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最新txt全集下载

《中国在梁庄》最新txt全集下载,第1张

中国在梁庄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我怀疑这种虚构的生活,与现实、与大地、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我甚至充满了羞耻之心,每天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夜以继日地写着言不及义的文章,一切似乎都没有意义。在思维的最深处,总有个声音在不断地提醒我自己: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那种能够体现人的本质意义的生活,这一生活与我的心灵、与我深爱的故乡、与最广阔的现实越来越远。

我的故乡是穰县梁庄,我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即使在我离开故乡的这十几年中,我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它。它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尤其是,当它,及千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成是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悲伤时。

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担?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又是从什么时候起,一想起那日渐荒凉、寂寞的乡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边缘忙碌、在火车……

 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中原作家群的兴起与壮大是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其实,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就会发现,中原作家群是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庞大创作群体,其成就、实力、影响之巨大,鲜有地域性创作群体能与之匹敌。自先秦开始,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文人先贤为中国文学奠基并带领中国文学走向自觉,开创了唐宋群峰耸峙的繁荣局面。南宋以降,中原文学失去了以往那种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景象,这一情形延续到“五四”新文学的诞生。自新文学发端到新时期,中原作家群渐趋走强,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进入上世纪90年代,“文学豫军”的称谓开始出现。2010年11月,以“坚守与突破”为名称的中原作家群论坛在河南举行,“中原作家群”首度作为学术概念被正式提出。

实力突出阵容整齐

 就河南新文学的整体发展来看,中原作家群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真正崛起的,其主要标志是小说家不断涌现和小说创作全面繁荣。

 河南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从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代表人物等方面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掀起的思想解放,唤醒了文学艺术的春天。老作家重新焕发青春,青年作家不断涌现,河南以乡土变革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出现了发展繁荣的大好局面;

 20世纪90年代,经过中短篇小说创作锻炼的一批作家,拥有了充分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开始进行长篇小说创作,并逐步拓宽作品的题材范围,乡土和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文学豫军”开始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

 进入21世纪,活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批作家成为河南文坛的中坚力量,同时一批青年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创作风格和题材更趋多样化,中原作家群不仅活跃在河南本土,而且在北京和全国各地都有豫籍作家活跃的身影。至此,中原作家群以其健全的梯队、宏阔的活动空间和广泛的影响,为全国文坛关注和认可。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另一个非常耀眼的亮点,即以《百花园》和《小小说选刊》为根据地,河南郑州成为全国小小说创作的中心。此外,诗歌创作上,河南涌现一批优秀的诗人,如苏金伞、王怀让、马新朝等。河南散文在全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新时期以来,孙荪、周同宾、王大海、卞卡、廖华歌、刘先琴等人屡有散文佳作在全国引起反响。近年来,郑彦英、王剑冰、乔叶、鱼禾等人的散文也颇受好评。同时,长期以来“批评缺席”的局面得以改变,刘思谦、孙荪、鲁枢元、陈继会、王鸿生、耿占春、何向阳、何弘、孙先科等人的研究与批评,在国内理论界和批评界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创作实力的一种证明,在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评奖中,中原作家群每届都有丰厚的收获。比如在鲁迅文学奖及其前身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的评选中,张一弓、李凖、叶文玲、张有德、乔典运、田中禾、周同宾、阎连科、邢军纪、何向阳、刘庆邦、马新朝、邵丽、乔叶、郑彦英等都成功问鼎。在历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中原作家群贡献了包括姚雪垠的《李自成》、魏巍的《东方》、李凖的《黄河东流去》、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宗璞的《东藏记》、周大新《湖光山色》、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七部获奖佳作。以作家籍贯而言,这在全国首屈一指。在其他如骏马奖、庄重文学奖以及电视剧飞天奖等众多奖项中,河南作家也都屡屡榜上有名。这表明中原作家群确实是中国文坛一支实力突出、阵容整齐的创作队伍。

 抗争苦难反思历史

 中原作家群具有关注现实的优秀传统,注重对作品意义的追求,同时逐步形成了自觉的创新意识和文体意识。尤其是一批中青年作家,能够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重新审视现实和历史,大胆拓宽作品的题材范围,丰富表现手段,在艺术创新上屡有突破。而且中原作家的求新坚持在追求思想深度、厚度的基础上实现,这种稳扎稳打的做法,成就了以往的成绩,也为以后大作品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原作家群基本成为一个以强烈的现实感和浓厚的历史感为基调、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创作群体。

 近代以来,自然灾害和连绵的战火不断蹂躏着中原大地,苦难成为中原人最基本的人生体验。这种情况在20世纪上半叶更为突出。于是,河南新文学创作的基本母题就是对苦难的抗争和对造成这种苦难的中原文化的反思。从徐玉诺、师陀、姚雪垠到李凖、张一弓、乔典运、田中禾、李佩甫、张宇以及周大新、刘庆邦、阎连科、刘震云等是杰出代表。

 论及中原的乡土文学传统,基本包含以下内涵:与苦难抗争的乡土生活现实,乡土的变革,乡土文化中的人。

 纵观河南新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南乡土题材文学作品的写作表达的是革命主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则转向了乡土文化主题。同时随着作家眼界的不断开阔,他们的作品也不断向历史的深处和社会的广处开掘。

