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境综述
意境一词多在中国古典诗、词、画等传统艺术中被提及,是指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意境不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也融入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学情趣,且更侧重于主体的情感表达。艺术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也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这种情感表述方式,**中空镜头的运用营造的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长镜头的纪实化拍设构建的是一种不施不设的自然美,通过影视镜头和画面凝聚的作品主题是一种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之美。影视艺术融导演之情于声画之中,以综合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建造艺术意境,来阐释某种无法言述的艺术意蕴。
二、以《城南旧事》为例分析**的意境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吴贻弓深刻践行了他们这一代导演提出的“丢掉戏剧的拐杖”这一主张,打破以矛盾冲突为主的戏剧式**模式,进行**语言和风格的探索,以诗化的**艺术语言进行历史叙述,表达人生哲理。《城南旧事》作为吴贻弓导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历史感,是传统美学和现代**语言的完美结合,具备了第四代导演**作品的“诗**”特征,整部影片在意境的营造上独具匠心。本文以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为例,分析该影片的意境营造以其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1、文学式的分段叙事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以时间顺序串联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借以英子纯真的视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体面貌,也寄托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乡愁,传达一种人生处处是别离的意蕴。
散文式的叙事强调形散而神不散,作为散文式**范本的《城南旧事》在叙事上采取串珠式的手法,讲述主人公英子从6岁到13岁之间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别是文学小说中的《惠安馆》、《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与“疯子”秀贞相识,和妞儿成为伙伴,并帮助他们相认,最终妞儿与秀贞死于火车轨下,英子也随父母搬了家,告别了小学之前的童年和伙伴。第二段故事发生在小学时期,英子认识了为供弟弟上学的小偷,和他成为朋友,最终目送他被警察带走,英子也小学毕业。最后一段故事,导演将原著小说中《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两部分融合到一起,选择以父亲逝去、宋妈离开为结尾,英子目睹宋妈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亲生病去世,经历与亲人的不舍告别,而开始真正长大。
几段故事看似是独立发展,但每一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都伴随着英子的童年别离和成长,共同表达“离别”这一主题意蕴。告别伙伴、告别不经世事的小学,告别亲人,告别愚而神圣的童年。整部影片对于离别和死亡的悲痛并没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缓慢的镜头和叙事节奏凝聚悲伤,既有生死无常的生命感慨,也有离愁别绪的无奈。
此外,独立的故事设置也从不同方面折射当时社会生活背景,进行平静地历史叙述,于个人小离愁之中展现国家大背景。这种处理有些虚淡甚至刻意隐藏,但却又在虚实之间让人忘却不得,愁云惨淡的社会现实从头至尾荣绕于观者心头,这也是已经营造的最常用手法,虚实结合,以虚显实,构建一种特别意境。比如,从影片开始就以英子的视角呈现父亲在家里招待学生,秀贞的丈夫被抓,北大学生在街上游行,母亲言语间的谨慎等,这些时代现状的处理不露痕迹,却有着一种内在张力。
2、无言胜有言的视听语言
意境源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在影片中传达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开头用空镜头呈现秋风中枯黄的野草、乌鸦,以及随着主人公的阐述,长城逐渐化出,镜头拉远,骆驼队走在城墙上,昏黄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远景的交替中伴随送别歌出现,直接从视觉和听觉上将观众带入怀旧的、绵长的意境之中。
(1)长镜头营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导演运用大量长镜头来表现胡同里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镜头的平缓摇移而非切换来营造一种不加修饰的、仿佛置身其中的意境。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相比,更强调叙事的连续性和真实性,达到了**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夺天工。
片中大量长镜头停留在秀贞回忆往事、宋妈失去孩子、英子告别小偷,这种大停顿叠加人物回忆,动静结合,虚实相映,营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产生一种内在张力,引人深思。在述说完身世之后,镜头停顿到妞儿与英子坐在屋里的场景,大远景逐渐拉远,长镜头渲染妞儿的悲惨身世,也营造某种悲悯氛围,使观众自然而然陷入思考,进而产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后,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乐课的场景中,镜头在英子脸上停顿,天真的眼睛盈满泪水,没有太多表情,也迟迟不愿开口唱歌,长镜头及特写镜头的使用,将小英子对于“什么是好人与坏人”的困惑,对于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愿与不舍呈现的淋漓尽致。
(2)色彩呈现“发纤浓于简古,寄全味于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调是怀旧风格的,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城墙与胡同是暗淡的,人们着装是素淡的,这种色彩搭配真实呈现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惨淡的社会现状,为影片背后没有明说的社会背景营造一种心理氛围。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墙淡瓦间穿小红袄出现,与悲凉社会现实之间划了一条浅浅的线,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视角审视残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伤。
(3)道具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导演通过道具(意象)运用建构意境场景。意境一词,更多时候是一种表意空间的词,是一种通过周围景物营造出的场景。归巢的乌鸦,骆驼颈上的铃铛,古老的城墙,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摇晃的水车,京味的叫卖,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懒样洋交谈的人,蓝天红叶,这些意象的结合,构建了一幅真实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风貌。同时,以纪事化手法来完成意境的构建,没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辑,平实琐碎的生活镜头,打水、买菜、吃饭、逛庙会、上课、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复始,时间却不经意间流逝,现实化的表达给予观者强烈的真实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达。
