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根据大纲来写。
写小说最难的就是怎么推动情节,我觉得你在写小说之前肯定要写一个大纲,主要的故事脉络一定要出来,里面也需要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件,比如像爱情小说,两个人产生误会,就是那种能够推动情节的事件。这些最好在开头的时候叫埋好伏笔,这样之后写出来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突兀了。
在推动情节的时候,你可以有新的人物介入,比如突然出现的一个人,这个人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这样就能引入后面的情节。
或者说某个重大的事情,比如你在写推理小说的时候,先写某个人死了,怎么个死法,就可以是你能够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很好的素材了。
如果你实在想不出写什么,可以让自己放松放松,去外面看看,要知道素材都是在生活当中的,这样也能帮助你更好地去推进故事情节发展。
无意间留下的诗词引发共鸣,或是被以前那些年代从一而终的坚持感动。谁教谁做擅长的东东过程中细节(比如某人有奇特想法让另一个很欣赏或是一个触碰和眼神)。= =其实有好多可能升温的地方,你抓住双方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人,找不同点的共鸣。越是两个不同极端的人越容易互相吸引。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指的是不合大道的琐屑浅薄之言。作为专类文体名称的“小说”,始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属《诸子略》所记“九流十家”之一:“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虽然这里所说的“小说”,与唐宋以后作为文学样式的传奇小说、话本小说、长篇章回小说等还不是一个概念,不过还是透露出其文体起源及早期价值的某些信息。
我们在前文提到,文学艺术发源于劳动,“小说”也不例外。早在远古时代,劳动群众就根据劳动和生活实践,以“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方式创作了大量反映自己生活或理想的神话传说或故事。当文字发明以后,被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后世小说的源头。这些‘小道”之说虽然在总体上被认为不能体现统治阶级提倡的“大道”,但是其中的某些内容却引起统治阶层人物的注意,认为可以辅助政治教化。如西汉刘向采摭周秦佚闻编成的《列女传》,在述及古代妇女妊娠期生活的注意事项时说:“古者妇人妊子,寝不测,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这里所谓“正事”,应当就是取自“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冲有关妇德的杂说。故事等;“道”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进行妇德说教。这正可以作为孔子所言“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的注脚。
大概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战国秦汉以还,宫廷中的“徘优侏儒”们称说“街谈巷语”、“里巷风俗”的记载多了起来。他们往往用诙谐戏谑的语言谈述这些杂说琐议,以供帝王们取乐,有时也意寓讽谏。《史记·滑稽列传》记载的“优孟衣冠”,就是著名的表演故事。而西汉的东方朔更是大名鼎鼎,《汉书》说他的事迹流传于民间,“重儿牧竖,莫不眩耀”。魏晋时喜好并能亲自演述者扩展至统治阶层成员,陈思王曹植一次就能“诵排忧小说数千言”(参《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又如《南史·始兴王叔陵传》载始兴王“夜常不卧,执烛达晓,呼召宾客,说人间细事,戏谑无所不为”。统治阶级的嗜尚,刺激了文人创作的加人;写作文言小说几乎成为一种风气,作品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这时的文言小说,通常按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志怪小说”,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一类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志人小说”,以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有了这些发展的铺垫,到了唐代,一种真正接近后来独立的文学样式的小说——“传奇”诞生了,这意味着我国小说的发贷进入新的阶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与唐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科举考试的“温卷”风气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等,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对于宋元话本小说及明清章回小说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意识和艺术方法两大方面。在思想意识方面,传奇小说是第一批着重反映当代社会矛盾的小说作品,其作品的主人翁有不少是下层市民男女,所表现出的情感也比较接近普通民众的立场和愿望,因此,虽然为文人创作,却大多具有“市民意识”,被视为“市人小说”,这为此后小说向通俗化的方向发展,并取得极大成功,准备了意识形态基础和基本道德趋向。在艺术方法方面,传奇小说大多以人物为中心,却又跳出了真人真事的限制,有很大的虚构性,所以是文人有意的创作。在此基础之上,它设计出生动感人或紧张曲折的情节,具有完整的故事性,注重通过真实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用优美富丽的语汇词藻连缀成章,某些传奇作品还兼用诗赋、议论等多种文体。所有这些,都被后代的小说创作所借鉴。
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是承继传奇小说之余绪,又借鉴其他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和手法,为适应当时进一步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最初以说讲的形式向公众表演,“话本”就是说话时所用底本。“说话”在北宋时期已相当兴盛,当时的勾栏瓦舍、茶馆酒楼、宫廷私宅、甚至街道空地等,到处可见说话艺人的踪迹。他们依据各自的专长有所分工,于是话本在内容上又有“讲史”、“说三分’、“说浑话”、“小说”等分类(参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四章“说话的家数”,中华书局,1980)。这类话本小说,在元明清时代基本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是直接导致文人拟话本作品的出现,著名者如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潆初的《二拍》;另一条是启发后人在此基础之上改革体制、扩展规模,最终创作出我国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这大约是元末明初的事。
当我们看电视剧或是看小说时,我们的情绪就会随着电视剧里或是小说里面的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当看到里面的情节及人物的表情是高兴的、兴奋的、激动的,随之我们的心情也会欣喜若狂的;当看到里面的情节及人物的表情是伤感的、悲惨的、痛苦的、煎熬的,随之我们的情绪也会变的低落、痛苦,甚至还会泪如雨下、悲痛欲绝、心如刀绞般的痛苦与煎熬;当看到里面的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与收获时,或是看到邪恶的势力被打败时,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欢声笑语不断;当看到里面的情节及人物过的特别艰难、特别可怜,随之我们的心情也会变的有同情心及怜悯人的心,甚至还会泪如源泉,甚至还会痛苦流泪;从这些故事的细节当中就可看出我们的心情及我们的情绪都会随着电视剧里面的故事情节在随时随地的发生变化,其实这些变化都是在满足我们情绪上的期待及欲望。
从我们看故事当中就可以满足这些情绪上的期待,那么如果我们写小说的目的其实也就是为读者带来一些情感上的满足或是欲望,那么我们怎么写才能写出让读者看了特别的满足呢?
例:几个朋友在一起平时的关系都挺好的,可以说是难得的知己,平时经常在一起吃喝玩乐、打打闹闹、或是在一起吃喝拉撒睡,从外表看这几个人的关系地确是不错,可以说真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但是突然有一天其中一个人遇到了患难,在患难面前需要朋友出面帮助,而且这个帮助还涉及到自己的性命,涉及到钱财及自己的切身利益,但是在患难面前此人去找自己的知己朋友去帮忙,然而有的人拒绝了,然而还有的人在左思右想看是否能去帮这个忙,然而还有的朋友却爽快的答应了,其实真的是要冒着生命危险,冒着舍已利人的思想去帮助了患难中的知己,最终此人非常受感动,感觉这个朋友没有白交往,真是患难见真情,从患难见真情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从中可以从中来满足读者情感上的欲望。
有的故事是让读者在暴力上得到满足及爽快;有的故事是让读者在心灵里得到满足及爽快;有的故事是在物质利益上让读者得到满足及爽快;有的故事是在情感上让读者得到满足及爽快;有的故事是在正义打败邪恶上让读者得到了满足与爽快。因为文章的类型不一样,小说的内容不一样,但最终所达到的效果都是一样——满足人的好奇心及人的各种欲望。这就是我们写小说的爽点及意义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