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你的情感可以从语言中听到,感受到。文字是苍白的,再华丽的文字也不一定能完整的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当你很想一个人的时候,你觉得用文字的我想你表达好?还是你对别人说,我想你,表达的更好呢就是这样子
01 语言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交流?
昨天早上坐班车的时候,按照正常点去等车,却得知班车已经到单位了。下午下班坐班车的时候,我笑着问师傅:师傅,今天早上班车大约几点到的某某站点啊?一位同事:当时师傅在那个站点犹豫了也停了等你了一下。司机师傅也连忙说:是啊,路上的交通没准点,今早比较顺。听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他们貌似误解了我的意思。我其实本意是向了解下几点到的,我以后可以提前,以免再次错过。但通过他们的回答,发现他们好像误以为我在问早上为什么没有等我。
我就在想,如果我多说一句,清楚表明自己的意图,会不会就不会产生误会了呢?
语言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很多东西,促进我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却在很多时候阻碍了我们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呢?
02 本来是表达爱却成了指责
中国人擅于去含蓄表达情感,即使心里有,但是话到嘴边却变了味儿,“心口不一”是常有的事。记得有个妈妈带孩子去看灯会时,孩子被人群挤散了,急得不行,到处着孩子,然而当孩子找到时,见到孩子的第一时间没有失而复得的喜悦、没有喜极而泣、没有开心的拥抱,而是一顿打骂,“你跑到哪里去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明明找不到时担心得不行,找到后又很开心,传达之后孩子却感受到更多的“指责、批评”而不是真正的“爱”。
这样看来,语言确实在很多时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来是表达爱的时刻却因为我们用错了方法,让爱被蒙蔽,最终让人不但感受不到爱,反而是相反的情感。
03 真正的表达是用心
记得当时看到《阿凡达》这个**,觉得特别神奇、不可思议,他们那里的人不用语言,通过身体就可以交流,而且这种交流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远胜于语言的表达。只要通过一个类似触角的东西,就能与世界万物进行深度链接,了解它们的所思所想,没有谎言,没有误会,轻轻一碰,我门就能互相懂得对方的心意。
而我们人类做不到这种方式,所以有了语言,借助语言这种工具来表达和交流。但因此人们也产生了依赖,往往过于相信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忽略了它背后真正的含义和情感。
但我们理解到的真的是对方所想要表达的吗?是否仅仅是我们自己所认为的对方的意思呢?
04 总结
语言作为一种很好的工具,确实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如何让语言表达出真正的情感,让对方感受到,就需要你说得明白,听得用心。
在我们看来语言是沟通的主要方式,但不要忘了肢体动作,表情能够传递出更多的内心状态,话语可以通过技巧来进行修饰,而动作却是下意识本能反应,这也是为什么擅长沟通的人除了比较注意使用言辞之外,更喜欢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传递出来的信息。
和孩子沟通也是如此,很多家长抱怨自己整天和孩子说十句他未必能够听进去一句,甚至会把家长的话当耳旁风,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隔阂只靠语言其实未必能够解决得了。
和年纪小的孩子沟通,语言能够传达的大部分都是单词代表的含义,说得再深一些,孩子不能理解,所以主要还是要靠肢体语言来让孩子明白想要说话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两种非语言之外的有力量的传递情感的方式。
1 蹲下的力量孩子年纪小的时候,他们需要仰望家长才能看到脸上的表情,这个时候和沟通最好蹲下来。即使孩子已经长到了一米四,也要尽可能的蹲下和他们交流。
蹲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和孩子的目光平视,交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光交错,看着对方的眼睛能够增加语言的力量,这是对说话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说话的一种肯定。
其实蹲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自己内心平静,比如说上一刻还被孩子气的不行,如果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可能怒气就会消散一半。或许是身体的下蹲让怒气也降温,又或者直接面对了孩子此刻的表情,内心有些不忍,总而言之先蹲下能够对心情平复有很大帮助。
当蹲下来和孩子差不多高度的时候,在他们的心中也会更容易将父母和自己放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更有助于孩子说出心里话而不是因为惧怕或者不耐而不愿表达。
家长不能只在心情好的时候就蹲下和他们说话,而生气的时候却高高的站着,让孩子仰望生畏。优秀的父母会站着看着孩子穿衣,让他们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对孩子不满的时候反而会蹲下来,耐心倾听平和交流,让孩子能够感到平等和坦诚。
