设融洽和谐的师生活动情境,可以使学生毫无拘束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要远比那种为维护师道尊严而人为地拉开师生间距离的做法高明得多因为师生关系的不民主,最终导致的是师生关系的对立;学生会因"厌恶和尚"而"恨及袈裟",因"恶其师"而"厌其教""轻其理"在讲课过程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对此,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
在听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听课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听到的多数是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 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从浏览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捕捉
在写教育随笔时,我们可以结合案例,作这两方面的思考:
1,由点及面作发散性思考李镇西老师由学校强迫女儿剪去秀发,想到学校的专制,进而联想到教育上的种种不民主现象,并就这种现象进行剖析
2, 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挖掘比如说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顶撞老师"的现象,学生为什么会顶撞教师 导致这一现象的病源在哪 我们又如何去疗救 对这类情况是冷处理还是热处理 处理的结果如何 通过这件事的处理你得到什么启发 如果我们真正思考了,并付诸于行动了,肯定会有收获的
四,教育随笔怎样写
很简单,只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把身边真实的世界移到自己的笔下,移到自己的手指间,移到自己的硬盘中即可,不必过分强调逻缉,不必十分讲究文采,而是你自然感受的流淌,心灵的私语,智慧的沉淀有些教师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写东西,抑或是想起写文章就头痛,认为这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其实不然在我们和教师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教师讲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从口头的变成书面文字,就是很好的随笔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
随手: 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的,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
随便 :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随心 :这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
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
最重要一点是,要想写好随笔,关健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
很多人说,要我反思一下教学没问题,但要写成一篇反思随笔,则有了压力 这是因为,通常我们认为反思5分钟也行,50分钟也可可写文章则不同,5句话总认为算不上文章吧就是这一观念影响了大家写随笔的积极性为了使自己改变被动的局面,为什么不改一改这一旧观念呢 其实也没有人规定过教学随笔不可以只写五句话如果是你深思熟虑后的五句话也是好随笔
比如:今天的导入不够理想,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选择的素材太陈旧了,时间也用的太多了,今后我得改变
这是五句话的教学随笔,我觉得就是一篇好随笔,可能它不适合发表,但教师写教学随笔主要不是用于发表的,而是对自己教学的改变,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随笔虽然是五句话,但发现了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提醒自己要改变而且这样的随笔对工作忙的教师来说,更符合实际当然,我并不是说写随笔只用五句话,而是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时间写则长无时间写则短
常写短随笔可以克服写随笔的危难情绪,可养成勤写随笔的习惯,这样坚持下去,偶尔写几篇较长的教学随笔,可以发表的随笔并不是难事文章也是有短到长的,长的随笔往往是在短随笔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教师工作最忙,毕竟也有大快的休息时间,在休息时间里没有教学工作,正是修改随笔,完善随笔的好时机就拿上面那五句话的随笔来说吧可以补充一下这样的内容如何导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第二堂课的导入是如何做的 这样是问题深入化,再加上正反的两个导入实例,就形成了一篇好文章,发表也是没有问题的
写随笔从字数,语言方面比较自由,但也不可以随便写,它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教学实录,它是反思后的结晶,是教学经验的总结,随笔也不是日记,如果说一天下来没有什么可写就可以不写,如果说某一天灵感不断,写它个三,四篇也有必要有感而发是随笔的主要特征而发出的感想是否精华,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直接相关有的人只追求随笔的数量,不关注随笔的质量,几十篇下来,风格一个样,语言一个样,甚至连描述的教学情节也差不多,每天坚持写这样雷同的教学随笔价值是不大的写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的提高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才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
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 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一般报刊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
五,写教学随笔的注意点
l,立意要新也就是你所写的教学心得体会,不仅自己觉得有新意,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
2,列举实例要具体生动在举例时一定要把事实讲明白,使读者看后既懂,又能学会用
3,要做到小中见大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能体现出一般规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
4,文章结构可多样化教学随笔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可以先简述文章的中心以及写此文的目的,再列举实例说清楚事实及过程,最后归纳小结教学的心得体会
愿大家从现在起,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想凝聚成文字,"我手写我心",每天,每周挤时间写一点,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必将在教育征途中留下自己成长的轨迹!
