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学生在认知和实践中,因个人情绪波动、知识积累、能力运用、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思进取,或避重就轻、避难从易的行为。中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具体表现在:一、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二、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三、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因此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造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因素影响,同时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当然教育制度的弊端也“功不可没”。这里仅从学生及学习心理角度出发,分析导致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动机缺失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学生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其一为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其二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负动机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循循善诱,往往被抵消,“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 二、丧失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注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 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三、对学习缺乏信心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底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失助感现象。 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四,恨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 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并可能由此而影响学科的教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恨屋及乌”的心理的产生与学生对学习目的认识有关。一部分学生存在幼稚的认识,认为学习是为了老师好,你得罪人了我,我就不帮你学,让你评不了优、得不了奖,认为不学就可以报复老师。当然也与老师的业务素质有关,那些专业底子薄、教学水平低、师德素质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树立良好的威信,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五、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广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儿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 六、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学生无法尝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味,有的是苦海无边的酸楚。 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可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解决中学生厌学的心理问题。 第一,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为的。没有动机或者负动机是不可能产生学习行为的。动机的激发,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动机的发展要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发展感、争取社会地位感来推动,要靠期望、竞争、评价来保证,其中远大的理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则起决定作用。 第二,成功强化。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习得性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 1、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更应如此。 2、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4、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她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之不见,漠不关心,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仍需要奖励,当然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如此,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第三,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兴趣“转移”的学生,要将他们的兴趣再“转移”到学习上来,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 1、转变观念,淡化“苦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于是许多老师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不放,一方面强化苦观,常念苦经,大讲特讲“头悬梁,锥刺股”等;另一方面常作苦事,倡导苦干,用时间加汗水的方法来推进学习活动。于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这样,他们对学习哪能产生兴趣呢?以苦为乐,恐怕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表现的往往是以苦为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改进教法,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变化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第四,情感补偿。情感教育的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良好的境界,其实“诲人得法”,方能“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生活的逻辑。 总而言之,学生的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为教师,则更应该正视这一现象,做到一视同仁,不另类对待,不打击,多关心,不责难,多耐心,不以已有的成见圈定学生的类别,让他们始终置身于集体当中,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切实感受到集体的阳光,陶冶于知识的海洋,那么,厌学对于他们而言,也只不过是促其成长的成熟剂。
孩子厌学家长要考虑到背后的缘分,学习不同的开导方法:
父母跟孩子好好沟通下主要目的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了解孩子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尊重孩子,不要随意批评孩子的想法。
很多父母其实是打着尊重的幌子来控制孩子,所以父母在这一步往往会给孩子使绊子,或者说故意的嘲讽讥笑孩子,从而让孩子打退堂鼓,重新回去上学。这样做,即使最终让孩子回到学校,孩子输得也心不甘情不愿,依然不会热爱学习。
我们一定要抱着支持孩子成功的态度,帮助孩子执行自己的计划,为孩子提供各种帮助。
现在的沟通条件可以说十分方便,一般一到两周时间,最好跟孩子的任课老师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交流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互通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家校合力,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这种关心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到位而不缺位,但又不可越位。分寸的把握,只能见仁见智了。但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要一路随行,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学主要表现为对学校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倦的情绪,学习态度消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无论自己怎么学也学不进去。对一个厌学的学生来说,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的时候,他就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那么学生厌学怎么办
1、情感补偿。情感教育的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 效应。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 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 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 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 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
2、正确归因。归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定量,她对后继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推动 后继学习;错误的归因,则往往会抑制后继学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于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败了是努力不够。不能归因于 能力,否则,成功了可能助长骄傲情绪,失败了必定产生颓废心理,而后者极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当学生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时,很容易灰心丧气,泯灭信心,失 去继续学习的勇气。除作努力归因外,还可作现实归因、兴趣归因、策略归因等,对后继学习均能起到积极作用。
3、成功强化。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习得性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
4、引起注意。对于兴趣转移的学生,要将他们的兴趣再转移到学习上来,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
其实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身体素质欠佳、家庭问题、社会影响等等,所以要解决学生厌学怎么办这个问题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多多对孩子的观察,及时找出孩子厌学的原因,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从厌学的苦海中救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