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

如何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第1张

一般来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写实,但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人的在场这个事实,就可以影响被记录的情况。

严谨的纪录片同时也记录下拍摄过程对被记录的情况的影响,来让观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被记录的情况的代表性也影响到一部纪录片是否写实。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在裁剪时往往更加愿意选择带有戏剧性的镜头,而这些镜头并不一定是这些动物典型的生活习惯。

纪录片的拍摄者的个人观点和他的评论也可能影响一部纪录片的写实性。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中评论者喜欢用拟人的语句来描写一个动物的行为,而实际上动物的行为与拟人的描写可能毫不相关。

正因为观众往往认为纪录片中表达的是事实,因此纪录片可以由于不谨慎或者蓄意造成非常大的误解,纪录片也因此往往被用作政治宣传工具。一个反面的例子是1958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迪士尼动物纪录片《白色旷野》,在这部片子中观众看到旅鼠落下悬崖的景象,因此至今为止依然有许多人以为旅鼠会集体自杀。

实际上这个镜头是在工作室内一个布置为冰天雪地的桌子上拍的,而**里的旅鼠也不是落入海中,而是落到桌子下。而真正的旅鼠虽然偶尔会集体迁徙,但实际上并不进行集体自杀。

扩展资料:

历史

一、开始

从技术上来说最早的**几乎全部是纪录片。最早的**大多数是直接拍摄生活中的一段情景,比如一列开入火车站的火车,或者下班的工人等等。1901年至1906年奥地利民俗学家鲁道夫·普契(Rudolf Pöch)拍摄了新几内亚的土著居民的生活,可以被看作是真正的纪录片的先驱。

二、1920年代

1922年罗伯·佛莱厄提拍摄了第一部卖座非常好的纪录片《北方的南奴克》。不过佛拉哈迪在他的**中使用了许多表演的情节。他的这部**也没有反映因纽特人当时真正的生活情况(比如当时因纽特人已经非常普遍地使用火枪了,而佛拉哈迪则不允许任何火枪在**中出现)。

在欧洲形成了一个以写实为宗旨的传统,在这个传统下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主题的纪录片比如华尔特·罗特曼的《柏林:城市交响曲》、阿尔贝托·卡瓦尔康蒂的《Rien que les heures》和吉加·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

三、1930年代和1940年代

1930年代里在德国出现了许多教育性的纪录片,这些片子的数目远远超过了当时德国故事片的数目,其中也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水下摄影和显微摄影。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纪录片越来越被看重为一种宣传工具。各个国家均通过新闻影片的形式来使用纪录片作为宣传媒体。作为例子有苏联的真实**和美国法兰克·卡普拉的《我们为何而战》。

尤其纳粹德国大量使用纪录片作为宣传工具。在这里尤其著名的有莱尼·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和弗里茨·希普勒(Fritz Hippler)的《死不绝的犹太人》。

1930年代也出现了最早的关于纪录片的理论,其中约翰·格里尔逊的《纪录片首指》(First Principles of Documentary)由为重要。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战后在法国产生了真实**,同时在美国产生了直接**。两者虽然非常相似,但是在处理拍摄者对拍摄对象的影响上的手段不同。

1960和1970年代里尤其在拉丁美洲纪录片被用作抵抗新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武器。

随着电视的普及纪录片逐渐从**院里消失。只有极少数的纪录片还能够在**院里获得成功。

偶尔在**院里也非常受欢迎的纪录片包括动物片《沙漠奇观》(1953年)、《迁徙的鸟》(2001年)和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2004年)。

尤其《华氏911》的票房名列第一,是在纪录片的历史中未曾有过的。至2004年12月11日它在全球共收入220,194,771美元,成为世界上利润最高的纪录片。

自由恋爱时期,只要不违法立功,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情感选择。但感情不是玩物,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对待,不管是和谐还是分裂,都要理智对待,切不可偏激。这一次我们要讲的是一段三年的感情所造成的悲剧。(以下名称均为假名)故事从2017年的一天开始。

当晚,湖北某县警方接到市民举报,称那里可能发生了一起人命案件。接到报告后,处理此案的警察和医务人员赶到现场。犯罪现场在当地一栋居民楼的四楼。办案民警赶到时,门已关好,敲门无人应答,于是赶紧找房东开门。门一开,办案的警察就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房间的客厅里有很多新奇的血迹,而在卧室里,两个人倒在血泊中死去。经警方调查人员了解,受害者为两姐妹,我妹妹小丽(化名)二十出头,我妹妹小彤(化名)才五岁。

两名受害者脖子上都有严重的锐器伤,小丽的脸被立功嫌疑人用刀割破。分离现场没有财物损失的迹象,立功嫌疑人的犯罪目的似乎很明确,就是杀人。谁会如此残忍地杀害姐妹?据报案的市民说,我看到一个年轻人戴着口罩从楼里冲出来,身上有血。

很明显,那个着急的人涉嫌严重立功。根据这条线索,办案民警停止了对周边地区的仔细查看,寻找可能的线索。同时,在受害者父母的口中,办案民警也得到一条重要线索。据受害者父母称,小丽有一个交往三年的男朋友,两人都订婚了,但这几天一直有争执。案发当天下午,此人曾去过他家。

小李男朋友叫赵军(化名),不是湖北人,是河南人。互相介绍之后,就成了情侣,有了订婚仪式。事发当晚,办案民警在监控视频中看到一辆河南牌照的车。经查是赵军父亲名下的车,司机是赵军。受害者未婚夫赵军有严重立功嫌疑,警方迅速展开清查,并在可能地点停止追捕和拦截嫌疑人。当两地警方积极部署控制时,立功嫌疑人赵军在父母陪同下向公安机关自首。

当立功嫌疑人被逮捕后,案件背后的动机就暴露了。原来赵军和小丽订婚了,只是在婚姻问题上有很大分歧。赵军,立功嫌疑人,想早点结婚,小丽每次都以各种理由推脱。后来由于他们异地恋,有些问题处理不好,感情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立功嫌疑人看来,我不断喜欢小丽,但三年感情的结果对他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于是决定向小丽要3万元彩礼。无论是真的要把钱拿回来,还是这样救小丽,赵军的要求最终都被小丽拒绝了。案发当晚,觉得自己身无分文的赵军买了一把水果刀和一个口罩来到被害人家里。他打算以暴力手段返还彩礼,但双方再次发生争执。赵军,一个冲动的立功嫌疑人,最后残忍的杀死了小丽。此时他猖狂,残忍地杀死了房间里只有5岁的小桐。

功勋嫌疑人赵军坠入法网,为自己残忍可怕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悲剧再次令人警醒。赵军,立功嫌疑人,性格内向,而普通内向的人遇到问题往往很难主动与人沟通。积压的情绪最终会在生成中出来,一旦集中,生成往往会做出一些不明智的行为。在这个故事中,最直接的诱因显然是彩礼和婚姻的问题。按照大多数人的逻辑,既然没结婚,就不应该收彩礼。