(4)音乐营造情感升华的意境
音乐在调动情绪和延伸想象空间上具有独特作用,**的主题思想、情感基调大多通过背景音乐表达。本片的主题音乐是《骊歌》,长亭送别的歌词与离情别意的曲调和影片主题相呼应,并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别过去时响起,起到划分故事段落和推进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儿与秀贞离开时,英子搬家的路上响起了送别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后的课上,英子没有再跟老师一起唱送别歌,一直到父亲去世、宋妈离开,英子对于离别这件事的感受不断清晰,影片没有直白说明英子在种种离别中的痛苦,而是通过音乐缓缓呈现这种情感变化,以音乐营造别离哀伤之境。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响的运用也在意境营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里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带到秀贞家认亲,妞与秀贞相认后死于火车轨下,该段雷声、雨声,火车轨声,汽笛声,叫喊声掺杂在一起,既表达英子对伙伴的不舍,又将儿童的天真善良与成长中的纠结困惑缓慢呈现在观者面前。
(5)主观视角构建平实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影片运用主观叙述结构,从小主人公英子的视角出发进行故事讲述,以英子的主观感受来呈现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儿童视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影片没有丑化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也在英子的主观视角下被冲淡。
此外,导演以英子的视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最终却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比如,为什么骆驼挂铃铛,为什么要枪毙人,我是不是你亲生的,什么是好人和坏人,宋妈的孩子为什么不自己带,这一点的处理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营造某种绵长却意蕴无穷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给不出准确答案,留给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复蒙太奇建构的内在张力
一部**作品大到影片的整体风格,小到每个镜头细节的表达都可以建构意境,《城南旧事》不仅整体上表达淡淡的人生何处无相遇,转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绪这一主题,在画面、音乐、剪辑、叙事等艺术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为这一主题构建整体意境。本部影片中,导演在重复蒙太奇的使用上有着独到之处。比如,井台打水的镜头,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现都几乎内容相同,似乎是平淡无奇的日子,但也记录着时间的流走。最后在妞儿和秀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儿的身世,水井依旧是那个水井,但是时间已经是夏天,聒噪的知了声和干涸的井槽营造一种异样的氛围,预示着妞儿和秀贞的悲剧。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复,英子童真的眼睛贯穿着故事的始终,镜头从不同角度将英子眼里的懵懂、开心、好奇、疑惑、悲伤表现出来,呈现英子的善良真诚,机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借由这双眼睛表达着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除了以上两个意象的重复剪辑,影片中宋妈眼角的皱纹、学校放学的场景也都使用了这种艺术重复。在内部节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顿(比如,在呈现妞儿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礼教下的爱情、宋妈作为传统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别歌响起,这些细节上的处理,都与影片整体想要表达的复杂情感相交织。
三、总结
“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导演在影片开头就将离愁别绪、思乡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现出来,为整部影片的怀旧意境做了铺垫,与结尾处红叶漫山,骊歌响起相呼应。**台词的散文化处理和背景音乐的古典化编曲共同起到意境升华的作用。全片以平缓的镜头语言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散文诗式的怀旧气氛,呈现既愚笨而又神圣的童年,抒发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乡情,情感沉而不烈,浓而不腻,绵绵而不绝,哀淡而不悲伤。在影片的镜头和叙事上,自然真切,巧夺天工;在场景建构上,呈现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单纯的景,情非单纯的情;而在情感表达上,处理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意境**的经典作品,这也是《城南旧事》一直深入人心之处。
中国**在意境的构造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因此更具东方古典韵味。作为综合艺术,**通过丰富的意象选择、综合的艺术语言,建构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让观众从镜头中感受到画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国导演对于**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实践从最初的《渔光曲》到第四代导演的《城南旧事》,再到今天的《卧虎藏龙》也一直没有停止。
大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达到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2月5日将哈尔滨攻占 。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2月23日,日军调集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等部及部分伪军共10余万人,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 1935年1月18日,日军诬称驻守热察边区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有碍行政,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 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主题“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郁达夫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拉片放映室》第18集--**里的色彩基调
拉片有技巧,观影有门道!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光映放映室!