 比如张一弓从改革开放之初写乡土社会历史变革进一步走向历史深处,创作了《远去的驿站》、《阅读姨父》;田中禾则完成了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革命大潮中命运的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及《十七岁》;李佩甫的《李氏家族》已开始从描写转型期农民的生活与性格转向深沉的历史表达,到《羊的门》、《城的灯》以及最近的《生命册》,则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了中原文化土壤上“人”的生长;张宇则从《活鬼》等作品重点表现农民生存智慧走向了《疼痛与抚摸》中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开掘。而走出河南的豫籍作家,也不约而同地把中原乡土生活放在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中来表现,周大新从《走出盆地》对盆地中女性个人命运的书写转向更为宏大的“史诗”性的《第二十幕》,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则通过一个村长39年的人生历程写出了中国农村这几十年的历史,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则对中原也是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做了新的解读。

 随着经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中原作家群各作家在深入开掘乡土资源的同时,题材范围也日益拓宽。比如周大新、刘震云、朱秀海、柳建伟的军旅题材作品,刘庆邦的煤矿生活题材作品,李佩甫的《学习微笑》、《城市白皮书》、《等等灵魂》等城市题材作品,张宇的《软弱》、《表演爱情》、《足球门》等现代法制和体育题材作品,郑彦英的《石瀑布》、《拂尘》等“新资本家”题材作品,刘学林的《天狼》等动物题材作品。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原作家群的人员构成的多元化也带来了作品题材的多元化。比如杨东明、齐岸青一直坚持城市题材作品的写作,李洱多年坚持知识分子题材写作,墨白以颍河镇为背景对人的欲望与焦虑的探究,行者对从远古到当下题材一贯坚持的先锋写作,焦述不断继续着他的“市长系列”,邵丽、乔叶、傅爱毛等女作家的写作题材则是女性的情感生活、现代都市生活、官场生活以及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等,南飞雁等年轻作家聚焦的是校园、情感题材……

 还有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不能忽视,即历史题材。中原作家群中,远有姚雪垠,近有二月河,在历史题材的写作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带动一大批河南作家创作历史题材文学作品,使河南成为历史题材的文学重镇。

 在创作题材和作品主题不断走向多元的同时,中原作家群在艺术创新方面也不断进行着扎实的探索,使作品的表现手法也更趋多元化。且不说李洱、墨白、行者等人长期坚持的先锋写作,即使对于一向以内容扎实厚重取胜的中原作家而言,比如阎连科《日光流年》那种编年史的写法,周大新史诗式的体例,朱秀海《音乐会》等作品对军事题材作品的突破,刘震云不断变化的叙事方式,李佩甫《城市白皮书》对叙事方式的探索,张斌《一岁等于一生》的`多视角叙事,这些都说明了中原作家群在艺术创新上有着积极主动的追求。

 但是,从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原作家群的艺术创新与那些迷醉于形式实验的作家显然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原作家群的创作,无论是题材范围的拓展、作品主题的深化,还是表达方式的创新,基本是在保证作品内容厚度和思想深度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的创新。即使像李洱《花腔》这样在叙事探索上走得很远的作品,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对意义追求和对现实关切的强烈愿望。也正因此,李洱不像当时和他差不多先后进行先锋写作的多数作家那样,在多年探索后一个转身重新回到传统讲故事、写实的老路上,而是探索着让形式本身也成为内容,使先锋写作终于结出了正统的果实。

 总体上说,中原作家群的创作是稳扎稳打不断进步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原作家群坚定地立足于中原大地,从而获得了丰沛的资源和坚实的基础。中原作家群这种踏实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沉稳的大气。

 短板犹存前路漫长

 目前,河南又有一批作者逐渐崭露头角,其中如蔚然、宫林、安庆、赵文辉、柳岸、八月天等都在继承河南乡土文学的传统,继续农村题材的写作。但很多年轻作者主要仍然是基于个人经验进行写作,而且这种经验有其过于封闭的一面,创新意识、文本意识仍有所欠缺,而且视野也不够宏大,认识也不够深邃。这成为他们作品取得突破的重要障碍。

 就这个层面而言,李洱的经验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给《石榴树上结樱桃》的授奖辞说:“李洱自觉地质疑了现代文学以来的乡土叙事传统,掉转方向,使乡土由想象和言说的对象变为想象和言说的主体,恢复了乡土中国的喧哗、混杂,恢复了它难以界定的、包孕无穷可能性的真实境遇。”

 而李洱的成功并非孤例。同样从河南走出去的青年学者梁鸿,以非虚构的方式完成的《中国在梁庄》,通过对一个村庄变迁史的书写,直面了当下农村让人刺痛的现实,也引起了很大反响。梁鸿的成功同样对乡土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熟悉的乡土经验不仅与过往的经验存在很大差异,同时表达也面临新的挑战;在网络化背景下,文学传播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写作和欣赏习惯的变化,文学创作必须寻找新的突破方向。因此,如何以人类的视野、用普适的价值观来观照历史经验?如何对当下的经验进行准确的书写并给予有见地的解释?这是当代作家应该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作品就会缺乏精神气势和思想力量。

 期望中原作家群能够在叙事上有更独特的探索,能够对当下经验有更好的书写,能够以更为开阔的视野表达更为深刻的思想,使创作达到新的高度。在坚守传统上,中原作家群一直做得很好,而且深厚的传统也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守是为了突破,中原作家群再出发、努力实现新突破,正当其时。

乡土文学的非虚构和“非虚构”的乡土文学

邓晓雨

  20世纪以来,乡土文学一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作家的数量还是其作品所代表的艺术水平来看,乡土文学都不愧被称为“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①从20世纪初到现在,鲁迅的《故乡》、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边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家杰作,早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颗颗最为璀璨的明星。