遇到赵军这个内向偏执的人,双方沟通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冲动行为。其实回头想想,既然感情一次救不了,处理经济纠纷,赵军的诚信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处理,关键人的性命就毁了我一生。

《桃姐》是2012年上映的一部文艺片,由香港女导演许鞍华执导。这部片子没有宏大刺激、华丽醉人的场面,也没有煽情和激烈的戏剧冲突。 影片如一股涓涓细流,缓缓流进每个观众的心里,平淡中却无时无刻不透着人性的复杂冷暖,体现出一种“出水芙蓉”的美学思想。

《桃姐》横扫了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威尼斯**节的四项奖项。两位主角——叶德娴和刘德华也凭借此片,以细腻、动人又接地气的表演,斩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男女主角。

片子的情节比较简单:桃姐本名钟春桃,自十三岁起便成为了梁家的家佣,照顾了梁家四代人,陪伴了梁家人六十多年的时间;主人公罗杰(梁少爷,刘德华饰)就是由桃姐一手带大。然而有一天,桃姐因中风倒下,影片由此展开,道出罗杰与桃姐的一段平凡却朴实动人的故事。

下面,笔者将从镜头、叙事的角度,来分析《桃姐》这部影片中,导演是如何运用**展现技巧,在影片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埋下耐人寻味的动人力量的。

许鞍华的不少**,都有浓烈的纪实风格。影片《桃姐》亦是如此。

从镜头的运用来看,许鞍华运用了较少的镜头切换,并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从而打造出影片平稳的叙事节奏,营造出真实淡雅的美学风格。

具体来看,《桃姐》时长共1时55分2秒。在近2个小时的**中,据笔者统计,只有约624个镜头。而一般一部好莱坞商业**则要一千多甚至两三千个镜头。在《桃姐》中,真正的快节奏只有一处,就是罗杰带着桃姐去他的**首映式时,桃姐、罗杰与各种影视大腕打招呼的情节。这段共22秒,用了9个2秒的镜头和一个1秒的镜头相接。除了这部分情节之外,影片中其它情节一般叙事性镜头都在3秒以上,出现最多的是10秒左右的镜头,还有不少更长的长镜头。

长镜头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是实际的时空。所表现的事态进展也是连续的,是没有被剪辑过的、真实的过程。大量使用长镜头,使得《桃姐》的影片风格更具有朴实的纪录风格。 长镜头中的那些细节和场景,由此被赋予了“真实”的力量,从而更容易打动观影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影片还恰到好处地使用空镜头 在《桃姐》这部影片中,许鞍华的空镜头基本3个一组,3秒一切。 这些空镜头的运用,在展现细节的同时,也打造出一个平稳的叙事节奏。 《桃姐》这部影片,旨在展现“小人物”背后的“命运”和“情绪”,展现人性的复杂。平稳的叙事节奏,让观影者能够以更加沉浸的姿态观影,细细品味影片中各种微妙的 情感 和变化。这也使得《桃姐》的讲述更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需要注意的是,影片节奏虽整体平稳,但并不冗长乏味,原因之一是 导演会将不同节奏的情节错落有致地结合。 如讲罗杰和桃姐收拾家里的旧东西,一起看桃姐的收藏品时,节奏是非常温情缓慢的,之后还用了一个48s的长镜头交代桃姐与猫咪卡卡道别,离开这个家。而后就接了一个节奏欢快、 饶有趣味的情节:桃姐为罗杰找家政工。这些错落的情节安排,让影片叙事动静结合,严肃与活泼结合,增强了**的可看性。

《桃姐》同许鞍华很多其他片子一样,用的是一种 非叙事性的散文化结构。 没有显而易见的戏剧冲突 。影片看起来像是由生活的点滴堆积串起。这种碎片式的叙事,使得片子看起来比较松散,相较于戏剧冲突明显的商业大片来说,似乎略显枯燥。

但要注意的是,影片的魂始终是不散的,有几条线索贯穿 :明线有桃姐的身体状况,暗线则有桃姐和罗杰的关系由最初的主仆关系到平等的互相关爱,两人的感情和依赖不断深化等等。 这些线索,通过导演对素材的精心选择和对典型细节的把握得以连贯体现。

例如,影片最开始罗杰和桃姐吃饭时,罗杰在桌上吃,桃姐为他端菜端饭,自己在厨房吃,主仆关系不言而喻。而后桃姐住院,对罗杰说“我不做了,做不动了”,这暗示着他们主仆关系客观和形式上的结束。关系的转折发生在罗杰第一次去老人院看桃姐,一个老人问桃姐“干儿子啊?”,罗杰顿了2秒后笑着说:“是啊”。这是他们干母子关系建立的开始,虽然是“被逼之下”,但罗杰承认了这种关系,为他们关系的发展做了铺垫。

之后,导演又通过一系列细节不断深化这种关系:罗杰由一个人在前面走转为等着桃姐一起走,罗杰给桃姐夹鱼肉,罗杰帮桃姐一起收旧东西时,桃姐随意地“使唤”罗杰,到后来桃姐与罗杰互相开玩笑,毫无拘束地谈论私人问题……主仆关系在 情感 上真正瓦解,母子关系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多次出现各种吃饭的场景: 桃姐与罗杰的几次吃饭,罗杰与事业伙伴吃饭,老人院里的吃饭情节等。导演 抓住吃饭这一极为生活化的典型场景,侧面表现人物的各种关系、 情感 和状态, 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此外,导演还运用对比的手法。如老人院里第一个老人被急救时,叙事节奏较快,用了4个镜头,而且其他老人都走到门口去看。而片末桃姐在老人院被抬上担架时,只用了一个长镜头交代,节奏变得平缓,其他老人也只是望了望,并没有刻意走到门口去看。 两处典型细节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死亡,在老人院里已经变得稀松平常,无力抗拒。

许鞍华在每个 情感 高点上都没有让 情感 爆发出来,而是以含蓄的方式让观众去体会。 如影片末,桃姐中风在轮椅不断抽搐,罗杰在用卫生纸给她擦嘴时,他的眼睛是红的,还含着泪。但他什么都没说,也没有让眼泪流下,只是走到垃圾桶去扔卫生纸。我们看到他在垃圾桶前定住,叹了口气,然后走回。 导演没有给罗杰特写,只将镜头虚化,留给观众去体味。

影片最后,罗杰需要在他的事业与桃姐间做一个抉择:是回内地工作,让桃姐一个人孤独离世,还是守在桃姐身边,陪她走完最后一程。罗杰面临的选择是残酷的,他的内心一定充满痛苦与挣扎。 但影片只是以罗杰吃面的情节和他思考的侧脸及景物镜头带过,并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白描告诉观众罗杰的决定:回大陆。这种残酷现实与冷静叙述的对比,不仅没有使影片感情变淡,反而带给人更大的心灵震撼。

