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

端午节的习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第1张

端午节的习俗表达了人们缅怀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这一天因为楚国首都郢都被秦国攻破而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扩展资料

端午节名称由来: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五”为中。《易经·系辞上》说,天为奇数,一三五七九,五数相加为二十五;地为偶数,二四六八十,五数相加为三十;天地之数相加是五十五。

天地数之和都是五的倍数,它们的总和正好二五相逢,所以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它们碰在一起才是“正”,是“端午”,这一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另外,据说五月初五最早应该是对于神秘数字“五”的纪念。“五”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意义巨大,几乎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哲学最重要的基础。五行说就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复杂的神秘主义的结合。另外一个就是“端”者,始也,万物之生,是对万物诞生的一种纪念。

-端午节

《端午日》中,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字里行间饱含着由衷的赞美之情。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作家沈从文的《端午日》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文章在写作技巧上充分显示了文学大家的风范。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端午日的民俗可写的很多,像吃粽子、门上插艾草与艾蒲等,课文就没有提及。在所写的几种民俗中,又十分讲究详略得当。开首仅用两句话就交代了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这三种习俗,然后着重描写全茶峒人到河边看划船和赶鸭子的竞赛,文末又仅用一句话就简要交代了竞赛“到天晚方能完事”。这两项竞赛中,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描写划船竞赛,又着重写划船的人及其精神风貌:占主体地位的桨手、“带头的”指挥员、调理下桨节拍的鼓手和锣手,突现奋力争先的拼搏镜头,使读者如历其境,如睹其人,如悦其情,获得享受。

  材料安排条理清晰。全文总体上按时间顺序来写。先写上午11点钟左右人们吃过午饭出城看划船,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这两种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描写看划船,先写赛前准备工作,再写划船赛手的选配和协力,继写龙舟竞渡时观众的呐喊助威,最后写优胜者领赏时的风光;写赛前准备,先倒叙小伙子们“数天以前”在潭中练习进退之事,再插叙赛船“平常时节”的搁放地点,“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这样安排,文路清晰,渐次展开,既突现了重点场景,又给人留下整体印象。

  气氛渲染突出民乐。端午是我国由来已久、家喻户晓的民众的节日,为了突出节日的喜庆氛围,课文一开始就用三个“莫不”句展现了人人参与的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接着写划船的赛前的训练、船只准备和船员结构及分工,进一步设置悬念;待到描写两船竞赛达到高潮,又引出“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联想,使人想到鼓声冲天、士气高昂的种种景象;税关前领赏和赶鸭子的竞赛,用两个“不拘”的句子再次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人情美。

  语言简练留有“空白”。全文仅用700字,就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划船竞赛和赶鸭竞赛的生动场面,充分显示了作者自学成才的语言功底。写龙舟竞渡到白热化阶段,一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引人遐想,但作者却点到为止,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生发联想。写赛船过后的赶鸭竞赛,“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一个“新的花样”、两个“各处”简洁明白,带给读者的却是充分遐想的广阔天地。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等,是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这个节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内涵。端午节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以下几个方面:

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和爱国者。他忧国忧民,力主改革,但遭遇政治排斥,最终在楚国灭亡的前夕投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开始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赛龙舟、投粽子等活动。

驱邪避凶:古人认为五月初五是一个容易招来疾病和邪祟的日子。因此,端午节时民间有许多驱邪避凶的习俗,如佩戴香包、五彩线、挂菖蒲、艾叶等。

祈求平安:在端午节期间,人们希望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祈求家庭和亲人的健康、平安。比如,吃粽子寓意着家庭团圆和平安,赛龙舟则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团聚与欢乐:端午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到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佳节,一起包粽子、赛龙舟、观赏龙舟比赛等,营造欢乐的节日氛围。

传承文化:端午节拥有丰富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这些活动不仅是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自然与季节:端午节正值春末夏初,大地万物生机盎然。人们在端午节期间的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如赛龙舟体现了人们对水的敬畏与感激,而吃粽子则是对五谷丰收的期盼。

《端午日赐衣》出自《全唐诗》。这是诗人在757年五月,官拜左拾遗时所作。诗人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自己在做官之后的心情。“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是叙述端午节的风俗,与题目相对应。意思在说,在端午节时期,皇上赐给我了名贵的官衣,在这样的端午节被恩宠。“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运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在《吴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罗兮轻霏霏。”,谢庄诗:“叠雪翻琼藻。”都是表现了衣服材料的良好。“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思是说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意内称长短”中“称”有不拘平仄的意思。“称长短”是恰好称意的意思。如“多叠满山谷”、“意内称长短”是也。洪仲欲读作平声,谓长短合意,若经称量者,如《枚乘传》所云石称丈量。这首诗整体语言风趣,运用了典故,表现了自己在端午节终于可以做官的心情,是对皇帝的感恩。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是祈福辟邪、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祛病防疫、爱国精神。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有说法说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与辟邪除灾、祛病防疫有关,如挂艾草与菖蒲、午时水、浸龙舟水、佩香囊、拴五色丝线辟邪、佩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像、喝雄黄酒、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端午节还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主要是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770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