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交流,有什么基本法则需要注意?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交流,有什么基本法则需要注意?,第1张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情感交流的主动和支配地位。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法则:

(1)积极投入。

①教师的情感投入,说得通俗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资,以换取学生的信任和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②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情感主要有表象层次的情感和理性层次的情感。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在学生大脑皮层留下表象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了情感体验的记忆。这种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表象的产生,便构成了表象层次的情感。

④理性层次的情感是指在较长时间情感体验中由众多稳定因素构成的,调节、组织、强化自身情感心理结构。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情感从表象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

(2)自然流露。

心灵内部的情感是隐蔽的,但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情感的表现是指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与情感发泄有着本质不同。教学情感的自然流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适度。教师的情感不同于演员在舞台上的情感,它更多需要的是平和、适度的流露。

②和谐。教学情感的流露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气氛相协调。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情感,但任情感主宰教学也是不恰当的。情感和谐还要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使教师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对应。

(3)畅通情感渠道。

①情感的通道是不能堵塞的,必须畅通。情感渠道畅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得以实现,情感才能产生教育效应。

②畅通情感渠道的过程,是师生彼此熟悉、理解和感化的过程。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复杂的,可以说,一颗心就是一个复杂世界。教师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让每个学生的性格、志趣、才能、气质乃至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纳入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

③要保证师生情感交流渠道的畅通,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注意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

(4)控制情绪。

①节制过激情绪。所谓过激情绪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冷静、恰当地表达情感,出现了””走火””现象。例如,有的教师看到学生听课很认真便忘乎所以,自以为是,于是即兴发挥,甚至故弄玄虚,大讲””题外话””,冲淡教学主题。克服过激情绪,一是要端正教学思想,绝不要去迎合少数学生的猎奇心理;二是要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三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之有发挥情感、施展技巧的余地,让内容、激情、技巧三者有机结合。

②避免冲动情绪。控制冲动情绪关键是要””制怒””。而””制怒””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等密切相关。

③克服压抑情绪。克服这种情绪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主动调节课堂气氛。

④消除紧张情绪。产生紧张情绪的原因不同,其处理的方法也各异。最常用的方法有自我安慰法、转移注意法、熟悉环境法、回避目光法等。

(5)注意反馈。

①教师的情感表达会作用于教学对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情感反应反馈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实现情感的反复循环。

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准确、敏锐地捕捉学生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

③教师要针对学生情绪发生的心理规律巧妙组织教学活动,使师生情感和谐共振。

(6)贯穿全程。

情感交流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作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不能间断,不能截流。

情感交流的常用方式

教师内隐的情感是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显现出来和作用于学生,并将学生情感的变化情况反馈于教师的。

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 李文艳

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扩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一、教师要以情带情,激起共鸣

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想学生有情首先要教师有情。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首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深入挖掘,理解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能被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学生才能体会的亲情的伟大。

2、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呢?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学语言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幽默的语言还可以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语言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的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3、要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

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其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总之,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位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以情带情。

二、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激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启发,开启心灵之效果。�

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再次,利用多媒体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授《五彩池》时,学生往往对五彩池的美景缺少直观感受,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五彩池的迷人景象便可历历在目。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当然,我们在教学时还可通过讲激情故事、设置悬念、安排表演等形式,尽快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

三、教色移位,体验情感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激励、唤醒、鼓舞有时就在于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或身边的事例来激活,从而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如果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角色中去,不但可以将课堂教活,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因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的角色移位。即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如学习《苏珊的帽子》一课时,“苏珊站在教室门外,迟迟没有进去。”如果这时你是苏珊,你会想些什么?从而使学生站在苏珊的角度去体会她当时的感受。《春天的雨点》时,当达丽玛望着老师细雨中朦胧的背影时会想些什么?乌罕娜推开门,看见达丽玛举着红雨伞等自己时,师生二人会说些什么?以及《珍贵的教科书》中一连串的省略号,都是一些引发学生想象的素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提物情感,体验生活。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资料提供者: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呢?

一、 教师先“动情”,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譬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能被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学生才能体会的亲情的伟大。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中有的课文情感因素与教学效果关系异常密切,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力求做到动情而讲,使学生情动、境达。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录音、、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上课后,我先板书课题,在学生对这幅图有初步的了解后,我引导学生看图,特别是图的长、高和图上人物数量及牲畜数量,以画面展示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使孩子们不仅对图有了一种佩服的感觉,还进一步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再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可放一丝淡淡的哀乐,教师带着沉痛的心情抒怀:敬爱的周总理生前为党为人民勤勤恳恳地工作,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不幸逝世,全国人民无比悲痛。周总理的遗体送八宝山火化那天,首都百万群众以无限热爱和怀念的心情,伫立在长安街上,迎送周总理的灵车。作者把这庄严、肃穆、催人泪下的动人情景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通过饱含情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浓厚的悼念氛围中,这时,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之情,怀念之意溢于言表,自然会生发出学好此文的原动力。可见,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朗读兴趣,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进而善于朗读的好方法。