什么是随笔?
1犹言随手下笔。 2一种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 3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着心情来写</CA>
什么是心情随笔?
属于随笔的一种,专用于表现个人心情的变化,文字无语法限制,可以自由发挥,随意性较大,和日记有异曲同工之效,区别于日记的是,心情随笔不按照时间记录,关键以个人心情为主,可以一天写多篇,可以多天写一篇。
愤怒的香蕉随笔发在博客。
香蕉的书跟大多数网络小说有所不同,他笔下的主角一般生性淡薄,主角的性格会随着书中情节的展开而让读者逐渐知晓,香蕉的书另一方面又注重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思想的内在交流,看他的书总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享受,所以同样写历史,香蕉就可能给我们一种不同的感受。
愤怒的香蕉,真名曾登科,男,出生于1985年5月16日。又名“爆炸的榴莲”、“神奇的果冻”。网络作者。著有《异域求生日记》(发大纲完结)、《隐杀》(完结)、《异化》、《赘婿》。现《隐杀》已在台湾出版繁体实体书,书名改为《杀手之王》。2009年12月23日发表楔子《蓝梓与芥末》,发表不到10章便进入起点签约作者新书榜第五,人气极高。曾经因为对开头不满意,香蕉曾写过多个实验性的开头,其中就有一篇《赘婿》的开头,而时隔2年,2011年5月23日,《赘婿》终究还是作为新书开始发布。
这是一篇用以自HIGH自留念的文字。预警:有配图,而且文末多图。
还是以碎碎念开头吧:
前天偶然打开APP,看到了自己给一篇写尤氏的文章的好多评论。当时,我就为了发评论而注册了的账号,然后一个下午都用在码字、打评论上了。想想不整理一下当时码字的成果,似乎有点可惜呢。
下面的超链接是我评论的那篇文章,如果有人看我的这篇文字,我在此表示强烈推荐。我的评论基本上是对原文的补充和感叹,要结合原文看才能更加完整地了解尤氏这个人物,尤氏的很多亮点——颜值、气质、能力与事迹等等,在原文中都有体现。我评论中的“楼楼”自然是指可爱的作者大人~再次向作者笔芯❤: http://wwwjianshucom/p/1523c6d757c5 红楼梦人物你不知道的尤氏 By木多_
欢迎交流!但如果有亲不小心点开了这篇文字并且感到不喜欢,请点“关闭/退出”吧,请不要KY,我会很伤心的。
--------------------------------------------------------------------------
(这是戴敦邦绘制的白描红楼人物像中的尤氏画像)
我好爱尤氏。自从留意到她隐藏的亮点,就一直很喜欢她。
十一岁左右时,我看的还是少儿缩略本,还没看出她不是贾蓉亲妈,把她归到王夫人一流的中老年女主子中去了,没有多注意她。
大约两三年后,我开始读通行本,展现在我眼前的剧情一下子丰富起来了。我开始注意到尤氏了。我感觉她在凤姐大闹宁国府时被作贱得太过分了,加上楼楼说的那些表现她没架子的事件,而且她这样身份(东府当家主母、贾府族长夫人、三品威烈将军夫人……)的人居然还有个带了俩拖油瓶的继母,更不堪的是那贾珍贾蓉父子还拿她那俩继妹当粉头!当时我就觉得:哎呀,这堂堂当家主母尤氏,怎么会这么可怜呀。