蹲下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内心要把姿态放低,真的愿意和孩子站在一个平面上进行交流。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的时候越是愿意平等和孩子沟通,越容易达成共识,孩子也就越听话。
反而是姿态放得很高,总是用家长权威试图控制孩子,他们会更不愿意遵从父母的命令。
家长蹲下的时候不能抱着谴责的目的,很多家长在责备孩子的时候为了能看清楚他们的表情,或者试图用眼神来威慑孩子,才会蹲下和孩子说:“你看着我的眼睛!”这样的教育效果自然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害怕。完全扭曲了蹲下的根本目的。
要从心里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和对待,不能因为年纪小就没有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选择权。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尊重,目光平视不代表威胁而代表“我和你是一样的”。
蹲下之后不仅要平和的说,更重要的是要耐心的听,积极回应孩子所表达的内容,在平等和温和的交流中,亲子关系才能够更融洽,相互之间才能更加理解。
尤其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不要总站着批评他们,之所以要责备他们是不想让他们犯同样的错误,这个时候蹲下来告诉孩子他错在哪,让孩子想出积极的解决对策,之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就按自己说的去做,才是对待孩子犯错正面的解决方式。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需要安抚的时候,让他们平复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蹲下来沟通,陪在他们身边,有助于情绪的恢复。
最后就是孩子害怕的时候,家长蹲下与他们平视有助于孩子内心安全感得到满足,得到了父母无声的支持,焦虑感消失了孩子才能够更进一步的迈出探索世界的脚步。
2 拥抱的力量年纪小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而拥抱是最有效的传递安全和信任的非语言沟通方式,拥抱能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国外研究表明:从小经常和父母拥抱的孩子,心理素质整体明显高于不常拥抱的孩子。有的时候拥抱和爱抚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经常被拥抱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更坚强,孩子年纪虽小但是他们感知情绪的能力会比大人要敏锐得多,他们能够从父母的肢体语言中发现家长的态度。
拥抱能让孩子有安全感,消除孤独感,满足被关注的需求,从而提升自信。在拥抱的时候不仅是孩子心情会变好,家长同样能够从拥抱中汲取力量。
孩子小的时候最喜欢父母抱抱的,很多时候宝宝哭闹着张开小手希望家长能抱一下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内心在发出希望得到父母支持的信号,他们渴求情感的回应。
等到长大了之后,孩子虽然表现得并不再需要家长的拥抱,但其实内心还是很渴望的。所以不管是年纪小还是年纪大的孩子,如果家长想要给他们一些支持,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婴儿时期给孩子最佳的刺激方式就是拥抱,通过与父母的肢体接触,能够给宝宝最佳的感觉和刺激,只有得到足够触觉刺激的宝宝他们各种能力的发展才能更加完整。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除了要蹲下来和孩子沟通之外,最后给他们一个拥抱也许就能够让对抗消失,爱能够融化隔阂。其实除了说教,正面鼓励比负面批评更有助于孩子改正不良做法。
有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7%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93%则是通过非语言进行的,38%的音调和55%的肢体语言,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肢体语言比语言更有力量。所以多尝试用肢体来表达对孩子的态度,其中蹲下和拥抱是最有力的最柔软的情感表达。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可知情感态度在语言学习中有一定的重要性。情感态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语言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适用,学习语言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人际交往的过程;人际交往往往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所以在语言中强调情感态度的培养,是把科学教育和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的。
在人类进化初期,人和其它动物一样也是通过简单的叫声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随着人类的发展日益发展,简单的发声已无法表达复杂的表情,人们就开始摸索探新发明了人类语言。这就有了语言传递情感。
准确的说,只很多种,比如非洲有个地方叫塞舌耳,原先就是英国的殖民地,但还是保留了当地的土语,情感表达非常好,但也不一定,有的时候要看个人欣赏能力和水平,总体来说,汉语还是不错的,呵呵,打字很累,兄弟给分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