许鞍华含蓄克制的讲述还表现在她的点到为止,例如在桃姐问到老人院里蔡姑娘的家人时,蔡姑娘没有回答。影片只给了我们一个10秒钟的变焦镜头和镜头里蔡姑娘若有所思的脸,这其中的故事,许鞍华不说,只点到为止。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拍摄手法?笔者认为,这几个 情感 爆发点,恰巧是理想与现实冲突最为激烈,人物心理最为复杂的时刻。 这些克制含蓄的讲述,避免了煽情带来的浮夸感。人性、 社会 、生活的复杂,只有在这样的讲述中,才能一览无余。

也许朴实无华更加动人,因为更加真实,更加深沉,或者说,这其实是区别于宏大叙事的另一种美。《桃姐》便是带着这样一种美,让你在喧嚣与聒噪中,不妨沉下心,慢慢拾起那些被忽视却十分重要的点点滴滴。

应该明确的一点是,纪实作品不全是纪实文学,纪实文学有其文学性,通常称为报告小说,而定义上,报告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带有少许虚构。往往这种作品会注重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叙述一段完整的事,而其中可以进行艺术加工,运用文学语言和艺术手法,它不会是冷静客观地复述一件什么事,而是通过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让我们明白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思想。虽然新闻之类报告作品往往也带着些许主观情感,但报告小说的情感是极明显的,外露的,它的出生就是展现出作者在某一客观事件思想的流动,通过艺术手法放大,让读者可以领悟。而因为其主观性,往往有出现虚构的地方。我的表述略有点乱,但我认为其文学性大概如此。不过问题依然需要改改,不是纪实作品有文学性,而是纪实作品中的纪实文学即纪实小说也称报告小说有文学性,我的回答说的正是它的文学性。

该如何写下我的故事,又该如何讲述和他的故事,细数我们的经历的一切酸甜苦辣,还是我和圈子、我和他分分合合的历程?

圈子之于我,是一种爱好,是一种缺失情感的的弥补,是一种认真投入的“游戏”,更是一种情怀。回头想想,为什么入圈?因为内心所缺失的那块情感。人总是不知足的吧,我并不缺爱,而是在宽松和谐、放养式的气氛中长大,渴望被管教的感觉。入圈已经多久?至少已经十一年。想过放弃吗?想过很多次,放弃过很多次,但是最终选择留在圈子中的次数总比放弃的次数多一次。遇到过很多人,当然并非是找过很多主,只是时间越长对圈子了解越深,形形色色,走走停停,真正适合的主不多,也有心急过、迷茫过,但是最终的选择是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无论是否有别人陪伴;保持自己的独立,无论他在我们身边还是已经离我远去;悦纳自己的爱好,尽管这爱好在别人看来很不可思议;坚持自己的内心,我们比自己想象得更坚强

我和他的故事

在圈里找主很简单,但是想找到合适的主并非易事,有些像挑对象嫁人,合适便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无论风雨,相携共担;一旦不合适

明明同床共枕也是天使与海豚的距离。主被的关系,比较微妙,亲近到无话不谈、直言不讳,开心事、难过事都会第一时间和对方分享;疏远到不交谈一切私人信息,当对方稍微碰触到自己的“底线”,甚至一言不合就会删人拉黑,一别两宽。把握好主被相处的分寸很重要,当然大部分时候这是考验双方情商的时候

我对主的有着自己的想法,我需要他是真正的爱好者,我需要他跟我喜欢的点一样或者大致一样,我需要被尊重,不接受任何带侮辱性的语言和行为,我需要他能在相处中了解我,当然我也愿意了解他,只是在喜好上,我永远不会为对方勉强自己,我固执地认为这不是自私,这是对自己、对圈子的尊重

十几年的圈子经历,我一共认过两个主,相处时间都比较长,但是想写下来的是他,也就是现在的他

他几乎满足我对管教主的所有幻想,个儿高,年龄比我大,比我成熟,情商高但是很严厉,能给我很多生活上的引导,也让我沉浸在他的严厉管教中无法自拔。但是,他很忙,忙起来昏天黑地顾不上我,我们因为这吵过很多次架,也分开过,但是总是相互舍不得,仍然是和好的次数比吵架的次数多一次

他喜欢我称呼他为哥哥,他很爱这个称呼,即便有时候很生气,我甜甜得几声“哥哥”就能让他消气不少,但是我是倔强的,生气的时候坚决不会叫。跟哥哥相处的时间里,他对我的管教从来都不是游戏,更不是假戏真做,我们从来都很认真,他是真管教我是真被管教,他要求很严,每天早上问安,吃饭打卡(当然这也是在我经常不好好吃饭之后加的规矩),犯错自动罚跪、每天练字学习、不能动不动说分手等等。哥哥给与的管教和惩罚,我害怕但是兴奋。我从来不是那种为了惩罚主动作死的人,但是也做不到事事听话,他说我是天生的贝贝性格,但是他喜欢

跟他在一起发生的事情很多,现在捡几件我印象深刻的事吧

第一次实践

和主见面之于我是非常谨慎的事,和哥哥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我们已经聊了两个月多的时间。这期间他没有催我见面和实践,他说等到你什么时候觉得放心了咱们再见面,这让我很安心。没见面的日子我们聊得很多,圈子内圈子外都聊。我们同城,但是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算是隔着整个城市。偶然的一天他到城西办事,离我很近,问我要不要见见,我觉得已经可以见面了就说好

我们约好第一次见面只是单纯见见,吃个饭聊一聊,不实践。中午下班,我们在约定好的地方见面。因为事先交换过照片,我们在网上也确实聊得投机,所以见面没有尴尬,他很温和,我们像是老朋友聚会一样说说笑笑。我们一路走着找饭店准备一起吃饭,经过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我只顾着往前走,边走还边回头跟他说话,压根没注意到自己已经走到机动车道上。突然,他从身后一把把我拽回来,因为他身高181,并且使的劲又猛,我直接撞到他怀里,我还没搞清怎么回事,只见一辆白色轿车从我刚站的地方呼啸而过。我自己也吓了一跳,抬眼看他,他一脸凌厉,正准备开口训我,大概是见我一脸惊吓的样子,他忍住了。他拉着我往停车的地方走,没几步就到了车边,他打开车门,把我塞进后座。坐上他的车我才回过神来,意识到刚刚有多危险,并且现在哥哥在生气。哥哥从后备箱拿了一瓶水给我,也坐在后座上。这时他不忍了,伸手使劲戳了戳我的额头,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教训:

“你那么着急干啥去?你多大了?三岁孩子么,过马路不知道看车么,你知不知道刚刚有多危险?你这马大哈的性子什么时候能改一改?”

