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别离的诗歌现代的,抒发别离的情感的,不用太长

有没有别离的诗歌现代的,抒发别离的情感的,不用太长,第1张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翠的山峦横在外城的北面,静静的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在此地一分别,就像蓬草随风飞转,万里远行你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样对你依依不舍我们在马上相互挥手告别,那马儿也不愿分离而禁不住萧萧长鸣这首诗像一幅油画,人情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全诗豁达乐观,情意深切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分别的时候,分明是多情的,总觉得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而感到好似无情别宴上想要强颜欢笑,却笑不成宴席上的蜡烛好像也理解我们的惜别之心,替我们垂泪点点滴滴一直到天明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多少新愁成旧恨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世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文学鉴赏

情感: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手法:

1、《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既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2、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眼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具体分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上阕:

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

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今往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话别意境: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读杜甫《秋兴八首(其一)》,首先对“兴”字的读音产生疑惑。是xīng,还是xìng?

且看课下注释: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感物抒怀之意。这与《唐诗鉴赏辞典》(572页)中的解释相近: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感物抒怀”与“抒发忧国之情和抑郁之感”的说法一样。这里的“兴”是动词。此种解释与《古代汉语词典》(1654页)读作xīng音的解释“兴起,产生”相近。

再看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一: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因秋托兴,一般理解为借助秋景寄托情怀。那么托兴当属动宾结构,“兴”应该属于名词。

最后看《教师教学用书》。它的解释: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感兴”的“兴”,是阴平还是四声?似乎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

综合以上内容看,以《古代汉语词典》中的的解释“兴起,产生”为基础,我们可以把“秋兴”解释为感物抒怀,也就是因秋寄托生发情感(因秋托兴),因秋有感,有所生发(因秋感兴)。因此,秋兴读为秋兴(xīng)。

虽然,此种读法依然是一家之言,但是我们可以把握“秋兴”的语意:借秋景寄托情怀。

秋景是夔州秋景。夔州就是今天的诗城重庆奉节。杜甫在前四句书写的是夔州的山水景象。山是巫山,水是长江水。巫山有色,江水有声。巫山的主色调是寒露亮白、云气灰白,但灰白色调中渲染着红色的枫林,于是衰飒中见富丽。萧瑟阴森的气象中有着劲健气息。接下来写巫峡的水和巫山的风云。江水滔天,让人们见其形,闻其声。诗人塑造的是水势,读者似闻水声。塞上风云则接天匝地,形势阔大。风吹云卷,风声也似响在耳畔。至此,色、形、声融为一体,塑造出一幅秋色浓烈、气势雄浑、声势浩大的峡江秋景图。

作者正是在这样的景物中寄托了家国情怀。“丛菊”抢入眼帘,思念故园的泪水打湿衣衫。杜甫诗中的菊花,寓意深刻。如:

叹庭前甘菊花  唐 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这首诗写诗人看庭前甘菊花开得晚了,没赶上重阳佳节,叹息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时,借以表达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平定叛乱尽一份绵薄之力的愤慨。这是借菊寄慨。《秋兴八首》,是诗人借菊花两开寄寓思家之情。眼前的菊、故园的菊,碰撞的是一颗思念的心。

最后两句诗合在羁旅之愁和家国之忧上。耳畔传来的是裁剪衣服的刀尺声、紧迫急促的捣衣声,催生的是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愁苦之情和对家的思念、国的忧虑的沉郁之情。

当然,这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以它为起,诗人还要继续书写夔州,遥望长安,抒发羁旅之愁,悲叹家国之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181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