在这百年间,乡土文学从内容题材到艺术形式上,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早期的传统乡土文学,如鲁迅、萧红、沈从文的作品,内容上大多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真实回忆”,再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其升华为“艺术真实”。90年代以来,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阿来的《空山》让乡土文学以更具现代性的方式呈现在众人面前,其作品也逐渐从“艺术真实”转而呈现出一种更为直接的“生活真实”。2010年,梁鸿《梁庄》的出现又让非虚构的乡土文学成为了一种新的可能。这些变化不仅仅体现着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更体现着百年中国社会不断变化的审美需要。而在种种需求之中,对真实的渴求,一直是百年乡土文学最突出的本质属性之一。

一、传统乡土文学中的“非虚构”

(一)记忆中的乡土与文学中的乡土

鲁迅在定义乡土文学时曾说过,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②的。这层含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被重申,并最终形

成了早期乡土小说的定义: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③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作者是用“靠回忆重组”来进行虚构小说的创作,这就使得乡土小说在其诞生之初,就带有一种对自身文体的解构意味。由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带有着自己的“故土记忆”,也就自然使得最终呈现出的文本带有更多的“自传”意味,并且表现出极为真实的乡土风情。当然,所有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所有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都会受到其创作主体经历的直接影响。小说不管如何虚构,

98

 DOI院1016551/jcnki1002-18092017020142017年第2期 当代作家评论

①②③孟繁华:《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鲁迅全集》第6册,第24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9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还是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作者自己人

生的“影子”。而传统的乡土小说和这些更

为纯粹的“虚构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

的记忆和经历不仅仅是作为创作的土壤和灵

感的源泉,更是直接的素材,甚至和作品的背

景呈现出互为“镜像”的关系。“故乡”在这

里通过某种艺术的“重组”和“加工”之后,用

更为直接的方式呈现着中国真实的乡土风

情。以鲁迅的乡土小说为例,在他的作品中,

浓郁的浙东乡村风情几乎随处可见。《孔乙

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以及其他众多篇

目都提到的鲁镇的酒馆,显然与绍兴酒馆的

文化格局是一致的。此外,《祝福》中的祭祀

场景,《药》中的茶馆,《社戏》当中的故乡习

俗,甚至是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如闰土),都

能在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中找到原型。鲁迅

自己也承认“所写的背景以绍兴居多”。①不仅仅是鲁迅笔下的鲁镇,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风光,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小镇,贾平凹笔下的

清风街,都几乎直接体现着作家本身的人生

经历和童年生活。就像贾平凹在《秦腔》的

后记中所写的:“我的故乡是棣花街,我的故

事是清风街,棣花街是月,清风街是水中月,

棣花街是花,清风街是镜里花”,“我决心以

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②可以看出,为故乡“立传”已经成了作者创作最主要的原发动力之一。

对于这些乡土文学的作家来说,他们几

乎全部都来自中国乡村,又或者有着极为深

刻的乡土记忆。这份属于童年的记忆是如此

的强烈,以至于有时尽管作家是有意识的用

虚构的笔触进行创作,但这些虚构的文本却

无可避免地带有大量“真实的影子”。例如

萧红,她在粗犷的北方大地度过了寂寞的童

年,北方荒凉严酷的环境,酷寒与饥饿都深深

地烙在她所有的作品之中。这份“寒冷”我

们在《边城》中是无法感受的。沈从文来自

温暖、宁静的湘西净土,属于故乡的特质也让他的乡土小说有着纯净清秀的柔和之美。

总的来说,在这些乡土小说中,带有着更

多的“非虚构”性质,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回忆

除了虚构和想象之外,还包含着大量的对自

身记忆的“重组”工作。作家真实的经历在

文本中留下了如此明显的印记,这就让乡土

文学呈现出更为独特的真实性。这份真实不

仅源自于作者重要的生活经历,也来自作者

对故土爱之深察之切的拳拳之心。它也正是

乡土文学能够强烈地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

一。

当然,生活的真实仍然需要通过艺术的

加工,才能达成更具普遍性的意义和影响。

鲁迅也说过,阿Q是不必非要说绍兴话的,

这“不是怕得罪人,而是为了让力量更集

中”。③文学作品中的真实,不是“指名某处”的现实,而是经过加工和处理的艺术真实。

如果说真实是乡土文学最重要的本质属性之

一,那么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则是,我们到

底要如何讲述这份真实

(二)从艺术真实到生活真实———传统历史化叙事的解构

真实只有一个,但接近真实的途径却有

无数种。在内容上,乡土文学由于其创作上

的独特性,包含着更多创作者自身的直接经

历和记忆,而显得尤为具有真实色彩。而在

作品的表现形式上,20世纪的中国乡土文学

则一直呈现着多样化的风貌。我们不仅仅有《创业史》,《白鹿原》这样相对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边城》《大淖记事》等更为抒情诗意的呈现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就作品呈现出的结构和形式来看,叙述大体上是整体连贯的。即便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和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主题也基本上是通过富有意味的事件发展得以呈现。在阅读中,读者仍然在

③ 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第6册,第

14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贾平凹:《秦腔》,第501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期待着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的结尾,一场想象中的乡村旅行,一个在“他乡”发生的故事。

进入新世纪,在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乡土文学作品在审美上呈现出了一种新的转变,在这些作品中,故事不再完整,乡村也无须完整。真实的乡土不再仅仅呈现为故事,还可以更直接地呈现出生活的原貌。这种转变在阿来的