他很严厉,脸色难看,我被他训得有点蒙了,竟然嘟囔了一句“我又不是故意的”

话还没说完,就被哥哥一把抓过来,按在他腿上,褪掉裤子,朝我的光屁股上就狠狠扇巴掌。我本身惊魂未定,又被哥哥训一通,现在第一见面又被他教训光屁股,我又疼又羞,不住地挣扎,但是车里空间本身比较局促,加上哥哥劲大,我实在挣脱不开,只能任由哥哥狠狠教训我屁股

“本来今天我没想收拾你,你呢?你都干了什么?说你几句还学会顶嘴了,长本事了是不是?”带着风的巴掌,一下一下又狠又快招呼在我身上,我虽在之前有过实践的经历,但是哥哥的巴掌又快又狠,完全不给我任何喘息的机会,我第一次发现竟然巴掌也这么难捱,我吃疼不过,不住地求饶,但是哥哥丝毫不理我,直到把我屁股收拾得红肿发烫,我求饶了无数次之后,才终于停手

“我今天为什么揍你,你自己说?”哥哥不让我起来,继续按着我的腰问我

我跟他的第一次见面突然变成了第一次实践,我又以这样的姿势趴在他腿上,即便我知道我自己做错了,但是真的说不出口

“啪!”

“我刚揍得不够是不是,是不是还要继续?”伴随着严厉的训斥声,我的屁股又狠狠挨了一下

“不用不用,哥哥不用,够了够了”我秒怂,屁股在人家手里,我不敢造次。“我不该跟哥哥顶嘴,我还不该过马路不看车”

“啪!”

“以后你该怎么做?”又是狠狠一巴掌落在我身上

“我以后一定注意,不这么马虎了,我也不敢跟哥哥顶嘴了”我赶紧认错,这个时候我还是很识相的

“啪!啪!啪!啪!啪!”

再狠狠挨了几下之后,哥哥终于放过我了,让我穿好裤子坐好。还不忘跟我说,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我的屁股就得开花

然后他开车带我去吃饭,最后送我回去,我们的第一见面和第一次实践结束

吃药

跟哥哥的第一次实践结束之后,我们的关系似乎变得更加亲近,同时哥哥也管教得更加严格

由于我上班时间都是靠嘴吃饭,用嗓过多,所以嗓子容易发炎出问题,感冒也通常都是嗓子先疼,但是我的饮食习惯又是重辣,无辣不欢,所以经常因为克制不住吃辣嗓子不好。去年冬天,我得了重感冒,嗓子发炎严重,上班都成问题,一星期都不见好,在哥哥的严厉要求下吃了药,并且被明令禁止吃辣。结果可想而知,我是忍不住的。可是吃辣之后的后果比较严重,几乎失声,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次的情况来势汹汹,不敢告诉他,但是没过几天他约我见面,我也不敢不见,也就硬着头皮去了。见面以后自己的愚蠢行为当然是瞒不住的

“你嗓子咋还是这样?”哥哥很严厉地问我。我低着头不敢说话,他见我不说话也就明白了几分

“我再问你一遍,为什么你嗓子还是这样?你了解我的脾气,不要让我再问第三遍!”对,我了解哥哥的脾气,如果一个问题哥哥问上三遍我还没有老实回答,接下来就是因为不好好回答问题狠狠挨揍,挨完揍之后还得再说之前的事。并且哥哥训人的时候真的特别凶,我经常还没挨揍,被凶几句就眼泪出来了

“因为因为我没忍住吃了辣。”我用蚊子般的声音回答

“你长本事了,嗯?我怎么给你说的?你脑子呢?”哥哥很生气,又接着问“那你的药还吃着没?”

“那次买的两天的吃完了就没再买了”

哥哥脸色已经黑的跟锅底一样了,盯着我不说话,我不敢看他,忍不住往后缩。他把我拽到墙角,让我面壁罚跪,自己却换了鞋出门去了

听到哥哥出去关门的声音,我很害怕,但是我更多是后悔自己的任性,我觉得自己好像最害怕的不是哥哥揍我,我怕的是他生气不理我,我不知道哥哥是不是生我气走掉了,我呆呆跪着不敢动也不敢起来,默默掉眼泪

没过一会儿,开门声响了,哥哥回来了,我见他回来竟然跑过去抱着他更大声哭起来。他很诧异,拍了拍我的后背,问我出了什么事

“我以为我不听话,你不要我了,走了”我边哭边嘟囔

他听我说完,狠狠敲了下我的额头,白了我一眼说道:“你脑子里装的是浆糊吗?你不听话任性我收拾你就行了,为什么要走?我难道就这么没用被你气走了?”

虽然他还是凶凶的语气,但是我顿时觉得很安心,这时候我才发现他手里拿着几盒药,他原来,出去给我买药去了

我还呆在原地摸摸被他敲得生疼的额头,他冷冷的声音又传过来了,“谁让你起来了,去给我跪到桌子跟前去!”

我乖乖跪到桌子跟前,哥哥将刚买的药按照说明书里的要求取好,又倒了一杯开水放在桌上

“从现在开始计时,跪到水凉到我认为能喝了问为止,一分钟五下,用这个。”哥哥的语气不容辩驳,并且扔了根数据线在我面前。数据性!数据线!又是数据线!我最讨厌的就是数据线。我虽是个资深贝贝,但不是恋痛的重度贝贝,一般实践的时候只要我没有太过分哥哥都不会揍得太严重,但是数据线真是我特别害怕的工具。抽在屁股上不会立马起愣子,但是那种又深入又细致的痛感,真是想想都颤抖

在我膝盖酸痛、内心对数据线的恐惧之下,时间过得简直太慢了,水一直冒着热气,丝毫没有变凉的意思。我悄悄扭了下头看了看在我身侧坐着的哥哥,试图用我无辜的眼神“融化”一下冰山一样的哥哥,结果身后“啪”的一声,屁股被哥哥狠狠赏了一个的巴掌,“谁让你动了,好好跪着!”我欲哭无泪

似乎感觉感觉过了一个世纪那么久,终于,哥哥伸手摸了摸杯子,示意我把药吃了,我不敢犹豫,赶紧照做

吃完药,我没有任何说话的机会,就被哥哥抓起来,一把脱掉裤子,死死摁在床上,数据线已经带着风招呼在我屁股上了。哥哥手劲很大,平时就算是光用巴掌也能让我疼死呲牙咧嘴,更何况是数据线这种神器,并且我明显感觉到哥哥的怒气,一下一下又狠又准,抽得我大喊大叫,不住地求饶,但是都没能阻止他的动作,我挣脱不开,左右扭动,疼得受不了,忍不住用手去挡,哥哥不管那么多,手挡就抽手上,动得厉害就抽在腿上,我只有乖乖挨揍的份