贾蓉撺掇贾琏偷娶尤二姐东窗事发被凤姐骂时,我注意到凤姐有提到他死去的亲娘,再加上后来中秋节宴会上尤氏被贾母打趣后说自己和贾珍是十来年的夫妻(贾蓉当时都二十好几了——小说一开篇贾蓉就十六岁了,这明摆着不是亲生的呀),我才明白原来她是贾珍的续弦妻子。
关于尤氏的年龄,我是这样理解的:《红楼梦》的时间跨度还是有好几年的,大概从黛玉进府到贾母打趣尤氏的那个中秋,过了有十年,看贾兰的年龄变化就知道了:从李纨出场时他五岁到作姽婳词那里十三岁,不久,贾敬死后,到上面的中秋宴又过了两年多。贾蓉在故事一开始是约十六岁,过了十年大概就二十六了(还没子嗣,这就是末世之相了)。尤氏作为续弦妻子,应该至少比贾珍小几岁,就以贾珍十五六岁得贾蓉为例(古代长房长孙一般结婚早生育早),贾蓉十六岁时他也就是三十出头,过了十年左右,又成为“奔四十的人”,大约也就是刚四十岁左右吧,尤氏估计那时才三十出头呢(大于三十也就开始奔四啦,并且她必然是要随着贾珍说的),比贾蓉大不了太多,并且我感觉她比李纨年龄也大不了几岁,还是比较年轻的。
我有看到,尤氏在应贾母之命帮凤姐办生日(尤氏“办得十分热闹”啊!什么耍百戏的说书的都有,大家都去打点取乐呢!)前,就暗暗指责凤姐“剥削苦瓠子(赵姨娘、周姨娘)”,后来还悄悄还了她们钱;而且在宴会后凤姐贾琏闹起来(琏二爷精虫上脑惹出的风波→_→)都拿平儿出气、凤姐闹到贾母处、贾母一开始误会怪罪平儿时,书里明白写着是尤氏帮平儿说话主持公道,当时我就想着,这尤氏历经豪门风雨也没失了良心,真可贵。
虽说她可能没有凤姐那么能说笑取悦众人,但其实看全书中她的话语,也称得上能说会道:故事前期中期和凤姐相互揶揄打趣自不必说;至于贾母对她的态度,其实也还是信任慈爱的,贾母相信她的办事能力。我觉得老太太其实对她也是喜欢的。尤氏带头偷窥聚赌(真会玩!)那一回中,尤氏回东府前,是在西府陪老太太说话取笑,从中午到晚上天黑,好几个小时,也挺久的,如果她真的笨嘴拙舌、老太太也不喜欢听她说话或者不耐烦应对她的话,完全可以随便寻个理由打发她回东府家去、不听她说下去了,再说尤氏那么会察言观色的一个人,如果贾母不耐烦她是会察觉的。至于上面提到的那个中秋节上,尤氏说笑话还没说完贾母就睡着了,很多人觉得这是贾母不买尤氏的账的表现,但我倒觉得是作者为了烘托本该热闹却实际凄冷的气氛故意写的呢。贾母过生日有积福佛豆儿,也是叫凤姐尤氏一起吃的(不算后来添上的喜鸾四姐儿的话——何况这两个小姑娘也是贾母喜欢的)。
而且,尤氏吐槽的功力也是有的,抄检大观园后,她对李纨说,“咱们家下大小的人只会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作出来的事都够使了”,洞若观火,和探春在查检时的控诉异曲同工。她看到世家子弟赌博(就上面说的偷窥到的2333)时,也对他们有一些吐槽,这说明她至少是知廉耻的。可恨贾珍贾蓉父子混账,老的完全听不进劝,偏生是尤氏吃穿住行都要依之靠之的人;小的呢,则基本是由于有个不仅爬灰绿了自己一头草、还敢叫小厮啐他的作死父亲,而变逐渐得扭曲*逸,干脆和老子一起末世狂欢。偏贾蓉又不是尤氏生的,年龄又不比她小很多,尤氏身为出身比较寒微的继母,不好深管。而且,贾蓉至少在表面上,比起贾珍似乎还更听尤氏的号令:贾母等人清虚观打醮,若不是贾珍一顿狠克,贾蓉的态度就是偷懒耍滑不配合。