《空山》和贾平凹的《秦腔》中表现得尤为典型。2005年,阿来发表了《空山》的第一卷《随风飘散》,到2009年,六卷本的《空山》全部完成。这部讲述藏族村庄的作品无疑有着精巧而宏大的叙事,但我们同时看到了和《尘埃落定》截然不同的一种叙述方式,以《随风飘散》为例,作者用大量的笔触描写着格拉母子二人琐碎而绝望的日常,情节的发展不再是清晰的,甚至不再是必要的,一直到死亡来临,意义仍然没有降临,我们仿佛只能像接受现实一样无奈地接受这一结局。当然,在《天火》和《空山》后面的几卷里,阿来重新将意义赋予文本,从而保证了叙述的完整性。而到了贾平凹的《秦腔》中,这种完整性几乎被彻底摒弃。我们在作品中看到,大量的对话语言代替了叙述语言,情节背后也不再有紧绷的张力,清风街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仿佛是在说:这个故事可以有情节,但没有也没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的日子都是这样过的,文学也可以这样做。就像贾平凹自己在《秦腔》后记中说的:

  水中的月镜里的花依然是那些生老

病离死,吃喝拉撒睡,这种密实的流年式

的续写……我不是不懂得也不是没写过

戏剧性的情节,也不是陌生和拒绝那一

种“有意味的形式”,只因我写的是一堆

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它只能是这一种

写法……我唯一表现我的,是我在哪儿

不经意地进入,如何地变换角色和控制

节奏。①

由此看来,贾平凹显然认为《秦腔》的“这种写法”不是主观的选择而是某种必然的结局,这一观点在陈晓明的《乡土叙事的终结和开启》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论述和补充:“乡土中国在整个现代性的历史中,它是边缘的、被陌生化的、被反复篡改的、被颠覆的存在,它只有碎片,只有片断和场景,只有它的无法被虚构的生活。乡土中国的生活现实已经无法被虚构,像贾平凹这样的‘乡土文学’最后的大师也已经没有能力加以虚构,那就是乡土文学的终结,就是它的尽头了。”②在他看来,这样的叙事方式就是真正的“乡土叙述”,也是乡土文学最终所能达到的完美形式。在作品中,“去现实化”的想象空间被最大程度地减少,真实感也就空前的鲜活起来。最终,对主题的表现让位给对状态的还原。读者得以无限地接近真实乡土的本貌,想象和虚构到达了终点,文学也因此到达了终点。

这样的观点听起来似乎有些消极,声明任何的文学或是艺术到达了“尽头”或是呈现出某种“终结”显然是荒谬而无意义的。在某种程度来说,乡土文学并不需要某种“答案”,更不会存在尽头。与其把《秦腔》看作乡土文学的终结,不如看作是一种新的尝试。单从形式上看,这种对“完整叙事”的反叛并非完全没有先例,沈从文、汪曾祺的作品中就大多以淡淡的“散文的笔触”描述出一幅幅隽永的乡土画面,萧红的《呼兰河传》中也同样没有故事主干,没有中心人物。《秦腔》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这部作品终结了什么,而在于它开启了什么。这样的叙述方式并不是必然,它更不会成为某种“终极形

②贾平凹:《秦腔》,第501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陈晓明:《乡土叙事的开启与终结》,《文艺争鸣》2005年

第6期。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式”。它是一次带有目的性和意味的尝试,而这一尝试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是对真实乡土的一次极致的“贴近”。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了大量的呈现式描述,这些描述为我们再现着秦岭乡村的日常真实,破碎的叙述节奏也并非全然没有意味,而是在不断地尝试接近真实。文学永远不会“没有能力去虚构”,而只是选择用“非虚构”的话语,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以此呈现一种更“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在这份选择的背后,是乡土文学对于真实的渴望,更是整个社会对于“真实”的渴望。不管这份“原味”的真实是否真的高于艺术的真实,但它无疑让乡土文学在如何诉说真实的问题上,展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作为“非虚构”的新乡土文学

(一)作为真实生活呈现的乡土2010年2月,《人民文学》在报告文学之外新开设了非虚构栏目,此外,像《中国作家》的“非虚构论坛”,《厦门文学》的“非虚构空间”,《钟山》开辟的“非虚构文本”都纷纷发表了一批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在这其中,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作者梁鸿回到自己的家乡河南穰县梁庄,用真实的笔触记录着故乡30年间的种种变迁。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新世纪乡土文学写作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即用非虚构的方式来书写、呈现真实乡土。在作品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鲁迅式的精神返乡。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则在于,作品中的故事是真真切切发生的,这也让《梁庄》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产生了全新的价值和意义。

用真实的笔触书写真实的乡村并非新鲜事,在报告文学当中乡村题材并不少见,但绝大部分的报告文学都把反映社会问题当作更为主要的目的。但这些作品大多将所创作的对象放在绝对的主体地位,而一定程度上弱化写作主体的“介入”,同时也忽视了在写作过程中创作者与对象之间的联系。比如我们在读王宏甲的《农民:中国一户农民的百年历史》时,一定会对这个家庭百年来的历史及其映射出的百年中国乡土有很深刻的感受;在读管捷的《天地之间》时,则会看到张文山书记如何率领村民改变了香堂村落后的面貌。在这些阅读之中,读者会把视线都集中在作品讲述的事件任务和它们所具有的意义上,而忽视了另外一些显然也很重要的问题:作者是谁他有着怎样的经历他是如何选择这一题材创作的他的风格在文章中优势如何得以体现人们似乎总是只关注故事的真实,而并不在意这份真实的发现者和讲述者到底姓甚名谁。在这些作品中,创作主题和创作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的单向的,他们观察事件人物,讲述记录事件人物,表达观点或是抒发感情。但书写对象却并不和他们发生关系,这样的作品作为调查报告显然是合格的,但作为文学作品却显得有些“冰冷”。在一批优秀的非虚构乡土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更为和谐的表现形式,作家勇于发现真实,但同时也不畏惧被真实所改变。他们试图在反映社会现实和进行文学创作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向外的探索和观察和向内的反思和感受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新的位置。

