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词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2、歌曲表达情感赏析
歌词中表示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四渡赤水是长征中红军打的最漂亮的一场仗。是通过调虎离山之计赢得了胜利。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陈鸿宇理想三旬歌词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入乐的歌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和诗没有任何区别,但在结构上、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在遣词炼字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因为它要入乐歌唱。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鸿宇理想三旬歌词
雨后有车驶来
驶过暮色苍白
旧铁皮往南开,恋人已不在
收听浓烟下的
诗歌电台
不动情的咳嗽,至少看起来
归途也还可爱
琴弦少了姿态
再不见那夜里,听歌的小孩
时光匆匆独白
将颠沛磨成卡带
已枯倦的情怀,踏碎成年代
就老去吧,孤独别醒来
你渴望的离开
只是无处停摆
就歌唱吧,眼睛眯起来
而热泪的崩坏
只是没抵达的存在
青春又醉倒在
籍籍无名的'怀
靠嬉笑来虚度,聚散得慷慨
辗转却去不到
对的站台
如果漂泊是成长,必经的路牌
你迷醒岁月中
那贫瘠的未来
像遗憾季节里,未结果的爱
弄脏了每一页诗
吻最疼痛的告白
而风声吹到这,已不需要释怀
就老去吧,孤独别醒来
你渴望的离开
只是无处停摆
就歌唱吧,眼睛眯起来
而热泪的崩坏
只是没抵达的存在
就甜蜜地忍耐
繁星润湿窗台
光影跳动着像在,困倦里说爱
再无谓的感慨
以为明白
梦倒塌的地方,今已爬满青苔
陈鸿宇理想三旬歌曲评价
这首歌是奉旨填词,先听曲子后写的词。我今年29,对这歌很多东西挺有感触,就问这歌写了多久啊
“半小时。”
什么?
你知道吗,信仰一瞬间崩塌了。这小子随手遣词造句就把我给感动了我这感动也太不值钱了吧。
后来深交才知道,这是积累的底蕴,让他能妙手偶得。每个作词人技巧炉火纯青后,时常佳句天成。平常没这么快,有时得写上好几天甚至数月。还因写的太快,唐映枫对这首歌不太满意,有太多碎碎念缠绕在脑海,挥之不去。才有了补完梦境的词作品:途中、来信。
不过呢,我们圈子里几个文青更喜欢早春的树。爆棚的想象力,却雕琢的那么细腻。
无聊我就翻了下他朋友圈,多聊了几句,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几首歌。
他出生自四川德阳城郊的一个小村落,和重庆等山林城市一样,时常会有磅礴的雾气。在四川,往日铁轨上奔走的都是绿皮火车,来来往往岁月无息。村子附近有条小溪,滋养了几颗老槐树,其中一颗耸立在铁门大院里。院里还住着几位水灵的漂亮姑娘,若说年少不知春心萌动,我是不信的。
满满的故事与人生。
这首词并非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矫揉造作的作品”,许多东西都是情感写实。所以不少人会被微妙字眼触动,停驻脚步抽完半包烟,回忆前尘往事,尔后追忆随风散去,再度向前。
写下词或文章的人,其实也不知道浓墨会造成多大的灵魂冲击,但我们乐此不疲。若什么歌打动你了,其实敲击你的是属于你的记忆。
作词是歌曲的附属行业,如今的作词人,大多始于爱好,随后技巧羽翼渐丰,将技巧化作了本能。和所有流行文化产品一样,追求在自我表达和取悦受众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他补完理想三旬的几首歌,恰巧找到了平衡点,目前已超出了本作的热度。
他是个文气很重的年轻人,喜欢近代文学,所以文字对许多人来说骨骼清奇。漂泊过很多城市,一个在水泥城市里混迹很久,情怀还未被雾霾抹杀的男人,诗性甚至日益厚重。
其他的还待发掘,后续我可能会拿他的歌写写故事。
歌手简介
陈鸿宇,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中国内地民谣男歌手,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2015年,陈鸿宇创办了音乐组织“众乐纪”;同年,推出个人单曲《行歌》《理想三旬》。2016年3月1日,推出首张个人音乐专辑《浓烟下的诗歌电台》;之后,与马雨阳举行“折腾”全国Live House搭车巡演;同年4月,凭借专辑《浓烟下的诗歌电台》入围“华语音乐传媒大奖”春季选优秀专辑奖。2017年3月6日,推出第2张个人音乐专辑《一如年少模样》;同年,获得首届唱工委CMA音乐颁奖盛典年度最佳新人奖。2018年,推出第3张个人原创专辑《与荒野》
;你会不会为一首歌而驻足倾听?你有没有因为一首歌而想起一个人、一段往事、一份曾经的美好?你会不会被几句歌词戳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私以为每个作词人或许都可以被称之为是一位诗人,他们的情绪湿漉漉的,却清新的像唐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里的柳色,让人流连忘返,辗转反侧,不是旋律带着歌词在走,而是听歌的人被歌词勾走了魂。
而歌词中最美的莫过于民谣了吧,民谣的美,不仅美在它的韵律,更美在它独有的文学属性。民谣最初是指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不管是哪个国家的民谣,亚洲的、欧洲的,都表现的是其民族的相关特性,一言以概之,刚开始的民谣是民族的,反映的是一时的社会风尚、舆论趋向及时代属性。
说到民谣不得不提到校园民谣,校园民谣,顾名思义,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其或称为“校园歌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等。80年代,台湾校园民谣带着浓浓的书卷气、书生气和人文气息开始兴起,自然,自在,自行其是,率性又文雅的风格令无数青年男女为之倾倒,代表歌曲有《外婆的澎湖湾》、《橄榄树》等等。人们流连于有着夕阳沙滩、仙人掌和老船长的澎湖湾、向往梦里他乡,流浪于远方的橄榄树。
暂抛却歌手的个人演绎情感不论,按歌词载体来划分的话,民谣是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结合,为了更好地传达一首歌想要表达的情感,歌词中会有出现非常口语化的东西,如陈鸿宇《理想三旬》中“就老去吧,孤独别醒来,你渴望的离开只是无处停摆”,马潇的《不愿哭泣的你》 中“回过头找找昨夜的酒,想要喝醉就醉吧,反正醒着也不过看透人间狼藉”。当一句很口语化的语言经过歌手略带沙哑、充满磁性和沧桑的演唱后,整体的感觉就有了,听歌的人可以根据歌词和歌声双重勾画的情景,让心灵自由的驰骋,这是口语化的歌词的魅力所在;
民谣歌词书面文学的体现相对而言文艺性就更高一点,比如去年红极一时的,马頔的《南山南》中“北秋悲,南山有谷堆,南风喃,北海北,北海有墓碑”,陈粒的《历历万乡》中“城市慷慨亮整夜光,如同少年不惧岁月长”。其中“喃”和“墓碑”对应,都表达了一种秋悲的感伤之情;慷慨对应不惧,整夜光对应岁月长,一种新式的比喻手法,对仗工整的同时,也最大限度渲染了整首歌的感情色彩,让听的人不得不产生共鸣。
从作词风格的区域性来看,北方的民谣较之于南方歌词更加粗犷、直白,如西北一带(青海宁夏甘肃一派、内蒙一派),另黄河、草原也是民谣的孕育之地,当人们置身于广阔的、浩瀚的、壮观的自然景象之中时,人类最原始的对于美的歌颂就成了一种有感而发的举动,那么最传统的歌颂方式就是唱歌。南方民谣多宋词式的婉约和安然,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孕育的儿女情长之殇要多于北方。
如果说民谣的表现载体和区域划分有一定的对比性可言的话, 那么民谣受众的高度统一性就是其艺术价值体现的基础。民谣的受众从年龄上来看,多为在校生、毕业生,及绝大多数青年团体,他们有着对音乐独特的敏感性,他们有着民谣青年独有的文艺气息,他们热爱自由,他们向往远方,他们喜欢深夜一个人独处的时刻,当然,所有的所有都不能称之为一个标签,因为率性和自行其是才是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义。
在唐代,他们是诗人,在宋代,他们是词人,而现在,他们是民谣歌者。你所看见的颓废、你所听到的恣意妄为,统统都是假象,他们不过是将喉咙拴在沙漠里的一棵胡杨上,有风吹过时,发出遥远的呐喊声罢了。
山中杂诗的思想感情