而尤氏呢?叫他去请西府的人来贾敬寿宴,他老老实实去;正月叫他去宫中领东西,他也乖乖地去。贾蓉放肆,尤三姐也会拿尤氏压压他:“等姐姐来家,咱们告诉她。”这话一出,贾蓉也会“滚到炕上告饶”。说明至少在明面上、当着尤氏的面,这家伙还是不敢乱来的。他和贾珍这对“聚麀”之徒,估计最喜欢像撺掇贾琏娶尤二姐那样(告诉尤氏之前先让贾琏、尤二姐、尤老娘都答应了),先斩后奏了再说,再说有尤氏继母尤老娘那么个卖女为生的昏庸老太婆,作为亲妈不但不管还积极地把两个亲生女儿往火坑里推。尤氏估计对这些乌七八糟也和对尤二姐与贾琏的婚事态度一样,觉得太不妥太糟心,劝?我想她是说了抗议了,然而也只能做到这一步,否则她就自身难保了,然而规劝对于狂欢不休的贾珍父子来说,就像浸水的子弹壳,哪有实效!这些家伙最多当面老实一点,背地又动了多少歪脑筋搞起来。可怜尤氏也只能“由他们闹去了”。
既然规劝无效,尤氏也会无奈寒心的,于是对于他们父子的一些行为干脆选择看戏。比如带头偷窥聚赌,她是很想知道贾珍他们究竟在干嘛,并且也挺不放心。她对聚赌的行为也是有吐槽、很不满,但我觉得这里看热闹的成分也是比较明显的,而且还是带着儿媳妇、贴身丫鬟、婆子们一起看!哎哟好个珍大奶奶!虽然宁国府的不堪大部分还是由于爷们太不要脸,但这种种心病也一直深埋在无力回天的尤氏心中,因此后来赶走入画事件中惜春和她争吵时戳中她的这一痛处(宁国府乌七八糟),她说出的话才比平时要狠得多,但书里也明确写到她还是有注意让着这个小姑子的——无论争吵前、争吵刚开始时还是争吵后。
尤氏和惜春争吵不欢而散后,去了大观园。探春问她是谁和她吵时问她说:“四丫头也犯不着啰唣你,却是谁呢?”这能说明至少以往尤氏和惜春相处还是比较和平的,而且惜春的下人等用度都是宁府供给,哥哥贾珍身为成年男主子又不可能随便进园子来,那就只能是尤氏在打点这方面。生活上,尤氏对这个嫡亲小姑子是好吃好喝供着的。这些细节我认为就像贾母和黛玉的对话一样,书里不必写出来。不过可惜不会读书写字、年龄有“代沟”、个性和出身背景又不同的尤氏估计和小姑子惜春交不上心。从宝玉等人的生日宴会上尤氏和姐妹、丫鬟玩成一片——又是划拳吃酒又是围观湘云醉卧——来看,她和这些姐妹平时关系至少还是过得去的。
书中写过,贾母大寿开宴会,尤氏在荣府帮忙好几天的时候,是住在李纨房内的,就像之前湘云来贾府时,和宝钗或黛玉同住一样。请容我yy一下这妯娌俩同床而卧、枕边衾里话家常的样子哈^_^而且,上面提到的那个尤氏对贾府乱象的吐槽,是她对着李纨说的,话语毫不拐弯抹角,可见这两人还是比较亲厚的。接下来不久,尤氏在听到探春说出打王善保家的经历后,也把和惜春争吵的事告诉李纨和探春等人了!我感觉从探春回答说惜春孤介太过又傲来看,惜春以外的其他姐妹们是会理解尤氏的难处的。
(划重点敲黑板2333) 关于尤氏的颜值,其实曹老是有逗露的。《红楼梦》中姓尤的“尤物“”恐怕不只是她那俩继妹呢。
我初读那回目“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时,还纳闷这“独艳”是何许人也?那时我还没弄清楚尤氏和贾蓉的关系,真以为她是和王夫人差不多大,根本不会往尤氏这边想。
然而我又看了看这回的内容,发现:天呐,这写的“ 独艳 ”居然是指尤氏!!
能以“独艳”对“群芳(这可是包括黛玉宝钗李纨晴雯芳官等等等等一大票个性、地位、美的方式都各不相同的美人啊)”,厉害了尤氏!