这种平衡在作品中,首先体现为一种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探索。在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的开头,作者对于自己的状态就进行了诚恳的剖白:

  曾经,我善于在很小的事务上挖掘

痛苦、寻找忧伤,喜欢在快乐的人群里出

示沉思的表情,在光明的背面探测潮湿

的阴影……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不但不

喜欢从生活里挖掘悲剧,连艺术里的悲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剧也要躲避……我一直以为我在堕落,

作为一个作家,我在走向心灵的衰退。①

在这里,作者进行创作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观察和报告,而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来达成作者改变自身现状的诉求。作者不再仅仅作为“观察的眼睛”、“报告的声音”而存在,而是在作品中不断地被外界改变着,成长着,蜕变着。他们不仅热情地追求着外在世界的真实,更敢于在作品中体现其内心世界的真实。

除了对内心真实的勇敢表达,在“非虚构”乡土文学中,作者还表现出向外探求真实的巨大激情。作家们纷纷选择走出象牙塔,进行真实的“田野写作”。作为人民文学

“行动者计划”(2011年,《人民文学》开启该计划,设立专门的基金,以此鼓励作家走进生活)的第一个签约作家,李娟在《羊道牧场》系列当中,和哈萨克族的牧民一起进入牧场,去经历自己从来不曾尝试过的生活,从而感受乡土的魅力。不同于梁鸿的返乡,刘娟的写作是一次更为单纯的“出发”。她并没有预设任何目的,而是主动地用亲身经历去介入真实,从而书写真实。

当然,关于非虚构到底可不可以称之为一种成熟的文体还存在着诸多争议,毕竟我们在报告文学中或是西方的新闻特写中并非完全没有看到过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梁庄》被刊登在非虚构作品栏中甚至只是一个偶然。但如果我们暂时抛开本体论问题不谈(它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有意义),这些表现中国乡村的纪实文学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乡土文学接近真实的一次勇敢的尝试。在这些非虚构的乡土文学作品中,作者不仅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探求,还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亲自触摸真实,讲述真实。乡土文学从未距离真实如此之近,读者对真实的乡村感受从未如此之深。

(二)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仍需加强的艺术性

当下,非虚构乡土文学面临着一个较为迫切的问题:如何能在作品中呈现出更强的文学性。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是所有非虚构类文学作品所共同面临的———即“如何能够呈现出更有意味的形式而不失真实”。在这方面,非虚构乡土文学也确实有了一些新的发展:首先,这些记述真实乡土的作者大多为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有着较为丰富的小说创作经验。他们在创作之初就十分注重作品的文学性,也在作品艺术风格上不断地进行着创新,用富有个性风格的笔触对真实的乡土进行了细腻的表达。此外,一些作品在形式上也确实呈现出很多更为复杂的结构。例如获得了2013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奖的《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作者阿来在用“小说”的方式讲述着真实的故事,在史料和大量事实的基础之上运用了合理的想象,呈现出历史某一时刻的

“原貌”。同时,他在叙述的过程中,把自己作为创作主体的声音也掺入其中,不断地尝试着和历史“隔空对话”。这些都让作品呈现出更为独特的文学特质。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整体上来看,这一类乡土文学所呈现出的形式确实较为单一,大体上仍然是游记式、散文式的叙述,其中夹带着新闻式的情节展开。这显然不是因为创作者们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像孙惠芬、阿来、贾平凹则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都具备着一流的“讲故事”的能力。然而,也正是这种“讲故事”的做法,被广泛地认为和“真实”相悖。人们普遍怀疑的问题是:这种被加工和处理过的真实,是否还是真实退一步讲,对于真实的加工也许并不意味着远离真实,但如果这加工是依着叙述

①孙惠芬:《生死十日谈》,《人民文学》2012年第11期。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者的个人喜好,故事的真实客观性可就要大打折扣了。如此看来,文学创作所带有的虚构想象意味和非虚构所一直坚持的真实性似乎誓不两立。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在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中读到的,都是一个想要努力保持客观,甚至为此不惜隐身的记录者。生怕这份真实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情感所

“污染”。于是,将真实当作最大的意义和价值的非虚构乡土文学,也就无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份“真实之索”的束缚。

对待这一现象,或许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的问题是:乡土文学所追求的真实到底为何物我们知道,即便是新闻和历史,也会因为叙述者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和视角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在文学中所追求的真实,更是本就不同于自然科学的逻辑真实,而是独属于创作主体的真实。正像没有鲁迅的鲁镇便不再是鲁镇,而我们读到的梁庄,也本来就是属于梁鸿的梁庄。同样的,非虚构乡土文学所渴望和追求的真实也并不仅仅是冷静客观的新闻真实,而是在真实的乡土与真诚的讲述者二者之间发生的一种艺术关系。这份真诚绝不该成为创作的窠臼,而更多地应被看作是一种情感的、审美的写作态度。反之,如果创作者只是过分地拘泥于绝对客观,只会使文学陷入美学的低谷,从而失去了这份艺术的真实。归根结底,我们在文学中所能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生活的真实,更是艺术的真实。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则是:非虚构乡土文学是否真的需要这种美学意义上的建构传统的乡土小说,由于本质上是虚构类作品,因而逐渐在艺术形式上逐渐呈现出一种更加“无意味”的表现方式,以此来贴近真实的乡土生活。就如陈晓明所说,《秦腔》是乡土文学在美学想象上的解构和终结,言下之意,虚构的小说通过追求完全“自在”的形式,摒弃形式的意义,最终得以无限靠近真实的乡土。然而,非虚构的乡土文学与虚构的小说不同,在这里,“真实”不再需要努力呈现,而是创作的基线。因为讲述真实是非虚构作品最重要的本质特性。对待这样的作品,我们除了需要努力还原乡土的本真面貌,更需要的是在美学意义上对真实的事件进行重新建构。这并不是一种“掺假”,而是透过形式让真实展现出更大的力量,产生更大的影响。它让非虚构乡土文学能够超越社会报告和田野调查所具有的意义,散发出文学之美、艺术之真。