《山中杂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热爱自由闲适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写作特点,写景极有章法,巨细相衬,动静结合,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山中杂诗表达的情感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开头两句说,但见阵阵烟雾从山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竹丛后渐渐落下。“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见”“窥”两字用得很恰当:烟来则举目可见;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所以用“窥”字。“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三、四句说,鸟儿向着屋檐上飞翔,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内,但因屋宇处于白云缭绕之中,云气从屋后、屋侧飘过,所以看起来就像从窗中飞出。“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旬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3]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渡荆门送别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扩展资料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参考资料:
风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如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如下:
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得确证。有人认为,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
综观此诗,诗人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让人真切地感受“风”之魅力与威力。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而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
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风
杂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杂诗》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作者
王维
作品名称
《杂诗》
作品别名
杂诗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王右丞集》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杂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⑴,应知故乡事⑵。
来日绮窗前⑶,寒梅著花未⑷
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⑵应知:知道,了解。
⑶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⑷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著花未:开花没有?著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诗词译文
白话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最著名的是《杂诗》第三首。
杂诗
作品思想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思乡诗,通篇运用借问法,完全以问话的口吻,借白描记言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开头两句,诗人以一种朴实自然的语言,传神地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乡思的急迫感情。“故乡”这个词先后出现两次,体现出诗人思乡怀乡的迫切心情,流露出一种孩童式的亲切纯真。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的人情世事。
诗人只用白描手法记言,却把主人公在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心理、神色、语气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且用笔俭省,足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后两句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抒发情感。前两句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于是,“寒梅”便被诗化,便成了故乡的象征,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同时,诗还省略了对方回答的内容,因为开或未开已不太重要,都同样会激起“我”对故乡的更多思念。正因如此,才言啬意丰,余味无穷。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 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 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 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一一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 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 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 山海关那边进友。夜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 梦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的宁静。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 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O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中俞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 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准备: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并做简要的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明确要求
1阅读单元导语,画出点明学习要求的有关语句O
2教师概括揭示单元学习主要目标:
(1)单元主题是"思乡情",选编了三首思乡的诗词和三篇散文,从不同角度 表现了游子们浓浓的思乡情。
(2)单元学习要求: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学习用具体的景物或 事情表达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二、揭题导入,初解诗意
1揭示课题:泊船瓜洲。理解课题的意思:
(1)板书课题。出示"泊"字的两种读音(b6 p的,组词说明其不同的意义,选 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O "瓜讪["是现在扬州的一个小 镇,位于长江北岸。
(3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介绍一下。(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 学家、诗人。)
2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第一次 变法失败了,他被迫辞官回南京O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 他进京。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当船停泊在瓜洲小想时,王 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洲就隔着一条长江,与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 座大山,而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口这时他不禁想起自己推行 的变法运动遇到的种种困难,自觉前途迷惘,不由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情不自 禁地吟出了这首七言绝句。(师示范读全诗。)