当时我真的惊呆了!毕竟“艳”指人指的就是美女,如果尤氏水准不够,老曹大可换个标题。另外,”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都是曹对他笔下他所钟爱的女儿们的悲剧的概述。看来这“芳”啊“红”啊“艳”啊的,曹老肯定不是随便什么人都用的。结果,他还有用在尤氏身上。他对尤氏的态度,应该主要还是褒义的,是赞叹惋惜她吧。
不过令我觉得可惜甚至不开心的是,阿凤协理宁国府的故事,洋洋洒洒多少字!然而一个那么惊艳那么吸睛的回目,对应的前半部分怡红院夜宴倒是写了不少,可是后面本应是“半壁江山”的尤氏展才干理亲丧的故事,写出来却才那么几行!老曹啊老曹,你也该像贾母自嘲的那样,请贾赦说的那个治偏心的针灸婆子针一针才好!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么简洁的故事就以足够展现尤氏以一当十的魄力和有条不紊的风度,没有哪个不长眼的奴仆瞎闹腾,而且贾敬的丧仪虽然没有铺陈了写但面子上不可能比从前他孙媳妇的更差,起码当得起书中的“焜耀”二字,也是让外人赞叹不已的。此外,在尤二姐事发之前,凤姐还是会拖着病体扎挣过来帮尤氏料理丧事的,可怜这两人关系后来竟降至冰点。不过你看,凤姐这时可以挣扎着来帮忙,反观之前秦可卿的丧事上,根据书里现有的描写,尤氏绝对没有病到一连这么多天都爬不起来的地步,这也暗示了尤氏当年撂挑子的主要原因是她自己不想管,心病所致。
这贾敬葬礼办起来了,尤氏两继妹尤二姐尤三姐也跟着尤老娘来贾府了。尽管尤二姐尤三姐和贾珍父子的丑闻一定让尤氏暗里恼怒难堪,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她的娘家还确实是就只剩了这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了,尤氏不是那不顾兄弟姐妹侄女儿的“铜心铁胆”邢夫人,没有不管她们的死活。尤老娘在尤三姐死后不久应该是也死了(张华告贾琏等时说:亲家母一死,你们就接进去做二房;凤姐带尤二姐禀告贾母时说:“(尤二姐)新近父母姊妹一概死了。”(……这里你又让尤氏情何以堪啊);并且凤姐去“金屋”接尤二姐时完全没提到尤老娘的在场),这下子尤氏可能也只好过问尤二姐的起居了。凤姐去接尤二姐的时候,尤二姐说过,她那里的事务都是“家母和家姐商议主张”的,这家姐不是尤氏却是谁?凤姐之后来宁府大闹一场,又是狠狠作贱尤氏又是敲竹杠的(哇我好心疼尤氏啊看到那里),尤氏他们又处处理亏(国丧家丧期间贾琏偷娶新欢,还被告官了,偏女方又是尤氏的继妹),只得挨着受着,本来已经很没脸,尤氏心里已经记上一笔了,更何况凤姐把尤二姐人也带进自家门了银子也带走了,结果还明枪暗箭把尤二姐逼死了(不过吧,我虽然对尤二姐有恻隐之心,但凤姐斗二奶的手段还是很让人服的,再说尤二姐自己也有不妥之处。不过看到凤姐闹宁府作贱尤氏,我真是心疼死珍大奶奶了!这时候其他人都先靠边站去,我只想为尤氏一哭 /(ㄒoㄒ)/~~ ),这无疑又是让尤氏更加没脸更加孤苦,这时的她才是娘家的人“都死绝了”的那个人呢!这必定让尤氏心里对凤姐怨恨、不满大增,所以看到好久以后邢夫人给凤姐没脸时尤氏推脱,我选择了理解、原谅这可怜的珍大奶奶。
关于尤氏为什么没有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问题,我觉得有这几种可能:
一、可能是因为她虽是正妻,但是填房,没有原配地位高,而正册全是千金**或者原配嫡妻。副册的香菱只是被拐卖强夺到薛家后仅做了妾,但她的出身可是正儿八经的独生**呢。她父亲甄士隐还能给贾雨村写荐书一类的到京城,可见甄士隐的来头可能还不仅仅只是个小乡绅呢。尤氏和香菱这方面其实有点像,只是时间上略略调了个个,尤氏是出身不高(而且娘家后来越来越差),从书中一次称尤老娘为“尤老安人”来看应该尤氏的父亲曾经是六品官员(没见过随便以“安人”为别的尊称的),只不过结婚以后表面上的名头好了很多,成了三品诰命夫人、族长夫人、长房主妇。