三、反复诵读,唤起情感

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其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白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传为人之道,授处世之业,解人生之惑,于有意无形中点盏前行的明灯”。心动、情动,才能行动,才能让学生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我们的小学语文。

关于情感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丰富的情感修养、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和客观科学的评价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真挚的情感,在良好的师生情感场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感因素,顺利实现传授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教师 情感 融洽 情感教学

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学活动虽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但并不是单一的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教学活动离不开固有的情感因素,是一种师生情感不断升华与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最根本的涵义,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实现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融洽师生情感、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善于思考与运用人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下面我就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作用进行肤浅的阐述。

一、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积极的情感首先来源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行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就不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掬的神情,就不会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教师积极的情感其实来源于对学生的积极良好影响。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喜欢老师而喜欢它所教的学科,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实现教师的期望。

二、以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丰富的情感修养,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唤起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温馨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情感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师生间必须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在尊重、爱护、体贴学生的基础上,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

其次,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情感教学植根于教学活动始终,教师要善于研究与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情感教学的契机,使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更完美更理想的境界。要深入钻研教材,感受教材的思想感情,教师对教材的认识越深刻,运用语言时的心理感觉就越细腻越丰富,上起课来才会语言含情、真挚感人。 三、以诚挚的爱,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

情感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爱,只有爱学生,才能产生情感,才能增进师生的内聚力。爱体现在对学生的了解、尊重、信任、严格要求四个方面。了解学生是产生情感的起点,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才会发现学生身上都具有待启发和近一步培养的优良品质和“闪光点”,促使教师更感到学生可爱。通过了解发现学生身上的缺点的不足,在对其爱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其予以克服。更重要的是只有乐于同学生交往,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影响学生。

四、以热情的评价,升华师生间的情感

教学评价,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在传授文化知识过程中将有关知识点运用提问的方法,对学生所作出的反映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态度、形式与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客观反映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学生的热爱,同时折射教师的职业修养与人格魅力,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与感召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评价的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评价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环境、形式与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认知与情感两类信息的沟通。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精心设计,创设师生情感互动的环境,有准备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问题教学,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并对他们的表现更应偏爱于热情的赞赏与鼓励,有意识培养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教师的教育能满足学生认知与情感共同发展的需要,形成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在整个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爱学生的表现,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动作,充满激励的眼神,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恰当的评价能有效地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每一位学生感觉到在教师的热情与用心的呵护下所获得的成功的快乐,树立应对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自信、自强、从容、的信念,激发学生无穷的求知欲望,实现师生情感的真心相呼,在师生间成功架起一座情感交融的“心桥”。

总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爱专业、爱学生,注重师生间情感的培养,真正从教师的情绪上给学生一个奋发向上、如饥似渴的学习感觉,才能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

  课标中提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以及“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要求,充分说明了音乐教学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密切关系。 

一、音乐审美与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性特征,它是以音乐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目的。音乐鉴赏的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上综合的动态过程,可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其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是贯穿审美过程的心理线索。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是审美升华之极限。因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实质是情感活动,是以情感体验为形式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情感既是音乐艺术的刺激源,又是主体体验,感受音乐的归宿。因此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喜爱、理解音乐,是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心理、生理、年龄等特征,自觉应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育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的成功和优化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通过感情共振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爱心就会油然而生。

二、情感体验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乏有这样的经历:某班或某合唱队演唱,尽管音准、节奏十分准确,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总体感受却是平淡无奇,似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引不起听者的情感共鸣。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没有解决好歌唱中的情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表演中缺乏情感体验,或者说情感体验比较肤浅,从而导致了艺术感染力的贫乏。我们说音乐是一门感情的艺术,与器乐曲相比,歌曲的情感除了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以外,还通过文学语言(歌词)的形式来现,因而它的情感色彩更加浓郁,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1歌唱教学的情感体验

歌唱教学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并教育学生的。假如我们仅仅强调音准、节奏等的技能训练与培养,而忽视了歌唱教学中的感情体验,那么就缺少了课堂教学中多向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得不到挖掘与提升,所唱的歌曲也肯定是苍白无力,缺乏表现力。所以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如歌曲《再见吧!妈妈》、《十五的月亮》等歌曲,表现了战士出征时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母亲、妻子的爱,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和亲人的爱。可见,在歌唱教学中,感染和教育学生的关键应该是歌曲的情感体验。

2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体验本质上就是要求主体全身心、主动参与和投入,以最大限度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否则音乐欣赏活动将难以顺利进行。

思是欣赏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展开理智欣赏的重要环节。中学音乐欣赏教育中的主体“学生”是针对教师聆听音乐前的设疑进行思考、想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寻找答案,主动欣赏。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欣赏。首先应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投入音乐。从作品本身的情境出发,以作品的情感为线索,让学生想象月光下二泉的宁静优美,老盲人的一声叹息,打破了月夜的沉寂,如泣如诉的琴声将阿炳对生活的不平、愤懑、无奈和憧憬等不同感情揉进每位欣赏者的心。通过作品欣赏,本质上学生全身心、主动地参与和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作品分析的情感体验