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O要求:读正确,读准字音O "一水间(jian) "、@"数(shu)重(chong)山"、"照我还(huon)"。
4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看看插图,可以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 注释说说诗意。同桌交流。)
5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又绿"说明作者离开家乡已有→段时间了O
(2)体会诗句用字的精妙O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 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其实诗人曾用过"满"、 "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 "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②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看,此时的春风不仅吹绿了江南,也吹绿了江北。由于当时诗 人的际遇和复杂的心境诗人的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春风绿江南之感 了o )
6从这句话可看出作者当时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回,前途又很迷茫,因 此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思乡之情。) 7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再朗读背诵全诗。
三、品词析旬,体会感情
1根据诗句说说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他的家又在哪里。(引导学生弄清诗 中地点的位置关系,以便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心境。观察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家在钟山即南京。)
2教学"京口瓜协|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间"是什么意思 (表示"隔开"的意思,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在南岸, 两地相距不远。)
(2)"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从"只隔"中体会到什么(几重山。从"只隔" 可体会到作者感觉距离很近。)
(3 )实际上距离是远还是近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学习京口与瓜讪|隔着一道长江再翻过几重山 才能到钟山,这段距离大约有60多公里。现在看来距离是不远,但古时候交通 不便,可谓是山高路长,路途遥远。那为什么作者觉得只是"一水川只隔"呢(实 际距离和心理距离形成巨大的反差,正好说明诗人身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思乡 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4)齐读这两句,指名说诗意。("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 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由此联想到 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不远了,于是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感叹。前者写的是所见后者写的是所想。"钟山只隔数重山"不仅写了瓜讪|与 钟山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流露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拓展练习
1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2默写《泊船瓜圳、I~。
3回答问题:这首诗中的哪几句诗是写诗人的所见哪几句诗是写诗人的 所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感情定调
1背诵《泊船瓜洲》,完成练习: 《泊船瓜》通过 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2小练习。将下列表示秋天的词语分类:
秋高气爽心旷神怡秋叶纷纷凉风习习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表示心情愉悦的:
表示心情不佳的:
3揭示课题:秋思
简介作者: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寒微,幼年 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得眼疾几至失明O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O白居易 评价其诗"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诗~)。忧愁伤感,表现游子 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古诗。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2研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细品诗意:
(1)说说诗句的大意:客居洛阳,遇到扑面的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 有说不出的、写不尽的话要倾吐可一时间却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道如何表 达。
(2)秋风是没有形状的O "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给人怎 样的感觉用一个词语表示:___0 (寂寥肃杀)
(秋风是无形的,但可使树叶枯萎百花凋零使人感受到冷秋的来临。本诗 用"见"字将秋风与秋风带来的寂寥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 情。)
(3)诗人对洛阳这一座繁华的城市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这 表明了什么 (作客他乡,萧瑟冷清,因而见秋风产生思乡之情。) (4)想象"意"之万重O
(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欲"字承上启下,上承"见秋风",下联"意万重"。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 ~15Lr青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漏。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 个转折,写出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作者 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耐人寻味。)
3品味"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临发")
(1)"开封"是什么意思7(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 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2)"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7 ("意万重"、"匆匆")"说不尽" 什么