二、可能是老曹写好正册名单时,贾珍老婆是谁他都还没决定好,何况副册又副册的名单他似乎也都还没拟好呢。秦可卿、尤氏,还有贾蓉后妻许氏(这个老是被人弄错,老曹原文也确实藏得深)的姓氏都出自百家姓“朱秦尤许”一句,从这姓氏顺序上看尤氏可能是老曹晚于秦可卿构思出来的。
三、是我最希望能发生的一种可能:尤氏的结局不属于薄命一类。我曾经看到一个新浪博主写有关尤氏的文章时(20171031更新:我找到了! 《红楼梦》之尤氏——千里搭长棚,何处是我家?_獏梦獏梦_新浪博客 )写道,如果贾府败落,宁可尤氏改嫁到什么村野去也“不希望她在那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上流浪”。他想象了改嫁后的尤氏在村口剥豆荚,风雪年夜时在温暖的桌前笑吟吟地操持年夜饭……唉呀妈呀,真戳我泪点。我也是对尤氏的结局,怀有这样的私心和希望的。
某些说什么尤氏是因为在老曹心中是极端自私的才进不了十二钗正册的家伙,我改变不了你们这样的观点,当然我也坚决不会认同!我不否认尤氏有她图自保、自私的一面,但是你要想想你眼中红楼梦里老曹所赞扬称颂的人物中,有她这样图自保心理的人难道不多吗?尤氏对于宁府乱象、贾珍父子,那是有心无力越描越黑好不好!你说她居然能容忍什么聚麀之类的,你怎么不问问人家想忍吗,她劝了人家不听,她又有闹的资本吗?真闹起来对谁有好处?只是更加坐实流言,让这宁国府更加给外人增添口舌之实、更加遭人耻笑不屑吧!你能说你的观点,我也可以说:她是万般无奈,都酿成心病了,只是平时没有爆发而已。夜深人静之时,想必尤氏也有过不少辗转难眠、羞愤饮泣的时候吧!这相当可怜啊好不好?人家为了生存不得已打断了牙齿往肚里吞,她的处境真的是错退一步就可能无法回头。能活下去的话为什么要葬送自己宝贵的生活与生命?我诚心祈祷她是能够顺利地活下去直至善终的。
她的婚姻,还有其他很多事,都不是她所能决定的。其实就算她能够善终,就宁国府那个样子来看,我也觉得她够得上“薄命”二字了。
脂砚斋评论过尤氏有犯什么七出之过于从夫,有人认为尤氏最后会像阿凤一样被休掉,我想了想这个观点不能站住脚。首先,七出——“不顺父母、无子、*、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中没有什么“过于从夫”,估计因为过于从夫是尤氏明显的缺点(但更是无奈),脂砚斋也叹息一回罢了(脂砚斋在批语里不止一次称赞过尤氏)。其次除了七出以外还有三不去呢:“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第一条就是妻子如果被休了无家可归,是不能休妻的,可怜尤氏不就是这种情况吗?第二条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前八十回尤氏都很快就要为公公贾敬守满三年了。至于尤氏的婆婆,不好推测尤氏有无为她守过孝,但有一个贾敬都够了。三不去不适用于有恶疾或者*者,但是尤氏这两者应该都不是啊。我非常讨厌有些对尤氏满怀恶意的推测——就尤氏那境遇哪里是干得出爬灰、养小叔子的事啊?至少从贾珍对尤氏的态度、尤氏三观挺正有羞耻心和尤氏敢在秦可卿葬礼上撂挑子(她占理有底气)来看,尤氏没有做爬灰的事,养小叔子她更是不敢。尤氏的身体也不错,从来没有一处写她真的病了,除了那次胃疼可能有一半是真的——被贾珍气的。