广袤的土地,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寻根之处。在乡土文学的世界里,我们共同关注着这片真实的大地,也共同书写着祖国发展乃至富强的图景。在这里,我们感受着来自故乡的冷漠和温情,憧憬着纯净秀美的世外桃源,也为土地与城市之间存在的种种隔膜所困扰。但正是有了这一部部经典的乡土文学作品,才让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这片土地最真实的灵魂。可以肯定的是,只有怀着一颗热爱土地、渴求真实的心,才能写出激动人心的好作品。而不管乡土文学将来的道路如何,真实,也将永远是它不断渴求的品质之一。

作者简介邓晓雨,吉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李桂玲)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乡土文学的非虚构和“非虚构”的乡土文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下载

《当代作家评论》

乡土文学的非虚构和“非虚构”的乡土文学

邓晓雨

  20世纪以来,乡土文学一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作家的数量还是其作品所代表的艺术水平来看,乡土文学都不愧被称为“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①从20世纪初到现在,鲁迅的《故乡》、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边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家杰作,早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颗颗最为璀璨的明星。

第 1 页

在这百年间,乡土文学从内容题材到艺术形式上,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早期的传统乡土文学,如鲁迅、萧红、沈从文的作品,内容上大多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真实回忆”,再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其升华为“艺术真实”。90年代以来,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阿来的《空山》让乡土文学以更具现代性的方式呈现在众人面前,其作品也逐渐从“艺术真实”转而呈现出一种更为直接的“生活真实”。2010年,梁鸿《梁庄》的出现又让非虚构的乡土文学成为了一种新的可能。这些变化不仅仅体现着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更体现着百年中国社会不断变化的审美需要。而在种种需求之中,对真实的渴求,一直是百年乡土文学最突出的本质属性之一。

展开全文

App内免费读全文

前往文库APP签到领畅读卡,免费读乡土文学的非虚构全文

限免

导长图

发送至微信

下载文档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8070 隐私政策 权限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专属归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第 2 页

为您精选乡土文学的非虚构会员文档691篇

乡土文学代表作家

1764人阅读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

1806人阅读

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1753人阅读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

3134人阅读

获取全部文档4215人在看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乡土文学的非虚构和“非虚构”的乡土文学

文件夹

(8)乡土小说(简) - 百度文库

41分

3919阅读

近期下载量飙升

乡土小说 - 百度文库

41分

4554阅读

85%用户都在看

“梁庄系列”中非虚构写作的乡土叙事策略 - 百度文库

42分

1001阅读

剩余13篇精选文档

前往APP一键获取全部合集

相关文档

乡土文学代表作家

免费获取全文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

免费获取全文

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免费获取全文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

免费获取全文

从“非虚构”来看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困境及出路

2340人已阅读

宝藏文档

关于“乡土文学”的有无之争

1123人已阅读

优质内容

试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几种变体

1000人已阅读

试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几种变体

1000人已阅读

乡土文学的非虚构和“非虚构”的乡土文学

1000人已阅读

试论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1342人已阅读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

1411人已阅读

非虚构乡土写作的多元化探索

2720人已阅读

文学中的乡土文化网络

2964人已阅读

乡土文学传统及其当代变迁

1000人已阅读

浅谈乡土文学

2339人已阅读

查看更多

推荐文档集(32篇)