“我让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跟你说了生病吃药,你怎么做的?嗓子没好还敢吃辣,忍不住是吧,脑子记不住的事就让你的屁股帮你记住。”哥哥边抽边训,我实在疼得不行,眼泪已经出来了

“还有脸哭了是吧,现在知道疼了,知道哭了,管不住自己的时候脑子在想啥?好好给我受着!”哥哥的训斥没有停下,手上的动作仍在继续,此刻被揍得死去活来的我真是很后悔,我发誓,我以后再也不敢不听话了就在我觉得我快受不了快要疼疯了的时候,哥哥停下了,也不知道他到底打了我多少下。我抽抽搭搭地摸摸自己的屁股,已经硬硬地布满愣子了。哥哥原来没有揍得这么严重过,我突然觉得好委屈,哭得更厉害了。哥哥听到我在哭竟然没有管我,自己跑到窗户边点燃了一根烟,自顾自抽起来

哭得差不多了,我感觉自己的委屈哭完了,就又磨磨蹭蹭走到哥哥跟前给哥哥道歉,我总是这样,确实很皮,很多时候也任性,但是在被哥哥教训了以后,真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哥哥见我过来了,就抱抱,然后严肃地跟我说:

“×××(我的全名),我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收拾你收拾得重,但是你应该知道那是因为我比任何时候都生气。我早都告诉过你,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你工作忙不忙,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我给你的第一要求,你呢?生病不吃药,不让吃辣还非得吃,把你嗓子搞成这样了,你好受吗?我的话就不能好好听吗?我告诉你,以后再敢这样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我会揍得比今天还厉害”哥哥没有之前那么生气了,一番话下来我也已经被彻底安抚了,我知道自己错了,感觉自己挨这顿打也不亏,没办法,哥哥有这样的魔力,总是能做到让我心服口服。这件事,在我挨完揍之后的结局是,按时吃药,继续禁辣一个月,无论嗓子好没好,每餐饭拍照打卡。我乖乖照做,不敢再造次

分手

圈子里的实践、聊天都可以尽兴,唯独圈子里的感情是需要克制的,因为圈子之外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便只能是生活中的插曲,而注定不可能是主旋律。一旦没有将这个关系理清,就容易出问题。我和哥哥也是一样

哥哥是国企中层主管,工作很忙,加班出差都是常事,我的工作相对来说就清闲一些,因为跟哥哥相处的时间越长,我对他的依赖就越来越多,希望他时刻都能在线陪我,可是他总会忙的不可开交,甚至有一两天都不会上线给我发消息。我劝说自己,我应该做一个懂事不粘人的贝贝,我便真的很懂事,他忙我也就不打扰他,不发消息不打电话,直到他给我发消息为止

时间长了之后,我发现我劝不住自己了,我知道是自己太贪心,我知道我不应该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圈子里的感情,但是心里的烦闷没有办法纾解,我觉得我痛苦的来源就是哥哥,如果没有哥哥,我不会有这样的烦恼。并且我会想很多,我仔细回想我们相处的过程,发现整个过程中都是他在给我解决问题,他反倒是很少给我说他的烦恼,在他的忙碌跟前,我觉得我的事真的都是鸡毛蒜皮、无病呻吟,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他的负担,他不应该有我这样的负担让他分心,他应该在自己的天地中任意驰骋。于是我陷入一种很纠结的状况,一方面是舍不得他,一方面是恨不得离开他

终于,也就是前一段时间,他三天没有上线,没有任何消息,我固执地不给他发消息打电话,一声不响删掉了我们所有的****。我们没有加过微信,常用的就是一个QQ号,这里面我只有他一个好友,他也只有我一个好友。我删掉他并且注销账号。我觉得我们这一丝联系断掉以后,我们会永不再见

他的电话是在我删掉他的第二天打来的,我知道是他的号码,我没存,但是那串数字我太熟悉。我固执的不接,但是也没有勇气拉黑,于是他一遍遍打,我一遍遍让手机静音,不挂也不接。在接下来的很多天里,他还会打电话,我还是不挂不接,大概有半个月的时间,我让自己遗忘他,但是,这段时间,我竟然忘记了他所有的不好,脑子里只剩下他的好。他因为我不听话训我、揍我、敲我额头,他在我工作上出问题的时候给我出谋划策,在我忙得胡乱凑合吃饭的时候对我很凶但是又给我叫外卖,在我没有勇气参加比赛的时候半哄半凶地鼓励我,在疫情期间都买不下口罩的时候给我送口罩和酒精一切我们相处的细节都出现在我脑子里,我不得不承认,我疯狂想他

半个月以后的一天,他继续打电话,我接了,我觉得我已经可以面对他,我预想接了电话他会像原来一样,劈头盖脸骂我训我,但是电话通的那一瞬间,他好像长舒了一口气,温柔地叫我:“××(我的小名),你终于接我电话了,我这段时间在上海出差,我回不去找不成你,我急坏了,你怎么了?是不是我没顾得上你你生气了?”他从来没有用过这么温柔的声音跟我说过话,原来管我的时候都是凶巴巴,平时聊天的会嘻嘻哈哈,但是从来不允许我放肆,在我心里像冰山一样的哥哥竟然这样,我眼泪忍不住流下来

“你到底怎么了?有什么不满意的你可以跟我说啊,这样让我找不到你,我真的很难受。你同意我微信加你好友吧,咱们好好聊聊。”他察觉到我的异样,更加温和了

我扛不住了,我觉得我想离开他的决心在一瞬间崩塌,于是加了微信,聊了很多,具体也就不细数了,总之,现在我们再一次和好,不过哥哥说,等过几天回来了,要当面跟我解决这次的问题,我们约了一周以后的见面

我大概能想到,我们的“分手”会得到解决,我任性不理智的行为也会被哥哥教训,但是我很安心。和他在一起的时间里,他带给我最多的是成长,在他的管教之下,我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人变得自信起来,一切好的生活习惯都在成为我的习惯,我想,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能还会吵架,甚至我们最终还是会分开或者解除主被关系,但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感谢遇见,有你真好

往期投稿回顾

微博:汉责文化2020

小红书:汉责文化

知乎:汉责文化

点阅读原文看讨好型人格小贝特征

本文源自:佚名

民族化:文章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没有文章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文章的一切风采。

简洁: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朴实: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感人: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

文白夹杂:文中出现文言文,使用文言文的原因是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

扩展资料:

1、悬念式

就是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自问自答。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掌握好一个度,提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答案要符合常识,不能漏洞百出。