学会拉片,让你技术性的去看**!
色彩在**中能够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在情绪和情感上感染观众。同时,可以唤起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有关的各种联想,特定的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用一定的色彩来阴喻、象征某种理性的观念和含义。斯皮尔伯格拍摄《辛德勒的名单》影片以灰白、黯淡作为基调,构成一种苍凉、森严和缺乏生气的时代感,与影片的表现内容和恐怖的气氛丝丝入扣。色彩在这里已成为一种恶的对抗,一种善的力量。
**中的色彩基调,是一部影片色彩构成的总倾向,也是一种色彩或几种相近的色彩所构成的主导色调。它使全片在色彩视觉上、感觉上、呈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色彩基调效果。
色调,是导演在开拍前必须确定的视觉语言形式之一。那么,这对于摄影师、美术师来说,则意味着色调不是一种画面色彩形式效果,而是场景中众多色彩关系的总和。实际上,在创作中影片色彩基调就是影片色彩色调,只是在表达时,用法不同而已。
色彩基调 是表现主题情绪的色彩手段和色彩倾向,当五颜六色的不同色彩在画面中构成统一、和谐的色彩倾向并统一于某一种色彩之下,那么那种颜色便是画面的色彩基调,简称色调。**《红高粱》是血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深红的,《大阅兵》的草绿的,《黄土地》是土黄的。色彩基调与影片所要表达的哲理主题达到了很好的契合。
基调、色调的艺术处理,在全片和某一场景中,可以是不同的色彩形式。在影片中要形成不同的色彩风格,就要有一种总体构成关系。 没有色彩倾向,全片就没有基调,就没有色调关系。
而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的《蓝》、《白》、《红》三部曲则是提到色彩基调时绕不开的经典话题,蓝白红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三色代表着法国的国家格言,蓝色代表自由、白色代表平等、红色代表博爱。关于《红白蓝》,刘小枫写过一篇文章《爱的碎片的惊鸿一瞥》(选自〈沉重的肉身〉)。他说导演基斯洛夫斯基的**叙事,“用对个体命运忠心耿耿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现代社会中破损的个人道德感觉。” 基斯洛夫斯基持有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的世界观,却用**镜头对个体生命耐心注视。人遇到精神困境时有挣扎,也会发展出自己的解决之道。只不过有人追求心灵自由,有人自虐般地报复,有人因获得救赎。
《蓝、白、红》三部曲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天鹅之歌。制作三部曲时,基斯洛夫斯基回忆了自己的生活和创作经历。这部读来不时让人感动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的回忆,谈到好多生活伦理问题。让人在精神深处有所感动的艺术家历来就不多,如今更少,多的是肥皂泡的煽情。基斯洛夫斯基很幽默,也很有智慧。这些都算不上什么,难得的是,他令人产生莫名的感动。 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带有各种寓意的色调:冷漠的**调、纯情的红色调、沉静的蓝色调。这些都还是作品中的形式色调。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还有一种质料性的色调——作品中的思想带有的神秘主义的、悠悠怆情般的深紫色,正是这种只能用灵魂感觉的色调触碰到我生命和思想的敏感部位。
马修·利巴提克 (代表作品:《珍爱源泉》,《局内人》,《黑天鹅》,《梦之安魂曲》):
有些时候,导演位于色彩基调的源头。色彩基调完全遵循了我们的意愿。
《珍爱源泉》色彩基调是一种很微妙的从视觉上强化影片情感的方式,它能够唤起观众本能的反应。明白色彩的基本构成,明白什么是暖色、什么是冷色,以及观众对这些色彩会有怎样的反应,这对于以某种特定的色彩基调来传递信息是最基本的。**摄影师的工作是用视觉的方式阐释**剧本,并且通过色彩、光线、镜头、角度以及运动来引导观众的情绪。但对这部**的加以预想并开始同摄影师的合作,则是导演的工作。也许应该早在**的前期筹备阶段就开始进行关于**脚本的解释、关于影片的色彩基调以及影片风貌的对话交流。重要的是导演和摄影师都得理解这个故事的主题元素,以及如何通过色彩和光线来强化它。