关于贾珍和尤氏的关系好坏,我也觉得至少还是过得去的,不过相敬如宾啦恩爱啦什么的就免谈了,应该差不多就是一方高攀另一方低就的婚姻的典型相处模式:总体上尤氏乖乖听话顺从贾珍,劝不进去就不再劝,“闹得最凶”也就是知道爬灰这样万人不齿的事后沉默撂挑子以示反抗而已。尤氏吃穿住行等物质以及名分什么的全靠贾珍提供,而贾珍也需要尤氏这样一位续弦正妻:颜值和风范拿的出手、乖乖听自己话不敢造次、帮他一起做好两府情感联络沟通工作、家事处理得差不多过得去(其实因为他贾珍,人家尤氏开展当家工作受限不少,不然她能做得更好)、打理好自己后院(尤氏和姬妾们关系还不错)……虽然贾珍新欢不断,不过尤氏还谈不上守活寡。书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那回贾珍回房与尤氏吃毕晚饭后,“一宿无话”,这倒不是说什么这两个人一整晚不说一句话,而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惯用语之一,是表示一夜过去,没有什么可记叙的套话,红楼梦里多处出现。在这个“没有什么可记叙”的夜晚,贾珍和尤氏有没有做什么呢 ;-) 这就可以留给我们去开脑洞了 O(∩_∩)O估计那时候以像贾珍尤氏这样的夫妻相处模式的伉俪也不少吧,只是男方绝大部分没有贾珍这么荒*无耻罢了,他们的日子也是能过得下去的。另外, 中秋宴会上尤氏被贾母打趣时脸都红了,也说明她……还不是很冷淡麻木嘛;-)
尤氏的年龄还有一处逗露:绣春囊事件。凤姐在被王夫人质问绣春囊是谁的之后还把祸水往尤氏身上引了引呢,说尤氏“不算甚老”,暗指绣春囊可能是尤氏的。另外,在“独艳理亲丧”之前的老太妃薨逝事件中,两府协商后,报了尤氏产育(生娃了!)让尤氏留下来理事——一说明尤氏有一定的能力理家管家,二也能说明尤氏还处于育龄中,不然怎么能用这种借口。我估计这样看来,尤氏也就比凤姐大个五六岁吧,至少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半老徐娘的年龄门槛都还没踏入呢。
最后再简单谈谈尤氏和“儿媳妇”们——贾蓉的两任妻子的关系——说是两个辈分,但其实年龄大概相差不是很大,加之尤氏本人比较没架子,因此代沟方面应该是比一般的“婆媳”要小不少的。
首先是尤氏对秦可卿。尤氏最初对秦可卿确实是很好的,尤氏本身心善,秦可卿也是个好媳妇,值得人疼,尤氏如果能多一个左膀右臂,那多好呀!尤氏听说秦可卿的病可能有办法好,反应是“心中甚喜”。秦可卿对好友王熙凤也有说过公公婆婆都亲女儿似的疼她(爬灰是万万不能和凤姐说的/(ㄒoㄒ)/~~),王熙凤也对她说过“你公公婆婆听见治得好你,一天十斤人参都行。”都写到这份上了为什么有的人还要认为尤氏对秦可卿就是虚情假意呢/(ㄒoㄒ)/~~
这样我们也可以想象,尤氏确认了爬灰的事实后,心里该多痛苦崩溃啊ToT
然后就是尤氏对许氏。贾蓉的后妻许氏也与尤氏挺亲近,经常帮尤氏处理家事什么的,也跟着尤氏一起偷窥过贾珍等人聚众赌博wwww尤氏对同为续弦的许氏可能怀有同命相怜的心情吧。许氏很回避贾珍的,估计尤氏或者贾蓉等人有旁敲侧击过吧,谨防悲剧啊。
总的来说,我很是为尤氏感到难过和惋惜。
因为丈夫兼家长贾珍等人制造的宁府的极端乱象,她发挥的空间太有限,做不了也不能做的事情太多,这让她显得似乎是属于缺乏能力、只一味懦弱忍让的人。但是在能或者需要发挥本领的时候,她的亮色是可以捕捉到的,原作有锤,完全不是YY。很可惜的是,关注她、捕捉到她的亮点的人太少,书中人如是,读者亦如是。
尤氏故事一开篇就站在了青春的尾椎上,通常是作为一块好布景板出现在众人聚会、活动的场景当中。她没能享有过大观园内女儿们那样的真性情豆蔻年华,也没有机会在书中展示她那时的生活经历,读者没能见证这朵艳丽的花盛放最绚烂的时刻,这朵花甚至连个名都没有。尽管她还是开着的——表面光鲜却无力脆弱地开放着,挣扎的机会并不多——就已在风雨中不可抗拒地走向凋零。
尤氏这样隐藏得深沉、也悲哀得深沉的悲剧在心中我产生的震撼,甚于金陵十二钗册子中的女儿们!