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朱姓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今晚快速作文活动的主题是《怎样使文章写得深刻》首先由马祥勇老师做了经典发言,然后是房间老师的交流,最后由曹洪彪老师高屋建瓴的指导,今晚的活动实效性强,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下面是房间老师的交流的文本内容与大家共享:马祥勇对大家说:叙述中渗透感悟,议论中点亮哲思,抒情中渗透理性,炼句中升华主题言志求达叙述中渗透感悟、议论中点亮哲思、抒情中渗透理性炼句中升华主题八中胡亚伟对大家说:我认为初中阶段每天让学生背一句名人名言,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深刻的多 小学生作文要多模仿,要有模本濮阳县二实中郭晨茜对大家说:能由树木见森林,由个体到全体,就会成为大家喜欢的,就会有深度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的作文有深度,确实需要从反应时代,人生感悟,有个体感悟群体确实是不错的途径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 ——由此观学生,观学生的作文很准的平时多多注重一些国家大事,而且做一些记录,写作文的时候编小说和童话也挺好的南乐申霞云对大家说: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的了培养学生对自己经历过正在经历的事情要多感悟,多总结,不断提升自己思想的深度思想的深度就是作文的深度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多写,品位语言的妙处所在语言的今晚快速作文活动的主题是《怎样使文章写得深刻》首先由马祥勇老师做了经典发言,然后是房间老师的交流,最后由曹洪彪老师高屋建瓴的指导,今晚的活动实效性强,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下面是房间老师的交流的文本内容与大家共享:马祥勇对大家说:叙述中渗透感悟,议论中点亮哲思,抒情中渗透理性,炼句中升华主题言志求达叙述中渗透感悟、议论中点亮哲思、抒情中渗透理性炼句中升华主题八中胡亚伟对大家说:我认为初中阶段每天让学生背一句名人名言,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深刻的多 小学生作文要多模仿,要有模本濮阳县二实中郭晨茜对大家说:能由树木见森林,由个体到全体,就会成为大家喜欢的,就会有深度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的作文有深度,确实需要从反应时代,人生感悟,有个体感悟群体确实是不错的途径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 ——由此观学生,观学生的作文很准的平时多多注重一些国家大事,而且做一些记录,写作文的时候编小说和童话也挺好的南乐申霞云对大家说: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的了培养学生对自己经历过正在经历的事情要多感悟,多总结,不断提升自己思想的深度思想的深度就是作文的深度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多写,品位语言的妙处所在语言的深度就是作文的深度培养学生对自己经历过正在经历的事情要多感悟,多总结,不断提升自己思想的深度思想的深度就是作文的深度指导仿写,要是多练几次,学生真正掌握写此类文的方法,学生考试的时候也许就不作难了人生价值观是根本,价值观不正确,主题就会歪文以载道方能走的远,道应该是对生活、对万物的感悟 “积累思想”这个说法很好 susu对大家说:一篇文章的主题要做到深刻,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即层层剥笋,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看待事物不能片面,而应辩证;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善于运用一些恰当的表现方法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会有魅力文章写得妙不妙,重要在于文章的立意高不高,立意高不高又在于学生在作文上的所下的功夫大小把眼光抬高一些,全风味的来观察、审视、认识客观事物,我们就能从“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凝练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范县-于秋存对大家说:爱读书的孩子习作立意就是深语言面貌也好赵洪国对大家说:平时多多注重一些国家大事,而且做一些记录,写作文的时候发表自己的感想还有一些名人立志的材料多积累一些乐苏志敏对纸房乡中心校 王冠玺说:古人曾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话的意思是,在读书方面肯付出辛苦,写起文章来就会轻松文留一中郑士川对马祥勇说:作文的提高与学生的阅读量有关作文必须多练我觉得我们要找范文,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写作特点创设协作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管子君对大家说:我认为要想使学生写得深入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1、以小见大,感悟生活2、勤于积累,阅读提升3、细心观察,深入思考4、不辍笔墨,水到渠成立意正确,就必须教育孩子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思阶段,教师对学生的立意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多角度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提炼富有新意的主旨 学生缺少什么,我们就应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训练什么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就让学生在学习或活动中体验,体验后谈感受,感受后再写作升华作文的真情是学生生活体验后的有感而发油田一中陈长虹对大家说:简单的说,在记叙文中,巧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主题;在议论文中,引导学生用层层深入的构思方法,逐渐剖析主题;深刻就显露出来了南乐县元村中学杨国平对大家说:文章来自平时的悉心观察,加上来自勤练笔和老师的指导才能使文章出彩!油田一小雷海山对大家说:厚积薄发,没有大量的阅读,写作技巧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范韩朝辉对大家说:学生先有了写作文的能力,然后才有思想的深刻性,应该说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常常能写出思想深刻的作文来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难以写出思想深刻的作文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想的深刻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没有对生活深刻的认识,没有对生活独到的见解,作文中也是不会深刻的思维的深刻决定的作文的深刻,思维的深刻来自知识的积累,来自平时多动脑,善动脑,养成凡事爱思考的习惯好作文来自好的立意,好的立意我觉得就是有一个好点子,一个超出一般人的好想法写前有了好的立意,写时就会围绕立的意去运笔或是在行言语中处处有情,或是在结尾中抒情议论,从来写出有深意的作文来一般来说,材料作文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立意能力因为材料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只要会挖掘,会聚焦材料,会分析材料,就能从材料中发现有价值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立意不赞成学生刻意写人无我有,人无我新的观点,因为好的立意就是一个好的灵感,作文课堂上时间短,学生不一定次次有灵感所以先要求写出正常思维出来的作文,如果有了新的想法,再去写新颖的有深意的作文积累加思考,积累不当书呆子,思考不凭空臆想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为学生长大后看人看事看社会看世界培养全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打基础油田九中—朱晋芳对马祥勇说:一:在文章的构思上应安排好内容层次,采用层层剖析、正反对比、引用名言、辩证分析等写作方法,使文章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二:在写作技法上,要使自己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具体是指在写作时,要通过有关写作手法比如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过渡和衔接、语言的运用、收束和结论等,使文章的观点及内容显得有层次、有发展、有重点,这样使文章更为深刻三:在思维方法上,对事物的思考,可从横向或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减少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如类比思维啊,直线式的举例论证啊四、文章在内容上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要能给人以思辨的力量和气势很好地把握辩证分析是文章内容深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五:从语言来讲,恰当运用名言警句,可增强文章的论述力度;用语富有层次,也可增强立论的深度;在结构的某个地方精心安排重要的语段或精彩语句,即所谓“画龙点睛”,也可使文章增强力度不管是记叙文的中心,还是议论文,其主旨有要或以真情感人,或是对生活的哲思,或者是对社会某种情况的关注等,符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主旨应该是可以说比较深刻或是有点深度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感悟才有所得,没有感悟,会令人遗憾从生活中,从阅读中,在积极的思维锻炼中促进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提高自己作文的深度濮阳县李会平对大家说: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打破旧的思维模式,积极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形成大语文学习观念,就一定能在文章中蕴含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绽放出灿烂的思想光辉现在立意公式化是很多学生作文的通病有些立意简直成了颠扑不破的铁公式——写蜡烛,必定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写蜜蜂,必定是“得到的少,付出的多”;这些公式,“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束缚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作文的个性南乐 王永敏对大家说:作文作为一种训练,其首要的目的是提高对生活进行观察、感悟、提炼的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光越来越来敏锐,思想越来越深刻,情感越来越丰富,文笔越来越来纯熟真实的情感未必都是健康的情感一个思想观念错误的人,他的真话可能是错话;一个充满低级趣味的人,他的真实情感也不会健康高尚作为学生,保持一颗纯洁健康的心是十分重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事物都具有多面性,所以看待事物也就有了不同的角度怎样进行多角度思维和观察呢一、可以对问题进行剖析二、对参与事件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三、对事件的性质进行分析四从不同视点观察市实中 朱玉荣对大家说:积累厚实,思想认识有深度,作文不愁深度 南乐县元村中学杨国平对大家说:我认为要想使文章立意略胜一筹,离不开平时的阅读,肚里没“墨水”显然是不行的再者,需要平时多取众家之长和较多的语言交流,如果看了很多,就是不交流,也会成为“臭水”的一个好的立意,需要老师精心指导和细心阅读,总结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南乐元村镇中学任梦华对大家说:反向思维立意也能让学生打开思路这个方法很不错的值得一试 南乐 王永敏对大家说:古人作诗作文,崇尚“见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对人、事、物的观察,要能发现新的视点或视角,或者比别人观察得更深更细 南乐元村孙艳娟对大家说:susu的发言让我想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份优也许就要建立在深意和广度上范县辛庄乡中学葛玉芬对大家说:我觉得立意不仅要新,还要力求深刻这就要求我们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并能给人以启迪范县 王瑞金对大家说:多阅读多积累积累语言和思想以小见大感悟生活深一步感受生活养成学习习惯细心观察深入思考 范县宋秀格对大家说:,在积极的思维锻炼中促进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提高自己作文的深度濮阳县梁庄一中王守用对范韩朝辉说:文章立意可以不新,但不能不真至于深,则体现了学生见微知著的能力,我们需要着力进行培养江山多娇对大家说:不舍真取新,也不舍真而取美真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善与美否则,善是伪善,美是假美而学生记真,主要是两感,观后感和读后感观生活,读文章,这是枝干,感是实果写的多了,自然立意就深了至于技法层面,一套例文足矣文章立意的深度最好不拔苗助长,而是给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想到写下来生活体验没那么深,立意升上去了,前边的内容也跟不上南乐郭会允对大家说:让我们都做会思考的芦苇 时机都给有准备的人的,让我们做好准备吧范县实验中学胡玉玲对大家说:古人云:“立意要纯一而贯摄”王夫之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我们努力吧平凡对大家说:教育就是唤醒人,解放人,而作文是一条重要途径教学生做一个有志向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比作文还重要大家智慧的火花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碰撞出来的有好些老师的留言扩展开来都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作文的源头、活水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即积累作文写什么写自己想说的话而学生却说别人说的话,语文老师要引领学生自己写想说的话以新视角快写新生活作文如何写具体明确文从字顺作文主题定位决定文章质量