(3)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O临发前,又将封好 的信拆开,作者当时心中会想什么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诗人又是怎么做 的一一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三、比较异同,体会特色
1{秋思》和《泊船瓜讪I~这两首诗有何异同呢 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同一一思乡;
表达的方法不同:
《泊船瓜洲》:写景抒情。
《秋思》:叙事抒情,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一一寄家书时的思 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真切地表达了作客他乡时浓浓的思乡之情。
2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 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一一这就是浓浓的思乡之 情。
四、课堂练习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O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O ()指导要点:
①起因: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想象画面:洛阳城的繁华,秋 风落叶的情景,诗人的心境。
②经过: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想象经过:匆匆写信与"临发 又开封"时的动作、心理活动和独白语言。
③结果:自由联想,诗人的心情。
(2)参考例文: 秋天来了,树叶黄了,草儿枯了,凉爽的秋风刮起来了O这天,张籍出来散 步,看见这一切,知道秋天已迈着她轻盈的步伐来到了洛阳城里,呼喊着外出的人们回家看看。
一种想家的念头和迫不及待想回家的欲望涌上张籍的心头O可是,他太忙, 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使准备把这份思念化作一封家书,寄给家中的老父老母。 张籍想跟他父母说的话太多太多了,似乎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看着他激动的眼 神中透露出的思念家乡的渴望,好像浩瀚的宇宙,永远说不完,说不尽。 瞧着他 那握着笔的颤抖的手,便知道他想表达的意思很多很多O但是拿起笔,又觉得千 言万语无从落笔O
明天帮张籍带信的人就要启程了,张籍连夜写信,一边修改,一边叹气,为 自己不能亲自跟父母问好而遗憾O害怕这样匆匆地写不能表达对家乡浓烈的思 念之情以及对父母的强烈、思念。就这样写写改改,总算把信写完了O 第二天,一大早,送信的人要出发了O张籍把写好的家书交给送信人,看着 他转身离去,望着他的背影,猛然间眼睛一亮,又想起了什么,一边喊着"等一 等,等一等",一边迈着大步追上送信人,再把信要回来,连忙撕开信封,取出信, 再写上刚刚想起的思乡话,生怕落下什么忘了说。张籍忠、乡心情之浓烈,真是让 人感动啊! {第三课时}带着自己的感受,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想象夜晚宿营于旷野 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入夜元眠 的人。"千帐灯"是虚写,写这次出巡随从众多,而作为翩翩公子的纳兰性德为自 己是这雄壮之师中的一员感到自豪。
三、品词析旬,体会感情
1根据"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想象纳兰性德身在何处。
(1)具体表述,提示: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军营的帐篷。
(2)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身在行军的征途上O
(3)这么艰难的行军征途,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山一程,水一程。)
2根据"席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想象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从哪些 词语看出o (身在征途,心却在思念故乡O从"乡心"、"故园"可看出o ) 是什么"聪碎"了诗人的乡心 (征途中的风雪声。) "故园无此声"的"此声"指什么声音 (征途中的风雪声:风一更,雪一更。) 3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预设:他身在征途,但心却在故乡;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纳 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 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四、比较辨别,初步理解词的特点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暗碎乡I\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雨一路,雾一路,游走龙首千秋树,翠色满国度。
花一末,月一末,梦渡昆明洞庭湖,相思不知处。 上述两首词的格式是一样的,这种格式就叫做"长相思",也就是这种词的 词牌名O词一般分上下两阕,其中第一部分叫上阕,第二部分叫下阕O如有人仿 照这种格式填了一首词:
一点春,一枝春。沉醉东风柳色新,望梅曲入门O 风归云,山外云O鱼水同欢点给唇,暗香虞美人。
2本课三首诗词的异同:
出示:
《泊船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暗碎乡心梦不成。
想前任了。
有棵早春树,种在理想三旬。这两句描写的是男生在想前女友的点点滴滴,不禁感叹伤情,故作此诗。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闻说鸡鸣见日升'' 闻说"的"鸡鸣见日升'' 的景象象征诗人所向往的革命事业力量非凡,前程似锦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
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次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闻说”是“听说”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上,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另外,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还提到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攀。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飘荡的云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第三、四
旬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再也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了。“自缘”的“缘”,是“因为”“由于”的意思。这两句乍听起来,作者像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细细品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引入向上的启示。
本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其中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用了典故。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佞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呀!由于他在政治上能高瞻远瞩,能看清社会向前发展的趋势,坚信变法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强盛。所以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实行变法,任凭保守派怎么反对,他始终如一推行新法,毫不动摇。
总之,全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把作者的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感情奔放,气势磅礴,不愧是名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