呜呼!
“赫赫宁府一枝花,独艳孤芳自嗟呀;
风吹雨打有落时,便入流水赴天涯;
一人怎渡欲沉舟,独木难支将倾厦;
荣华终是镜中物,且莫痴迷任由他。”
我亦不愿她最终在那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上流浪。
----------------------------------------------------------------------------
简单谈谈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的“尤氏”演员:
1987版这么经典的红楼电视剧是我对尤氏好感度进一步UPUP的一大原因,尤氏这个人物的演员选取和剧情设计我都非常喜欢(除了最后两府被抄后宁府人物的镜头都丢了这点让我很遗憾),演员端庄优雅,大方得体,贵气而古典,有独特的美丽,气质是我极为欣赏的类型!曾是广西话剧团演员的尤氏扮演者王贵娥老师,和邢夫人扮演者夏明辉老师、贾珍扮演者李志新老师等,前期都是选演员组的成员,其中王老师和夏老师多次搭档共行动,宝钗、凤姐、湘云、平儿、柳湘莲等角色的演员都是她们挑中的。王老师还做过剧组收发,“黛玉”陈晓旭的自荐信她也过目过,后来还用陈晓旭在信中附上的诗句和她打招呼呢。
王老师还和演宝玉、黛玉、凤姐的演员一起写了一本书《宝黛话红楼》讲述他们在剧组的生活故事,这本书还挺有意思的,老师们文笔都不错。王老师写的章节名叫《“选美”纪实》,主要讲选演员、定角色的故事,很幽默生动!字里行间看来还可以知道,王贵娥老师是喜欢诗词的。此外,我觉得王老师不仅气质超级超级好(即使是过了三十多年后的现在,这位演员老师气质依然很好!!!!),而且我看到她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为黛玉、宝钗等的演员说话、主持公道(想起了尤氏为赵周姨娘和平儿等抱不平2333),感觉挺热心,又得体。我好喜欢尤氏,也好喜欢这位演员老师!
----------------------------------------------------------------------------
用尤氏画像和王老师的一些剧照收尾(侵删!!!)。prprprprprpr
先来几幅尤氏画像:
作者赵成伟。作认真思考状的尤氏!当家的尤氏经常离不开对牌呀~
作者吴良柱。妈呀好粉嫩好可爱,我反复确认了拍卖网站的信息,的确这幅画中是以尤氏为主题,虽然衣服比我想象的最嫩的还嫩2333333
截取自198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人物辞典》245页,难得一见啊!好喜欢!
接下来是1987版连续剧《红楼梦》的“尤氏”王贵娥剧照:
我觉得王贵娥老师气质一级棒!
定妆照之一
定妆照之二
这簪子……真的会是……?不敢想下去……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间的是尤氏。阿凤你在我家这么张扬,陪房又如此得意忘形,本宝宝不开心了,不吃你带的东西~
谒见元妃时,端庄贵气也不逊于她。
也有穿过这么粉嫩嫩的衣服呢!
大家的表情都好萌好可爱。尤氏凤姐曾经也算是相处融洽的两妯娌呀……
后来就闹崩了……(尤氏站姿好端庄prprprprpr)
凄清的中秋宴。这一集里尤氏也美美哒。
彩蛋:王贵娥老师在2010版新红楼梦里又扮演了角色,而且还是尤氏的继母——尤老娘!
二三十年的岁月过去了,当年的“尤氏”变成了现在的“尤老娘”……
气质比原作中尤老娘好太多了吧orz……
----------------------------------------------------------------------------
下次还继续HIGH,继续贴87尤氏剧照、整理喜欢的尤氏相关评论文章和同人文等等的链接23333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