01|《微尘》喜欢程度:100“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中年日暮,身心俱疲,人生至此似乎再无多余念想。”“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微尘》的作者陈年喜,做过十六年矿山爆破工,艰苦且危险的工作经历,让他的文字粗粝斑驳,而饱含着悲悯和温度,在这本收录了作者21篇非虚构原创散文的书里,作者用自己丰厚的阅历,篆刻出一群生动的劳动者群像。或许,正是陈年喜这样的作家,在提醒着我们,文学从不垄断在知识分子手里,恰是这些在时代浪潮和生活中沉浮的个体,更有表达和记录这个时代的天赋和优势。

02|《出梁庄记》喜欢程度:90“有些麻木,有些疼痛,也有说不出的苦恼,仿佛有一层迷雾遮住了我通往乡村的道路。”梁鸿曾说:我能鲜明地说我不敢写城市。因为我骨子里对城市不太了解,不太有精神上的感知。于是,作者将观察和记录对准梁庄,《梁庄十年》,《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甚至于作者最新的小说《梁光正的光》,都是基于梁庄创作的,在真实和虚构之间,不断构建一个记忆中的故乡,记录一个现实的故乡,以及一个精神和情感形态的故乡。在社会宏大且剧烈的变革里,梁鸿专注于记录细部幽微的纹理,展现出个体在时代洪流里的生活与命运。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梁鸿的系列作品中,看到中国乡村的缩影,感受相似的体验。(ps:最近才断断续续把三部曲全部看完,阅读起来有点吃力,倒不是多么生涩难懂,单纯是让人疲累。)

03|《江城》喜欢程度:90“涪陵是我开始认识中国的地方,也是让我成为一个作家的地方。在那里的两年生活经历是一种重生:它把我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江城》是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的作品,记录了他1996年至1997年,作为中美友好志愿者,在四川涪陵师专担任教师期间的所见所闻,如作者所言,涪陵在某种意义上是他的第二故乡,因此他带着特别的情愫写作了这本书。在这本书的简介里,有这样一句话:他绘制了一幅90年代中期中国西南小城的社会景象,折射出小人物在文革、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三峡大坝建设等各种社会大事件中的命运沉浮。这样介绍显得这本书很宏大厚重,但其实阅读过程很轻松,可以让我们看看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怎么看待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爱国教育,风土民情,作者写得很坦诚,我尤其喜欢他对风景世情的遣词着句,非一般猎奇的老外们肤浅卖弄,文笔稚嫩所能相较的。

04|《桑切斯的孩子们》喜欢程度:80“诚然,穷人的生活一点都不乏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23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