2、故事式

通过一个故事来带出企业信息,然后通过光环效应和神秘性,给用户造成心理暗示。故事要与企业信息相结合,要自然,不要突兀。

3、情感式

情感式要与故事式相辅相成,而情感式最大特点就是容易打动用户,容易走近用户心理。

纪实作品,基本上就是纪录片了。

对于什么是纪录片,各国纪录片创作者给出了各不相同的定义。最早在**领域里使用“纪录片”这个词来进行理论性表述的是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他在1932—1934年间发表的长文《纪录片的第一原则》中认为,纪录片是 “对真实素材作有创意的处理”,这个定义的突出价值就是定义了纪录片的真实原则和现实基础①。而《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则认为:“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②。虽然上述定义对纪录片有不同的诠释,但基本上都没有放弃对真实性问题的探索与关注,同时,认为对纪录片要进行必要的主观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处理加工。纪录片的“非虚构”就是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真实事件③。可见,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原则,是纪录片的灵魂。从客观上来看,真实性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浓缩,折射和反映,是纪录片最高的美学追求。因为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的记录性和纪实性,所以首先它必须提供给观众的是一个真实的外观,一种真实的感觉④。而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观众提供真实的信息。显然,纪录片强调创作者必须反映生活的真实,这是因为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从内容题材上看,真实性纪录片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

第一、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是创作者的追求目标。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在价值取向上具有 “人文主义”的印记。 “人正在成为纪录片的主角,人的内心世界正在成为纪录片探索的重要内容”⑤这也就是说人的命运,人的思想,人际关系,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社会意识以及人的真善美、假丑恶,都是纪录片关注的内容。纪录片是人类用来沟通、交流、理解的艺术媒介,是创作者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这是纪录片创作者尊重自然原生态,准确把握纪录片真实性重要之所在,更是真实性的纪录片的人文价值意义之所在。只有充分给予人们情感上的慰籍,获得人们心理上的认同和共鸣,才会受广大观众欢迎。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真实讲述了一个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的生活场景,它是一部通过个人命运展现特定环境下,爱斯基摩人现实生活面貌的纪录片。在我国,1991年的系列片《望长城》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烙上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龙脊》真实地再现了广西龙脊山区少数民族孩子艰难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热切的求学渴望。创作者除了运用自身过硬的影视语言系统外,更体现出了对少数民族孩子的关怀与关注。这才使得这部纪录片具有了浓烈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小小读书郎》以时间流程方式客观叙述了福建闽侯县众多被弃女婴的生活遭遇和学习困难,从而深刻揭露了时下老百姓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体现了创作者的人文态度和理性思考,这也正是其人文价值之所在。《冬天不再流浪》一片中,特写了流浪儿童渴望回家的眼睛,泪水的滴落,无助的眼神传达给观众以复杂的心情。创作者对流浪儿童的关注也就是对人的尊重,体现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远在北京的家》中,讲述了从乡下到北京谋生的几个小保姆,她们在面对生活变化中,表现出了他们对自身命运的把握,充满了纪实色彩和人文气息。编导张以庆的《舟舟的世界》真实纪录了残障指挥家舟舟的生活、工作,留给观众思考的是今后如何去尊重残障人同时也强化了我们应负的责任和义务,片子具有一定的人文教育意义和感化作用。

第二、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是建立在对真人、真事、真实生活状态的客观叙述上,它体现的是一种“纪实美”。“纪录片要真实地反映时代的历史的特点,不能脱离历史,弄虚作假,不能用虚假的东西欺骗群众。”⑥从以上对“纪实美”的阐述中,可得出这样的审美理念:对于纪录片来说纪实美学的创作风格是赢得观众眼球的重要因素,而弄虚作假就是欺骗观众的行为,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美了。一般来说,“纪实美”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纪实美”主要体现在“以事信人”上,即“用事实说话”以“还原事情真相”。在审美取向上,纪录片强调的是客观再现生活的创作手法,通过创作者对素材的选择,镜头的运用,编辑的取舍,又经过个人主观艺术思想的整合之后,直接阐发出对生活的体悟,进而让观众进行情感、思想、认识等心理活动而做出对作品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虽说创作者有主观的思想,但却是来自客观现实的存在。可以说,客观的现实是他们创作的肥沃土壤。《梯田边的孩子》的创作者为了强调生活的气息和在现场的感觉,于是采用了“跟踪拍摄”和“对话采访”的方式,客观地记录了梯田边两位少年和乡人对带路及金钱的态度与做法,从中折射出他们或俗气或单纯的内心世界。由于他们自身的生存环境的影响,以及经济市场的耳濡目染,他们或多或少都染上了大山外的“付小费”的习气。从编导记者与两位少年的对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主观情感的流露。这也就是从客观生活的纪录汇总必然导出的结论,从而创作者也就能在更高层面上真实反映社会人文生活的明确意图。

其次,“纪实美”是对纪录片事件的过程交代。纪录片创作者要在真实的创作原则下发挥影视语言系统的优势,拓展纪录片的表现空间,给观众以直观的、逼真形象的视听享受。这就是说纪录片没有“过程”就没有事件。而纪录完整的“过程”,“长镜头”这样一种纪实性强的叙事手法则是再合适不过的“镜头语言”。当然,纪录片创作只运用“长镜头”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具有“组接”技巧特征的“蒙太奇”,虽说纪录片表现的是生活流程,但也不能不加以选择,而“蒙太奇”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它也是一种可依照生活的流程而做出的艺术处理手段。《北方纳努克》运用大量的长镜头,真实地纪录了纳努克一家聚居地的生活场景。他们猎取海豹、一家人在水边下筏上岸等场景的长镜头,都是长镜头理论运用的最早范例。当然,弗拉哈迪也注重蒙太奇技巧的运用,如造冰屋的情景等,其编辑组接得自然流畅,张弛得当,充满了强烈的节奏,显现了高超的“蒙太奇”技巧。