色彩基调是在对导演有所了解之后最先谈到的话题。摄影师的主要职责是要与总美术师、服装设计师、置景人员讨论他们如何看待这部**。当我和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合作的时候,总是先讨论有关色彩基调的问题,因为它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一种元素。当我们走进《梦之安魂曲》时,我们是那么喜欢对黑白影片《死亡密码》的感觉,我们决定在所能控制的每一环节上控制色彩基调。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认真对待影像,使其井井有条。一旦达伦把色彩基调设定好了,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实现它的效果——与美术设计和服装设计一道——坚持这个选择。在影片《珍爱源泉》中,主色调是金色,代表玛雅人:一种愚钝的金色、虚假的真理,还有白色,代表着道德和真理。在影片《梦之安魂曲》中,在夏天、秋天、冬天之间,有着非常鲜明的界限,光的颜色划定了这些时间段落的气氛。
哈里斯·塞维德斯 (代表作品:《美国黑帮》《大象》《心理游戏》)
在《美国黑帮》中,我就担心色彩饱和度的整体降低对影片来说会显得太过,太风格化。设计色彩基调比视觉参考更进一步。后者只是为导演、摄影师、总美术师提供了一个起点、一种手段,以此来交流彼此对于影片未来风貌的想象。而色彩基调则是为在银幕上放映而创造出来的影片的实际视觉特征。某些影片要一种有颗粒感的、不饱和的色彩基调,另一些则要有一种漂亮的、饱和的色彩基调,还有影片是单一色调的,再有些是暗棕色开始时,色彩基调是作为一种对剧本的直接的视觉诠释,使剧本中的故事在**中成为现实。在后来,它自身扮演了一个微妙的角色。它可以传达一种情绪或感觉,甚至在**结束之后,这种情绪或感觉还会久久萦绕在观众心中。
早在前期筹备阶段,有时甚至早在摄影师没有介入这个项目之前,总美术师和导演就开始讨论影片色彩的问题。接下来就要召开三方会议,讨论场景设计的风貌、服装的颜色,以及在胶片上如何实现这些色彩,还有就是这些色彩对于影片内在的情感会有什么影响。导演将清晰地对总美术师表达他自己关于影片色彩基调的想法,而美术设计师会将其他的理念转化成切实的布景和道具,并将材料的样本、涂料色彩的样本,以及综合的布景设计拿给他看。随后,**摄影师介入,综合使用色彩控制技术来捕获故事的气氛或精髓,并且将其有效地记录到胶片上。如果有大量的特殊效果,还得做更多的测试。
罗杰·迪金斯 (代表作品:《朗读者》《革命之路》《老无所依》《坚不可摧》)
我在过去所拍的一些影片中,做过大量的试验。比如拍《逃狱三王》时,我就做了很多的尝试,因为我们开始想试着用光化学方法再现这部**的风貌,结果碰了壁,后来我们就决定冒险用数字中间片技术来做,那就得做相当多的试验。在影片《缺席的人》中我也做了大量试验,因为我们想要那种黑白的影像风貌。在拍摄影片《神枪手之死》时,我和安德鲁·多米尼克也做了大量试验,因为他想要一种特殊的**风貌,是那种渐晕的照片效果,他想要某些段落中边框的黑色成为一种暗红色,他想要在阴影部分引入色彩,并且他还想要赋予影像某种活力,使得它不像典型的光化学加工的产物,所以我们把光化学加工方法和数字处理方法混合起来,获得了他想要的一种风貌。到我开始拍摄影片时,已经做了二十种不同的镜头试验了,包括室内、室外和夜景的拍摄,然后我通过对拍摄和后期的操控来获得我们两人为这部影片选定的特殊风貌。
作品的基调主要有作品的基本观点和朗读者的态度
文章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思念等一些感觉。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
赏析文章的方法:
1、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看句子是否具有相关手法的运用。
2、从结构作用的角度上赏析,总领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这些句子一般在文中重要位置出现。
3、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
4、语言特点,准确生动,朴实无华,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幽默诙谐,能够对自己有所启发的一篇文章,一个句子都是好的经典的语言都值得自己好好品味。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