艺术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感官的愉悦阶段,只有相关知识的文化背景支撑,才能站在更高层次去评价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因此,为了强化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对音乐表现的要素如歌曲、乐曲的体裁,结构、调式、调性乃至和声作必要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以引发学生健康、有益于身心的情感体验。

①作品的体裁往往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进行曲的情感常常是坚定有力,勇往直前的;舞蹈音乐的情感常常是欢快、活泼的,摇篮曲的情感常常是慈祥、安稳、温柔的。②作品的结构,大到整个歌曲,小到短句,都蕴含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在唱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就是对作品仔细的琢磨与研究,以尽可能用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升华。③作品的调式、调性在色彩上给人以明暗不同感受,在一般情况下,大调式的作品情绪显得明朗,小调式的作品显得暗淡。④ 和声也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合唱教学中更应注意它

的作用。风格与流派也是正确把握作品形象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情感体验是音乐教育的归宿

只有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强调音乐的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感目标的制订,既要考虑学生兴趣,学习态度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应从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所表达的各种感情,挖掘深刻的情感内涵,再通过教学的过程,经过师生的二度创作,把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强调对音乐的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才能在音乐教学中经过师生的合作,促使学生潜在的、内隐的音乐素质及其情感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变成外显的、现实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丰富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

1良好的欣赏环境的创设

音乐欣赏应该有一间专门教室,并把它布置成轻松愉快的环境。比如在黑板上方贴上主题词――音乐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乐海听潮等。装饰一些由皱纹纸剪成的飘带,在教室的横梁上可挂些彩色的纸带交织成的网,它具有很强的动感,墙壁上可挂些彩色纸贴成的五线谱旋律。另外,一些音乐家的头像、音乐教学挂图、以及名言警句的字画也可挂在墙上,使整个音乐教室真正成为音乐艺术的天堂。后墙黑板则是一些学生的音乐习作。学生置于这样的音乐环境中去体验、感受音乐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每周的音乐课都会在期盼中到来,学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2语言情境的创设

语言情景的创设遵循了审美心理学中的通感现象。它不但适用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适用于听音乐前学生心理投入的情境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老师语言、体态的表演,使学生心理产生与音乐相适应的想象、联想,从而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

首先,根据乐曲的内容,把握好语言的语调。教师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在授课前,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既要成为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艺术情感的传播者。其次,运用主持人式的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欣赏前,老师轻松地微笑着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各位同学,大家好,一周的音乐课又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来到了,愿我们能在一起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再有,运用有声无声的学生语言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参与活动是体会作品重要的一步,运用有声(比如演唱、演奏)和无声(比如指挥、即兴表演)的语言,以丰富的情感,描述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艺术的真谛。

3聆听环境的创设

课堂聆听环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感知音乐,并积极启动“审判心理操作”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首要法宝,是培养学生聆听习惯的根本保证,也是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欣赏方法的重要前提。所以,认真抓课堂纪律,巧妙创设课堂聆听环境,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

4遵循作品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美的,就在于它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能描绘让人心动的情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音乐欣赏教学以情感为切入口,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也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投入音乐。例如圣桑的《天鹅》,以情感切入引导学生欣赏,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在良好的聆听气氛当中,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无穷的艺术美的感染,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五、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情感体验

学科教育呼唤学生的艺术化、情感化机制,老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课堂交还给学习的主体―― 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以知识意义为主体的主动建构者。

1自选歌曲

流行通俗歌曲中也不乏很多精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它纳入自己整体 教学计划 中――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他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歌曲向同学们推荐,老师只要对他们自选的歌曲进行思想上和题材上适当的把关就行。如《同一首歌》、《祝你平安》、《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等,不仅情趣文雅、格调高昂,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自行收集资料

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自己对音乐作品欣赏的感受,最后老师也可再对作品各音乐要素,主题、艺术风格提出欣赏参与意见,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以骨干为中心的小组音乐活动。

独木难支,林多叶茂。把一个班分成若干音乐小组进行各种情境教学活动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学生中一些音乐素质较强者为中心,组织一些竞赛小组开展情境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消除怯场的紧张气氛、互助互励;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音乐的空间和展开自我的场所,使音乐素质强的学生或小组的学习兴趣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随着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产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已深人人心。以学生为本因势引导,不失时机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锻炼,这样既丰富了自身的课堂教学,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音乐是美的,因为她是用人类情感实现创作与欣赏的,教学也是美的,因为她需要师生间用智慧和心灵撞击出璀璨的生命火花,因此,音乐教育的情感化、艺术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望,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审美愉悦,培养高度理智与高涨情感相互平衡、协调发展的人才、是人们现今的教育主题。作为这个主题的实施者,我将不断努力,做一个优秀的音乐传播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18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