再次,“纪实美”在于既尊重现实,忠实于生活,又要进行“创造性的处理”。20世纪的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约翰·格里尔逊曾主张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的性质,同时又要有创造性地对真实生活场面作出处理。他所说的“创造性处理”主要就是指采取“戏剧化的结构方式、故事化的叙事特征”⑦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搬演”等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创作。这也就是说,在纪录片真实性创作原则下,必要的对纪录作品进行故事化的叙述能够烘托气氛,渲染情绪,使真实的生活更加生动、典型,从而产生较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同时,故事化的叙述也是吸引观众解读纪录作品,解决纪录片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如果纪录片没有了“创造性的处理”那也就没有了“故事”。虽然纪录片不能用故事片的戏剧性和荒诞性来塑造纪录片的血肉,但纪录片故事的真实性能够产生于创作者对生活真实事件的故事化叙述和营造。当然有人会认为,纪录片是非虚构的艺术,来不得半点故事化的“创造性处理”。其实,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只要故事本身和人物是具有真实性的,具备动人的故事以及强烈的故事性(矛盾冲突)的,能够掀起观众情感的波澜,引起观众的共鸣的,都称得上是成功的作品。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中便成功地运用了故事化的叙述手法。他让纳努克用已经死了的海豹进行重演,甚至让他们一家人在冰天雪地里模仿起床,造成了故事事件过程的戏剧和悬念,具有故事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中国,以“讲故事”为主体的电视纪录片渐渐占据荧屏空间。从《望长城》到《广东行》再到《生活空间》,无一不是在满腔热情地讲述改革开放后中国日新月异的故事。从审美观和价值观来看,人们需要通过“故事化”的处理方式来看待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而矛盾冲突在故事化纪录片中的体现有时是突出明显的,如《沙与海》、《龙脊》、《最后的山神》、《我们的留学生活》等均是体现人物与环境矛盾抗争的典型作品,他们一样具备“故事”,具备矛盾冲突,这些作品也就能够带给观众以更深层次的思考。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纪实美”而成为电视屏幕的新热点。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使其精神和情操得以净化和升华的结果。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保持纪录片真实性价值的存在是首要的。而纪录片追求的是一种真实的境界,而 “真实”则包括着创作者的真诚,原生态的生活真实,选择性真实,艺术真实也可以说,这些是保持纪录片真实性价值存在的创作原则。其中,创作者的真诚则是纪录片创作的根本前提。选择性真实是对原生态的生活真实的超越,即选择性真实是创作者对原生态生活的进行提炼、加工过的真实,要比原生态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和更鲜明。而艺术真实则是对选择性真实的超越,即艺术真实是对创作者对原生态生活的主观意图和主观情感进行甄别选择后的真实,它要比选择性真实更具形象性和丰富性。创作者的真诚,原生态真实,选择性真实,艺术真实四者紧密相连,互相作用,循环上升。最终,四位一体,达到高度统一。这也许就是对当代电视纪录片真实性的定位!

首先,纪录片创作者的真诚(道德良心)是纪录片创作的根本前提。他们的真诚,立场是开启观众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在纪录片中是唯一能够保证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的东西。倘若放弃对真实的追求,就等于放弃了观众对自己的信任,那又从何谈什么纪录片作品的意义呢?《北方的纳努克》的成功就是弗拉哈迪与纳努克一家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取得其高度信任,以便拍摄时,他们在镜头前能自然流露出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迁徙的鸟》⑧的创作者为了让鸟类与拍摄人员相处和谐,自然,真实些,他们便让鸟类整天跟自己呆在一起。此外,还聘请了多名世界鸟类专家和两个科考队来协助拍摄。这样才让世界的观众鸟瞰了我们美丽的地球,实现了一次奢侈的视听盛宴。《小小读书郎》的编导也正是凭自己的良知,真诚才得以用细腻的拍摄叙述手法,对那些不同年龄层女童进行心灵世界的沟通。李京红的纪录片《姐妹》真实地记录了来自浙江衢州的一对亲姐妹的真实故事。她们因坚持正规营业、拒绝色情服务而惨淡经营;感情生活也同样饱受痛苦;为了生存,为了孩子,她们苦苦与命运搏斗。这正是编导的真诚才取得了章桦姐妹的信任,从而使拍摄成功进行。

其次,原生态的生活真实,即纪录片表现出的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是客观现实。生活真实纪录片真实性体现的基础。它要求创作者发挥本身的专业优势,纪录生活,贴近生活。只有符合生活真实才能创造出具有生活逻辑的生活情节,才能产生具有客观生活规律的纪录片作品。《龙脊》中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老爷爷从门外走进考场看外孙考试,并在考场转悠,结果被监考老师劝出。这段画面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编导没有进行事先情节的设计或摆拍,因而让观众感受到了具有戏剧性情节的原生态的生活真实。

再次,选择性真实就是纪录片创作者从生活事件中对创作素材的选择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他们对创作客体活动场景事件进行了不断的甄别和筛选,从而呈现出真实的一面。从题材内容看,选择性真实是创作者对真实人物,真实时空,真实事件进行了宏观把握与选择,他们选择摄取的镜头画面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编导在《梯田边的孩子》中,选择用偷拍的创作手段对故事主人公进行了跟踪拍摄,偷偷给他别上麦克风,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与乡亲关于租牛的对话,与伙伴之间关于“多吃点”的对话,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从技术层面看,经过从生活事件的原生态到摄像机、编辑机的处理,也是创作者的主观意图的表现。根据对影视专业要求的理解和价值观判断,创作者对纪录片作品的成形要素也进行专业层次上的选择。

即便是纯客观的纪实性作品《北京的风真大》也存在着创作人员的主观选择意图。摄影机和安奇的提问声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出现,有街头、学校、商场、广场、餐馆,甚至还有公共厕所,被采访的对象有老人、孩子、军人、警察、游客和情侣等各色人等。安奇甚至还敲开一些居民人家的房门,进行随机采访,或者进入正在就餐的人群,询问:“我可以和你们一起吃饭吗?”并且闯入人家的婚礼,来问他们这个问题。虽然所问的问题显得突兀,但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回答了他的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觉得北京的风很大。这样的即兴采访,没有事先安排的刻意性,却具有强烈的纪实美感和真实意味。

最后,艺术真实是是创作者建立在选择性真实基础之上的,是对选择性真实的一种超越。“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基本要素,强调艺术忠实反映现实,从艺术创作主体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出发,去揭示所描绘的现象的本质”⑨换句话就是说,创作者在具备真实生活事件内容的选择性真实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人生体验和艺术的创造,对原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整合,从中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本质与真谛来。艺术真实不但客观地描述出现实生活,且曲折地生动地表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真实,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特征。艺术真实是纪录片真实性的终极追求,从人的痛苦,幸福以及人性善恶中,给人以人生感悟,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享受。纳希微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瑞士纪录片导演ChristianFrei用了7年时间对纳希微进行了跟踪纪录,从科索沃到刚果,从印尼到巴勒斯坦,展现了战场摄影师的工作状况,ChristianFrei在拍摄的同时在纳希微的相机后装了一台微型摄像机,以他的相机为视角更直观地表现战地摄影师的工作世界。影片开头便引用著名战地记者Robert capa的一句话:“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⑩而《战地摄影师》的一切影像都是足够近的。该纪录片获奖无数包括奥斯卡纪录片提名,其主要原因就是纪录片本身内容的真实性带给了观众一种艺术真实的感觉。《俺爹俺娘》(2003《中国·横店影视城》杯纪录片大奖赛”获人文类节目一等奖。)通过摄影家焦波20多年拍摄自己父母日常生活照片的故事,反映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农民勤劳、平凡的一生,表达了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年迈父母的思念与愧疚之情。该片以独到的艺术感觉、精湛的电视语言、细腻的表现手法,生动地讲述和表达了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厚重的情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当然,要想达到纪录片的艺术真实,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与不同创作者的审美层次和思想境界有关。

从纪录片真实性的操作层面上看,保持纪录片真实性价值存在的另一个途径是:纪实手法与“真实再现”,这也是其独特而又多样的创作手段。

纪实手法包括抢拍、同期声、长镜头等创作手法。一般来说纪实手法是以尊重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以便获得真实自然的效果为追求目的。其中,抢拍是利用事先设置好的掩体或用特殊摄影机不让被摄对象发现的拍摄手段,是对在真实状况中拍摄真实的人物以及对生活瞬间的有意味情节的捕捉,而被摄者并不知道有人在拍摄他们。在前苏联人**理论大师维尔托夫看来,用抢拍,偷拍的方法可以获得“现实的片断”以便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震撼”。若想拍好稍纵即逝的精彩镜头画面,这需要凭借创作者的职业敏感度(技术功底和艺术直觉)。同期声是指在画面上出现的人物的同步语言,是一种直接的来自被采访对象的真实声音,具有现场感和说服力。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过程甚至一个段落,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长镜头是为了“克服蒙太奇**美学和戏剧化**美学观的某些局限性”⑾而存在的。这样就为长镜头显示了与蒙太奇不同的美学意义:“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可以展示空间和时间的真实”“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⑿

其实,像抢拍,同期声、长镜头等手法在一部成功的纪录作品中,往往是多种并用的。《望长城》的创作者在拍摄初期就片子的基调,思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达成一致共识:所有的素材都必须带有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声,以及要重视记录过程(长镜头理论的运用)⒀。《梯田边的孩子》运用抢拍偷拍手法,并拍摄下现场的同期声,真实地记录了创作者等人吃饭时,小孩偷偷跑出屋把自己碗里的食物分给其他伙伴吃的场面,表现出了活跃生动而有真实的现场气氛。

可见,运用这些纪实手法能够原生态地纪录正在发生着的事物,在他人他物未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一次自然的对现实的客观拍摄,具有不经过事先安排而使镜头语言内涵丰富,意蕴生动的特点。

“真实再现”是用一种虚构的类似**中的人工扮演或搬演的方式,把无法捕捉到当时现场画面的突发事件重现和还原出来⒁。 “真实再现”做为一种创作手段,它之所以能够在纪录片中找到生存的土壤,其根本原因在于纪录片节目资料的匮乏。由于受到了镜头的干预和主观意图(创作者人工编辑的痕迹,自由地重组原素材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时空关系的处理和艺术化的拼贴)的介入,所以想要让纪录片达到绝对的真实是可望不可及的。这样采用多样化的创作手段,如“真实再现”便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影像视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诸多的学者专家一致认为:运用“真实再现” 必须坚持以真实性原则为底线。这样创作者对再现的内容进行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有事实依据的,具有客观规律的艺术创作,采用“真实再现”的创作才是无可厚非的。当然,“真实再现”也是有其局限性的,不适当地滥用将是对作品真实性的损害。只有遵循适度原则,才能创作出符合真实性原则的纪录片作品来。《北方纳努克》⒂一片中,许多情景,如搭冰屋,用钢叉捕海象都是利用重演,摆拍等虚构手法拍摄的。增添了故事性和表现力,体现出了通俗化和娱乐化色彩。这也成为了后来的大多数纪录片创作者所津津乐道和纷纷提倡、效仿的。纪录片《失落的文明》是以大量的表演手段而闻名的,它的序幕部分:用动荡的镜头展现众人匆忙的脚步,有人慌忙转移财物表现惊慌失措的情境,产生了强烈的故事性和悬念感,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然而,以上的诸多镜头画面是虚构的,并没有任何材料能够证明在这个文明中断前,曾有此举动,但这正是我们人类面对危机,灾难时所出现的正常反应,符合原生态的生活真实和历史流程的真实。可见,真实再现只有在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才能成为一种具有生存价值的创作手段。

“真实再现”主要应用与电视纪实性纪录片上,它是对于已经消失的,曾经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提供影像叙述。在具体手法的处理上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同一部作品中,扮演,摆拍部分的比例要适当,不能超过纪实的部分。(2)从剪辑角度看,用扮演者的局部形象组接来引发观众的联想,用数字动画特技来模拟历史现场。纪录片《瞎子阿炳》中,阿炳的影像只有一张照片,而创作者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和相关当事人的叙述,模拟出了一幕幕阿炳悲惨境遇的镜头画面,这才得以完成对阿炳的人生和艺术阐述和解读的。(3)从传播学角度看,对“真实再现”片段要给予说明,要么打出“模拟现场”之类的字样,要么在表演镜头与非表演镜头之间要有明显的视听区别,能够让观众一眼辨别出真实和虚构来。《失落的文明》真实再现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的文明消失之谜,具有戏剧性和观赏性,但所有的表演镜头都有明显的特技处理。观众自然会有所发觉什么是带有表演成份的,什么是真实记录的。而对以现实为题材的纪录片则不能运用或少用“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段,以免观众质疑作品的真实性。总之,“真实再现”是为弥补了影像资料的匮乏而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性是它的创作原则和灵魂。基于此,纪录片创作者对原生态生活的深刻解读和阐释,而其对主题,情节故事的选择则是在于接近真实的所有策略手段中。创作者不能虚构故事,而是要以自己独特的策略手段来表现生活本质的真实。回顾**发展史,纪录片诞生于西方,发展至今,走过了一条从无声到有声,从简明到表现手法多样、风格万种的坎坷道路。纪录片永远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观察,记录和解读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我们祈望准确地把握纪录片的真实性,然后以各自不尽相同的策略手段,执着地追求纪录片的真实!

纪录片反映生活、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及其社会功能,赋予纪录片多重价值。

纪录片是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物质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处理和展示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以表现真实为本质,用现实引发人们对影视艺术形式的思考。这部纪录片的核心是真相。

1、社会价值

纪录片的创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一方面,忠实地记录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社会的需要推动着纪录片在观念、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和变化。记录片作为一种变化形式,致力于记录片,阐释社会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是衡量记录片价值的重要标准。有的纪录片讲述生活故事,纠正历史偏差,揭示历史真相,展现人性的真善美,体现作品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不仅是纪录片的意义,也是作品的影响。纪录片主题越深,其社会价值就越大。

2、文化价值

纪录片是具有文化特色的电视作品。作为一种高品质的文化代表,它涉及的是文化,无论是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民族的、世界的等等。纪录片强调创作者的独立创作、个人解读和精心打磨,创造出良好的文化品格。

3、艺术价值

角度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再现的方式、表现的形式、细节的捕捉、节奏的把握、意境的创造等都体现在创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叙述中。讲故事和戏剧是纪录片评论的重要艺术价值取向,是提高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镜头语言、声音语言等是提高纪录片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艺术不仅是用纪录片的镜头来完成对人和事物的记录,纪录片拍摄欢迎咨询青岛国韵中天,而且善于用纪录片的镜头来完成纪录片镜头的创作、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寓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78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